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Ain’t I a Woman

偶然看了 Aileen 硬盘上的视频,知道了 bell hooks,瞬间被她吸引住了。非常吸引我的说法是她发明了一个词叫做 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用来概述我们世界的 ‘interlocking systems of oppression’。是这种说法忽然打开了我的脑子,让我意识到了什么,还是她说话时温柔的神态和语气迷住了我,我说不清。所以我找来了她的书来看,希望能够理解更多。

她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81年的 Ain’t I a Woman,让我觉得有点失望。这本书概括一下说的是:黑人女性想和白人女性一起要女权,但是发现白人女性有种族歧视;黑人女性想和黑人男性一起要种族平权,但是发现黑人男性有父权。主要篇幅在说大家都不好,列举了美国从殖民时代开始的各个历史时期,引用了很多事例和别人的说法。白男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这一点不说了。黑男在奴隶时代就比黑女好过,在争取种族平权的时候经常 evoke patriarchy,自觉向往和利用白人的父权社会结构,系统性厌女、贬低黑女。而白女争取女性投票权的活动者中虽然有一些废奴主义者,但是美国的历史把她们浪漫化了,而且即使是废奴主义者,她们往往反对的只是奴隶制,而不是支持黑人和白人享受平权。当黑男先获得投票权的时候她们有倾向仇视黑人。而黑女因此无法和白女同盟,生活在黑男的父权下。

我觉得她写的这些事情很有必要。比如如果我没看这本书,我会很美化女权主义。书里引用了我大学时最早读到女权活动的人物:Elizabeth Cady Stanton, Susan B. Anthony。她们都是白人女性。我还记得大学时外教老师塞给我们这些阅读材料的时候,一腔热血地跟我们说,以前,女性没有政治权利,而现在你们正在目睹另一个人群获得认可(他指的是同性恋)。十多年后的现在,我深深认识到女性根本没有走出困境,种族平权也远远没有达成(想一想去年的 George Floyd)。为什么呢?我还是觉得读 bell hooks 也许能得到答案。从这本书来看,我觉得她心里的答案是,要一起来,不能为了种族平权忽略(甚至利用)性别歧视,也不能因为性别平权忽略(甚至利用)种族歧视。她甚至在书里还略提到 class 差别也要消除。我对这本书不能打五星的原因,就是她没有怎么强调这个结论,而我觉得这可能是她最根本的结论。instead,书里主要是这个群体不好那个群体不好,这个学者不好所有学者都忽略了黑人女性。这些批评本身我都同意(我不觉得指出所有的学者都忽略了黑人女性有什么不对,这个判断是对的,也是值得指出的),但是破然后要立,才能让人读得爽。

另外不得不提,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无数无数无数的 parallel。虽然书讲的是美国、黑人女性,都和中国情况差很远,但是 parallel 真的多得数不过来。随便举一些例子:

  • 黑人男性说女权是白人的事情。parallel:民主是西方人的事情;女权是境外势力。
  • 在美国的语境中,黑人指黑人男性,女人指白人女性。黑人女性消失了。parallel:有一阵豆瓣上有很多人讨论男人没有性别(因为默认说人的时候指的是男人,要说女人得特别指出)
  • 奴隶制的时候,黑人男性经常被允许有家庭,在小范围内可以支配女性,让他们反抗的可能性变小。后来,美国的资本主义在压榨普通男性工作者的时候洗脑了男人,让他们觉得压榨女人可以让他们重获自我,而这是让底层男性屈服的最终手段。parallel:引用 Betray Big Brother:只要政府还允许底层男人迫害女人,在家(家暴),在公共交通上骚扰,或者在工作环境里骚扰和压迫女性,那么这些男人更有可能接受一党专制。
  • 基督教认为女性是 sin 的来源。parallel:(其实不需要基督教就可以厌女)女人被强奸是因为她穿得少或者走夜路。
  • black power movement 要黑人强大起来,但并没有改善黑人女性的出境。parallel:中国要复兴这个最近几年的口号,是伴随着打压女性的大环境进行起来的。
  • 很多黑人平权领袖都是男权主义者。parallel:在 Betray Big Brother 里,也引用了国民党男革命者的梦想,是和西方(男)人一样有尊严,有财产,在他描绘的理想里,他漫步在自己的花园里,身边还有妻子和儿女。

接下来让我对 Yann 的批评 做出回应:

作者在适合她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相反的论证,总之不管怎么做都在歧视黑人女性。比如:叫女的做苦力是在打脸对女性能力的歧视;不叫女的做苦力是在证实对女性的歧视。比如:男黑奴可以不在田里干活当司机是优待,但是女黑奴不在田里干活去当女佣是增受精神之苦。

