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Basically just trying to process…

我经常无法 gauge 工作狂说话的意思。经常在我们讨论项目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刚刚和客户聊过了以后,她会忽然说,“其实没有多少东西要做的是吧?只要改xxx,就好了呢。当然,测试要仔细看一下。” 工作狂这周末生病了,休假了两天。我就把上周她这么说的项目上线了。

今天和她讨论下来,我被她说服了,感觉自己上线的逻辑是错的。现在我很想为自己找借口。

问题简化下来是这样的:有一个 join 的逻辑,历史上一直要用到一个日期的字段。这个的来历是,marketing 的人用一个系统(系统A)决定给哪些用户发优惠券,这个信息会被传到发优惠券的系统里(系统B),有个程序会把一段字符串写在B里一个表的一个字段里,这个字符串包括一段日期,是我们用来 match 两个系统的字段之一。至于为什么用时间字段,而不是搞一个ID字段,可能是十年来没人有空重构这块。现在 marketing 的人请开发做了一个新的系统,那么这个程序也需要存那个字段到 B 系统里。这个系统 deploy 到产品环境后,他们发了几个优惠券测试。从这几条测试数据来看,A系统里有 M,N 两个时间字段,B系统里存的那个时间解析出来一看,有一条和 M 一致,其余的和 M,N 都不一致。这个时间字段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是这批优惠券发放的时间。可能每个客户收到的时间略有不同 (N),但是对 marketing 的人来说,他们就是这个点发的优惠券(时间 M)。而这两个字段的命名意味着 N 不是一批次的时间。当我们问对方开发的时候,我们问的是,run date (批次时间)是哪个?他说是 M。

概括一下:我们需要搞清楚 1: 系统 A 的 M 还是 N 字段和系统 B 里挖出来的时间字段匹配;2: 这一批次的时间是 M 还是 N。

乍一看有好多理由支持 M 是 run date 而且也可以用来关联:

  • 对方开发说了是 M
  • 测试数据里有一条是 M 能匹配,其余的记录里 M 和 N 都不符合 (所以 M 比 N 好)
  • 从命名来看 M 是批次的日期时间,而 N 是个体的时间戳

接着我观察了两天产品环境的真实数据。观察结果是符合 M 是 run date,也是用来关联的字段。这里有一个疑点是,产品环境的数据里 M 的时间部分都是 00:00:00。但我没有觉得这里有问题,因为系统 B 里用来匹配的字段也都是 00:00:00 为时间的,就这样过了两天,除了几条测试数据以外,所有记录都符合 M 是 run date 也是匹配 B 的字段。

好了,工作狂是怎么说服我我可能错了的呢?第一她说她知道发优惠券一天只能发一个。“那么可以一天给一个用户发多个优惠券吗?”我问道,但是她没有很肯定地回答我(我也不能怪她,因为这种业务的问题其实应该 PM 来搞清楚)。但我觉得她的假设可能是对的,因为我之前在哪里看到 marketing 的人在 target 给哪些用户发优惠券的时候,为了对比组能真实反映优惠券的效果,会回避被别的 marketing campaign target 到的用户。这一点的推论是,B 系统里的那个时间永远是只有日期,时间部分永远是 00:00:00。用这个角度来看,本来看起来 “测试数据里只有一条是 M = B里的时间字段,其余的都 M 和 N 都不匹配 B 里的数据” 从另一个角度看变成了 “所有记录(包括测试数据)都符合 N 的 date 部分 和 B 里的字段相等”。似乎 N 是我们要的字段更有可能。前面的三条变成了:

  • 对方开发说了 M 是 run date,但是匹配的字段可能不是 M
  • 所有记录都符合 N 的 date 部分 和 B 里的字段相等
  • 从命名来看 M 可能是 run date,而用来匹配 B 的可能是 N 的 date 部分

关键是,我没有想到这个匹配规则可以不管时间戳,只管日期。

本来在我看来已经很确定可以上线的逻辑,这么一说又感觉不对了。现在我对我已经上线了感觉很不安。我做事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风格,比较避讳 risk。但是这次我完全没看见 risk。

当然,上面这个 complication ,是埋在好多细节里的,虽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细节。。。

我还是想怪项目没有需求和设计文档。

今天下班前专门发了邮件问那个开发 “你的程序里往系统 B 里写那个字符串里日期的部分是哪个日期/时间?是 M 还是 N?” 这个问题,希望能得到正面回答。

你说我脑力花在这种事情上,是不是很无聊啊?其实本质上是根本没有难度的事情,就需要沟通的时候大家在 same page 上。这一点照理说也是 pm 的事情。

bookmark_border可以算是 another productivity bandwagon 吧

Bullet Journal 我已经停了一整个月了。九月还是不高兴重拾。是时候重新上一辆车了:)

上周下了 Moleskin 的 Actions,界面实在是很好看。但是用了两天后觉得不够好:好几次手机上出现一个提醒说:打开 Family list,点进去后什么也没有,可能是我已经移动的 task 跳出来了,我没有什么兴趣研究,更不想付费了。

然后是下了以前我付费过一年的 Todoist。重新登录后,发现以前的 task 都还在,overdue 了一年多了吧?这么多 task 眼前一黑。出于好奇我点了几个看以前我到底希望自己干什么。有些事情我是最近才完成的,还有好多事情我到现在还没完成。顿时感觉很 dread。把所有的 project 和 task 都 archive 了,想重新来过。不料当我试图删除以前的 custom filter 的时候,提醒我说这个功能是付费才有的。Todoist 的收费算是比较贵的了,我本来是打算轻量使用,不付费的。现在看来这个界面肯定会逮住一切机会向我兜售付费服务。一气之下也删了。

目前我开始用微软的 To Do。

最近的想法是,本来过于相信 “all tasks in one place”,所以对什么都不满。曾经把工作的东西都放在 Todoist 里,一方面很麻烦,一方面我的 stats 看起来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工作,没有意义。Notion 很好用,事实上也可以用来管理 todo,就是肯定没有专门的 todo app 好。所以应该用多个工具。比如工作的 to do 和项目 tracking,我就写在一个 md 文档里,只存在公司电脑上。存的方式比较像 Bullet Journal,但是是电子版的。每天吧昨天的 copy 一份,在上面增删改。

那么 Notion 的缺点除了经常需要登录(对我来说就是经常需要打开 VPN,因为我用的是股沟登录),不登录就什么也不给你显示,另一个缺点是其实记 note 不是很方便。Notion 上面我记录了很多 note,但我从来不来看。所以我打算重拾 Evernote。虽然以前我从来没有玩得很转。

