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he Tunnel S3

先说几句关于 S2

之前写了 S1 的日志,我不是很喜欢 S2 所以没有单独写日志。现在简要记录如下:S2 其实还是很好看的,就是太像 Spooks 了,而且有一些细节我很不喜欢。我本身是喜欢 Spooks 那部剧的,甚至看了这部剧之后有点想重拾 Spooks 了。但是我觉得这部剧的重要看点是 Elise 和 Karl 两个角色,用上了 Spooks 的 “犯罪表象深究下去是国际政治(军火商、非法移民什么的)” 这个路线后,在这部剧里更自然的方向是探究主角对那些问题的观点。你无法想象 Elise 这样的人会不追究到底。实际上第一集上来 Karl 就说他放弃暴露 Paloton 的事情就说明编剧对此没兴趣。

不过第二季让我更反感的地方是 Elise 被写得很极端。她是个很特别的人,但是她的不遵守普通客套流程这件事我比较喜欢理解为她能理解那套东西但是不愿意遵守。这里让她记同事的生日啊,用审问一般证人的口气审问小孩子啊,都是对这个角色的降维处理。

更不要说百合线了。豆瓣上这一季的分数最高,大家都超级喜欢百合线。可是在我看来这里的百合线是 male gaze,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双方都是美女。她们交流的时候的台词我也感觉挺装的。单独存在的话也许我可以接受,但是 Elise 和 Karl 的关系那么深,转头她陷入恋爱却没有什么深刻的实质的东西,至少我觉得这个对比很损伤 Elise 这个角色。另外,如果你性转一下,如果 Elise 是个男警官,爱上了一个美女影响了工作,这个剧情是不是就超级无聊了?无法 withstand 性转的剧本都不是好剧本。

看了 S2 让我意识到我喜欢 S1 的一个原因是,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都是普通人。在 S2 就不是这样了,调查的人都是罪犯团伙、军火商什么的,他们利用的最底下的爪牙才是被极端思想占据了的比较普通的人——就算是这拨人,也有民权运动名人的学生和女儿。好在 S3 又回到普通人这种感觉了。现在的剧本要非常克制才能做到不搞大事情。通过调查了解了很多普通人的事情,这是我喜欢第一季的一个地方,不看第二季没意识到。

下面是 S3

第三季里,居然我感觉的 S2 的缺点都改回来了。Elise 比 Karl 早看出 Maya 有心事,因为她就是观察特别仔细,又特别能正视 blunt 的现实。这才是我心中的那个 Elise。

看完整部剧,印象最深的不是案件,而是 Karl 和 Elise 的关系。真的是虚构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了。他们一开始是经典的 polar opposite to friends。直到最后,他们仍然是 polar opposite,但是他们的友情却很深了。这说明他们俩都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感觉很自如,同时又 open mind 到可以如此深的喜爱一个截然相反的人。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对对方工作能力的尊重,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的包容,和人格的真正欣赏。

我们看过很多所谓的男女主角是好朋友而已的虚构作品,要么就很无聊,感觉到处都在 toe the line 不要越界,要么就被男女主角各自的浪漫关系带跑,主角之间的关系反而很松。

Elise 最后的台词里,还把他们的关系再一次升华了,我都没有想到还有上升空间。她对 Karl 说,我们之间的友谊可以容许我们表达愤怒。这句话真的太戳我了。Elise 啊,连吵架都是这么理性的。只有和 Karl 她才能这么吵,因为他们是互相了解和在乎的朋友。她的这句话把他俩友谊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了。同时这又是一直很戳我的 “诤友” 概念。我太喜欢 Elise 了。

然而也许我还是更喜欢 Karl 多一点。第三季很好地利用了他的过去,把他失去儿子的事情跟反派的动机对比。想想第一季结尾的 Karl 需要 Elise 的帮助才能控制住自己不就地执法 Ashton。对比之下第三季结尾 Karl 对待罪犯的态度……他受到深重的打击(失去儿子,失去 Elise)之后,并没有变得 bitter,而是变得更加人性化了。Karl 最后 cope with grief 的行动,都是对我的一些根本信念的 confirmation,如今我们都在怀疑基本的人性还会不会重新回来,我很需要这种 confirmation。

另一方面,Stephen Dillane 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也很有帮助。有时候我还觉得,Karl 和 Elise 的关系感觉这么好,跟他是个完完全全 decent 的人也有关系。虽然我觉得他作为一个重新定义我心中对“演技”的理解的演员,实际上比较难从表演中看出来他本人,但是也许演员这个职业,甚至任何职业,总是可以通过你做的事情看出一点你本人的。不要再问“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纯的友情”,需要问这句话是因为男人真的 decent 到这个程度的很少,即使是虚构的、演出来的也极少。

还有一些细节我很喜欢。这部剧的 inclusive 做得非常低调。Karl 的跨种族婚姻,不需要解释什么,他就是有婚姻问题,然后他和 Laura 的关系又是完全平等的。第三季里有一个盲人角色,然后有个情节用到了她的电脑。另外第三季还有胖人角色,并没有喜剧化,感觉很好。

我说了我喜欢调查对象是普通人,让人感觉 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这是这部剧的特点。也许破案剧情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在这么多优点下我完全不想挑刺了。

Meta 时刻:这部剧的反派之一的故事是萨拉热窝战争。我了解这件事完全是因为 SD 之前的作品。这里看到了感觉很 meta。剧中有 Karl 跟 Maya 介绍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故事;还有一个破案线索涉及到当时萨拉热窝停战一小时送儿童出去的事情。这两个事情我都在 Natasha’s Story 里读到过的,实在太 meta 了。

