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It’s the Pile of Good Things That Matters

作为地球人我见过梵高的作品的样子。但是我不懂欣赏。看了Vincent and the Doctor之后,忽然梵高的作品中我心中活了起来。他笔下金色的麦田,夕阳下蓝色和黄色相间的田野,他画的室内的灯光一圈圈的光线。他的作品和一般的那些色彩厚重、技法规整的油画是多么不同啊!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创造出了它们?我那么多感触都是由Doctor Who的一个剧本引发,这个剧本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但是要不是同样的感动激发了Richard Curtis,这个剧本怎么会强烈地散发着这种感动呢?

有一种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叫做痛苦挣扎的艺术家。通常提起这样的模式,人们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如今在我看来,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靠一些illusion才能保持“正常”。俗人相信金钱名利,或者追求享乐。也有矫情的人沉浸在矫情中。凡人都多多少少按照不同比例地沾有这些。他们也享受着小小的幸福和快乐,感受着无奈和痛苦。但是,真正敏感、正直的心灵不能容忍这些。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体会到最美好的美。因此幸福和痛苦是相连的。正如Curtis的剧本里写的:每个生命都是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a pile of bad things,积极的方面不会减轻痛苦,然而反过来,真正的美好也不会因为痛苦和黑暗而degrade。

人多多少少都具有那种敏感和正直的艺术家气质。世界上也有很多艺术家。但有时候艺术家会沉迷于表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条弯路。

我理解中让我感动不已的梵高,是最诚实地在美好和痛苦之间挣扎的一个人物。生机勃勃的光彩,和绝望的黑暗,一直存在于他的画作和经历中。

我去读了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主要因为1)我希望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2)这本书的原名Lust For Life让我觉得很贴切。我对这本小说有两点严重的不满。

一个是我看不出小说形式的价值何在。小说本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这本书为了靠近史实也就无法发挥。但要通过这本小说去了解真实的梵高,又让人不放心。这位作者看起来是一位谦虚、传统的人,他的经历看起来挺顺当,他的妻子是一位编辑,他们一直合作,关系和睦。作者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对挣扎,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写入了小说,我觉得对梵高是一种降级。

另一个不满的地方是,我前文所述的那种挣扎和美好,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确作者写了很多痛苦,也写了梵高受激发天天发奋作画,但是我看起来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比如说,梵高在比利时见识了艰苦的矿工。一开始梵高希望用基督教给他们带去慰籍,他也把自己的钱和物品分享给矿工,自己几乎和矿工同样艰苦。但是宗教的力量显然敌不过经济利益。最好梵高的教职也被解除了。这其实是一个disillusion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梵高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开始他看到艰苦的矿工很不忍心,投入大量心血要帮助他们。可是后来他还是住在那些人中间,就能忍受自己的不作为了吗?我觉得作者这里的处理太简陋了,特别是在他很煽情地写了梵高如何帮助矿工之后……再一个例子是梵高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精神病状况。梵高作画的巅峰期是他开始患精神病的时期。这里如果能仅仅摆出一些真实的事件,再加上各种医学解释就好了。这是梵高最神秘的地方,看着作者impose上去的对话、心理描写等等,我觉得有点不妥。

但是这位作者显然是受了梵高的激发。他为了写这本书作了很多功课,拜访了健在的认识梵高本人的人,重访了梵高去过的地方,阅读了他的信件。作者的出发点很好,努力也很诚恳。

当然,我也只是把自己的理解impose上去。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真实的挣扎和最深的美好体验,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肯定比我的复杂许多。但是,这本书似乎连我的体验都达不到。

bookmark_border到底为什么爱漫画!

自己号称是geek,却不热衷漫画和漫画电影,所以看到很high的漫画geek,总是无法感受他们:)不过Kick-Ass很对我胃口啦!这位导演Matthew Vaughn我追定你了!近年来漫画电影尽追求大场面,对不起,我看见的满眼都是,delusion of grandeur!我宁愿看到Kick-Ass这样快节奏,有很多让人惊诧不已的场面的电影。一般看超级英雄打架是件无聊的事情,他要么轻而易举打赢,要么就身负重伤离去但还会卷土重来。Kick-Ass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主角Kick-Ass也是迎合了当今世界对囧的流行。

