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Be Evil

记得是去英国玩的时候,那天坐在从多弗尔回伦敦的火车上,听着Guardian Long Read的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现在的tech giant就像金融危机前的大金融机构一样。我感觉这个说法很厉害,当时就和同伴讨论。后来决定读一下作者的这本书,标题叫Don’t Be Evil,显然是来自Google的code of conduct,感觉标题特别好。当我开始看前言的时候,发现作者把几个tech giant统称FAANG(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忽然想起之前我也读过这个简称。找了一下发现,之前读的文章也是这个作者写的。我以为我的想法可以得到多个人的验证的,居然两次引起我注意是同一个作者,不免感觉有点失望。

所以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期待的是对我已经同意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证明,提供更多的事实、理由或洞见。这个期待没有满足。这本书罗列了big tech的一百零八宗罪,从沉迷刷手机到2016年美国大选,从大企业海外避税到垄断杀灭竞争。这里的观点我一般都是同意的,但是读完书以后不觉得我对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和新的想法。可以说,我最近几年的政治观是从那篇Fight the FAANGs出发的。可以说这个作者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也许是因为经常写这种杂志文章的缘故,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看的这两篇文章代表了这本书最深的深度。

我发现我一直听的EconTalk曾经请了作者为嘉宾讲作者前一本书。我很清楚Russ Roberts肯定是同意书里说的一些问题,但是对怪罪市场他肯定是不同意的。果然,节目里Russ说,我就是你讨厌的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st。这么一想,书里完全把这个学派描绘成罪魁祸首,感觉很片面。我意识到我在Goodreads里读到对我很喜欢的Economix的批评也有这样的意思:资本市场变得这么强大,有自己的道理,一味批评会显得书不可信。我一下子想不出来为什么Don’t Be Evil这样写让我很难相信,而Economix这样写我却完全被洗脑了。这两本书的经济立场我感觉是比较相近的。我想大概是因为Economix的思路很清楚,从历史的角度用自己的思路来阐述,所以即使偏颇我也很买账。而Don’t Be Evil则没有这种思路,书中的论证经常是引用一句别人的研究或者报道,我就没法跟上思路。但是Econtalk上,在Russ的引导下我觉得作者说得比较有说服力了。

同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经济知识比较少,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所以读起来觉得underwhelming。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地方说Google的lobbying让美国的专利法案越来越弱了。奥巴马时期修改了法律,让专利纠纷可以在法庭外的一个机构解决,这样节省了时间和花费。书里说,这样Google就可以拿别人的专利来用,然后在这个庭外机构达成和解。我读这一段的时候一直疑问,因为降低成本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只对Google有利呢?如果要只对Google有利,应该升高成本,这样小企业就没法打官司,只有Google可以打得起呀?

书里还有个地方我怎么也没看懂。没想到Econtalk里她也说了这件事,在主持人提问的context下我终于明白了。就是本来CEO收入前1百万是免税的(!!),超过1百万征税,现在通过大企业的影响,CEO的奖金免税。奖金和绩效挂钩,主要表现是股价。然后公司可以通过买自己的股票(buyback)让股价上升,这样CEO可以拿奖金。Russ说,股价上升shareholder满意啊。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司是不是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大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环境、社会负责。这方面我想不好自己的观点。读这本书的效果是,作者催你质疑大企业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的观点,但不给你理由。到头来你还是要早左右spectrum上武断地选一个立场。

书里我比较不同意的一个部分是关于数据。我同意她说的,我们本来没有充分意识到Google免费提供搜索服务还能赚钱是因为它搜集了我们的数据,这一点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同时,这个市场中,用户实际上是资源提供者,而不光是服务接受者,这会对这个经济运行模型有什么影响需要研究。但是我不同意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好像是完全批评和否定。我的想法是,首先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定义得不清楚。想了一下,问题应该是Google的垄断。然后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能是鼓励竞争。我觉得这个书里并没有提到针对少数企业利用数据做大变成垄断这个问题的解决建议(书里连问题是什么都不花时间写,只有一股脑的批评)。我对这种批评的反感可能受到了我自己的工作是数据方面的。比如我们的产品,会根据用户的特点来投放优惠券,吸引你消费。如果你要说,这样的做法也是有问题的,我很愿意洗耳恭听你的理由。但是我感觉书里并没有好好说理。我不知道作者对这样的产品会有什么观点。但我还觉得,对Google的模式的分析需要提,只有这方面的想法变多变公开,才会有竞争出现。

我觉得作者还是不太理解技术行业的人。我很理解她看到技术公司的老大们有时候会有condescending的态度。我觉得工程师经常有不理解别的领域或者小看别的领域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书对增进理解没有帮助。

我是很同意作者描述的科技大企业表面上是嬉皮的左派,实际上是邪恶大资本家。但是这些大企业经常是从左派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互联网行业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是真心相信科技会给草根带来春天,信息会更加流动,民主会更加彻底。从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并且在code of conduct里写下don’t be evil,到现在的靠垄断消灭竞争、靠金融操作避税,这个转变有多少是无知,多少是无奈,多少是恶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说好,会非常好看的。但是作者显然没有这个深度来探讨这件事。

Econtalk节目里,她还说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质疑的问题。她说美国的实业只占15%。如果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大于underlying的东西(比如如果对铝的价格的speculate的市场值,比铝本身的价值大很多),这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金融市场本来的作用是让资本进入最productive的领域去,如果各种incentive造成最productive的领域是金融本身,是不是不对劲了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