第三季的摄影很好看,好多截图都可以做桌面

下面就是把每一集看完写的记录 dump 在这里。

  • Episode notes
    • 301
      • Watched on [[September 30th, 2020]]
      • 又要跟 Karl 和 Elise 一起破案了,看到他俩好开心,还有 BB, Phillippe, Julie 和 Louise。一开始我还是有点被他们 dial up Elise to 11 给 put off,但是后来给了解释:她决定自己提出降职,然后在一个官僚的老板下面工作,老板不给她好日子过,她过得焦虑甚至咬坏了牙。但是因此就要对 Karl 这么冷淡吗?Karl 还是超可爱,这次他头发白了,终于看起来像 60 岁的人了。Karl 居然离婚了,他们有那么多小孩啊!这个剧居然开始说起了离婚生活,感觉还有点意外又挺想看他们怎么说的。
      • 关于案情:我现在没有一点 clue。叙利亚孩子是在英国的妈妈花3000胖子拜托人贩子带来的,是从法国带来还是从叙利亚带来?(倒回去看了一下,妈妈说的是付钱给了被割了舌头的人贩子,感觉这个人是在法国活动的啊?)如果妈妈在英国,那么为什么没有正常渠道把孩子带来呢?罪犯并不是人贩子,完全想不出罪犯的思路。他劫持了人贩子的船,船上只有三个孩子(他们是不是sibling?),罪犯把三个孩子带到一家三个小孩的家里,调包了孩子,劫走了三个英国孩子。我能想到的反派是右翼反派,调包孩子让大家意识到比起叙利亚小孩,大家更珍惜英国小孩?特别是如果他伤害英国小孩,舆论会不会还是觉得罪魁祸首是移民?那么他还给侦探丢线索是什么动机?法国的收养小孩的大姐为什么要撒谎?感觉她收养小孩是在帮助他们,所以她感觉是好人啊。隧道里的老鼠和这个案件有关系吗?Elise 已经当作是有关系的了,但是 Elise 接手老鼠案件不是挺偶然的吗?是她老板存心想派不重要的案件给她。
      • 我非常受不了的小细节是,英国人家里,妈妈淋浴的时候居然脸部的妆还很浓。洗个热水澡难道不会把脸洗花了吗?更受不了的是小女儿在玻璃上画爱心这个时候只有从里面才能在玻璃上画画写字啊?作为一个破案剧,这么不注重细节,我简直怀疑罪案线索是不是值得推理了。
      • 另外,觉得第三季是不是预算变大了,好几个看起来很豪华的镜头:一个是显示出动了大量警力寻找白人的孩子;一个是航空拍白崖。后一个都没怎么服务剧情,感觉好奢侈。不过我拿来做桌面了。这个剧就算有缺点,画面和风景还是非常好看的:三个小孩家庭的房子和外面风景、Karl 和 Elise 去找有教堂的海边小屋等等。可惜的是 Karl 离开 Laura 后,前两季的家没有给镜头了。我好喜欢那个房子。
      • 看来 Brexit 和移民问题 are front and center in S3。一开始 Elise 很冷淡的时候 Karl 说,你干嘛?I voted in! 啊 Karl 真的太可爱了。
    • 302
      • Watched on [[October 1st, 2020]]
      • 这一集在案情方面进展不多,一方面上一集的 suspense 解决了,另一方面确认了药物的因素;另外还 set up 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剧情线,不知道以后会怎样用。所以罪犯想要的是寻找一个东欧人。而把白人小孩送到移民中心的人是被嗑了药,他是反对移民的白人,最后被迫 literally eat his words,也是受害者。
      • 探案剧是不是不能拍很长?到第三季的时候感觉无法不被主角的个人故事带跑。Spooks 后面换了主角,我能想象这样可以让它拍了10季还是破案剧。The Tunnel 里的一大看点是两位主角。这一集里 Karl 收拾 Adam 的东西这里太心痛了。带着这个回忆,Karl 工作中的举动都有深层次的含义了。我觉得这一点写得很好。我一直隐隐在想编剧要什么时候 exploit 第一季的这个情节。真的运用的时候,效果很好,一点也没有过头。SD 是永远不会过头的演员,这里感觉剧本也是(比如没有让找到小孩的那家人收下 Adam 的玩具大象)。
      • BB 怕老鼠感觉很过头。比如我怕虫子,小时候在书上看到虫子的图片都不敢碰书,现在也有点,但是扔掉碰过老鼠照片的笔感觉太过头了吧!不过 Luise 最后说 “我通常不喜欢这么弱的男人” 又感觉很可爱。
      • 另外一个 meta 的地方是,这里的剧情牵涉到了 Bosnia War。之前为了看 SD 的《欢迎带到萨拉热窝》我研究了很久。Karl 跟女儿说萨拉热窝那对情侣的事情我在 Natasha’s Story 里也读到过。
      • 我太喜欢 Karl 了,太喜欢 SD 了。
      • 另外拍摄镜头仍然是那么好看,我又截了好几个图可以当作桌面背景。。现在就等给个有 Karl 的风景图了。
      • 还有 Karl 说,原来 dystopian future 已经到来了,我们生活在其中却不自知。啊听喜欢的演员演喜欢的角色念喜欢的台词,夫复何求!
    • 303
      • Watched on [[October 1st, 2020]]
      • OMG BB!!!!! OMG 我本来已经知道了这一季最后的剧透(虽然不是破案的剧透),看到这一集的最后完全没想到震惊了(去看了后面几集的演员表还是有他的orz)。同时又觉得,这个剧看点还是角色(而不是推理、政治什么的)。另一方面,Elise 拿自己做实验嗑了药,让 Karl 协助,也是给我们看我们最喜欢的人物关系。从来没有一部虚构作品里有这样的完全没有浪漫倾向的人物关系这么吸引人……我觉得这个剧停留在3季挺好的,再下去是不是有狗血的危险。
      • 我觉得这一季的破案线索普遍很牵强,各种巧合。犯罪活动,如果不是能揭示罪犯的动机,过于流于表现罪案手法的新奇残忍,我就觉得没什么意思。这部剧会不会这样现在很难判断。
    • 304
      • Watched on [[October 2nd, 2020]]
      • 这一集给我感觉蛮多亮点的。Elise 对 Maya 同学的遭遇的评论漫不经心但非常准确(“应该是未经你允许发布你照片的人羞愧而不是你”),还有 Elise 不放过任何一个案子的细节也非常棒。而且,照她的性格,什么都是有意义的,八年前 Moreau 案子的意义是拐走小 Charlie 的凶手没有找到,并不是抓错人放回去就好了。这个剧的各种细节让我非常喜欢。比如她有同情心对待 Moreau,但是 Moreau 越界了。现实世界就是这样一团糟,不是什么你救了这个人就可以一起解开谜团这样。我也很喜欢盲人老奶奶的电脑这个细节。
      • 这一集里 Karl 和 Elise 的对比也很有趣。Elise 纠着陈年旧案不放,而 Karl 则是想利用自己的 people skill 来突破,两人都违反了规章。他们还是这么 polar opposite,相同的只有都是 decent 的人而且富有同情心。他们在工作中又是完全的 equal,没有什么关系比这么平等又互相 clash 的关系更好看了。
      • 反派是在萨拉热窝丢失了儿子,Karl 调查的时候提到了一小时 ceasefire 用来送走儿童的事情也是我研究 SD 之前作品的时候读到过的。这里看到感觉太 meta 了。
      • 另外 Karl 的战斗力真的是负值。他除了翻栏杆身手矫健以外,我猜他跑步跑不过 BB,打架打不过 Elise。
    • 305
      • Watched on [[October 3rd, 2020]]
      • 这一集也特别有思路。还有一集了,我想不出来会怎样破案。又一次证明破案剧到第三季更大的看点是主角们。Karl 一个人破案,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他法语不好跟人交流有困难,但是从饭店老板那里出来以后,他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办,需要 Elise 的 input。啊,我太喜欢他俩的关系了!
      • 另外我再想夸 SD。我觉得这种完全尊重平等的关系,只有他这个彻底 decent 的人才能演得这么让人信服。他可以 stray into 出轨男、有时候 bend rules,而不用担心伤害这个关系的表现。真的只有他可以。
    • 306
      • Watched on [[October 4th, 2020]]
      • Elise 和 Karl 的友情是我看过的虚构作品里最棒的关系了。首先他们是经典的 polar opposite to friends。他们的互相尊重、包容、信任和喜爱完全是建立在认同对方的为人,和工作中的能力。到最后,他们仍然是 polar opposite。还有什么比这种坚持自我又包容欣赏不同更棒的关系吗??
      • 虽然我本来已经知道了剧透,还是消耗了很多很多纸巾。一般而言,当编剧打出杀主角这张王牌的时候,我一般会抽离(比如我超喜欢的年年)。但是这里先是 Elise 在走之前,用她独有的敏锐和坦诚跟 Karl 说,“我觉得我们俩的关系可以包容吵架。” 这真的是我最珍惜的一种友谊,就是可以真心碰撞不用担心冒犯或者是借机撒气什么的。我有极少的在小一点的事情方面(争论问题什么的)碰撞的朋友,但是在更大更实质一些的方面肯定没有(你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更大更实质的事)。
      • 一方面她最后的几句话让我无法抽离,另一方面,这两集都是 SD 的表演带你进入剧情,根本出不来。他的表演非常克制,但是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包含的感情和信息让人爆炸。他的台词也都非常好。面对 Lana,他的对策是让她明白杀人的后果,而不是暴怒或复仇什么的,因为 Karl 本质上是个非常 decent 的人。他失去过儿子,现在又失去了 Elise,这些打击都让他更加人性化了,而不是让他变得 bitter。我太喜欢 Karl 了。我一直相信以复仇去打击恐怖主义只会增加所谓的 “恐怖主义”。

