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重读 Rite of Passage

隔了那么多年重读这本我最喜欢的小说。记得当时的读后感里我写道,Alexei Panshin是28岁的时候写了这部小说,那还是个比较年轻的年龄。现在我已经越过那个年龄很久了,重读有很多新的感受,而原本喜欢的地方也丝毫不减。

当年读的时候,虽然虚长小说主人公十岁有余,但我对世界的了解是很狭隘的,接受小说设定的时候,也是和她一起学习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并没有质疑。欣慰地发现十多年后的我重读,这段时间没有完全白活,对于飞船社会的运作我critical了很多。这是这遍重读我感受的最大变化。

飞船的这种设定,夹杂了很多元素。首先他们这种计划生育,不仅限制孩子的数量,连父母配对也是需要基因学家批准的。这其实是非常dystopia了。小说里,这个对Mia来说不是问题,她从来都没有质疑过。但是这个前提暗含的道德和哲学问题,本身可以作很多文章。

我以前读的时候,只看见了飞船上不同意见的人互相讨论,最后投票决定事务,我就把那个当作是西方liberal模式了。但实际上,飞船的运作是非常共产主义的。Mia说过他们几乎没有商店。因为物资丰富,所有人都可以各取所需。这种情况下,大家普遍的倾向反而是 possession 越少越好。其实很多科幻都不自觉地非常共产主义。记得去年看The Orville的时候里面提到一句“我们现在已经没人追求物质富裕了,有追求的人都希望取得科研、艺术或者探索的成就”。

以前我觉得小说妙的地方在于,随着Mia的视野的开阔,她的观点一直改变。一开始爸爸好像是最好的人,她发展的目标。最后她和爸爸的观点分道扬镳。现在我想说,另一个同样妙的地方是,Panshin描写的飞船,看似是作者构建自己的乌托邦的机会,但实际上,Mia最后批判了飞船的对殖民星球的政策,并且好多次说到了在飞船上没有真正的艺术。我记得后来在短篇小说集里读到Panshin写的同样设定的短篇小说,就是pro殖民星球的。不仅Mia的观点有变化有突破,我们以为的作者的观点也是有发展有变化。

另外我觉得借Mia视角叙述,而且是一个成年男性作者用十几岁女孩的pov写作,并且里面显然有unreliable narrative,这些技巧,和我最近在读的冰火是同样的水准了。

我不禁对Panshin本人有点感兴趣了。这次重读完,我还没重新研究过他。但我记得他说过他是俄罗斯裔移民。他的名字就很明显。我觉得在Tintera上发生的事情,Daniel Kutsov这个人物,是stereotypical的俄国式政治迫害。我作为中国人,对此感觉特别亲切。这想必也是第一次读书的时候我特别被吸引的地方。

另外一个想说的地方是——Mia是一个深肤色女性主角啊(虽然call out就有点损失了书里的效果)!书里就提到肤色大概两次,的确,科幻就是这么一个机会,让人跳出现时现地,设想一个不一样的情况。这本书写于六十年代,正是民权运动的时代,当时种族是个突出的问题。而Panshin写了这么一个小说,直接默认没有这个问题,这比call out这个问题气度高很多。另一方面,我想到看那么多以前的科幻,都要忍受那个时代的白人男权default。从阿西莫夫和克拉克对女性的忽视(这是因为他们更有兴趣讲别的,所以不是大问题),到布拉德伯里的暖男直男癌,再到海因莱因的恶性直男癌,Panshin来自那个时代,却超前了那么多比前述大家高明这么多,没有时代的污痕,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我真的在等待如今那么注重种族平等和女权的主流舆论再次注意到这个珍宝。

这遍重读,我还发现,Mia和Jimmy的关系,好像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romance的理想模版:一起成长的两个不同的人。这只是在我的潜意识里,他们的关系在大半本书里都并不是很主要的线索。甚至,他俩的相遇相识,都是飞船的计划生育的安排。这非常不浪漫是吗?我非常喜欢故事的发展让你一直没关心他俩的关系,但是到发生的时候却不由地高兴。他俩代表两种特别吸引我的人:Mia非常好强,有思考有偏见,但对自己一直很坦诚。我在现实中也有时候会被有点刻薄的人吸引。而Jimmy非常motivated,性格又非常宽容,又是另一种在现实中很吸引我的人。

