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Catalyst: A Rogue One Novel

看完简短说一下感受:

首先非常喜欢从Erso一家和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人的角度来写克隆人战争和帝国时期的过渡。虽然Erso一家不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在Vallt星球的同事和当地军队,还是比较nobody的。之前我写过星战世界的职业种类非常少,每次都要从一个不同的农场娃/走私犯/绝地/军官等的角度写银河系,他们的角度已经看了无数遍了,要写新很难。

Galen和他妻子Lyra的职业都是新的。Galen是科学家,Lyra是探险家。一上来我很不喜欢Galen这种天才科学家stereotype。。星战就是stereotype的堆积,然而我只喜欢少年英雄sterotype。我对科学家stereotype很反感。我对Orsen Krennic则挺满意。野心勃勃的帝国军官他并不是第一个,但是他的resourcefulness和他看人玩人的技巧则很有看头。最后协助Erso一家逃跑的,是他和Tarkin的rivalry,这一点没什么新意。想到EP4里Tarkin是死星的总管,大概那个时候Krennic已经被解决了,我竟然觉得有点可惜。

Galen是坚持不参加军事项目的科学家,却促成了最大的军事项目。这里面全是Orsen对他的操纵。可以说略牵强也可以理解为Orsen特别会玩人。我对在星战中引进科学家这件事还是不太能接受。书里还鼓起勇气直面“用科学的方法来解析绝地的力量”的问题。Lyra是爱好自然的探险家,她觉得她能感知原力。(现实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把transcending的体验归功于原力,或者上帝。)她对丈夫研究Kyber crystal这件事持保留态度。

如果是在现实,我是支持用科学来解析所有mythology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和科学一起进步的智慧,否则就会有原子弹爆炸这样的事情。对了书里研制死星和现实里研制核武器的parallel太明显了。吸引科学家的是未知,然而科学家无法控制科研成果被军事化。再说回来,在星战宇宙里,我是否支持用科学来解析mythology呢?EU里绝地是有科学分支的。一部分的我想要科技发展由绝地承担,但另一部分的我又不喜欢这种以有没有原力来区分人的做法。这本书里是这样的:Galen是好人,他想研究kyber crystal。Lyra也是好人,她revere绝地和原力。最终Galen研究了很久之后得出结论说绝地他们守护Kyber crystal的力量是正确和明智的。我觉得这个写法很predictable。这是个很重要的题材我不指望在星战小说里读到让我满意的。

对了,Orsen为了吸引Galen,有一次拿了一盒Kyber Crystal来给他。从这些crystal的大小来看,它们应该都是光剑水晶。我觉得这里太creepy了。

—和R1相关:

Jyn是在克隆人战争时期出生的,她大概比Luke, Leia, Ezra他们大2岁。她爸爸叫她stardust。

书里没有R1预告片里妈妈给Jyn一个水晶的镜头。

Jyn小时候认识Saw。

书结束的时候死星的关键武器并没有完成,而Galen应该也不会再被忽悠去搞了吧?然而预告片里Galen sent a transmission to Rebellion,我一直默认是他在帝国研究所里。。

预告片里又有一次试用武器。

Tarkin出现得很多,很难想象R1里面会没有他。。。

搞一个死星就那么困难——除了要忽悠Galen,Orsen还要调度各种资源。那么第二个死星的时候。。。Orsen还在吗?或者,死星1那么快就被炸了,是不是Orsen的设计很糟糕然后被撤职了(如果他还活着的话)。

死星是Geonosis上的虫子们造的。后来呢?Rebels S2里有提到一句说虫子都死了。。。

Palpatine的副手Mas Amedda,之前都没注意到过他有性格。书里面给了他一些让人讨厌的性格,但没怎么给他motive。

bookmark_borderHacksaw Ridge 感觉世界危险了

本来,不喜欢的电影,看过就算了。不过看到这片在IMDb和在豆瓣的评分都那么高(8.6和8.8),觉得有点惊诧。细想一下,感觉这个世界好危险。

电影里男主说道:

With the world so set on tearing itself apart, it don’t seem like such a bad thing to me to want to put a little bit of it back together.