Evernote 和上一篇日志里提到的 PayPal 一样,我是在有中国版之前注册的。Evernote 有了中国版之后,为了登录方便,我用上了中国版。但是那一阵中国版关闭分享功能啊什么的屈服于 “当地法律” 的做法让我很不安,我就删除了中国版的账号。再加上不付费就不能在多个账户登录,这一点很要命。而且界面感觉落后主流十年,付费很不值得。我就放弃了 Evernote。(现在想重新试试,登录然后踢别的登录。。)

想重新创建 Evernote 账号的,用邮箱注册的时候说已经注册,让我激活。。激活了以后发现,将近十年前的 note 居然还在。

更加神奇的是,里面一个 note 是 游泳要带的东西的 checklist。而我 literally 今天刚刚在纸上写了一遍 checklist,准备明天去游泳的。Déja Vù 了。

找喜欢的工具怎么这么难?而且现在几乎都付费了。如果我用了喜欢我会心甘情愿地付的。但是大多数工具我都用不好。该怪工具还是怪我?

bookmark_border时间感的碎片两则,再加一则

一、

当年读王小波的文章里提到文革的事情的时候,总觉得还好那个时代过去了。为了惩罚我的这种侥幸心理,现在一转眼居然感觉又要回到那个时代了。今天看到一个人说 ta 工作的书店接到通知,必须把 xi 的书放在显要位置(原帖当然已经被删了,我只能 paraphrase)。下面有一个人回复说,厕纸来源。这一条回复下面有几个回复,因为现在网上讲话都很隐晦,我脑子也比较愚钝,没有太明白各个发言的人的意思,就获得了一个有点紧张的感觉。忽然想起了王小波的《电影,韭菜,旧报纸》里的这段。看来,我们离那个时代差不远了。幸好王小波早逝了。

二、

一位在澳洲的友邻说澳洲的电子书很贵,我上前讨论了两句,因为我觉得美亚的电子书很便宜。结果就在聊亚马逊对跨地区的限制。我想起我最早网购是用 PayPal 的。后来我用不来 PayPal 了,我记得困难点在于,我不知道我的账号属于哪个地区的,可能是我被重定向到中国站,但是登不上去了(可能是这样的,时间很久了我记不得了)。这个话题现在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了:曾经觉得互联网会打通全世界,不再有 border。但是大企业必须“符合当地规定”,是不是助长了世界的分裂?

三、

看到有人说对 Piketty 的新书有意向的中文出版社给他发来了在英文版和法文版删除内容的要求。惊叹的同时不禁想到这和HK国安法38条“本法律也适用于非HK永久居民在HK地区以外的作为”如出一辙。同时我又觉得,这个路线和之前的要求苹果下架应用或者要求股沟审查搜索结果因为要“符合当地法律”是一脉相承的。(你这么聪明那么你倒是预测一下下一步会怎样发展呀?)


更新这一些。因为我的脑力都在社交媒体上。但是 都ban 现在无法用,发了大概率会删掉,来这里备份一下。

我竟然没有发过王小波 tag。这里真的是我的博客吗?!

bookmark_borderNatasha’s Story / Welcome to Sarajevo

最近刷到一个粉丝扫描97年的杂志采访,很喜欢 Stephen Dillane 的观点,所以追片的过程中决定先看这部。看之前想先了解一下战争背景,然而看wiki页面我看不懂,所以索性先去看了这部电影改编自的书,Natasha’s Story。

这本书的作者 Michael Nicholson, 是一名战地记者,在报道萨拉热窝之前,已经现场报道过了十几场战争了,包括 Bosnian War 之前在 Vukovar 的残暴战场。从书中我仍然看不太懂战争的起因、升级的过程、各方的诉求、为什么特别残暴(Nicholson 和其他的报道战争的 war veteran 都都感到这场战争比他们所见识过的战争都残暴)。但是从他的角度我感觉好理解一些了。他作为战地记者对自己安全的担心、别的记者处理这个担心的哲学、差点送命的经历这些都很可以理解。他描述的 sniper’s alley、联合国维和部队、他们外国人的身份和当地封锁的关系等等细节都很好看。他决定带走到收养 Natasha 的过程也有很多思考,即使一个孩子在那么多受威胁的当地人里是非常渺小的一个,带走一个孩子和收养孩子都是需要思考的决定。Natasha 来到英国之后,还有她成长的一些问题,当然还有途中官僚的问题。

在说 Natasha 的故事的时候,穿插了对战争新闻的描述。当地交战势力之间的关系,各方的诉求,这方面我还是不太理解,不知多少是因为我看得不懂(不懂背景、读书理解差),多少是因为作者也并不是完全理解战争的这些 high level 的方面。我目前对该战争的理解是: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共产党国家。共产党国家的特点是,downplay 种族和宗教,大家共同信仰共产主义。但是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开始分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也想独立。这个地方有三个族群,人口最大的是穆斯林人群(Bosniaks),其次是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Serbs),另外还有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Coats)。独立公投的结果是要独立,但是塞尔维亚人不同意,政治矛盾下,政客开始煽动民族情绪,三方打了起来。从书中我的理解来看,主要的 aggressor 是 Serbs,他们受到了南斯拉夫的首脑(自认为是铁托的继承人,希望保留更多的南斯拉夫领地因而不希望波黑独立)的支持,武装得比较好,开始对穆斯林族群屠杀。而 Bosniaks,因为是被共产党统治了四十年,其实是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但是被打了以后,也逮到机会就施展残暴(虽然他们的平民伤亡、受到的暴行最多,可以说是受害者)。国际社会的应对非常疲软。欧盟的前身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ies)派出了地面部队,还组织了一个负责谈判的组织。联合国也派出了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他们在地面上的部队都束手束脚,因为帮助地面上的任何一方都有悖他们外人的身份和中立的立场。谈判的人也是非常的不成功,有时候和这个人谈,更重要的人没有来参加,有时候轰轰烈烈谈完了,塞尔维亚领袖转头就违反了谈拢的约定。美国一开始是老布什当总统,他对这件事的反应动机都是连任竞选。他最终没能连任,克林顿上台后,应对这件事也非常没经验,一开始拆了欧共体谈判组的台,半心半意关心这件事。媒体报道了战争的残忍后,忽然民意压力下,克林顿又下决心要采取措施,说要轰炸,但是欧共体的人都冷眼相待。反正克林顿的反应前后变化了好几次。这本书写于萨拉热窝围攻战开战一年后,战争还没结束。萨拉热窝围攻战持续从1992年4月到1996年2月,是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围攻战。而波斯尼亚战争的结束是1995年在美国 Dayton 签署了和平协定,原来的波黑分裂成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

