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Oliver Cromwell: Commander in Chief

Ronald Hutton
本来想忍一忍省着点的,看完了等第三部要等很久,但是还是没忍住直接看了。这本书从1647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试图settle下来,讲到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1647年的部分我看了两遍。我一直觉得英国内战是现代世界的开端(民主,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开端)。将近四百年后我们仍然在理解发生了什么。Ronald Hutton的叙述显示出他本人非常谦逊宽容,所以很放心依赖他的讲述。很多很多长长的脚注叙述了某个话题在历史学家中的讨论的演变,列举很多别人的观点。

讨论怎样settlement,比打仗有趣得多。军队、议会、国王三方斡旋,另外还有苏格兰、爱尔兰。军队里有radical和相对保守派,议会也有激进派和保守派,有些军官是议员。形势非常复杂,来来回回谈判。Hutton的结论是,虽然军队激进派的要求:宗教宽容、选区改革等,是英国后续几百年发展的方向,但是当时军队提出这些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保守派占上风(在被军队威胁和肃清前)的议会,则做出了当时合法的决定,而且代表更多人的意愿。但我觉得,军队内部选出agitator,代表普通士兵和军官谈判,可能就是民主试验田。(自私不能否定民主。)

我最初迷上这个话题,是在CH Firth的书里读到克伦威尔从苏格兰撤军的时候说,与其sack爱丁堡城堡,难道坐下来坦诚讨论我们的分歧不更好吗?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驱动我的都是了解这句话背后的那个人。这个信件发生在这本书cover的时间范围里,但是书里完全没有提。书里说了其实他已经想尽办法打苏格兰,打了很久(记得是过了一个冬天,打了一年多)。只记得Dunbar大反转,到最后Worcester赶走查理二世,是中了克伦威尔宣传机器的招。前面迷住我的那封信也说明,尽管有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克伦威尔的宣传能力还是厉害到能忽悠到我。

另一方面,没想到现在我对战争也有一点兴趣。通过作者的叙述,我理解克伦威尔打仗的优势在于他很重视调动资源。而议会能给到他资源(这里有他政治协商能力在里面),因为议会掌握的经济,还有后续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时候英格兰的经济优势,都是决定性的。还想说两点和别的话题的相关:第一是后续看Adam Tooze写的二战纳粹德国的经济,更加强了我理解里军备的重要性。也许军备竞赛也是英国内战开始的。当时要什么资源都一点一点讨价还价,资本主义机制也增加了人为军备生产的动力。也许是伴随着这种需要,政府的力量变得更大。到了二战的时期,政府的权力很大,军备变成国家计划。另一个想法是关于战争能达到什么结果。英国内战的时候,经常说到,比如Marston Moor后,一直支持国王的北方被议会控制了。如果你心里是支持国王的,但是议会打赢了,只能服从,最多在心里嘀咕。打仗,打输了坐下来谈判,我赔钱,赔领土、自然资源。这个规则好像是人的本能。胜负的双方最终还是被同等对待,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签署同一份协议。但是殖民战争不是这样,被殖民者不被当作是同样的人,他们的抵抗是游击战争,also known as恐怖主义。

附:看两遍后都觉得没头绪,试图写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来理清思路。一下是当时写的:

1647年发生了什么?

1647年,内战结束了,胜利的一方被证明享有上帝的眷顾,所以将得到他们想要的,不是吗?没想到,即使是并肩作战的一方,想要的还不一样,更不要说失败的一方,他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失败的一方包括国王,当时谁也想象不了“恢复正常”的国家政府里可以没有国王。打仗的时候“胜利”是个很明显的目标,但是战后各自的分歧还是无法调和(让人怀疑打仗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1647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人眼花缭乱。作者在前言里说,他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写内战,写到1647年无法进行下去了。

