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如果,怎样读都get不到怎么办?Heart of Darkness 初读

http://teachers.yale.edu/curriculum/viewer/initiative_13.02.01_u

英文版看到Marlow从林子里找回Kurtz,然后实在很多地方没看懂看不下去了。回来看了一些解释(油管上的summary,和前面的链接)。如果一个作品,你真的get不了,那么别人的解释,能让你get吗?我很怀疑。然后我拿起中文版,从Marlow从海船上下来走到海边的站点的路上那一段开始看,一直看到了最后。这本书的原文,文字非常的难懂。我一直以为我的英文水平足够读绝大多数东西了。哦,也许这个自大的结论还是对的,而Joseph Conrad的文字难懂程度在绝大部分东西之外了而已。我曾经觉得英文比中文好懂,因为如果看不懂一个句子,总是可以通过语法规则来机械地弄懂的。仔细地看,用在这本书上似乎还是符合的。然而,读小说自然的mementum带来的速度,来不及让我分析理解句子。既然这本书被认为是最厉害的英文小说之一,那么一定是我英文不够好,无法自然地get。

那我也没办法。我甚至有点觉得出现这样一个困难是个有意思的挑战。我可以停下来仔细想想怎样攻克它。我的目标,虽然我没有明确想过,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是要看懂故事、看懂作者的意图、理解赞誉它的人欣赏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我可以形成我自己的观点。

有很多书我看不懂暂且不表,包括读书会经常推荐的在我狭隘的眼光看来简直莫名其妙的书。还有不少书我看不懂,却非常希望能理解喜欢它们的人为什么喜欢。之前没有理解但非常想理解的还有DNA的Long Dark Tea Time of the Soul,它的前一本书我非常非常的喜欢;还有科幻名著《沙丘》,还有毛姆的《刀锋》。现在这个列表里多了一本书:《黑暗之心》。而这本书是其中最短的一本。因为罗素特别推崇Conrad,我无法理解这本书让我更感到可惜。那么我可以crack这个困难吗?

哦对了,我非常想理解但是总get不了的还有莎士比亚。

读中文版我困难小多了。还是隐隐觉得不放心。比如原文里的pilgrim都被翻译成“外来移民”,完全不妥。读中文版加上油管上的summary,我似乎读懂了剧情。然而从剧情方面,我还有不少疑惑。下面是我目前的理解和疑惑:

首先Marlow这个角色,应该是基于Conrad本人的经历。这个角色在故事中,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原本只是喜欢探索未知世界而已。到了非洲却发现当地的欧洲公司员工嘴脸很丑恶,不喜欢他们。对于传说中的Kurtz,感觉他一定不是和丑恶员工一个样子所以寄予希望,很想认识他和他交流。他遇到俄国青年的时候似乎立刻就同情他,因为他身上是一种单纯的向往冒险。也许俄国青年对Kurtz的崇拜感染了Marlow。然而Marlow对Kurtz虽然向往,但似乎一直没有很崇拜?后来他意识到Kurtz疯了。但是还是替他保管信件。也许只是因为公司唯利是图的员工相比,Marlow更忠于Kurtz。Marlow回到欧洲后,拒绝把Kurtz的文件信件给公司。他给了Marlow的表弟一些亲属信件,给了Marlow的记者同事Marlow的报告。最后他拜访了Marlow的未婚妻。他有没有被未婚妻感动?应该不是完全感动了,因为最后他对她撒了谎。

Kurtz这个人物就更难理解了。他的属性是听他讲话都的人会被他迷住:原住民、未婚妻、俄国青年等等。那么他本身是什么人呢?他的报社同事说他应该当政治家。一个如此有感染力的人,是个理想主义者(不管他的理想多么racist)?然而他似乎是非常忠于“多搞一些象牙”这个生意的。很难想象理想主义者会这样。而且,他获得了一个部落的崇拜后,带领他们去抢劫别的部落,也不是光明磊落的人做的事情。当Marlow发现他之后,他的计划是什么?他为什么那么虚弱还要逃离,为什么又跟Marlow回来了?他的报告,在他神智清醒的时候,内容是白人可以做很多好事因为他们那么厉害在黑人眼里可以说是神。在他后来疯了之后加了一句:杀光所有brute。是指黑人吗?他对原住民,到底是想要领导他们,还是想要利用他们,还是痛恨他们?

