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近期看了很多电影

我这个人连看电影都有拖延症。六月到现在看了七部电影(+电视电影),大概是我个人看片密集度历史最高纪录了。(还不算看克隆人战争动画和看GOT。)

Emma (1996 TV movie, Kate Beckinsale)

7/10

这一版的Emma最大亮点是Olivia Williams演的Jane Fairfax。之前大家跟我预告过她在里面很美,我是保留地相信的。因为她吸引人的地方一直不是靠美貌的。看了以后觉得大家说得都不过分,她在里面实在太惊艳了。Kate Beckinsale显然是美丽又有演技的好演员。两位美女同台看得好舒服。而且和书里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非常相符。演Harriet的是Samantha Morton,也是惊人地符合书里的描述。Samantha Morton一直给我很酷的感觉,没想到演傻白甜Harriet也演得那么好。

相比之下男角色就让人失望了一点。Mr. Knightley的绅士风度那么难演吗?至今看的三个版本,两个都演得太过头了(这版的Mark Strong和之前的Jonny Lee Miller),还有一个演得特别无聊(Jeremy Northam)。矮子里挑高个的话,最喜欢Mark Strong,因为他至少身高嗓门大,过头得很consistent。成熟、内敛、考虑周到,这些Mr. Knightley应该有的特点,在Olivia Williams的Jane Fairfax身上更多。

Elstree 1976

5/10

这部纪录片采访了正传的次要演员,标题是1976说明是说EP4的事情,但是他们采访了Boba Fett的演员,而他的角色是EP5出现的。这只是这部纪录片混乱的一角。这些演员,就算他们的角色,也都是叫不出名字的(除了Darth Vader和Boba Fett),但是纪录片开始并不介绍他们演了什么角色,而是把演员的first name和他们角色的玩具放在一起作为介绍(而那些玩具,有时候只是一个穿着飞行员制服的小人,根本不知道是电影里的谁)。先给你看了一副场景:Paul – Greedo玩具;Laurie – 女外星人玩具;John (我乱写的,这个实在记不得了) –  X-Wing飞行员玩具等等一堆,你要把first name和不太知道名字的角色联系起来,还要把采访里那个老年演员的脸和之前的人物联系起来(往往是无法认脸的,因为不少角色都是看不见脸的,就算有脸,过了将近四十年的脸也很难对起来)。除了Dave Prowse本来就认识,还有一个女演员比较好区别,看其他几个人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冒问号。后来有点认清楚了那个开朗的爷爷是Greedo的演员(他没有评论who shot first),那个很帅的爷爷是Biggs的演员(比年轻的时候是帅)。

再说关于星战本身呢,并没有reveal很多拍摄星战的事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在片场带了几天。有个演Biggs朋友的演员一起去了突尼斯拍Tatooine的场景,后来客串了被Ben mind trick的沙漠兵。结果他主要角色被剪了,而沙漠兵(these aren’t the droids you are looking for.)成了经典。还有个演小角色的演员,第一天到片场只看见一个人,就问他能不能给我倒杯咖啡。结果给他倒咖啡的是George Lucas。有几个人提了导演选演员的时候怎么不和我谈电影,有几个人提了导演怎么这么安静,好不容易开口了,声音也很轻。。。总之,并没有太多和星战相关的事情。

那么,纪录片的目的是探索参演星战对这些小角色的演员有什么改变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就不该采访Dave Prowse了。)这些演员有的提到了参加convention,有时候被人冷落,还有提到了有人冒充星战小角色演员参加convention获利。这些都好没意思。他们之后的演艺生涯也都没什么意思。他们中,能够安静地做个不出名的演员的人,在星战之前就是如此的;不太想继续演戏的人,在星战之后也可以不演戏。总之,uninteresting。

Brooklyn

9/10

Domhnall Gleeson演了一个高富帅在家乡吸引女主留下。这个戏对他而言没有挑战也没有太大发挥余地。倒是貌不惊人的男一号,看得我鼻血横流。采访里他是呆头呆脑的,说对角色的理解就是,young love。带着这种理解execute出的演技,才出现了这种效果。真是一个直接、坦诚的好演员。

但是超迷人的两位男角色,只是这部电影的添加剂。远在男主们出现之前,我就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有这故事的功劳,思念过去却勇敢走向未来,这个题材太感人了。但是我这样描述又觉得好平淡,所以女主Saoirse Ronan一定也是功不可没。她哭的时候你想和她一起哭,看见男主的时候你和她一起着迷又担心关系发展太快。她的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是好戏。所有其他角色也都演得非常好。Jim Broadbent演了在纽约的爱尔兰神父、Julie Waters演了女主寄宿的房东,他们都是戏精。还有女主帮忙的圣诞活动上唱歌的爱尔兰人,好听到流泪!