bookmark_borderNatasha’s Story / Welcome to Sarajevo

最近刷到一个粉丝扫描97年的杂志采访,很喜欢 Stephen Dillane 的观点,所以追片的过程中决定先看这部。看之前想先了解一下战争背景,然而看wiki页面我看不懂,所以索性先去看了这部电影改编自的书,Natasha’s Story。

这本书的作者 Michael Nicholson, 是一名战地记者,在报道萨拉热窝之前,已经现场报道过了十几场战争了,包括 Bosnian War 之前在 Vukovar 的残暴战场。从书中我仍然看不太懂战争的起因、升级的过程、各方的诉求、为什么特别残暴(Nicholson 和其他的报道战争的 war veteran 都都感到这场战争比他们所见识过的战争都残暴)。但是从他的角度我感觉好理解一些了。他作为战地记者对自己安全的担心、别的记者处理这个担心的哲学、差点送命的经历这些都很可以理解。他描述的 sniper’s alley、联合国维和部队、他们外国人的身份和当地封锁的关系等等细节都很好看。他决定带走到收养 Natasha 的过程也有很多思考,即使一个孩子在那么多受威胁的当地人里是非常渺小的一个,带走一个孩子和收养孩子都是需要思考的决定。Natasha 来到英国之后,还有她成长的一些问题,当然还有途中官僚的问题。

在说 Natasha 的故事的时候,穿插了对战争新闻的描述。当地交战势力之间的关系,各方的诉求,这方面我还是不太理解,不知多少是因为我看得不懂(不懂背景、读书理解差),多少是因为作者也并不是完全理解战争的这些 high level 的方面。我目前对该战争的理解是: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共产党国家。共产党国家的特点是,downplay 种族和宗教,大家共同信仰共产主义。但是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开始分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也想独立。这个地方有三个族群,人口最大的是穆斯林人群(Bosniaks),其次是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Serbs),另外还有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Coats)。独立公投的结果是要独立,但是塞尔维亚人不同意,政治矛盾下,政客开始煽动民族情绪,三方打了起来。从书中我的理解来看,主要的 aggressor 是 Serbs,他们受到了南斯拉夫的首脑(自认为是铁托的继承人,希望保留更多的南斯拉夫领地因而不希望波黑独立)的支持,武装得比较好,开始对穆斯林族群屠杀。而 Bosniaks,因为是被共产党统治了四十年,其实是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但是被打了以后,也逮到机会就施展残暴(虽然他们的平民伤亡、受到的暴行最多,可以说是受害者)。国际社会的应对非常疲软。欧盟的前身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ies)派出了地面部队,还组织了一个负责谈判的组织。联合国也派出了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他们在地面上的部队都束手束脚,因为帮助地面上的任何一方都有悖他们外人的身份和中立的立场。谈判的人也是非常的不成功,有时候和这个人谈,更重要的人没有来参加,有时候轰轰烈烈谈完了,塞尔维亚领袖转头就违反了谈拢的约定。美国一开始是老布什当总统,他对这件事的反应动机都是连任竞选。他最终没能连任,克林顿上台后,应对这件事也非常没经验,一开始拆了欧共体谈判组的台,半心半意关心这件事。媒体报道了战争的残忍后,忽然民意压力下,克林顿又下决心要采取措施,说要轰炸,但是欧共体的人都冷眼相待。反正克林顿的反应前后变化了好几次。这本书写于萨拉热窝围攻战开战一年后,战争还没结束。萨拉热窝围攻战持续从1992年4月到1996年2月,是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围攻战。而波斯尼亚战争的结束是1995年在美国 Dayton 签署了和平协定,原来的波黑分裂成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

Bosniaks 的被屠杀,不得不让我想到现在的维族人,同样的是在共产党统治国家里,已经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对于 Bosniaks 我不熟悉,但是维族人,我觉得汉族统治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维族人的警惕。也许对别的少数民族也是。我还有一个跨度很大的联想:在之前看 RBG 纪录片的时候,我看到她接的一个案子是女兵的福利和男兵不一样,我蛮惊讶的,因为我以为男女至少在这种明面上的事情(一个数字)、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里是比较平等了吧?很多经历 gender pay gap 的女性都是到了亲身经历才发现的。我的理解是,我们总是过高估计社会的状况:男女应该是平等的,肯定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这里有一种 confirmation bias,觉得看到的落后现象都是特例,直到发生到我们这种普通人头上。民族问题也是这样。实际上排斥穆斯林这件事,近现代社会,从西方到东方,大家都在做,一直在做。也许一百年后我们会醒悟,发觉我们对待穆斯林就像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一样。CCP 现在在对维吾尔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 Bosniaks 人受到的残酷(虽然很残酷的行为已经有很多了,但是比最残酷战争残酷得少,就像比 Jeff Bezos 穷一样),但是远比他们受到的更 sinister 一百倍。因为我们有“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种 confirmation bias,我们都没充分意识到世界根本不是那样的,世界上的暴行和无知还在横行,甚至就在离我们不远处。