至于俄国青年,他为什么忠于Kurtz?甚至Kurtz命令当地人攻击船之后,俄国人和Marlow也不怪Kurtz这是为什么?完全是Kurtz的魅力?而那些pilgrim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随船冒险。

虽然我现在对这本书的理解还很少,但是我有种感觉,谈论这本书是不是racist、怀疑作者racist的人,自己都是racist。在那个时代和那个情况下,作者表现出对原住民比书里更多的同情,都会显得很假。初次认识非洲的黑人,而且在那种环境里,肯定会觉得对方野蛮原始。这本书不可避免涉及了racist、殖民的题材,但是感情和同情心是自然的。我觉得书里的villain、作者用最贬义的笔墨写到的,是那个manager、制砖人和那些白人pilgrim。

关于文体,前面的链接里我略了解了这是现代体。和之前的经典小说里,上帝视角nerrator文体不同。这种叙述并不是旨在讲清楚一个故事,或者是把情节或者环境描述得精彩或生动,而是用语言来传达一种情境。“意识流”……也许,因为我的语言不够好,没能像我以为“意识流”会给读者带来的那种感受那样体会这本书。

我现在习惯的小说,都要语言吸引人,风趣幽默最好。wxb早就说过,这样的小说还不如拍成电影电视来体验。我至今似乎都没有体验过什么小说,不能被很好的影视adaptation替代。(当然,我没有读很多小说。)

接下来,我要听一遍有声书(我很怀疑会有帮助)。读一遍wiki上面的解释、背景介绍等等。对于这本书的research应该很多。

bookmark_border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个星球上的两个文明互相隔绝,独立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两者固然会有很多的区别。这种情况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一方比另一方好,还是各有千秋?如果是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由于反沙文主义的政治正确的需要?罗素那么喜欢中国,多少是由于他的谦虚?我们作为中国人,如果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出于自我虚荣的一厢情愿?

以上conjecture,都是脱离fact的。被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听说了它的美名之后,很有兴趣读。这本书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情况。描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结构、推举/考试制度、经济制度(怎样收税)、国防兵役等等。书中说中国历代都是学而优则仕的,所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政治也是很重要的。好有道理,从来没有想过。

说到汉唐时期,宰相很重要的时候,我觉得很惊喜。还说唐朝有皇帝想要不经过政府,私自封官,还被人耻笑“斜封墨敕”。我很容易理解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古代各个文化里都有。限制君权都是出于一定的特别理由的(比如皇权和教会权力的斗争,比如每个人直通上帝的神学理论)。比较失望书里似乎并没有解释汉唐形成宰相(或者说政府系统)对皇帝权力的制约的理由。

唐朝以后,我们就走了一千年的下坡路。(到现在都没有起色。)君权越来越无节制。地方治理越来越乱。其实分析怎样衰败的也会挺有意思的。作者一开始还很愿意分析。比如宋朝,他就说,经过五代动乱,宋朝皇帝自信不够。而且各种原因导致兵力弱,又要一直养兵,却打不了进攻。但是作者还是表扬宋朝维护了文化(因为他们怕武官,所以拼命捧文官),使得唐朝的灭亡没有带来中国文化的灭亡。到了明朝,取消了宰相,皇权进一步加强。但是后来很多皇帝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到了清朝,作者就几乎只有一条:外族的统治首要任务是民族镇压。科举考试到此完全变成了愚民政策。各项政策都是压制人的技巧。

说说我对这本书不满意的地方吧。从根本上,我还是难以转变我原来的想法,而觉得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看得有点太高了,经常给我感觉太defensive,以至于作者说的好话(特别是汉唐对皇权的约束)也有点不敢全信。汉朝有推举做官的制度,唐朝开始有考试、科举制度。这种向百姓开放政府大门的政策,可能是中国最独特的发明吧。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就是这种传统的传承?中国传统对于学者的尊敬,肯定也是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我看到这里不禁也想到,这也造成了中国文化没有追求真理的动力,因为学习是为了做官呀。如今东亚的孩子在全世界都学习那么用功,实在也是这一传统到现在的延续。

明清开始,皇权越来越集中,社会结构越来越平铺。少了西方和皇权抗衡的力量(先是教会,再是工商资本家),人民是一盘散沙状态。但我觉得不能就此得出“中国人最自由最平等”的结论。我想要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我看下来似乎觉得起码一条重要理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官(如果你考试考得好的话)。然而,我们的传统里从来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啊。没有个人自由概念的理论自由——只要用功读书,就可能可以做官,在我看来这里不仅没有自由的意义,也玷污了追求知识这件事。

