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去年沉迷的三张砖

这三张砖我都是可以轮一整天的。算是我2019年发现的最喜欢的专辑了吧。我并不是经常能发现喜欢的音乐的。

Johann Sabastian Bach – Vikingur Olafsson

冰岛钢琴家的这张专辑,喜欢的人很多。慕名来听,果然演奏很有思路。这个集子里的好几首我是非常熟悉了,所以感觉我对这个演奏版本可以有几句话可以说的。但是要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些曲子难道不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是的。。你太久没有听别人的演奏了。虽然最近几年我一直听巴赫,但是还是局限于键盘作品和少数几个别的乐器的作品。这个专辑里有几个别的乐器的作品改编的钢琴曲,都是我以前完全没听过的。

Laço Umbilical  – Lucibela

Lucibela是我在Afropop节目里发现的。那个节目我一直当背景听,所以一般都不知道放过什么音乐。有一天听着节目,忽然放下手里的事情,挂上梯子去搜演唱者,才发现我的搜索历史记录里有这个名字,上一次在节目里听到也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去搜索。这个歌手来自非洲大陆西边的岛国。这个音乐,我也说不出风格,是不是比起非洲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更接近中美洲或者拉丁风格?我一般不太喜欢人声歌曲,可能因为我有厌人症,人带来的各种connotation我总是会有小芥蒂。这里我听不懂歌词,然后歌手给我的感觉是非常effortless,音乐又超级好听。

这张专辑最初在豆瓣标记的时候我只给了4星,我的记录里写因为和节目里听到的现场表演相比,录音专辑少了一点灵气。但是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节目里听到的现场录音了,回头来听专辑,无法想象更好听是怎样的。

SOAR – Seckou Keita, Catrin Finch

发现这张专辑是有一次一个bbc节目里feature了一个Kora乐器的音乐,觉得非常好听。节目里听的演奏者是Tunde Jegede。我就在Spotify里轮他的录音,然后通过Spotify的推荐发现的这张录音,是Kora和竖琴合奏。实在太好听了。我最喜欢的是Listen to the Grass Grow这首。


今天听新闻说Joseph Shabalala去世了。他是Paul Simon的Graceland的合作者。而那张专辑是我对世界音乐感兴趣的开始。十几年前我爱上这张专辑的时候还没有网上音乐streaming。那时盗版音乐我是听了不少,但是我没有听过Ladysmith Black Mambazo, an error to be corrected.

bookmark_border最近沉迷的一张专辑&豆瓣

BWV 528

Víkingur Ólafsson演奏的巴赫。

我是在豆瓣上别人的2018年总结里知道这张录音的,可以说是2018年的网红砖了。我后知后觉地听。很久没听到这么特别的演奏了。我觉得这张砖也非常讨巧。好几个声乐和管风琴曲子被改编成钢琴曲,我都没听过。 后来我在油管上搜里面的曲子,经常看到有人提到这张专辑,大家都是和我一样因为这张专辑知道的那些曲子。 Spotify上显示这位钢琴家播放数最多的也是这一首BWV 528。回头去听管风琴版本的,就不太一样。这位钢琴家的演奏,很有思路,我这样迟钝的人都一下子被惊艳了。

所有我熟悉的曲子,主要是BWV 974和平均律的曲子,他都弹得驾轻就熟。BWV 974第三段里面有一段他着重强调了一个低声部的旋律线。这个曲子我以前一直听一个Alexandre Tharaud的录音,一直嫌有点乱,从没听出过这种声部。巴赫为什么有这么多演绎?因为交织的旋律线,真的每一根拿出来都很好听。DNA在Dirk Gently里写,他们到了宇宙飞船上,Richard忽然感动掉泪,因为他只要一转头就可以听到不同的音乐,每一条音乐都那么好听,交织在一起又那么好听。在那个小说里,这就是巴赫。这仍然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的对巴赫的描述。

希望冰岛钢琴家能把平均律都录一下啊!

