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感到了老年人的存在感。这次竟然是Taylor的万圣节装扮。。。(也许只是他朋友说,你看我俩身高差正好cos他俩。。
Tag: paul simon
bookmark_border很老的歌星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本来想以重磅的UK游记打破沉默。然而游记写起来太累了,一下子赶不出来。
刚才我好好地在听The Curious Cases of Rutherford & Fry,最后出来一个别的podcast的广告。一听是Tim Harford,我以为又是50 things的广告。但不是的,是一个叫做More or Less的podcast的广告。广告的背景音乐不太熟悉。但是声音是Paul Simon啊!那咬字,那鼻音。。。再仔细听觉得这首歌是听过的。由于2000年以后他的专辑我都没听进去,所以我以为是那些专辑里的。搜了一下,是一首老歌:When Numbers Get Serious,来自专辑Hearts and Bones。这首歌可能是那个专辑特别版里的,反正我没怎么听过。也有可能是那个专辑我听得少。
听了最近的一集More or Less,并没有用这首歌。不过他们是怎么找到、决定使用一首30年前的歌的啊?
无独有偶,这不是我最近一个月第一次听到Paul Simon,这次去UK玩,一次在伦敦闹市区找饭店吃,进了一家好像叫做NYC的意式餐馆。吃到将近最后,餐馆的音乐在放You Can Call Me Al。
昨天和同事吃午饭的时候聊到了去过哪些国家玩,我自然说到了第一次出国去新加坡,是去看演唱会的。同事问谁的演唱会,我不好意思说(她应该不会知道),就说是一个很老的过气歌星。“不是很有名的。”我加上一句。
然而他的歌还是在很多地方被用到。(就是要打我的脸
和人谈起我喜欢的东西,我为什么总是充满歉意。
bookmark_borderPaul Simon 2013 @ Singapore
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参加Paul Simon演唱会现场。三月初接到好久不联系的小王姐姐的消息,问我有那么一场演唱会,去不去?当时距离演唱会只有二十天的时间了,要办理出国需要的手续,我一听就怕了。不过小王姐姐叫我放心,说签证还是比较容易办的。我看了一下各种手续所需时间,刚好够在出发前一两天拿到签证(如果不被拒签的话)。后来是在还没有拿到签证的情况下冒险买的机票。为的是这个我喜欢了十多年的歌手,这也许是我唯一的机会了。
3月22日晚上,我们顺利来到了演唱会所在地:Fort Canning Park。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露天festival式的音乐会。在Paul Simon之前演出的是Bonnie Raitt(我没有听说过),她有一个很有趣的键盘手老爷爷。
两场演出的间隙中,我们穿过人群,站在了离舞台很近的地方。舞台处于一个斜坡的底端,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在高处看到演出了。回头望去,大家在星夜下,坐在草地上,喝着啤酒,看着演出。这样的场面很感染人。
大家焦急的等待,看着老头乐队的布置。这次的乐队有8个人。两套鼓,很多的键盘手和吉他手,他们各自也偶尔演奏别的乐器(小号、萨克斯风、大提琴,和一些很怪异的打击乐器)。一边的架子上摆放了N多吉他。演出中老年人几乎每一首歌就换一把吉他@@
之前看了老年人前一站在台湾演出的曲目,发现SG时期的歌曲挺多。另外,我还有一种印象,他每次演唱会都会以Boy in the bubble或者The obvious child开始(这两首歌太适合开场了)。(我以前注意到Mika的每一场演出都以Relax take it easy开始,他怯场么?XD)不过这次,开场很惊喜地以Gumboots开始。整体上曲目都以节奏感的歌曲为主。
现在回忆起来,全场的泪点在Slip Sliding Away这首曲子。
Slip sliding away
Slip sliding away
You know the nearer your destination the more you slip sliding away
我以前一直不怎么喜欢这段歌词,认为这是随波逐流的意思。当晚听到这个曲子,想到我自己,从最初那个连CD背面的中文都看不懂的小孩,到收集到两张Paul Simon Anthology的CD仔细听每一首曲子,渐渐明白了Paul Simon这样一个人,他能在事业非常成功的时候,转而去做风格非常不一样的事情——只有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才会有魄力作出这样的改变。而我也自认为我能体会他想要的转变:Graceland的那种沉稳和坚定的乐观。
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最喜欢的两个歌手是PS和Mika吧。但是如今我忽然明白了我会喜欢Mika也绝不是偶然。他们两个,时代、风格、性格都那么迥异,但是我忽然明白了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是一样的:他们都不是单纯的快乐或忧伤,而是在完全能体验悲伤的情况下,更深处还有积极的一面。Mika这边,他选择让自己放射出cheerfulness;SG之后的Paul Simon,特别是Graceland之后,快乐成为了一种沉淀。