这个时候我是非常感动的。没想到,后半部电影竟然能 undo 这种感动。没错,如果不强调是信仰让他坚持救回那么多战友,那么我还不会想到,敌人的坚持也是因为信仰啊。男主的未婚妻说他坚持信仰是 proud 真是没错。如果世界上没有如此拿坚持信仰当骄傲,也许战争可以少了一大半吧。战争的发起大部分是因为利益,但是战争的执行却有太多的误会。生死是如此绝对的东西,冷静的人是不会拿来交换那份利益的。

我真不敢相信都 2016 年了,大家还能直接投入这种感动,而不去细想更多。基督教的爱和宽容,是正确的教诲。然而,人需要自己真正拥有这些品质,而不是靠圣经告诉你。

bookmark_border西方哲学史 – 斯宾诺莎 – “Intellectual Love of God”

读书会读完《西方哲学史》,决定大家选一个喜欢的哲学家来复习。我之前写过了休谟,所以这次挑了罗素最喜欢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大家挑的都是 book 3 part 1 里的哲学家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Hume)。最早的古希腊哲学隔的时间太久我们都不记得了感觉很久远,很多都是不确定的;经院哲学又太教条;再近代一些的哲学,大家都感觉罗素写得不中肯(对此我的辩护是,你们觉得他不中肯却还是很喜欢看他写啊)。

罗素说,斯宾诺莎最主要的著作是Ethics。其它他还写了一些 biblical criticism 和 政治理论。Ethics 里,斯宾诺莎从形而上学 推到 psychology of the passions and will 最后推到了由前两者得到的伦理学Ethics。他的书的特点是,论证缜密,格式几乎是几何原本的样子。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individual souls and separate pieces of matter are adjectival(而不是实质的独立的东西)。并没有个人的永生,但是有impersonal immortality,也就是one with the God。这彻底是 pantheism 泛神论。因此虽然斯宾诺莎的真诚、虔诚是远超越一般人的,教会却宣称他是异教徒。容忍他的荷兰政府也叫他不要发表著作。

斯宾诺莎还认为没有free will, 没有chance。(那么他是决定论者吗?)那么犯罪的人是不是也不能怪他们?斯宾诺莎的回答是,sin是一种negation,而上帝包容一切没有negation。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sin是人类角度的,高到上帝角度其实是没有sin。在并不知道斯宾诺莎之前,我一直是用这种思路来理解为什么宽宏大量是可贵的。

我们认为的罪恶,在更高的高度下看可以忽略,但并不会因此而去作恶。

斯宾诺莎认为人有能力理解the eternal and infinite essence of God.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短期的passion阻止我们看见intellectual vision of the whole。

We are in bondage in proportion as what happens to us is determined by outside causes, and we are free in proportion as we are self-determined.

All wrong action is due to intellectual error.

罗素否定了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认为它和现在的科学不配套了。也就是那套演绎法是不够的,fact必须通过观察得到。罗素又强调了斯宾诺莎接下来的结论都是一种《几何原本》式的推论得到的。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在否定了前提之后,他还能那么推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罗素在书里没有说。但是我觉得是因为,罗素认为伦理学是和哲学分开来的。罗素作为一个逻辑学家,承认善恶是没有逻辑基础的。然而罗素自己又是那么爱憎分明的人。

罗素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教我们how to live nobly and accepting human limits。假如你遭受了巨大的不公,比如你是犹太人,你的家人被害死。斯多葛派会说:what does it matter to me if my family suffer? I can still be virtuous. 基督徒会说:Love your enemies。斯宾诺莎(认为自己是很好的基督徒)说,爱你的家人&&宽容你的敌人。这两者是矛盾的,只有爱和胸襟高的一定程度,才能化解。而且斯宾诺莎说,a life dominated by a single passion is a narrow life, incompatible with every kind of wisdom.

而我,读什么书都只能看到我已经在想的东西。在目前我被星战第一次激起宗教情感的情况下读到斯宾诺莎,不能不想到,passion会阻止你看到上帝 这个说法 和绝地信条的相似之处。读书的时候小伙伴表示斯宾诺莎很像佛教。我对佛教可能有误解,我觉得佛教更接近上述的斯多葛派。我觉得罗素那么喜欢的斯宾诺莎——教你会爱也会宽容——这种奋不顾身入世的勇敢,同时又有出世的胸襟,其实是我爱星战的一个深层次方面。。。这种境界,肯定古往今来很不少人达到过,所以在各种宗教里都有这种思想的变体。只是在把宗教推向普通大众的时候,都会变形。

并不是你信教,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也不是如果你是无神论者就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一条修行之路。

bookmark_border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想到哪写到哪。

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终身制的,挺好奇这个制度的来源以及其他国家的做法。小青说这个制度的来源是试出来的:最初联邦的时候发现完全民意驱使会出现很多混乱和不公,所以需要架设这样一个高于平常政治争执的机构。法官们不需要考虑到选票和讨好其他机构,才能做到最好的判断。

