bookmark_border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娱乐至死

这本书讨论了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但是内容却让我很失望。它的论点很容易概括:出版于1985年的这本书,提醒美国人电视的普及带来信息的破碎化、所有话题都变成娱乐。这正朝着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预言走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对这个问题警醒(即,读这本书然后赞同)即可。

这本书的主旨我很认同。虽然我不看电视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我是新型娱乐的傀儡:SNS和游戏。游戏没有电视那么大的范围,但SNS对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作用,比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本书的内容:Part I先说了形式对于内容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最早五月花号过来的人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人群,说了书籍、印刷对人思想的作用;表扬完书籍之后,说道电报、照相对美好的书籍形成的社会的毁坏。而电报和照相的发展结果,则是罪大恶极的电视。Part II从几个方面来讲当时的电视社会。首先,所有的东西都成了show business;然后,新闻、宗教、政治和教育各占一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人们需要对电视的作用变得警醒。

对这本书,我首先的不满就是举例的重复。大量例子并列重复。其实看完上篇,下篇里的例子都没有新意,也没有更有深意。

书中说了很多次“不要以为科技是neutral的”。我不同意。科技的确是neutral的,对科技的使用才带来各种改变。一直电视的那群人,如果没有电视,就一定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吗?一个有自己爱好的人,因为被电视吸引了,就会放弃爱好了吗?

我常常想到技术对思想的影响。很多年前,博客刚刚兴起,一个朋友对我说,虽然喜欢在博客上发表东西,但是要先用纸笔写下来,直接坐在电脑前写不出来。我记得当时我很同意这种感受。但是现在,我已经变得用电脑才能写东西,用纸笔,没写几个字就手酸,忘记后面要写什么了。(虽然现在我还是一直带着纸笔,我工作桌上还是有无数的草稿纸。纸笔对记录无format的东西还是有绝对优势的。)我想只喜欢打字对于中文也是有影响的。中文本身不是一个基于语音的语言。(所以应该用用别的输入法吧。。。)我现在几乎无法想象当年“只有用纸笔才能写文章”是什么感觉了。

作为一个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我很反感这本书里对科技的一味否定。作者最后说,他不觉得解决方案是叫大家不要看电视。他这么说的时候,语调是resigned的。

因特网虽然给我带来了很多碎片消息,让我沉迷SNS和网络游戏,但是也带来了宝贵的信息和视野,以至于我认为封锁因特网是一种大罪恶。

就算是电视,也给我带来了无数高于我自身的感悟,以至于这个世界上最inspire我的活人,是两个电视剧作者。

另外一个不同意这本书的小地方是,作者在批评电视使人变傻的时候,go as far as saying,所有的communication都变成傻瓜式的,最好什么都有配图,什么都是零起点。我持相反的观点。如果你能把一个观点、一种道理,或者一个事实的来龙去脉,用傻瓜式的语言表达给别人,这说明你真的弄懂了这件事。把观点、道理、事实弄的让别人易懂,这绝不是什么错误,恰恰相反,这是有智力的人能做的最好的事。

书的一开始,说道现在政治也成了娱乐,cosmetics has replaced ideology as the field of expertise over which a politician must have competent control。当时我对这本书还很期待,然而看到这句我不由地想,这没什么不好。Ideology太危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听《宇宙尽头餐馆》的有声书。在宇宙尽头餐馆,宇宙的毁灭都变成了娱乐。对娱乐化的mockery,和《娱乐致死》相比,高下立判。

同时,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多少把DNA说的这句适用在Neil Postman身上:

“I’ve come up with a set of rules that describe our reactions to technologies:

1. Anything that is in the world when you’re born is normal and ordinary and is just a natural part of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2. Anything that’s invented between when you’re fifteen and thirty-five is new and exciting and revolutionary and you can probably get a career in it.
3. Anything invented after you’re thirty-five is against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bookmark_border最近看的电影

最近想要多看电影(主要是因为星战),甚至本来想国庆假期每天看一部的。当然没有做到。下面记录一下看的电影。(我整个去年一整年都没看这么多电影吧?)

