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论自愿为奴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统治的权力是被统治的大众交付的(这是因为如果人民都不同意,肯定统治不成,而不是因为书中说的那些动物啊、古希腊古埃及帝王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会有暴君?看到这本书提出这个问题,我立刻有兴趣来读。读之前我不觉得这本书会提出什么我本来不知道的。但是如果有人能很好地概括出来,用文学、语言文字的力量来说明,那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在看书之前,我写下的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
1. 古代人’君权神授’的迷信力量,以及这件事奠定之后传统的力量。
2. 利益(经济&权力):很多人感受不到自由的珍贵,却贪图利益而助纣为虐。
3. 洗脑——properganda。这是最可悲的非理性力量。

这本书的翻译非常的烂,(这里有我吐槽的截图 http://www.douban.com/people/kate1138/status/1520147916/ )因此我不保证我真的看懂了。我觉得作者给出了两点原因:1. 如果暴君保住了第一代臣民,那么第二代没有尝过liberty,习惯和传统会让他们自愿为奴;2. 每个暴君都有那么一小群帮助他的爪牙,每个爪牙又有一小群帮助他们的人。我觉得这相当于我提的前2点。

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公平是每个人的天性。对于这些,书中用煽动的语言想加以证明。我觉得,这一点的任何证明都是不成立的。逻辑推理要求从某些预设公理出发。我只能要求和希望,如果这个社会不同意我相信的公理,我要能选择离开或者仅仅是不参与。几百年前的作者,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逻辑素养,这不能怪他。但是,我不能原谅作者使用煽动性的语言来阐述这个没有道理的逻辑。如果作者把它归功于上帝什么的,我也许还会容忍一些。我受不了用properganda的手段来说我同意的观点,这个感觉真的很糟糕。

bookmark_borderTOS S2, Childhood’s End及

TOS第二季好几集都有个主题:不能干涉原始星球自己发展。这个policy貌似第一季没有出现过。有几次,企业号的船员们遇到了不能干涉他们就会走向自相残杀的地步。这时,舰长就会深情地回忆起历史课上的教导:二十世纪冷战的地球,曾经差点用核武器消灭自己。

无独有偶,最近读的Childhood’s End里,Overlords的到来,及时阻止了美苏核武器竞赛,把人类带向了一段黄金时光。

以前读到人类的互相愤恨可能会消灭人类的问题的时候,我一直没有非常相信会有这种可能性。读罗素自传的时候,对罗素的信任终结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杞人忧天的偏见,但当时我仍然没有真的感受到他的担忧。然而最近我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我们公司有一个特别活跃的党支部书记,总是热衷于下达党委的旨意,经常发邮件告诉我们地区党委组织了篮球比赛、七夕相亲会什么的。

有一天上晚班,中午进办公室打开邮箱,看见书记发的邮件:

Hi, All: 上级党委想了解白领对钓鱼岛事件的看法,请大家发表一下,一句话左右即可,请在中午前发我,谢谢。

书记会发这样的邮件我丝毫不奇怪,只是心想老大哥监视我们的办法太土了吧。比较没想到的是竟然好多我认为还不错的人都回复了邮件。

和我同组的男生回复说:“必须出兵。”他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男生,热情爽快的东北人。

我的manager,一个工作极其有热情的人:“收复国土是必需的,必要时导弹一下日本。”

一个很nice的开发姐姐,我一直觉得她很聪明,想问题很周到,对人很尊重:“建议先光复台湾。”

上海地区总监:“让北棒子打南棒子,顺便导弹一下日本周边。”

一位senior开发,我一直觉得他人很不错,曾经在英语课上提到他最喜欢的影视剧是Doctor Who,认真地分析了一下后得出结论说:“所以这次一定不能沉默,不然就等着越南,菲利宾,印度,日本等有陆地和海域争议的国家群起而食之吧,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抵御外辱”

当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回复这个邮件(或者回复了我没看见),但回复的人数差不多占到了1/4。其中绝大多数是义愤填膺地说要使用武力,极少数提到说上海是否安全。

可以想象,在受教育或者素质更低层次的地方,比我们公司严重好多吧。

我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核武器灭掉了。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