书里还有很多nuance,world building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我仍然觉得,飞船的这种模式不能长久的。我简直想为这部小说写点fanfiction。我想,飞船人总有一天会意识到他们的stagnation的(虽然他们目前表面上还维持着比殖民星球先进的表象)。我觉得,一切都小心“科学”地控制好,是无法激发人类的潜力的。当然,这是哲学层面了。

我第一次接触这篇小说的时候它是不完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当时我已经很喜欢小说的不完整的感觉了。现在我觉得这个世界设定还有很多意图没有flesh out,仍然给我一种不完整,作者还有很多点子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留白。

OK最后说一下批评。我觉得这个小说有一个毛病,就是情节设定不够巧妙。Mia利用学生身份骗人这这个伎俩她用了两次。另外在Tintera上她的幸存有点太方便了(直接有个好心人收留她)。还有最后整船assembly开会的那个决定,我觉得那个决定的事情更subtle一点更好。书里是demolition vs containment。我觉得销毁这件事太出格了,而且有Trial group的孩子在上面可能还活着呢?要是改成containment or not,然后多数票是contain,Mia如果反对的是这个决定,感觉会更有意义。本来Miles和反方辩论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星球落后问题飞船是不是有责任,如果最后投票结果是大家觉得没责任,而殖民者的罪行需要用containment来惩罚,就很有意义,而且和现今政治中对自由贸易的动摇可以对应。(然而,书的最后大家的投票不是Mia希望的,这种感觉是不是和我们看到川普当选有一点相似?不同的是,Mia和Jimmy还有他们的老师都相信,下一代人会有所改变。如今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的感觉则是相反。)

这本书击中我的地方是它的气度,它的idea,而不是情节(其实情节挺吸引人的,而且是从细节的地方开始写,非常容易读)。Panshin可能觉得自己有很多哲学想法,却并不是很擅长编故事,所以他后来主要写评论。

本来想8/14看完写完这篇感想。这是书里的飞船发射纪念日,自从有一次发现这是作者的生日之后,我就一直记得这个日子。但是呢,我还是拖延没完成,现在在一周后才完成(总比没完成要好)。

bookmark_border枪炮病菌钢铁

再不写要忘记了。

豆瓣标注里写的是:醍醐灌顶。扣一星因为觉得论述略重复。主要结论:目前世界的不均等状态的根源在于地理环境而不是人种差异。同意主要结论,但不是百分之一百确定论述过程足够有力。有些地方觉得是马后炮:你总是能想出支持你结论的理由的。最后,我觉得差了一口气,我觉得结论“人种差异不能解释目前世界的差异”不如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需要在落后地区制造好的institution”

我印象中前半本书很醍醐灌顶。主要内容是考古学和农业发展的推测。人类选育动植物,给地球带来的变化。(天啊那么现在人类的能力更加大了,是不是地球就要变成人类独尊,别的生物都是为人类存在的了。。)还有这些品种在人类之间的传递情况。也就是农业的发展开始带来不同地区的区别。

一方面,有些地方的推理感觉很convenient。比如说有些地区(美洲和非洲)农业成果的传播很慢,所以他们发展慢。后来又说中国的农业传播很快,所以中国很早就是中央集权,这又对社会innovation不利。这时不得不有一种以结果定制推理的感觉。

后半本书一方面有点重复,一方面这里的推理越说越不让我信服。因为之前被《人类简史》洗脑过,这本书的目标是解释当今世界各地差异的原因。我觉得解释过农业差距后,后面的发展全都可以推论到农业发展差异上,那么干嘛还要写后半本书呢?我觉得除了农业发展的差异,后来的社会的差异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经济和技术创新。也许这只是我作为中国人会感觉书里的推理特别不满的地方。作为书的受众新几内亚人,也许作者的说理已经很足够了。但是中国作为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现在这么糟糕,是一个横亘在我眼前的(这本书没有足够解释虽然也不是它特别想解释的)大问题。