Miss Austen Regrets

国庆之前一个周末看的。之前看了Dollhouse之后,一直很喜欢Olivia Williams。演员的气质和她的见解真的很有关。读了一个她写的小文就可以看出来她的见解。

Inside Llewyn Davies – 8/10

星战卡司宣布后,我一直以为男主是Domhnall Gleeson。宣布角色后才发现,更重要的角色,除了Rey和Finn(两位新人没有什么片可以预习)是Kylo Ren。我完全忽略了Poe Dameron,他不就是the new Wedge吗。可笑的是我是为了看Adam Driver下的这个片,看完后看演员表才发现我看了一部Poe的演员主演的电影,而靠演员表我才找到了Adam Driver。。。

看完后的结论是Oscar Isaac唱歌起来太好听了,个人魅力足够。(电影里他留着一头老卢年轻时候的发型和胡子型。。)

电影是那种淡淡的retro,完全没有煽男主怎么怎么热爱音乐啊什么的。有时候觉得他真是太可怜了,但是不要高姿态可怜人家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的困难的。Llewyn的老搭档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实中对于这样的事情,也不必追问,只能接受、承受。

EX Machina – 9/10

很早就注意到这部片,第一时间下好但没有看。因为Domhnall Gleeson,也因为Alex Garland。这是Garland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虽然概括起来,还是可以简化为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什么特别新的话题。但我超级喜欢这种略奢华略未来感的设计,加上有趣的对白,还有三位主演的表演,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再一次地,看完后才注意到,演Nathan的是Oscar Isaac!不仅造型不一样,整个人的气质、风味都大变样,真让人拜服。立刻下了不少他的片。

然后看了一点点采访,发现现实中Oscar很nice,而出身名门的Domhnall则非常的老成和狡猾幽默。他们担当星战的角色都绰绰有余。

Testament of Youth – 7/10

很喜欢EX Machina里Alicia Vikander,看她的履历吓一跳,原来之前为了Colin下的但一直没看的Testament of Youth是她主演的。立刻挖出来看。

我知道这部片会是略煽情的反战回忆录。也许是很久没有看电影的关系,还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到后来我一直默念‘不要让Edward死’,女主救了他之后我还略松一口气。

这个大背景,不免让我想起罗素在一战的时候是pacifist,但没人听他;二战的时候英国普遍是这个片里女主的情绪,其实略促进了绥靖。二战的时候罗素认为要尽早战争,他部分预料到了希特勒后来变成的样子。(今天我还在想西方的Liberal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和别的国家的隔离,到底是有多少道理,但罗素对二战的战斗态度,何尝不是意识形态区分?要好好想想。。)

扯远了。电影的看点是漂亮又好强的女主,和她的弟弟——演王男的Taron Egerton,他真是到哪儿都抢戏。我最喜欢看到Colin和这样的演员合作,Colin的默认模式是沉静专注,但他也可以演轻松自如,和Taron这样的演员放在一起轻松起来一点也不逊色。看电影开场Edward说那边池塘有老鼠,Victor意识到受骗了之后两人的小打闹,真是表现战前充满希望和美好旧时光的点睛之笔啊。至于女主角受到男主角文学上鼓舞,要去牛津念大学的希望,扮演男主角的Kit Harington完全没能做好。和其他几位主演相比,他显然逊色一些,永远是个囧脸。

看了几个这个电影的采访,也很能说明几位演员的特点。Taron很坦诚很活泼。他说他没有sibling,但是他看到他的朋友都对sibling很horrible,所以他最喜欢的戏是姐姐用枕头扔他。Kit则又囧又没有深度。他说他觉得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女性的回忆录里的,所以也许很不真实,也许是完美化了的。而Colin,则娓娓道来他对自己的角色的理解:这些男生,被condition了必须参战,这非常让人心碎。