Bosniaks 的被屠杀,不得不让我想到现在的维族人,同样的是在共产党统治国家里,已经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对于 Bosniaks 我不熟悉,但是维族人,我觉得汉族统治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维族人的警惕。也许对别的少数民族也是。我还有一个跨度很大的联想:在之前看 RBG 纪录片的时候,我看到她接的一个案子是女兵的福利和男兵不一样,我蛮惊讶的,因为我以为男女至少在这种明面上的事情(一个数字)、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里是比较平等了吧?很多经历 gender pay gap 的女性都是到了亲身经历才发现的。我的理解是,我们总是过高估计社会的状况:男女应该是平等的,肯定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这里有一种 confirmation bias,觉得看到的落后现象都是特例,直到发生到我们这种普通人头上。民族问题也是这样。实际上排斥穆斯林这件事,近现代社会,从西方到东方,大家都在做,一直在做。也许一百年后我们会醒悟,发觉我们对待穆斯林就像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一样。CCP 现在在对维吾尔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 Bosniaks 人受到的残酷(虽然很残酷的行为已经有很多了,但是比最残酷战争残酷得少,就像比 Jeff Bezos 穷一样),但是远比他们受到的更 sinister 一百倍。因为我们有“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种 confirmation bias,我们都没充分意识到世界根本不是那样的,世界上的暴行和无知还在横行,甚至就在离我们不远处。

书中讲 Natasha 的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好看。我很喜欢作者,他的顾虑、打算和担忧。还有教育小孩的问题。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报道 Ljubica Ivezic 孤儿院后,决定带走一个孩子,他选了 Natasha,但是是准备好如果她或者孤儿院的负责人 Vera Zoric 不同意的话,请她选一个孩子。他说,他跟 Zoric 说了意向、取得她的同意以后,她去单独告诉 Natasha 。他们谈了半个小时后出来,Natasha 的回答是,她愿意跟他走,但是她必须先要知道她要去多久,以便决定 “how much love she must give”。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感动,有点心碎。因为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处境困难的孩子,感觉特别儿童,又特别真实。Nicholson 带走 Natasha 的过程也特别 dramatic,他的 dilemma 也值得商榷:他可以说是利用职务之便做了这件事。但是在政府之间不合作的时候,他稍微 bend 一下规则做了这么一件好事,而且也不是为了什么 publicity,动机很真诚。他之前在越战的时候曾经目睹了送走孩子的包机爆炸。他曾经跟妻子讨论过收养战争孤儿的事情。这些,包括 Natasha 到英国之后,当地的儿童福利组织要检查她的情况,还有媒体的关心等等,都是挺有意思的故事。书中有一个十年后写的后记,Natasha 成长为一个擅长运动的女孩,曾经回萨拉热窝教网球,然后做了一些公益活动。她和收养她的家庭都是幸运的。

看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发现对我来说,好看的书经常是让我看出来作者是个好人的书。(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做 decent 的人其实很难,真正能做到然后还做了特别的事情,是很难得的。)

下面是关于电影。

我觉得电影的剧情改编非常失败。上述好看的地方很多都改掉了,替换的情节都非常差。对战场的危险的描绘远不及书里的描写。书里有很多现成可以用的内容啊!比如不同的战地记者对待危险的态度,就可以有非常好的台词(“You survive one day, you start again tomorrow and you just ignore the law of averages!”)。书里有围绕着记者的情节很好懂,比如他下飞机后需要开车去联合国驻扎点,路途上的危险。电影里没有这些,一开始主要是主角 Michael Henderson 和他的摄影师在当地向导和司机的帮助下到处拍摄新闻。孤儿院里领养的事情也非常失望。他偶然承诺了女孩有朝一日会见到英国的,他被调回去的时候女孩很失落,就在那个时刻,周围有他的 crew 和别的孩子,他跟她说要带她走。后面的挣扎也几乎没有,解救孩子的组织就出现了。他去找孩子妈妈的过程也很不真实。

我觉得吧,如果想要淡化带走一个孩子的事情,不如把书里也提到的获得准许去参观穆斯林集中营的报道好好拍一下。既然已经是改动很大的改编了,不如把那件事情算在主角头上,可以在电影最后说明一下这件事真正的 credit 应该给谁。剧本已经做了这件事了,把发生在后续带走孩子的大巴遇到的抢孩子的事情编在了主角和孩子的大巴上。(我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编剧方面的建议……我是一个编剧 backseat driver…)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本文开头提到的 SD 的采访。他说,人家战争创伤这么大,才过没多久,我们就要冲进去拍一个主角是个西方人的电影,讲他多么英勇,救了一个小孩到伟大的西方国家去。所以一开始他不想参与的。但是他看了 Michael Winterbottom 的别的作品后改了主意。他们还去见了 Michael Nicholson,但是他不想过于接近他演的人,因为他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太着重他自己的角色。只有 SD 会在自己主演的电影里还希望自己的角色要低调一些。我真的好欣赏他这种 strong opinion。

Michael Winterbottom 在拍这一部之前拍的电影 Jude,其实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让我认识了 CE,是后来我看 DW 的原因。

至于 SD,现在他在我眼里真的太完美了。

Michael Nichol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上面截图来自 ITV 在2016年 Nicholson 去世后发的纪念短视频

screencap: Stephen Dillane as Michael Hender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bookmark_border碎片:记一个理解障碍

昨晚看书看到这句话卡住了。往后看了一点,但是这个障碍一直让我很不爽。

As in tort, liability in the criminal law is occasionally strict, i.e. there are offences that can be committed without mens rea.

前文说,判定有罪既要有犯罪行为 actus reus,也要有犯罪意图 mens rea。为什么这里说判定有罪有时候是很严格的,然后又解释说,有时候没有犯罪意图也可以定罪呢?