这张砖一共大概没有一小时,但我可以轮一整天。一般我上下班路上会听podcast,但是最近好几次我尽管听了这张短短的砖一整天了,下班路上还要听,都没心思听podcast了。

周五我工作的时候因为PM的愚蠢和自大感觉委屈得怨气冲天。回到座位上戴上耳机,BWV 528正好在播,忽然我就被带到了宁静的世界。我很不喜欢用感情来描写音乐。但是那一刻,我这个感情丰富的人,被激发出来的是强烈的感激之情。虽然现实很让人感觉委屈,自大不知耻的吹牛男总是混得很好,但是我能听到这样的音乐算是平衡了。最好还能更加理解音乐。


下面再说几句关于豆瓣。从一开始,豆瓣就不是我的first choice。一开始我主要玩deviantArt(我上网主要为了娱乐,而dA上有很多喜欢DW和SW的粉丝在活跃),而关于音乐则主要玩油管。两个网站上都是有不少和我一样的业余爱好者。看业余钢琴演奏给我很多激励。我是08年注册的豆瓣。后来dA和Y2B都被墙了以后,我也不会翻墙,所以才开始主要依赖豆瓣的。但是从一开始我就明白,虽然豆瓣本身本来是很有底线的,但是如果真的要压缩,豆瓣是没有能力抵抗的。我们的生存一直是因为影响力没有大到成为打击目标。最近几年豆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有压力增加了很多。在压力下它也越来越变形。条目不能打分、删除条目、删除广播、删除评论、账户禁言。今年十月有半个月干脆把广播功能关了。让我一直回去用豆瓣,是在上面互动的友邻,有的已经认识了十多年了。今年我喝茶后,已经开始自我阉割了。我的豆瓣主账号基本上不怎么用了,因为想发的东西其实要么会被删,没被删的对我自己也有危险。豆瓣上还是有不少人发着值得发的东西的,我有时候会转播一下(我也是有八百个关注的号,感觉有些东西有点责任帮助传播)。而豆瓣的基本功能也就是书影音标记,也越来越感觉不可靠,也许有一天就没了。

现在我其实可以不用豆瓣。书都记录在goodreads,看片记录在trakt.tv和imdb,这两个地方都可以给电视剧分集打分,比豆瓣好,我现在主要用trakt因为还可以写短评。音乐暂时不知道怎么记录,但这方面我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听完一张专辑我要花很长时间。

然而豆瓣上还有很多认识的人,我想看他们在干什么,看了什么书和电影。我想和他们说话。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比如让我发现了Olafsson的人,就是一个我不熟悉但有点信任他关于音乐的评论的人。如果没有豆瓣,我就听不到这张专辑,我就发现不了这么好听的音乐,也许我早就成了一个极端分子,可能周五的时候就把PM给谋杀了。

bookmark_border大提琴,音乐的context

今天去听了一场大提琴独奏音乐会。曲目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的两首,两个不认识的(可能是近现代的(你为什么不去做点功课)音乐家的),加演了小半首巴赫大提琴,和一首好像是亨德尔的。

我好像无法区别不同的演奏。除了几个不完美的音以外,基本上和我听熟的版本没太大区别。后来有一些又急又快的地方,没有我熟悉的录音清晰(可能是现场的关系)。这让我有点疑惑。到底是因为我对这个乐器不如钢琴敏感,还是大提琴独奏曲本身没有钢琴曲复杂无法有很多不一样的intepretation,亦或是大提琴本身不善于多种表达?仔细想想觉得最后一种臆断是错的。大提琴连续的音色、演奏一个音需要弓和左手手指的表达力两个环节,应该表达更丰富?

另外一个疑惑(需要做功课)的地方是,大提琴曲作曲的时候是不是受限制?双音是不是必须是邻近的弦?不过就算是,也没有什么意义,别的曲子估计也是这样,需要考虑到演奏的可能性。

听来听去总觉得巴赫好听。最近在看Yale的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课程,一开始,教授给大家设想了一个浪漫烛光晚餐场景,然后放了一段巴赫,再放了一段浪漫歌曲唱段,结论是,这种场景巴赫不适合。这让我想到,我之前没有去钻研古典名曲,是因为它们夹杂了太多context,所谓的context不一定是音乐描述的具体事物,还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的运用。这些立即能联想的context,总是让我不爽。相反,巴赫的平均律和大提琴独奏则是好像没有context的,我能够沉浸。

然而巴赫又写过很多最深镌刻在西方文化里的宗教音乐,那种context是多么的深!