最后说一句没什么关系的。我在notion笔记里只写了一句话:考古学究竟什么用?我记得当时这么写,是因为我想到去年一直在看的BtVS里,Buffy的小伙伴们经常要research古文字什么的。这本书里呈现的一些考古学线索和推理,让我明白电视剧里scooby gang的research还是有点道理的:)

bookmark_borderAGoT(当我读冰火的时候我在读什么)

电视剧完结后,我因为感觉不满足而看了很久的同人文。写得好的有发现几个。然后我想有这精力不如把原著拿起来重看一遍。我认为这书其实很适合重读。因为看了后面,再回来重读,很多信息第一遍读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而记不住或者忽略了;很多人物,你知道他们后来的走向后,重读又可以塞进很多解释。我很惊讶第一部里其实就提到了很多很多我以为后面才有的事物,比如Faceless Men、Essos的各大地名等等。

为什么读奇幻

魔戒系列开创了中世纪风格奇幻这个类型。我们在为虚构世界的历史感惊叹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先人的legacy是多么伟大,只要我们坚持不背弃它,就能得救。虽然其实魔戒系列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除了有对grandeur的歌颂,更有对霍比特人这样所谓的小人物和平凡生活的热爱。然而中世纪背景,总是带着这种压抑森严的父权社会的意味。我并没有头昏到想要用现在的种族和女权标准去衡量魔戒,但是中世纪背景的奇幻很容易在我心里唤起一种想要依附于这个美好的hierarchy的情感。差一毫,delusion of grandeur就会战胜我的不坚定的意志,让我不假思索坠入依附父权的心理。所以我对中世纪奇幻一直很有戒心,最近和冰火对比后,我才明白我自己的心理。

仔细想一想,星战也是这样的史诗奇幻。只不过它的设定,是我们现在相信的东西。其实我对星战的痴迷,是因为民主的理想、Jedi Order的高尚、旧共和国的辉煌,这些理想不囿于现有事物的框架,可以脑补成完美。所以我想要依附某种hierarchy的心理需求可以尽情满足,得到了释放。

如果不是让自己折服于恢弘史诗,那么读奇幻是在读什么?读冰与火之歌是在读什么?最初我也是当作中世纪奇幻来读的。大家知道,you are in for nasty shocks. 过了这么多年,那些情节shock产生的情感不稳定终于有点过去了,这才能回头想情节背后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读冰火呢?

当年最初被震惊之后,我有各种心理反应。有时候我想,这个作品太讨厌了,惩罚好人reward坏人,就为了让我们震惊到懵以显示自己的高明?有时候我又陷入victim blame,Ned是不是愚忠,还把他的孩子们教育得那么天真,简直是罪魁祸首。有时候我又会victim blame+厌女症爆发,blaming it all on Catelyn。当然最自然的反应是期待最后会有pay off,红色婚礼、后来的临冬城烧毁,都是给期待pay off的人打脸。(可以看出,在情感打击下,我的理智和原则是多么脆弱。)

这一遍读,一直是知道Ned的结局,但还是一路支持他的各种选择。(除了还是很可惜他没有及时把两个女儿送回家,造成她俩后来的艰辛。)我觉得他做得最对的选择就是给Cersei警告让她离开。(Varys说你给Cersei的mercy杀死了Robert。这个说法的logistic我不理解,因为给Robert递酒这件事应该是在之前就安排好了的。并没有提到说他俩的谈话后,Cersei派人去找了Robert的随从。)我觉得,对抗这个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变成这个世界里你反对的东西。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大家都说Ned是最诚实的人。但其实他说了很多谎。我记得有一处有他的内心活动:the lies we tell for love。这句话和Jaime的the things we do for love遥相呼应。Ned支持Arya谎称Nymeria是自己跑掉的。而他自己为了保护Sansa而说了最公开的一个谎;为了保护Jon而说了最彻底的一个谎;出于对Robert的同情而隐瞒了他儿子的身世;为了给Catelyn提供即使只是微弱的保护,在他第一次知道Catelyn抓了Tyrion后,他毫不犹豫担下了责任,宣称是他的命令。他其实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谎言中。但他的谎言都是出于对别人的爱。所以要定义Eddard Stark,不能用诚实来概括,而是爱。我对他没有在Robert死前跟他坦白有点意见。但是想想这些都是合理的。对他来说,说谎是痛苦的,但是他一个人承受那么多说谎的痛苦已经那么多年了。这是他会做的事情。