再说一说书中提到的一个说法,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西方重视每个人的投票权,而中国的好传统是任人唯贤。作者说,这说明中国人在政治决定方面,是重质不重量的。不能说重量好过重质。这个说法一开始让我很震惊,好像发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错误。不过仔细想想,仍然不能同意。即使我自己身上有“贤人”的标签(让我有政治决定权),我也不能同意。

作者说:我们的历史不能用“专治黑暗”来一笔概括。我们不能生硬照搬西方的民主。我们需要了解历史才能做好决定。这句话抽象地看,非常的让人警醒,非常有道理。然而书里的具体展开,却让我略有失望。

附:在各种方面,我好像都是民族虚无主义者。(所以也对书里怪罪外族统治的同时显示出来的民族视角不能满意。)但是一直很欣赏书法。我自己是好久没有提笔了(虽然以前也没有练好过)。有时候想写字又因为没有堂堂正正的语言可以写。写下来都是乱七八糟的。记这本书的笔记的时候,忽然几个字又可以看了一些。这当然是因为这本书的汉语值得写了。

IMG_3590

bookmark_borderJedi Apprentice #1 The Rising Force

从一部面向young adult的星战小说中读出哲思是不是有些荒谬?我也算是读过一点点哲学的人。也许这种感觉不是哲学,而是信仰。然而我本来一直觉得从星战中读出宗教感情也挺荒谬的。啊,我一直反感那些说星战是“美国没有历史所以需要自造出的mythology”的说法的。

下面有剧透。

从EP1到EP6,Obi-Wan技艺高超又宽宏大量,一直是绝地典范。然而这些,也不是天生的。少年的Obi-Wan的这些特点并没有完全形成。

从没有想过绝地是怎么挑选Padawan的。这里,Qui-Gon并没有选中Obi-Wan。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失望,而且是好几次。遇到失望,遇到不公,我们能做什么?第一步是需要接受。因为恰巧和Qui-Gon在一趟飞船上,十三岁的Obi-Wan一开始没有全盘接受Qui-Gon不选他的事实,在内心深处还抱有希望。Qui-Gon虽然不收徒弟,但是因为同路,还是帮助了Obi-Wan。先是在他被Hutt打了之后救助他。然后他们陷入了一场冒险。他教Obi-Wan要耐心要自控。这个星系的恶,并不是一个一个打击能打击得过来的。抱着以暴制暴的方法,是徒劳的。这才是黑暗面的诱人之处。任何战斗,再精彩,都是小胜利。

There are greater battles to be won – battles of the heart. Sometimes, with patience and reason and by setting a good example, I have won more than a fight – I have turned my adversary into a friend.

我坚信这是真理。

就算是绝地模范,小时候也需要习得这些道理。整个故事里最揪心的是Obi-Wan真正意识到Qui-Gon不收他为徒弟的决定是final的。从小在Temple长大,希望成为绝地武士的Obi-Wan,面对着要与自己期待的未来永远失之交臂,一直是denial的状态。他希望在途中impress到Qui-Gon,让他改变主意。Qui-Gon打击到了他好几次。最后一次看得让人心碎。然而我们同时又看到,他完全接受了事实之后,立刻成长了,超越了自我。

I thought I understood its power. But I see I only glimpsed one corner of what it could do. For years, I thought myself worthy of it. But it was not until I recognized my own unworthiness that the power began to fill me.

Humility也是我坚信的为人准则。(虽然不是一直能做到,但是每次我fall back到它,我都能得救。)

这种心痛和接受带来的超脱……也许就是宗教情感吧?以前我从来没有理解过宗教情感(除了宗教情感中的敬畏感以外)……星战中,Jedi Order的设定,应该是从日本武士借鉴来的,本来就自带僧侣和修行的意味。我本来一直把里面“玄”的东西,或者叫做mythological的东西,当做粉丝应该接受的tax而接受下来的(你不接受的话简直没法看那几个电影)。我也知道人需要神秘主义的寄托。

