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undying love

噗……一时的whim写下这样的标题。

是什么力量让我看不见那些有点雷人的剧情,和过于平直明显的对白(还有那无趣的美国口音,总喜欢强调很明显的东西)?是什么力量让我看见一个飞船脱离一个圈就知道那是共和国时期Obi-Wan的飞船?早已不知道我是何时知道energy shield, Droideka这些名词,也不知是啥时听说的Yoda, Windu这些传奇人物……也许我本来就是来自于Tatooine。

调整到正常无趣模式:(所以说我是不可以用来评论星战的)我觉得这电影的编剧还不错,在星战电影里,特别是和星战前传三部曲的剧本相比是上乘水平了:故事分成多条线进行,每个人物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连后来出现的Pademe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事编得挺巧妙,但也不失为星战特色。不过让堂堂Jedi大师管Jabba叫the mighty one我还是觉得五雷轰顶啊。Anakin和他的新徒弟的互动也比较有趣。这位Ahsoka很可爱,让Anakin带徒弟,也显得Yoda的智慧啊啊!不过Ahsoka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当炮灰吧……作为星战粉我却不是很清楚该如何pick up所有的故事……是不是应该去看那个已经有好几季的动画电视?

这部电影的视觉设计,实在是很让我这种粉丝满足啊。所有那些熟悉的人物、物种、机器人、飞船、地点、星球等等等等,动画化做得很不错。另外Jabba the Hutt居然有那么可爱的一只儿子。

这电影的音效当然也不会差。另外配音演员只有Windu, C3PO和Dukoo是电影演员。

这电影里出现了1137而好像没有1138?

9/10

bookmark_borderNorthanger Abbey

2007年ITV拍了好几部Jane Austen小说改编作品。本来我想都看一遍一起写的,不过转念一想又很想先看书再看电影。因为作为一个很喜欢傲慢与偏见的女生,我还没读过Austen的其它小说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对剧情什么的有一些猜想,不知道原著里是不是有我以为我看到的一些意图。

(剧透注意)总体感觉这部电影很Jane Austen,我也很喜欢。女主角Catherine,不可避免的是财产不是很多,市面见得很少的年轻姑娘。她和Mrs. Allen第一次去Bath的一个舞会的时候,由于不认识人,出于礼节不能和任何人谈话。这时遇到了英俊有礼的Henry Tilney,关于礼节什么的纠结了一番。而他们跳舞的时候被第三者带有敌意地瞪视。这时我心里暗暗觉得,奥斯丁小说里,可能一开始讨人喜欢的男人,不会是好男人。然后关于这个男人的传言也出来了。只是没过多久,此男的竞争对手露出骗人的把戏,在路上还对羊群不耐烦,让我觉得,不可能有任何转变来解释这位竞争对手的作为,因此英俊男才是真命天子……然而我又怀疑其实是电影的编导太给力才造成这么明显的对比,所以其它几本小说我还是用看书来感受吧。

看奥斯丁的作品,一直让我觉得结婚就是经济行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即使奥斯丁本人还强调性格、教养问题,但还是经济问题让人觉得沉重。她只是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巧合,让女主角找到了经济上合适,又性格好、有教养的丈夫。虽然她的小说里,感情还是真挚的,然后经常遭到现实的打击和阻拦,但奥斯丁并不摆出一副攻击现实的样子。这是一个很和现实合作的态度。

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我都很喜欢。女主角很天真,不世故,经常被男主角嘲弄。而男主角的嘲弄,却不带有恶意,而是笑盈盈地欣赏女主角这样难得的纯真。

扮演女主角的,是前一阵刚在Cemetery Junction里看到过的Felicity Jones。这个女孩一方面可以很甜美,另一方面又把Cathy的纯真把握得很好。
Felicity Jones as Cathy
Felicity Jones as Cathy

她很美吧!不过Carey Mulligan一出现,在美貌方面就把她比下去了:
Carey Mulligan as Isabella

我觉得这两个演员选得非常的好啊!至少她们把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表现得很好。扮演Northanger Abby的可怕的主人的,是好几次见到的演员Liam Cunningham。我得说,我看过的三个他的角色都非常的不同,而他都演得非常到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男主角我也印象很好。男主角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丑了orz,不知是不是原著的意图。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读罗素自传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37144554.html

2009-03-28

(虽然不是第一次写,但不知该如何写读后感,是写给自己以后看呢,还是给没有看过此书的人一点参考……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想好的情况下,就动手写了,这样好 对自己有个交待,然后move on到下一本书去……这篇读后感实在欠了太久了。我想还是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吧……不过我挺怀疑自己以后会有耐心读……其实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吼一声…… 我实在太敬仰罗素这个人了,如果不是因为有罗素这样一个人,我会觉得自己决不会赞同、敬仰、崇拜一个人到这种地步。)

书中不少地方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熟悉而没有理解,大量引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内容我也是跳过了很多。就这样,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罗素自传(的正文)。

罗 素这个人物,我最初是因为wxb很喜欢引用他而引起了兴趣(想想那几乎已经是十年以前了啊)。罗素的文章其实很常见于各类英文essay的选集中,我第一 次就是在高中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英文教材中他的一篇文章而被他的文风给吸引了。而这几年来,我越了解他,越对他赞叹不已。他的一生经历之丰富,简直不是渺小 的人类能拥有的一生。数理哲学家、受欢迎的作家、积极的改革倡导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多重身份中的任意一个,都足以使一个人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痕迹。

罗 素于1872年出生在英国的清教徒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是英国首相。他父亲家庭里的成员普遍性格内敛,而母亲家庭的人则比较活泼勇敢。我感觉他很好的把 这两种性格结合了起来。由于父母早逝,他在祖母带领的严格的清教徒家庭里渡过了孤独的童年。我总怀疑清教徒式的严格、安宁朴素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有利于儿 童智力的发展的,但也很可能使孩子性格懦弱,喜欢因循守旧。据说罗素本人非常痛恨清教徒式的生活。

