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昨晚看了Terry Pratchett主导制作的纪录片Choosing to Die。这位充满幽默的奇幻作家目前得了轻微的Alzheimer(老年痴呆症)。纪录片中他拜访了几位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有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运动神经元疾病)的Peter Smedley,有因为老年痴呆症自杀的已故比利时作者Hugo Claus的遗孀,有只有42岁Andrew Colgan(得了multiple sclerosis多发性硬化症),还有同样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的Mick Gordelier,但是他选择在英国的医院里度过余生。这个纪录片本身是Terry Pratchett自己发起的一个对于死亡的思考,所以非常真挚感人。采取的形式是非常personal的去一个一个了解这些病人。

在英国,辅助他人自杀是非法的。一个人如果要自杀,如果不连累周围的人的话,必须DIY。辅助他人自杀在有些欧洲国家是合法的。而只有在瑞士,辅助外国人自杀是合法的。因此纪录片中的几个人选择寻求瑞士的一个机构的帮助。纪录片中也采访了那个机构里的工作人员。

下图是片中Terry Pratchett 与Peter Smedley最后一次握手。片中对Smedley有比较多的采访和介绍,从他决定选择自杀,到瑞士,到该机构(Dignitas)的医生两次测试Smedley是否符合被辅助自杀的标准,一直到他的最后时刻。即使是不认识的人,见到一个人的死亡,对于活人来说也是非常震惊的事情。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下面想说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人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Liberal的观点似乎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我现在的观点已经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处置自己身体和生命”了,我的观点是,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还是属于他周围的人的。如果一个人和周围的人协调好死亡的事情,那么没有人,特别是对此人没有personal接触的人,有权利去反对他和他周围人的决定。

对于纪录片中的那些人来说,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获得辅助死去,是一个遗憾。

二:每个人的选择

另外我的想法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一些人的选择不代表是通行的法则,应该搬到另一些人的身上。那么我自己是否赞同选择死亡呢?

回答是我自己似乎是不赞成的。Terry Pratchett选择死亡的原因是,他目前已经无法打字了,如果他都无法口授的话,他也就无法继续写他的书。而且对于老年痴呆症来说,必须在他还独立意识的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否则会被认为没有能力选择死亡。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限制:生理上、智力上。如果说,一个曾经智力卓绝的人,脑部受创,等于让他活低于他原先标准的生活,他会受不了。这种情况,和一个过惯了富裕生活的人,忽然变穷了,是类似的。不该纵容自己对外界的要求。你可以说,金钱的忽然短缺,和自身能力的忽然减弱,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也觉得我没有理由来反驳不同意见的人。

之前读Viktor E. Frankl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我就悟到:一个人的自由,是他选择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外部事物的自由。那么,选择拥抱自己的新身份比选择放弃更加值得一过。

三:看到了死亡

纪录片中对瑞士的那家机构的采访,让我们了解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和Dignitas联系过后,选择了不自杀。Dignitas的创办人说,to know that you can go gives you strength. 是啊!看到死亡并不是消极的表现。前一阵读Story of your life我就感悟到,那是一种看到了end,却丝毫不消极的状态。

回想我自己,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死亡。我周围的朋友都被我问过,他们是如何得知死亡的。大家都是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知道的,似乎只有我,是小时候忽然知道人会死这件事。小时候的惊恐过后,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以罗素自传前言的最后一句作为人生目标: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red me.

我能看到死亡,但我很乐观。我就是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着,我不是一个人。

PS:我希望在我的葬礼上播放的音乐,当然是B小调弥撒的最后一段。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11年

2010年飞快地过去了。这一年的大事是妈妈重病和自己跳槽。这两件事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弱小。

今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攒起很大的决心,摆出很多的积极心态。我发现,我以前一直默认表现得积极是在伪装或者是自欺欺人。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是RTD,和RTD指引我去听的Mika,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境界:就是懂得这个世界的痛苦之后,更加真心地散发出积极来。因为作为世界中的一员,虽然散发的积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比沉迷消极要可取。

而且我发觉,从这些新的方向里汲取的想法,可以和我原来的世界观结合而不冲突。虽然今年除了看了半本Power就没有读罗素的书,但我似乎比以前更加深地体会到,新来的思想巩固了罗素的观点在我心中的地位。

今年有两个愿望慢慢自己长了出来。一个是对他人理解和友好。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痛苦有时候不添加自己的委屈、对别人的敌视,而是觉得要减少世界上的痛苦,可以做的就是对别人友好。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我翻看自己的日记,发现现在我有时候会描述遇到的人,试着猜想他们。这和我中学时期的日记满是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对他人的理解方面,我脑筋还比较迟钝。

今年的另一个愿望是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愿望其实和我现在的工作有一点点关系,但是这个愿望更加深的来源,是罗素的In Praise of Idleness和Power。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有好多东西可以学的。(如果我高中的时候就能这样想就好了,但是我似乎是一个闭塞环境长大的孩子,能有广大的眼光是不现实的,我必须接受自己。)

2010年一直存在的对自己的期望可以概括为:Be kind, be humble, be brave, be inspired.