很久没有关心Colin了,他怎么变得比我记忆中更美了:他的容貌像雕像一般;他专注的眼神简直是高压电;他笑起来,又是那么热忱。而他的表演一直可以很subtle,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到处都是戏。他的这种又深思熟虑又坦诚的性格,真的非常适合表演。

testament

Hungry Hearts – 6/10

最近看的,所以想法还很多。这又是一部基调retro的电影。开头挺好笑,但后来越来越压抑。是音乐还是拍摄手法让人觉得有点惊悚。在这个拍片追求震惊效果的年代,我好害怕会被突然震惊到,几乎不敢看下去。

在实际生活中,我有个比较近的亲戚,和电影里女主角一样,坚信自己读来的内容,比医生更有治病权威。原本我们都很不能接受,试过各种方法:讲道理、跟他吵、哄着他、用他的妈妈多辛苦来appeal to他的负罪感,都无济于事。最可悲的是,他不是顽固的老年人,而是比我小三岁的表弟,正值可以年轻有为的岁数。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三年,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不去想这件事,放弃状态了。

如果没有表弟的事,我也许会对这电影更加不耐烦。但这个电影略探讨了我的疑问:如果你生活中有一个你在乎的人,变得不可理喻,怎么办?电影里的丈夫对妻子百般耐心,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我想不出还有更好的做法了。

当然,看这个电影主要目的是看Adam Driver。之前看SDCC的SW panel,对Adam Driver感觉略担心。Hungry Hearts剧本和导演意图略莫名,但是几位主演都很棒。我现在的理论是,Adam Driver在SDCC上只是放不开而已。他肯定是个很有能耐的演员。另,这部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

bookmark_borderDW 903 Under the Lake, 904 Before the Flood

903我史无前例地打了8分,看完904以后我想不起来之前打高分的原因了。。。904打6分。直接面对bootstrap paradox感觉挺有勇气的,给加分。但另一方面来说,那么plain地解说,根本就是没有能力通过叙事来呈现。

说是聪明,但漏洞还是不少的。Doctor在保鲜棺材里躺了150年?Fisher King怎样才算死透?所以淹没小镇的是Doctor?那个信号那么难解释,只有Doctor能看懂,怎么指望能吸引很多人来当鬼?Prentis这个种族的设定和主线的关系是?小镇里面都是苏联海报这是不会填的坑吗?还是让观众不觉得淹了不可惜?

Bootstrap本身:Doctor设定好自己的鬼会说那些话,然后给回到过去的自己看。这样地悖论有意义吗。查wiki这个词的来源是海因莱因。和之前看的“All You Zombies”一样让人觉得是炫耀自己逻辑技巧的无意义的东西。

如果角色的故事让人对他们有感情一些也许还能挽救。可是,O’Donnell又是一个崇拜Doctor的女孩(对这种角色真心挺烦的,让人想起现实中一些自以为是的粉);喜欢她的crew叫Bennett,是个木头脸。Cass和Lunn稍微好一些。可是最后Lunn翻译那句话之后还要推托一下,立刻觉得恶心了。Clara一如既往地让人讨厌。大家在紧要关头就不要和Doctor谈人生了。Doctor也是,鬼都要追过来了,电话里还要对自己的鬼说,我崇拜你很久了。。。有毛病。

总之看完之后觉得,魔法特(这一集其实是Toby Whithouse写的。他还写过Vampire那一集。他甚至还写了School Reunion。)惯用的招数是,用很快的语速、惊人的转折,来搞混观众的思维,从而惊叹故事好厉害啊。除此之外他另一个惯用招数是用恐怖元素来吓傻你。我有个不看恐怖片的原则的,因为我受迫害妄想症挺严重的,看了会引发不必要的胆小。我已经忍受魔法特那么久了,也许会因为恐怖片的缘故而最终弃掉曾给我带来无数感动的Doctor Who。

bookmark_borderDW 902 The Witch Familiar

6/10

上一集那么烂这一集竟然没有烂到底,算是非常超出我的预期了。

本来觉得要洗白Davros来突出12的坏,正觉得恶心呢,居然反转了。好吧OK。毛病么,还是魔法特一直的毛病:线索从来不提前埋。比如Dalek不会死,只会变成sewer,而且他们一直觊觎壮年Dalek的座椅。这是现场说出来然后最后被用到。还有就是谈人生的时候绝对不要当真。Davros test Doctor要不要genocide的时候,也只是在玩观众。12的性格一直不consistent。