小时候哥哥给他讲解平面几何的时候,他 就无法接受公理。我非常欣赏这种怀疑论的态度。当时罗素以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确定性,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数学,因此十八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剑桥学习 数学。由于在大学里认识了各种人,他年轻时的害羞性格完全没有了,渐渐转变为日后我们熟悉的犀利的作家、机智的演讲者。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他的精力集中 于比较学术的领域:数学、逻辑学、哲学和经济学。在这本罗素自己写的自传中,并没有对学术着很多笔墨。这一点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也就是对他来说,学术其实也 只是满足他感情需求的一件事。大战前,他这样的学者过着很安宁的生活,另外他又来自比较高层的家庭,接触过各种优秀的人物,也有能力去国外旅行。他爱上了 比自己年长五岁的美国女性Alys,不顾家人反对和她结了婚。虽然他家族的朋友都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人,但是显然也有很多缺点。他爱上Alys很大的原因是 因为在这个背景很不同的美国女性身上,他看到了很多和自己家族不一样的地方,很多自己家族和朋友们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她身上没有。我感觉非常非常能理解这 种感情。

第一次婚姻中,他一直过着比较“学者”的生活。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和原来在剑桥的老师Whitehead合著了《数学原理》。写 这本书也是他希望通过数学找到确定的知识的最大的一次努力。这个努力也因为“罗素悖论”的发现而告失败。对于数学和逻辑学的很多地方,我不敢说我真正理 解,但是我的理解是,罗素出发去找确定性,却证明了知识的不确定性。

在自传中,罗素总结道,写完数学原理之后他的智力再也没有恢复到过那 时的水平。这让我对自己很担心,因为如果我的智力顶点就是现在的话,我会很失望的。好在还有四十岁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的数学家可以用来避免自己过早对人生 采取一种放弃的态度。(不过……作为普通人也许不能和他们类比吧……)其实罗素直到去世前,都保持着敏锐的思维,一直在工作。年轻的时候由于各方面条件允 许,他投身于了纯学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这之后,他不仅过了智力高峰,而且还不能将自己的全部智力都投入学术,他选择了去做别的事情。很多罗素的 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理智,但其实他自己的人生选择大多数都是依靠感情的。

其实,也许智力和智慧的联系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紧密。年 轻的罗素显然没有日后那样的智慧。人生经历摆在那里,年轻人无法体会。虽然罗素和Alys的婚姻持续了很久,但在数学原理之后,他就发现对她的爱不在了。 这种感情加上发现知识的不确定性,在罗素身上引起了很大的痛苦。我一直很同意罗素的一个观点:不幸的人生是可以用一定的办法避免的,只要你有充足的智力和 精力,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会给你带来很多幸福;而那些不幸的人,他们的不行,肯定有很多外界的因素存在,但也肯定有他们自己对待生活的不明智因素。我一直 相信,天生身体健康,智力超群,家庭又比较有社会地位,接触的人都很优秀,因此罗素本人的生活是健康幸福的。但是我以前一直不明白的是,他对不幸的思想, 也理解得很透彻,似乎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在读这本自传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要做到对人类痛苦的理解,罗素不仅靠着自己的强大理解力和同情心, 他自己也经常陷于极端痛苦中——只有一个有智力有integrity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痛苦。我不是想要赞扬这样的痛苦,我深信没有痛苦值得赞扬。

离 开数学的罗素注意到了经济和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地打击了他。在这之前,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知识和美。他认识的人也多数是学者或贵族。 这些社会‘精英’们完全没想到,文明的欧洲,居然会采取如此野蛮的行动。一战彻底改变了罗素对人性的看法。本来,他相信理性,相信即使是不幸的人,如果你 向他展示美好的事物他还是会理解,会向往。但是一战后,他发现,人性还有悲惨的破坏性的一面。等到大家的这方面性格都被唤起了,要用理智来劝阻这些人是无 比困难的。即便如此,罗素还是投入了effort和当时的和平主义者合作。虽然他心里充满了绝望,对他来说他那样做也不是为了能达到什么目的,而是为了展 示世界上还有有理智的常人存在。另外,他的观点也从没有和正统的和平主义者一致,但是他还是尽所能和他们合作,写一些宣传的文章。他的影响力渐渐引起了政 府的注意,最终因为一篇反对征兵的小册子,他被判入狱。如今看来,这也是罗素丰富的一生中一个有趣的篇章。(后来,在八十高龄的时候,罗素再次入狱……后 面会讲到。)

wxb在一篇文中提到过,尽管罗素这样的“大贤”(实在不知如何替换这个词以更适合我的语境)对人类疯狂的破坏欲有很多精辟 的阐释,但是由于wxb本人生活在一种叫嚣的宣传之中,他觉得自己对那种疯狂有更深的体会。(虽然想到wxb当年的处境再想想自己,没脸抱怨如今的环境不 好,但是……)我简直也想说这句话。我们这里,一提到“不同”这个词,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我很想知道wxb经常引用的“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句话出自哪里,反正我目前还没有在罗素的文里读到过……我认为即使是在公开宣布追求民 主的国家,理解这一点的人也很少。

一战过 后,对西方文明无比失望的罗素,随着一个考察团访问了苏俄。他希望从布尔 什维克(<-这个不会是关键字吧?还是加空格保险起见~最近风声比较紧)那里看到人类的希望。结果,他只看到了官僚、僵硬的国 家至上主义,完全没有了所有他认为的文明和美好的特征,军事化也使得国力花在了武装上,百姓生活普遍非常艰苦。没有创造力,没有生命,没有美好的人性。整 本自传,罗素的口吻一直是一种坦诚和实事求是的笔调。而这一段里,罗素的笔调有点讽刺。他说:有一天,三个稻草人来拜访我……原来他们都是诗人,因此他们 都过不下去了,其中一个被政府 逼他们写政 治方面的颂歌,结果写不出诗了。罗素还说,在苏俄看到的数学家,都过着比伦敦的乞丐还要悲惨的生活。