Be humble是有一次在工作中觉得很委屈。郁闷了一阵后,我打开Google,键入了how to deal with humiliation. 搜索到的一篇文章说,最好的方法是practice humility。那篇文章让我觉得恍然大悟。同时我才体会到,谦虚不代表没有自信,而是一种胸怀和积极的精神。

Be brave和be inspired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其意义对我而言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另外,在过去的几周里,我还有对自己的另一项要求:就是要有效使用自己的精力。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好好做。

刚才在翻看前几年写的《写给新的一年》,我还发现我对自己的各种要求和改变,在执行过程中,其实我都没有用那些要求来衡量自己,而是任由事情自己发展。这是我的一个本能,就是让任何目标sink到内心深处,而不是强制自己去做。但是现在我觉得,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多提醒一下自己的思路。因为如果还是任由事情自己发展,照我现在的发展速度,在我老年之前所能够达到的很有限,我自己不会满意的。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10年

2009-12-31: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55724417.html

貌似每年都在写害怕停滞不前。
我发现这里面提到没有读的书现在还是没有读。
这里面提到的目标完全没有进展,而且现在稍稍有了一点改变(变得现实一些了?)

========

和好友提起相约以后如果有空要一起学琴。现在工作了再也没有学生时代的空闲了,我才懂得抓紧时间。Big My Secret和我如今喜欢的巴赫完全是两个类型,BMS是极简主义作曲家Michael Nyman为了电影剧情创作的比较接近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曲,因此它的好处就是听起来很浪漫但弹起来并不难。

今年还学了游泳。学游泳的感想有一部分和弹琴重合。都是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从紧张、手忙脚乱的状态中超脱,懂得去掌握水的规律,迎合它,然后就可以放松,如鱼得水。学游泳的另一个感想是我真体弱多病啊。我目前自由泳还不能从左侧呼吸,因为左手划水太无力了。

今年病假特别多。五月份的时候腰部扭伤,平躺了整整三天。腰伤那天我自己搭地铁回来,像个驼背的老人那样直不起身子。每一步都需要扶着,不管公共扶手和马路上的栏杆有多脏我也只能抓。我想到前两年有一次感冒请假一天,我很舒适很安定地在家慢慢重看了一遍《凯斯宾王子》。这样的心态现在没有了。而这两天我似乎得了甲流,反正出现了有史以来症状最奇怪的感冒,促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学会吐痰……^^b

我想我身体状态的低靡和我精神状态有关。观看自己的博客发现,十月份我忽然想到以前看到Panshin批评海因莱因的一个情节:人类遇到了比自己文明和科技发达很多的种族,人类踌躇满志地说,我要回去修炼一千年然后来与你比高低。Alexei Panshin评论说,更健康的姿态难道不应该是积极向高级的学习吗?我发现虽然我虽然现在理智上我仍能理解这种批评,但是感情上我做不到以前的那种达观。健康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参与比赛,对于一个好球要能够真心为对手喝彩,兴致勃勃地希望自己也能取得更高水平。而我现在完全没有心态。

今年第一次自己出远门(当然很幸运另一头有人接应~)。第一次现场的经历,非常完美,非常难忘。演唱会回来的第一个星期,我一直处于一种非常 cheerful的状态,睡觉也比本来睡得香。至今我有时仍能陷入那种心境中。那一晚我忘记了自己,无所顾忌地挥洒。这样的经历,似乎给了我力量面对杯具的现实。只不过现在它的影响渐渐有些淡化——但我不会轻易忘记的。我又想起小说《蝴蝶梦》中,年轻的女主角许愿说,如果能有一种发明,能像香水瓶储存香水一样储存记忆和感受,然后只要你打开那瓶子,it would be like living the moment all over again。如果真的能这样就好了。当我飘飘欲仙的时候,我感觉我明白了宇宙、生命及一切!