关于context,我之前也疑惑过能不能在看过电影之前喜欢上配乐?我这边是有的,是Michael Nyman的Gattaca。还有最近在听的 Valentina Lisitsa 的演奏,好喜欢Anne Frank的配乐。然而Michael Nyman本身的风格,和绝大多数影视配乐相比,还是更接近巴赫。

【想要坚持写日志的。但是断档了很久啊!其实每天都有想法。但是绝大多数都忘记了。现在也是困得不得了,随便涂一篇去睡了

bookmark_borderWhere have all the good guys gone

Mika来上海,几乎是自动地买了票。不知是不是因为在本地,看演唱会这件事一直没在心上。甚至周四早上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路上听什么歌,快要到公司的时候才想起还没有复习Mika的新专。最近两张专辑我听了都没有太大感觉。

不知道多少是由于自己变了。

但是他的表演那么有感染力!真人帅得流泪,又调皮又humble,又非常有表现力。完美的表演者。

超小的场地,非常intimate,很多很多互动。他准备了很多很多中文。。。(后来在油管上看到他的采访,谈到他参加意大利的选秀节目评委的时候,提到他是一个半月内突击意大利语从不会说到上台的,拜服。)

教训是以后记得free standing要寄包/不带包。

激动以外,我还是觉得最近2张专辑没有前面的好。昨天中午补新专的MV,然后去看了Kick Ass的MV,一种奇怪的心痛。(而新专还是不太能调动我的情绪。)

If we all together screaming
Why can’t we be heard?
‘Cause the dirt on which we are stepping
Is the one in which we will be found

上面这段歌词曾经是让我爱上Mika到五体投地地步的因素。

可是现在看来,却觉得不现实。Yes you can be heard. You are dead if you are heard. We must operate in secrecy. 真的吗?真的吗??

看见理想不觉得激动和跃跃欲试,而是觉得远而不现实得心痛。我一直知道这一天会来到。我不怕老不怕死,但是我怕这一天完全来到。

bookmark_borderMuse @ Shanghai – 2015 Drones tour

歇斯底里
嘶吼
无政府
阴谋论
无神论
星空、黑洞、爆炸
环境能源
个人力量
不,语言很难表达
为什么Muse那么切中我。。。也许,我的潜意识充满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在矜持的现实压抑下,特别想要纵容。(最近读荣格的书。。)
真没想到他们会来国内演出。对他们的演出当然是期待满满的。但是,喜欢的艺人的音乐会现场,期待再高还是会被超越。
没有暖场。到点后,三人忽然出现在台上,震耳欲聋的音乐忽然响起。从此,分不清鼓点还是心跳还是地震,分不清是乐器还是主唱还是尖叫。
开场配合Drones的几首歌出现战争的画面,灯光模仿子弹的效果。我恍惚希望那是真的子弹。曾经在书中读到过希望在高潮中死亡,揣摹不出是什么心理。但这是过去式了。
 muse_drones_NL
(图片来自官网荷兰站演出。)
冷静下来:
上海站set list.
一个感想是,Drones要表达的是战争主题啊。这一点光从音乐好像不太能get。但是专辑中用drill sergeant吼话来表达了。现场又用视频表达了。这是他们表达能力下降了还是我没看MV的缘故?(因为对2nd Law失望,我都没怎么追新MV。)
Unsustainable是来自我最讨厌的专辑2nd Law的歌曲,现场听感觉好多了。但是什么也救不了Madness那首难听的歌。(我觉得好难听啊,但唱起来好像是hit一样。。。)
两首我觉得很囧的经典歌:Feeling Good和Knights of Cydonia。。。:)
其它的歌。。。都是又经典又喜欢。Plug In Baby, Starlight, Our Time is Running Out, Hysteria等等。有这个机会和原创,和那么多喜欢它们的人一起嘶吼。。。
现场音效基本有一半的时间很难听清Matt的声音:)但是这个时候就是去听大合唱和尖叫的!
梅赛德斯奔驰的场地是个T台,Matt走道T台这边的时候距离我们很近。(不喜欢拍影响沉浸音乐,又不舍得不拍:)
Matt表演很尽兴。从头奔跳到尾。
muse1
Chris大部分时间都在舞台远端。但有几次跑到了T台的中心。muse2
下面两张好看的图是薰拍的:)
muse4
muse3
也很高兴见到了好久没见到的薰。我们俩的关注点本来救各自不同,但没必要要求统一。这不是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谈起我们共同的朋友,怀念以前的时光。