从 俄国回来后,罗素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邀请。他当时的女友Dora也是个喜欢领教不同事物的人,她愿意去中国,于是,罗素就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中国之行。我曾 经读到过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普遍认为英国人能理解中国,虽然他们也是‘列强’之一,那是因为罗素能理解中国。虽然我认为那种说法很有偏颇,但是我完全能理 解其中的正确之处。我感觉对于传统中国,罗素比很多现在的中国人更加理解。我感觉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传统中国的很多地方,和英国贵族的确有相似之处: 讲究礼仪,重面子,尽管有点虚伪的嫌疑;第二个原因是,罗素有一种open mind,时刻准备理解新的东西,从中体会出更多的东西。尽管当时中国卫生条件、居住条件差,罗素在中国期间还曾的病奄奄一息,有家日本报纸还登出了他的 讣告。但是,罗素非常喜爱中国。中国人向来无比尊敬学者,而且,我怀疑那个年代没有很多外国人居住在中国,人们对他还是当作贵宾,非常优待的。但是这些都 不是主要问题,罗素在传统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他喜爱的方面。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好战,而喜欢幸福的小小生活。中国人喜欢小小的玩笑,很多中国人性格里 都带有艺术家的成分。虽然,我毫不怀疑,罗素对于中国人的缺点也是同样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应该会在那本Problems of China中提到。罗素后来曾把那本书寄给毛 泽东,不知他老人家有没有费神看。但是……罗素没有预言到——尽管我感觉他是感到了那种可能性,但是他没有提那样的语言——中国会走向cp,在自传中,他 说他的朋友Joseph Conrad对中国的语言比较准确。

我有时候感觉其实罗素是个很随性的人。比如说他非常厌恶日本。他访问日本的 时候一直受到记者围追堵截。有些地方我读着忍不住放声大笑:他们在一个房间里,随口说一句话,就会听到隔壁房间里打字机的声音响起。还有,他和两位女伴在 公交车上站着,一个日本人给他让座,他把座位让给了Dora,然后另一个日本人站起来让座,他又把座位让给了另一位女伴,这时,车厢里的人都被他的un- manly举动震惊了。我感觉,民族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我一直非常反对先把人分类再评论。对于有潜力变得非常军事化的国家,罗素有一种感情上的排斥。

罗 素的第二任妻子Dora给他带来了儿女。(他的大儿子和女儿都根据他了父母命名了,他们叫John和Kate。^^)他们居住在康沃尔海边,过了一段安宁 的生活。随着儿女的成长,罗素开始关心儿童的教育。他无法接受当时任何学校的教育,后来决定和Dora一起办了一所先锋学校,以实行他们的教育观。这所学 校几乎无法靠自己盈利,罗素不得不到处讲学,不停写书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Conquest of Happiness就是这个时候写的,目的是为了挣钱的书。此外,他也一直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最终是办不下去了。他们吸 纳了很多问题儿童,因此本来就很难管理。而他们的教职员工有些也无法彻底贯彻他们的教育理念。此外,媒体也给这所学校很多不理解很纠葛。随着第二次婚姻的 结束,罗素也离开了这所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罗素和他的儿女在美国。一开始是应讲学邀请去的。后来,美国的大学中爆发了一场排斥 罗素的风潮,这些主要是由于罗素对于儿童教育和婚姻道德的观点引发的。有位女士还将纽约的一所大学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解除罗素的教职,称罗素的观点会毒害她 就读于该校的女儿。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罗素很委屈地希望,他们如果直接告他就好了,那他就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可是那学校还拒绝罗素出庭。于是突然间,美 国没有一所学校愿意给罗素提供工作,而这时大战爆发,罗素也无法回国。他陷入了经济的危机。罗素最挣钱的一本书——西方哲学史——就是这个时候写的。这本 书本来是为一位美国的基金会组织的演讲写的,结果该基金会主席是个反复无常脾气古怪的人,先逆社会风潮请罗素来讲课,后来又一时兴起撕毁了聘用合约,好在 罗素从该合约的被违反得到了赔偿金,后又写出了西方哲学史,终于摆脱了经济困境。

二战过后,罗素终于回到了英国,享受了一段受尊敬的生 活。他获得了种种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英国国王授予的某个奖/称号。剑桥也重新邀请他回去讲学。他也比以前更加知名了。有时候在旅途中也会被人认出 来。在被国王授予(某个勋章/称号)的时候,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虽然他一直和政府有冲突,但是他一直很热爱英国。而且国王不得不把奖章授予一个在他的打牢 里蹲过的人这件事也让人感到有趣。尽管我也很热爱英国,但是罗素身上的强烈爱国之心一直是我无法理解的。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看到太多建立在对别的国家的仇恨 之上的爱 国,还有看到太多太多以爱 国这顶大帽子来压 制 思想使得真正的讨论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使我再也无法真正体会那种感情。(我还是相信罗素是对的,即使我无法体会或理解……)

罗素是最早理 解相对论的人之一。他完全能理解原子弹这项技术的破坏性。在接下去的岁月里,罗素一直在为国际和平事务工作。首先是1965年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 非常想让人看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任凭政治力量和被煽动的民众自己的决定,人是有可能会用核武器毁灭自己的。他很早就认识到人不仅能从建设中体验到美好的 快乐,更愿意从毁灭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他集结了全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学家的签名。他的目的是要征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体和意识形态下的科学家的签名,以展 示人类是能超越那些浅薄粗暴的划分达到共识的。他得到了西欧科学家的支持,也得到了苏俄科学家的签名,但是寄往中国的信件不知为何没有回音。而媒体显然对 爱因斯坦的签名印象最深刻。在这份宣言上签字,几乎是爱因斯坦生前最后的对外书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宣读的日期,正好是在我生日前的三十年 ^^<-此人真无聊)