只是,我没有想过我会真的陷入这种情感。

bookmark_border西方哲学史 – 休谟

进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时代之后,本来觉得松口气,终于都是reasonable的东西了。但是松口气只是因为我们思路模糊&对哲学不深入了解。所以至今我们都会觉得’reasonable’是个好结果。

休谟本来想要从彻底的经验主义出发,去征服世界。结果呢,严格理性+经验主义却走向了彻底的怀疑论。这条路怎么走都走不通。罗素也说,休谟在这个方面代表了一个死胡同。而我,读完一遍之后第一反应是不甘心,要再读一遍。

这一篇的一开始讲休谟的体系的基础:经验主义路线的休谟说,确定的knowledge只有来自simple idea. simple idea是感官得到的外界的impression。我们还可以有complex idea,都是从simple idea组合起来的。complex idea似乎是不算确定的knowledge的,因为后面说到,我们对self,没有impression只有perception(我冷、我爱等等),所以我们心中的self,是个组合的东西。而由这推出的是self这个substance是不存在的。虽然这段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外界的东西,比如一个桌子,难道就是simple idea?不是桌面、桌腿的组合?外界的东西和self有什么不同?),但是罗素说(我就接受好了)这个结论是很重要的。在形而上学方面,排除了substance存在的必要性;在神学方面,可以不要讨论灵魂了;在analysis of knowledge方面,说明了subject和object的分类不是一种根本的分类。

这里我跳过了前面说的impression理论。罗素说impression理论有两个点可以攻击。第一,nominalist想要排除柏拉图主义的universal(上帝那边有一个猫的idea,所以实际上的猫的instance都是那种idea的(不完美的)实现),而是提出我们的概括的名称猫,实际上是一个一个instance的总称,没有instance的话,“猫”这个概念什么也不是。罗素说,逻辑上这个general name和universal name没有区别。第二个弱点是,impression有多清楚?我们的idea可以有很多的细节(比如我有个idea说那个人身高一米八),但人的impression不可能这么清楚的,要把所有的知识建立在impression上是做不到的。

这里,休谟只是在描述经验主义应该是怎样的,在建立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但是休谟的一个结论,却至关重要,那就是:causation这个关系是不可靠的(如果纯从理性和经验主义出发的话)。我们看到A会导致B,只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无数次A发生后B发生了,而且从来没有过A发生了B不发生,所以我们下次看到A的时候就expect B会接下来发生。(这里有个小小的矛盾,这里的“所以”也是因果关系。)

休谟这样的彻底经验主义者,认为确定的knowledge,只有1)你真的观察到的东西(所有未来的东西和过去你没观察到的东西都不算确定的知识)和2)逻辑和数学推论得到的结果。所以呢,你可以观察A,你可以观察B,你可以观察A和B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但是,A导致B这个动作是看不见的。(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你心理上对A发生后B会发生的错觉。我们无法保证下一次A发生了之后B会发生。)

如果只从经验主义出发,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causation能不能被观察到?休谟的答案是不能。罗素说,他觉得对休谟的观点最有力的argument是,所有的科学结论。在发展科学理论的时候,只有在最初非常粗糙的假设的时候,我们会引入causation。实际上,任何一个物理现象,究其本质都是非常非常复杂的一连串作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更不要说量子物理,更加支持没有causation的观点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铁了心一定要千万要防止自己乱下结论,只从经验主义出发,不接受别的,那么我们得到了结论:所有的belief都是irrational的!(啊,我们怎么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呢?)这,是经验主义的矛盾。(而洛克那样容易满足思路不够清晰的哲学家却会以为我们成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就是通向真理的康庄大道。)

这种彻底的怀疑论,休谟自己也有点受不了,他也是不得不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他还有点自嘲。

真的,看了这个理论的感觉就是不甘心。罗素在开头也这么说,而且他还说,他觉得至今(写书的时候是1930年代)这个矛盾没有被很好地回答过。我们经历过无数个太阳升起的早上,但是要说明天太阳也会升起,是不理智的?如果连因果关系都不承认,还怎么研究科学?