就像我早就得出结论的那样,越有能力深深痛苦,越有可能有profound的高兴。今年越阴暗,也越促使我appreciate美好。鼓起勇气去认识别人对我这个人来说是不可救药的难事。好在网络使这件事稍微难度降低了些。受到魔戒中文圈子的朋友们的真诚和美好的感染,我居然努力去拉拢一些喜欢 Doctor Who的朋友,妄想打造一个也许小一些但类似的圈子。这个念头也化作了一点点零碎的行动。

年初我啃完了罗素的自传。今年还托人买了绝版的《罗素:热烈的怀疑者》原书(只不过,我还没来得及看,唉)。对罗素的敬仰和惊叹早就是我的习惯了。年末我读了罗素的《悠闲颂》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和我原先以为的非常不一样。它大大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几乎可以和当年Conquest of Happiness的作用不相上下。我正在龟速地写读后感。(人累的时候没状态写,精神好的时候写了就不想停以至于影响睡眠= =)

今年延续去年对Douglas Adams的爱好,越了解他,就越惊叹越惊喜越敬仰。现在在读他去世后被整理出的一本书Salmon of Doubt,很喜欢这本书。但由于这本书的特点,我感觉我应该接受Stephen Fry的忠告,对这本书细嚼慢咽。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Russell T. Davis的Doctor Who: The Writer’s Tale。这本书不仅满足我的fandom,还让我看到了RTD那creative的生活和思维,非常受激发。

今年还剪了短发,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目前感觉短发挺适合我的,应该会保持一阵。就是短发的时候总觉得头发长得快,经常得去剪……

今年是一大堆零零碎碎的行动的集合。但是我知道我的生活在总体上,是有问题的。这些零碎的行动并没有切中总体的大问题。实际上大问题是不能用零碎行动来attack的。有多少人因为身不由己而没时间精力条件探索这些严重的问题?在看到两位同样在工作的朋友向真心爱好的事业迈出一步之后,我感到很受激发(虽然我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很茫然)。在看RTD的书的时候,我明白那种inspired的状态是最美好的,而我只能活一次所以虽然我知道我不配但我还是胆敢悄悄希望能拥有最好的。在了解DNA的时候发现,也许我喜欢这些那些,喜欢科幻喜欢技术和喜欢黑色幽默和喜欢巴赫喜欢DNA(Stephen Fry形容DNA的世界wise, provoking, benevolent, hilarious),这些random的喜好,也许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荒诞没联系。而在读了In Praise of Idleness之后我似乎明白我想要用我渺小的一生去做什么了。目前还只是大概的想法,但我一定得要抓住它发展它,不要因为没有精力和时间让它漏走—— 让它漏走还就等于让生命漏走。

2010年,也许我要第一次在现实中unashamed地承认自己理想的目标。我先要自己work out它,然后看看有什么可以在现实中去做的。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6年

(我究竟写过多少《写给新的一年》?天啊我是老年人><)

2005-12-31: http://grclnd.ycool.com/post.1024122.html#

=====

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岁末年初是总结和展望的好时机。我翻看了以前写的“写给新的一年”,感觉自己真的变了好多。

今年发生的personal的大事比较多,我觉得和以往相比,我的生活比较充实了一点。上半年过得比较动乱,下半年又过于introspective。家里发生的那么多事让我觉得无言以对。我带有一点resignation地感到,I have to live on my own alone. It’s better to spend your life in loneliness than in regret. 还发生了那件illusion破灭的伤心事,尽管现在我再想起这件事,已经没有原先那种强烈的agony了,我不禁觉得这种结局是best alternative:等到我自己fully accept myself之后我再去要求别人接受我吧,但是当初我要求那个我最希望来关心自己的人不要来联系我的时候,的确是心也碎了。暑假里和同学发生了一场冲突,直到现在,我也无法have peace with that matter,以至于整整一个学期都觉得到处都是敌意的目光。可是奇怪的是,有了这种感觉之后,我反而能和别人交流了。

今年看的新书不多,只看了星战的几本书。但是对一些以前看过的文章有了新的思考。给我比较多思考的文章有the art of unhappiness、Solitude of  Self、<罗素论人生>中的一些文章,还有照例我还是时不时会翻翻《我的精神家园》。前两天看的Anita Naik写的《Lazy Girl’s Guide to Health》中提到的一些很好的建议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感觉。今年看了一年的《电脑报》和《英语文摘》中,有很多我很喜欢的文章。