至于Clara,我最喜欢她的时候是她变成Dalek的时候。蠢萌蠢萌的Dalek。

Missy好可怜,算是saved the day吧,然后被Doctor晾在一边了。整集感觉她在吃醋,因为Doctor好像只在乎Clara。

没有明白两集的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bookmark_borderDW s9e01 The Magician’s Apprentice (附第八季notes)

记录一下而已。得知是Davros而不救。no。QED. 再耍什么花招也没用。Peter Capaldi再帅也没用。Clara别提了。本来我对演员没有恶感。最近得知因为她得到了别的剧的角色所以决定退出,这个理由让我对演员也讨厌了。Missy有什么好说的,略邪恶又神秘性感的年长的女伴又不是没见过,事实上我们只见过这种女伴。不想承认她是Master。演员很不错但没用。更恶心的是那么独立强势的女人也必须离不开Doctor。

—–第八季分界线(其实我努力写了(然后现在看起来全都不记得了

Doctor Who 8.05 Time Heist 7/10

必须删除记忆,造成这个故事必须倒叙。这是个好点子,也使大家脑子运转无暇顾及故事中的漏洞。看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好像看懂了也,这个可能吗?我好像还挺喜欢的,这个可能吗?

 

实际上,略细想,还是想出一些将不通的地方。比如变形女Saibra为什么讨厌自己的特异功能?变形成别人又不是变不回来,也不是没有了自己的人格——剧中有镜头就是她从保安的外貌变回自己。再比如,Karabraxos临终前请求Doctor做的这一切,改变了历史(她本来就是悔恨嘛)。。。这不禁让人想起,放在9或者10,都起码会表达一些不赞成Karabraxos之前的做法。还有,Karabraxos是怎么控制the Teller的,这一点我可以说没有解释清楚吗?

 

这一集,Clara又没能跟Mr. Pink约会成功。Mr. Pink到现在为止就一直是一个date对象,同时暗示了很多他有复杂的背景。我对这个角色很不耐烦。

 

Doctor Who 806 Caretaker 5/10

1. pre-title montage: adventures and dates. shallow woman.

2. Clara lies to Pink. Aren’t they on date? Disgusting.

3. discriminating PE teacher, disgusting.

4. drama

5. steal, conceal, lies

 

Doctor Who 8.07 Kill the Moon 6/10

就比Caretaker好一点点,在于drama queen的方面,基本上只在最后爆发。

很多荒唐的细节(立刻生蛋?半边地球vote?)

最后爆发,虽然回想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剧本还是whiney。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6992/board/flat/235320074?p=3&d=235371476#235371476

I also find the idea absurd that weight increase of the moon stops human space technology. There could be disaster yes,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build the ship could be scarce. But come on, complaining that no one cares about the skies while not writing up some details does feel like whiney writing for the sake of being dramatic.

 

Doctor Who 808 Mummy on the Orient Express

Clara化浓妆很好看。但是这一集更加讨厌她了。如果真的不能赞同Doctor的行为方式,那就再见啊?如果喜欢死Doctor了,就带Danny一起来玩啊?

最后到底是自己改变主意要留下的,还是真的是因为Danny同意了才留下的?如果是自己改变主意却要转嫁Danny,这真是太贱了。但是从台词来看完全没看出是Danny同意她留下的。

 

至于主线剧情,还是一贯的用眩目的节奏来引开注意力,其实有很多逻辑难讲通的地方。(硬要讲还是有很多可以解释的,但是。。。)

比如为什么Gus不在大家一上车就要求大家开始研究?

比如车上那么多科学家,为什么Masie和她妈妈/祖母这两人不是科学家?