如果我们已经经历过无数次A->B,而且从来没有经历过!(A->B),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推断下次A->B的可能性大到几乎是certain?这个过程,就是inference,归纳法。归纳法到底可靠吗?休谟不愿意轻易接受这个方法,因为它和逻辑推论(演绎法)相比,差很多啊!罗素最后说,他觉得这说明了归纳法是一种独立的逻辑原理,无法从别的逻辑原理推论得到,也无法从经验得到。没有归纳法,科学就无法继续。

罗素的这个结论,他自己大概也觉得不够好(所以一开始他承认休谟提出的这个让人不甘心的结论,他很希望,但没有看到很好的解决),完全就是因为我们不想彻底不承认科学而接受的。好想看看这条thread以后会怎么进展啊!

bookmark_borderThérèse Raquin

追看某人电影追到这部小说。以前从来没有读过左拉。在维基、Goodreads和Amazon看了几篇原著的评论,看到有声书是女神Kate Winslet读的(并且这部电影曾经请她演,男主当时是要请Gerald Butler),不禁很想听听。然后看见Kindle+有声书套餐只要3.5刀,根本就和国内买本翻译的书一样价钱,高兴地买下来听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用Audible。(Kindle+Audible互相sync的功能,一直到我听完了才出现,之前可能网络不好,一直没有出现。)Kate Winslet读起来,吐字清晰,节奏舒缓,听得非常满意。不知道他们这样的大明星读一下有声书要工作多久(书一共8小时),还卖这么便宜。

听了原著发现,之前看的电影In Secret对原著做了比较大的改编。我也很理解这改编,因为原著里的所有人物都好可厌。电影里男女主角像是好人(起码女主是好人)但犯了错,然后一路回不了头,有点悲剧意味。而书里,男女主角都虚伪懦弱。Laurant更是渣男中的最渣,懒惰自私。女主很虚伪我也讨厌,但是我一直对她有点同情。作者对她太狠了。只给她认识病男和渣男,还怪她只按照肉欲行事。想想这么一个姑娘,被姨妈养大,从小只能和病男在一起,而且病男和姨妈都是虚伪懦弱自私的人,怎么可能有见识呢?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健康男就爱上了,结果人家是渣中之渣。

当然书的重点可能是后半。男女主角结婚在整本书正中央。前半本还比较有情节(偷情->谋杀->等了很久没有嫌疑的情况下结婚)。后半本就是作者前言里说的性格分析,一点点看这对狗男女怎么抓狂的。他们躲过了人类法律的追责,却逃不过更高的惩罚,这个主意是很好的。但是执行的时候却有点枯燥。后半本书的情节性弱了很多,全是描述和说理。后来抓狂的细节有点感觉太重复了。

然而前面说的躲得过凡人躲不过更高的,这个道理,JKR在HP里面很简单就阐明了:杀人会撕裂凶手自己的灵魂,伏地魔以此做了魂器。(电影里有2个HP卡司:病男是演马尔福的Tom Felton;无聊牌友夫妻里一位是Moaning Myrtle的演员演的。)

整本书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奇特,就是几乎没有提到上帝。提到一两次但完全没有宗教的意思。

作者在前言里为自己的书辩护的时候说,这只是一本分析性格的书,他的态度是很科学的。这也未免太假了。要科学就该去做实验。当然可能作者要反驳的是那些说他的故事不道德的评论家。写出这样一个故事,对主角却没有同情,真想象不出来作者是怎样一个人。整本书只有一个光明点,男女主角刚开始偷情的时候,原本并不太美的Therese释放出了光彩,让自私的男主都惊艳了。

想起以前读过更绝望的书《无名的裘得》,那本书里一直有希望和同情,正是在那种正面情绪下,悲剧才更加绝望。

———

从去年九月开始,我渐渐因为被自己迷星战的情绪影响,似乎找回了自己。看了不少电影。而且看电影还是看书的好引子。现在渐渐觉得这股力量要消耗完了。

 

bookmark_borderLost Stars

lost_starsLost Stars
by Claudia Gray

我想我的星战情节是由于,它给了我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纯粹。不去想别的,投入最纯粹。

那天晚上读到Thane第一次真的参加Rebellion的战役之后,他忽然意识到击落的TIE战机里,可能是他以前的同学,甚至可能是他在这个星系中最爱的人而崩溃。这时候不知是谁没有问什么却来帮他get over hangover。后来发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Mon Mothma。半夜一个人看到这里,不知为何,自怜也好感动也好,痛哭了一场。小兵小将也能被如此personal地照顾到,这是因为Mon Mothma这样的leader,为的是心中的理想而投入所有。她的目的从她整个人、她做的每件事、她说的每句话中,无时无刻不radiant出来。

