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Everything Changes – Downton Abbey第一季观后感

唐顿庄园,一个1910s背景下的庄园上上下下各色人的故事。庄园有三个大小姐,像奥斯汀小说一样,没有儿子,父亲的财产就要被远房亲戚继承。大女儿本来和继承人订婚了,不过继承人兄弟二位都随着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好多流行元素的reference)。轮到继承的远房亲戚,是一位律师。在英国的等级观念中,律师和医生,都不是贵族职业。

好久没有这么投入地看片了。看完之后在心头的一直就是Torchwood s1的opening line:Everything changes…

第一集让人很惊艳,然后也就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了,不过到第二集开始,我那点微不足道的看剧经验就告诉我,manage那么多线索,以后作者会得到好处的。

下有剧透……
多条线并进是基本结构,仆人们做的事情和老爷小姐们的事情也有互动。剧情到第一季末,看起来第二季的互动会更多,因为时代在变。主要情节是大小姐会不会嫁给新的继承人。而新的继承人Matthew Crowley一出现,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没有趋炎附势尽力融入,而是想好了要保持自我。这种决定反映出的他对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和从容,非常让人佩服。他出场的一番话表露了这方面让我敬佩的特质之后没过几分钟,我又被第二次感动了。他虽然不赞成贵族观念,但是当他无意中的话冒犯了被主人打发来请他们吃饭的大女儿。大小姐毫不掩饰她的不满,径直走出去(可以说有点无礼)。新来者瞬间追出房门,向大小姐表示歉意。这一集完全建立起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说到大小姐Mary,她很有spirit。后来她对是否接受求婚的考虑我也很赞赏。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不太喜欢有点凶相的角色。她还承担排挤二小姐Edith的线索,这里我就没法喜欢她了。虽然Edith毫无疑问是三姐妹中最不讨人喜欢的,但是我也有点觉得多多少少和Mary排挤她有关系。

最喜欢当然是三小姐Sybil。姐姐们互相排挤轮不到她。她对女仆的关心也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假,因为她显然把女仆Gwen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了。希望看到女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因为自己也是女人。可是当时连男人也不一定都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仆人里的线索也很耐人寻味。Jean Valjean式的Mr. Bates。谋划排挤他的第二个plot,他解决的办法是无为,让自己以往呈现出的人品来说话,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虽然很感动,但还是略觉得Bates这条线有点牵强。我们看到他本来是极其希望在唐顿庄园工作的,但是后来他又坚决要离开,理由是自己过去的罪行。这显得有点突兀。

主仆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让人深省。我们知道当时是老式等级观念,仆人就应该本分,主仆都接受仆人地位低的事实。但是这种情况下,主人却很尊重仆人。Eal老爷关心仆人、热爱庄园。变革后的社会,没有了森严的等级,但是不得不说,如今上司和雇员之间的尊重,远不如《唐顿庄园》中等级制度下的主仆互相尊重。

我相信旧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今消退了。但是我从不认为应该束缚自己留恋过去。这种矛盾中,Matthew Crowley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了。用我看完第二集之后在豆瓣上发表的感想来概括:他不赞成旧道德,却懂得尊重,向他们表示出友好,却又能保持自我。即使最后他不能继承大笔财产,也会过丰富有意义的一生的。他不需要贵族的尊严来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尊严。

贴图——

那么多人,那么多事。

Matthew Crowley动起来比静态图片美。

扮演者Dan Stevens,微胖的白脸,碧蓝的眼睛。以前在《理智与情感》里扮演了Edward,我觉得不太符合Edward形象,但还是很讨人喜欢。

唐顿庄园,一个1910s背景下的庄园上上下下各色人的故事。庄园有三个大小姐,像奥斯汀小说一样,没有儿子,父亲的财产就要被远房亲戚继承。大女儿本来和继承人订婚了,不过继承人兄弟二位都随着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好多流行元素的reference)。轮到继承的远房亲戚,是一位律师。在英国的等级观念中,律师和医生,都不是贵族职业。

好久没有这么投入地看片了。看完之后在心头的一直就是Torchwood s1的opening line:Everything changes…

第一集让人很惊艳,然后也就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了,不过到第二集开始,我那点微不足道的看剧经验就告诉我,manage那么多线索,以后作者会得到好处的。

下有剧透……
多条线并进是基本结构,仆人们做的事情和老爷小姐们的事情也有互动。剧情到第一季末,看起来第二季的互动会更多,因为时代在变。主要情节是大小姐会不会嫁给新的继承人。而新的继承人Matthew Crowley一出现,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没有趋炎附势尽力融入,而是想好了要保持自我。这种决定反映出的他对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和从容,非常让人佩服。他出场的一番话表露了这方面让我敬佩的特质之后没过几分钟,我又被第二次感动了。他虽然不赞成贵族观念,但是当他无意中的话冒犯了被主人打发来请他们吃饭的大女儿。大小姐毫不掩饰她的不满,径直走出去(可以说有点无礼)。新来者瞬间追出房门,向大小姐表示歉意。这一集完全建立起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说到大小姐Mary,她很有spirit。后来她对是否接受求婚的考虑我也很赞赏。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不太喜欢有点凶相的角色。她还承担排挤二小姐Edith的线索,这里我就没法喜欢她了。虽然Edith毫无疑问是三姐妹中最不讨人喜欢的,但是我也有点觉得多多少少和Mary排挤她有关系。

