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Shada

能看到新的 DNA 的文字,我想我应该激动爆了。这本里很多 DNA 语言。比如开头:

At the age of five, Skagra decided emphatically that God did not exist. This revelation tends to make most people in the universe who have it react in one of two ways – with relief or with despair. Only Skagra responded to it by thinking, Wait a second. That means there’s a situation vacant.

比如 Chirs 忽然发现自己要毕业了:

He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that was going to change everything, for ever and completely.

For heaven’s sake, in a few months it was going to be the 1980s. The 1980s were clearly far in the future and they had no business turning up until he was ready.

说到 Cambridge:

Unlike the Academy on Gallifrey, this was a fresh, vibrant place of learning, the most ancient of the colleges a mere eight hundred years old.

说到纸币和 Coronation Street:

The Matriarch wore a crown, suggesting a type-B monarchy, which was presumably something to do with this important street where coronations were so regularly performed.

说到古怪的 college potter:

She loved it when he was out-eccentricked.

还有自行车(直接想到 Salmon of Doubt 里 DNA 来到中国后写的一篇文章):

In fact, thought Chris, it was very hard to ring a bicycle bell angrily. However hard you tinged it, it sounded bright and cherry.

我超爱 DNA 的非常特别的 wit。

但是读这本书我激动不起来,最多莞尔一笑。多少是因为这本书本身节奏有点慢(大概是老 DW 剧本来就是很慢;然而 DNA 会把慢的地方填满wit。)?多少是因为我现在不太喜欢 Doctor Who 了?多少是因为追不上读书会节奏我现在读书总是在想是在完成任务(然而没有读书会我大概更不会读书了;还有潜意识里觉得要追上星战新 canon 的书也给我加上了压力。)?

我喜欢 DNA 和喜欢 DW 一直是分开的,发现它们有联系很惊喜,但是老是把它们扯在一起有点厌倦。对于两次拍 Dirk Gently 电视剧我也是抗拒的。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小心眼?

DNA 的 irrelevant wit,不想去太解构它。它是个宝藏。它大概是 In Praise of Idleness 里说的那种 mind state 的结果。

bookmark_borderfeminism rant

因为还没看到 Rogue One,所以没法看新闻,没法刷汤,但心思又完全离不开星战。所以我开始把 Tosche Station Radio 的往期节目从 Rebels 开播的时候开始听。今天听到了102期 Where’s Hera ,忽然 touched a nerve。

这个 podcast 的两位主持人和不时来客串的嘉宾,经常会夹杂 feminism rant。然而这一期节目他们说完了一些新闻之后,用整一集 podcast 来抱怨当时推出的 Rebels 玩具里,没有 Hera。在和嘉宾讨论完之后,主持人 Nanci 又提到当时迪斯尼或孩之宝的市场人士说,他们推出了一些 EP7 的玩具,目标是 5 – 12 岁的男孩。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认为“星球大战”是给男孩子们看的而没在意过。听着 Nanci 讲她中学的时候是学校里的 Star Wars girl——一个稀奇的人,说着喜欢星战的女生直到有了互联网才明白自己不是怪人,我顿时心里一酸。你要说现在有互联网、作为一个喜欢星战的女生也没问题,但是我们的 marketing 还是告诉孩子(的家长)说:这些玩具是男孩子的,难道我们不需要抱怨 gender representation 的问题?Nanci 说一个朋友的儿子因为穿着 Frozen 的衣服在学校里被人嘲笑。男孩子不能喜欢 Frozen 吗?你不觉得很心酸吗?(顺便说一句,Frozen 没有 Moana 好。)

TFA 之后,我就一直觉得相关产品都是 Kylo Ren 标识不太对。这可以一部分用“星战总是反派最拉风”来解释。在 Rogue One 的红地毯上,Kathleen Kennedy 回答主持人提问“你觉得接连两部电影主角都是女性怎么样?”的时候回答说,她希望将来我们都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了。大概可以理解为,即使 executive 在推动进步,市场部的人总是走在进步的最后头,因为需要迎合市场,也就是,遵循这个社会最慢的步伐。