我有时候想要把很多事情怪罪给Catelyn。要是她能宽容一些?要是她能爱Jon,Ned会不会告诉她?我不是很满意他没有跟Catelyn坦白Jon的事情。要是她对Tyrion宽容一些?不过实际上,关于Tyrion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很快就不受她控制了。我觉得安排Catelyn这样一个角色,你不能全心全意爱她,也不是‘虽然我有缺点,但站在我的立场看你就明白了‘这种套路。我觉得这个角色反映了冰火世界人性的复杂。

说到能全心全意地爱上的角色,那就是Arya。我对狼家的感情,是在于那整个环境,那个让Arya能毫无戒心地跟马厩男孩、女佣人、屠夫男孩成为玩伴的老家。她爸爸坚持每天晚饭都请一个手下的人来吃饭,听他们说话。有时候是一个卫兵,有时候是隔壁城堡的主人,有时候是Old Nan。我们怀念的是这种旧时光看来是回不来了。但这个环境造就了Arya。她后来好几次提到猎狗杀了Micah,Jaime杀了Jory。她对所有人都付出真心。和她相比,这个时期的Sansa真是不能看。。其实整本书我情绪反应最大的,不是Ned的处决,而是在Trident上和Joffery的摩擦,以及之后Sansa的背叛。因为我和大多数女性一样,从小就肯定起码从某些方面自发地反抗gender normativity,所以Arya是很自然能代入的一个角色。Joffery的这件事,第一次让Arya体验到公正是不能得到的。

第一部里的Daenerys也是我喜欢的。喜欢看着她从哥哥的阴影里走出来,喜欢她融入Dothraki。然而这部作品里对Dothraki的塑造,我有点不get。。。我也不get龙这个mythtical存在。。

我最喜欢的pov是Jon的。他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这里所有的主角都是生活在逆境中的,所谓的cripples, bastards and broken things。和Tyrion,Danny相比,Jon太容易喜欢了。你可以跟着他的故事,体验他的感情,而他本人相对而言缺点也比较少。以这个理由去喜欢一个冰火的角色是不是太天真了?我超感动的地方是,他对Night’s Watch disillusion后,被Donal Noye教育了一下,然后态度完全转变,决定帮助背景比他差的兄弟们。他的不势利,和Arya一样。我太喜欢他俩了。我还很喜欢他和Tyrion的bound,我一直喜欢这种背景不一样的人从戒备到互相理解和欣赏。我也好喜欢老熊,老熊说话太酷了,还有他的乌鸦。

当我读冰火的时候我在读什么(前面还是没回答)

我觉得琢磨冰火里面的细节给我一种星战的感觉。不同的是,星战的经常是脑补,而冰火则有独立于我head canon的答案,也就是作者的意图。就等着作者把意图全都坦白吧!之后我们还可以宣称death of author而继续自己的解读。对我而言,这一次重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中世纪奇幻的偏见。

我这样的普通fiction consumer,看冰火先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再开始琢磨里面的东西。冰火反应了一种对历史的理解,让人着迷。还有各种unreliable narrative,精巧绝伦。这些都是因为有前面的感情牵制而让我有兴致去琢磨。我觉得,架空世界的虚构历史,是很有趣的mental exercise。但是我现在不知道作品里的奇幻元素是要用来干嘛。一般奇幻会把奇幻元素用来justify一个hierarchy。但我完全吃不准冰火里的奇幻元素最后会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只是“谁有冰+火的血统(也就是Jon)谁就是救世主/最后赢家”,那我会很失望的。希望这个系列的书的最后,可以反类型一下。

bookmark_borderAGoT pt1

Ch 0-9

本来我打算像当年看TCW的时候一样,每一章都记录一下提到的人、地方、事物。操作到第四章Daenerys的时候,大量地名人名,记下来感觉不现实也意义不大。所以目前打算看一点随便写一点记录和感想。