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想,长期地judge(除了carry out自己的观点以外还有什么长进?),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这件事?我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物是《宇宙尽头餐馆》里的ruler of the universe (”But then, I thought the rain is wet, so who am I to judge?”). 当然这是fiction,同时也是超小概率的乐观结果。这本书主要通过描述最高法院里各个法官,以及新法官的任命过程,来描述三十年来最高法院的走向。对于政治历史小白如我来说,一开始很不好读。我把Wikipedia上面的美国总统列表里最近几十年的抄了一遍,然后又抄了一遍associate justice的名单,先给每个人贴上党派的标签,然后读起来就顺了很多,很多时候像在读八卦。对于熟知这些的美国人来说,没有这道坎读起来肯定是非常的轻松。

这本书主要是从法官们本人的维度来分析的。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法官当然是Sandra Day O’Connor。由于她在左右的意识形态走的是centralist路线,常常是5:4决定里的关键一票,作者称之为swing vote,给了很高的地位。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很鲜明是左的,他显然对O’Connor这个共和党总统提名的法官被赶到有时候必须side with左派这件事非常impressed。在1992年的abortion case 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中,O’Connor是最终达成pro choice结果的“三驾马车”之一。O’Connor本人本来并没有对abortion话题有过很坚固的观点,甚至好像是有点pro life的。然而这个案件中的“必须通知配偶”条款她不能同意。这样的条款冒犯到了女性的自治权。她是最高法院第一个女性法官,我想,如果不是她是女性,可能法院就要作出pro life的裁决了。

值得一提的是,Casey案件中的“三驾马车”:O’Connor, Kennedy, Souter都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法官。他们能达成liberal的判决,也说明是进步的力量战胜了党派的纷争。当时的九人中,只有一个是民主党总统提名的:Byron White,而这个White当年是abortion这个话题的里程碑case1973年的 Roe v. Wade 中支持pro life的。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最高法院,可以说是above politics的。虽然共和党总统倾向于推荐保守的人,但是法官们不作出符合他们背后的政党的决定似乎毫无压力。

Rehnquist Court,在1994到2005年是最高法院人员没有变动的最长时间。

William Rehnquist是一位意识形态偏于保守的法官,他的特点是遵守原则,讲究效率。他的保守也很难动摇的样子。

坚定的保守派还有Antonin Scalia,他是第一位意大利裔的法官。他的特点是原旨主义。我发现各种流派里,我最不能同意的就是原旨主义。我在根本上就不能接受“先驱伟大必须首要想办法理解他们的原意”这种思路。未来根本就是发散性的,不可能有包罗万象的一个指导书来指导一切,尊重宪法的思路应该是在精神上、根本上尊重,所有的应用都是解读。就像欧几里得一样,founding father只是限定了公约,而公约是越简单越好。不过虽然不能同意Scalia,但是他本身对观点很诚恳,而且特别好战愿意为了自己的观点跟你战斗到底,这一点还是很可爱的。

另一位极端保守派Clarence Thomas则没那么可爱了。书里说他的最好的话是他在办公室里对所有人都很友好。也许是书里故意采用了他最讨厌的一面:他的confirmation经历了很多曲折(有人告他办公室性骚扰),最后是票数非常相近险胜的;之后他一直对此很有grudge;他也从来没有勇气在有敌意的场合下发表观点;他的很多vote都是极端保守的。Thomas是第二位黑人法官,第一位是他位置的前任Thurgood Marshall。保守派是反对affirmative action的,Thomas更是好像从来没有question过这些。他作为黑人对此的论点就是,尊重黑人要不把他特殊对待。书里好几次揶揄道,Thomas本人却是affirmative action的受益者。

Anthony Kennedy,本来一直是最高法院法官里的保守派。由于法院的持续向右,到Roberts Court的时候,他已经是中心派了。他的观点总体上比O’Connor要保守。但是在O’Connor退休后,他已经是九人中最中心的一人了。可见最高法院的持续走向。书里还说他每年都去欧洲Salzburg交流,他的国际眼光也带到了工作中。在否决给一个青少年杀人犯死刑的案件中他的理由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有处死未成年罪犯(其中有中国)。