现实中,我们凡人无法得到这么的纯粹。我们工作不是因为要投入所有做成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经济作用下被动而做的事。即使是科学家艺术家,比我们纯粹许多,也不能和理想的星战的世界相比。星战的世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纯粹。Canon可以幼稚对白可以傻,但老卢那直截了当的表达,鼓励我们去把星战的世界理想化,I get it。

本想在看TFA之前读完的。读起来很过瘾很快,所以我省着到飞机上看。结果去途中晕机了,所以没看完。后来看完TFA再补完的。这是官方的”Journey to the Force Awakens”系列中的一本,但时间线并没有超出Return of the Jedi之后许多,主要是以另一个角度讲了正传三部曲的故事。看到评论都说这本书比Aftermath好不知道多少,所以放弃了Aftermath。

一般而言我都会把外传小说当fan fiction看,这是不由自主的,因为这种创作都是受到限制的,经常有fan fiction的味道。我觉得这本是我看过的外传中最好看的了(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外传)。然而要是以一般fiction的要求来看,它还是带有一些fan fic的局限,比如太assume我们对主线情节和角色的认同。还有减分的地方是越靠后越有些cliche。

除了星战自带纯粹光环之外,主角二人自小互相彻底了解到后来的不得不产生分歧,然而仍然有相互联系,两人的关系一点也不苏,而是非常真切自然。光这一点,这本书已经超出我的期待了。

现在想来,要是TFA里Finn的转变,写得有Lost Stars里Thane的转变的十分之一好,就可以为TFA增色不少啊。

题外话:之前另外一部让我超级感动的是Kanan: the last padawan漫画。Kanan还是学徒的时候,经历了order 66,师傅被杀,自己被迫流亡。在Order 66前夕,Kanan跟随师傅带领克隆军团执行任务。他的师傅跟他讲了一些道理,然后Kanan思索着自己在这个星系的位置。那种天真和诚恳,一下子把我击中了——这也是星战独有的纯粹的感动。

bookmark_borderTFA电影novelization读后感[TFA剧透]

一方面因为没有电影可以刷,拿这个小说来看可以消解;另一方面带着‘能不能看出电影没有明说的设定’的疑问来看,希望小说能confirm到某个theory。可是呢,小说的内容和电影基本没有区别。作者是写了第一部EU小说Splinter of the Eye的Alan Dean Foster,又是一个讨好老粉丝的举动。(当然我还没读过那个。)不过这本小说内容基本上没有比电影多。我发现最大的作用是帮我理解电影里我看错了或者没看清的地方。

下面是具体内容[TFA剧透]

比电影多出来的情节有2个。一个是对Poe存活的过程有描述,挺有趣的,可以帮助了解Jakku的风土人情,当然电影没有这段也挺好,就是少了一些有Poe的eye candy。另一段电影没有的剧情是破烂王Unkar Plutt追Rey追到了Maz的酒吧,和Rey&Chewie有一段对峙。

下面是没有组织的感想点:

开头在Jakku上,Kylo Ren杀了Lor San Tekka。这里strike到我的是,Kylo Ren还没有发现Poe在旁边,可以通过Poe找到地图。在没有别的找到地图的线索的时候就杀了Lor San Tekka感觉不妥啊。小说里说了电影里没有说的Tekka的背景:相信原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而Tekka是这这种宗教的重要人物。而且他好像认识Kylo,知道他的渊源。(而Poe不知道,所以以为可以开枪杀死他。)

Finn帮助Poe逃跑的时候他们在讨论什么时候进入hyperspace逃跑。这里我一怔因为印象中TIE fighter是不能进入hyperspace的。不过呢,这里他们用的是special force TIE fighter,官方databank也给它列了一个页面,说明它们和老的TIE fighter不一样,是可以进入hyperspace的。

所有看TFA的人都会忍不住揣测Rey的来历。作为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孩子,她的那些知识是哪里来的?她能直接和BB8对话,能和Chewie对话。原本的电影里多数人都不能和R2对话,只能通过 C3PO翻译。当然Rey继承了Anakin和Luke的机械天才,所以能和BB8对话不奇怪。(Poe好像也能直接和BB8对话,我记得Luke当时是通过X Wing上的显示屏来听懂R2说话的。)至于谁能听懂Wookie话,我印象中以前只有Han可以。这里Rey可以,还有Resistance的医生也可以。

Rey第一次拿光剑的时候触发了很多回忆,为什么后一次拿的时候没有了?