刚才我终于明白了。这里说的不是判定犯罪的要求严格,而是对犯罪行为的严格。鉴于这本讲法律的书,用词一般都是很准确的,我觉得是我对 liability 这个词的认识不够。

—分界线—

最近一个想法是,所有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在做的事情是把名词和物体/事件/概念/现象/规律等联系起来。The Meaning of Liff 的前言里 DNA 半开玩笑说,因为 “走到厨房打开冰箱门忘记要干什么了” 这件事没有一个名称,所以大家都以为这件事只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比一般人蠢。我觉得其实各种不同领域的学习的一部分,都是给 “走到厨房打开冰箱门忘记要干什么了” 起名字、记住名字,以便在深入讨论中可以结构清晰、意义明确。当然,怎样起名字、对需要谈论的对象进行分类和关联,也是学问。

—分界线—

我的脑子是不是有点活过来了?

—PS—

另外一个不相关的想法:有时候英文的文章里会夹杂几个法语,而很多专业书里英文里会夹杂拉丁语。我忽然觉得这和我们有时候夹杂几个英语是类似的。(我不是暗示这里有条鄙视链:))就是有些概念,我们想要把它和平常的东西区分开来。你说 mens rea 感觉就和 guilty mind 不一样。这样可以中立地讨论问题。英文里夹杂法语的时候则是另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概念就是法语里有的,用它就能表达了,发明一个本土的词则比较麻烦。(当然我的概括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当我在英文里读到法语词的时候我一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也一般懒得搞清楚。😂)在我夹杂英文的时候这两种理由都有。当然,我夹杂英文根本没有这么正式,经常就是犯懒,想到什么写什么。

bookmark_borderThe Tunnel S1

最近迷上的演员是 Stephen Dillane,所以去看了这部剧。Bonus 是,上一个迷上的演员 James Frain 也出演了几集。

剧情容易让人觉得最终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但实际上就像 Karl 最后说的那样,更是关于 Paloton 的。但是剧情给人这种感觉,是不是也该怪剧本没有足够强调 Paloton 和大反派的动机。我回想了一下,有点觉得最初的几条线索和最终的揭露关系有点远。我觉得一开始的几个谋杀感觉大反派的动机没有交待清楚。有几条线索索性只是 collateral damage。几个大谋杀好像只能用反派是神经病来解释。again,要是剧本这些线索做得更加 tight(联系到 Paloton 做的事情),那就完美了。

我的上述抱怨是减分项。但是这部剧的加分项太多了。Stephen Dillane 重新定义了我对“演技好”的认识。Karl 这个角色,和我之前看的他的别的角色完全不一样,不变的是他的每个动作、表情、台词都有戏,也完全不给你多戏的感觉。看了一些采访,感觉他本人是个非常直接的人,感觉他的表演全是他的有意选择。这个角色并不能说是考验演技的角色,但他把这个角色演得很 mesmerizing。

我看剧一般看的不是表演,为了一些剧本意图,或者一些别的细节,我可以接受很差的表演。一部剧光有好的表演是不够的。而这部剧的很多很多细节做得给我感觉很真,还有很多选择我特别喜欢,配得上演员的表演。

我喜欢对女主的处理。一般而言我对这种“不通人情只讲逻辑和规章”的人物类型是很拒绝的,这种角色通常摆出来都好像是给人 ogle at 的。比如说 TBBT 里的某个很受欢迎的角色。而当这个角色是个女性角色的时候,则更加感觉不尊重角色(“看那个怪女人啊!”)。Elise 的处理就很好。也并没有给她整套“女强人”对待。她有上级有下级,大家知道她的风格。她的上级 Olivier 是真的看重她,她的下级几个小朋友,则是对她有一点“我们老板有点变态“这种态度,感觉很亲切。Clémence Poésy 演得也很好。我喜欢她的造型感觉很真实(完全不像我上一部看的罪案剧 The Fix 里面的律师那样 glamorous)。她和 SD 对戏也很好看。最终的那段,“我儿子活着吗?” “是的。” 重复了很多遍,两人 deliver 台词的神态,一遍一遍地变化,简单的台词撑起了剧终的高潮。

Elise 和 Karl 的关系,则是经典的 polar opposite to friends 的类型,但剧里没有太过强调,一切都是就事论事,以破案为重。实际上 Karl 的随性和 Elise 的高能都发挥了作用。两大主角是异性,但完全只有友情和互相欣赏,这里做得非常到位,一点点暗示都没有,即使 Karl 的设定是花心渣男,他妻子得知合作的侦探是个年轻美女后提醒他不要越界、他儿子对 Elise 有点 crush 后说他嫉妒,但是都是很真实很正常的反应。这些写进剧本、演出来后真的给人感觉男女主角完全没有浪漫关系的嫌疑。然而看完剧后感受最深的还是男女主之间的关系,你感觉到的是,他们完全是尊重和欣赏对方的能力和人品。

我是不是喜欢这部剧对恐怖主义的描述呢?这里的恐怖分子(大反派),根源是当年调查接过政府项目的秘密组织后,认识到世界的黑暗,但无法继续深入调查因为被老板撤掉了(老板,也就是 Karl,也是获得上级命令)。我是挺喜欢这个设定的。但我觉得恐怖主义更加危险的地方在于对人的煽动,以及一报还一报的恶性循环。剧中有相关的情节,但是剧中相关的情节并没有被放在很根本的位置。

剧本里的那个记者,是比较负面的形象。大众对恐怖主义者的看法,有时候有点希望有人能 shake up the system。记者利用这种心理,glorify 里反派。这一点也写得很好。这个剧是2013年的,这种感觉最后越来越真,2016年实体化在了川普身上。剧中让儿子持这种观点,感觉也是安排得很好。作为父亲你怎么说服儿子呢?

我喜欢 Karl 和 Laura 的 interracial 的婚姻。和很厉害的女主是女人一样,这里对此也只字不提。你不要跟我说这是政治正确。这部剧正好有我最近的两个演员 crush,SD 和 James Frain。他们两个演员本身都结了 interracial 的婚,而且他们两个年纪都不小了,感觉婚姻很长久,小孩都老大了。所以 interracial 婚姻是现实中会遇见的,没必要提。演 Laura 的是 Angel Coulby,就是感觉和 SD 的年龄差距有点大。不过她真的是我心目中的人生赢家了,和我最喜欢的演员的前三位都有合作。