Rehnquist Court的后期,除了当中的swing vote,其他人的站队一直很好预测。下面的几个人都是左派的。John Paul Stevens是共和党总统Ford任命的,但是他却一直是法官中的左派(因为他是法官离党派纷争还比较远的时代上任的)。David Souter,书里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最接近ruler of the universe。老布什任命的,然而从Casey案之后,他基本上是整个court的左派。他在70岁的时候就退休了(算是比较年轻,有些法官90岁的时候还在工作)。接下来是克林顿任命的Ruth B. Ginsburg(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和Stephen Breyer。Ginsburg给人的感觉是非常no nonsense,严谨简略有原则。

后来O’Connor因为丈夫的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而退休了,小布什提名John Roberts。此时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已经成了政治斗争,小布什面临很大的党内压力,需要把候选人调查清楚。Roberts感觉是个很狡猾的家伙。表面上他很decent,长得帅出口成章人缘好。而他也是个坚定的保守派。此时Rehnquist去世了,布什则把Roberts提上去当chief justice。O’Connor的继任是Sammuel Alito。小布什的两位提名,都是在议会被共和党控制的情况下提名的,他们的保守观点则是毫无疑问的。

由于正巧美国大选,所以在网上看了一些内容。(好像是看这本书的续集一样,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07年初版的。)奥巴马任总统期间,David Souter在2009年退休了(选择在民主党总统在任期间退休,也是有希望继任是liberal的意图),奥巴马任命了Sonia Sotomayor,第三位女性大法官,也是第一个拉丁美洲裔法官;2010年John Paul Stevens在90岁的时候退休了,奥巴马任命的最高法院的第四位女性大法官Elena Kagan。2016年2月Antonin Scalia去世了。议会已经被共和党控制,奥巴马的第三个提名Merrick Garland被议会拒绝投票(这合法么,你倒是投一轮票否决了再说啊?),议会坚决要到大选后再开始投票。在最高法院只有八个人的情况下,如果达成了tie,就需要lower court参与。(大概所以Joss前两天发推说你们别叫Thomas来投票,这样就不会有deaklock了。。。)

虽然美国的政治和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放大了来看美国算是世界上民主的标杆(美国相比欧洲很多国家来说,在很多方面比如宗教和女性平等方面,还是要保守落后),加上很多人都关注美国的流行文化,我听一些民权运动时期的民谣音乐,早就把这些思想当作自己的财产了。这本书从Rehnquist Court开始讲,Rehnquist之前的Warren和Burger Court,跟着国家的走向,做了很多liberal的决定。民权运动能取得那么多进展、取得法律的保护,应该也是和最高法院对各种争议案件的裁决有关。也许那些变化太快了,Rehnquist虽然是个大保守派,但他的保守还是给人一种非党派的印象。如今还有没有法官可以让提名他的总统吃惊?

从这本书来看,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持续向右。奥巴马的两位任命本来也是替换court中的liberal。Scalia的继任如果是liberal则还有希望,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本来这篇读后感还想从各个话题的维度谈一谈的。现在已经写了那么长了也就作罢了。Trump当选总统让我对一个话题很担心也就是反恐。我还记得我还在中学的时候发生了911,当时我懵懵懂懂的,但对911本身的震惊很快就没有我对班上同学纷纷觉得幸灾乐祸的反应的震惊厉害了。中学时代的我就一直觉得套上恐怖主义的帽子是很懒的行为,根本没有直击问题的要害。要害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很想知道,但是要害肯定不是“恐怖主义”这样一个标签。当时的我对美国的反恐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比对我同学的反应要能理解一些)。这么多年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进步一些,反而倒退了很多。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只会造成更多的“恐怖主义”。

最高法院的四位女性法官:

800px-O'Connor,_Sotomayor,_Ginsburg,_and_Kagan

IMG_3878 2

O’Connor & 长者(2002年)

oconnor_jiang

+1s for good old time’s sake.

 

bookmark_borderA New Dawn

A New Dawn by John Jackson Miller, 2014/9/2

日以继夜地看完了讲Rebels主角Kanan和Hera相遇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Kanan是个小混混类型的家伙,只想要忘记Force,因为绝地身份很危险。这讲得通。我继而期望看见未来的Rebellion(具体化在Hera身上)怎样帮助我们迷失的Jedi找回目标的故事。然而这个期望落空了。一直到最后,虽然Kanan的好心总是能从他不care的表面显示出来,但是最终他跟着Hera走了还是更多因为她很厉害她的飞船很棒,而不是share她的mission。故事最后的Kanan并不是Rebels开始的Kanan。我更想看这之间的故事。(是存心留的坑吧?)