好看的电影就是这样,不需要无限扩张,不需要惊人的plot twist。需要的是诚恳地打动人。

超新约全书

6/10

设定看起来很有趣,豆瓣评分和友邻评分也很高,所以电影节有我就去看了。实际上,这是那种“还行吧就打四星”的电影,才造成了高分。

设定是,这个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他是个坏脾气心眼小的老男人。他创造了“另一条队伍总是前进得更快”之类的定律(一边创造出来一边得意地笑)。他儿子受不了离家出走了,写了新约。现在他小女儿也受不了要离家出走,要再写一部新约。这么好的设定下,剧情真是很浪费。小女孩先是放出了每个人死期的信息,从而改变了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然后她随机(?)挑选了六个人(想要和哥哥的十二门徒组球队),拜访每个人,说每个人的故事。典型欧洲片(说得好像你看过不少一样),选择了几个有点边缘的人物:断臂的美女、工作狂、富婆、色情狂、杀手、重病的小孩。我只觉得这些选择没有太多意义。这样的设定明明可以写得很有意思的。但事实是,这部荒诞主题的电影,似乎都没有有些现实荒诞。

其实这是我好多年以来看的第一部非英语的电影。没想到电影节有英语字幕。要研究一下这个电影用到的音乐~

X-Men: First Class

8/10

Oscar Isaac演了天启。本来想为了他把所有的X-Men看一遍的,但想想没时间也没太必要。所以我的目的是认识一下人物和设定。

Team形成篇总是很好看。各种性格、背景不一样的人物走在了一起。James McAvoy集美貌和演技于一身。大家很喜欢的Nicholas Hoult和Michael Fassbender也名不虚传。没想到还有我之前偶尔注意到然后印象颇深的Rose Byrne。反派Kevin Bacon也是不让人失望。冷战设定显然也很成熟好用。就是不明白最后变种人分小队。为什么坏变种人曾经伤害了好变种人那么多,却能和Magneto组队,而Raven能放弃多年和Charles的兄妹情谊,站到另一个小队里去。

Eye in the Sky

9/10

IMDb和豆瓣上都有不少差评。但我觉得他们是把对现实的reaction投射到了电影里。电影也许是over simplify,但是作为虚构它有over simplify来make point的理由。我们没必要认为现实中的军事行动就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也觉得美国无人机操作员小兵看到卖大饼的小女孩下不去手这里太假了。

其实这是个电车难题。现在不炸他们也许不久会造成很多伤亡,但是现在你炸他们,(会炸到卖大饼的小女孩)会有平民伤亡。该怎么做决策?从开始的观察行动,到迅速有必要升级成打击行动,需要决策,形势几次转变,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很紧张悬疑。没有胆量承担责任的官员、简单主张打打打的美国官员、考虑propaganda影响的minister。对比在当地行动的线人。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很可看。

我最大的不满是主张打击派的演员阵容和实力都过于强于主张不打击的角色的演员。

本片是Alan Rickman最后一部参演的电影。他淡淡地说一句:I hope that this being a cute little girl does not cloud your judgement,充满了他招牌的冷幽默犀利。

X-Men: Apocalypse

6/10

就像豆瓣上热门影评说的那样,我男神一直在翻白眼和强行尴尬。对于他的表现我是略有失望的。但他的表现空间也是很有限。

这种系列电影,搞到后来总要冒出个似乎超级厉害的反派来显示一下故事的发展/主角的成长etc。我之前只看了First Class,看起来Charles经营了他的变种人学校取得初步成功;Raven变得成熟果敢了;Beast一直在做科研。而Magneto似乎是原地打转。

Nightcrawler长那个样子去看星战就不奇怪了?Sophie Turner,不知多少是因为不喜欢三傻,对这个演员我也喜欢不起来。最后她的角色Bad Wolf了一番。酱紫。

我之前不看这个系列似乎也没啥损失的。不过为了演员也许会去看一部以前演员演的。。

bookmark_border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个星球上的两个文明互相隔绝,独立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两者固然会有很多的区别。这种情况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一方比另一方好,还是各有千秋?如果是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由于反沙文主义的政治正确的需要?罗素那么喜欢中国,多少是由于他的谦虚?我们作为中国人,如果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出于自我虚荣的一厢情愿?