  1. Prologue
  2. Bran I
  3. Catelyn I
  4. Daenerys I
  5. Eddard I
  6. Jon I
  7. Catelyn II
  8. Arya I
  9. Bran II
  10. Tyrion I

第一本书一共有72章,另外还有prologue和appendix。所以我大概看9章发一篇小结好了。

这次重读我挺惊讶第一本书里就有很多和我印象很不一样的地方了。我是在看了电视剧第一季之后找书来看的。当时可能看第一本书的时候不仔细。

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提到的细节(地名、人名、历史事件、环境、宗教等等),我以为是后来才有的。比如Daenerys那一章,就提到了各大Essos地名:Tyrosh,Myr,Lys,Oohor等等她后来去的地方。在描述他们的家乡的时候,把Westeros整个讲了一遍。Bran的那一章里,就提到很多历史,因为Bran学了这些传说,向往成为骑士。

我第一遍读书的时候,印象很深的就是Jon和电视剧里不一样。他是个深思熟虑的早熟的孩子,和Robb对比鲜明。书里的Catelyn也和剧里不一样,书里她更加confrontational。虽然这让我喜欢她少了一些,但是却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了。她必须一直忍受着Jon的存在。如今我们一直在说strong women character,我觉得Catelyn这样的才高明。她乍看上去是贤妻良母,心里想着我还可以给老公生孩子,但她有强烈的动机。她说可以忍受Ned有私生子,但要带到家里来养是她受不了的。我觉得这让她这个角色显得特别的真实。剧里的另一处大改动是Ned去KL的决定。书里他不想去,而她要他去。我觉得书里也特别合理。Ned和Robert曾经是好友,所以他看不清Robert如今已经变了个人。Catelyn可以看清他不能不去。Ned说他如果拒绝了Robert,对方只会不高兴一星期,过后就又会跟你大大咧咧开玩笑了。这里Ned可能在自欺欺人。

当初刚开始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可能期待的只是传统奇幻。如今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厉害之处是视角多元,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你不可能站在一个立场上去判断一个人。这个特点,其实在prologue里就非常显著。Prologue里提到了三个Night’s Watch成员,给了他们不同的经历和性格,所以特别好理解他们在这场戏里各自的动机。你会特别讨厌Waymar Royce。然而,在他倒下前,从Will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很勇敢的。几年前我可能还无法接受在fiction里还要理解本来架起来准备讨厌的“反派”。现在我充分appreciate不要随便把人树立成反派。

那么说到反派,Viserys和Joffery有可取之处吗?我想不出来:)

另外一点是,角色的年龄,让人难以适应。Robb和Jon都是14岁,Theon是19岁,Sansa是11岁,Arya是9岁,Bran 7岁,Rickon 3岁。Eddard只有35岁。Joffery 12岁。我觉得他们都x 1.2就好了。。

bookmark_border倒浆糊(倒出来,没有打错)

我看任何东西都只能看见自己在想的东西。(我的头脑宛如一团浆糊,什么放进去都会搅在一起。说好听点是融汇贯通。)