记一下fact:

时间:11BBY。Order 66是19BBY,所以Kanan(b. 33BBY)独自混过了14岁到22岁的八年。

地点:Gorse和它的卫星Cynda。Cynda是Thorilide的主要产地。Thorilide是建造star destroyer的cannon的重要原料。Gorse永远一面背向恒星。面向恒星的一面无法居住。thorilide好像出自Cynda的石笋状crystal里,Cynda的景观很美。

主要人物:

Kanan:人类。在Gorse上当炸药运输飞行员。

Okadiah:人类。是Kanan的landlord,在Cynda上开个小酒馆。是个有洞察、冷幽默的老人。

Rae Sloane:人类。是个年轻军官。临时调任Ultimatum的舰长,很希望能保留这个职位。

Count Vidian:人类/cyborg。主要反派。他专长有效率地执行。实际上还有阴谋。

Skelly:人类。克隆人战争时期他是爆破专家。战争中他受了伤,得到一个不太管用的机械手,然后被安顿在Gorse这个不见日光的地方,是个malcontent,爱好爆破和阴谋论。

Zaluna:Sullustan(Nien Nunb的种族)。是土生土长的Gorse居民。在surveillence行业工作三十年。心理上想要给自己的工作justify。后来不得不卷入了这个事件。

Hera:Twi’lek。来Gorse调查Count Vidian。

 

bookmark_borderStar Wars: Rebels S1,2

克隆人战争S4,5,6还没有写,我一心崇拜旧共和国绝地的辉煌,本以为不会太喜欢Rebels。乍一看这个动画不如TCW漂亮,而且动画感太强,主要人物都是新的一下子上来不会有感情。没想到一看起来,立刻喜欢上了这些人物,假期一口气看完了Rebels第一二季。

Rebellion era的设定其实非常省力,你可以假设帝国非常强大,主角的挣扎完全可以justify。不像旧共和国覆灭时期,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归咎于Palpatine的狡猾,难免会有wear thin的时候。也不像后传三部曲的时期,First Order怎么就崛起了,只有脸皮厚如TFA的编剧才会啥都不说直接叫我们接受。

首先吸引我的,我也没料到,是Ghost crew竟然让我想到了Firefly。他们躲着帝国求生存,劫富济贫,密谋Rebellion。他们各自背景和性格都不一样,打打闹闹互相拌嘴。S1开篇的Spark of the Rebellion,他们在帝国追赶下,要对付来抢东西的Ezra,虽然不能和Firefly的pilot剧情里的stake相比,但让我联想到了Firefly,就真的已经太了不起了。我太喜欢这种space family的感觉了。台词也经常有很genuine幽默的时刻。当然剧情、台词等的雕琢并不如Firefly那样密集的有趣,但这种感觉是对头的。第一季很多时候我觉得它很明确自己的受众是小孩子,因而降低了我的要求,于是,它经常超出我的期望。不管怎样,竟然略找到了Firefly的感觉,我真是没有想到。

Dave Filoni显然是和我一样的绝地信徒。在这个绝地最弱的时期,还是把故事的很大部分押在了绝地的myth上。然而Kanan不是一个典型的绝地,他从来没有毕业过,为了躲order 66求生存,他一定体验了共和国时期绝地没有体验过的艰辛;Ezra也不是典型的徒弟,他并没有动力走绝地正道。Rebellion era的设定的另一个省力的地方是,造出这么一对不成体统的师徒没有人会觉得不行。Old Republic时期哪个youngling偷了别人的光剑还可以被选做徒弟的?

不少地方暗示Ezra原力天赋异禀,S2E13里他理解了宇宙鲸鱼,靠它的帮助完成了任务,虽然相信宇宙是那么和谐的是一种很过头的indulgence,但是看到这里我实在是感动得不行。写星战故事,投入绝地师徒关系是绝对不会有错的。Kanan和Ezra这对师徒,实在是太好看了。Kanan的成长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怎么可以超过了银河系主角们啊(Anakin,我看着你)。我觉得好多地方暗示Ezra的天赋比师傅Kanan还高,神奇的是这种时候反而增加了Kanan的吸引力。他的犹疑、自我怀疑,他的humble,从来没有别的成熟的绝地给人这样的感觉,觉得可以presume自己能理解他,对他的选择和所作所为感同身受。而我瞥到一两眼的第三季看来,Ezra成熟了,他一定会变得特别厉害的。我简直觉得,要是Obi-Wan和Anakin的关系能写成这样的话就经典了。(如果Obi-Wan成为Master的契机是接受Anakin的黑暗面。。。