最喜欢当然是三小姐Sybil。姐姐们互相排挤轮不到她。她对女仆的关心也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假,因为她显然把女仆Gwen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了。希望看到女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因为自己也是女人。可是当时连男人也不一定都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仆人里的线索也很耐人寻味。Jean Valjean式的Mr. Bates。谋划排挤他的第二个plot,他解决的办法是无为,让自己以往呈现出的人品来说话,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虽然很感动,但还是略觉得Bates这条线有点牵强。我们看到他本来是极其希望在唐顿庄园工作的,但是后来他又坚决要离开,理由是自己过去的罪行。这显得有点突兀。

主仆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让人深省。我们知道当时是老式等级观念,仆人就应该本分,主仆都接受仆人地位低的事实。但是这种情况下,主人却很尊重仆人。Eal老爷关心仆人、热爱庄园。变革后的社会,没有了森严的等级,但是不得不说,如今上司和雇员之间的尊重,远不如《唐顿庄园》中等级制度下的主仆互相尊重。

我相信旧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今消退了。但是我从不认为应该束缚自己留恋过去。这种矛盾中,Matthew Crowley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了。用我看完第二集之后在豆瓣上发表的感想来概括:他不赞成旧道德,却懂得尊重,向他们表示出友好,却又能保持自我。即使最后他不能继承大笔财产,也会过丰富有意义的一生的。他不需要贵族的尊严来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尊严。唐顿庄园,一个1910s背景下的庄园上上下下各色人的故事。庄园有三个大小姐,像奥斯汀小说一样,没有儿子,父亲的财产就要被远房亲戚继承。大女儿本来和继承人订婚了,不过继承人兄弟二位都随着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好多流行元素的reference)。轮到继承的远房亲戚,是一位律师。在英国的等级观念中,律师和医生,都不是贵族职业。

好久没有这么投入地看片了。看完之后在心头的一直就是Torchwood s1的opening line:Everything changes…

第一集让人很惊艳,然后也就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了,不过到第二集开始,我那点微不足道的看剧经验就告诉我,manage那么多线索,以后作者会得到好处的。

下有剧透……
多条线并进是基本结构,仆人们做的事情和老爷小姐们的事情也有互动。剧情到第一季末,看起来第二季的互动会更多,因为时代在变。主要情节是大小姐会不会嫁给新的继承人。而新的继承人Matthew Crowley一出现,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没有趋炎附势尽力融入,而是想好了要保持自我。这种决定反映出的他对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和从容,非常让人佩服。他出场的一番话表露了这方面让我敬佩的特质之后没过几分钟,我又被第二次感动了。他虽然不赞成贵族观念,但是当他无意中的话冒犯了被主人打发来请他们吃饭的大女儿。大小姐毫不掩饰她的不满,径直走出去(可以说有点无礼)。新来者瞬间追出房门,向大小姐表示歉意。这一集完全建立起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说到大小姐Mary,她很有spirit。后来她对是否接受求婚的考虑我也很赞赏。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不太喜欢有点凶相的角色。她还承担排挤二小姐Edith的线索,这里我就没法喜欢她了。虽然Edith毫无疑问是三姐妹中最不讨人喜欢的,但是我也有点觉得多多少少和Mary排挤她有关系。

最喜欢当然是三小姐Sybil。姐姐们互相排挤轮不到她。她对女仆的关心也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假,因为她显然把女仆Gwen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了。希望看到女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因为自己也是女人。可是当时连男人也不一定都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仆人里的线索也很耐人寻味。Jean Valjean式的Mr. Bates。谋划排挤他的第二个plot,他解决的办法是无为,让自己以往呈现出的人品来说话,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虽然很感动,但还是略觉得Bates这条线有点牵强。我们看到他本来是极其希望在唐顿庄园工作的,但是后来他又坚决要离开,理由是自己过去的罪行。这显得有点突兀。

主仆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让人深省。我们知道当时是老式等级观念,仆人就应该本分,主仆都接受仆人地位低的事实。但是这种情况下,主人却很尊重仆人。Eal老爷关心仆人、热爱庄园。变革后的社会,没有了森严的等级,但是不得不说,如今上司和雇员之间的尊重,远不如《唐顿庄园》中等级制度下的主仆互相尊重。

我相信旧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今消退了。但是我从不认为应该束缚自己留恋过去。这种矛盾中,Matthew Crowley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了。用我看完第二集之后在豆瓣上发表的感想来概括:他不赞成旧道德,却懂得尊重,向他们表示出友好,却又能保持自我。即使最后他不能继承大笔财产,也会过丰富有意义的一生的。他不需要贵族的尊严来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尊严。

bookmark_borderFinding Serenity

最近SFX的一个读者投票,选出了SF/F中最受欢迎的角色。第一名是Malcolm Reynolds。作为一个将近十年前在小银幕上面播了一季被砍的小剧,它压倒长期受欢迎的Doctor Who而获得第一,实在是非常感慨。于是想到把SFX采访Nathan Fillion的问题拿来做个问卷(必要的地方篡改一下问题……)。(这个偷问卷偷得……)

SFX:你(Mal Reynolds)赢得了最受欢迎SF/F Icon!
A:是啊,太好了!