书中讲 Natasha 的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好看。我很喜欢作者,他的顾虑、打算和担忧。还有教育小孩的问题。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报道 Ljubica Ivezic 孤儿院后,决定带走一个孩子,他选了 Natasha,但是是准备好如果她或者孤儿院的负责人 Vera Zoric 不同意的话,请她选一个孩子。他说,他跟 Zoric 说了意向、取得她的同意以后,她去单独告诉 Natasha 。他们谈了半个小时后出来,Natasha 的回答是,她愿意跟他走,但是她必须先要知道她要去多久,以便决定 “how much love she must give”。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感动,有点心碎。因为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处境困难的孩子,感觉特别儿童,又特别真实。Nicholson 带走 Natasha 的过程也特别 dramatic,他的 dilemma 也值得商榷:他可以说是利用职务之便做了这件事。但是在政府之间不合作的时候,他稍微 bend 一下规则做了这么一件好事,而且也不是为了什么 publicity,动机很真诚。他之前在越战的时候曾经目睹了送走孩子的包机爆炸。他曾经跟妻子讨论过收养战争孤儿的事情。这些,包括 Natasha 到英国之后,当地的儿童福利组织要检查她的情况,还有媒体的关心等等,都是挺有意思的故事。书中有一个十年后写的后记,Natasha 成长为一个擅长运动的女孩,曾经回萨拉热窝教网球,然后做了一些公益活动。她和收养她的家庭都是幸运的。

看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发现对我来说,好看的书经常是让我看出来作者是个好人的书。(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做 decent 的人其实很难,真正能做到然后还做了特别的事情,是很难得的。)

下面是关于电影。

我觉得电影的剧情改编非常失败。上述好看的地方很多都改掉了,替换的情节都非常差。对战场的危险的描绘远不及书里的描写。书里有很多现成可以用的内容啊!比如不同的战地记者对待危险的态度,就可以有非常好的台词(“You survive one day, you start again tomorrow and you just ignore the law of averages!”)。书里有围绕着记者的情节很好懂,比如他下飞机后需要开车去联合国驻扎点,路途上的危险。电影里没有这些,一开始主要是主角 Michael Henderson 和他的摄影师在当地向导和司机的帮助下到处拍摄新闻。孤儿院里领养的事情也非常失望。他偶然承诺了女孩有朝一日会见到英国的,他被调回去的时候女孩很失落,就在那个时刻,周围有他的 crew 和别的孩子,他跟她说要带她走。后面的挣扎也几乎没有,解救孩子的组织就出现了。他去找孩子妈妈的过程也很不真实。

我觉得吧,如果想要淡化带走一个孩子的事情,不如把书里也提到的获得准许去参观穆斯林集中营的报道好好拍一下。既然已经是改动很大的改编了,不如把那件事情算在主角头上,可以在电影最后说明一下这件事真正的 credit 应该给谁。剧本已经做了这件事了,把发生在后续带走孩子的大巴遇到的抢孩子的事情编在了主角和孩子的大巴上。(我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编剧方面的建议……我是一个编剧 backseat driver…)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本文开头提到的 SD 的采访。他说,人家战争创伤这么大,才过没多久,我们就要冲进去拍一个主角是个西方人的电影,讲他多么英勇,救了一个小孩到伟大的西方国家去。所以一开始他不想参与的。但是他看了 Michael Winterbottom 的别的作品后改了主意。他们还去见了 Michael Nicholson,但是他不想过于接近他演的人,因为他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太着重他自己的角色。只有 SD 会在自己主演的电影里还希望自己的角色要低调一些。我真的好欣赏他这种 strong opinion。

Michael Winterbottom 在拍这一部之前拍的电影 Jude,其实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让我认识了 CE,是后来我看 DW 的原因。

至于 SD,现在他在我眼里真的太完美了。

Michael Nichol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上面截图来自 ITV 在2016年 Nicholson 去世后发的纪念短视频

screencap: Stephen Dillane as Michael Hender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bookmark_borderThe Tunnel S1

最近迷上的演员是 Stephen Dillane,所以去看了这部剧。Bonus 是,上一个迷上的演员 James Frain 也出演了几集。

剧情容易让人觉得最终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但实际上就像 Karl 最后说的那样,更是关于 Paloton 的。但是剧情给人这种感觉,是不是也该怪剧本没有足够强调 Paloton 和大反派的动机。我回想了一下,有点觉得最初的几条线索和最终的揭露关系有点远。我觉得一开始的几个谋杀感觉大反派的动机没有交待清楚。有几条线索索性只是 collateral damage。几个大谋杀好像只能用反派是神经病来解释。again,要是剧本这些线索做得更加 tight(联系到 Paloton 做的事情),那就完美了。

我的上述抱怨是减分项。但是这部剧的加分项太多了。Stephen Dillane 重新定义了我对“演技好”的认识。Karl 这个角色,和我之前看的他的别的角色完全不一样,不变的是他的每个动作、表情、台词都有戏,也完全不给你多戏的感觉。看了一些采访,感觉他本人是个非常直接的人,感觉他的表演全是他的有意选择。这个角色并不能说是考验演技的角色,但他把这个角色演得很 mesmerizing。

我看剧一般看的不是表演,为了一些剧本意图,或者一些别的细节,我可以接受很差的表演。一部剧光有好的表演是不够的。而这部剧的很多很多细节做得给我感觉很真,还有很多选择我特别喜欢,配得上演员的表演。

我喜欢对女主的处理。一般而言我对这种“不通人情只讲逻辑和规章”的人物类型是很拒绝的,这种角色通常摆出来都好像是给人 ogle at 的。比如说 TBBT 里的某个很受欢迎的角色。而当这个角色是个女性角色的时候,则更加感觉不尊重角色(“看那个怪女人啊!”)。Elise 的处理就很好。也并没有给她整套“女强人”对待。她有上级有下级,大家知道她的风格。她的上级 Olivier 是真的看重她,她的下级几个小朋友,则是对她有一点“我们老板有点变态“这种态度,感觉很亲切。Clémence Poésy 演得也很好。我喜欢她的造型感觉很真实(完全不像我上一部看的罪案剧 The Fix 里面的律师那样 glamorous)。她和 SD 对戏也很好看。最终的那段,“我儿子活着吗?” “是的。” 重复了很多遍,两人 deliver 台词的神态,一遍一遍地变化,简单的台词撑起了剧终的高潮。

Elise 和 Karl 的关系,则是经典的 polar opposite to friends 的类型,但剧里没有太过强调,一切都是就事论事,以破案为重。实际上 Karl 的随性和 Elise 的高能都发挥了作用。两大主角是异性,但完全只有友情和互相欣赏,这里做得非常到位,一点点暗示都没有,即使 Karl 的设定是花心渣男,他妻子得知合作的侦探是个年轻美女后提醒他不要越界、他儿子对 Elise 有点 crush 后说他嫉妒,但是都是很真实很正常的反应。这些写进剧本、演出来后真的给人感觉男女主角完全没有浪漫关系的嫌疑。然而看完剧后感受最深的还是男女主之间的关系,你感觉到的是,他们完全是尊重和欣赏对方的能力和人品。

我是不是喜欢这部剧对恐怖主义的描述呢?这里的恐怖分子(大反派),根源是当年调查接过政府项目的秘密组织后,认识到世界的黑暗,但无法继续深入调查因为被老板撤掉了(老板,也就是 Karl,也是获得上级命令)。我是挺喜欢这个设定的。但我觉得恐怖主义更加危险的地方在于对人的煽动,以及一报还一报的恶性循环。剧中有相关的情节,但是剧中相关的情节并没有被放在很根本的位置。

剧本里的那个记者,是比较负面的形象。大众对恐怖主义者的看法,有时候有点希望有人能 shake up the system。记者利用这种心理,glorify 里反派。这一点也写得很好。这个剧是2013年的,这种感觉最后越来越真,2016年实体化在了川普身上。剧中让儿子持这种观点,感觉也是安排得很好。作为父亲你怎么说服儿子呢?

