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4.12 – 雨果奖作品专辑

雨果奖完整列表:
总体的感受是:
1. 每年都评奖其实有点太频繁了,没有那么多好的来竞争和得奖
2. 这么多篇里只有两篇是获奖的,为什么《科幻世界》没有收best short story得奖的?
3. 很多中短篇都是系列,那么不要求中短篇有独立性?
4. 还有就是,我对科幻世界译文版收录的完整性不信任。

 

 

魔魇独角兽 Equoid

by Charles Stross
Best Novella 获奖
8/10
幽默感,是拉近读者的好办法。很喜欢这篇的怪异和幽默。颠覆独角兽的设定也很聪明有趣。悬疑也引人入胜。对各个角色也各有各的有趣之处。作者感觉非常的老道。
对于致敬的Lovecraft我不太了解。本篇的风格的诡异、血腥应该是继承自他。我觉得这里的血腥不sick,而是很带感。

卡铎的屠夫 The Butcher of Khardov

by Dan Wells
Best Novella 提名
1/10
带着’为什么有人会写这么无聊的故事’的不可思议感,读完了这篇。全是俗套,而且俗的精神也是让人无法好感的那种:一个生来特别强壮、特别能打,还有那个蒸汽朋克风格的世界设定里的特别的功能的男人,其实内心是善良的。他最擅长的是武力,恰恰是他的真爱的女人无法接受的。为了生存和保护爱人他被人利用,又打打杀杀,最后……酿成悲剧?
故事的结构是来回穿插的。作者的技巧说明他不是新手。
略搜索了一下。这个故事来自Warmachine的桌游的设定。主要为了这个游戏里的一个国家里的一个英雄写的。这么精美、背景设定复杂,竟然是桌游。

星舰牧师的助手 The Chaplain’s Assistant

星舰牧师的遗产 The Chaplain’s Legacy

by Brad Torgersen
Best Novella 提名
7/10
一个想法是,读了前三篇,全都有背景:Equoid和本篇都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而屠夫那篇是游戏番外故事。中篇小说,对于独立性是不是没有要求?
再讲回这篇本身。看了一点点,我就小人之心地想到了结局。读完后,被结局煽到了,但其实没有超出我的预计。在星际航行的未来,还有人笃信宗教,这一点我十分不信。还好故事的主角,虽然是牧师的助手,但好像无法深信宗教。同时,故事的视角比较小,所以还可读。未来的宗教如果带上自我怀疑的色彩,那我还会抗拒吗?其实我也挺恼怒作者似乎把所有对未知的哲思都称为宗教,这里面如果有理性的成份,就该称为哲学而不是宗教。
还有,如果要探索不信宗教、甚至难以理解有人会信教的人,不用假设一种外星人,找个中国人就行了、找我就行了。
稍微股沟了一下,作者是摩门教徒。我感到很惊讶。我对摩门教没有认识(只知道一夫多妻?和之前Yann给我们看的音乐剧片段,而当时我也完全没有get到笑点)。然后发现Orson Scott Card和《暮光之城》的作者都是摩门教徒。其实对摩门教的正确的认识是,它是基督教的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吧。
不针对摩门教。我仍然不能理解一个任何教的比较正统的教徒能够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
另外,故事的本身我还是挺喜欢的,也喜欢这篇里,宗教意味底下的open mind的感觉。但故事的设定并不是没有疏漏的,作者需要更长时间来develop这个故事。我也有点好奇所谓的牧师本人是怎样的。不过也许作者的另一篇The Chaplain’s War会非常的preachy。

火星的宇航员女士 The Lady Astronaut of Mars

by Mary Robinette Kowal
Best Novelette 获奖
6/10
关于探索的热情和个人年老的非常老套的煽情。

等待的群星 The Waiting Stars

by Aliette de Bodard
Best Novelette 提名
2/10
这一篇还是2013年星云奖获奖。不知多少是翻译的问题,反正我觉得文体非常自怜,让人读起来没劲。略看了几眼原文(http://aliettedebodard.com/short-stories/the-waiting-stars/),没能辨别出原文是不是也带有这种气息。不过看到这里面的名字是越南风格。那么,故事的preachy意义也更加明显了。

