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Don’t Be Evil

记得是去英国玩的时候,那天坐在从多弗尔回伦敦的火车上,听着Guardian Long Read的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现在的tech giant就像金融危机前的大金融机构一样。我感觉这个说法很厉害,当时就和同伴讨论。后来决定读一下作者的这本书,标题叫Don’t Be Evil,显然是来自Google的code of conduct,感觉标题特别好。当我开始看前言的时候,发现作者把几个tech giant统称FAANG(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忽然想起之前我也读过这个简称。找了一下发现,之前读的文章也是这个作者写的。我以为我的想法可以得到多个人的验证的,居然两次引起我注意是同一个作者,不免感觉有点失望。

所以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期待的是对我已经同意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证明,提供更多的事实、理由或洞见。这个期待没有满足。这本书罗列了big tech的一百零八宗罪,从沉迷刷手机到2016年美国大选,从大企业海外避税到垄断杀灭竞争。这里的观点我一般都是同意的,但是读完书以后不觉得我对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和新的想法。可以说,我最近几年的政治观是从那篇Fight the FAANGs出发的。可以说这个作者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也许是因为经常写这种杂志文章的缘故,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看的这两篇文章代表了这本书最深的深度。

我发现我一直听的EconTalk曾经请了作者为嘉宾讲作者前一本书。我很清楚Russ Roberts肯定是同意书里说的一些问题,但是对怪罪市场他肯定是不同意的。果然,节目里Russ说,我就是你讨厌的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st。这么一想,书里完全把这个学派描绘成罪魁祸首,感觉很片面。我意识到我在Goodreads里读到对我很喜欢的Economix的批评也有这样的意思:资本市场变得这么强大,有自己的道理,一味批评会显得书不可信。我一下子想不出来为什么Don’t Be Evil这样写让我很难相信,而Economix这样写我却完全被洗脑了。这两本书的经济立场我感觉是比较相近的。我想大概是因为Economix的思路很清楚,从历史的角度用自己的思路来阐述,所以即使偏颇我也很买账。而Don’t Be Evil则没有这种思路,书中的论证经常是引用一句别人的研究或者报道,我就没法跟上思路。但是Econtalk上,在Russ的引导下我觉得作者说得比较有说服力了。

同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经济知识比较少,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所以读起来觉得underwhelming。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地方说Google的lobbying让美国的专利法案越来越弱了。奥巴马时期修改了法律,让专利纠纷可以在法庭外的一个机构解决,这样节省了时间和花费。书里说,这样Google就可以拿别人的专利来用,然后在这个庭外机构达成和解。我读这一段的时候一直疑问,因为降低成本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只对Google有利呢?如果要只对Google有利,应该升高成本,这样小企业就没法打官司,只有Google可以打得起呀?

书里还有个地方我怎么也没看懂。没想到Econtalk里她也说了这件事,在主持人提问的context下我终于明白了。就是本来CEO收入前1百万是免税的(!!),超过1百万征税,现在通过大企业的影响,CEO的奖金免税。奖金和绩效挂钩,主要表现是股价。然后公司可以通过买自己的股票(buyback)让股价上升,这样CEO可以拿奖金。Russ说,股价上升shareholder满意啊。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司是不是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大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环境、社会负责。这方面我想不好自己的观点。读这本书的效果是,作者催你质疑大企业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的观点,但不给你理由。到头来你还是要早左右spectrum上武断地选一个立场。

书里我比较不同意的一个部分是关于数据。我同意她说的,我们本来没有充分意识到Google免费提供搜索服务还能赚钱是因为它搜集了我们的数据,这一点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同时,这个市场中,用户实际上是资源提供者,而不光是服务接受者,这会对这个经济运行模型有什么影响需要研究。但是我不同意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好像是完全批评和否定。我的想法是,首先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定义得不清楚。想了一下,问题应该是Google的垄断。然后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能是鼓励竞争。我觉得这个书里并没有提到针对少数企业利用数据做大变成垄断这个问题的解决建议(书里连问题是什么都不花时间写,只有一股脑的批评)。我对这种批评的反感可能受到了我自己的工作是数据方面的。比如我们的产品,会根据用户的特点来投放优惠券,吸引你消费。如果你要说,这样的做法也是有问题的,我很愿意洗耳恭听你的理由。但是我感觉书里并没有好好说理。我不知道作者对这样的产品会有什么观点。但我还觉得,对Google的模式的分析需要提,只有这方面的想法变多变公开,才会有竞争出现。

我觉得作者还是不太理解技术行业的人。我很理解她看到技术公司的老大们有时候会有condescending的态度。我觉得工程师经常有不理解别的领域或者小看别的领域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书对增进理解没有帮助。

我是很同意作者描述的科技大企业表面上是嬉皮的左派,实际上是邪恶大资本家。但是这些大企业经常是从左派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互联网行业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是真心相信科技会给草根带来春天,信息会更加流动,民主会更加彻底。从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并且在code of conduct里写下don’t be evil,到现在的靠垄断消灭竞争、靠金融操作避税,这个转变有多少是无知,多少是无奈,多少是恶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说好,会非常好看的。但是作者显然没有这个深度来探讨这件事。

Econtalk节目里,她还说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质疑的问题。她说美国的实业只占15%。如果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大于underlying的东西(比如如果对铝的价格的speculate的市场值,比铝本身的价值大很多),这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金融市场本来的作用是让资本进入最productive的领域去,如果各种incentive造成最productive的领域是金融本身,是不是不对劲了呢?

bookmark_borderEconomix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为了完成记录读这本书这件事,我就把昨天刚看完后发在Goodreads的评论贴一下,然后自我欣赏一下看看有没有想补充的。。。

This book does the job of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and economic ideas very effectively in comics form. People may be alarmed at how opinionated the book is, and they are right at being alarmed when opinions are served along with facts. I suppose it’s not possible to explain economics without appearing opinionated, and I wish most books exposed their opinion more clearly! At the very least, an opinionated book invites you to agree or disagree with it, instead of nodding along.