让我特别心酸的是,如果我早一点开始喜欢星战,我一定会是个更好的人,或者说,我是更好的人的年数会多一点。

另外一些我超爱 Tosche Station Radio 的原因:
> 他们让我意识到 Rebels 让我想到 Firefly 我不是一个人!
> 他们不是超级 Maul 粉,也不是 Boba Fett 粉。
> 他们叫 BC “whitest guy who has to be everywhere” 哈哈哈哈说的太妙了。很好地表达了我对他的受欢迎程度厌烦(但并没有特别讨厌演员)的感觉 😀

bookmark_border芙蓉镇

既然今天登陆了博客,就顺便记一下前几天看的《芙蓉镇》吧。这是一部1986年谢晋导演的电影。因为忽然被他R1的海报帅到,我为了看姜文而去看的。我对国产电影是比较回避的。在我真的关注电影开始,就基本不看国产电影。后来破例看了一下大家都交口称赞的《霸王别姬》,被其中的超级自恋情绪恶心坏了,所以连这种口碑很好的国产电影也不看。

《芙蓉镇》是八十年代的。而《霸王别姬》是1993年的。我觉得后者已经有一种要装给外国人看的气势。可能这种风潮八十年代还没有。(我知道捧一部电影不需要踩别人,我只是描述一下我自己的联想而已。)

没想到,我超级喜欢《芙蓉镇》。从刘晓庆演的芙蓉姐的角度,看了文革时期的村庄的变迁,和对她自己生活的影响。很多方面让我想到《乱世佳人》。

让《芙蓉镇》tick的,是县里来的干部李国香。她现在荣登我最痛恨的反派榜前三名。另外两名是哈利波特里的Umbridge,和 Quills里Michael Caine演的医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堂而皇之的语言压力歪曲事实,造成残酷的不公平。哎,想想就想哭。

李国香的遭遇也挺说明那个时代的(?)。在文革初,她也被阶级斗争了。但她pulled strings,掌权之后,和献媚讨好的猥琐男勾结。后者又是另一种人,文革后成了疯子。

虽然电影已经让人非常愤恨,但现实肯定更加残酷。电影的后半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姜文扮演的男主秦书田。。。我完全没有想到他可以这么迷人。从他对被批斗的李国香说,“你也是人。”,到后来他教胡玉音cope with life。他的超脱潇洒同时又不乏热情,真的太完美了。(所以fiction毕竟是fiction啊。。。

我们基本上是跟着胡玉音的角度经历了文革。她原先起早摸黑干活,得到了村民的喜爱,又积累了财富。然而一瞬间就可以被夺走。她经历了那么多冤情,然而电影的最后还结束在文革结束那种对未来有很好的期望的节奏上。对比当今,简直觉得羡慕。。。哎。。。

如果我对这部电影有不满的地方,那就是,文革对人的摧残电影表现得肯定不够。除了可以夺走你的劳动果实、当众羞辱你以外,那个时代还有物质匮乏(吃不饱)和精神枷锁(不能读书)。但是要求一部电影还要犀利揭示这些,特别是在它在自己的范围内已经做得那么好的情况下,未免要求太过了。

bookmark_borderCatalyst: A Rogue One Novel

看完简短说一下感受:

首先非常喜欢从Erso一家和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人的角度来写克隆人战争和帝国时期的过渡。虽然Erso一家不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在Vallt星球的同事和当地军队,还是比较nobody的。之前我写过星战世界的职业种类非常少,每次都要从一个不同的农场娃/走私犯/绝地/军官等的角度写银河系,他们的角度已经看了无数遍了,要写新很难。

Galen和他妻子Lyra的职业都是新的。Galen是科学家,Lyra是探险家。一上来我很不喜欢Galen这种天才科学家stereotype。。星战就是stereotype的堆积,然而我只喜欢少年英雄sterotype。我对科学家stereotype很反感。我对Orsen Krennic则挺满意。野心勃勃的帝国军官他并不是第一个,但是他的resourcefulness和他看人玩人的技巧则很有看头。最后协助Erso一家逃跑的,是他和Tarkin的rivalry,这一点没什么新意。想到EP4里Tarkin是死星的总管,大概那个时候Krennic已经被解决了,我竟然觉得有点可惜。