最近看的所有东西都让我觉得世界怎么在各个层面上都这么糟糕,而且没有解药。无形的大手在运作,个人的力量没办法改变什么。没法怪罪任何人或实体。

上周分两天看完了Dominion。这是一部介绍目前世界上的畜牧业的纪录片。我们吃肉吃蛋吃奶的时候总是想象那些动物的处境已经是尽量人道了的。实际上远非如此。这部片我只能说是听完的。我坐在电脑前,从头到尾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用手挡住屏幕,因为画面实在太血腥太残忍了(而这些是如今畜牧业的常态)。有些动物被用来养肉、有些用来下蛋、产奶、产毛等等。因为经济的驱动,下蛋、长肉的量远高于自然状态。那些母鸡看起来太可怕了,毛大片大片地掉了;那些用来养肉的肉鸡,则连站起来都很困难等等等等。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想到(实际上纪录片结尾也点到了),人类对于动物的dominion,和人类对于别的人类的dominion,其区分可能只是一个spectrum,也许并没有本质区别。前一阵读了《汤姆大伯的小屋》,里面提到的把黑人奴隶的婴儿和父母分开,这种做法,和奶牛产子立刻被夺走的区分,其实也没那么大?

我在读《汤姆大伯的小屋》的时候想到,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奴隶是什么意义。小时候就知道我们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但我似乎自打有意识起就一直意识到,这种口号往往是反过来的意思,越是叫得响,就越说明我们其实也是奴隶。我发现我潜意识一直认为黑奴的问题只是他们在明面上都是低人一等的,实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干活吃饭,永无天日(暗含着他们在争取什么啊的感觉)。卖来卖去又怎样?在我们这里恐怕还没人买我呢(!)。

美国过了这么多年,才承认黑人也有人的权利。有人的权利是什么意思?可以拥有财产,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可是想想中国人的财产权也是很dubious的。国家如果想做什么还不是可以对你做任何事。

最近一个新闻是发现一个数据库,里面对女性都打了一个属性BreedReady,这和养猪的区别(因为使用了Breed这个词而显得)有多大?

再说回纪录片里看到下蛋的鸡或者养肉的鸡形体上已经和我们印象中自然的鸡很不一样了。我想到现代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比如我。长期看着电脑因此视力很糟糕;肥胖、有腰椎间盘突出,跑500米就喘不过气来。更不要提心理上的扭曲了。我们看到的各种纪录片和国家地理摄影师镜头下的野生动物,形状各异,但各自有各自优美的地方。我的身体之于一个自由自在生活的健康人类身体相比,是不是就和Dominion里产蛋的鸡或者肉鸡之与我们印象中散养的鸡的对比一样。

然后,最近在《枪炮、细菌、钢铁》里再一次读到,人类的扩张带来了当地物种的灭绝。读到书里写从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人类扩张的速度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Firefly里提到Reaver出没的地带越来越广。Mal说:Getting awfully crowded in my sky。我想,对于动物来说(甚至后来对于面对殖民者的原住民来说),人类就是reavers。本来只在最北边出现,但是他们扩张得太迅速。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想到Zoe跟Simon解释Reaver的那段话:”If they take the ship, they’ll rape us to death, eat our flesh, and sew our skins into their clothing. And, if we’re very, very lucky, they’ll do it in that order.”忽然证实了!人类就是reavers。Dominion里都有啊!而且经常是不按这个顺序来的。纪录片里贯穿每一种畜牧动物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很有效快速地杀死它们。甚至,他们有拍摄到中国的皮毛业活剥皮的地方。我尽管一直遮着屏幕,还是看到了一点,不想记住。。。

bookmark_border无意义无结论的一篇乱炖废话

去年双十一看到牛津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文套装电子版在打折,一本书平均下来好像就一块钱,贪图便宜买了。随便挑了其中一本“人生的意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读。没读多少我就无法信任翻译了。今天手一抖买了英文版。读起来就能跟上思路了。然后下面是暴露无知懒惰半瓶水叮当响的记录。其实只是午休时翻了几页,读了半小时也不到,就想来写日志记录,我也是够自恋的。

第一章上来在说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说了几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问题之后,说,我们来看看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吧!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存在,而不是一片虚无?(因为要有了东西,我们才能质问这些东西的意义。)作者说,神学家的答案就是,存在的原因是上帝。

作者说,当你回答所有存在的原因的时候,你说“宇宙大爆炸”云云的话,并没有address问题的本质。如果原因是everything的一部分,你等于没有回答。

到这里,我这个思路狭隘的人回忆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看法:所有东西存在的原因——上帝也是一种存在,那么是不是还要追究上帝的上帝(的上帝。。。)?