SFX:过了这么多年,Mal Reynolds仍然这么受欢迎,你觉得怎样?
A:能够压倒现在正在热播的剧,这绝不是偶然的。(心里小声想:这就是经典……但又不想把“经典”这样俗套的帽子压在Firefly上。)

SFX:你觉得粉丝喜欢Mal哪一点?为何大家会喜欢他?
A:作为粉丝我想说,Mal代表了我的精神支柱!他是个永远不会被打倒的英雄,经历过最可怕的事情,却永远能站起来。对于中国的粉丝来说,反对中央集权的力量可能也会得到很多支持。
然而同时,Mal这个角色又融入了很多Nathan/Joss的幽默感。他们明察秋毫,却又有heart of gold。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达到的幽默感。

SFX:他会把坏人一脚踢到飞机引擎里,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他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却为他欢呼。
A:前面说过了,Heart of Gold。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Doctor这么做我肯定不会欢呼。两者level不一样。

SFX:Mal和你有多像?(这本来是采访Nathan的……
A:Mal是一个很多层次的人。他的intensity应该是和我本身比较像的一部分。现在可以说我变得有点像他了吧……最根本的,他是一个有强大内在力量的人。无论是他轻松的一面还是严肃的一面,都有内在力量的支持。

SFX:Malcolm击败第二名the Doctor,你对此怎么感觉?
A:长久以来我一直更爱Doctor。不过我也一直怀疑如果Firefly是一部仍然live的剧,同时水准基本没有下降的话,也许我喜欢Firefly会多于Doctor Who。Anyway,要我在这两者之间选择非常难。

SFX:粉丝们一直吵着要Firefly回来,你对此厌倦吗?
A:没有。(很奇怪它为何没有回来过= =不过随着时间越久它越不可能回来吧)
[这里Nathan Fillion的回答是:I’m not tired of it yet. I wonder when that will happen? Maybe 15, 25 years from now?]

SFX:如果没有被砍的话,你觉得Mal现在会在做什么?
A:和Inara吵架?

SFX:作为Browncoat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A: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喜爱Firefly。如果一个人说,我也喜欢星战,我基本上不能单凭这句话确定这个人是怎样的。但是如果谁说,我超爱Firefly,我会觉得很会心。

SFX:最后跟大家说一句话?
A:Keep flying, stay shiny.

bookmark_border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昨晚看了Terry Pratchett主导制作的纪录片Choosing to Die。这位充满幽默的奇幻作家目前得了轻微的Alzheimer(老年痴呆症)。纪录片中他拜访了几位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有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运动神经元疾病)的Peter Smedley,有因为老年痴呆症自杀的已故比利时作者Hugo Claus的遗孀,有只有42岁Andrew Colgan(得了multiple sclerosis多发性硬化症),还有同样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的Mick Gordelier,但是他选择在英国的医院里度过余生。这个纪录片本身是Terry Pratchett自己发起的一个对于死亡的思考,所以非常真挚感人。采取的形式是非常personal的去一个一个了解这些病人。

在英国,辅助他人自杀是非法的。一个人如果要自杀,如果不连累周围的人的话,必须DIY。辅助他人自杀在有些欧洲国家是合法的。而只有在瑞士,辅助外国人自杀是合法的。因此纪录片中的几个人选择寻求瑞士的一个机构的帮助。纪录片中也采访了那个机构里的工作人员。

下图是片中Terry Pratchett 与Peter Smedley最后一次握手。片中对Smedley有比较多的采访和介绍,从他决定选择自杀,到瑞士,到该机构(Dignitas)的医生两次测试Smedley是否符合被辅助自杀的标准,一直到他的最后时刻。即使是不认识的人,见到一个人的死亡,对于活人来说也是非常震惊的事情。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下面想说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人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Liberal的观点似乎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我现在的观点已经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处置自己身体和生命”了,我的观点是,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还是属于他周围的人的。如果一个人和周围的人协调好死亡的事情,那么没有人,特别是对此人没有personal接触的人,有权利去反对他和他周围人的决定。

对于纪录片中的那些人来说,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获得辅助死去,是一个遗憾。

二:每个人的选择

另外我的想法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一些人的选择不代表是通行的法则,应该搬到另一些人的身上。那么我自己是否赞同选择死亡呢?