国王的要求是Anglican Church,内战的导火索就是他把在英格兰推行的祈祷书推行到苏格兰引发苏格兰叛乱,Bishop’s War导致国王必须召开议会筹钱,而议会11年没有开,积怨很多,后来矛盾升级开战。这7年里,国王的实际权力被削弱,所以现在他还有一个诉求是重新获得君王的权力(比如对军队的控制权,外交决定权,国家大臣的任命权等),或者至少,他自己可以被限制这些权力,但是他要为他的继承人争取这些权力,把他从自己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权力传给自己的继承人。另外一点是他想要尽量庇护内战中自己的支持者。

第一次内战中议会军联合苏格兰来对抗国王。和苏格兰的联合的前提是英格兰议会宣誓要在英格兰推行苏格兰的宗教组织方式,这个派别以苏格兰宗教形式命名,叫Presbyterian。相对而言另一派叫Independent,强调信仰自由。他们诉求国家可以是Presbyterian Church,但个人可以选择不参加,这些人一般是各种sect,有的相信不该出生的时候受洗礼,有的是当时刚出现的贵格会等,但是不可以是天主教徒。这些sects在当时的主流来看这些简直是异端邪说。克伦威尔不是任何一个sect,但是他是independent。军队中本来也是两派都有,但是渐渐Presbyterian的人被挤走,其中更多的是军官。士兵中independent和sectarian更多。

1647年初,士兵关心的主要是议会需要支付欠他们的军饷,和通过赦免战争期间军队行为的议案。议会则更关心支付军队的征税非常不受欢迎,还需要派军队去爱尔兰摆平当地的叛乱。议会急着解散军队,保留的部分派去爱尔兰,造成士兵强烈不满。各个军团自己选agitator代表他们向军官们提出要求。

同时在伦敦有一些激进的想法传开来,和激进派士兵天然联合。他们提出了议会下院主权,上院和国王不能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信仰自由(但不能是天主教)和不给国家教会支付什一税,法律程序简化,不能不审判就关押人。议会决议满足一些士兵的需求想要平息不满,他们通过了赦免法律,采取一些措施来支付拖欠的军饷,扶持军属,帮助退伍士兵更快找工作,然后要立即解散军队。但是士兵此时已经无法仅接受这些,在他们看来如果国王取得回君王的权力,这些法律都可以被他改写。军队的诉求增加了要求议会中反对军队的议员要被惩罚。军队内部组成General Council,包括各军团的代表和军官,讨论大家的要求。六月份讨论出一个文件(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my),里面增加了要求议会需要解散重新选举,选举权和选区改革。七月份出了一个Heads of Proposals,之前的那些条件里加上Council of State,和国王共同控制军队,而国家大臣由议会决定。

这期间发生一件神秘的事情,一个军衔比较低的军官Joyce带领一队士兵劫持了国王。国王本来被Presbyterian军官保护。Joyce把国王带到了军队大本营附近,军队决定把他安排在附近的豪宅里。后来军队和议会分歧严重的时候,军队开始考虑先和国王达成约定。国王对军队的要求的回应是,不同意改变国家宗教结构,不同意永久失去一些国王的权力(Anglican和Presbyterian的一个主要区别,我的理解是,主教的任命由国王决定,所以对国王来说也是他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军队的这些要求的支持者,在全国来看其实是少数。七月下旬,伦敦人入侵议会,逼迫议会通过决议反对军队。军队的反应是向伦敦进发,武力威胁。这个的结果是伦敦投降。军队驻扎在伦敦附近的Putney。

军队和国王的协商妥协遭到内部反对,所以内部的讨论也很频繁。伦敦激进派开始发表传单攻击军队高层。军队底层写出一个文件The Case of the Armie Truly Stated,然后又出了一个文件The Agreement of the People。十月底开始的7天讨论就是著名的Putney Debates。对于投票权的讨论有Rainsborough说的那句the poorest he has the same stakes as the richest he. 前三天的讨论是激进派占上风,激进派还提出了国王对是战争的根本原因,要求审判国王的声音越来越明显了。但是后几天里军队高层占上风。最后决定全部军队分三次大集合。一次集合的地方出现了叛乱,叛乱者被抓,军事法庭判决死罪三人,处决一人。又是武力的方式处理的问题,平息了军队的暴动。