Rey的来历:Maz说了一句:这把光剑是Luke的,之前是Luke的父亲的,而现在它在召唤你。这是不是confirm了她和Luke的传承关系?可是,Rey原本认为Luke只是传说。如果她真是Luke的亲人,这也有点过了吧?

我本来一直觉得Luke的行踪藏在地图里很不可思议,决心要隐匿起来的人怎么会留下地图呢,好像那种大喊着我要自杀你们快来救我的人一样。但是书里说清了这个问题:这个地图是第一个Jedi Temple的位置,人们相信Luke去了那里。这解决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地图的问题,但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Luke要是不在那里呢?

看书的时候,Maz说The only fight, against the Dark Side,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她是不是在暗示Han要帮助儿子摆脱黑暗面。。。

Rey和Kylo Ren,都是原力强大的孩子。我不禁想,Ben大概是娇生惯养,结果不学好跟Snoke跑了。所以呢,Rey需要被磨练,丢在沙漠星球上从小靠自己存活。。。

我也挺喜欢书里Han和Rey的关系。Han对Rey比电影里多一分关心。

书里完全点明Han和Leia是夫妻关系。我更喜欢他们只是civil partner关系。

另外一个疑问是,为什么BB8会给Rey, Han, Finn, Chewie播放地图。当年R2就只肯给Luke播放Leia给Obi Wan的信息的预(一)告(部)片(分)。

First Order为什么没有预料到Finn会给Resistance透露Starkiller Base的位置?

Snoke说Kylo Ren在mind probe中输给了Rey是因为”You have compassion for her.”(不想放过任何他还有救/洗白的希望,但又很难想象弑父如何被原谅。

Captain Phasma的戏份书中和电影里一样少。我感觉,只要有关系,你都可以演个暴风兵,但如果你长得特别高,你就可以演个拉风的暴风兵。。。

最后有两个小线索。一个是Ben拿下面具的时候,书里说,这是Han第一次见到成年的儿子。另一个是,Ren最后决斗Rey的时候对她说:“It is you.” Rey到底是谁?

最终Rey见到Luke的时候,那段比电影还要短,一下子就结束了。

PS: 书里也没有交待为什么C3PO有红手臂,为什么Poe的X Wing是黑色的。。。

bookmark_border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看到小伙伴写了。再不写我就忘了!

自闭症的孩子,在那里有条不紊地想事情。如果作者对自闭症的描述是科学的,那么我有点觉得每个人都一定程度地是自闭症:有几个方面的事情特别容易接受,但是在一些别的方面很难懂。然后又对某些东西很固执。

本来打算就这样看看也挺engaging,但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们越来越了解Christopher的家庭。我有点惊讶有点感动。每个人身边都有frustration,能relate to这些。特别是,这是通过Christopher的角度看到的,这让人觉得很特别。

bookmark_border词语

最近读《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发现几个词语从来没有将中文和英文联系起来过,虽然我一直自以为分别知道它们的意思。下面是一些感想(当然我还很不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希望有人看到能拍砖):

Idealism是唯心主义(没想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其代表。因为英文的idealism有理想主义的意思,所以我觉得中文把理想主义剥离出来更好。

与之相对的,materialism是唯物主义我原本是知道的。中文里,唯心和唯物,对立非常明显。(当然英文里,如果把idealism看成是idea变过来的而不是ideal变过来的之后,对立立场也很明显。)

今天读Locke的时候才知道,Liberalism的中文是“自由主义”。在英文语境下,liberalism是开明,是很温和的意思。我们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疑问它的中文是什么——“自由主义”,一下子就很radical了有木有!!仔细想想,在我国的情况下,liberty都有点激进的意味,其实很可悲。西方语境下真正的激进,在我国语境里我一直吃不准怎么理解。所以不要怪很多人分不清政治上的左右。

今天还理解了prudent这个词。在没找到中文翻译的时候,我猜想是自律、谨慎、保守、节俭的意思。《西方哲学史》的中文版上用的是“远虑”,然后查了英文字典,果然有‘为了将来打算’的意思。A说这是因为我们都只理解了prudent这个词的表象,没有领悟它的根本。

插一句话,笛卡尔从怀疑论出发,竟然成了唯心主义的开端,一开始我很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