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ald Hutton
本来想忍一忍省着点的,看完了等第三部要等很久,但是还是没忍住直接看了。这本书从1647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试图settle下来,讲到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1647年的部分我看了两遍。我一直觉得英国内战是现代世界的开端(民主,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开端)。将近四百年后我们仍然在理解发生了什么。Ronald Hutton的叙述显示出他本人非常谦逊宽容,所以很放心依赖他的讲述。很多很多长长的脚注叙述了某个话题在历史学家中的讨论的演变,列举很多别人的观点。
讨论怎样settlement,比打仗有趣得多。军队、议会、国王三方斡旋,另外还有苏格兰、爱尔兰。军队里有radical和相对保守派,议会也有激进派和保守派,有些军官是议员。形势非常复杂,来来回回谈判。Hutton的结论是,虽然军队激进派的要求:宗教宽容、选区改革等,是英国后续几百年发展的方向,但是当时军队提出这些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保守派占上风(在被军队威胁和肃清前)的议会,则做出了当时合法的决定,而且代表更多人的意愿。但我觉得,军队内部选出agitator,代表普通士兵和军官谈判,可能就是民主试验田。(自私不能否定民主。)
我最初迷上这个话题,是在CH Firth的书里读到克伦威尔从苏格兰撤军的时候说,与其sack爱丁堡城堡,难道坐下来坦诚讨论我们的分歧不更好吗?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驱动我的都是了解这句话背后的那个人。这个信件发生在这本书cover的时间范围里,但是书里完全没有提。书里说了其实他已经想尽办法打苏格兰,打了很久(记得是过了一个冬天,打了一年多)。只记得Dunbar大反转,到最后Worcester赶走查理二世,是中了克伦威尔宣传机器的招。前面迷住我的那封信也说明,尽管有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克伦威尔的宣传能力还是厉害到能忽悠到我。
另一方面,没想到现在我对战争也有一点兴趣。通过作者的叙述,我理解克伦威尔打仗的优势在于他很重视调动资源。而议会能给到他资源(这里有他政治协商能力在里面),因为议会掌握的经济,还有后续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时候英格兰的经济优势,都是决定性的。还想说两点和别的话题的相关:第一是后续看Adam Tooze写的二战纳粹德国的经济,更加强了我理解里军备的重要性。也许军备竞赛也是英国内战开始的。当时要什么资源都一点一点讨价还价,资本主义机制也增加了人为军备生产的动力。也许是伴随着这种需要,政府的力量变得更大。到了二战的时期,政府的权力很大,军备变成国家计划。另一个想法是关于战争能达到什么结果。英国内战的时候,经常说到,比如Marston Moor后,一直支持国王的北方被议会控制了。如果你心里是支持国王的,但是议会打赢了,只能服从,最多在心里嘀咕。打仗,打输了坐下来谈判,我赔钱,赔领土、自然资源。这个规则好像是人的本能。胜负的双方最终还是被同等对待,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签署同一份协议。但是殖民战争不是这样,被殖民者不被当作是同样的人,他们的抵抗是游击战争,also known as恐怖主义。
附:看两遍后都觉得没头绪,试图写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来理清思路。一下是当时写的:
1647年发生了什么?
1647年,内战结束了,胜利的一方被证明享有上帝的眷顾,所以将得到他们想要的,不是吗?没想到,即使是并肩作战的一方,想要的还不一样,更不要说失败的一方,他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失败的一方包括国王,当时谁也想象不了“恢复正常”的国家政府里可以没有国王。打仗的时候“胜利”是个很明显的目标,但是战后各自的分歧还是无法调和(让人怀疑打仗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1647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人眼花缭乱。作者在前言里说,他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写内战,写到1647年无法进行下去了。
国王的要求是Anglican Church,内战的导火索就是他把在英格兰推行的祈祷书推行到苏格兰引发苏格兰叛乱,Bishop’s War导致国王必须召开议会筹钱,而议会11年没有开,积怨很多,后来矛盾升级开战。这7年里,国王的实际权力被削弱,所以现在他还有一个诉求是重新获得君王的权力(比如对军队的控制权,外交决定权,国家大臣的任命权等),或者至少,他自己可以被限制这些权力,但是他要为他的继承人争取这些权力,把他从自己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权力传给自己的继承人。另外一点是他想要尽量庇护内战中自己的支持者。