国王此时因为觉得在军队总部不安全,逃离了他的住处,来到了怀特岛,被一位比较同情他的军官保护。军队激进派被管制后,国王觉得可以继续和军队谈判。但是军队高层意识到继续和国王谈判会引发激进派再次叛乱,不再和国王谈判。此时议会也试图和国王谈判,但是议会的有些条件比军队的还不利于国王(议会要惩罚更多的保皇党人,并且要求在谈判前国王先宣告他战争期间的所有法令和册封无效,议会的所有法令都有效,军队归议会管20年)。而此时苏格兰人也在和国王交流,在苏格兰看来,军队的发展违背了当初他们约定在英格兰规定Presbyterian Church。

作者的评论是,虽然军队讨论出的很多要求,都是后续几百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方向,但是看当时,军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提出这些要求的,他们的宣传中,谁谁在勾结国外势力等,都是很虚伪的,反而议会是通过合法途径来提出决议的,并且比军队更代表多数的人。我觉得,军队的组织方式(自己选agitator),真的就是现代早期的民主试验。我们知道这个试验的结果是逼迫合法议会服从军队,把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多数人,手段和结果都不符合现代对民主的理解。后续是这其中最著名的士兵和政客,克伦威尔,也无法和议会合作,一次一次对新的议会寄予希望,一次一次解散议会。再后续是国王归来。看现代的开端让人觉得,也许现代世界建立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上。

bookmark_borderRead in 2024

后来没有写博客,所以现在统一回顾一下。按照读完的顺序。

Mrs. Moreau’s Warbler

Stephen Moss
感谢 Yann 赠书。这本书主要讲各种鸟名字的由来,语言历史和鸟的 intersection。现在只记得 blackbird 的由来主要不是黑色的鸟(乌鸦更黑),而是 bird 用来称呼小鸟。

Eichmann in Jerusalem

Hannah Arendt
看这本书的感想是,阿伦特在尽力去理解纳粹,到底是怎样的人做出了屠杀几百万犹太人这样的让人无法想象的恶行?而普遍的文化里,并没有理解纳粹,只是当纳粹为一种 anomaly 来回避。以至于我们现在如果有谁变成了纳粹(我打开这本书是因为觉得以色列变成了纳粹)都意识不到。所谓的“理解”,并不是说“哦你这样做可以理解”,而是真正地以不回避的目光直视发生的事情,尽力摸清来龙去脉。阿伦特看到的 Eichmann,罪恶出在他不会思考,这里的不会思考并不是愚蠢,Eichmann还是很聪明,很 resourceful 的,否则无法成为纳粹的高效杀人机器里的重要一环。Eichmann 说,”My only language is officialese” 这一点也让我想到很多……一个王小波的 anecdote,他写他到云南去插队,有的知青买水果给钱少了,被卖水果的当地人追上来,当地人普通话说不好,憋了一阵说出来的是“五讲啊!四美啊!”,对他们来说官话是害臊的意思。

阿伦特这样 perceptive 的人显然会强烈感知审判中 prosecute 一方做得不合适的地方。她写的这方面的批评让这本书非常有争议。我这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也许因为我也没有母语,我只有 officialese),在以前可能会很理解觉得她这样说不好的一方。但是现在我也许要长出脑子了。比如她指出,抓捕 Eichmann 是从阿根廷 abduct,这个在国际法上说不过去。如果哪个非洲国家跑到美国 abduct 在美国营造种族隔离的官员,可以 cite Eichmann 的抓捕为先例。阿伦特总是让我大开眼界。

The Blazing World: A New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England, 1603-1689

Jonathan Healey
去英国玩之前想重拾英国内战的话题而选的这本新书。它的体裁是一种叙述历史,而作者叙述的技巧很高,读起来非常顺畅。后来我发现并订阅了 The World Turned Upsidedown podcast,把他们所有的节目都听了一遍,Healey 也讲了几期,也是讲故事的体裁,讲得非常容易听懂。作者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他的做法保证了王室的回归,也许他的塑像不应该立在议会大厦前,而是应该立在白金汉宫前。非常bold的一个观点。