回答是我自己似乎是不赞成的。Terry Pratchett选择死亡的原因是,他目前已经无法打字了,如果他都无法口授的话,他也就无法继续写他的书。而且对于老年痴呆症来说,必须在他还独立意识的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否则会被认为没有能力选择死亡。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限制:生理上、智力上。如果说,一个曾经智力卓绝的人,脑部受创,等于让他活低于他原先标准的生活,他会受不了。这种情况,和一个过惯了富裕生活的人,忽然变穷了,是类似的。不该纵容自己对外界的要求。你可以说,金钱的忽然短缺,和自身能力的忽然减弱,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也觉得我没有理由来反驳不同意见的人。

之前读Viktor E. Frankl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我就悟到:一个人的自由,是他选择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外部事物的自由。那么,选择拥抱自己的新身份比选择放弃更加值得一过。

三:看到了死亡

纪录片中对瑞士的那家机构的采访,让我们了解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和Dignitas联系过后,选择了不自杀。Dignitas的创办人说,to know that you can go gives you strength. 是啊!看到死亡并不是消极的表现。前一阵读Story of your life我就感悟到,那是一种看到了end,却丝毫不消极的状态。

回想我自己,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死亡。我周围的朋友都被我问过,他们是如何得知死亡的。大家都是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知道的,似乎只有我,是小时候忽然知道人会死这件事。小时候的惊恐过后,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以罗素自传前言的最后一句作为人生目标: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red me.

我能看到死亡,但我很乐观。我就是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着,我不是一个人。

PS:我希望在我的葬礼上播放的音乐,当然是B小调弥撒的最后一段。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Inspiring!! – The Writer’s Tale读后感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62915678.html

May, 2010

一般而言,粉丝,特别是科幻奇幻粉丝,普遍爱好看花絮。但是这本书远远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满足粉丝看花絮的爱好的书。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写剧本、以及RTD是如何工作的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wxb曾经说,写作,就像是发出的信,是单方面的,是孤独的。这本书是两位作者互相通信的集合。因此一部分缓解了作者的孤独。

考察自己是如何做一件事情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位和RTD通信,帮助他写下这样一本书的Benjamin Cook,是一位记者,经常为Doctor Who Magazine写文。他起到的作用,是发问,并且提醒RTD他们写这本书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我简直希望能也有个这样的人来提醒我,帮助我记录呢!

有趣的花絮,和感动点,还有觉得很有道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早就不准备整理了。昨天看完的书,现在随便列一些我觉得有道理或者感动的地方。另外,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英文书了,但我丝毫不觉得在“啃”。感觉就像在看花絮一样。而且我忽然觉得,我的英文其实很大的一块是DW培养起来的,所以看RTD写的书很符合我的习惯……

记得一个很感动的地方,是RTD说到他被邀请去给一群年轻作家讲一堂课。他说他最反对把如何写作条条框框列出来,所以他几乎不会答应参加这种活动。不过那次是个例外。他对台下的年轻学生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什么生活体验都没有,所以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慢慢地,下面的学生一个一个都点起头来。他又说,(具体我忘了,一下子翻不到|||)不管你的经历多么有限,你肯定感受到过真正的情绪。如果它们是真实的情绪它们就是你的财产,你可以把它们当作素材来写作。然后他说“看起来就像那些学生头上的灯泡一个一个亮了起来”(RTD的想像也非常漫画啊^^)。我相信每个人,不管他们表面是什么样的,也许他们的经历不算深刻,也许他过着舒服的生活,但他们内心的挣扎都是一样剧烈的。(哦转念一想,我也不知,也许有些人不是这样的?比如某种一直抱怨工作待遇太低的同事……?我想像这种人不会在乎很多真正让人觉得深刻的感受。)

有一章叫做Bastards,话题围绕着:你觉得在电视业中成功,是不是需要你作bastard?我想这个问题在其它行业也是值得问一下的。是不是如果做老好人,就不会成功?RTD说,可能他自己就算是个bastard吧。如果他认为对整个作品好,他会改剧本,会临时要求演员学新台词;有一次他做一档儿童节目,有一位儿童演员表现不够好,虽然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儿童演员应该得到保护,不应该辞退他,但是RTD还是坚持辞退了那位演员。每个人的底线都不一样,你很容易就跨过了一些人的底线。但RTD说,他认为这些都不是坏人的表现。他没见过几个真正的bastard,而那几个人后来也都没有成功。我感觉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工作的性质和你本人的目标。如果你目标就是要做出最好的产品,那你可以不遗余力去达到这个目的,就算作出有违普常识的举动,相信大家还是会理解的。(可是,工作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出最好的产品呢,还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会犹豫不决。所以我羡慕艺术家、科学家,羡慕那些做着有意义工作的人。)

我还很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事无巨细把他们的通信都收录下来。(前言中说,这本书基本没有编辑和修改过,尽量做到真实,只有第五季的剧透的内容,和一些脏话(!)被后来删除和修改。)这其实很违背常识中的效率概念:你要说什么,就概括地说一下吧,何必把什么都列出来,让人从细节中寻找。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无论什么概括,对于原来的内容都是有损害的。只是在一般的工作中,你做的事情有别人也在做,或别人也做过,所以很多细节不用展示出来别人会知道。但是在做一件创新的事情的时候,追求管理效率会带来很大的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听说很多非凡的电影无法被大的制片公司赞助。因为制作那些电影是创新,而大公司讲究的是管理,这两者不是兼容的,特别是在它们都在各自的极端上的时候。