海豹女妖的故事是讲给失败者听的 Selkie Stories Are for Losers

by Sofia Samatar
Best Short Story 提名
8/10
和前一篇相比,这一篇非常没有架子,非常率性,从头说到尾。很喜欢。

雷沙革村的读墨人 The Ink Readers of Doi Saket

by Thomas Olde Heuvelt
Best Short Story 提名
7/10
前面《等待的群星》是越南风,这篇则是设定在泰国。所以说现在西方不盛行中国风了,而是换着东亚国家来流行?(典型的自我中心想法哈哈。)这一篇娓娓道来,埋藏着小幽默小哲思。如果景象让我更喜欢就完美了。可是关于民间&佛的描述都让我喜欢不起来(小时候旅游参观寺庙的后果)。还有就是,科幻/幻想点几乎可以忽略。

bookmark_border霍比特人

霍比特人三部曲落幕了。所有喜爱指环王和电影的粉丝们都多多少少精分了。我多年前的一个暑假在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了别人的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碟,迷上了这个系列。指环王系列对我而言最难喜爱的地方是它到后来的怀念过去的基调。因此,读原著之后,我更喜欢的是霍比特人,喜欢它略荒诞的风格。而《霍比特人》要拍电影,很早就说要拍两部,我就感到这一次还是在走epic路线,不是我的菜。说实话,Return of the King就给我一点点自我放纵的感觉。不过那时的自我放纵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受人爱戴的系列,那么出众的成就,到最后deserve一些放纵。然而再开一个系列来继续放纵,我一开始就很不看好。系列延伸成三部,更让我觉得不祥。前两部我看得都挺失望的。没想到最后一部我看着来了精神,也想跟着放纵了。
电影着重培养了观众对矮人的感情(相比之下,读原著的时候,我只感受到Thorin很有帝王派头,什么事情都有矮人小兵帮他做;而矮人们真的很爱珍宝和打造珍宝;Bombor很贪吃;Kili和Fili是小孩。但是都是以’异乡人’的态度来描写的。真的有sense的只有Bilbo。不过我读原著显然理解不够,后面会说到)。话说回来,观众对矮人有感情(主要是Thorin, Kili)了之后,电影还要拍出他们战死的场景,这个很虐心,甚至影响了我欣赏打仗场面,因为我知道他们会死的,也许就是下一刻,就算他们暂时取得上风,还是可能下一秒就挂。电影里Thorin的死,给人一种’Thorin可以不死的’的错觉。
Could-have-s:
– Legolas:我觉得如果他的戏和魔戒三部曲一样,是镇静潇洒的点缀,那样会更好,迷他的粉丝会继续want more欲罢不能。精灵的寿命很长,对一时的战争会有一种出世感会比较耐人寻味。
– 三角恋:如果Kili和Tauriel的感情戏,如果只是一点点暗示的话会更好,也更符合逻辑。
– Alfrid。不说了。其实后面都不好笑了。
– Martin Freeman:之前觉得他生来就是演Bilbo的。后来对他好感暴降。他自带的’囧光环’未免太过了。之前听他读《银河系漫游指南》有声书的时候就很失望他。
不过呢,电影还是促使我回去了一下中土世界。经过友邻的指点,我回去复习了《魔戒》的附录。电影里加出来的白道会的情节,是有原著基础的。好吧,书是先写霍比特人,而电影是先有魔戒,电影多涉及背景也是可以理解。以及我现在都决定读《宝钻》了。(话说《附录》不是故事,很多地方读起来很枯燥。我当年大概觉得宝钻也会枯燥所以没有读。)
这两天在读豆瓣上一篇科普文章(文章很长,读了很久都没有读完),说’雅利安人’的来龙去脉。(http://www.douban.com/note/205320843/)想到人种和’比较语言学’在西方那么有影响,托老自己又是语言学家,他的虚构历史中有那么多的’人种’的观点和当时的学术背景肯定是有联系的。
回到电影上来。我想起星战前传三部曲,它简单的剧情和雷人的对白,受到的批评多很多。然而我却很喜欢。因为卢卡斯没有照搬自己过去成功的路线: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而是想要展示他心目中的想象力的世界。。。而霍比特人三部曲,应该比星战前传好看很多,但走不出自己原来的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