这部剧一半是法国角色,法国演员、说法语;一半是英国角色,英国演员。非常明显的是,法国角色的部分我理解得超级差,经常需要看完后重新拉一遍,把人名和脸认认清。一句法语念出来,我连里面的人名在哪里说到了都听不出来。而英国的这一边,因为演员大部分都是认识的,又是英语,就理解得多了一些。里面有 GOT 里演 Daario(好看的那个) 和 Benjen Stark 的演员,有 Keeley Hawes,还有最近看的一版 Emma 里的 Harriet 的演员。当然,Karl 的儿子是 Dunkirk 里的小哥,他妻子是 Merlin alumni。但是一到法国我就搞不清楚了。一开始我分不清 Elise 的上级和下级(都是黑色大胡子男),然后我分不清巨富 Alain Joubert 和被绑架的老兵(都是精瘦老男人),当他们说女议员的名字的时候我又不确定是不是在说巨富的妻子。

我看的这个版本居然顺序是错的,第三集放到了第五集的位置。我开始看第三集的时候发现我怎么跟不上啊,然后把前面两集重新看了一遍,把所有人物都记录了一下。结果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发现我漏看了一集。我想,这种错误不太会再有了吧,结果第八集又跳过了,看完 finale 后再看的第八集 orz

s1e01 amused Karl 😉

bookmark_borderAngel Season 5 & B/A 完结

作为记录狂,我想起来我看 Angel / Buffy 两部剧的时候做了很详细的记录。下面是进度概括的截图。2017年4月开始看,254集电视剧,2020年8月看完了。BtVS 开始我中断了一年半,AtS 最后我又中断了一年,还蛮对称的。

先说重点,也就是我喜欢这部剧的地方。季终结尾的方式和任何我看过的剧、电影(特别是这种超自然设定的)都不一样。还有前面 Angel 签字转让 Shanshu prophecy 的情节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不出有别的什么剧本让我如此惊艳了,而这里只是点到为止。Angel 这部剧本身也有太多非常独特的地方。第一季里面他们救人后收钱,为了真的让受害者觉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 agency。这些角度的想法,真的别的地方从来没有过,也让 Angel 这个超级英雄独一无二,他是姿态最低的英雄。他本来就是个鬼,永远在赎罪。

btvs/ats milestones

但是可能因为以前的电视剧每周在电视上播放,而不是现在我们对着电脑仔细琢磨,这部剧粗糙的地方也是非常水。Angel 这部剧的问题是,人物设定建了拆拆了建,结果人物的 arc 都被抹得很淡。Wesley 在隔壁剧里出场的时候是搞笑角色,后来编剧给他尝试了智慧、nerd、黑暗等等风格,Alexis Denisof 太厉害了全都能演。我本来不太喜欢 Wesley,看完第五季现在对他只有喜欢了。Gunn 的 arc 也是一直很不确定。这一季他的设定是非常 smart 的律师。因为得到这个能力的过程太轻松了,我只感觉他的设定是被推倒重来了。Fred,Lorne 和 Harmony 基本上是 one note 的角色。其实蛮可惜的。为了让 Fred 有变化,居然只能杀了她让她换一个身份回来。Cordelia 角色 arc 可能永远会是 Joss 被人诟病的把柄。她和 Angel 谈恋爱感觉是莫名其妙的,她的离开也是。而 Connor 在上一季里也越来越莫名其妙,这一季他出现了两次,我蛮喜欢他的重新设定的(see?和 Connor 相关的情节是 literally 重新设定了)。我觉得 Connor 真的蛮帅的,所以本来对他就可以迁就很多,而这里我很喜欢第五季的 Connor。只有 Angel 本人的主题是确定的。Angel 的主题是持续战斗,所以不需要很大的 arc 改变。而这个主题也是深得我心的。是我对成年的感受。第五季有2/3的集数我都很不满意。哦还有,我真的很烦 Andrew。隔壁剧的次要角色里,我就很喜欢 Jonathan。而 Andrew……厄!(and don’t get me started on Spike’s arc…)

Angel 这部剧的编剧里有几位特别喜欢探究 Angel 为什么战斗。主要是我喜欢的 Tim Minear。第五季没有他,但是有一位编剧 Jeffery Bell 给我感觉和 Minear 类似。越看 Angel 就越能让我辨识出我喜欢的 Firefly 里,很大部分是 Minear 的贡献。他和 Joss 的风格还是很有差异的。我想追一下他别的作品。

第五季里好多集看得我都懒得抱怨。从著名的 puppet 那一集开始,连续出现了一个高潮。但实际上,这里的高潮主要是 Fred 的死带来的。而我其实不喜欢编剧用杀角色的手段来勾起我们的情绪。我喜欢的反而是一些细节。比如 Eve 要躲避 Marcus Hamilton。看起来是个小女子要逃离会欺负她的壮汉,而最后终于守不住了,Hamilton 抓到了 Eve 之后,做的事情是让她签字把她的职位移交给他,顺便还有她的永生。这太 Angel 了,我好喜欢。另外,一个 demon 是一个议员(虽然隔壁剧里已经用过了市长),也感觉很棒。puppet 那一集里坏人吸小孩的灵魂是因为 innocent 的灵魂在地狱黑市很值钱。这些都是非常棒的 Angel 的设定。这部剧要是放到现在来写,这些荒诞设定更加密集一些,该会超级经典吧!这部剧里我喜欢的地方喜欢得很深。

下面是分集记录。虽然有很多喜欢的地方,但是没有一集是完美的。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最后一集,主要是那个结尾我没想到。但是实际上最后一集的 set up 其实蛮仓促的。我有点纠结一方面没觉得那个齿轮组织有多厉害,另一方面又有点佩服一个最终 finale 没有过多的 delusion of grandeur,是不是特别厉害啊!

A5-1 “Conviction”

W: Joss Whedon

D: Joss Whedon

R: 8/10

Set up一整季的感觉。有些细节感觉很convenient。比如上一季最后我很抓狂的“W&H到底想要干嘛“的问题。再比如Gunn角色的转变。提到了Cordy(还算有良心)。但是台词非常有趣所以看的时候可以忽略。开头有个长镜头花哨得连我都注意到了。

虽然Gunn的转变感觉特别帅,而且变成律师后,感觉后面有很多可以参与更深讨论的潜力。但还是不免给我感觉原先set up起来的Gunn不够好,要删掉重来。这种感觉就像删掉了Doyle一样,我还是不太喜欢。

当W&H的特勤说话的时候,我在他说出的前一秒意识到他要说的是conviction。但我没有猜到Angel的回复是mercy。而当人家问他what happens to mercy? 他说you just saw the last of it. 不是很确定我明白他的意思。

这只是个开头吧,我觉得可以问很多问题,希望后面可以提到。

A5-2 “Just Rewards”