我总体感觉前半本书(也就是hardcover的那部分内容),对写作的讨论更加多一点。后半部,也就是The Final Chapter加出来的部分对DW工作组里发生的事情记录得多一点。对我来说是不介意的,因为仅仅是那些花絮我就能看得很乐。(The Final Chapter加出来的内容在量上面,基本和原先hardcover差不多多,当然也不乏有意义的讨论,还有可以看到RTD写后面的剧本的思路。不过由于和Ben写了一年的信,他们更加熟悉了,所以感觉文体更加个人化了一点点。)

后半部有一次,嵌在一大堆RTD对自己思路和自己当天生活琐事的叙述中,有一句话,在我看来是我喜爱RTD写的故事的核心。当时他正在构思End of Time,构思Doctor会如何死去。他写道:
“I’ve got to save the world.” isn’t half as powerful as “I’ve got to save Donna.”

然后我读到收在书中的End of Time结尾的剧本的时候,发现我和看那片子的时候一样泪流满面。

Inspiring!!!

bookmark_borderbloody sunday

Bloody Sunday

关于北爱尔兰的一次影响政治格局的冲突,发生在1973年,引起了13个平民的被杀。这是一部号称做了彻底的research的写实电影。有dramatise,但是完全是基于英国政府的记录文档。

先说说电影。电影是从非常personal的角度来讲这件事的。故事说得非常真实感人。当时爱尔兰天主教徒们,一般都比较穷。当时对爱尔兰人有无审判监禁的做法,而投票权也取决于你有多少财产。电影中先focus在了Young一家。有人组织了一次游行,Young家的已婚哥哥Leo和17岁的弟弟John都去参加了。电影中有强调这个游行的目的是civil rights,而并不是独立爱尔兰的游行。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次游行形势骤变,英军向平民开火。结果我们的主人公John遭枪击。Leo紧急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伤者,被迫把他送往医院,无法去救John。结果John和Leo要救的陌生人都死了。

电影对战斗的描述是写实吓人的。但是这之后发生的事情丝毫没有不重要。死者的家属们自然非常伤心悲愤。Young家的人后来同意了等审判。葬礼上,神父问John的妈妈:你能原谅那个杀了你儿子的英国士兵吗?妈妈冷静地回答能。John的妹妹看不下去爆发了。然后妈妈说了一句话:我不会让我的儿女看到我的痛苦,因为这会促使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她愿意原谅杀死儿子的凶手,是为了她还活着的儿子。John的哥哥也曾经想要立即加入IRA。但是他的妻子对他说,我们还是等审判吧。Would John want revenge if he can have justice.

后来,所谓的justice没有等到,随后进行的Widgery Tribunal,宣布这些死者都是自己制造了危险。这个吓人的issue就一直延续了三十年。

在这部电影release的时候,正好在对这件事重新审判,叫做The Saville Inquiry。这部电影正是指该inquiry开始之前播放的,(旨在向公众展现史实)。根据维基,2004年进行了这个inquiry,inquiry的结果是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Saville Inquiry公布说,Bloody Sundy的悲剧,是由于英军失控造成的。而13个死亡的平民,全都没有携带武器,在英军开杀戒之前,平民也没有得到过军队会开枪的警告。

===========
该DVD还附带一个40分钟的电视辩论。该辩论给我的感想也很多。

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知道真相真的要中立吗?电视辩论的一开始,主持人采访了一个suppose是中立的观众,问他对电影的看法,他很自然地以“这部电影肯定有它的bias,但是……”开头。于是后来主持人采访作者Jimmy McGovern,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确定他们是无辜的?Jimmy McGovern回答说,因为我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人,所以我知道真相。这个理由,听上去是不是很主观?可是我却认为它比听了很多证词的法官更加正确。

第二个想法是,开展这样一个针对当今敏感问题的电视辩论,是不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们请来的嘉宾,也都非常有来头。有受害的13人之一的哥哥,有当时的英军commander,有目前北爱尔兰的政党高层,有大学学者……听他们的辩论,我也觉得为英军的维护非常不可信。在不同请受害者的一方,比起英军commander,我倒觉得另一个人更有说服力,那个人是生活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区域的新教徒,他说,他们家世代住在那个地方,但是到了1970开始出现了麻烦。他有五个亲人被愤怒的天主教徒杀害了。但是,当bloody sunday在审判的时候,对他们家的伤害从来没有被调查过。

其实我是一直看到这里才明白,这个让人震惊的事件当然有它复杂的地方。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的现实事件都是这样的。所有人是他现在的样子,都是有特别的原因的。

看完所有的讨论,我觉得我知道解决方案了:双方都要承认事实,要reconcile.

下面这张照片是维基上面的史实照片

Father Edward Daly, waving a blood-stained white handkerchief as he escorts a mortally-wounded protester to safety during the events of Bloody Sunday (1972) in Derry, Northern Ireland.