vlcsnap-2016-10-06-22h54m55s166

这一切culminate到第二季的后半,我们看到了Kanan正式成为了Knight。除了2D动画片里有Anakin的Knight仪式之外,官方还没有描写过别的授予骑士仪式。话说,2D动画片现在不算canon,所以Kanan的是目前canon的唯一一个。而且非常deserve它特殊的canon地位。盗用朋友的一句话:Kanan“没有master,没有order,一切都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了Jedi Knight,而且这个过程也还在继续,Jedi的终身道路。”看到第二季的最后,Kanan的遭遇带来了暴击。我再也不说这是给小孩子看的了。

KANAN!!!!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继续探索Kanan的绝地道路,另一方面也是Ezra的成长契机。保护人要走开,天赋异禀的孩子才能成长,这是所有mythtical故事的公式。

在知道Rebels电视剧之前,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了Kanan: The Last Padawan漫画。我记得当时看到小Kanan(Caleb)跟着师傅出战,对未来的期待的感觉击中了我。那个漫画里Caleb Dume和Master Depa Billaba练习的图,最近大半年来一直是我的桌面。

Caleb_Dume_Depa_Billaba_training

—-

I’m so emotionally invested in Kanan – Ezra relationship 以至于前面忘记提这个剧除了这个师徒以外的糖。先说原创的亮点,是Chopper。这样个性的机器人星战宇宙里还没有过(R1里Alan Tudyk的角色不知道能不能挑战一下)。Zeb, Sabine都很容易喜欢上。Hera是这个rebellion小组的leader。她和Kanan有浪漫关系剧里是明示的。Again,这是Jedi Order不存在的时期,没人会怪。Order真是个好讨厌的存在啊哈哈(想想有长老会的时期,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考验一个绝地,因为求长老会帮助判断没人会说你错)。那么各种ref的糖有很多。Darth Vader和Ahsoka的纠葛,也是牵人心的一条(有多少人在Ahsoka说”I will not leave you, not this time.”而Vader回复”Then you will die.”的时候能不掉泪。特别是把Vader的声音和TCW里演员的声音合成,催泪得不行)。另外客串的人物有Tarkin,Maul,Lando,Bail Organa和公主本人Leia Organa。还有很多地方的设计即视感很强,却不牵强,看起来很幸福。(相形之下,更觉得TFA……唉。。。)

vlcsnap-2016-10-06-22h54m35s878

制作方面感觉经费更充足了。Vader请了James Earl Jones配音,Yoda请了Frank Oz配音。Billy Dee Williams配音了Lando。TCW里的Matt Lanter, James Arnold Taylor和Ashley Eckstein都回来客串了原来的角色。另外还有我的女神Gina Torres客串了Sabine的一个朋友。和Whedon-verse相关的还有演Sarah Michelle Gellar客串了一个角色。

想想接下来还有无数的糖可以发,我相信编剧会量力而行不把我们甜死而是会甜得我们跪求更多:)

bookmark_border湮灭 Annihilation

Annihilation
Jeff VanderMeer

一本惊悚小说,细节丝丝入扣,气氛诡异。有种Arthur C. Clark的对未知的探索和恐惧,加上H.P. Lovecraft的诡异,两者的结合。

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切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也许需要看完三部小说才能知道?但如果三部小说都不说明,我也不会惊讶的。

读的时候我还有一种感慨,人脱离熟悉环境之后是多么脆弱。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对于险象环生的原始自然环境,包括地下塔是未知生物的可能性觉得恐惧。后来到了灯塔这个人造的地标,还是觉得恐怖。

对于人物,同样有种未知而带来的警觉。我一直略发毛,感觉好像要忽然揭露作为叙述者的女主的什么事实,然后吓我一跳。虽然这个好像没有发生,但是(吓人不就是发生在还没发生但一直担心的过程中么)和现实一样,永远存在疑问。

诡异的X区域并没有在书里得到解释。但是我不觉得太失望。对于女主的过去的描述,也都很自然。我们自己的思绪何尝不是如此,过去与我们同在。每个人的过去不一样造成我们观察世界的思路和角度都很不一样。

我有一次到舟山去旅游。晚上我们去海滩看海看星星。回来的路上都没有灯,我觉得路边的石屋和草棚看起来恐怖极了。我旅游的地方没有半点诡异之处,基本算是旅游热点。真难想象小说里女主从灯塔回大本营的那段路。