我喜欢 Karl 和 Laura 的 interracial 的婚姻。和很厉害的女主是女人一样,这里对此也只字不提。你不要跟我说这是政治正确。这部剧正好有我最近的两个演员 crush,SD 和 James Frain。他们两个演员本身都结了 interracial 的婚,而且他们两个年纪都不小了,感觉婚姻很长久,小孩都老大了。所以 interracial 婚姻是现实中会遇见的,没必要提。演 Laura 的是 Angel Coulby,就是感觉和 SD 的年龄差距有点大。不过她真的是我心目中的人生赢家了,和我最喜欢的演员的前三位都有合作。

这部剧一半是法国角色,法国演员、说法语;一半是英国角色,英国演员。非常明显的是,法国角色的部分我理解得超级差,经常需要看完后重新拉一遍,把人名和脸认认清。一句法语念出来,我连里面的人名在哪里说到了都听不出来。而英国的这一边,因为演员大部分都是认识的,又是英语,就理解得多了一些。里面有 GOT 里演 Daario(好看的那个) 和 Benjen Stark 的演员,有 Keeley Hawes,还有最近看的一版 Emma 里的 Harriet 的演员。当然,Karl 的儿子是 Dunkirk 里的小哥,他妻子是 Merlin alumni。但是一到法国我就搞不清楚了。一开始我分不清 Elise 的上级和下级(都是黑色大胡子男),然后我分不清巨富 Alain Joubert 和被绑架的老兵(都是精瘦老男人),当他们说女议员的名字的时候我又不确定是不是在说巨富的妻子。

我看的这个版本居然顺序是错的,第三集放到了第五集的位置。我开始看第三集的时候发现我怎么跟不上啊,然后把前面两集重新看了一遍,把所有人物都记录了一下。结果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发现我漏看了一集。我想,这种错误不太会再有了吧,结果第八集又跳过了,看完 finale 后再看的第八集 orz

s1e01 amused Karl 😉

bookmark_border最近一年左右看的没在博客上记录的片

我习惯在豆瓣的截图相册里随便记录我看片的想法。毕竟(我的博客没人看)看完顺手标记很方便,可以说十年前的豆瓣可以满足我的大部分上网需要了。但是现在豆瓣没法用,在上面图方便,想记录还得靠自己,因为豆瓣随时会删掉。

douban = 都 ban。

Where the Heart Is (2000)

当年的 rom com,看得我五味杂陈。

先是 Ashley Judd 的角色,对女主倾诉说,为什么这些男人可以这么对我们?想到演员是受害者的韦恩斯坦事件,只能觉得这种剧本和现实相比真是太无力了。
然而后面有一段是她对女主说,你妈妈丢了你,你男友抛弃你,这不是因为你垃圾,而是他们垃圾。这个台词又让人觉得,不论事情多复杂,有些原则是同样深刻的。。

Natalie Portman 本人一直散发着睿智,没想到演一个没文化的少女妈妈演得那么好。是不是南方口音自带没文化属性(我自己面壁去。。。)。

想起友邻对 Crazy Rich Asians 的评论说,如今 rom com 女主角都要是NYU的教授了。不禁又觉得以前的 rom com 好真诚,没有架子。然而呢,这个片表现某些阶层的少女妈妈的问题又表现得挺肤浅的。。让人纠结。

因为喜欢上演员就会想看 ta 演的浪漫主角,因为这个需求而看的片总是让人提心吊胆,经常有点尴尬。。James Frain 似乎年轻时也演过几个浪漫主角(因为他很好看啊)。看这个片我无法投入喜欢他,虽然他年轻时真的太好看了。我意识到我喜欢的不是颜值,而是他 deliver 台词的一种特殊气质。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2007)

继续追 James Frain 的片,看了以前为了 CE 而看过的 Elizabeth。JF 在里面演了西班牙大使?造型比较奇特,爆炸卷发和浓黑的眼影。和 CE 还同台出镜,气场被 CE 碾压(毕竟 CE 是主要反派)。然后顺便看了这部续集(有我喜欢的 Abbie Cornish)。

这两部的剧情实在太水了,没有思路,只有自我感动。

The Orville Season 2

剧本几乎一直幼稚得尴尬。剧情、设定和科技元素也都超级幼稚。但是诚恳得让人心疼。。一种美国式的简单理想。其实 SW 和 ST 都是这种简单理想打动人,但是现在的新剧本应该要有变化才行吧?然而又觉得如今的世界再强调一些基本道理居然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这个剧的剧本讲道理并不 persuasive。

这个剧真的很符合老 TOS 给我的感觉了。后面会说到 ST Discovery,味道完全不一样。

我最喜欢的一集是和机器人谈恋爱那集。开头心里想,我的天啊,这是小学三年级编出来的故事吗?救命啊。。。可是后面居然让 romance work 了。我也不懂为什么。而且最后关于 romance 的结论居然还蛮深刻的。。。这和 TOS 也是一模一样的。。。披着科幻的外衣做美国主流思想的宣传。一切都好和谐。(其实这一集的宗旨是不要去找 LaMarr 和 Melloy 这俩地球直男要 relationship advice 吧 _(:3TZ)_

我对重头戏 EP8,9 “Identity” 的评价:这个剧啊!!!剧本实在是不给力。 这是好像第一个两集一个故事的,是重头戏。而且CGI的钱好像都用在这两集上了。话说,故事要怎样写才好?可以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新故事,但大多数故事都是把已经被讲过的故事用自己的着重或者重新理解或者重新组合元素讲出来。科幻经常讲的就是已有的故事、经典的故事。这两集把机器人、sentient being主题、奴役、敌对势力化作友邻等等故事揉捏了一遍,没有一个主题讲好了。可是问题是,为什么我还挺爱看的???这里甚至连咀嚼细节的乐趣都没有。这两集里好几次奥维尔号被打了,我就在想你们会不会提一句上一集里新升级的shield——没有!这一集一上来我就惊讶了,原来奥维尔号可以在地表降落的,你怎么知道Kaylon上面有可以给你停靠的装置的?同样符号化讲故事的,有很多星战故事。但是克隆人战争20分钟一集都可以把故事讲得更有针对性,而且world building更有趣。(((

第12集奥威尔号大幅的种族的女性地位实在太低(大幅的儿子其实是出生后就安排变性的,上一季有讲),有些女性逃离了他们星球,还要躲避同族的追杀。被奥威尔号发现后,船长安排他们去 Planetary Union 讲理。虽然剧情仍然是那么幼稚,但听着女代表的讲话我还是流泪了。Episodes like this is what I come to this series for.

