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在很多效率主题的视频里看见了(我经常吸食这种视频,明明知道很多时候是很没用的,但好像就希望从那些网红身上吸到一点行动力)。放假期间在家刷到一个讲得特别好的视频,一冲动就去买了书看。这个视频里有说他唯一的批评,也说不上是批评,是这本书对具体做法说得不多。那么我告诉你,这本书讲做法的思路,其实看看这个视频就好了,没必要花钱花时间看那本书。书不是很长,但是很重复,书并没有比视频多很多内容。特别是对 Luhmann 的介绍,可能因为我最近主要在看历史书,就感觉作者对 Luhmann 的了解其实很少,对这个方法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

具体的做法不仔细写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做法没有思路重要。里面说的很多我都已经本能在做了。如果有个什么方法可以帮你思考,而你自己可以不用思考获得思考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是 AI 让人觉得可疑的地方。)比如说我觉得 fleeting notes 是可以扔掉的,现在如果是电子版的 notes,也可以不用扔掉。

我觉得,书中说的让我想改变自己的地方是,我虽然记录很多 notes,但是不太会 review。有时候出于自恋会看看而已。我记录很多 notes 好像还是因为我本能觉得 writing is thinking,这也是书里说的一点。(对我来说,写下来最早是发泄情绪,后来变成记录和整理思路,当然这些仍然是情绪驱动的。)书里介绍的这套方法里包括一个步骤是把直接记录下来的变成适合 archive 和 review 的形式。我的记录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我的第一手记录很少是 raw 的,一般我都是听完一个节目、看完一章书才会记录几下。这两个步骤分开来好处是很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我也没想好用什么形式做。现在可以想想。我肯定不会使用非常 formal 的形式的。

我现在用的工具是 flomo app,现在上面显示我已经使用了179天,1081条记录和391个tag。我有时候会抓一个 tag 看看以前写的。也许处理记录并产生适合 review 的记录我可以再加个 tag 实现。

bookmark_border可以算是 another productivity bandwagon 吧

Bullet Journal 我已经停了一整个月了。九月还是不高兴重拾。是时候重新上一辆车了:)

上周下了 Moleskin 的 Actions,界面实在是很好看。但是用了两天后觉得不够好:好几次手机上出现一个提醒说:打开 Family list,点进去后什么也没有,可能是我已经移动的 task 跳出来了,我没有什么兴趣研究,更不想付费了。

然后是下了以前我付费过一年的 Todoist。重新登录后,发现以前的 task 都还在,overdue 了一年多了吧?这么多 task 眼前一黑。出于好奇我点了几个看以前我到底希望自己干什么。有些事情我是最近才完成的,还有好多事情我到现在还没完成。顿时感觉很 dread。把所有的 project 和 task 都 archive 了,想重新来过。不料当我试图删除以前的 custom filter 的时候,提醒我说这个功能是付费才有的。Todoist 的收费算是比较贵的了,我本来是打算轻量使用,不付费的。现在看来这个界面肯定会逮住一切机会向我兜售付费服务。一气之下也删了。

目前我开始用微软的 To Do。

最近的想法是,本来过于相信 “all tasks in one place”,所以对什么都不满。曾经把工作的东西都放在 Todoist 里,一方面很麻烦,一方面我的 stats 看起来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工作,没有意义。Notion 很好用,事实上也可以用来管理 todo,就是肯定没有专门的 todo app 好。所以应该用多个工具。比如工作的 to do 和项目 tracking,我就写在一个 md 文档里,只存在公司电脑上。存的方式比较像 Bullet Journal,但是是电子版的。每天吧昨天的 copy 一份,在上面增删改。

那么 Notion 的缺点除了经常需要登录(对我来说就是经常需要打开 VPN,因为我用的是股沟登录),不登录就什么也不给你显示,另一个缺点是其实记 note 不是很方便。Notion 上面我记录了很多 note,但我从来不来看。所以我打算重拾 Evernote。虽然以前我从来没有玩得很转。