=====下面不重要|||

最初让我想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Ciarán McMenamin。他扮演Leo Young,可以算是最大主角。这个截图是他在弟弟死后得不到公正,他准备加入IRA,坐在门口等着进去宣誓。后来Leo在宣誓前改变主意,回家去了。


我们的问题也许不能这样解决,但是觉得这张图很励志。另外,我喜欢爱尔兰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是一个音乐的民族,这种场合难免会大家异口同声地高歌……

这个电影还有Christopher Eccleston。和28天之后一样,他演了军人反派。他和你说话的时候,眼神专注地望着你……(这张截图是暴风影音截的,上面两张是VLC截的,我还不太会用暴风影音……)

bookmark_borderDoctor Who S6 (上)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有一天我会不喜欢Doctor Who。但目前我坚持看Doctor Who只有两个原因:对它有感情,喜欢Matt Smith。

以前对于RTD我也有过很多抱怨。比如我不喜欢他所有的圣诞特别篇,和几乎所有的season finale。对于第六季我的一个大抱怨是,它每一集都是season finale的标准。Doctor Who应该有人物的intamicy。没有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不算最严重。严重的是,第六季把人物关系当儿戏,没错我是指Amy, Rory和Doctor的三角关系,虽然没有越界,但是好几处挑逗观众。我觉得这种手法非常low。

逻辑混乱也是个大毛病。以前Stephen Moffat的故事都是以逻辑巧妙著称的啊!River和Doctor的时间线问题先不管。为什么601的结尾Amy要在关键时刻拖住Doctor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为什么Silence要宇航服?Doctor为什么要不信任River,难道他忘记图书馆的事情了吗?Ganger Amy和一般的Ganger什么区别啊?Ganger Doctor到底是不是真的生气而去掐Amy啊?Rory为什么又要cos罗马人啊……还有无数大问题小问题……我觉得Moff现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塞进来把大家搞糊涂啊!

可是,相比之下,剧情的Clumsy或者逻辑漏洞,都还不是最严重的。如今我似乎对Doctor Who有了本质的不喜欢。S6里完全没有了humanity。先是602结尾,解决Silence的办法是在人类脑中植入kill on sight的讯号(且不问过目就会被忘记的Silence为什么可以一句话让大家都记住……)。我可以想象过去时代的Doctor,会对这种做法非常的愤怒。我并不是觉得Doctor Who的价值观应该不变,但是改变是有底线的。我的底线已经被踩破了。

S6横尸遍野,置人/外星人的生命于不顾。海盗那一集里,有提到船长曾经杀过很多无辜的人。剧情根本没有(也许是没有能力吧)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复杂的黑暗人物,而是直接glorify了船长,给他和儿子一个好的结局(且不问他们为何竟然可以开飞船……)

不仅如此,丢失人性还丢得前后不consistent。605,606的两集里,Doctor一直在努力让人类和Ganger互相理解。我都在叫好我认识的DW回来了。可是?为了让观众震惊,结尾竟然来了一个Doctor把Ganger Amy融化了的场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的Doctor?

======
比较喜欢的一集是Neil Gaiman的The Doctor’s Wife。硬伤比较少,制作成本也不高。Neil Gaiman的内心就是个非常nice的人。

我对这半季的评分:
601 The Impossible Astronaut 6
602 Day of the Moon 6
603 The Curse of the Black Spot 6 <–这集的标题太那啥了,不过无数的小问题懒得纠结了= =
604 The Doctor’s Wife 9
605 The Rebel Flesh 7 <–这标题总是看成the babel fish
606 The Almost People 6  <–如果没有结尾那段,大概8分——剧情节奏其实有点慢~
607 A Good Man Goes to War 7 <–Moff喜欢写的rhyme还不错~

======
播放601的那时候,我在豆瓣上建立了一个截图相册,想把抱怨和感想记录在那里面。可是后来我完全不高兴重新看、截图、上传、记录评论了。连抱怨都不高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爱的反面不是黑,而是冷漠。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 – 星际迷航 Star Trek XI

啊我以前的文好罗嗦^^今天在豆瓣上发了以后,大家指出有一句话是精华:

所有长时期的喜爱,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啊!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39896700.html

2009-05-24(啊刚好是两年前!!!!!)

周六去电影院看了Star Trek。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再买一张票重看一遍。但是我克制住自己,跑到小店里吃了一顿午饭,缓解了一下情绪,然后,还是决定下午再看一场。最近我身体不大好,而且也有点低落,感觉看看太空歌剧简直有点起到疗伤的作用。看这部Star Trek,仿佛让我回到了最初刚喜欢上星战的时刻。

ST开始于1966年(年代和Doctor Who差不多啊=v=),早就渗透于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前一阵我偶然发现,NASA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就是根据“企业号”命名的。如今我早就把自己看作是个科幻迷了。太空背景的设定,是科幻片的经典设定,如今的科幻片不大会有这种经典风味了。但是我对古典科幻风格还是很留恋的。当年我刚刚看了Firefly之后,not have enough of这种孤独宇宙中几个船员的设定,就有点想找ST来看。不过由于不知如何入手就没有行动。不过过去的半年内,每天晚上我都可以看到老爸坐在电脑前观看古老的ST,当时看到那些古老的视觉设计,人物都穿着简陋的服装,留着古老的发型(还自以为有未来感呢,哼)。也并没有觉得没看那些电视剧可惜。

于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原来我是如此喜爱Space opera啊!!