Mythos

Stephen Fry
听作者读的有声书,我希望自己可以 get 希腊神话,但还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没啥想法。

Black Ghosts: A Journey Into the Lives of Africans in China

Noo Saro-Wiwa
作者是英国的非裔。虽然她在英国有香港、东南亚背景的朋友,但是和大陆很不一样。她听说广州有非裔 diaspora,就跑来考察一下。我意识到旅游文学很重要。我很早读 Bill Bryson 的英国游记,就感觉自己对英美文化很了解了(并没有很了解)。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也有著名的江城,一定程度也可以算旅游文学。我发现,真的需要不同背景的作者来写一切,包括旅游文学。她讲了非裔眼中的中国,我从没有想过的角度。本来以为我会没兴趣看她说“Nigeria政府很烂但是你有一定自由”对比“中国的政府把基建做到很好但是你没有自由”这种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她说的让我看得很入迷。主要是能看出作者有各种思考。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和我们一样,没有国界移动的自由,这是你看英美旅行文学看不出来的。还有她去旅游区观光,评价穿高跟鞋出来爬山的人说,能旅游是一种富裕的表现,当然要穿好看的衣服了。最喜欢看的还是她提到旅游途中对黑人的各种不一样的歧视。她想到“我比你(旅游途中遇到的中国人)受教育高、更worldly许多”,然后在心里指责自己怎么这么snobbish。但是对他人的宽容不是 reciprocal 的。还有她最后说的遇到的混血小女孩对警察毫不畏惧,她说小女孩可能不知道她的精神多可嘉,以后是会被中国和非洲双重文化压迫,还是会游走自如?

The Roundheads (Doctor Who)

Mark Gatiss
旅游后关注了克伦威尔博物馆的社交媒体。有一天他们发帖 highlight 了他们的两个藏品,是 Doctor Who 关于内战的广播剧,和 Gatiss 的这本书。Big Finish 的广播剧可以直接买,得到的是一个音频文件下载,这种不依赖平台的数字媒体买卖太好了。广播剧是讲克伦威尔在爱尔兰的,我觉得做得非常好,是合适的 DW 故事(就是有点太黑暗了),也是合适的历史虚构。

但是 Gatiss 的这本小说,在我看来一无是处。抛出很多很多历史 fact,但是都没什么意义。情节让我回忆一下,我记得是从 Pride’s Purge 开始……哦算了写了一段发现没必要回忆了。情节的看点应该是和处决国王有关,但并不是要营救国王。Doctor 出现在这个历史时刻一点意义也没有。

The English Civil War: A People’s History

Diane Purkiss
这本书试图用写很多人物的故事来描绘内战的历史。在我看来历史没有描述好,众多人物也不够清晰。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弥尔顿很有想法。这本书我看的是实体书,感觉很不一样。看的时候觉得还是很喜欢实体书,但是看完后回到 kindle 也再也没有想要拿起实体书。。

It’s OK to Be Angry about Capitalism

Bernie Sanders
这本书我看的也是实体书。它不是一本有意义的批评资本主义的书。一半是对2020年他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开始到当前的叙述,但并不是有深度的回忆录。后半是对美国的问题(医疗、教育、薪酬保障、媒体等等)的意见输出,和网上他的演讲视频没有区别。最近几年我对他作为政客的评价越来越高,但是这本书并不值得读。。

Stuart Britain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John Morrill
因为听了作者做客几个 podcast,得知他最近几年的项目是 edit 了克伦威尔书信演讲集(历史上第三次编辑这些),很期待他的克伦威尔传记。发现 VSI 系列这本书是他写的就看了。这本书只有99页,在VSI里也算是很短的了。但是这个复杂的历史被概括得很好,作者功力很深。同时我觉得,VSI 其实不适合新手看,因为要把话题缩成很短的书,必须非常 dense。这个话题我很熟悉了,所以读起来感觉很好。

The Rebel Daughter

Miranda Malins
是一本以 Bridget Cromwell 为第一视角的历史虚构。她是我最想知道更多的历史人物了。但是这本小说的语言和内容是历史学家写的,作为小说看很尴尬。

Hannah Arendt

Samantha Rose Hill
一本阿伦特传记,想更加了解一下阿伦特的生平。这本书不是很长,很适合我的目的。看完后想接下来读 The Human Condition。印象最深的是阿伦特的一个朋友对她的评价:Things look different after she looked at them.