bookmark_borderWTC II #17 Prelude in A flat

自从看了某个视频的开头,我就深深迷上了这个曲子。迷它已经好多年了吧(起码有一年了)。最近开始不自量力地练的。

从来没有弹过这么长的曲子。这个曲子的特点就是,虽然不断重复,但是重复一直感觉不一样,害得你就想要听下去。

我弹一遍要七分钟。保持七分钟不出错我感觉是不可能地。不过现在很享受能够一遍遍弹下来地感觉。

另外,只有我这样孤独和大言不惭的人才会把那么雏形的录下来放在网上。


大家还是去看这个视频的开头吧:

bookmark_borderPaul Simon 2013 @ Singapore

 

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参加Paul Simon演唱会现场。三月初接到好久不联系的小王姐姐的消息,问我有那么一场演唱会,去不去?当时距离演唱会只有二十天的时间了,要办理出国需要的手续,我一听就怕了。不过小王姐姐叫我放心,说签证还是比较容易办的。我看了一下各种手续所需时间,刚好够在出发前一两天拿到签证(如果不被拒签的话)。后来是在还没有拿到签证的情况下冒险买的机票。为的是这个我喜欢了十多年的歌手,这也许是我唯一的机会了。

3月22日晚上,我们顺利来到了演唱会所在地:Fort Canning Park。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露天festival式的音乐会。在Paul Simon之前演出的是Bonnie Raitt(我没有听说过),她有一个很有趣的键盘手老爷爷。

两场演出的间隙中,我们穿过人群,站在了离舞台很近的地方。舞台处于一个斜坡的底端,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在高处看到演出了。回头望去,大家在星夜下,坐在草地上,喝着啤酒,看着演出。这样的场面很感染人。

大家焦急的等待,看着老头乐队的布置。这次的乐队有8个人。两套鼓,很多的键盘手和吉他手,他们各自也偶尔演奏别的乐器(小号、萨克斯风、大提琴,和一些很怪异的打击乐器)。一边的架子上摆放了N多吉他。演出中老年人几乎每一首歌就换一把吉他@@

之前看了老年人前一站在台湾演出的曲目,发现SG时期的歌曲挺多。另外,我还有一种印象,他每次演唱会都会以Boy in the bubble或者The obvious child开始(这两首歌太适合开场了)。(我以前注意到Mika的每一场演出都以Relax take it easy开始,他怯场么?XD)不过这次,开场很惊喜地以Gumboots开始。整体上曲目都以节奏感的歌曲为主。

现在回忆起来,全场的泪点在Slip Sliding Away这首曲子。

Slip sliding away

Slip sliding away

You know the nearer your destination the more you slip sliding away

我以前一直不怎么喜欢这段歌词,认为这是随波逐流的意思。当晚听到这个曲子,想到我自己,从最初那个连CD背面的中文都看不懂的小孩,到收集到两张Paul Simon Anthology的CD仔细听每一首曲子,渐渐明白了Paul Simon这样一个人,他能在事业非常成功的时候,转而去做风格非常不一样的事情——只有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才会有魄力作出这样的改变。而我也自认为我能体会他想要的转变:Graceland的那种沉稳和坚定的乐观。

 

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最喜欢的两个歌手是PS和Mika吧。但是如今我忽然明白了我会喜欢Mika也绝不是偶然。他们两个,时代、风格、性格都那么迥异,但是我忽然明白了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是一样的:他们都不是单纯的快乐或忧伤,而是在完全能体验悲伤的情况下,更深处还有积极的一面。Mika这边,他选择让自己放射出cheerfulness;SG之后的Paul Simon,特别是Graceland之后,快乐成为了一种沉淀。