Galen是坚持不参加军事项目的科学家,却促成了最大的军事项目。这里面全是Orsen对他的操纵。可以说略牵强也可以理解为Orsen特别会玩人。我对在星战中引进科学家这件事还是不太能接受。书里还鼓起勇气直面“用科学的方法来解析绝地的力量”的问题。Lyra是爱好自然的探险家,她觉得她能感知原力。(现实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把transcending的体验归功于原力,或者上帝。)她对丈夫研究Kyber crystal这件事持保留态度。

如果是在现实,我是支持用科学来解析所有mythology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和科学一起进步的智慧,否则就会有原子弹爆炸这样的事情。对了书里研制死星和现实里研制核武器的parallel太明显了。吸引科学家的是未知,然而科学家无法控制科研成果被军事化。再说回来,在星战宇宙里,我是否支持用科学来解析mythology呢?EU里绝地是有科学分支的。一部分的我想要科技发展由绝地承担,但另一部分的我又不喜欢这种以有没有原力来区分人的做法。这本书里是这样的:Galen是好人,他想研究kyber crystal。Lyra也是好人,她revere绝地和原力。最终Galen研究了很久之后得出结论说绝地他们守护Kyber crystal的力量是正确和明智的。我觉得这个写法很predictable。这是个很重要的题材我不指望在星战小说里读到让我满意的。

对了,Orsen为了吸引Galen,有一次拿了一盒Kyber Crystal来给他。从这些crystal的大小来看,它们应该都是光剑水晶。我觉得这里太creepy了。

—和R1相关:

Jyn是在克隆人战争时期出生的,她大概比Luke, Leia, Ezra他们大2岁。她爸爸叫她stardust。

书里没有R1预告片里妈妈给Jyn一个水晶的镜头。

Jyn小时候认识Saw。

书结束的时候死星的关键武器并没有完成,而Galen应该也不会再被忽悠去搞了吧?然而预告片里Galen sent a transmission to Rebellion,我一直默认是他在帝国研究所里。。

预告片里又有一次试用武器。

Tarkin出现得很多,很难想象R1里面会没有他。。。

搞一个死星就那么困难——除了要忽悠Galen,Orsen还要调度各种资源。那么第二个死星的时候。。。Orsen还在吗?或者,死星1那么快就被炸了,是不是Orsen的设计很糟糕然后被撤职了(如果他还活着的话)。

死星是Geonosis上的虫子们造的。后来呢?Rebels S2里有提到一句说虫子都死了。。。

Palpatine的副手Mas Amedda,之前都没注意到过他有性格。书里面给了他一些让人讨厌的性格,但没怎么给他motive。

bookmark_borderHacksaw Ridge 感觉世界危险了

本来,不喜欢的电影,看过就算了。不过看到这片在IMDb和在豆瓣的评分都那么高(8.6和8.8),觉得有点惊诧。细想一下,感觉这个世界好危险。

电影里男主说道:

With the world so set on tearing itself apart, it don’t seem like such a bad thing to me to want to put a little bit of it back together.

这个时候我是非常感动的。没想到,后半部电影竟然能 undo 这种感动。没错,如果不强调是信仰让他坚持救回那么多战友,那么我还不会想到,敌人的坚持也是因为信仰啊。男主的未婚妻说他坚持信仰是 proud 真是没错。如果世界上没有如此拿坚持信仰当骄傲,也许战争可以少了一大半吧。战争的发起大部分是因为利益,但是战争的执行却有太多的误会。生死是如此绝对的东西,冷静的人是不会拿来交换那份利益的。

我真不敢相信都 2016 年了,大家还能直接投入这种感动,而不去细想更多。基督教的爱和宽容,是正确的教诲。然而,人需要自己真正拥有这些品质,而不是靠圣经告诉你。

bookmark_border西方哲学史 – 斯宾诺莎 – “Intellectual Love of God”