此后罗素积极参与和策划解除核武器运动的集会、演讲等活动,其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政府阻挠集会,但是 越阻挠,显然按罗素的性格,他会越起劲。而他在八十高龄再次入狱,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在于希望通过入狱事件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同情心。我有点感觉 罗素在次也玩起了政治手腕。

后来罗素又和解除核武器运动的一些核心人员产生了分歧。但是他的社会活动完全没有停止。他一直支持民众的 conscious disobdience。他成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特别支持各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在八九十岁的时候,罗素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和维持基金会。该基金会如 今仍然在运作。(我最近在他们的网站上买了书。)我感到,任何知道罗素的名字,并且理解赞同他的观点然后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工作的人,都非常值得相 信。我很高兴罗素去世后还有这样一个基金会存在。罗素一直不是一个以扩大自己影响力为目的的人。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深刻的。

罗素在98岁 的时候去世。1872年到1970年,这整个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变化,而他也都参与了那些变化。他在18世纪末期,这最后的黄金时代度过了年 轻的时光,那个时代科学急速发展,整个欧洲一片欣欣向荣,而他最初,也正是在学术界起步。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和他一样的老一辈人都退居二线的时候, 他仍然生机勃勃地工作着。大战之后世界陷入冷战,他也在其中积极地活动着。这本自传的最后一部的开头,罗素说到,他认为这个世界如今在走下坡路,因为相比 人类所拥有的科技,人类的智慧太不够了。罗素决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因此他说出这样的话,让人更加感到寒心。

我去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更加 了解一下这个让我着迷的人物。我想,正如他的一位学生为他写的传记的标题说的那样,他的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他是个非常热烈的怀疑者,而且,他一直有足够的 精力和智力去怀疑去热爱。这,也许是人类能采取的最好的态度了?不过我拒绝认为这方面能有个‘最’字存在。

bookmark_borderPrimeval第三季

仔细想想Primeval的设定真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时主编的选择就显得无比重要了。作为观众,我很愿意配合去喜欢一个剧,特别是看了两季了的这种有感情的剧。但实际上,大多数剧,要挑刺还是可以跳出一大堆的。

Primeval的这个team我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金发大叔Nick Cutter了。当得知他会在第三季里挂掉,我惊讶之余,是觉得自己大概不会喜欢没有他的Primeval了。(不知为何,金发苏格兰口音的Douglas Henshall重新引发了我的大叔控啊啊)大叔死后,和他纠结了两季的美女Claudia/Jenny也离开了,这对人,是在当下男男对潮流中,我最喜欢的一对男女配对了(哦当然还有Abby和Connor,这么说来,Primeval是目前最不腐的英剧了么?)。

我一开始不喜欢新加入队伍的Sarah, Becker和Danny。Becker可以说是代替了以前Stephen的位置,是队伍的muscle,做得中规中矩。Sarah的话,硬要说她代替Jenny也是可以的,虽然她的工作和Jenny完全不一样。其实Jenny的PR角色,完全由Lester本人承担了。对于Danny这个人物,我本来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能力来领导这个team的——他完全就是个爱好冒风险的家伙嘛,怎么能代替教授呢?但最终,我很惊喜看到,剧组并没有试图补一个和Cutter类似的team leader,而是利用了Danny的风格,为这个片注入了别的感觉。Nick Cutter时代,有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是,他是知识渊博的教授,所以为他写故事就必须比较小心,要写得圆满一些。Danny则是警察出身,比Nick更身手矫健,故事可以更加大胆,偏向action adventure多一些。有时候Danny在古生物的知识方面,或者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他的领导地位比Cutter要容易被挑战,也为这部剧注入一丝新鲜感。

整个第三季里,有几集让我在看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期盼,心想啊又是一个怪兽故事。。。但是整个第三季故事线还是比较明确,人员更替做得很好。下面我回顾一下每一集的故事:

集数 打分 IMDb平均分

“Primeval: Episode #3.1” (2009)  6 7.5
教授的头发留长了^^ARC招了一名新保安Captain Becker。大英博物馆里出现一个anomaly。追怪兽什么的。结识了历史学家Sarah Page。
“Primeval: Episode #3.2” (2009)  8 7.4
Sarah和Nick用管子啥的建了一个anomaly出现的模型。根据模型去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小屋很多年前发生过不明凶案,是穿越anomaly过来的生物所为。气氛很吓人。前警察Danny出现。他的兄弟是被害人。
“Primeval: Episode #3.3” (2009)  8 7.6
Anomaly出现在医院里。好奇的记者把Nick, Abby和一位产妇关在一间病房里。过来的怪兽是可爱但喜欢啃东西的小家伙。他们一边帮助产妇生小孩,一边用怪兽的distress call吸引全医院的小怪兽。(我好喜欢Abby和Nick喜欢动物的样子啊><)另一边,Helen克隆了Nick潜入ARC总部。假Cutter降低了ARC的防御,放进了Helen的士兵。他们把ARC的人抓住关起来。后来Sarah发现了这些克隆人都听从Helen的声音,就剪辑了一段Helen说话的录音。Cutter和Becker杀出一条路去广播这段录音。而Helen拿出一条柱形物来问Nick是否认识。Nick得知这个物件很重要。最后Helen命令假Cutter引发一个炸弹。大家混乱中都逃出来。但是Nick返回去救Helen顺便藏起了柱形物。Helen枪杀了Nick。
“Primeval: Episode #3.4” (2009)  7 7.4
Jenny被暂时任命为主管。Nick建的模型在爆炸中毁了。Anomaly出现在叫Johnson的女人的办公楼里。这个有权力的女人把ARC的人赶走了。而那个好奇的记者偷走了Jenny的定位器。Anomaly再次出现在机场。Conner这时建好了一个可以锁住anomaly的装置。他们到现场的时候记者已经在那里了。而Danny硬要混进来。一切都乱糟糟。最后记者被怪兽击中。Danny驾驶直升机把巨大的恐龙引回anomaly。
“Primeval: Episode #3.5” (2009)  9 7.5
Anomaly出现在一个有钱人Sir Richard家里。他的助手摸过去染上了某种病菌回来。ARC去那边检查,带回了一些病菌样本。Johnson带着一群人来到ARC,她的一位手下在乱闯搜查的时候染上了病菌,变成了怪兽。Danny硬闯入ARC。他们发现病菌感染力超强。Abby, Jenny和Becker去找那位Sir Richard。Sir Richard已经变成怪物。经过试验发现这种病菌容易被冻死。于是追怪物什么的。最后Jenny差点被感染。事后Jenny决定辞职。而Johnson硬要安插她的内线进入ARC来顶替Cutter。而Lester任命了Danny担任team leader。
“Primeval: Episode #3.6” (2009)  7 7.3
Conner和Sarah偶然发现了柱形物件的秘密,它储存了Anomaly的模型。一直监视ARC的Johnson越权占领ARC。她到来之前Danny和Becker发现了Johnson安插的监视器。大家(除了Lester和Becker)逃往一个偏僻的地方。那个地方显然有anomaly和恐龙。发现了anomaly的Johnson部队来到大家躲藏的地方。一番追逃。Danny不顾危险冲到广播室播放恐龙鸟叫的录音,把它们吸引到了anomaly。Becker把Johnson侮辱上级的录音发送给Lester,Lester报告上级之后,Johnson被撤职。而Abby的弟弟把Rex输给了朋友。
“Primeval: Episode #3.7” (2009)  8 7.7
古英格兰出现怪兽。一位骑士被派去打怪兽。怪兽其实是另一个时代的恐龙。打着打着恐龙和骑士都穿越到了现代。Abby要保护恐龙。Conner和 Danny去追骑士。Sarah出于好奇穿越去古代了解了骑士。闹腾了一番后终于防止了骑士乱打人和杀恐龙,把他送回 了古代。而恐龙也被治好准备送往合适的年代。Conner带着Becker去抢回了Rex。这一集感觉很DW,因为不完全是在对付恐龙。。。而骑士则由扮 演梵高的Tony Curran扮演。
“Primeval: Episode #3.8” (2009)  7 7.4
Anomaly出现在赛车场。有可怕的巨型蚂蚁通过。Abby的弟弟Jack好奇偷走了Abby的定位器,跟踪到现场,遇到蚂蚁和很酷的跑车,就把车开过了Anomaly。这个anomaly的对面是毁坏的未来世界。这边还有可怕的“看声音”怪物,但在Abby的坚持下,大家还是决定去救Jack。在Anomaly的对面大家发现Johnson的手下和一个陌生的女人。这个女人被Johnson抓住关押。
“Primeval: Episode #3.9” (2009)  7 7.2
Anomaly出现在一个野营地。穿越过来的是体型巨大但食草的犀牛状动物。大家去现场的时候,Danny却闯入了Johnson的地盘,救出了被Johnson关押的女人。这个女人有一个先进的装置可以控制anomaly。在她的帮助下,他们把史前犀牛赶到了anomaly对面。Danny带这女人到ARC。原来她是异形的Helen(太扯了把)。Helen说Christine是造成未来的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把她扔进了一个anomaly喂恐龙了。大家记得去救Jack的时候看到了异形过的Helen,决定去那里找她。
“Primeval: Episode #3.10” (2009) 9 7.6
大家刚要通过原来的anomaly去找Helen,Johnson办公楼又出现了一个anomaly。为了确保那个不是Helen打开的,他们决定分头行动。Becker和Sarah去看新的anomaly。Conner, Abby和Danny去未来找Helen。Johnson办公楼出现了巨型飞蚂蚁。他们一番打斗之后回来找另一个小分队,可是他们没有回来。其实他们破译了Helen的日记,得知Helen决定穿越到古代去毁灭在非洲的第一批猿人。在未来世界里,他们来到了破败的ARC,找到了Helen。Helen把Anomaly数据储存在她的手持设备中,毁灭了柱形物。Helen离开后,Conner恢复了电脑里的数据,也打开了Helen通过的那个anomaly。这个anomaly是通向有恐龙的古代。在使用武器的时候Conner摔伤。Abby留下来照顾Conner,Danny一个人去追Helen。他追到了有猿人的古代。他看到Helen毒死了一批猿人,但是被穿越过来的恐龙杀死,其余的猿人继续在生活着。这时控制Anomaly的手持设备一个被Helen丢失,一个没电了,都在Conner和Abby的世界里。

第三季的结尾其实是个cliffhanger,而且是Primeval史上最吊胃口的一个。后来传来Primeval被砍的消息,一直追剧的粉丝肯定很着急。现在这部剧起死回生了。我们看到片场照片里Abby留了长发!是不是她和Conner被困在史前世界很久了呢?

贴几张图吧:
教授这一季的形象稍有不同~

好喜欢这两个人!好喜欢Abby热爱动物^^

bookmark_border胡乱录了BWV 999,最近好懒散

上班的时候总是抱怨没时间。最近待业在家,面临好多问题,可是我既没有心思研究现实问题,也没有心情投入爱好,反而不能练琴了。只有翻小说、看片这种很被动的活动还能做做。自己想问题根本无法动脑……天气太热的关系?

偶尔在钢琴前摸一把BWV 899,这是我正常练琴时期在学的一首巴赫。

下面是我随手录的BWV 999。这首曲子在国内的这本《巴赫小前奏曲和赋格》里排在第三首,也是我啃这本书的时候第三首准备弹的曲子。可是由于音的规律找不到,我怎么也弹不出来。这个曲子原本为一种叫做lute的乐器写的,那可是一种弹拨乐器。我很喜欢这首曲子,但是当时弹了一个多月不见长进。后来虽然老师放过了我,我还是有空就自己拿出来弹一下。到现在已经大概有一年了吧。今天随便录了一下。还是有很多错误……

bookmark_border最近看片~

最近看的几个片都比较投入。下面是感想加轻微剧透。

Sherlock不愧是出自Steven Moffat大神的手笔,改编得非常有创意。作为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忽然非常有兴趣去研究一下被现代化了的破案线索在原著里是怎么样的。有一次看到一篇采访,采访者问Moff,the Doctor和Sherlock都是让人着迷又很有能力的人,他们是不是很相似?Moff一针见血地说(显然他思考过这个问题)The Doctor是超越人类的,但是他受到人类品质的激发;而Sherlock是人类,却企图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我愿意相信Moff是准确把握了原著的人物。

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Sherlock,几乎就是the Doctor类型的人,思维和正常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个人魅力相当强大!