W: Story by: David Fury; Teleplay by: David Fury & Ben Edlund

D: James A. Contner

R: 6/10

这一集重点是Spike。然而Spike自从Buffy第六季开始我就一直对他感觉很有问题。我觉得走在好坏之间的路线不适合他。我觉得他还是做(有点无能的)反派最有魅力。这一集我完全无法共情他的困境和他的愿望。

A5-3 “Unleashed”

W: Sarah Fain & Elizabeth Craft

D: Marita Grabiak

R: 5/10

正好是仲秋节这一天看的这一集狼人。Nina。。给我感觉,坦白地说,有male gaze的感觉(她实在太好看了)。吃狼人的安排让我走神想到“中国人什么都吃”,把Nina端上来的时候我又想到以前有新闻说女模特身体当餐具的,这种夸张超现实的剧里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不是夸张?这一集的感情线我也跟不上。好像说了Angel和队友的关系,但就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下;Spike在干嘛,他到底说真痛苦还是装出来的,Fred有多上当,我都拿不准,更不知道如何反应。而Angel和Nina的bound,也很in your face。这时我忽然想到,什么时候开始,Angel这部剧不再是关于普通人的痛苦和持续斗争,而是关于这群人的特殊性了呢?想到这里我再去减一星。

A5-5 “Life of the Party”

W: Ben Edlund

D: Bill L. Norton

R: 6/10

问题来自 Lorne 的失眠。有一些有趣的对话。比如 Lorne 找 Angel 去参加派对的时候 Angel:I’m busy brooding。Lonre(看见电视在放球赛):你在看球赛!Angel: 是的但是我喜欢的队伍要输了!但是整集没有什么 substance。

A5-6 “The Cautionary Tale of Numero Cinco”

W: Jeffrey Bell

D: Jeffrey Bell

R: 9/10

墨西哥亡灵节背景。50年前的英雄。Angel 除怪,帮助人,同时找到自己。不仅仅是拿墨西哥元素当看点,而是把主题牢牢系在 Angel 自己的主题上。This is the best Angel.

如果 Shanshu prophecy 真的指的是 Spike 在 BTVS 最后的情节,我感觉也挺好的:)Angel is about continuous fighting.

A5-4 “Hell Bound”

W: Steven S. DeKnight

D: Steven S. DeKnight

R: 5/10

重拾起来看的时候漏了这一集。这一集基本上就是 jump scare 的恐怖片类型,稍微利用了一下我们对这些角色原来的感情。和“墨西哥数字兄弟”一样,反派和客串是一个 one off 的。但是相比之下这里的反派完全就是用来吓人的,对于主角有什么思考吗?哦还是有的,就是 Spike 的存在的意义,他是不是值得被拯救(我对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兴趣,BTVS 最后两季就是因为一部分在讨论 Buffy 爱不爱 Spike 而让我无法观看)。和在 BTVS 里一样,Spike 最后一刻选择牺牲自己(获得实体的机会)救了 Fred。可能我观感差主要还是来自我对 Spike 这个角色的无感吧。我只喜欢 BTVS s2, s4的 Spike。“变好“的 Spike 我从来没有 get。“Spike 坏坏的但其实是个情种(Drusilla)” mode 我可以喜欢。但是 Spike 感慨人生我就翻白眼。

看到 imdb 上大家的评分和我是相反的。看来这样写还是有很大市场的。Angel 这部剧里经常有一些非常击中到我的点,比如第一季里有一集是 Angel 要客户付钱,因为这是给受害者 agency 的好办法,在我看来这可以是 define Angel 的关键了(他和蝙蝠侠的根本区别是他从这一更深层次帮助受害人),但是那一集的评分也很低。我真讨厌这个世界。

其实我对 Spike 角色本身没有任何反感。他很性感(特别是现在 Angel 的颜值实在需要忍耐)。他和任何人都容易擦出火花。但是剧本动不动就装深沉,没有必要。

A5-7 “Lineage”

W: Drew Goddard

D: Jefferson Kibbee

R: 7/10

挖掘 Wesley 的过去挺好的。就是他爸爸为什么对他有偏见(是不是真的对他有偏见)总感觉交待得不够。Alexis Denisof 太帅了。他为什么没有演 007。现在美漫超级英雄都是英国演员演,007 让美国演员演吧!XD

A5-8 “Destiny”

W: David Fury & Steven S. DeKnight

D: Skip Schoolnik

R: 6/10

Angel Spike rivalry. 我没太大兴趣。故事也没怎么拔高,就是打架。Spike 为什么要抢 Angel 的 prophecy?他说既有真的想要当英雄又有想要和 Angel 抢。我不 get 前者。Spike 就算其实是好鬼,也是那种 “哦 Angel 不在我们上哪找 vampire with a soul 来完成使命呢?哦对了好像只有我了啊?“ 这样才会当英雄的类型。

打架场面我一度调到2倍速播放,然后想起来我可以直接拉进度条((

A5-9 “Harm’s Way”

W: Elizabeth Craft & Sarah Fain

D: Vern Gillum

R: 8/10

Harmony central 的一集。不错的。(这样对待这个角色是可以的,但是其余角色就不可以了。)

A5-10 “Soul Purpose”

W: Brent Fletcher

D: David Boreanaz

R: 7/10

Angel 出现幻觉。我不喜欢这种看点是计中计的。太 elaborate 了吧!而且靠的还是 Angel Spike rivalry。

A5-11 “Damage”

W: Steven S. DeKnight & Drew Goddard

D: Jefferson Kibbee

R: 4/10

这一集,哎,我觉得意图是一方面 Spike 要面对自己的罪恶,一方面 Angel 是悲剧英雄(被人错怪),也许还有一方面是 set up Dana 这个角色以后再出现。但是!我觉得做得好差啊!最差的一点是,最后一群 Slayer 出现劫持了 Dana。我他爹的最讨厌这种编剧,为了悬疑而舍弃原则。你有十几个 Slayer 在那里,却用 Andrew 做她们的发言人??!而且这些新手 Slayer 都是这样的吗?让 Angel 他们做事,最后抢了成果?Buffy 不会这样的。Slayer 不仅是会打的美少女,更是有同情心有领导力的人,起码 Giles 培养的 Slayer 一定是这样的。这一集的编剧觉得有了隔壁剧的联系我们就会高兴坏了,不动脑子了吗?我一直最喜欢 BTVS 的一点是这部剧真心把女主角当作最重要的,没想到居然这里还是将十几个 Slayer 让位于 Andrew。你请不到 Faith、Kennedy 或 Felicia Day 来客串的话可以理解,但剧本肯定有办法弥补的(比如塑造一个新的 Slayer,或者给这些最后出场的 Slayer 一条暗线)。Andrew 做配角我不介意,但是他真的没那么有趣。他给我的感觉就像 Sheldon 给我的感觉一样,有点烦人。