读书会读完《西方哲学史》,决定大家选一个喜欢的哲学家来复习。我之前写过了休谟,所以这次挑了罗素最喜欢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大家挑的都是 book 3 part 1 里的哲学家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Hume)。最早的古希腊哲学隔的时间太久我们都不记得了感觉很久远,很多都是不确定的;经院哲学又太教条;再近代一些的哲学,大家都感觉罗素写得不中肯(对此我的辩护是,你们觉得他不中肯却还是很喜欢看他写啊)。

罗素说,斯宾诺莎最主要的著作是Ethics。其它他还写了一些 biblical criticism 和 政治理论。Ethics 里,斯宾诺莎从形而上学 推到 psychology of the passions and will 最后推到了由前两者得到的伦理学Ethics。他的书的特点是,论证缜密,格式几乎是几何原本的样子。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individual souls and separate pieces of matter are adjectival(而不是实质的独立的东西)。并没有个人的永生,但是有impersonal immortality,也就是one with the God。这彻底是 pantheism 泛神论。因此虽然斯宾诺莎的真诚、虔诚是远超越一般人的,教会却宣称他是异教徒。容忍他的荷兰政府也叫他不要发表著作。

斯宾诺莎还认为没有free will, 没有chance。(那么他是决定论者吗?)那么犯罪的人是不是也不能怪他们?斯宾诺莎的回答是,sin是一种negation,而上帝包容一切没有negation。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sin是人类角度的,高到上帝角度其实是没有sin。在并不知道斯宾诺莎之前,我一直是用这种思路来理解为什么宽宏大量是可贵的。

我们认为的罪恶,在更高的高度下看可以忽略,但并不会因此而去作恶。

斯宾诺莎认为人有能力理解the eternal and infinite essence of God.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短期的passion阻止我们看见intellectual vision of the whole。

We are in bondage in proportion as what happens to us is determined by outside causes, and we are free in proportion as we are self-determined.

All wrong action is due to intellectual error.

罗素否定了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认为它和现在的科学不配套了。也就是那套演绎法是不够的,fact必须通过观察得到。罗素又强调了斯宾诺莎接下来的结论都是一种《几何原本》式的推论得到的。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在否定了前提之后,他还能那么推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罗素在书里没有说。但是我觉得是因为,罗素认为伦理学是和哲学分开来的。罗素作为一个逻辑学家,承认善恶是没有逻辑基础的。然而罗素自己又是那么爱憎分明的人。

罗素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教我们how to live nobly and accepting human limits。假如你遭受了巨大的不公,比如你是犹太人,你的家人被害死。斯多葛派会说:what does it matter to me if my family suffer? I can still be virtuous. 基督徒会说:Love your enemies。斯宾诺莎(认为自己是很好的基督徒)说,爱你的家人&&宽容你的敌人。这两者是矛盾的,只有爱和胸襟高的一定程度,才能化解。而且斯宾诺莎说,a life dominated by a single passion is a narrow life, incompatible with every kind of wisdom.

而我,读什么书都只能看到我已经在想的东西。在目前我被星战第一次激起宗教情感的情况下读到斯宾诺莎,不能不想到,passion会阻止你看到上帝 这个说法 和绝地信条的相似之处。读书的时候小伙伴表示斯宾诺莎很像佛教。我对佛教可能有误解,我觉得佛教更接近上述的斯多葛派。我觉得罗素那么喜欢的斯宾诺莎——教你会爱也会宽容——这种奋不顾身入世的勇敢,同时又有出世的胸襟,其实是我爱星战的一个深层次方面。。。这种境界,肯定古往今来很不少人达到过,所以在各种宗教里都有这种思想的变体。只是在把宗教推向普通大众的时候,都会变形。

并不是你信教,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也不是如果你是无神论者就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一条修行之路。

bookmark_border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想到哪写到哪。

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终身制的,挺好奇这个制度的来源以及其他国家的做法。小青说这个制度的来源是试出来的:最初联邦的时候发现完全民意驱使会出现很多混乱和不公,所以需要架设这样一个高于平常政治争执的机构。法官们不需要考虑到选票和讨好其他机构,才能做到最好的判断。