“要懂得艺术,首先要懂得快乐。”

我很久没有听老头的歌。在决定去演唱会之后,我也只是拿出后期几张专辑来听,主要听的是91年中央公园演唱会那两张。这次的演唱会,唱到了几首我真的是好久好久没有听过的歌曲了,我惊讶地发现,重新翻出来,我对它们地记忆还是没有退却。

事后想来,我想起好多首我一直知道是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但这次没有被演唱。比如Born at the right time, the cool cool river等。但是老头的经典歌曲太多了,不可能都cover到。

 

Setlist

 

  1. Gumboots
  2. 50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
  3. So Beautiful or So What
  4.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5. The Boy in the Bubble
  6. Me and Julio Down by the Schoolyard
  7. Slip Slidin’ Away
  8. The Obvious Child
  9.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Simon & Garfunkel song)
  10. That Was Your Mother
  11. 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
  12. Late in the Evening
    Encore:
  13. 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 Garfunkel song) (solo acoustic)
  14. Kodachrome / Gone at Last
  15. You Can Call Me Al
    Encore 2:
  16. Graceland
  17. (Unknown)

 

图:

前排穿着SG T恤的帅哥(照片拍得象鬼一样。。

IMG_1181

老年人的庞大乐队

IMG_1182

近照

IMG_1184

中途拉了一个正太上来:D

IMG_1185

50年后的Sound of Silence (拍糊了

IMG_1187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 喜欢Paul Simon的心路历程

最近Google Reader关闭的消息,很多评论认为SNS取代了博客的需要,造成了RSS订阅博客减少而趋于灭亡。(当然RSS还可以用来订阅新闻,也可以由SNS取代……)

我要勤写博客来表达我的不同意。

上周末去新加坡看了Paul Simon的一场演唱会。有很多东西要写。但现在没时间写。不过,把这篇旧的博客搬来是有意义的。这篇博客写了也差不多有十年了。现在看来觉得写得挺傻的。不过,还是不作任何改动而搬上来吧:)

我这个人活了还没到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是Paul Simon的歌迷。他是我人生的背景音乐。

原文地址

------------------

和很多人一样,我喜欢PS是从喜欢SG开始的。最早听到他们的一首歌,是Sound of Silence那还是日本人翻唱的呢。记得那时我们家刚买音响时,有人送我妈两盘CD,名叫“无尽的爱”,里面是管弦乐队演奏的欧美老歌。我记得我当初最喜欢的两首歌是SOS和Careless Whispers。那时才大约7,8岁的我根本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PS,更不知道,90年时候,正值事业巅峰时期的他,在他的Born at the right time tour中,来到过广州,踏上过我所在国家的国土。现在我最喜欢的PS也就是在那个时间,刚发行了Rhythm of the Saints,他的声音在那时也是最好听的……(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日记,现在我最喜欢的PS是在Capeman时期;而他的声音,我觉得是越来越好听)

 

言归正传。当时我唯一的线索就是写在歌名“寂静之声”后面的“毕业生”(还是繁体的,我过了好久才认得那个繁体的毕字)。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何时发现“毕业生”是指一部电影叫做“The Graduates”,而SOS是它的主题曲。一直到初中,很流行一套叫《疯狂英语》的电影原声录音带。我还记得我犹犹豫豫地在徐家汇交大旁的昂立书店里从架子上拿下这套磁带。当时那里有很多电影原声磁带。当时我面对着满满一书架的心仪之物,心里非常激动!可是我没有$$把想要的都买下来……现在我对这种东西当然是看不上了,我把当年苦心积虑收集的一堆磁带送人后,心里感到很轻松。

 

 