真的不能较真。。

 

Doctor Who 809 to 811

809 Flatline

平面国的idea,之前DW竟然没用过,拿来用不错。

故事还是有点缺陷。。。。

更烦人的是Clara。和Danny的感情戏:为什么Clara要骗Danny?Danny打电话的时候很明显Clara是又和Doctor去玩了啊。就算是言情剧这样的戏码也很烦人,更不要说是DW了。

还有Clara为什么拿了Sonic和psychic paper就以Doctor自居了。

 

810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故事还是有很多漏洞。

回想起来觉得受不了的还是Danny和Clara:如果Danny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的安全,为什么还和Clara一起走在前头,学生在后面丢失了怎么办。那个小姑娘走失了那么久才注意到。

喜欢的小细节:Nielson’s Column是一个大柱子。不过好像和故事没有联系,也没有逻辑。

 

811 Dark Water

季终的开始,故事有趣一些。只能看到organic的水这个主意很赞也挺吓人。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地方的logo,原来是Cyberman的眼睛啊!

死后的世界,不知道魔法特会怎样处理。

Clara一如既往地作。pre title的那段,虽然不是真实的,但还是受不了。都不是真实的还这样写这样拍出来,太可怕了。

也受不了Missy,女Master。受不了魔法特的蛇蝎美人们。这些女人除了围着Doctor转还有什么别的目的么。Master的确是喜欢围着Doctor转,可当年John Simm版Master可是要称霸世界啊。Missy亲Doctor让人觉得有点恶心啊。和Vote Saxon真的是不能比。

 

bookmark_borderMuse @ Shanghai – 2015 Drones tour

歇斯底里
嘶吼
无政府
阴谋论
无神论
星空、黑洞、爆炸
环境能源
个人力量
不,语言很难表达
为什么Muse那么切中我。。。也许,我的潜意识充满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在矜持的现实压抑下,特别想要纵容。(最近读荣格的书。。)
真没想到他们会来国内演出。对他们的演出当然是期待满满的。但是,喜欢的艺人的音乐会现场,期待再高还是会被超越。
没有暖场。到点后,三人忽然出现在台上,震耳欲聋的音乐忽然响起。从此,分不清鼓点还是心跳还是地震,分不清是乐器还是主唱还是尖叫。
开场配合Drones的几首歌出现战争的画面,灯光模仿子弹的效果。我恍惚希望那是真的子弹。曾经在书中读到过希望在高潮中死亡,揣摹不出是什么心理。但这是过去式了。
 muse_drones_NL
(图片来自官网荷兰站演出。)
冷静下来:
上海站set list.
一个感想是,Drones要表达的是战争主题啊。这一点光从音乐好像不太能get。但是专辑中用drill sergeant吼话来表达了。现场又用视频表达了。这是他们表达能力下降了还是我没看MV的缘故?(因为对2nd Law失望,我都没怎么追新MV。)
Unsustainable是来自我最讨厌的专辑2nd Law的歌曲,现场听感觉好多了。但是什么也救不了Madness那首难听的歌。(我觉得好难听啊,但唱起来好像是hit一样。。。)
两首我觉得很囧的经典歌:Feeling Good和Knights of Cydonia。。。:)
其它的歌。。。都是又经典又喜欢。Plug In Baby, Starlight, Our Time is Running Out, Hysteria等等。有这个机会和原创,和那么多喜欢它们的人一起嘶吼。。。
现场音效基本有一半的时间很难听清Matt的声音:)但是这个时候就是去听大合唱和尖叫的!
梅赛德斯奔驰的场地是个T台,Matt走道T台这边的时候距离我们很近。(不喜欢拍影响沉浸音乐,又不舍得不拍:)
Matt表演很尽兴。从头奔跳到尾。
muse1
Chris大部分时间都在舞台远端。但有几次跑到了T台的中心。muse2
下面两张好看的图是薰拍的:)
muse4
muse3
也很高兴见到了好久没见到的薰。我们俩的关注点本来救各自不同,但没必要要求统一。这不是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谈起我们共同的朋友,怀念以前的时光。