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想,长期地judge(除了carry out自己的观点以外还有什么长进?),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这件事?我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物是《宇宙尽头餐馆》里的ruler of the universe (”But then, I thought the rain is wet, so who am I to judge?”). 当然这是fiction,同时也是超小概率的乐观结果。这本书主要通过描述最高法院里各个法官,以及新法官的任命过程,来描述三十年来最高法院的走向。对于政治历史小白如我来说,一开始很不好读。我把Wikipedia上面的美国总统列表里最近几十年的抄了一遍,然后又抄了一遍associate justice的名单,先给每个人贴上党派的标签,然后读起来就顺了很多,很多时候像在读八卦。对于熟知这些的美国人来说,没有这道坎读起来肯定是非常的轻松。

这本书主要是从法官们本人的维度来分析的。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法官当然是Sandra Day O’Connor。由于她在左右的意识形态走的是centralist路线,常常是5:4决定里的关键一票,作者称之为swing vote,给了很高的地位。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很鲜明是左的,他显然对O’Connor这个共和党总统提名的法官被赶到有时候必须side with左派这件事非常impressed。在1992年的abortion case 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中,O’Connor是最终达成pro choice结果的“三驾马车”之一。O’Connor本人本来并没有对abortion话题有过很坚固的观点,甚至好像是有点pro life的。然而这个案件中的“必须通知配偶”条款她不能同意。这样的条款冒犯到了女性的自治权。她是最高法院第一个女性法官,我想,如果不是她是女性,可能法院就要作出pro life的裁决了。

值得一提的是,Casey案件中的“三驾马车”:O’Connor, Kennedy, Souter都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法官。他们能达成liberal的判决,也说明是进步的力量战胜了党派的纷争。当时的九人中,只有一个是民主党总统提名的:Byron White,而这个White当年是abortion这个话题的里程碑case1973年的 Roe v. Wade 中支持pro life的。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最高法院,可以说是above politics的。虽然共和党总统倾向于推荐保守的人,但是法官们不作出符合他们背后的政党的决定似乎毫无压力。

Rehnquist Court,在1994到2005年是最高法院人员没有变动的最长时间。

William Rehnquist是一位意识形态偏于保守的法官,他的特点是遵守原则,讲究效率。他的保守也很难动摇的样子。

坚定的保守派还有Antonin Scalia,他是第一位意大利裔的法官。他的特点是原旨主义。我发现各种流派里,我最不能同意的就是原旨主义。我在根本上就不能接受“先驱伟大必须首要想办法理解他们的原意”这种思路。未来根本就是发散性的,不可能有包罗万象的一个指导书来指导一切,尊重宪法的思路应该是在精神上、根本上尊重,所有的应用都是解读。就像欧几里得一样,founding father只是限定了公约,而公约是越简单越好。不过虽然不能同意Scalia,但是他本身对观点很诚恳,而且特别好战愿意为了自己的观点跟你战斗到底,这一点还是很可爱的。

另一位极端保守派Clarence Thomas则没那么可爱了。书里说他的最好的话是他在办公室里对所有人都很友好。也许是书里故意采用了他最讨厌的一面:他的confirmation经历了很多曲折(有人告他办公室性骚扰),最后是票数非常相近险胜的;之后他一直对此很有grudge;他也从来没有勇气在有敌意的场合下发表观点;他的很多vote都是极端保守的。Thomas是第二位黑人法官,第一位是他位置的前任Thurgood Marshall。保守派是反对affirmative action的,Thomas更是好像从来没有question过这些。他作为黑人对此的论点就是,尊重黑人要不把他特殊对待。书里好几次揶揄道,Thomas本人却是affirmative action的受益者。

Anthony Kennedy,本来一直是最高法院法官里的保守派。由于法院的持续向右,到Roberts Court的时候,他已经是中心派了。他的观点总体上比O’Connor要保守。但是在O’Connor退休后,他已经是九人中最中心的一人了。可见最高法院的持续走向。书里还说他每年都去欧洲Salzburg交流,他的国际眼光也带到了工作中。在否决给一个青少年杀人犯死刑的案件中他的理由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有处死未成年罪犯(其中有中国)。