最后的 alternative universe 其实挺没新意的。但是不搞搞这些,是不是就不能号称自己是现代美剧了。

Vigo: Passion for Life (1998)

传记片,传主是一个很年轻就去世了的早期电影导演。有才华有激情的艺术家 trope。这一部可以说也是浪漫主角,但是不尴尬,有点偏执的艺术家,比较适合 James Frain 演。他实在太好看了。。。他现在也很好看,但年轻时真的好看到让人昏迷,感觉多看他一眼都是在纵欲……女主也很好看。喜欢看好看的男男女女恋爱是人之常情(( 艺术家传记我一般都会觉得太diva受不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也不太好,没有说得很清楚。传记主29岁就去世了,那么年轻,还有很多人生的包袱。看了一下他父亲的介绍,其实可以有很多故事可以说的。但是我觉得剧本没说好。他的作品因为他父亲的缘故而遭剪刀。审查这个话题我个人感觉编剧对此的理解很肤浅。

Everybody’s Fine (2009)

这个电影蛮感人的。讲述亲情挺真实又不煽情。好久没看这种电影了。所有的演员都选得好合适。比如甜过头的Drew Barrymore在这里就特别合适。。(她盆友一出场我就想多了,结果不是我想多了,我的 gaydar 有时候还是存在的)Sam Rockwell也真的是戏神了。。主要是为了看James Frain的,他出场两次,加起来1分钟,credit里排第7个,是不是很划算啊?

TRON: Legacy (2010)

考虑到前作是八十年代初的,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的别的电影可能都是受它影响过的。黑客帝国 + ready player one / wreck it ralph 。可惜的是这个片,除了视觉效果以外,就没有自己的distictive voice。在讨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方面并没有很深刻。在真人参与游戏方面也只投入了一半。这两种掺合在一起,我就没法正脸对待‘追求完美带来极权社会’的哲学意义了。因为剧本也感觉是半心半意。你吃不准它是想投入一下参与打游戏这件事,还是投入讲Kevin的选择。到后面我的手指又伸向了倍速播放按键,结果发现已经是1.3倍速在放了。。。

但是非常非常喜欢视觉设计。喜欢Kevin隐居的住所(和2001太空漫游的一样)。能这么zen地宅着干嘛还要回去呢(。。(话说暗示回去要 tackle 软件公司的问题,也是没怎么说,有点annoying。哦还有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Cillian Murphy 来客串了。。另外 Olivia Wilde 真好看啊。。而且她的眼睛,好能表达。演一个AI真的没有比她在这里的更好的了。对了话说 ISO 到底是什么感觉也没说清楚。。。

看这部片还是为了追 James Frain 的电影。这里他演了一个反派喽啰。完全没有战斗力,也没有反派charisma,也没有用到他的颜值(别人化妆+穿戏服后都更好看了,他化妆后 dehuman 了。。)。就是有一两个地方有点滑稽,但我怀疑如果不是我特别注意他是不是一般会注意不到。。。

Bert & Dickie (2012)

这部的主演是 Matt Smith。Matt 的腔调永远是那个样,是不是说明其实这样不算是好演员?但是还是喜欢Matt,他好可爱哦。Matt 的队友的老婆是 Lucy Saxon 的演员。。。然后两个运动员的姓氏怎么这么像,给我造成一定的困扰。片子就是奥运应景主旋律片,讨论的内容当然深刻不起来。看着这些演员都还是很认真地在演简直有点尴尬。。。

James Frain 在这里演的是。。感觉算是教练?反正他的角色选了这个 team,参与训练。但是每次(次数大于等于5吧)都只有一句话,跟着就扭头就走。到最后决赛上场前,也是刚说了一句,Dickie 说我们知道的,他也是就扭头就走了。。不过这里他的表演是 intense 路线。训斥队员、激将法、提建议等等,都非常凶。其实蛮适合他演的。他特别擅长用语言压倒你。

Contagion (2011)

1月30日看的这部电影。起因是看到网上有个人要解释传染病的 R0 系数的意思,用的就是这里面 Kate Winslet 讲解的片段。

在这个时候看这个片,里面涉及到好多真实的东西:个人悲剧、隔离工作、innovation和管理的矛盾、恐慌、阴谋论、物资短缺、暴力等等,感觉太真实了。如果在以前看可能会觉得太平淡不够着重任何一条故事线,但是现在看只感觉谢谢编导没有着重什么,现实已经太可怕了。这个时候个人太无力了(也许,不增加对周围人的威胁是这个阶段个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这个时候只能靠科学家(通常是政府资助的机构)来研制疫苗。人类不合作信任就无法生存了。另外想说 Jude Law 的口音是怎么回事,一边说着美国公民一边英国口音 unchecked,而不像 Kate 和 Jenifer Ehle 完全是美国口音。。

上面这段是我当时的记录。昨天听了今年四月的一期 Wittertainment,里面 Mark 问,你最近有没有重看过 Contagion 这部电影。Simon 说,没有。当年我记得还挺喜欢的,但是现在,我看不出来为什么要看一个和现实一模一样的虚构作品。

Last Christmas (2019)

其实剧透我感觉大家肯定能比我快看出来,连我都感觉出来了。剧本的意思我都懂,但其实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 earn 到我们的理解。不过最后的message还是那么wholesome,吸一点还是有益的,就是前面不要那么多尴尬就好了。

家庭的问题,化大到社会问题,大家都是一团mess。不知为何我心里又想起那句歌词:I’ll be there as soon as I can, but I’m busy mending broken pieces, pieces of the life I have before. 不要等你把自己的过去修好了再来释放善意吧,因为那样的话永远没有机会了。

然而这里涉及的无家可归者的问题、种族问题,都挺 caricature 的。杨紫琼的角色为什么 dial up to 11,尴尬死了。Emilia Clarke 太可爱了。Emma Thompson 也太厉害了,给自己写了这么奇怪的角色:)Henry Golding 很帅,而且很适合演这个角色(翻译:他适合演花瓶。非常纯美的花瓶)。不禁想到,以前很多时候他的角色是性转的,一个女鬼给男主鼓励什么的……最近总是看到我感觉在以前的话会是性转的故事,感觉挺好的。包括两个拌嘴的警察,在以前的话肯定是两个男的。

另外看了 imdb 的花絮,这个剧本灵感来自 Last Christmas 这首歌,而歌曲的作者曾经也志愿帮助过无家可归者,然后他因为心脏问题在2016年圣诞节去世。

Emma. (2020)

这,每个角色都是 caricature。。。尴尬地看完了。还有除了女主大家都不够好看(((这版 Mr. Knightley 外貌太平庸了,气质也一般,但是综合居然给我感觉是几个版本里比较好的。忽然在想这个故事其实可以很适应现代口味的。Emma 和 Harriet 的关系、Emma 和 Jane 的关系,都可以拍得很有意思的。