忽然想到最近还在读的I am a strange loop。那本书看了两三章,作者侯世达在里面好像只说了一个概念:当研究人脑和思维的时候,不用追求从底层(神经元)到高层(思想)。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划分层级。(就好像软件开发不需要用机器语言一样。)我就想到,研究存在是不是可以划分层级?这个宇宙的存在是因为上帝,好了就这么一层。再上一层的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或者可以分开来研究。

但我觉得研究存在不可以划分层级吧!如果你研究出来上帝的定义,我就会想怎样绕过这个上帝。不过也许这个定义出来后一看,是绕不过去的。

以上是无意义无结论的一篇乱炖废话。

bookmark_borderThe Conflict of Technique and Human Nature

最近在精读罗素的Authority and the Individual,真惭愧18年一本罗素的书都没读。年底拿起这本小书想要充数的,忽然异想天开想要精读。因为受了Dusted Podcast分析每一集电视剧的做法的激励,我后来看一集就先自己稍微分析一下,再去听他们的说法。然后我想,我这个力气用在看书上面可以吗?

今天忽然把第四章的贴出来,因为觉得是这本书的精华。读完后还要整个贴一遍。

Lecture 4: The Conflict of Technique and Human Nature

这一章是这本书的精华了吧。

先概括一下内容:工人做工作的目的,和工作的成果有分离。这个分离历史上从奴隶的出现就有了。奴隶造的金字塔和奴隶没关系;和后来的农奴种地所得也不属于他。到了工业革命前夕,农奴变少了,手工业主变多,成为自己的主人的人变多了。然而工业革命后,量产工厂兴起后,绝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又回到了从前:工作的目的和工作的成果完全分离。

这种分离带来的问题,如果先不谈工人的感受的话,首先可以说是产品的质量的下降。企业主可能比工人对工厂的成果关系更近,然而企业主实际关心的是盈利,如果要盈利,比提高产品质量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降低成本(和质量)和增加广告投入。

除了产品质量下降,还有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在任何大组织里都有,不论这个组织是一个像工厂一样的经济组织,还是政治上的组织比如一个国家。

第一是工作和成果的距离太远,无法给工作者本能的动力。举例来说,当时(二战后)英国的经济不行,需要提高出口。要提高出口,就需要每个工人加大产出。这一圈绕得特别远,单个工人完全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作用。相反的,如果是营救沉船,因为成果就在眼前,大家不需要更多解释就可以服从命令。如果营救沉船之前需要理解一些经济原理,那么船肯定是救不上来了。

第二是管理层和基层距离太远。政府的经济决策很难让人感受到实际address了问题。因此好处明显可见的政策可以比坏处大面积分担的政策给人印象深很多。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政府总是愿意让通货膨胀来解决一些小范围的问题(而实际上所有人的货币都贬值了)。

管理层距离太远还有一个问题是官僚主义。普通公务员可以刁难你。军队将领和普通人虽然是被雇佣和雇主的关系,前者却地位高很多。在企业里也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上上级是谁,即使有好主意也无法传达实施。这不仅带来效率问题,还让普通人的工作变得没有动力。战争可以让举国上下和谐,但不是长久之计。竞争也是很有效的刺激。但是更好的一个办法是小范围的民主,可以让基层普通人对自己的工作有ownership的感觉。

历史上有一些好东西是只有极少数人有的,在追求平等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看低它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有这种危险的东西就是自尊。如果不顾及个人尊严,每个人就会变成所有人的奴隶,这只比每个人都是某一个人的奴隶好一丁点。

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过着痛苦的日子,被无形的巨大力量推着走。现代科技使得这种状态不再是必要的了。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现代科技的力量只会帮我们建造一座监狱,而且是所有人都在里面的监狱。

以上是概括!对这一章我有一个小批评,只是结构上的。这篇最开始说一段工作的means到end的距离,随着人类认知的增长,可以变得很长。我觉得这一段跟这篇的主旨和说理思路都没有关系。后面说的都是工作成果和工作目的/动力的分离。