这个做作的剧本之后,Angel 的苦难(不被人理解)也显得很做作。而 Spike 有没有反省自己的罪恶呢?吸血鬼得到灵魂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尽的悔改。这条路线 Angel 一直在走,我想不出 Spike 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能让我承认他是和 Angel 一样的英雄。

A5-12 “You’re Welcome”

W: David Fury

D: David Fury

R: 7/10

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Cordy 的结局也许是剧情外因素,不解释好我也不想不满了。

A5-13 “Why We Fight”

W: Drew Goddard & Steven S. DeKnight

D: Terrence O’Hara

R: 6/10

剧本写得不好。Angel 第一次没有 stake Lawson,看了 Lawson 布下的人质后就可以 stake 他了。这个剧本写得太潦草了吧!然后 Lawson 有一点点 soul,这又是什么设定?Angel 转变的吸血鬼都有一点点灵魂?二战的设定也没有好好利用。Spike 什么时候发现 Angelus 已经变好了也没说清。都很无聊。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标题。

这一集开头找 Angel 的军官中一个叫 Petrie,一个叫 Fury。连起名字都不高兴起了,直接用别的编剧的名字。

任何一个客串演员颜值都比 Angel 高。我不是存心要做外貌党的。这一集客串 Lawson 的演员好帅,适合演吸血鬼。可是化妆也没有好好发挥一下,他是人是鬼的时候看起来没区别,演起来也没什么区别。

A5-14 “Smile Time”

W: Story by: Joss Whedon & Ben Edlund, Teleplay by: Ben Edlund

D: Ben Edlund

R: 8/10

忽然就撞见了puppet这一集,期待还蛮高的,可能错在我的期待了。这一集虽然蛮可爱的,但感觉没有什么深意。而且我不喜欢 Nina 就这样又出来了。平时没她的事,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当潜在女朋友。我发现我最不喜欢的 romance 故事就是这种,剧本搬出一方完全是为了另一方。这部剧当然一直在塑造 Angel,但是没怎么重视过 Nina。而且 Angel 前不久还在和 Cordy 谈恋爱呢。

剧本我最喜欢的地方是 puppet demon 吸小孩灵魂的理由:这些灵魂是100%纯洁的,所以在地狱黑市上很值钱。这个逻辑(虽然加在这里很 convenient)非常 Angel 剧特色了。让我想到上一季里我很喜欢的一集上 Lorne 被抓到赌场里,被 W&H 利用其超能力来看客人的前途,然后 W&H 拿去卖钱。可惜这种很有意思的设定太少了啊!

另外 David Fury 又客串了。他还蛮会演戏的:)

A5-15 “A Hole in the World”

W: Joss Whedon

D: Joss Whedon

R: 9/10

从 Jenny,Angel 到 Joyce,再到 Wash,Joss 是杀了很多角色来虐我们。其实我不是很喜欢编剧下杀手锏,因为我更想看的是角色们各自发展的 arc。Angel 这部剧的一大问题是,角色的 arc 都没怎么成立,大家都半途转变。Wesley 从开场的搞笑角色变成了第四季的黑暗角色;Doyle 半途夭折;Cordy 跟 Angel 谈起了恋爱;Gunn 从街头斗士变成了西装律师。这部剧的人物 arc 都不行。Fred 呢,也感觉没什么 arc。所以这么死了,我只感觉哦前一集她和 Wes 终于确定关系就是为了立刻虐我们一下,这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也太短了吧,编剧?

我唯一喜欢的,是 Fred 的死,对 Gunn 的可能的影响。啊我的天。也许 Gunn 的 arc 还能有救。

Wes 好帅啊。我依稀记得从 btvs 开始我就很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位演员什么都可以演的,剧本让他演尴尬、pompus、搞笑、nerd、黑暗,各种流派都甩给他过了,他都能轻松胜任。而且他好帅啊!在 Angel 的颜值完全不够的时候,只能靠他和 Gunn 来拯救了。

写死角色真的对我没有什么好作用。我最喜欢的剧《年年》里 Danny 的死,也是让我有点抽离。

对了 Knox 也很可爱。他是 Firefly 里的 Tracy,也是让人心疼又想揍的角色:)对了他也演了 BTVS,一个和 Buffy 谈心的吸血鬼。他好像是为数没几个的三个剧都演过的演员。我还能想到的有 Buffy 301 里那个人,是 Firefly 第一集里的 Lawrance Dobson,他也演了 Angel。

A5-16 “Shells”

W: Steven S. DeKnight

D: Steven S. DeKnight

R: 9/10

这一集处理上一集的后果,也挺好看的。开头 Wesley 太棒了,没有犹豫就向 Illyria 下杀手,而脸颊上还挂着眼泪,天啊他好棒。Gunn 的情节也没有退缩,但我很失望他没有主动承认。Wes 和 Illryia 讨论人类活着的寄托那段,简直可以和第二季中 Angel 和 Kate 的讨论媲美了。但是真的想一下还是逊色不少。

A5-17 “Underneath”

W: Elizabeth Craft & Sarah Fain

D: Skip Schoolnik

R: 8/10

缺点是 Angel 他们忽然注意力从 Illryia 身上转移,去找 Lindsay,感觉不是很服气。Adam Baldwin 来客串。结果搞了半天最终他找到 Eve 让她签字,这里太 Angel 了,好喜欢。Lindsay 的地狱也不错。(让我想到 Christian Kane 要是演了 Riley,他完全可以做到的,也许隔壁剧的走向就不一样了。)

A5-18 “Origin”

W: Drew Goddard

D: Terrence O’Hara

R: 8/10

我本来就喜欢 Connor。现在这个 Connor 也喜欢。可以说是更喜欢了。这一集中规中矩,因为 Connor 的缘故给个高分。

A5-19 “Time Bomb”