bookmark_border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

前言里说,荣格从来没有意图给普通大众宣传自己的成果。然而在他晚年有编辑坚持并最后说服了他。这本书是他和他的几位追随者一同写就。但是主要是荣格计划好的。看了第一篇,荣格自己写的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在小组讨论之前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看这本书的目的是理解一点一个原本一点也不熟悉的领域。所以首先我试图概括一下我看到的观点。任何的概括,肯定是丢失了很多信息的。更何况是被我这样的外行人概括。
人们对人类自己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没有明确定义,潜意识这个词可能指subconsciousness)的认知很少。潜意识很值得研究。意识只是潜意识的一个小子集。可以说天才(艺术上的和科学上的)都是长处在于能把握到潜意识提供的灵感。意识是文明的产物。原始人全是潜意识,随着文明的增加,意识渐渐增加。到了现代,理性的人已经把潜意识当作nothing了。荣格原先跟随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一个方法是free association。free association的一个例子是罗夏墨迹实验。弗洛伊德遇到梦境,就会让病人尽量做free association。但是荣格发现,任何东西都能trigger free association。他的一个同事去俄国,但是他不懂西里尔文字。他在火车上百般无聊,就想象那些文字的意思,然后思绪一直乱走,他发现他记起了他意识里觉得忘记好久了的东西。荣格得出的结论是,梦本身是潜意识主导的,用梦做free association太浪费了,它本身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所以荣格处理梦,一直强调要回到梦本身。梦有平衡意识的作用。
要通过梦境来解读潜意识,就要看见梦里的东西,它们很多时候可以解释成符号。但是每个人的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符号词典。荣格认为,符号最重要的来源是collective的——宗教符号。虽然宗教本身是人创造的,但它来自于原始自然。世界各地的宗教都有相似的地方。
接下来,荣格说了现代人崇尚理性。但是潜意识里的符号被surpress。这事实上不够健康。他认为人应该协调意识和潜意识,才能充分成为自我。如今的世界(大概是1960年)有那么多的问题,通过军备竞赛、经济竞赛、规则、政治等等,都治标不治本,人们需要认识自我,释放在潜意识里发挥强烈作用的符号。当个人本身能达到平和,世界才能被治愈。

我似乎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让我这么既同意又不同意。
一方面,人的潜意识继承自自然,一直发挥强烈的作用,意识不应该与之作对。这一点我感到非常的同意。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就一直想要记录梦。可惜没怎么记录下来几次。记录下来的也都是很接近意识层面的梦,和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关。
即使是非常理性的学科,比方说,查数据(我的工作)。看了代码,看了数据,但要记住它的意义,我才能记住它。一般而言,就是尽量多去理解背后的设计目的、数据采集的机制等等。甚至“那个程序员是个龟毛paranoid”也一定在我的判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一个不靠谱的同事交给我的工作,我就会不辞辛劳把他的要求验证一遍,才能放心继续。我很同意任何即使是很理性的东西,背后也有潜意识支持。
拯救世界要从拯救个人开始,这一点我也是非常的同意的。
但另一方面,荣格的有些结论让我非常的糊涂。为什么那个小女孩的梦预示着她一年后得传染病死去?这根本说不通。还有老人和年轻人都梦见和一群人一起骑马,只有自己跨越了水沟。荣格说,很明显老人的case是梦在警告他不要继续reckless,年轻人是要鼓励他行动。他还说,小女孩家里人不是基督徒但是她梦见了比较明显是基督教里的东西,这说明宗教的因素是universal的。这我完全不同意。。。
我最不同意的,是荣格似乎认为人为了自己的潜意识的完整,必须接受宗教和别的历史遗留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他对理性非常不信任。对此,正确的道路不是返回原路,而是把理性的结果扎根于潜意识中。
话说罗素也是利用潜意识的一把好手。他多次说到,他写作的时候,先通过意识把那个话题研究得清清楚楚,然后他就有意识地放下这个话题,去做别的事。过了几天他会发现,潜意识已经把他要的文章写好了,他只要copy下来即可。

bookmark_border

自己的体会:一般不会有恨,那些都是发怒、悔恨、焦躁。但是当我想到XI,这时的感觉真的是恨,我想不出如果不是恨是什么。纯粹的恨,肠子发痒发疼的恨,心痛的恨,自己折腾很多事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世界上那么多人的困恼是由于他。恨得我几乎要投降去相信地狱。如果有地狱的话,世界上要是有人活该下地狱承受无尽的痛苦,那么就是他了。