我觉得罗素把问题提得很清楚了。清楚到我知道solution了!(喂)但他根本没有说我的答案,连暗示也没有,所以可能他的solution会和我的不一样。经济和管理行为的复杂和庞大规模造成了多数人行尸走肉地过日子。但是人类文明,就是因为这些发展而有能力发展科技,做出这么多事情。解决方案不是警告经济的危害性,而是,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让大家能像解释物理现象一样地分析经济规律,像发射宇宙飞船一样地调整经济分配。也许我这么想是因为对经济知道得太少,觉得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套用。因为我去年被《人类简史》洗脑了,觉得要用那种眼光看待现在的经济力量。那样的话,我看到的都是,虽然世界在以资本主义运作,产生里巨大力量,简直要把地球搞爆了,但我们的理解却还很少,而且每个人都在想,我也是身不由己啊!罗素似乎没有往这方面想,可能因为他没看过《人类简史》。罗素绝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但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

bookmark_borderMeta历史——人类简史

我从好多年前开始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想想一棵树被砍下来,就为了制造一堆一次性筷子。树本身要长好多年,一下砍下来也只能满足一定数目的人用一次性筷子吃一顿饭,而我们有那么多人每天都吃饭。对我来说这个做法真的太不可持续了,很难接受。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想来想去,觉得是经济力量的作用:一次性筷子的成本低于请人洗筷子。当时外卖还没那么普及,我那时是知道哪些店用一次性筷子就开始不去那里。

为什么经济力量这么强大?于是我脑中起了一个进程开始想这个问题。然而我想不出答案,反而是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例子让我更困惑了。比如说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可是人还是要吃饭要上网要上学要生产要娱乐,怎么就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了、赚不到钱了??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是一部分由于以为看看经济怎样运作的可以得到答案。

没想到《人类简史》给出了一个答案。给这个问题答案只是它用自己思路描绘人类历史中的一部分。假如我是一个生活在农业革命初期的人,脑中还有狩猎采集者的记忆(实际上很可能没有这样的人吧,这个变化很缓慢的),我大概也会疑问,为什么种地这么累,种出来的食物又很单一,我们干嘛不回到采采果子打打猎的日子呢?

如果有人写一本书是以外星人的角度来看人类,那可能就会和这本书就有点像了。很多时候这本书给我一种H2G2的感觉(比如H2G2里说某个星球上的种族手臂特别多,结果成了唯一一个在发明轮子之前发明除臭剂的种族)。同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科幻的点子,比如假如智人并不是唯一一个进化出来的人类,那么我们的文化会是怎样的,耶稣受难会不会也是为了别的人类的罪、独立宣言说人人平等会不会包括别的人类等等。

对了,我的问题:“为什么如今一切都被经济力量操控者?”答案是:近五百年来,帝国主义、科学革命、资本主义是相辅相成一起发展的。西欧帝国主义的扩张,来自于科技发展和资本主义资助。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确带来了过去几百年的实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要归功于这个模式。科学家以为自己在追求科学,实际上他们研究科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力量使然。科技造成生产发展,所以投资一直可以又成倍回报。这是近几百年来世界运行的趋势。

实际上我仍然觉得这有些荒诞。其实书里也把荒诞推到更极端的概念来试探:农业革命看起来好像是人驯服了小麦,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小麦驯服了人类,或者说是共生的关系,所以人类和小麦的DNA都可以传播。也可以说大家都受DNA自私的基因的控制。那么现在的社会也可以说是某些概念驯服了人类一定要传播下去。这种说法我仅限于想想,看看可以荒唐到什么程度:)

很期待读这个作者的《未来简史》了。

bookmark_border上来透口气

这个读完好像没有记。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中年男人的絮絮叨叨这么吸引人,我每天都如饥似渴地读读完的。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值得有人写这样的书。

我觉得我想要重读一下。。现在先放一个Yann的书评

。。。

。。。

。。。

好想放自己一个月的假,重读喜欢的小说,重看喜欢的电影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