Emma 聪明自信,擅于观察人,是有点 snob 的嫌疑。这部片把她的 snob dial up to 11,其实是很有失原著精神的。Jane Austen 的女主们,再任性,其实都是很通情达理的。

Sunshine (1999)

完全没听说过这个电影,追 James Frain 的片追到的。本来看有三小时就一直不想看。但是看了以后感觉这个故事太好了,昨晚看到一半强行去睡觉,今天过来看完。。。这个片卡司很大牌了。Ralph Fiennes 一个人演了三代人。James 演了他第一代的角色的弟弟。(Mark Strong 演了第二代角色的哥哥。。)Jennifer Ehle 演了第一代的妻子,角色老了以后由另一个非常神似的演员演,看花絮才知道是 Ehle 的妈妈,怪不得两人的微笑一模一样。Rachel Weisz 也只是短暂地演了第二代的一个角色。他们一家人,其实第一代的兄弟俩只是性格有点不一样,但是一个是保皇党,一个是共产党。(是不是那个时候他们只有这两种选择?)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还有一层困境。到了第二代,主角成了爱国者,然后成为了奥运冠军。然而环境动向有变,他没有接受去美国的邀请,最后越来越恶化死在了集中营里。而哥哥一家也被杀。战后他们家的幸存者只有 Valerie 和第三代的儿子 Ivan。Ivan 是 Fiennes 演的三代人里唯一一个左派了,但是他也做得过分(或者说是身不由己),然后政治动向造成他成为受迫害的一方。这一切都过去后。。。哎,我们人类还要重蹈覆辙。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三代人史诗片(虽然完全没有史诗级别的大镜头什么的,写下这个词才意识到这个词已经被大片占用了,有什么词能概况这种剧本本身的大视角呢?)。

很喜欢 Jennifer Ehle 会笑的眼睛。虽然 Ralph Fiennes 的脸(和身体)贯穿全片,但是看完会想念的是 Valerie 的微笑。Fiennes 虽然很棒,演三个角色各有不同,第一代有点禁欲的款也很迷人。但是他念台词太 reserve 了,有一次爆发演得很棒,但是旁白念得好平淡。Weisz 真的是又好看到爆又超会演戏。

James Frain 也丝毫不逊色。我觉得这个角色挺适合他的,他就是有一股邪气,这里用来演想要推翻一切的左派,挺合适的。而且,我就喜欢听他念台词。这里他只演了三分之一(第一代)的片长,但是他的角色是在二战后死的,和老年的 Valerie 团聚了一下。

Star Trek: Discovery Season 1 (2017)

发现号有了 infinite improbability 引擎 (H2G2),飞到哪里不确定这在 ST 宇宙没有实用性,所以需要一个太空 purrgil (SW Rebels) 来导航……这个剧有几个瞬间我有点佩服编剧对女主不吝惜什么都给她,真的不是所有编剧都能不暴露自己其实对男性角色更有兴趣的。我当然在说星战后传,即便只是“同事羡慕嫉妒她、爸爸对不起她、船长选择她”等等低级尴尬的设定,我似乎感觉也比星战后传假的女主好(我不是有意拿两家来敌对的,就是两家都烂所以好像可以相提并论)。但是剧本真的不值得推敲。好像卖点就是最后几集的转折,所以又是耍聪明剧本,实则毫无神韵。就看看好看的男男女女穿制服吧!杨紫琼真的很帅,女主也很帅,那个 admiral 也很帅。爸爸也很帅(为了看他而打开这部剧的),但是一有爸爸的剧情就尴尬无比。第一次有一个剧本让我不想看到让我打开这部剧的目想看的演员的戏。

我觉得瓦肯人的设定,真的不能细究。TOS 里船长的 humanity 可以超越纯理智,其实 Spock 代表理智只是很抽象的存在,没有 Kirk 光有 Spock 的话根本不能看。这部剧的女主的看点就是她的瓦肯教育,剧本死在起跑线上了。然而为了看爸爸也许我还是会打开第二季的。

James Frain 真的是生来就是可以演瓦肯人的。他是不是直接长了瓦肯耳朵啊?

The Crown Season 1 (2016)

这个剧剧本感觉没有思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传主很多都在世所以放不开手脚。看这个剧是期待看一些 propaganda(女王如何一路带领大家走过来的),和看喜欢的演员(Matt Smith)。或者呢,也可以把王室八卦娱乐化也可以。但是这两条路线都抖抖嚯嚯地走了两步,都不好看。

你仔细想,女王的困难是,要好好对待家人和要做state leader的矛盾。无论是妹妹的结婚对象的问题,还是老公的职业因为她成为女王而夭折了,变成整天玩乐(?),甚至有时候必须离开英国,和孩子们分别一段时间,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君主就不会存在。另外,在统治方面,主要还是政府在作为,女王实际上也做不了什么。

之前看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是终身制,这个机制让一些人可以above politics,是定下来解决选举制的一些问题的。伊丽莎白二世在起到这种稳定作用方面可能是挺厉害的?但是剧本没有写出来这方面。之前听去年圣诞节女王的讲话,感觉现在这个世界上,讲这些基本的道理和鼓励都很难得,还蛮感动的。所以我觉得讲女王的剧可以有真的东西写的。然而这个剧的剧本很petty。我小人之心一下,感觉这个剧没有真正的情绪驱动,只有掩饰不住的拍拍垃圾倾向和极其肤浅的 nationalist 自豪感。

给三星里两星都是 Claire Foy 的。她演得太好了。别的演员也都很不错。丘吉尔的形态动作好传神,但是剧本很肤浅。女王妹妹也挺可爱的。Matt 还是老样子,他好像演什么都一个样子,(但是我喜欢)。另外,Jeremy Northam 演什么都让我有点莫名讨厌,虽然他 not hard on the eye,但总觉得他的气质很虚伪。这部剧里他演丘吉尔的继任,但是他的造型感觉可以直接演斯大林。(虽然我觉得他没那个演技。。)

Perfect Sense (2011)

可能如果以前看的话只会冲着末日背景谈恋爱去看。今年再来看就感觉不一样。不是很想标签 sci-fi,这种直接叫 speculative fiction 更合适吧。以前可能会觉得 speculative 是杞人忧天。但是现在现实这么荒诞又觉得一本正经 speculate 很有必要,再猛一些吧。剧中最后旁白说,发现冰河世纪动物化石的胃里有未消化的草,说明冰河世纪来得是比较突然的。对这一句我一下子有很多反驳和疑问。所以觉得这种剧本还是需要更会掌控的作者来写。比如我很喜欢的 Alex Garland,哦不,他已经写过类似的末日文艺/类型片了。我一直自称喜欢看末日主题,但是以前看的都是希望看到在末日背景下提炼出更纯的感想,然后冲着希望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前的这种期待和口味太天真了。

现在看这一部其实感觉很好看,缓慢的节奏我完全没有倍速播放。Ewan 和 Eva 都很好看也很有戏,两人的笑容让人融化,试探、争吵什么的也都很让人入戏。猜火车里的一个演员在这里也很好看。这一部居然还有 Dennis Lawson,终于看到叔侄俩同台了。