这个小说要被我喜欢的Alex Garland拍成电影,还会有我迷得不行的Oscar Isaac。我中学开始发誓不看恐怖电影,现在要破例了。

bookmark_border前几天看到的二则fanfic

Serenity (1908 words) by Lokei
Chapters: 1/1
Fandom: Star Wars Prequel Trilogy, Star Wars – All Media Types
Rating: General Audiences
Warnings: No Archive Warnings Apply
Relationships: Yoda/Dooku, Dooku/Qui-Gon
Characters: Yoda, Qui-Gon Jinn, Dooku
Additional Tags: Philosophy, Jedi Code

“Through passion, there is serenity.” – Padawan Qui-Gon的作文写得太好了。

There is no emotion, there is peace.
There is no ignorance, there is knowledge.
There is no passion, there is serenity.
There is no chaos, there is harmony.
There is death, there is the Force.

把Jedi Code全部反过来写:

Through emotion, there is peace.
Through ignorance, there is knowledge.
Through passion, there is serenity.
Through chaos, there is harmony.
Through death, there is the Force.

前几天看到谁转播的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的时候,有不少人(万级别的)在宗教一栏填Jedi。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无宗教人士,但是这样填造成统计出的总体宗教率比实际高。

这让我想到我最近一直在脑中想象Jediism是我的宗教。先是因为最近半年看克隆人战争、canon小说、Legend小说,想到星战传说的来龙去脉(经常互相矛盾,把过去授权的作品推倒重来),让我想起年初听“《圣经》的故事”课程录音;然后是猝不及防在The Rising Force里被煽到意识到我真的是被激起了宗教感情。

我以前一直难以理解宗教感情,我从小的本能就是,觉得烧香拜佛的人是懦弱和势力的,略长大一些知道了基督教,本能觉得是权钱驱使。意识到信教人士是有一定道理的,那是年岁不小了之后的事情了。所以真的好像是星战第一个激起我的宗教感情。如果它要成为一个宗教,那是和世界上已有的宗教很不一样的。现在是无法也不会重现两千年前的思想文化现象的。(现在的,只会更好:)

Sugar and Spice (5269 words) by Lokei
Chapters: 1/1
Fandom: Star Wars Original Trilogy, Firefly, Star Wars – All Media Types
Rating: General Audiences
Warnings: No Archive Warnings Apply
Characters: Han Solo, Chewbacca, Kaylee Frye, Malcolm Reynolds, Zoe Washburne, Jayne Cobb, Simon Tam, River Tam, Wash Washburne, Jubal Early
Additional Tags: Crossover, Community: multiverse5000, Multiverse Challenge
Summary:

“Is that the ship that made the 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

点进去上面那篇文的作者的页面,看见一篇SW(OT)&Firefly的crossover。气氛完全不一样,但是写得超好。”You don’t go inviting yourself on other people’s boats. It ain’t polite.” 这对话根本就是原作水平啊!

Han和Mal的气质太搭了。


Partners in Crime by angelsaquero on DeviantArt

其实这篇日志的目的就是想推荐一下fanfic而已。我以为五分钟能写完的~

bookmark_border如果,怎样读都get不到怎么办?Heart of Darkness 初读

http://teachers.yale.edu/curriculum/viewer/initiative_13.02.01_u

英文版看到Marlow从林子里找回Kurtz,然后实在很多地方没看懂看不下去了。回来看了一些解释(油管上的summary,和前面的链接)。如果一个作品,你真的get不了,那么别人的解释,能让你get吗?我很怀疑。然后我拿起中文版,从Marlow从海船上下来走到海边的站点的路上那一段开始看,一直看到了最后。这本书的原文,文字非常的难懂。我一直以为我的英文水平足够读绝大多数东西了。哦,也许这个自大的结论还是对的,而Joseph Conrad的文字难懂程度在绝大部分东西之外了而已。我曾经觉得英文比中文好懂,因为如果看不懂一个句子,总是可以通过语法规则来机械地弄懂的。仔细地看,用在这本书上似乎还是符合的。然而,读小说自然的mementum带来的速度,来不及让我分析理解句子。既然这本书被认为是最厉害的英文小说之一,那么一定是我英文不够好,无法自然地get。

那我也没办法。我甚至有点觉得出现这样一个困难是个有意思的挑战。我可以停下来仔细想想怎样攻克它。我的目标,虽然我没有明确想过,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是要看懂故事、看懂作者的意图、理解赞誉它的人欣赏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我可以形成我自己的观点。

有很多书我看不懂暂且不表,包括读书会经常推荐的在我狭隘的眼光看来简直莫名其妙的书。还有不少书我看不懂,却非常希望能理解喜欢它们的人为什么喜欢。之前没有理解但非常想理解的还有DNA的Long Dark Tea Time of the Soul,它的前一本书我非常非常的喜欢;还有科幻名著《沙丘》,还有毛姆的《刀锋》。现在这个列表里多了一本书:《黑暗之心》。而这本书是其中最短的一本。因为罗素特别推崇Conrad,我无法理解这本书让我更感到可惜。那么我可以crack这个困难吗?