I summarize the book’s ideas as the following – the market’s ability to optimize resources to benefit the whole society only works when its cost to the whole society is included in the working, not just cost in capital, which, among other things, includes cost to the environment, cost to social welfa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st. A traditional economics textbook labels those costs as externalities and depends on the government to excert them. In reality, the government is hijacked by big coorporations, who endorse ‘small government’ while wielding government power for their own benefit. There doesn’t seem to be a mechanism in the U. S. system to ensure other costs to be visible, if you don’t count the populace being educated and press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orporations, which is what the book is aiming to do.

Now that a few years has passed since this book’s publication. I may add that the failing of the U.S. – flagship of the capitalist world, has give rise to authoritarianism of the socialist world, namely China’s Communist Party. You see? Promot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s on big coorporations does not mean being in the ‘socialist’ camp. In fact, making capitalism work is the best deterrence against Communist China. There’s a lot of talk about China’s ‘State Capitalism’. The problem is, U.S. government, going hand-in-hand with big coorporations, is ‘State Capitalism’ all but in name, however the US cannot do it as effectively as China does because they cannot go full fledged in this path. I assure you planned economy does not work. If Captialism means optimizing resources by competition, then the term ‘State Capitalism’ is self-contradictory. The US and the world need to make market economy work by promoting real competetion instead of backing big coorporations.

I am very opinionated as well. I may be wrong, one day I may be ashamed of what I said today, but honest opinion is the first step to anything.

我不知道如果这本书的观点我不同意,我会不会同样喜欢。给自己的challenge:发现一本能喜欢的不同意其观点的书。不过至少,在Goodreads上看到一个三星的评论里的批评我是比较同意的:

While I can see how the dysfunctional nature of the stock market can give rise to that view – I’m sure the author realises the benefits of the stock market to society at large (pensions are one obvious example), but he doesn’t give them much attention for such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world-economy and its current problems, it’s quite likely that some will come away from the book asking why we have one at all. This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n order to properly reform the market it needs to be understood why it works, not just how its been abused. Overall though worth a read even for those already familiar with the territory.

我又一次发现,我特别喜欢不掩饰观点的书和文章。可能我是个情感驱动的人,没有观点的文章我是看不进的。这本书最后列了一堆推荐的书,我连那些推荐语也看得津津有味,因为那些推荐语都写得很personal。

bookmark_border随便记录一篇文章

Guardian Long Read – ‘Socialism for the rich’: the evils of bad economics

就是随便写写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我想到的是:

  1. 这个文章想说目前在美国和英国,大家太容忍贫富不均了。
  2. 我们可以通过给富人加税来缓解贫富不均。但是反对加税的经常会说两种理由:我们需要用贫富不均来激励创新;加税也没有用反正富人总是有办法逃税。一开始这一段我听了好几遍,感觉两个理由不是互相支持的啊?后来才明白这是要反驳的观点。但还是觉得怪怪的,非常让我走神。
  3. 每次看到西方媒体的这种文章,我都想把吃大锅饭的例子端出来。但是我又想,在横轴是贫富差距,纵轴是productivity的图上,可能贫富差距是0的时候productivity很低,差距拉大后productivity有上升,但是差距太大又会下降。也许美英的确现在在曲线很不一样的地方。
  4. 我正这么想呢,忽然提到了Laffer curve。以前好像读到过。然而我只记得是从两个纵轴都是0的端点推断出来当中肯定有个顶峰。我都忘记纵轴是什么了。原来纵轴是tax revenue。我还以为是什么productivity或者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关系流动性什么的这种接近价值观的指标,然而居然就是能收多少钱。
  5. 问了小伙伴当时有一本书里批评Laffer curve的点是什么,得到答案说是不知道你在顶峰的左边还是右边,你怎么判断该加税还是减税?记住这一点,这篇文章里说Laffer建议减税什么的就都无法看了。
  6. 减税是加大贫富差距的一个措施。
  7. 然后说到的东西是接近我前一阵一直在想的。这里说了很多。其实上升一点、概括一点的话就是meritocracy并不是那么plausible。
  8. The great economist John Kenneth Galbraith nicely summarized the problem: “One of man’s oldest exercises in moral philosophy … is the search for a superior moral justification for selfishness. It is an exercise which always involves a certain number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even a few absurdities. The conspicuously wealthy turn up urging the character-building value of privation for the poor.”
  9. 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说什么是bad economics

博客下线一个多月,其实我有好多想写的。然而,我的行动力,你看,你看。。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