Rehnquist Court的后期,除了当中的swing vote,其他人的站队一直很好预测。下面的几个人都是左派的。John Paul Stevens是共和党总统Ford任命的,但是他却一直是法官中的左派(因为他是法官离党派纷争还比较远的时代上任的)。David Souter,书里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最接近ruler of the universe。老布什任命的,然而从Casey案之后,他基本上是整个court的左派。他在70岁的时候就退休了(算是比较年轻,有些法官90岁的时候还在工作)。接下来是克林顿任命的Ruth B. Ginsburg(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和Stephen Breyer。Ginsburg给人的感觉是非常no nonsense,严谨简略有原则。

后来O’Connor因为丈夫的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而退休了,小布什提名John Roberts。此时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已经成了政治斗争,小布什面临很大的党内压力,需要把候选人调查清楚。Roberts感觉是个很狡猾的家伙。表面上他很decent,长得帅出口成章人缘好。而他也是个坚定的保守派。此时Rehnquist去世了,布什则把Roberts提上去当chief justice。O’Connor的继任是Sammuel Alito。小布什的两位提名,都是在议会被共和党控制的情况下提名的,他们的保守观点则是毫无疑问的。

由于正巧美国大选,所以在网上看了一些内容。(好像是看这本书的续集一样,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07年初版的。)奥巴马任总统期间,David Souter在2009年退休了(选择在民主党总统在任期间退休,也是有希望继任是liberal的意图),奥巴马任命了Sonia Sotomayor,第三位女性大法官,也是第一个拉丁美洲裔法官;2010年John Paul Stevens在90岁的时候退休了,奥巴马任命的最高法院的第四位女性大法官Elena Kagan。2016年2月Antonin Scalia去世了。议会已经被共和党控制,奥巴马的第三个提名Merrick Garland被议会拒绝投票(这合法么,你倒是投一轮票否决了再说啊?),议会坚决要到大选后再开始投票。在最高法院只有八个人的情况下,如果达成了tie,就需要lower court参与。(大概所以Joss前两天发推说你们别叫Thomas来投票,这样就不会有deaklock了。。。)

虽然美国的政治和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放大了来看美国算是世界上民主的标杆(美国相比欧洲很多国家来说,在很多方面比如宗教和女性平等方面,还是要保守落后),加上很多人都关注美国的流行文化,我听一些民权运动时期的民谣音乐,早就把这些思想当作自己的财产了。这本书从Rehnquist Court开始讲,Rehnquist之前的Warren和Burger Court,跟着国家的走向,做了很多liberal的决定。民权运动能取得那么多进展、取得法律的保护,应该也是和最高法院对各种争议案件的裁决有关。也许那些变化太快了,Rehnquist虽然是个大保守派,但他的保守还是给人一种非党派的印象。如今还有没有法官可以让提名他的总统吃惊?

从这本书来看,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持续向右。奥巴马的两位任命本来也是替换court中的liberal。Scalia的继任如果是liberal则还有希望,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本来这篇读后感还想从各个话题的维度谈一谈的。现在已经写了那么长了也就作罢了。Trump当选总统让我对一个话题很担心也就是反恐。我还记得我还在中学的时候发生了911,当时我懵懵懂懂的,但对911本身的震惊很快就没有我对班上同学纷纷觉得幸灾乐祸的反应的震惊厉害了。中学时代的我就一直觉得套上恐怖主义的帽子是很懒的行为,根本没有直击问题的要害。要害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很想知道,但是要害肯定不是“恐怖主义”这样一个标签。当时的我对美国的反恐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比对我同学的反应要能理解一些)。这么多年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进步一些,反而倒退了很多。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只会造成更多的“恐怖主义”。

最高法院的四位女性法官:

800px-O'Connor,_Sotomayor,_Ginsburg,_and_Kagan

IMG_3878 2

O’Connor & 长者(2002年)

oconnor_jiang

+1s for good old time’s sake.