以前,我想对于裆,我肯定是恨的。虽然我想,这是一个集体,不能一概而论。这甚至是我们社会的重要成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也是有责任的,不能单纯恨它。恨它就要有所行动。有所行动,就会有谋虑、有期待。不完全是恨了。

这个人带来的气氛、作风的大改变,那么无耻,那么狡猾。相比之下,对于裆的痛恨简直可以忽略了。

Astrill的iOS好像完全上不去了。如果为了月饼他们掌握了封杀iOS端的技术,没有理由期待等到月饼结束他们会开放。

今年没有写“写给新的一年”的日志。那个时候我在Evernote里写了一些,发现我想到的只有censorship。现在觉得我当时预言VPN封杀基本上成真了。

bookmark_borderThe Phantom Menace

Episode 1一直是大家最诟病的一部星战。我却觉得它没有那么差,也许因为我不是老星战粉,没有那种期待。EP1、整个前传三部曲,光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的确不是很好的电影。观众容易流于表面视觉效果,而难以进入剧情和角色。所有的角色都是stereotype:Pademe是最典型的完美政治家;Palpatine是最典型的虚伪政治家;Qui-Gon是最典型的特立独行高手,带着最典型的绝地武士徒弟Obi-Wan;Darth Maul是最基本的邪恶,不用去question他的motive;Jar Jar是最典型的异族comic-relief;Trade Federation是最典型贪婪不负责任的商人;Watto也是最典型贪婪不负责任的商人,区别在于他没依附政治,而是衣服ganster,这是Tatooine的现状;Shmi是最典型的淳朴善良,坚定开明的母亲。这部电影就是拿着所有的“最典型”,加上当时最前沿的视觉效果拼起来的娱乐?

我特别赞赏用“最典型虚伪政治家”来当反派。这个主题从George Lucas的学生时代作品《自由》就开始了,到THX1138,到星战。星战六部的剧情,是经典的民主制转变成寡头制,然后寡头被推翻的故事。整个就是古希腊->[中世纪->]帝国时代->现代民主这个西方的历史过程的简化/童话版,套上太空歌剧的形式。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完美呢?

当然是有的:)星战六部曲的故事肯定都是有空间改进的。Lucas本人执导的四部,故事、人物都比较弱,台词太简单了。表现故事从来不是他的强项,他想要表达的,就很直接地去表达了。比如说Qui-Gon的台词:the negotiation will be short because they are cowards。直接在这个地方用得很好。星战给电影工业带来的视觉效果的更新,其实也是Lucas的直接的行为方式带来的。

对星战的另一个诟病是种族歧视。Gugan种族的处理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歧视外族人。种族文化方面,星战和魔戒完全没法比。但这不能作为种族歧视的把柄。星战中看到的那么多异族文化,还有George Lucas对日本文化的喜爱,都是很明显的。

这次重看EP1,真正的惊喜是第一次看见Coruscant。镜头跟着飞行器降落在一个看似悬空的平台上,背景里,星系首都的繁忙交通,秩序井然。未来世界会是这样的吗?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但好想知道,好想把自己冰冻起来,过一百年解冻看看未来。并不是只有故事可以带来感动,视觉效果带来的感动可以一样强烈。

vlcsnap-2015-08-22-11h08m35s302

对于TFA,最近看到的新闻都让人感觉是对前传三部曲唯恐避之不及。I have a bad feeling about this. 我觉得人们在记忆中把正传三部曲美化了。很多前传三部曲有的问题,正传也有的。相比之下我甚至有点觉得前传三部曲的剧情更加成熟:前传是Palpatine通过政治和欺骗手段、通过操纵Anakin,终结了旧共和国;而Anakin则是最典型的被禁忌的爱情、被禁忌的亲情导致了走向黑暗道路。正传三部曲只是反抗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Luke的一次又一次冒险,最终得到了胜利。

一个报导说TFA带回了前传三部曲缺少的千年隼号和Han Solo,而他们是fun的代名词。我理解。我也喜欢他们。但是说这句话的人(很多人),和我不是一种星战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