Jews Don’t Count

David Baddiel
订阅了 A Muslim and a Jew go there 的 podcast。我对犹太人文化非常不熟悉,有必要教育一下自己不要因为无知而采取了反犹太的姿态和语言。在现在的时事讨论里这点很重要。看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些。但也觉得可能书有偏颇。比如作者不喜欢别人认为他是白人。年末我回顾了我喜欢了大半辈子的流行歌手 Paul Simon 的音乐,看了纪录片。想起他(美国犹太人)吸纳非洲音乐的时候,在非洲就很自然地说自己是白人。比如我还学到了抗议标语在耶稣像下面写 not again 是反犹太。

不过我觉得我学到的更有意义的反犹太还是阿伦特的书里看到的。比如在讨论时事的时候,有一次我在豆瓣回复一个友邻说,我真的不懂为什么美国要这么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连假装调查一下有没有违法国际法作为条件也不肯,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也有损民主党在大选中的得胜几率。友邻回复说,也许真的是犹太人很有钱的结果。我意识到这是阿伦特说的“犹太人秘密操纵世界”类别的反犹太。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illiam L. Shirer
书很好读,所以这么厚的书我津津有味读完了。感觉态度很落后(“无法想象这么野蛮残忍的事情居然在德国这个古老的文化里产生”),但这只说明我们有进步,没有关系。学到了一些基本知识,以后看二战的内容基本上知道谁是谁,发生的事情基本上能放入一个框架。

Feel-Good Productivity: How to Do More of What Matters to You

Ali Abdaal
效率鸡汤还是需要吸食一些。作者的油管频道我可能今年一个视频也没看过。

Cicadapocalypse

Roger McMullan
自出版的漫画书。在 Rosemary Mosco 的社交媒体看见的。支持 DRM free 数字媒体。学到一些知了的知识。

Keir Starmer the Biography

Tom Baldwin
得知这位反对党 leader 的时候是2023年10月,当时的一个新闻是记者问他以色列有没有权力对加沙断水断电,他回答yes,引发很多人批评。过了好久(好像是一个星期)他出来说他的yes是回答前一个问题,说以色列有权defend 自己。现在想来这个争议好天真,好像断水断电是以色列会做的最不人道的事情了一样。我一开始对Starmer的印象是非常差的。大选前卫报节目采访了传记作者,让我忽然对这本书有点兴趣。读了sample后决定读的。这本传记让我对传主的印象大改观,因为他从政之前的职业生涯显示出来的政治立场的确非常进步。印象很深的是他维护受到性侵害的女性,他让现场的人回忆一下自己最满意的性经验,然后让大家告诉坐在自己旁边的人。大家都难以启齿。他说那么受到性侵害的女性更加难以叙述好自己的经历。还有他帮助两个activist诉讼麦当劳的经历。他还现场参与过北爱尔兰问题。我还非常看中他的反 culture war 的姿态。另外,他的律师生涯的职业经验,包括和外国交流,还包括主管一个大官僚机构。看了让我觉得,没有他这些工作经验都不配当首相。这本书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他小时候住在保守党主流地区,但是他父亲是坚定的工党支持者。他的名字 Keir 是工党创始人的名字(wikipedia上说他有一次回答说他其实并不是很确定这是他名字的来源,这和书里说他和他父亲的关系很一致)。他父亲这个左派,脾气很古怪。他们家每年去湖区旅游,结识了 Alfred Wainwright(几年前去湖区旅游的时候听说过他),而后者是极端右翼分子,他们却成为了朋友,都是很古怪的人。这也让我觉得也许 Starmer 可以治政治方面的两级分裂。我甚至为他而去稍微了解了一下足球。