 

bookmark_borderA New Dawn

A New Dawn by John Jackson Miller, 2014/9/2

日以继夜地看完了讲Rebels主角Kanan和Hera相遇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Kanan是个小混混类型的家伙,只想要忘记Force,因为绝地身份很危险。这讲得通。我继而期望看见未来的Rebellion(具体化在Hera身上)怎样帮助我们迷失的Jedi找回目标的故事。然而这个期望落空了。一直到最后,虽然Kanan的好心总是能从他不care的表面显示出来,但是最终他跟着Hera走了还是更多因为她很厉害她的飞船很棒,而不是share她的mission。故事最后的Kanan并不是Rebels开始的Kanan。我更想看这之间的故事。(是存心留的坑吧?)

记一下fact:

时间:11BBY。Order 66是19BBY,所以Kanan(b. 33BBY)独自混过了14岁到22岁的八年。

地点:Gorse和它的卫星Cynda。Cynda是Thorilide的主要产地。Thorilide是建造star destroyer的cannon的重要原料。Gorse永远一面背向恒星。面向恒星的一面无法居住。thorilide好像出自Cynda的石笋状crystal里,Cynda的景观很美。

主要人物:

Kanan:人类。在Gorse上当炸药运输飞行员。

Okadiah:人类。是Kanan的landlord,在Cynda上开个小酒馆。是个有洞察、冷幽默的老人。

Rae Sloane:人类。是个年轻军官。临时调任Ultimatum的舰长,很希望能保留这个职位。

Count Vidian:人类/cyborg。主要反派。他专长有效率地执行。实际上还有阴谋。

Skelly:人类。克隆人战争时期他是爆破专家。战争中他受了伤,得到一个不太管用的机械手,然后被安顿在Gorse这个不见日光的地方,是个malcontent,爱好爆破和阴谋论。

Zaluna:Sullustan(Nien Nunb的种族)。是土生土长的Gorse居民。在surveillence行业工作三十年。心理上想要给自己的工作justify。后来不得不卷入了这个事件。

Hera:Twi’lek。来Gorse调查Count Vidian。

 

bookmark_borderStar Wars: Rebels S1,2

克隆人战争S4,5,6还没有写,我一心崇拜旧共和国绝地的辉煌,本以为不会太喜欢Rebels。乍一看这个动画不如TCW漂亮,而且动画感太强,主要人物都是新的一下子上来不会有感情。没想到一看起来,立刻喜欢上了这些人物,假期一口气看完了Rebels第一二季。

Rebellion era的设定其实非常省力,你可以假设帝国非常强大,主角的挣扎完全可以justify。不像旧共和国覆灭时期,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归咎于Palpatine的狡猾,难免会有wear thin的时候。也不像后传三部曲的时期,First Order怎么就崛起了,只有脸皮厚如TFA的编剧才会啥都不说直接叫我们接受。

首先吸引我的,我也没料到,是Ghost crew竟然让我想到了Firefly。他们躲着帝国求生存,劫富济贫,密谋Rebellion。他们各自背景和性格都不一样,打打闹闹互相拌嘴。S1开篇的Spark of the Rebellion,他们在帝国追赶下,要对付来抢东西的Ezra,虽然不能和Firefly的pilot剧情里的stake相比,但让我联想到了Firefly,就真的已经太了不起了。我太喜欢这种space family的感觉了。台词也经常有很genuine幽默的时刻。当然剧情、台词等的雕琢并不如Firefly那样密集的有趣,但这种感觉是对头的。第一季很多时候我觉得它很明确自己的受众是小孩子,因而降低了我的要求,于是,它经常超出我的期望。不管怎样,竟然略找到了Firefly的感觉,我真是没有想到。

Dave Filoni显然是和我一样的绝地信徒。在这个绝地最弱的时期,还是把故事的很大部分押在了绝地的myth上。然而Kanan不是一个典型的绝地,他从来没有毕业过,为了躲order 66求生存,他一定体验了共和国时期绝地没有体验过的艰辛;Ezra也不是典型的徒弟,他并没有动力走绝地正道。Rebellion era的设定的另一个省力的地方是,造出这么一对不成体统的师徒没有人会觉得不行。Old Republic时期哪个youngling偷了别人的光剑还可以被选做徒弟的?