Evernote 和上一篇日志里提到的 PayPal 一样,我是在有中国版之前注册的。Evernote 有了中国版之后,为了登录方便,我用上了中国版。但是那一阵中国版关闭分享功能啊什么的屈服于 “当地法律” 的做法让我很不安,我就删除了中国版的账号。再加上不付费就不能在多个账户登录,这一点很要命。而且界面感觉落后主流十年,付费很不值得。我就放弃了 Evernote。(现在想重新试试,登录然后踢别的登录。。)

想重新创建 Evernote 账号的,用邮箱注册的时候说已经注册,让我激活。。激活了以后发现,将近十年前的 note 居然还在。

更加神奇的是,里面一个 note 是 游泳要带的东西的 checklist。而我 literally 今天刚刚在纸上写了一遍 checklist,准备明天去游泳的。Déja Vù 了。

找喜欢的工具怎么这么难?而且现在几乎都付费了。如果我用了喜欢我会心甘情愿地付的。但是大多数工具我都用不好。该怪工具还是怪我?

bookmark_border2020年1月&BuJo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jump on一个productivity bandwagon(因为没过多久就掉下来了XD)。去年十一月开始用Bullet Journal。现在写一下感想。因为Bullet Journal非常flexible,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不能一杆子打死说是否适合我。只要是有点喜欢写字的人(即便非常懒)就不能说不适合BuJo。

BuJo的要点概括起来就是3点:1. rapid log和每天review一下当天/前一天的rapid log,该标记完成的就标记完成,该取消的取消,该推迟或者重新定时间的就安排一下;2. 有个future log和monthly log,用来预先放推迟或者计划好的事情的;3. 可以随时加任何类型的list,并且把页数记在开头的目录里。

我用下来的感想是:这个系统和GTD思想很合拍。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一部分可能是rapid log,随时记下脑子里闪过的东西,帮助focus当前的事情。然而review rapid log总是让我纠结。比如说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呢?我一般都标记成推迟;比如很多想法,总是开一个list我也不喜欢,我自己去看list也很少。

另外我觉得用这个方法管理待办事项,和我以前用过的所有to do list有同样的问题:我不想看这个to do list。放在本子里更加不容易看到了。我效率高的时候一般是要做的事情都在脑子里。GTD说的是,你脑子里放着待办事项就会拖累你现在做的事情;我觉得全交给任何一个productivity系统的问题是,你脑子不去想要做什么事情了,晚上你就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打开app或者BuJo。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适量安排一些事情在脑子里别放掉(不能太多)。

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用纸笔管理行程不是很方便的,我们明明有更好的工具了。去英国玩的时候,觉得Google Calendar实在是太方便了。下面是Calendar的一个截图,它会从我邮件自动建立,而且有地点的话又会有照片背景,我觉得很好看。有地点的话,它跳出的提醒可以一键直达查路线,真的太方便了。就是,Google对我知道得实在太多了,感觉很不安全。

Google Calendar

还有一个问题是,平时我也就是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其实用不太到上面那些功能。我要做的事情一般就在家和公司完成,最多去一下超市。每天重复的chore占很多时间和精力,列在to to里没什么意义。我还很需要记录我看的文章、听的podcast,这些构成了我平时精神世界的一大部分。这怎么做我目前还想不出来。不知道Google Podcast app会不会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功能,这个app我一直不会用。而我也不急于把多自己的一部分交给Google。

BuJo的发明者的版本里,除了future log和monthly log以外,就是daily log了。我一开始觉得montly log一天只有一行肯定不够用,所以和很多人一样开了weekly log。要放到未来做的事情,有时候被我放到weekly log里了。但是因为我对to do的管理本来就很松,所以weekly log利用率还是很低。BuJo发明者的monthly log后面加了一个habit tracker。我十二月用了一次tracker以后,一月把monthly tracker扩展了一倍,用来记我在看的书。我有好多看到一半的书。这个是我目前感觉用起来最受益的一部分……(没有忘记看到一半的书,而且当中跳到别的书去看还是很有成就感。)