现在 Starmer 已经当首相半年了,他的政府的很多做法 offend my leftist sensibilities. (当然他的不是我的政府,我只是 vicarious 地体验一下政治。)然而我还是他的 apologist。也许我非常 delusional,而我的 delusion 来自这本书。在一次首相接受提问的 session 里,他说,“我知道 genocide 的定义,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用这个词来形容加沙战争的原因。” 外长 Lammy 是他的 close ally,说,“死亡人数少于一百万,用 genocide 这个词是削弱了这个词。” 我这个 apologist 被逼到角落了。

Alastair Campbell Talks Politics

Alastair Campbell
今年听得最多的 podcast 是 The Rest Is Politics,所以随便看了主持人的书。同时我想学一些英国政治的基本规则,也许给小孩看的书里会讲一些。给小孩看的书可以不用这么肤浅的,这本书不值得一读。

Rite of Passage

Alexei Panshin
每年八月都要重读一遍这本我最喜欢的小说。

Springwatch: Birdtopia

Jack Baddams
作者的社交媒体很有意思。作者的 podcast 叫 How Many Geese,也是我今年最喜欢的 podcast 之一。但是这本书很一般,中规中矩地介绍英国的鸟类。这种书已经很多了!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Hannah Arendt
重读了这本书。一方面是花大钱上了讲这本书的一门课,讲课的是之前读的传记的作者 Samantha Hill。一年多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树林里看鸟,忽然来了一群鸟,不知道用望远镜跟踪哪一只看。看完后只能零碎地讲几点印象最深的。这一次看我有了一些整体感觉。

阿伦特,的确如她在君特高斯的采访里说的,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这本书并不是一套理论来解释极权主义,而是一个对二战、Holocaust 的反思,结合当时前苏联的最新消息。并不是说,反犹太(或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纳粹的极权主义从反犹太那里得到了一种主义,就像前苏联从共产主义那里得到的一种主义一样,但是极权主义将两者化为无意义。

法国大革命开始,给现代的nation state一个出发点,也就是国家主权来自每个公民的rights of men。但是rights of men was declared but never politically secured. 结合后来看的霍布斯,我现在对整个现代世界都感觉怀疑。(看霍布斯本来也是因为极权主义的起源里提到。)

The Making of Oliver Cromwell

Ronald Hutton
作者的克伦威尔传记的第二本已经出版了。我本来就看见过这本书,但是这么厚的书,只讲到1646年,感觉读起来回报比不高。但是后来听了作者做客各种 podcast,觉得很值得读。可以说我现在对作者非常好感。前一阵听一个节目讲审判女巫,节目一开始播放teaser一样的片段,我立刻就听出嘉宾是他。感觉他是老熟人了。(我还看了克伦威尔博物馆秋季讲座,他是嘉宾之一。)

作为一个克伦威尔迷,读这本书感觉非常满足。作者对克伦威尔的态度是负面的,认为他一方面有残忍的一面,而且似乎记仇,另一方面经常鼓吹自己的成就。作者也承认他是非常能激励士兵的将领。作者都给出了已知的细节和推测的过程。很多推测有别的历史学家有相似或者不一样的观点。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自然描绘。这对我而言是加分。战场的地形、天气是怎样的(作者甚至有参考气象记录),这个季节行军路上一定是什么植物,甚至还提到一种当时的 game bird(现在已灭绝)。并不是说克伦威尔是那样看世界的,但是当时的人们一定对自然比我们更熟悉。

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

bell hooks
bell hooks 经常出现在我的思维里。但是她的书其实对我而言不是很 agreeable。这本书我以前打开看了一章,然后搁置了很久。重读我发现第一章早就印在我脑子里了,对我处理一些实际事务的时候有很大影响。第一章是讲家庭方面的,如果你说你的家庭没有爱,好像是在否定对你付出的父母。但实际上并不是的。没有爱但是有care是很普遍的。我并不需要去说服什么人,我只需要自己认清情况,这本书给我看到了很多。

这本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书(而不是政治上比如女权主义之类的)。 但是我们只有宗教才能讲精神方面的内容吗?我完完全全无法接受任何宗教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我有精神的一方面的。我的精神方面是哪里来的呢?