“要懂得艺术,首先要懂得快乐。”
我很久没有听老头的歌。在决定去演唱会之后,我也只是拿出后期几张专辑来听,主要听的是91年中央公园演唱会那两张。这次的演唱会,唱到了几首我真的是好久好久没有听过的歌曲了,我惊讶地发现,重新翻出来,我对它们地记忆还是没有退却。
事后想来,我想起好多首我一直知道是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但这次没有被演唱。比如Born at the right time, the cool cool river等。但是老头的经典歌曲太多了,不可能都cover到。
-
Gumboots
-
50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
-
So Beautiful or So What
-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
The Boy in the Bubble
-
Me and Julio Down by the Schoolyard
-
Slip Slidin’ Away
-
The Obvious Child
-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Simon & Garfunkel song)
-
That Was Your Mother
-
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
-
Late in the EveningEncore:
-
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 Garfunkel song) (solo acoustic)
-
Kodachrome / Gone at Last
-
You Can Call Me AlEncore 2:
-
Graceland
-
(Unknown)
图:
前排穿着SG T恤的帅哥(照片拍得象鬼一样。。
老年人的庞大乐队
近照
中途拉了一个正太上来:D
50年后的Sound of Silence (拍糊了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 喜欢Paul Simon的心路历程
最近Google Reader关闭的消息,很多评论认为SNS取代了博客的需要,造成了RSS订阅博客减少而趋于灭亡。(当然RSS还可以用来订阅新闻,也可以由SNS取代……)
我要勤写博客来表达我的不同意。
上周末去新加坡看了Paul Simon的一场演唱会。有很多东西要写。但现在没时间写。不过,把这篇旧的博客搬来是有意义的。这篇博客写了也差不多有十年了。现在看来觉得写得挺傻的。不过,还是不作任何改动而搬上来吧:)
我这个人活了还没到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是Paul Simon的歌迷。他是我人生的背景音乐。
------------------
和很多人一样,我喜欢PS是从喜欢SG开始的。最早听到他们的一首歌,是Sound of Silence那还是日本人翻唱的呢。记得那时我们家刚买音响时,有人送我妈两盘CD,名叫“无尽的爱”,里面是管弦乐队演奏的欧美老歌。我记得我当初最喜欢的两首歌是SOS和Careless Whispers。那时才大约7,8岁的我根本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PS,更不知道,90年时候,正值事业巅峰时期的他,在他的Born at the right time tour中,来到过广州,踏上过我所在国家的国土。现在我最喜欢的PS也就是在那个时间,刚发行了Rhythm of the Saints,他的声音在那时也是最好听的……(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日记,现在我最喜欢的PS是在Capeman时期;而他的声音,我觉得是越来越好听)
言归正传。当时我唯一的线索就是写在歌名“寂静之声”后面的“毕业生”(还是繁体的,我过了好久才认得那个繁体的毕字)。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何时发现“毕业生”是指一部电影叫做“The Graduates”,而SOS是它的主题曲。一直到初中,很流行一套叫《疯狂英语》的电影原声录音带。我还记得我犹犹豫豫地在徐家汇交大旁的昂立书店里从架子上拿下这套磁带。当时那里有很多电影原声磁带。当时我面对着满满一书架的心仪之物,心里非常激动!可是我没有$$把想要的都买下来……现在我对这种东西当然是看不上了,我把当年苦心积虑收集的一堆磁带送人后,心里感到很轻松。