看皇冠的时候看到一个画家感觉很眼熟,查了一下居然是 Stannis 的演员 Stephen Dillane 所以找来这部片看一眼。感觉他有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气质略有意思。

有一个场景是男女主看马路小提琴手表演。她最后开始拉的一段是马太福音里的。(我超喜欢的一段音乐)

想起来加一句。。。电影里后来大家发现别的感官也在丧失,有的人提早开始训练盲人技能。这又让我想到看 Haben 的书的时候想到残疾人的经历是拓宽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渠道,可以就此写科幻,但我又不喜欢这种实用主义。

还有一个想法是,失去嗅觉也是COVID-19的症状之一。

这几天打开了一个康塔塔来听,发现上述马太福音旋律在一个康塔塔里也有。。。

Firelight (1997)

呃,我换了一个大叔演员追。

本来是做好准备放纵一下,屏住忍受落后的女性角色的。结果其实还好。教女孩认字是为了以后生活束缚下还要有精神世界。就是最后那个剧情结局起来不太够。但是剧本里 firelight,还有女主想要吼叫等等几个地方点得很好,为什么现在我们进化到无法再写和拍这样的剧本了呢?现在只有尴尬的rom com,或者各种充满 delusion of grandeur 的剧情片。这是我新喜欢上的大叔的浪漫角色片。我觉得他的气质真的蛮特别的。在最近喜欢上的一系列演员中,这位的浪漫角色片算是不太尴尬。满意了!

苏菲玛索好看。就是这部片里她能笑的机会太少了。她一笑,观众就感受到了爱情……(然后后面不笑的时候都是禁欲系也挺好的((

然后发现里面演妻子的姐妹的演员很眼熟,一看是王冠里的辛普森夫人。

Hamilton 官摄

我仍然是世界上仅有的100个感受不到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音乐剧的观众。Rap 不是我的菜。LMM 肯定是个很棒的人,但是他唱歌真的不好听。别的演员都唱得很好听,三姐妹唱歌都很好听。剧情也让我很鸡皮疙瘩。感觉在 glorify 渣男。或者说,感觉剧本在回避一个重要问题:决斗真的是不好的,无法解决问题,有时候损失又太大。

不过这一遍跟着字幕看,感觉理解了之前没 get 到的 Hamilton 到底在经济方面厉害在哪里。可能是经济体团结变大,美国 credit 变好,最终现在美元是世界货币可能就是他的功劳(这是我脑补的,我为什么还是没有研究一下?)。

最喜欢英王的那首歌。用情歌的技俩写出了 PUA 的效果,很符合这部剧的需要。

John Adams (2008)

实际上看这部剧是为了追 Stephen Dillane 的片。但是这个时候看正好有和 Hamilton 有相关。

这个剧的场景、服饰都做得很好看。不过我觉得这种假发太难看了,我从来就不会欣赏((

男主演得很好。Laura Linney 也一直很棒(就是她有点贤妻sterotype)。

但是我不太喜欢剧本。第一集说他为英国士兵辩护的写得很清楚。但是后面几集的战争、congress、独立宣言,都很难明白剧中人物的思路。然后我去看了维基百科学习了一下,后面几集忽然就容易懂了。所以剧本可能还是比较依靠美国观众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看完维基百科后看剧,感觉剧本在一个一个点点到。光依靠剧本,经常一个事情没说清楚,都没注意到话题转移了。

最近碰巧独立日看了汉密尔顿和这部剧,有点相关的。稍微了解了一下以后,感觉 John Adams 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很丰满。他是比较保守的一个人。其实在革命中很需要这样的人。感觉他很坚持自己思路,有时候有一些很怪异的见解,有时候又很 grumpy。豆瓣友邻评论说,他最初给英国士兵打官司胜诉,民众还选他,双方都值得拥有对方。我觉得这样的人物放到现在就没办法实现了。

这部剧的主题曲好听,一看作曲是 Merlin 的作曲 Rob Lane。这么多年过去了,Merlin 的剧情几乎记不起来了。但是主题曲我还能立刻哼出来。。。

Stephen Dillane 为什么念台词总是有一种很不情愿的感觉。这部剧里他实在是太帅了。他们在法国的那段里,有几次他露出了微笑,没想过气质有点怪异的他微笑起来这么迷人。但是他演的 Jefferson,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作者,我以为应该更有点哲学家气质才比较符合我的期待。剧中给我有点怪怪的感觉。

The Fix (2019)

看这部剧的战线拉得很长。当中断了两次,每次都是几个月。一开始我是每周一集追的,还蛮期待看破案结局的。但是断了以后却没有特别想继续看的感觉。最后是为了能看完标记而重新打开的,然后拾起来看又看得比较津津有味。到最后我觉得各个人物的戏都挺合理的。作者 juggle 这么多人物做得挺好了(还是说这是好莱坞编剧基本功?)。

本来只觉得编剧作为OJ Simpson案的控方律师,写这个是不是想把自己过去的失败用yy来弥补。但实际上当中还是有很多感觉很真实又意外的情感,真的是浸淫过这件事的人写出来的。这个剧的10集几乎一直在转折,然而并没有给我‘为了转折而转折’的感觉。本来编剧的身份让我觉得怪怪的。如果安排剧里面的嫌疑人有罪,会感觉是对自己当年的失败的弥补(然而她应该在控诉方面做到没有遗憾,而不是通过写一个 fiction 来弥补),如果安排无罪,又感觉是对现实中那个案子的奇怪反应。结果最后的安排很巧妙,我感觉很惊艳了。不过我看剧比较少。

话说回来,最终的结局我是不满意的。最近在想的一件事是,人和世界这么复杂,要按照原则行事。一件好事不能抵消以前的坏事,反之亦然。不坚持这个原则的话,人只会越来越糊涂。因此这个剧的结局我很想提出异议(虽然也很理解,而且最后这样安排,所有人物都很 humanize 了,我总体上还是 approve)。

这个剧里最喜欢的角色是 CJ,真的什么活都是她干的,太可靠了。

本来看这部剧是因为 Marc Blucas。他一个快五十岁的人了,为什么还是一张娃娃脸,永远演 supportive 男盆友。他的演技有没有好一些呢?反正他还是只能演和本色非常接近的角色。因为他现在主要在自家农场生活,instagram 上都是他小孩在农场上玩、他家的农场动物、他自己修房子什么的。因此他现在演的角色还得是个农场 cowboy。

对了,之前看了他有出现的一集 Castle。又是一个很适合他演的角色。这一集的关键可能是让 Marc Blucas 展示他独有的nice。。。他专业演“看上去是个完美男友但还是和女友闹别扭,不过其实实际上他本质上是个大好人”这个类型。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类文化里并没有配得上他的外貌那样纯好的男人是吧?

那一集 Castle 里还有 Phil LaMarr,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当然还有 Nathan Fillion,两大whedonverse男主(你夸张了Riley的地位)同台演出,两个都是我的心头好 <3 (两个人都老了但还是都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