不少地方暗示Ezra原力天赋异禀,S2E13里他理解了宇宙鲸鱼,靠它的帮助完成了任务,虽然相信宇宙是那么和谐的是一种很过头的indulgence,但是看到这里我实在是感动得不行。写星战故事,投入绝地师徒关系是绝对不会有错的。Kanan和Ezra这对师徒,实在是太好看了。Kanan的成长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怎么可以超过了银河系主角们啊(Anakin,我看着你)。我觉得好多地方暗示Ezra的天赋比师傅Kanan还高,神奇的是这种时候反而增加了Kanan的吸引力。他的犹疑、自我怀疑,他的humble,从来没有别的成熟的绝地给人这样的感觉,觉得可以presume自己能理解他,对他的选择和所作所为感同身受。而我瞥到一两眼的第三季看来,Ezra成熟了,他一定会变得特别厉害的。我简直觉得,要是Obi-Wan和Anakin的关系能写成这样的话就经典了。(如果Obi-Wan成为Master的契机是接受Anakin的黑暗面。。。

vlcsnap-2016-10-06-22h54m55s166

这一切culminate到第二季的后半,我们看到了Kanan正式成为了Knight。除了2D动画片里有Anakin的Knight仪式之外,官方还没有描写过别的授予骑士仪式。话说,2D动画片现在不算canon,所以Kanan的是目前canon的唯一一个。而且非常deserve它特殊的canon地位。盗用朋友的一句话:Kanan“没有master,没有order,一切都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了Jedi Knight,而且这个过程也还在继续,Jedi的终身道路。”看到第二季的最后,Kanan的遭遇带来了暴击。我再也不说这是给小孩子看的了。

KANAN!!!!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继续探索Kanan的绝地道路,另一方面也是Ezra的成长契机。保护人要走开,天赋异禀的孩子才能成长,这是所有mythtical故事的公式。

在知道Rebels电视剧之前,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了Kanan: The Last Padawan漫画。我记得当时看到小Kanan(Caleb)跟着师傅出战,对未来的期待的感觉击中了我。那个漫画里Caleb Dume和Master Depa Billaba练习的图,最近大半年来一直是我的桌面。

Caleb_Dume_Depa_Billaba_training

—-

I’m so emotionally invested in Kanan – Ezra relationship 以至于前面忘记提这个剧除了这个师徒以外的糖。先说原创的亮点,是Chopper。这样个性的机器人星战宇宙里还没有过(R1里Alan Tudyk的角色不知道能不能挑战一下)。Zeb, Sabine都很容易喜欢上。Hera是这个rebellion小组的leader。她和Kanan有浪漫关系剧里是明示的。Again,这是Jedi Order不存在的时期,没人会怪。Order真是个好讨厌的存在啊哈哈(想想有长老会的时期,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考验一个绝地,因为求长老会帮助判断没人会说你错)。那么各种ref的糖有很多。Darth Vader和Ahsoka的纠葛,也是牵人心的一条(有多少人在Ahsoka说”I will not leave you, not this time.”而Vader回复”Then you will die.”的时候能不掉泪。特别是把Vader的声音和TCW里演员的声音合成,催泪得不行)。另外客串的人物有Tarkin,Maul,Lando,Bail Organa和公主本人Leia Organa。还有很多地方的设计即视感很强,却不牵强,看起来很幸福。(相形之下,更觉得TFA……唉。。。)

vlcsnap-2016-10-06-22h54m35s878

制作方面感觉经费更充足了。Vader请了James Earl Jones配音,Yoda请了Frank Oz配音。Billy Dee Williams配音了Lando。TCW里的Matt Lanter, James Arnold Taylor和Ashley Eckstein都回来客串了原来的角色。另外还有我的女神Gina Torres客串了Sabine的一个朋友。和Whedon-verse相关的还有演Sarah Michelle Gellar客串了一个角色。

想想接下来还有无数的糖可以发,我相信编剧会量力而行不把我们甜死而是会甜得我们跪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