我对这部剧的问题就是,我个人其实很不爱好侦探故事。两小时一集更正:90分钟一集(一共三集)的故事,我必须不断停顿倒回重放,一般都得看个两个半小时。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捕捉破案细节,而只是为了听Sherlock给我们解释……到后来,反派大boss为了挑战Sherlock而制造了很多罪案。我总是不大喜欢这种设定。虽然我很可以接受Sherlock本人是纯粹因为好玩而破案。最后一集一个接着一个的解谜,我就跟着在那里看,其它完全放弃了。以至于我现在回忆起来,完全不记得一些情节,比如opening title之前那个无聊的男人的案子破了没?Moriaty翻出二十年前淹死的男孩的案子是因为他知道Sherlock年轻时很关心那个案子?Sherlock说这些“关卡”设在那里是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那么反派真正想要暗地里做的案子,是导弹计划的那个U盘吗?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解答啊??我开始觉得Moff的脑子超出我太多我无法和他对话了……不过也许真的喜欢侦探故事的人会很喜欢这部剧。我么就完全看看迷人的演员和动感的故事而已。
“Sherlock” A Study in Pink (2010) – 9/10
“Sherlock” The Blind Banker (2010) – 7/10
“Sherlock” The Great Game (2010) – 7/10

Cemetery Junction是好久以来最喜欢的片子了。故事讲的是几个非常不同的少年互为好友,经常一起混。Freddie和Bruce在工厂里工作,但是Freddie得到了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Freddie看到他老板,有豪华的房子和车子,结婚生子。在他看来他老板这样就是成功的定义。Bruce是个很酷的男孩,很反叛,但我们发现他其实有家庭问题,自暴自弃。另外还有个傻乎乎的小胖子Snork。他们商量要离开这座小城。结果最后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个故事很像我一直很喜欢的电影American Griffiti。American Griffiti出自George Lucas之手,背景是五十年代的美国,也是讲几个要好的少年朋友的选择。American Griffiti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表现形式几乎像歌舞片,情感饱满而美好。这部Semetery Junction则充满丰满的细节,有很多微妙的地方,让同对生命中的选择困惑不已无法做决定(但年龄已经……厄)的我感动不已。另外这部电影还涉及“成功”男士和“好妻子”什么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男人要按照自己的心来选择人生道路已经不易,但对女人来说则更加需要对自己的洞察和勇气。

另外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几位长辈。Freddie的父母和祖母总在不断吵嘴,而Bruce的父亲更是一个非常retarted的男人。生活已经对长辈做出了这么多的毁坏,年轻人很容易发觉他们难以依赖父母取得建议。

Cemetery Junction也不乏感情饱满的时刻,就在几位朋友去酒吧的那一段。只是这种感情更加真实,后来还带有泄愤。Bruce跳舞的那一段非常美,看得好尽情。后来接着的可怕的事情,也是尽情的一部分。人成熟的标志不是减少感情,而是抑制恶意的感情而鼓励美好的感情。

扮演Bruce的演员Tom Hughes非常美。我甚至觉得他的暴牙都为他平添了几分魅力。

10/10

Amazing Grace讲述的是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一场企图将贩卖黑奴列入违法的政治运动。这种题材的片子其实很容易做得或者过于乏味或者过于煽情。我觉得这个片做得很好。它好在,并没有过于简化politics,而是和passion并存。首相William Pitt的存在,就分担了所有的politics,让主角William Wilberforce纯粹为passion驱动。我很感动Pitt在病床上握着Wilber的手说,我现在很害怕,我希望能有你这样的勇气和信念。

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我非常着迷。但凡有权力的地方,必定有politics, pulling strings和不诚实的地方。但是真的想Wilberforce这样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想法被人接受。

这部片中的支持和反对黑奴的人,各自不同。也是让这部电影免于流于简单煽情电影的一个因素。这也是politics。片中的Pitt,‘利用’了Wilberforce成功成为了首相。之后政治动向有变,支持解放黑奴变成危险的事情,Wilber也就和首相分道扬镳了。Wilber似乎又是虔诚的教徒,所以无法和更加反叛的Clarkson走在一起。反对解放黑奴的一方也有各种说法。这其实比较像真实会发生的政治纠纷。

这部电影里我还很喜欢的一个主题是,如果你看到世界上的缺陷,你应该尽力去做什么来改变。这是Wilber一开始的选择。看看我自己,只能有力量想办法为自己谋那么一丁点利。我希望,也许,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把自己establish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是不是能做一些真正有用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Amazing Grace这首歌。原来它的来历和黑奴有关,是作者忏悔自己参与贩卖黑奴所作。

会去找这部电影来看当然是因为Benedict Cumberbatch。他的气质有点捉摸不定,但该commanding的时候还是很深沉有力,很适合演Sherlock,也很适合演这位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William Pitt在24岁的时候当上了首相)。剧中还有一票强大的英国演员。

下面是Lord Fox最后发表的一席话:

When people think of great men, they think of men like Napoleon. Men of violence. Rarely do they think of peaceful men. But contrast to the reception they’ll receive when they return home from their battles, Napoleon will arrive in pomp and in power. A man who’s achieved the very summit of earthly ambition. Yet his dreams will be haunted by the oppressions of war. William Wilberforce, however, will return to his family, lay his head on his pillow and remember the slave trade is no more.