再次言归正传。我听了Graduates中的那些歌后,深深深深地喜欢上了“西蒙与加丰科”。他们的嗓音,就像我后来在哪里看到的一个叫“颜峻”的人点评的那样“象是在我们耳边细语”。每个人成长时,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以至于走上不同的心路历程,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们寝室有个人很喜欢日本。虽然我对日本的文化了解得很少,但是我可以体会。因为我喜欢欧美的程度和方式和她喜欢日本差不多:我是从喜欢欧美的流行文化开始了解并痴迷于欧美文化的。我一开始喜欢英国电影,特别是古代题材的,喜欢那种优雅与高贵。如今,我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特别是那次上了那个老师的课之后 – MANY, MANY THANKS TO HIM)我当时收集的好几套疯狂英语可以说是我爱上英语、英美文化的开始。最初的2套——《音乐之声》和《毕业生》对我意义非凡。我对美国的兴趣就是从毕业生开始的。虽然该电影从来不是我心中的TOP10,但那种60年代美国的氛围,很早就扎根于我心中: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这段歌词用来形容我这个情况非常好

 

回过头来讲SG。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爱上了Simon & Garfunkel。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像部分和我一样喜欢Paul Simon solo的人那样不喜欢Garfunkel。I respect SG as part of my beloved Paul.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够在20岁的时候做出像他们那样终生难忘的事啊!当时我非常渴望能多听一些他们的歌。一个同学告诉我,他们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很好听。有一天我偶尔竟然在电视上看到PS演唱这首歌In his later style。

 

高中以后,我有了电脑,可以上网了。网络成为我搜集英美文化的主要渠道。当时我比较痴迷的是电影和电影明星吧。刚上网我对国内网站上的网络用语很不熟悉,看论坛根本看不懂。那时我看英文网站比看中文的要理解得多,所以我就养成了去英文网站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我注册易趣是在英文ebay上注册的,然后发现怎么也无法通过认证lol)当时国外网站还有可以免费下载音乐文件的,我在一个叫sing365的网站上下载了botw和a hazy shade of winte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立即成为我最喜欢的歌。我记得那时我如果心情不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黑暗中一边听这首歌一边流泪(Grrrrr,我怎么也会这样!)

 

这之后,我对SG还是PS的喜欢止步不前了。直到我和我们寝室的同学在卓越也不知道是贝塔斯曼的销售目录上发现一盘SG的合集和一套2CD的PS Anthology

她决定买SG的,我买了另两盘。这三张碟,使我系统地听了一遍PS写过的歌。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也是我最ADMIRE他的一点),他的Style一直在变。最初,我不大喜欢他后期的歌,但后来,My top songs逐渐偏向他后期的歌。我清晰地感到一种成长的感觉。

 

 

我真正成为PS的fan是从我分清PS和SG开始的。从那之后,我在网上了解了他很多。一次看到一个采访中他说(大意如此):“多数人认为我和Garfunkel分开是一个大错,因为G的声音是SG成功的关键。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分开,因为我不想再制作和以前一样的音乐了。”是啊,我是无法想象他们要是真的如很多SG fans所愿,一直没有分开,一直唱那种伤感纯情的歌的话,人们肯定早就厌倦了。

 

那之后,PS的solo风格也几经变化。Never to repeat himself也许成了他的座右铭吧。从70年代的folk rock风格到80年代的南非音乐、巴西音乐到90年代的中美洲音乐,我每次听到他的新风格,都感到惊喜,并且对他的这种变化的风格更加admire。

 

至于我自己,从那以来,我还为很多别的事crazy而分过心。但是每次我把注意力回到Paul 和他的音乐这里,I find myself STILL CRAZY!!

 

 

 

PS的专辑Graceland,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和PS的音乐风格一样,我第一次从伤感中完全走出来。高三那一年,when the GRACELAND album grew in my heart,是我过过的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年我认识了我最value的朋友,并在其影响下,第一次变得有点豁达、快乐和沉稳。对于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我第一次能够把伤感真正地藏得看不见。就像GRACELAND一样。

 

PS的歌,就象是我迄今为止人生的背景音乐。早期我像SG那样伤感,后来我像GRACELAND那样欢快(现在我明显已经进入了Capeman时期hoho)。真希望我能够生活在美国的60年代,(我一直很向往Civil rights movements),那样才能真正让PS的歌伴随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