哦对了,我非常想理解但是总get不了的还有莎士比亚。

读中文版我困难小多了。还是隐隐觉得不放心。比如原文里的pilgrim都被翻译成“外来移民”,完全不妥。读中文版加上油管上的summary,我似乎读懂了剧情。然而从剧情方面,我还有不少疑惑。下面是我目前的理解和疑惑:

首先Marlow这个角色,应该是基于Conrad本人的经历。这个角色在故事中,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原本只是喜欢探索未知世界而已。到了非洲却发现当地的欧洲公司员工嘴脸很丑恶,不喜欢他们。对于传说中的Kurtz,感觉他一定不是和丑恶员工一个样子所以寄予希望,很想认识他和他交流。他遇到俄国青年的时候似乎立刻就同情他,因为他身上是一种单纯的向往冒险。也许俄国青年对Kurtz的崇拜感染了Marlow。然而Marlow对Kurtz虽然向往,但似乎一直没有很崇拜?后来他意识到Kurtz疯了。但是还是替他保管信件。也许只是因为公司唯利是图的员工相比,Marlow更忠于Kurtz。Marlow回到欧洲后,拒绝把Kurtz的文件信件给公司。他给了Marlow的表弟一些亲属信件,给了Marlow的记者同事Marlow的报告。最后他拜访了Marlow的未婚妻。他有没有被未婚妻感动?应该不是完全感动了,因为最后他对她撒了谎。

Kurtz这个人物就更难理解了。他的属性是听他讲话都的人会被他迷住:原住民、未婚妻、俄国青年等等。那么他本身是什么人呢?他的报社同事说他应该当政治家。一个如此有感染力的人,是个理想主义者(不管他的理想多么racist)?然而他似乎是非常忠于“多搞一些象牙”这个生意的。很难想象理想主义者会这样。而且,他获得了一个部落的崇拜后,带领他们去抢劫别的部落,也不是光明磊落的人做的事情。当Marlow发现他之后,他的计划是什么?他为什么那么虚弱还要逃离,为什么又跟Marlow回来了?他的报告,在他神智清醒的时候,内容是白人可以做很多好事因为他们那么厉害在黑人眼里可以说是神。在他后来疯了之后加了一句:杀光所有brute。是指黑人吗?他对原住民,到底是想要领导他们,还是想要利用他们,还是痛恨他们?

至于俄国青年,他为什么忠于Kurtz?甚至Kurtz命令当地人攻击船之后,俄国人和Marlow也不怪Kurtz这是为什么?完全是Kurtz的魅力?而那些pilgrim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随船冒险。

虽然我现在对这本书的理解还很少,但是我有种感觉,谈论这本书是不是racist、怀疑作者racist的人,自己都是racist。在那个时代和那个情况下,作者表现出对原住民比书里更多的同情,都会显得很假。初次认识非洲的黑人,而且在那种环境里,肯定会觉得对方野蛮原始。这本书不可避免涉及了racist、殖民的题材,但是感情和同情心是自然的。我觉得书里的villain、作者用最贬义的笔墨写到的,是那个manager、制砖人和那些白人pilgrim。

关于文体,前面的链接里我略了解了这是现代体。和之前的经典小说里,上帝视角nerrator文体不同。这种叙述并不是旨在讲清楚一个故事,或者是把情节或者环境描述得精彩或生动,而是用语言来传达一种情境。“意识流”……也许,因为我的语言不够好,没能像我以为“意识流”会给读者带来的那种感受那样体会这本书。

我现在习惯的小说,都要语言吸引人,风趣幽默最好。wxb早就说过,这样的小说还不如拍成电影电视来体验。我至今似乎都没有体验过什么小说,不能被很好的影视adaptation替代。(当然,我没有读很多小说。)

接下来,我要听一遍有声书(我很怀疑会有帮助)。读一遍wiki上面的解释、背景介绍等等。对于这本书的research应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