9/10

bookmark_border一些简单乐理

昨天翻了一本乐理的dummie系列书。

乐理的书一开始是音高、节奏等。然后是和弦的解释。之后是和弦的变化,form啊,genre啊什么的。我仔细看了的是和弦部分。另外对于规范的中英文term,我就先不细考了orz。
下面是笔记:
(符号说明:用字母表示音名。Do:C, Do sharp:C#, Do flat:Cb)

先是两个音的quantity,中文可能是叫几度音。
unison(0度,两个一样的音)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sixth
seventh
octave(8度)

度之间的分隔,是五线谱上面相隔的位置。C和D是second,C和D#也是second。我觉得这种说法很confusing。我自己都是用几个半音来区别的。后面介绍和弦的时候也用了半音,我感觉几度的说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太科学。现在么熟悉几度的说法可以用来叫出那些个音的关系的名字,同时搞一下脑子。

=======一些音高关系的名称(很多有重复来着)

用来称呼1,4,5,8度音的叫法:perfect(P), diminished(dim), augmented(aug)
dim比perfect少半个音,aug比perfect多半个音。

unison
不存在diminished unison
相隔0个半音:perfect unison
相隔1个半音:augmented unison

fourth
相隔4个半音:diminished fourth
相隔5个半音:perfect fourth
相隔6个半音:augmented fourth
除了FB以外,所有的natural的4度音(CF,DG,EA,GC,AD,BE,也就是钢琴上相隔两个白键(不包括它们自己)的音)都是perfect fourth。
FB相隔6个半音,FBb或F#B才是perfect fourth

fifth
相隔6个半音:dimished fifth
相隔7个半音:perfect fifth
相隔8个半音:augmented fifth
除了BF以外,所有的natural的5度音(CG,DA,EB,FC,GD,AE,也就是钢琴上相隔三个白键(不包括它们自己)的音)都是perfect fifth。
BF相隔6个半音,BF#或BbF才是perfect fifth

octave
相隔11个半音:diminished octave
相隔12个半音:perfect octave
相隔13个半音:augmented octave

用来称呼2,3,6,7度音:major(M或maj), minor(m或min), diminished(dim), augmented(aug)

second
相隔0个半音:diminished second
相隔1个半音:minor second
相隔2个半音:major second
相隔3个半音:augmented second
除了EF和BA之外,所有的natural second(也就是钢琴上相邻的两个白键<<我总是觉得光拿白键来说话不太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是major second。比major少半度音就是minor,再少半度叫diminished second,其实就是perfect unison。比major多半度叫augmented second。

third
相隔2个半音:diminished third
相隔3个半音:minor third
相隔4个半音:major third
相隔5个半音:augmented third

sixth
相隔7个半音:diminished sixth
相隔8个半音:minor sixth
相隔9个半音:major sixth
相隔10个半音:augmented sixth

seventh
相隔9个半音:diminished seventh
相隔10个半音:minor seventh
相隔11个半音:major seventh
相隔12个半音:augmented seventh

小结(自己弄的,希望不要有错呀~也不知这样混起来说是不是通常的习惯):
相隔:P系列说法/Mm系列说法
相隔0个半音:perfect unison / diminished second
相隔1个半音:augmented unison / major second
相隔2个半音:/major second, diminished third
相隔3个半音:/augmented second, minor third
相隔4个半音:diminished fourth / major third
相隔5个半音:perfect fourth / augmented third
相隔6个半音:augmented fourth, diminished fifth /
相隔7个半音:perfect fifth / diminished sixth
相隔8个半音:augmented fifth / minor sixth
相隔9个半音:/ major sixth, diminished seventh
相隔10个半音:/ augmented sixth, minor seventh
相隔11个半音:diminished octave / major seventh
相隔12个半音:perfect octave / augmented seventh
相隔13个半音:augmented octave /

C大调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我就用相隔多少半音表示吧?):
0,2,4,5,7,9,11,12
C小调(和声)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
0,2,3,5,7,8,11,12
C小调(旋律)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
0,2,3,5,7,9,11,12,10,8,7,5,3,2,0

=======和弦chords(都用root为C作例子~)
三个音的和弦叫traid

major traid
符号:Cmaj
音:CEG
相隔半音:4,3(7)
就是大调的第1,3,5个音啦~

minor traid
符号:Cmin
音:CEbG
相隔半音:3,4(7)
就是小调的第1,3,5个音

augmented traid
符号:Caug
音:CEG#
相隔半音:4,4(8)
major和弦第三个音升半个音

diminished traid
符号:Cdim
音:CEbGb
相隔半音:3,3(6)
minor和弦第三个音降半个音

traid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叫Seventh Chord。下面是各种7和弦:
major seventh
符号:Cmaj7
音:CEGB
相隔半音:4,3,4(11)
就是Cmaj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和C之间的关系是major seventh(11)

minor seventh
符号:Cmi7或Cmin7
音:CEbGBb
相隔半音:3,4,3(10)
就是Cmin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dorminant seventh
符号:C7
音:CEGBb
相隔半音:4,3,3(10)
就是Cmaj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这个就是国内教材中看到的属七和弦啦。

minor 7 flat 5 chords (或者叫做half-diminished)
符号:Cm7(b5)
音:CEbGbBb
相隔半音:3,3,4(10)
就是Cdim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所以也叫半diminished),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diminished seventh
符号:Cdim7
音:CEbGbBbb
相隔半音:3,3,3(9)
就是Cdim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diminished seventh(9)
这个就是国内教材中看到的叫做减七和弦。为啥其它几个似乎没看到过(不过我也没怎么找过)。减七和弦听起来很阴郁,因为全都是minor third。但是弹起来很有趣,每个音之间都相隔3个半音。

minor-major seventh
符号:CminMA7
音:CEbGB
相隔半音:3,4,4(11)
就是Cmin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和C之间的关系是major seventh(11)