1月的tracker

豆瓣上我的在读是19本,Goodreads上是15本(可见这些list不好用,然而我发现影视剧的list还是各种线上工具更好用。另外我维护的list也太多了)。一月的时候把tracker从光记录什么时候头痛吃药了扩展到看书进度。可以看见:月初我列了7本书在看,1个课程在学。一月里,7本书里看完了2本(Haben, Shakespeare),1本有进展(海底两万里)。但是这个月里我又添加了7本书,其中看完了2本(神话与魔法,Dirk Gently),3本有进展(A Political History, 1984, Salmon of Doubt)。完全没有进展的是Heretics and Believers, Don’t Be Evil, ACoK, 仲夏夜之梦, HFJ,DK自然博物馆。没有进展的6本书里4本是月初定的,2本是当中加进去的(其中一本是图书馆随便借的)。所以不看完一本书就去看别的书,其实是对增加看书有帮助的,因为一般你会更想看最近抓住你注意力的书(也就是你attention span很短)。(所以书列表是个先进后出的stack,也再次印证了以前的读书会模式不适合我。。)

去年底开始解锁了听有声书的技能。以前总觉得听有声书retain得很少,现在是我自己降低标准了,还是实际上有些书我听起来没问题?大概两者都有吧。我怀疑我现在再听星战小说有声书还是会听不进去。有有声书推动,我可能读书数量可以有提高。然而还是会遇到瓶颈。一月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1984。我听到写Winston Smith在真理部的工作的描述后就想我要仔细读一遍,也许可不可能写个modern setting的fanfic。然后我就没有进展了(放假在家本来想好好钻研这本书的,这两天忽然注意力又被DNA吸引走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我听podcast都听不过来,常年积压了很多。其实听书的时间不是很多的。我希望获得以前瑞典同事的一边听podcast一边写代码的超能力。

  • 月初定下的7本
    • 2本看完(有声书2本,但是Shakespeare那本没有听完,是看完的。不是很喜欢作者自己的朗读)
    • 1本有进展(有声书1本)
    • 4本没进展(有声书1本,重读1本)
  • 月中添加的7本
    • 2本看完(有声书1本,重读1本)
    • 3本有进展(有声书3本,重读1本)
    • 2本没进展(有声书0本)

看我津津乐道自己的事情,就说明这方面我对自己还是挺满意的。如果一连很久都不写日记不发日志那才是状态不好的时候。

bookmark_border拖延症[鸡汤]

周末忽然想要找个mind map的app玩。用了coggle。今天看到一篇鸡汤,总结概括了一下。也许以后拖延了可以对号入座,或者补充这个图。

越来越没用动力和行动力。以前曾经每个月会自我鸡汤一下,现在都没有了。(抑郁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好看的tool也算是个激励吧。各种tool没一个用得长久的。

 

bookmark_border更细的粉末

今天看到花姐说:“写文让我觉得自己的心智积极地活着,这是我体会生命的方式。”恰好是我的心声呀。

组织不起来自己的心智,所以说一些粉末状的心智吧。

今天早上坐地铁坐过站了,因为读到这篇文章,我大大震惊了。某件事情,你对自己的期望其实很可能比你实际能做到的要高,这会很容易导致拖延。最近几年来我喜欢看productivity的文章,大多数trick或道理,我都感觉是我自己曾经思考过甚至实践过的。这篇文章的内容着实是我没想到的。想来真是如此。

其实,这也是humble的一个好处吧。

说到我嗜好读productivity的文章,就随便说说最近读到的一些粉末吧。

第一个是,要真的做什么事情,如果有计划一个确切的时间去做,那么这件事被做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Lifehacker的How I work系列,给我很多启发。上周的How I Work是《自控力》的作者Kelly McGonigal。我想说1)HP里很多人物名字是现实的人名的略改变。但我之前没看到过McGonigal这个名字:)2)这篇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说她不做饭,但允许自己在健康食品方面花钱。3)原先是艺术家,后来进入心理学、医学领域,同时又教瑜珈。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你genuine知道自己要去做。现实中,只有无法辨认genuine的东西的情况下,才会只看中一个人的头衔、过去经历等等。

我最近的计划是重新启用todo.txt。脱离Unix之后我非常怀念它。第一次读到todo.txt的作者Gina Trapani说:她可以grep过去几年的todo.txt,看到自己做过的项目,这立即吸引了我。不过种种原因(拖延症、不熟悉Cygwin)导致没有实行。上周建好了我各个电脑上的命令行环境。现在需要开动了!:D

可惜今天所有的想法,都是早上想到的。一开始工作就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除了无力做想做的事情之外,什么心智都没有了。幸好早上记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