第一次内战中议会军联合苏格兰来对抗国王。和苏格兰的联合的前提是英格兰议会宣誓要在英格兰推行苏格兰的宗教组织方式,这个派别以苏格兰宗教形式命名,叫Presbyterian。相对而言另一派叫Independent,强调信仰自由。他们诉求国家可以是Presbyterian Church,但个人可以选择不参加,这些人一般是各种sect,有的相信不该出生的时候受洗礼,有的是当时刚出现的贵格会等,但是不可以是天主教徒。这些sects在当时的主流来看这些简直是异端邪说。克伦威尔不是任何一个sect,但是他是independent。军队中本来也是两派都有,但是渐渐Presbyterian的人被挤走,其中更多的是军官。士兵中independent和sectarian更多。
1647年初,士兵关心的主要是议会需要支付欠他们的军饷,和通过赦免战争期间军队行为的议案。议会则更关心支付军队的征税非常不受欢迎,还需要派军队去爱尔兰摆平当地的叛乱。议会急着解散军队,保留的部分派去爱尔兰,造成士兵强烈不满。各个军团自己选agitator代表他们向军官们提出要求。
同时在伦敦有一些激进的想法传开来,和激进派士兵天然联合。他们提出了议会下院主权,上院和国王不能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信仰自由(但不能是天主教)和不给国家教会支付什一税,法律程序简化,不能不审判就关押人。议会决议满足一些士兵的需求想要平息不满,他们通过了赦免法律,采取一些措施来支付拖欠的军饷,扶持军属,帮助退伍士兵更快找工作,然后要立即解散军队。但是士兵此时已经无法仅接受这些,在他们看来如果国王取得回君王的权力,这些法律都可以被他改写。军队的诉求增加了要求议会中反对军队的议员要被惩罚。军队内部组成General Council,包括各军团的代表和军官,讨论大家的要求。六月份讨论出一个文件(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my),里面增加了要求议会需要解散重新选举,选举权和选区改革。七月份出了一个Heads of Proposals,之前的那些条件里加上Council of State,和国王共同控制军队,而国家大臣由议会决定。
这期间发生一件神秘的事情,一个军衔比较低的军官Joyce带领一队士兵劫持了国王。国王本来被Presbyterian军官保护。Joyce把国王带到了军队大本营附近,军队决定把他安排在附近的豪宅里。后来军队和议会分歧严重的时候,军队开始考虑先和国王达成约定。国王对军队的要求的回应是,不同意改变国家宗教结构,不同意永久失去一些国王的权力(Anglican和Presbyterian的一个主要区别,我的理解是,主教的任命由国王决定,所以对国王来说也是他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军队的这些要求的支持者,在全国来看其实是少数。七月下旬,伦敦人入侵议会,逼迫议会通过决议反对军队。军队的反应是向伦敦进发,武力威胁。这个的结果是伦敦投降。军队驻扎在伦敦附近的Putney。
军队和国王的协商妥协遭到内部反对,所以内部的讨论也很频繁。伦敦激进派开始发表传单攻击军队高层。军队底层写出一个文件The Case of the Armie Truly Stated,然后又出了一个文件The Agreement of the People。十月底开始的7天讨论就是著名的Putney Debates。对于投票权的讨论有Rainsborough说的那句the poorest he has the same stakes as the richest he. 前三天的讨论是激进派占上风,激进派还提出了国王对是战争的根本原因,要求审判国王的声音越来越明显了。但是后几天里军队高层占上风。最后决定全部军队分三次大集合。一次集合的地方出现了叛乱,叛乱者被抓,军事法庭判决死罪三人,处决一人。又是武力的方式处理的问题,平息了军队的暴动。
国王此时因为觉得在军队总部不安全,逃离了他的住处,来到了怀特岛,被一位比较同情他的军官保护。军队激进派被管制后,国王觉得可以继续和军队谈判。但是军队高层意识到继续和国王谈判会引发激进派再次叛乱,不再和国王谈判。此时议会也试图和国王谈判,但是议会的有些条件比军队的还不利于国王(议会要惩罚更多的保皇党人,并且要求在谈判前国王先宣告他战争期间的所有法令和册封无效,议会的所有法令都有效,军队归议会管20年)。而此时苏格兰人也在和国王交流,在苏格兰看来,军队的发展违背了当初他们约定在英格兰规定Presbyterian Church。
作者的评论是,虽然军队讨论出的很多要求,都是后续几百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方向,但是看当时,军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提出这些要求的,他们的宣传中,谁谁在勾结国外势力等,都是很虚伪的,反而议会是通过合法途径来提出决议的,并且比军队更代表多数的人。我觉得,军队的组织方式(自己选agitator),真的就是现代早期的民主试验。我们知道这个试验的结果是逼迫合法议会服从军队,把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多数人,手段和结果都不符合现代对民主的理解。后续是这其中最著名的士兵和政客,克伦威尔,也无法和议会合作,一次一次对新的议会寄予希望,一次一次解散议会。再后续是国王归来。看现代的开端让人觉得,也许现代世界建立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