为什么要知道乐理呢?
音乐嘛,光研究音高关系(而忽略音色啊节奏什么的)就有好多的可能性。很有必要整理一下。不过面对有这么多可能性的事物,哪个组织的办法比较简约,比较能概括本质和提纲挈领,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哈哈。没有能力整理的话,先知道个传统的说法也无妨。不过我觉得刚才整理的那堆,冗余信息太多了,不是个很好的组织方式呀。

bookmark_borderFirst Contact – Failure

不敢说看明白了《索拉里斯星》这本书。不过呢,看书的时候倒是有很多别的想法,暂且在这里写几个我还记得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容易让我走神乱想。这个小说涉及的想法,比如什么是sentient的being什么的,很难让我的思维就停留在小说里。

在地球上,人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物种(除了海豚和老鼠),是不是造成了人类很难和其它物种沟通?人类内部就已经很难以沟通了呢。科幻作品中,first contact的题材很常见,但是表现失败的first contact倒似乎不多见。(这倒让我想起《与拉玛的相会》,也是科学家在试图理解外星产物,最后没有得出结论的)其实仔细想想,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无法了解呢,和alien接触的话失败的可能性应该远远大于成功吧。再说,所谓的理解又是什么?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受impose在别人身上。理解是相对的,不理解才是绝对的。

呵呵,这种想法是不是太悲观了啊。其实,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的一点,是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凯尔文经历了很多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波折,也思考了很多科学问题,虽然有得有失,也似乎没有达到什么确定的知识或发现,但是他体验了更多,明白得更多,达到了一种比较豁达的境界,和坦然的心情。从人类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岂不是渺小的我们所最多能追求的了吗?(<-这句话很不通顺啊,可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怎么样把它写通啊orz)

这本书是很硬科幻的风格,充满了大量的科学细节。作者呢,我觉得肯定是写过论文啥的,很热衷于介绍“索拉里斯学”(<-就是指,发现了这个奇特的星球之后,研究这个星球成为了一门学科)的历史。他介绍的索拉里斯学家各个性格不一样,就像我们会介绍真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一样。不过呢,人类很“硬”地发现了这个星球之后,小说很快就软下来了,因为没法硬。人类完全不能理解索拉里斯。人类的理论就像是古希腊学者的自然科学一样莽撞。

嗯人类之间的确很难沟通,语言就是个问题。作者授权中译本从德文版翻译。我在网上看到英译本是从法文版翻译的。对于沟通这种事情,这位作者肯定有很多见解。

bookmark_borderIt’s the Pile of Good Things That Matters

作为地球人我见过梵高的作品的样子。但是我不懂欣赏。看了Vincent and the Doctor之后,忽然梵高的作品中我心中活了起来。他笔下金色的麦田,夕阳下蓝色和黄色相间的田野,他画的室内的灯光一圈圈的光线。他的作品和一般的那些色彩厚重、技法规整的油画是多么不同啊!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创造出了它们?我那么多感触都是由Doctor Who的一个剧本引发,这个剧本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但是要不是同样的感动激发了Richard Curtis,这个剧本怎么会强烈地散发着这种感动呢?

有一种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叫做痛苦挣扎的艺术家。通常提起这样的模式,人们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如今在我看来,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靠一些illusion才能保持“正常”。俗人相信金钱名利,或者追求享乐。也有矫情的人沉浸在矫情中。凡人都多多少少按照不同比例地沾有这些。他们也享受着小小的幸福和快乐,感受着无奈和痛苦。但是,真正敏感、正直的心灵不能容忍这些。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体会到最美好的美。因此幸福和痛苦是相连的。正如Curtis的剧本里写的:每个生命都是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a pile of bad things,积极的方面不会减轻痛苦,然而反过来,真正的美好也不会因为痛苦和黑暗而degrade。

人多多少少都具有那种敏感和正直的艺术家气质。世界上也有很多艺术家。但有时候艺术家会沉迷于表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条弯路。

我理解中让我感动不已的梵高,是最诚实地在美好和痛苦之间挣扎的一个人物。生机勃勃的光彩,和绝望的黑暗,一直存在于他的画作和经历中。

我去读了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主要因为1)我希望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2)这本书的原名Lust For Life让我觉得很贴切。我对这本小说有两点严重的不满。

一个是我看不出小说形式的价值何在。小说本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这本书为了靠近史实也就无法发挥。但要通过这本小说去了解真实的梵高,又让人不放心。这位作者看起来是一位谦虚、传统的人,他的经历看起来挺顺当,他的妻子是一位编辑,他们一直合作,关系和睦。作者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对挣扎,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写入了小说,我觉得对梵高是一种降级。

另一个不满的地方是,我前文所述的那种挣扎和美好,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确作者写了很多痛苦,也写了梵高受激发天天发奋作画,但是我看起来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比如说,梵高在比利时见识了艰苦的矿工。一开始梵高希望用基督教给他们带去慰籍,他也把自己的钱和物品分享给矿工,自己几乎和矿工同样艰苦。但是宗教的力量显然敌不过经济利益。最好梵高的教职也被解除了。这其实是一个disillusion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梵高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开始他看到艰苦的矿工很不忍心,投入大量心血要帮助他们。可是后来他还是住在那些人中间,就能忍受自己的不作为了吗?我觉得作者这里的处理太简陋了,特别是在他很煽情地写了梵高如何帮助矿工之后……再一个例子是梵高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精神病状况。梵高作画的巅峰期是他开始患精神病的时期。这里如果能仅仅摆出一些真实的事件,再加上各种医学解释就好了。这是梵高最神秘的地方,看着作者impose上去的对话、心理描写等等,我觉得有点不妥。

但是这位作者显然是受了梵高的激发。他为了写这本书作了很多功课,拜访了健在的认识梵高本人的人,重访了梵高去过的地方,阅读了他的信件。作者的出发点很好,努力也很诚恳。

当然,我也只是把自己的理解impose上去。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真实的挣扎和最深的美好体验,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肯定比我的复杂许多。但是,这本书似乎连我的体验都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