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个星球上的两个文明互相隔绝,独立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两者固然会有很多的区别。这种情况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一方比另一方好,还是各有千秋?如果是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由于反沙文主义的政治正确的需要?罗素那么喜欢中国,多少是由于他的谦虚?我们作为中国人,如果认为各有千秋,多少是出于自我虚荣的一厢情愿?

以上conjecture,都是脱离fact的。被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听说了它的美名之后,很有兴趣读。这本书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情况。描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结构、推举/考试制度、经济制度(怎样收税)、国防兵役等等。书中说中国历代都是学而优则仕的,所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政治也是很重要的。好有道理,从来没有想过。

说到汉唐时期,宰相很重要的时候,我觉得很惊喜。还说唐朝有皇帝想要不经过政府,私自封官,还被人耻笑“斜封墨敕”。我很容易理解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古代各个文化里都有。限制君权都是出于一定的特别理由的(比如皇权和教会权力的斗争,比如每个人直通上帝的神学理论)。比较失望书里似乎并没有解释汉唐形成宰相(或者说政府系统)对皇帝权力的制约的理由。

唐朝以后,我们就走了一千年的下坡路。(到现在都没有起色。)君权越来越无节制。地方治理越来越乱。其实分析怎样衰败的也会挺有意思的。作者一开始还很愿意分析。比如宋朝,他就说,经过五代动乱,宋朝皇帝自信不够。而且各种原因导致兵力弱,又要一直养兵,却打不了进攻。但是作者还是表扬宋朝维护了文化(因为他们怕武官,所以拼命捧文官),使得唐朝的灭亡没有带来中国文化的灭亡。到了明朝,取消了宰相,皇权进一步加强。但是后来很多皇帝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到了清朝,作者就几乎只有一条:外族的统治首要任务是民族镇压。科举考试到此完全变成了愚民政策。各项政策都是压制人的技巧。

说说我对这本书不满意的地方吧。从根本上,我还是难以转变我原来的想法,而觉得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看得有点太高了,经常给我感觉太defensive,以至于作者说的好话(特别是汉唐对皇权的约束)也有点不敢全信。汉朝有推举做官的制度,唐朝开始有考试、科举制度。这种向百姓开放政府大门的政策,可能是中国最独特的发明吧。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就是这种传统的传承?中国传统对于学者的尊敬,肯定也是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我看到这里不禁也想到,这也造成了中国文化没有追求真理的动力,因为学习是为了做官呀。如今东亚的孩子在全世界都学习那么用功,实在也是这一传统到现在的延续。

明清开始,皇权越来越集中,社会结构越来越平铺。少了西方和皇权抗衡的力量(先是教会,再是工商资本家),人民是一盘散沙状态。但我觉得不能就此得出“中国人最自由最平等”的结论。我想要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我看下来似乎觉得起码一条重要理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官(如果你考试考得好的话)。然而,我们的传统里从来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啊。没有个人自由概念的理论自由——只要用功读书,就可能可以做官,在我看来这里不仅没有自由的意义,也玷污了追求知识这件事。

再说一说书中提到的一个说法,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西方重视每个人的投票权,而中国的好传统是任人唯贤。作者说,这说明中国人在政治决定方面,是重质不重量的。不能说重量好过重质。这个说法一开始让我很震惊,好像发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错误。不过仔细想想,仍然不能同意。即使我自己身上有“贤人”的标签(让我有政治决定权),我也不能同意。

作者说:我们的历史不能用“专治黑暗”来一笔概括。我们不能生硬照搬西方的民主。我们需要了解历史才能做好决定。这句话抽象地看,非常的让人警醒,非常有道理。然而书里的具体展开,却让我略有失望。

附:在各种方面,我好像都是民族虚无主义者。(所以也对书里怪罪外族统治的同时显示出来的民族视角不能满意。)但是一直很欣赏书法。我自己是好久没有提笔了(虽然以前也没有练好过)。有时候想写字又因为没有堂堂正正的语言可以写。写下来都是乱七八糟的。记这本书的笔记的时候,忽然几个字又可以看了一些。这当然是因为这本书的汉语值得写了。

IMG_359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