今年的思考可以完全分成两个方向:现实的和ideal的。前者代表要妥协、接受不能改变的东西;后者则指向虚无,指向不受束缚的理想。王小波说过:“一个人仅有此生是不足够的,他还要有诗意的世界。”现实是不可能美好的,你要学会接受它,但是又决不能忘记美好的东西:人的心胸,人想象的世界。我很早就听说了这个意思,但是今年我通过几部电影深深地明白了这个意思并且觉得:I can’t agree more。而在现实中,我要学会接受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感情,不要一会儿纵容它,一会儿又非常后悔。

明年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第21个年头。我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健康一点;希望自己能脚踏实地地找到自己的confidence;能忠于自己的感情,不要老是做后悔的事情;能够不要害怕,既不害怕别人,也不害怕自己,更不要害怕孤独,而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还要再耐心一点。我常常觉得,Nobody feels those feelings I feel most acutely. 要明白,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自己不能deny them。要忠于自己,而不是急于please others eagerly.

我再一次以罗素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新年感言:幸福源自建设性的工作。是啊,自怜和自我反省都不可以导致幸福。要用理智的思考得出对未来的期待,因为只有这样的期待,我才会真正期待它。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7年

2006-12-31: http://grclnd.ycool.com/post.2535199.html

======

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啊。在岁末年初总结和展望的时刻,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一件事(non-fiction):研究人员找来两组人做实验。一组人去看了十分钟电影片段,另一组人在外面等待。事后让两组人分别回忆并估计自己在这件事上花了多少时间。结果是,看电影的人估计的时间超过实际时间,而无所事事的人估计的时间则低于实际时间。

乍看之下,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我本以为无聊的时间会显得比较漫长,但是看了后面的分析后,我开始明白了。虽然在过这段时间的时候,充实的时光似乎过得很快,但是在回忆时,这段时间却会显得比较长;而无所事事的时光在回忆中由于没有内容来充实,反而会显得比较短。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多数人都觉得童年的时光比较漫长,因为那时世界上的一切都显得陌生而有趣,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比较认真,很多如今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充实回忆;而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带着bored的眼光看世界,上学、上班、开会,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聊,每个学期结束都觉得没怎么发生过有意义的事情,仿佛刚开学的时光就在昨天。不外乎我们会感叹:一年一年过得真快!(插话:Breeze听到这件事后说,她宁愿在经历这段时间的时候感觉时间很长,而不愿让时间在回忆中显得很长,因此她希望日子无聊些,这样她的生命感觉起来就很长了。不知道她是开玩笑还是真mean it。据我观察,她很能适应无聊的时间,军训时候的无聊让我痛不欲生,但她却没怎么觉得……而她一直在各种方面都和我是相反人。)

言归正传,让我来回顾一下今年吧: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希望一直有一本在读的书了。从我在msn上列的书单来看,最早是从2月开始的。目前里面有九本书。(一整年才看了九本书?)其中三本是星战小说,两本是narnia的小说,两本关于罗素的书,剩下的两本是经典小说。(除了两本关于罗素的书,其它都是因为电影而去看的~~narnia的两本可能不算,但也和电影有很大关系。)对我比较有影响的是罗素传记(虽然这本书高中时读过)、雨果的Les Miserables、托马斯·哈代的Jude the Obscure。当然,给我最大思考的是罗素的Conquest of Happiness(虽然一直没能从头系统地开始读这本,但里面几乎所有的文章我都从别的途径读到过)。《无名的裘德》一书非常符合我对社会仇视的眼光,我也非常仰慕两个主角的intensity。给我更大震撼的是《悲惨世界》,让我对Humanity有了新的认识。而Conquest of Happiness则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和我各种思考联系在一起。另外,学校附近开了家书店叫做“罗素书店”,进去逛了几次,买了两本书:《罗素回忆录》(Portraits from Memory)、《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前者介绍了BR认识的一些著名人士,像他的祖父(英国某任首相罗素)、他在剑桥的朋友维特根斯坦、怀特海等等。后者则比较期待,因为这本书好像是《西方哲学史》的简单版本。顺便提一下,我把《西方哲学史》做成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了,但没什么机会看。因为我只会在坐公交车、上无聊的课时才会想起来看,但这种情况下很难看进这种书;而且我搞到的是中文版,把原先罗素的魅力去掉不少了。

我自己的生活方面,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depression时期,但现在年终时,我坐在电脑前,还是十分possitive的。我感到有点后悔的是大学一直回避和人交往,结果四年没怎么交朋友,而老朋友也都沿着自己的路越走越远了。还有在对毕业后的打算方面,可能没有人比我更消极了吧。我对自己太宽容,总是允许自己拖拉,I need to be nudged out of the door!