W: Ben Edlund

D: Vern Gillum

R: 7/10

时间线错乱的现象很酷炫,但是到最后的解释很让人失望:就是 Illyria 死前能量爆炸产生的。至于她为什么会爆炸好像没有说。Angel 最后说 she might make the team,加上看前面某一集的花絮里说 Joss 有一天和 Alexis 和 Amy 一起读莎士比亚的时候忽然决定要杀死 Fred,让 Amy 可以演一个不一样的角色。那么看到这一集感觉就是,经过几集折腾后,Illyria 取代了 Fred。说实话 Fred 太甜了我觉得有点单调。但是现在这么一转也觉得只是为了 Illyria 而变出这些情节的,人物 arc 不够。Illyria 救 Gunn 只是为了让 Angel team 欠她吗?她的爆炸是不是 senior partner 作怪?最后还结束在一个 cliffhanger 上。Angel 为什么同意让怀孕女子签字呢?哦对了,这一集唯一我比较喜欢的说 Gunn 决心不让怀孕妈妈 make a deal with demon。

A5-20 “The Girl in Question”

W: Steven S. DeKnight & Drew Goddard

D: David Greenwalt

R: 5/10

后半季到目前为止几乎都很好看,但是这一集忽然不好看了。非常 Angel 的设定没有了。Angel 和 Spike 去追 Buffy,他们的工作也不想做了。是不是一有 Andrew 出现剧本就低龄化。Fred 这边的事情也不好玩。Wesley 能做到忠于自己爱过的 Fred,但是做不到对她父母诚实。这番探索感觉没什么意义。

A5-21 “Power Play”

W: David Fury

D: James A. Contner

R: 6/10

set up finale 的一集。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前面的 set up 太少了,Angel 的变化很突兀。即使忽略这个问题,这个剧本也不是很好看,很多都是靠台词解释。Lindsay 解释,Angel 解释。解释到最后,是一个不算太复杂的计谋。计谋不是我看这部剧的原因。

A5-22 “Not Fade Away”

W: Jeffrey Bell & Joss Whedon

D: Jeffrey Bell

R: 10/10

Wow I like this ending. I’m not wrong about what Angel is about.

bookmark_border发泄空虚的更新

早上没有动力起来。先拿起手机随意下了一单,用买东西来满足自己。这是不对的。

在垃圾房关门前下去倒了垃圾。垃圾分类和定时倒垃圾后,我坐电梯的频率变高了。而且现在每天都要为湿垃圾准备容器。总觉得垃圾分类后我的 carbon footprint 变大了。

吃完早饭,想了一下还是不想继续中断一周的 BuJo。这不重要。

看了一下半个月前写的这个月想做的事情,和上个月的是一样的。那我是不是应该做一点事情呢?一周一次的打扫我昨天已经做了,所以现在不是行动力最低的时候。

在网上自我欣赏了一下自己的言论。开了空调准备开始做点正事。能够止住自己不继续刷 SNS,可能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不更新db了,时间线上没什么更新,而不是因为我有毅力停止。

不想学习不想看书。结果打开电脑工作了一会儿。厌恶自己。除了工作就没有事情了?我不是一直抱怨工作日没有时间做任何事吗?为什么休息日还工作呢。写完给客户解释数据的邮件,决定不当场发送。搜了一下 outlook 怎样定时发送,定在了明天早上发送。

我还可以继续看剧。但是看剧实际上也是空虚的。也不在我的想要完成的事情的列表上。

搜了一下怎样 motivate 自己。看了油管上搜索结果靠前而且时长不长的一个视频。里面说如果一个人觉得结果可以靠自己行动来改变的话,就会比较有 motivation。🤔 嗯,这个世界太糟糕了不是我能改变的。天气越来越热,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整个世界的 illiberal 崩塌,我们国家的越来越危险。。。这些问题是不是我自己没有意志力和行动力的借口?这些问题的确一直在脑中。

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快乐一些。但是十岁到二十岁没有教育的他们这一代,我没有办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真的觉得快乐的东西。我也不想为世界增添下一代。

我还可以怪 PMS,看了一下日期,差不多是 PMS 的时候。

bookmark_border十年后再试图看沙丘

依然无法 get,但是多了一点想法。

  • 沙丘这本书整体上从头到尾我都要忍受。所以忍受那个时代科幻的女性形象在全程忍受下并不显得很费力。然而小说的最后一段话里 Lady Jessica 对 Chani 说 Princess Irulan:”Paul 和她结婚只是为了政治,她将永远体验不到爱人的温柔。据说她喜欢文学,希望她能在那个方面找到慰藉。”因为是最后一段话,我放松了警惕,然后看完书后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后,所以我有点震惊这段话的残忍。另外关于政治联姻的事情,如果联姻不能生育继承人,那政治联姻还有什么意义?(还是说大贵族的 eugenics 都是 Bene Gesserit 内定好的?)
  • 那么继续说女性形象。Lady Jessica 所代表的 Bene Gesserit 就是把自己当作生育机器。不过当然,她们还可以选择生男生女,她们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为什么她们的繁殖方案各大贵族都愿意配合呢?这方面并没有说得很清楚。
  • Fremen 里挑战失败的男性的妻子儿女都要属于战胜方的。战胜方可以决定把妻子当作仆人还是爱人。厄,屏住不要呕吐,忽略吧忽略吧。
  • 以前看到 RTD 说他对沙丘印象很深,因为是他第一次看到虚构作品里的 gay。但是你随便一想,一个 gay character 是一个扁平的反派……好吧 RTD 没有被冒犯到我就不说了。
  • 十年前我看书的时候,还不知道有 Jihad 这件事。这里还有皇帝的名字,都是非常直白的中东名词。哦看了GR上面的评论,沙丘盛产供应全世界的香料,也和中东的石油很相似。
  • 我,不喜欢,禅宗超能力。很多地方说星战是借鉴了沙丘。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好像从没看到老卢直接说过,而我是看了不少老卢采访的)。沙丘里禅宗超能力,其实和绝地的能力一样都感觉很禅宗。区别是绝地的能力是定义比较清楚的:能隔空移物,躲避子弹,超强弹跳,mind trick(有时候不管用)。沙丘里 Jessica 超能力,让人读她心理活动的时候完全失去了对情节的兴趣,只感觉她知道这些、能做这些,都是作者说了算而已。而 Paul 的超能力一步一步觉醒,也看不到逻辑,没有 payoff。他是语言中的救世主,最后发现,他真的是那么厉害。
  • 让沙丘变成绿洲这件事,有点让人想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我记忆中我做梦哭着醒来只有一次,是梦中看纪录片说地球的,最后地球变成了一个沙漠星球。后面几本书我没看过。看了一下 wiki,原来变绿洲的野心实现了,花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 Fremen 是那么无私、齐心协力的一个团体,我看地球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