这部电影显然是为更大的观众群制作的,没有什么非trekkie看不懂的东西。但是……如果我是一个长久的trekkie,会是多么幸福啊啊!当电影的末尾,坐在我身后的一个外国人情不自禁地念起“Space, the final frontier…”的时候,我能理解,我非常能理解……

所有长时期的喜爱,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啊!

===缓过神来,说一说具体的感想吧!(有剧透)

电影很多方面让我回想到星战的老三部。当学院收到Vulcan星的求救信号,大家纷纷准备上船,一边还有人对着围在周围的学员布置任务。这个场景像极了ANH中Yavin之战之前Leia给Xwing飞行员布置任务的场景。只是,当初用来拍摄的只有一架飞机模型,而现在,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使场景设计更加未来感,规模更大。而后来Kirk被代理船长史波克扔下了飞船的时候,我就心想,这不,来到了Hoth。正想着,居然也出现了一头怪兽……有时候我感到这部电影有点揉合了SW的老三部和新三部。人物的简易T恤服装和史波克的童花头,都给人一种古老感觉,但是很多地方的设计又和新三部一样精美。Vulcan星的外景,有那么一丝Geonosis的感觉(我知道……只是颜色像啦~)……

电影剧本的设定也非常巧妙高超。这样的电影很容易拘束于已有的canon。但是,改变过去产生平行世界(这个规则我前一阵刚刚从Yann那里听说……我本来一直对时间旅行中能不能改变过去有很多不解……)这个设定使故事完全有了自由,又不怕和已有的故事冲突,我感觉做得非常好。对这种long running的故事,我总感觉编剧很容易受束于整个故事的走向,要能勇敢而又恰到好处地抛弃已有的故事,在已有的故事之上创作,故事才会好看。

这个故事差不多是个前传,Kirk船长和Spock都很年轻。“我是,也会永远是你朋友”这句话好像是老版Spock说过的名言。但是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却矛盾不断。Kirk是个Han Solo式的人物,而Spock则很严谨(我很喜欢这种严谨并不是dogma,一般的科幻容易把外星人设定成那样= =),显然他们会处不来。让两个各有特点的有趣的男主角不打不相识,显然也是我喜欢的套路……=v=

我感觉Kirk的发挥还可以更加有活力一点点,这种性格是最有潜质成为我最喜欢的角色了。但是因为看了太多更加有活力的英剧,美国人能拿出来的这种类型我已经完全免疫了。倒是以理智控制情感著称的(半)Vulcan人Spock,有时候纠结的样子非常萌。Zachery Quinto同学我们很熟悉,是杀人不眨眼又有无比超能力的Sylar(是不是科幻剧演员都有被定型的趋向……其实可能是他们本来就喜欢演那些。)。此人表演的时候本来就有一种奇怪的气质,很适合演怪人。这个Spock爆发起来的样子,和Sylar别无二致。但是他隐忍的时候,让人看得很着迷。

而一众别的角色,也都中规中矩。俄国口音有点过于distracting了。主要crew中还有黑人,有亚洲人,不知1966年他们起步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如果是的话,也是比较先锋的。科幻就是有这种能力……而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这一点应该归功于过去多少年的塑造吧。很多人看起来和以前的演员非常神似,比如说Karl Urban扮演的老骨头医生。还有一众完全没看出来的大明星扮演的次要角色。另外还有老版Spock的演员出演年老的Spock,真正的trekkie肯定很感慨吧。

我毅然决定看第二遍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由于自己糊里糊涂心不在焉)第一次买了一张中文场的票。不过中文配音很不错,虽然有些地方过于用力了一点。比如说Spock刚刚目睹了Vulcan星球的毁灭,Uhura在电梯里安慰他,问他需要什么。他定了定神,说他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工作和战斗。这句话中文配音是抗日英雄式的激昂状,让人很囧,不过基本上是唯一一次让我冷汗直冒的配音。另外,凭我的记忆我感觉配音有几处明显的错误,但是在原版场的中文字幕里却是正确的……还有,中文配音版的音效稍微差了一点点,但是对我而言正好,原来的那个太吵了……

我觉得reboot任何历史悠久的影视剧都是很有爱的事情!Doctor Who可以regenerate;ST可以换飞船,换crew,也可以换演员演同一批角色;James Bond也可以换人……不知是哪个大胆的天才发明这个想法的。

于是糊里糊涂写下了那么多文字……其实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啊><这部ST电影重新激起了我古典太空歌剧情节……

bookmark_border新花痴炸弹-雷神!

其实我一直知道有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有提起兴趣。然而这部电影在我的朋友中引发了强烈的花痴效应,可谓一枚花痴炸弹。于是今天早上去看了这部电影。

先花痴一下主角。Chris Hemsworth,各种粗,其实本不是我的类型。但是他纯良的笑容实在是太美了啊!一笑就天亮了。他应该试试用笑容去解冻冰巨人的世界。他的微笑绝对比他的锤子有力啊!