不管做什么都是歧视黑人女性,我觉得这是事实。做司机比做女佣舒服也感觉很正常。

作者引用很以偏概全,经常以一个人的经历得到很普遍化的结论。

要说以偏概全,现实世界几乎全是反过来的以偏概全。以《乱世佳人》里面黑奴的状况暗示黑奴没有很苦。以人类回避痛苦回忆的本能来看,这样的以偏概全恐怕多得多了。

作者还很习惯judge所有学者,经常说他们 ‘fail to mention’ 之类的,是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继而给人感觉读了那些学者书的人没觉得他们忽略了黑人女性的读者也是在歧视黑人女性。把黑人女性的经历写得这么苦,给人感觉书没资格和这么苦的人争辩。

我理解这种感觉似乎再进一步就是 cancel culture 了。但是 again,说他们 fail to mention 是事实。现实就是,所有人都忽略了历史的真相,不能因为会冒犯所有人而不纠正

作者一直以责问的口气把问题归咎于一个目标群体,这个目标群体在不同的议题上会变化,但是却好像都是提前相互串通好的。

这个批评我觉得无法反驳。Aileen 也说不该把一个群体的人绑在一起说。比如我们可以批评 bell hooks 根本没提 gender fluid 人群呢?

另一方面,这个 ‘提前串通好的’ 的感觉我一开始也很惊讶。比如书里提到 male bonding。好几年前,花姐曾经说,男人很团结,遇到女人会一起骂。我当时在想,男人没那么有觉悟要团结吧?看到书里说的 male bonding,是一种男人习得的,在父权社会里互相确认自己地位的一套态度、说法和习惯。她这么一说我忽然理解了!小时候我就发现,有的男生会嘲笑某个女生,然后别的男生会加入进来,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嘲笑非常随机。另外社会上还有江湖义气什么的。甚至你的校园 bully。。我觉得这些都是男性建立 patriarchy 的行为。甚至有的女性也会加入进来(我曾经提到过一些女性是依附于男权的)。而男权社会的 rhetoric 就是 pit women against each other。男权设定了女人之间是竞争关系。我们有 ‘朋友妻不可欺’,但是没有 ‘朋友夫不可欺’,这实际上就是男权设定。这是故意的、提前串通好的吗?这也许不是精心设计的,但是是 organic 生长出来的,感觉更加牢固更加难以察觉。

这本书,读的时候感觉并不是很好。但是回想起来,感觉她很对而且很重要。我还期待读更多她的书来理解更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知鄙视链的问题和复杂性。人类还远没有从殖民思维恢复过来,更远远没有从父权社会中解放。

PS:bell hooks 说 racist 这个词不好,因为感觉是白人的事情。white supremacist 这个词就比较好,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位置。如果你是一个崇拜白人的黑人,你也是 racist。我觉得同样的 patriarchy 这个词就比性别歧视好,因为一个女人也可以依附于父权。所以我觉得她说的 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 这个说法真心好。这么一个说法,真的让我觉悟很多,看清了自己在这个压迫的世界中的位置。如果我和男人一起骂女人,或者忽略女人,或者怪女人穿得少,那么我是在利用 patriarchy 欺负人;如果我只看白男的作品,那么虽然我是黄种人,我还是 white supremacist;如果我对外卖员很苛刻,那么我是在协助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欺负人。

PS PS: 放一个那个视频里说 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 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pY8PZlgV8

bookmark_border关于女权-我自己的体会

好久没有写讨论什么话题的日志了。

学生时代,我理所当然觉得男女是平等的。我的聪明和男生的聪明是一样的。虽然班上成绩最好的是一些男生,我还是觉得很多时候我比他们聪明(我不喜欢做题罢了)。学生时代总是觉得,未来会证明这一点的。

我第一次真的意识到男女远不平等,是在工作中。作为女生,我总是立刻被划为:做事仔细但不一定有效的类型。其实作为写程序的,我觉得最宝贵的能力是不assume太多,愿意试愿意写,然后把试下来的结果meta化来理解。我亲眼见到很多男生,其实视野非常的狭隘。大家坐在各自的小格子里,那种男生做项目,50%的时间都在高谈阔论,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吼出来。周围人有时候会给他一些建议。项目就在边谈论边写代码中做成了。男生进入写代码的环境,总是被默认是一个技术骨干人员。

作为女生,我总是被默认为技术不如男。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介意用自己的成果来证明自己。很多人都是能看见我的技术能力(以及别的方面的能力),而根据我的表现来形成对我的观点的。但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即使是我的功劳,也不会意识到。以后有事情、有credit,还是会奔向我旁边的高大的男生,或者高谈阔论的男生。

我的一个座右铭,是:任何困难都是一个战胜它的机会。按照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别人会对我先形成不利我的观点,这不要紧,这只是一个给我的机会,让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工作这么多年,不管是什么环境什么老板,不管我怎样要求自己,总是有很多看不见女生能力的人,很累。那种人,并不一定是有意歧视女性的人,很可能只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人,只能靠在别人身上贴标签来判断。

摆平心态,踏实做事。

这个世界的任何缺点,都是你能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

看一眼Joss Whedon的视频,记住这个世界上,你不是孤独前行。

对了,我的座右铭其实是源自Inara的一句话。说到底还是Joss写的。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