我希望在新年里,我能:
-过得充实,像孩子一样认真(我现在已经很认真了,但还不够!)
-认真读书,我是说read books而不是上学的意思
-Develop罗素说的那种orderly mind
-勇敢一些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不是在说陈词滥调,我这方面真的很缺乏)
-做自己的心能接受的事(Jean Valjean的教导)

Happy New Year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写“写给新的一年”时没有提到wxb~~明年将是他逝世十周年啊!)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8年

2007-12-31: http://grclnd.ycool.com/post.2802929.html

======

又到了岁末年初,进行回顾和展望的时候。今年可谓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本科毕业了,顺利进入了我梦想的工作,同时,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看前几年的“写给新的一年”,我甚至对有些地方有点羞愧……

翻了翻日记,上半年到处随手记录着自己投简历的地方,有些地方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心寒,如果我真的成了XXX商贸的绘图员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去了那报社会怎样?如果我去了飞机研究院又会怎样……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幸运最后落到了现在的工作上,和那么优秀的一批人一起,我真不配是他们中的一员……我要珍惜这一切,并尽力用同样的量来回报别人。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同事skype签名档变成了“we succeed by helping others to success.”我切身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我不能想像还有更适合我的工作了……

然而prepare我让我能appreciate这里的好处的,是一段时间以来possitive的趋向。我想像,这种趋向是从我高三的时候开始的,只不过,还在学校里的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motive还不够强烈。尽管我也认识到,光读书一点用也没有,但是家长和老师都想convince我的确如此,那么惰性就占了上风。这半年来我离开了学校,体验到的感动比整个大学四年都多。今年是星战三十周年,这一组电影,用电影的方式,敲开了我的心灵,使我正式走向possitive的道路,尽管要改变从小养成的阴暗小人的性格是很难的,但我也相信,经过更多困难得到的,比天生就有的更可靠,更不易丢失。因此也要感谢我最亲爱的cyber朋友们,你们让我感到我并不是不可救药,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最纯粹的;还要感谢我大学室友,Breeze,Aphra和 Lyson/Pholgea,你们和我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人,但是你们能容忍我,还带我去旅行。

今年我想保持读书习惯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但是看的书却还是很少。这是因为,我常常不在读书的心情中。上半年详细地记录了那本罗素传记每一章的读后感(但还没有贴全),读了一些科幻世界上的小说;下半年连科幻世界也不买了。不过年末的时候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看了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我觉得读书方面,将是我明年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总之,我第一次对刚过去的一年感到有点满足。我曾说过,我人生的目标是能在死之前,能像罗素那样说:This has been my life. I would love to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red me. 我第一次感到达到这个目标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一切,全都应该归功于我的工作,和我的朋友们。几年之前,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cynic,而现在,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我像以前一样看到这个世界的可悲之处,看到what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但是我看这个世界的态度不一样了,我希望我能为改善这个世界作一点点贡献,而首先,我希望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在对自己方面,我最希望的是,能develop一种orderly的mind,因为我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惰性使得我不论是看书还是工作,效率都有点低。另外,罗素早就向我展示了宽容和Intense并不是不能并存,尽管我从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走在这条道路上了。最后,我还希望明年,我能向改变自己使自己向善于表达的方面迈进一步。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9年

2009-01-01: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33270961.html

=====

我们一直听说“定型”这个词,感觉就是一个成年人应该的状态。而我从小就害怕这个状态。我深深我唯一希望其定型的部分是视力,可是它一直在无止境下跌。我 觉得在我现在这样一个年龄,应该做一个决定:我希望我永远不要定型(除了视力最好明天就给我定型)。我们工作,并不是为了某一天能坐到一个舒适的位子轻松 挣钱。我们学习和精神生活也是如此。以前我希望改变的原因是,只有改变才可能带走目前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现在我觉得,要因为喜欢做一件事而做它。要因为喜 欢工作而工作,挣钱只是附属产品;要因为喜欢改变而改变,解决了现有烦恼也只是附属品。

2008年对我来说不是个好年。工作上有点陷入困 境,个人生活的各方面也停滞不前。除了去了次杭州,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也没有做过任何大事,连看电影也少了很多。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时间都围绕 着工作。但是有多少个小时我坐在电脑前慌张或者昏昏欲睡?I need to go home and re-think my life。如果我不想办法专心有效地做事的话,任何事都做不好。

有一天老板对我说,你不是做得好了,你只是做得久了。这评论是对我最大的打击。而2008年我就是这样的:我害怕停滞,却不积极改变。

但 是话说回来,任何困难都只是个让你客服它的机会。我已经很幸运了,如果有“命运”或者“造物主”的话,我认为他对我已经非常好了。我知道我目前的各种困难 的根源是什么。不论是理解他人有困难啊,看书看得慢而没效率啊等等,都是由于我纵容自己放松。本来我是没有毅力去改变的,困难的作用就是促使你去做些什 么。Every obstacle is an opportunity in disguise.