Hobb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Richard Tuck
读了阿伦特后很想更了解霍布斯,而他生活在我熟悉的17世纪英格兰。这本书介绍了霍布斯的生平,他的各种兴趣:humanism,skepticism,科学,政治哲学。最后讲了后世对他的理解。再一次地,VSI 系列如果你不熟悉,就很难啃。

霍布斯的出发点是没有什么传统啊,宗教啊的框框,人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利益,就要绝对服从一个权威。我记得罗素说霍布斯是二流的政治哲学家,罗素的态度代表了主流的现代人的想法。现代人没有人觉得“要绝对服从一个权威”是合理的。而阿伦特看出了这个前提(每个人为了个字的生存)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哲学(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其实导致了公共领域的缺乏,得到结论(绝对服从权威)和极权主义的相似。我前两天过地铁安检的时候忽然想到,地铁安检就是为了所谓的安全(昆明地铁站每一站进站都要像火车站那样安检,我猜是因为2014年发生过恐袭)。即使不说地铁安检,想起罗素自己就说过他曾经去别的国家不需要护照签证之类的东西,现代的世界其实是霍布斯 prescribe 的那样了。结合阿伦特说的,现代社会明面上鼓吹的 rights of men 其实从来没有在政治上实现过,而实际操作中人的自由已经被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现代人怎么会过着被最大监控的生活,却都以为自己生活在有人权的世界里?

Act of Oblivion: A Novel

Robert Harris
这个历史虚构小说讲的是 Edward Whalley 和 William Goffe 在复辟以后逃难的故事。我本来只知道 Whalley 是克伦威尔的表兄弟。他的很多亲戚都在内战和后续的政府里有涉足。曾经在 wikipedia 里看过 regicide 的列表,写了每个人在复辟的时候或者还是死了,复辟后有没有被追责。但我不知道这两个人的结局,看小说的时候也不想剧透去查。就一直很想知道他们最后怎样了,有没有被抓起来。可以说作者写悬疑还是很 engaging 的(也可能是因为我非常 invest in regicides 希望他们能逃过,不知道别人看小说会不会感觉不一样)。看完后去查了一下,小说里的好多人都是真实人物,北美殖民地的各种人。但是主要反派是虚构人物。所以感觉他的一些情节挺好莱坞的。小说里我还很喜欢的部分是逃难的过程中学到一些印第安人的生存技巧。小说里最后还有和印第安人的冲突,之前还有曾经被克伦威尔俘虏的苏格兰老兵。这是当时的图景吗?我看历史虚构是为了看什么?

这个作者涉猎很广。之前上极权主义的起源课的时候,讲课的老师提到 Dreyfus Affair 有一本历史虚构小说,定睛一看居然也是他写的。另外他还写了一些拍了电影的小说。

妙手生花:野口光的神奇衣物织补术

野口光
我今年很意外地忽然着迷钢笔。起因是我用了很多年的 Lamy Safari 有一次滚下桌,笔尖朝下砸在地上,后来就写不了字了。我没有很想用钢笔,但是拖延拖延后,决定上网看看有没有修钢笔的教程,然后就了解了各种钢笔的设计、维护。钢笔一般都是用起码几十年的。后来我偶尔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到这本书,就在多抓鱼上面标记了一下。到货后我就下单了。我的袜子总是破得很快,用书里提到的方法修补了袜子。补袜子和修钢笔给我的感觉是不用完全依赖消费主义(坏了只能扔了再买一双,你一小时的工资多少?用来补袜子不如买一双!),给我感觉少一点 power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