以上conjecture,都是脱离fact的。被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听说了它的美名之后,很有兴趣读。这本书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情况。描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结构、推举/考试制度、经济制度(怎样收税)、国防兵役等等。书中说中国历代都是学而优则仕的,所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政治也是很重要的。好有道理,从来没有想过。

说到汉唐时期,宰相很重要的时候,我觉得很惊喜。还说唐朝有皇帝想要不经过政府,私自封官,还被人耻笑“斜封墨敕”。我很容易理解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古代各个文化里都有。限制君权都是出于一定的特别理由的(比如皇权和教会权力的斗争,比如每个人直通上帝的神学理论)。比较失望书里似乎并没有解释汉唐形成宰相(或者说政府系统)对皇帝权力的制约的理由。

唐朝以后,我们就走了一千年的下坡路。(到现在都没有起色。)君权越来越无节制。地方治理越来越乱。其实分析怎样衰败的也会挺有意思的。作者一开始还很愿意分析。比如宋朝,他就说,经过五代动乱,宋朝皇帝自信不够。而且各种原因导致兵力弱,又要一直养兵,却打不了进攻。但是作者还是表扬宋朝维护了文化(因为他们怕武官,所以拼命捧文官),使得唐朝的灭亡没有带来中国文化的灭亡。到了明朝,取消了宰相,皇权进一步加强。但是后来很多皇帝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到了清朝,作者就几乎只有一条:外族的统治首要任务是民族镇压。科举考试到此完全变成了愚民政策。各项政策都是压制人的技巧。

说说我对这本书不满意的地方吧。从根本上,我还是难以转变我原来的想法,而觉得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看得有点太高了,经常给我感觉太defensive,以至于作者说的好话(特别是汉唐对皇权的约束)也有点不敢全信。汉朝有推举做官的制度,唐朝开始有考试、科举制度。这种向百姓开放政府大门的政策,可能是中国最独特的发明吧。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就是这种传统的传承?中国传统对于学者的尊敬,肯定也是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我看到这里不禁也想到,这也造成了中国文化没有追求真理的动力,因为学习是为了做官呀。如今东亚的孩子在全世界都学习那么用功,实在也是这一传统到现在的延续。

明清开始,皇权越来越集中,社会结构越来越平铺。少了西方和皇权抗衡的力量(先是教会,再是工商资本家),人民是一盘散沙状态。但我觉得不能就此得出“中国人最自由最平等”的结论。我想要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我看下来似乎觉得起码一条重要理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官(如果你考试考得好的话)。然而,我们的传统里从来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啊。没有个人自由概念的理论自由——只要用功读书,就可能可以做官,在我看来这里不仅没有自由的意义,也玷污了追求知识这件事。

再说一说书中提到的一个说法,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西方重视每个人的投票权,而中国的好传统是任人唯贤。作者说,这说明中国人在政治决定方面,是重质不重量的。不能说重量好过重质。这个说法一开始让我很震惊,好像发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错误。不过仔细想想,仍然不能同意。即使我自己身上有“贤人”的标签(让我有政治决定权),我也不能同意。

作者说:我们的历史不能用“专治黑暗”来一笔概括。我们不能生硬照搬西方的民主。我们需要了解历史才能做好决定。这句话抽象地看,非常的让人警醒,非常有道理。然而书里的具体展开,却让我略有失望。

附:在各种方面,我好像都是民族虚无主义者。(所以也对书里怪罪外族统治的同时显示出来的民族视角不能满意。)但是一直很欣赏书法。我自己是好久没有提笔了(虽然以前也没有练好过)。有时候想写字又因为没有堂堂正正的语言可以写。写下来都是乱七八糟的。记这本书的笔记的时候,忽然几个字又可以看了一些。这当然是因为这本书的汉语值得写了。

IMG_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