再次言归正传。我听了Graduates中的那些歌后,深深深深地喜欢上了“西蒙与加丰科”。他们的嗓音,就像我后来在哪里看到的一个叫“颜峻”的人点评的那样“象是在我们耳边细语”。每个人成长时,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以至于走上不同的心路历程,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们寝室有个人很喜欢日本。虽然我对日本的文化了解得很少,但是我可以体会。因为我喜欢欧美的程度和方式和她喜欢日本差不多:我是从喜欢欧美的流行文化开始了解并痴迷于欧美文化的。我一开始喜欢英国电影,特别是古代题材的,喜欢那种优雅与高贵。如今,我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特别是那次上了那个老师的课之后 – MANY, MANY THANKS TO HIM)我当时收集的好几套疯狂英语可以说是我爱上英语、英美文化的开始。最初的2套——《音乐之声》和《毕业生》对我意义非凡。我对美国的兴趣就是从毕业生开始的。虽然该电影从来不是我心中的TOP10,但那种60年代美国的氛围,很早就扎根于我心中: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这段歌词用来形容我这个情况非常好
回过头来讲SG。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爱上了Simon & Garfunkel。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像部分和我一样喜欢Paul Simon solo的人那样不喜欢Garfunkel。I respect SG as part of my beloved Paul.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够在20岁的时候做出像他们那样终生难忘的事啊!当时我非常渴望能多听一些他们的歌。一个同学告诉我,他们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很好听。有一天我偶尔竟然在电视上看到PS演唱这首歌In his later style。
高中以后,我有了电脑,可以上网了。网络成为我搜集英美文化的主要渠道。当时我比较痴迷的是电影和电影明星吧。刚上网我对国内网站上的网络用语很不熟悉,看论坛根本看不懂。那时我看英文网站比看中文的要理解得多,所以我就养成了去英文网站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我注册易趣是在英文ebay上注册的,然后发现怎么也无法通过认证lol)当时国外网站还有可以免费下载音乐文件的,我在一个叫sing365的网站上下载了botw和a hazy shade of winte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立即成为我最喜欢的歌。我记得那时我如果心情不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黑暗中一边听这首歌一边流泪(Grrrrr,我怎么也会这样!)
这之后,我对SG还是PS的喜欢止步不前了。直到我和我们寝室的同学在卓越也不知道是贝塔斯曼的销售目录上发现一盘SG的合集和一套2CD的PS Anthology
她决定买SG的,我买了另两盘。这三张碟,使我系统地听了一遍PS写过的歌。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也是我最ADMIRE他的一点),他的Style一直在变。最初,我不大喜欢他后期的歌,但后来,My top songs逐渐偏向他后期的歌。我清晰地感到一种成长的感觉。
我真正成为PS的fan是从我分清PS和SG开始的。从那之后,我在网上了解了他很多。一次看到一个采访中他说(大意如此):“多数人认为我和Garfunkel分开是一个大错,因为G的声音是SG成功的关键。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分开,因为我不想再制作和以前一样的音乐了。”是啊,我是无法想象他们要是真的如很多SG fans所愿,一直没有分开,一直唱那种伤感纯情的歌的话,人们肯定早就厌倦了。
那之后,PS的solo风格也几经变化。Never to repeat himself也许成了他的座右铭吧。从70年代的folk rock风格到80年代的南非音乐、巴西音乐到90年代的中美洲音乐,我每次听到他的新风格,都感到惊喜,并且对他的这种变化的风格更加admire。
至于我自己,从那以来,我还为很多别的事crazy而分过心。但是每次我把注意力回到Paul 和他的音乐这里,I find myself STILL CRAZY!!
PS的专辑Graceland,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和PS的音乐风格一样,我第一次从伤感中完全走出来。高三那一年,when the GRACELAND album grew in my heart,是我过过的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年我认识了我最value的朋友,并在其影响下,第一次变得有点豁达、快乐和沉稳。对于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我第一次能够把伤感真正地藏得看不见。就像GRACELAND一样。
PS的歌,就象是我迄今为止人生的背景音乐。早期我像SG那样伤感,后来我像GRACELAND那样欢快(现在我明显已经进入了Capeman时期hoho)。真希望我能够生活在美国的60年代,(我一直很向往Civil rights movements),那样才能真正让PS的歌伴随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