2009年好运!我会努力改变自己,工作、爱好、思考,还要更多时间关心家人和朋友。一切都需要更有效率。

======

  • “处于一种对身心有益的内心不宁静的状态”
    :)
    09年加油~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回复guardian说:
    啊……这句话概括得太灵了!!!守卫你真了解我><
    2009-01-04 11:07:57
    guardian | 发表于2009-01-04 10:13:41 [回复]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

bookmark_border第一篇献给LOTRCN和DWCN

(本来想献给Mika的,不过权衡了一下……)

两个星期前一下子见到了很多平时难以见到的LOTRCN的朋友,非常感慨。所有和这个圈子有关系的人都表示,这是大家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见过的最美好的圈子。我对LOTR的喜爱和这些朋友相比逊色很多,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被这个圈子本身吸引。如今这个圈子里的好多人都已经不是学生了,但是大家的关系还和学生时代一样单纯,只是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也更加深了。我也是通过这个圈子认识了现在关系最紧密的朋友们。

而我们的DWCN也已经存在了有一年多了吧。我已经记不清当时自己的初衷是什么了,很可能也没什么明确的初衷。我也不清楚其他成员心中对它的定位。但是最近半年来我一直在把这个新生的小集体和LOTRCN相比,如何才能让初生的它长成羽翼丰满的LOTRCN那样呢?(有点可笑的是我一直不赞同把朋友关系当作一件需要经营的事情,但是现在却在自觉自愿地这么做,这是怎么回事我还没想好~)

首先从网络角度,十年前风行的形式是论坛。我觉得形式上没有必要依样画葫芦,而如今我们选择了博客。我觉得我们可以走Behind the Sofa的路线。而据我所知LOTRCN的朋友也不完全是在论坛本身上交流的。所以博客本身变成什么样子我个人感觉不是最重要。当然如果能做得好,内容规整好看,美工漂亮,那就更好了。

但是合作博客的形式,比论坛要封闭很多。这让我有点担心,我不希望这个小集体染上我自己封闭阴暗的性格。

网上的论坛一般都有“指导原则”,有一些警告和规则比如不能说abuse的言论。虽然我大致赞同这些做法,但心里总是有一个部分觉得管理员之所以会贴出这样的告示,一部分原因是纵容自己的权力欲(小人之心啊!)。现在换了角色,才有了不同的体会。到目前为止加入DWCN的都是之前有点熟悉的朋友。网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合得来的人有时候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他们不一定要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对人尊重,态度open,不强求意见一致。(这样的人是我自然而然想要拉拢的主要对象~)

最近在豆瓣上遇到一些abuser。一般我不会去看那些我不喜欢的言论(除了有一次忍不住和人吵了一架[豆瓣讨论贴]),可是有一位友邻总是不辞辛苦到我发的Matt Smith照片里发表abuse的言论(比如[这里][这里],也?是同一张图来着)。而最近一位联系我要求加入DWCN的看起来貌似也很接近那帮abuser。(我觉得即使这篇文章被相关人员看到也无所谓啦~我不对自己这里的观点羞愧。而且现在我的心情也不是回那个豆瓣讨论贴的时候那样昏头,如果有谁会被这篇文得罪那我也没办法了。)

我的理解是,如果我只是安安心心地做个封闭的粉丝,我大可以避开这些人。但是我希望建立DWCN那就得考虑一下对待这种情况的方法。

我想到LOTRCN里的一些朋友,他们都很容易相处。LOTRCN有好几位核心人物都是这样容易相处又热心,他们在各方面有自己强大的一面,我相信也和他们对人热心心胸开朗很有关系。这是我目前完全做不到的。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的目的是纪念一下那次聚会(虽然我很不好地提前回家了,还没付钱|||)。如果有那边的朋友看到,我希望他们能知道,作为集体的边缘人物,我觉得那个集体很inspi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