好再来说说电影……(Shane你表失望啊HC的就那么一点点……实在是不好意思无节制地HC ^^)

本来对电影情节没有什么期待,但是还是被感动到了。说来简单几乎俗套的故事,但是真心去演绎的话,有些因素还是亘古不变的。(这是不是和莎士比亚专家导演有关?)联想起之前看过的别的不太喜欢的神话电影(诸神之战、波斯王子<–这个不算),或者漫画电影(绿巨人),我忽然明白了这种appeal to广大群众的电影,为何有些不够好看的原因了。

下有剧透(不过这样的电影剧透也没啥关系吧)

Thor在神话中就一直是有勇无谋、力大莽撞的代表。电影里的Thor,出于自认为的正义感,搅坏了politics,结果被父王惩罚。这样的事情,引起了我很原始的一个情绪共鸣。遇到这种时候,我的本能是不喜欢怪罪reckless的犯错者。现实中,固执地追求让自己的情绪满足,固然是不成熟的表现。电影中也多次说到这样的Thor只是一个希望被证明是男人的男孩。但是,我总是以为(但我不想在现实中坚持。现实中强大的内心,需要懂得politics),最最最最根本的,是原始的、passionate的正义感。Heart of gold是最珍贵的。

电影中另一个非常感动的情节,是Thor到坑里去找锤子的那段。由于对剧情的期望值非常的低,我本以为Thor会像King Arthur拔出石中剑一样,拔出土中锤。但是他发现拔不起锤子之后,忽然那个巨人就这样坍塌了。

我再次觉得,这样passionate地暴露自己的情绪的人,实在是太可爱了……

电影的视觉效果我好喜欢好喜欢。彩虹桥实在是太美了,看得心也要跳出来了。Asgard那么金碧辉煌我完全没有想到。视觉设计总体很original,和整部电影science mix magic的氛围很相配。从Kenneth Branagh的采访来看,他对电影的调调也是有很多慎重考虑的。

另:对Marvel的系列英雄很不熟悉。这种到处穿越的架构很新奇=v=

另2:Chris Hemsworth之前出现在09年我的最爱电影Star Trek里。我对他的那段印象非常深(虽然只是对剧情和表现方式)。

另3:今天进场的时候差点被看加勒比海盗的人流堵住无法进场……orz

另4:对于Chris Hemsworth的表演,我觉得他可能只是本色吧。看到他后来有Avengers (同是Marvel universe)和Cabin in the Woods (导演自己的题材好像),都将是Joss Whedon的作品。相信Joss大神调教后,这位花痴炸弹会雕琢得更加迷人的……><

另5:看完电影后上IMDb读演员信息、读花絮、读quote,然后再絮絮叨叨地写博客抒发一下感想,实在是让我有了“老时光”的感觉啊!

bookmark_border星际迷航TOS第一季完成

09年的电影Star Trek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了。我觉得以后也不会有超过它的了。借着当时的劲头我下全了TOS第一季,可是看了两年才看完@@现在来记录一下感想。

第一个感想:ST是slash的滋生地这一点丝毫不奇怪。我说这句话的口气说责怪的口气!嗯,剧中遇到舰长过去数不胜数的美女知己。就像老骨头医生有一次对一位美女说的:我的老朋友多数都长得像医生,而舰长的老朋友多数都长得像你。可是这些美女全都是来打酱油的……只有舰长、大副和医生之间的情谊是持久的,这样的情况下不腐才叫怪咧。这让我有点不适应。不传统的男女关系是引我发腐的重要原因(别问我slash中没有女啊?因为slash中一对人儿不必要某一个一定要保护另一个),但是slash竟然是从这么大男子主义的剧中诞生的……

第二个感想,所谓硬科幻:TOS第一季的前半,是软得不能再软的科幻。基本上就是变着表皮演着少男少女青春期故事,或者是被美女勾魂还要perform duty的事情。所以我弃了此剧很长时间。后半硬的地方多起来了。一会儿要担心飞船lose orbit,一会儿手边资源有限的舰长要赤手空拳制造简易大炮,后来还出现了parallel universe和time travel——当然越扯就离开硬科幻越远。

好吧,看TOS我主要喜欢的一点,和看ST11电影很不一样。我喜欢剧中把外星文明解释成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我想,在我心里,对科幻的喜爱和对荒诞的喜爱是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非常不同,以至于你会觉得有些人有点荒诞。那些相隔很远的文明就更是如此了。ST虽然到处透露着当时对军队、对commander的崇拜,和大男子主义这些我不太喜欢的元素,但是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open mind的——这是科幻的取胜之道!

我最喜欢的一集,是Enterprise驶向一个用电脑模拟战争的星球。这个星球和邻近的星球发生战争。为了保护双方的文明,他们决定不展开打斗,而是用电脑模拟战争,于是会有一拨人战死,电脑会记录下来,然后这些人会自动去分解室报到送死。很扭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