透过这电影,我似乎还能看见演员和剧组人员对漫画的热爱。说实话,粉丝的爱似乎已经成为我判断一件事物的重要标准(当然最终我自己爱不爱还得看这件事物本身)。别的漫画电影,我只能看见演员和剧组人员在努力满足大家的期待。Kick-Ass的漫画原著,就是在和导演的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创作的。连Nicolas Cage这个我一向很讨厌的演员在这里也不讨厌了。据说他是超级英雄迷,曾经考虑要演超人。这次终于让他过了一把超级英雄瘾。

Hit Girl实在太赞了!!!看到的所有赞词都不过分。

不满的地方是,由于听Mika的歌曲先,我对这个片的期待是会玩纯良。实际上纯良玩得没有我期待的多。

Kick-Ass本人,是这里面最不酷的超级英雄。不过我阿姨心大发作,居然萌上了这个小子。点了IMDb看,发现此人居然是个90后。再一点,发现人家已经订婚了,居然还是和一位60后(他们的孩子今年7月刚出生……)……她是他上一部片子的导演……真神奇!

扮演Kick-Ass的Aaron Johnson和扮演反派的七王子叔叔Mark Strong(BTW,Stardust和福尔摩斯里,Mark Strong都扮演了类似的坏人,觉得他被type cast了)都是英国人,但是他们美国口音都说得很美国。我用的这个字幕质量很差,好多台词我都没完全搞清楚……

还有……Mika的这首歌居然在这么后面……估计要是在国内上映的话在电影院肯定看不到这首歌就被掐了。

bookmark_border古典/流行The Resistance(外一则)

(本文准备随便写写对Muse的这个专辑的感想,我这个对古典和流行都一知半解的人要开始大放厥词了……!)

当时我还没有迷上Muse,仔细听了The Resistance这张专辑后最大的想法是,这张专辑似乎印证了我一直的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那就是流行音乐和浪漫派古典音乐是想通的。这张专辑上Unnatural Seclection开头是管风琴音色,很古典的乐器;I Belong to You和United States of Eurasia这两首都很好地衔接了正统的古典音乐;最后的三首歌则直接用Symphony做歌名,主唱的歌声也混合在交响乐乐器配乐中,和我们听的电影配乐差不多了。

其实说到古典音乐,我的感觉是,喜欢不同方面的古典音乐的人之间的隔阂是很大的。迄今为止引起我兴趣的古典音乐就是巴赫。另外我也弹过极少量的浪漫时期音乐,给我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后来迷上了Muse,就去练了United States of Eurasia中用到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我的感受更加清晰了。

先说一下迷上Muse。我想迷上Muse是从得知他们这张专辑的创作意图开始的。经过T的点拨(之前我还没有有兴趣到去研究他们的创作意图),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专辑和1984的关系,才去开始了解主创Matt Bellamy的意图。从对极权的愤青式观点,到运动式的反抗精神,到政治方面阴谋论猜想,到科幻,到无神论等等。我似乎还从他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积极的方面,还有一种运动式的进取精神。一点一点,他的意图居然能和我心中的很多不同的方面对应起来……也许,的确同样关注这些的,可以是一个人群吧……

所以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和听众交流的媒介,不仅用到音乐语言,更用到的是真正的语言,用歌词、表演、访谈等方式来传播想法。而我们普通人听音乐的时候,(至少我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先得到的印象是对音乐本身,在听音乐的时候听到几耳朵歌词。如果被勾住了,才会去了解背后的创作意图。

下面贴一下我录的肖邦夜曲。这首曲子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练好。不过我怀疑我没有时间去仔细练它了。这个录音整体还可以听听,大多数装饰音都被我简化了,有两处特殊的节奏也被我简化了,当然还有好几个弹错的地方。弹肖邦的感想就是,非常模式化。和弦基本上一两个小节变一次,什么和弦看左手即可。当然,浪漫派音乐的和弦变得很美妙,很好听很畅快。为了达到华丽的效果,音高跨度非常大,花里胡哨的东西特别多,也增加了难度。

我弹的这个,和Eurasia中感觉有点不一样。我弹得太纵容自己跟着感觉走了。其实我也有想要弹舒缓一点的愿望,但是我的舒缓听起来总是有点生硬的感觉。这应该是弹的不熟的关系吧。

================
外一则:重录Big My Secret

今天录弹琴,就顺手又录了一遍Big My Secret。距离第一次弹出这首曲子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作为目前唯一既可以表演我又有兴趣的曲子,我有空就会弹个一遍,讲不定某天可以给谁表演一下orz。我现在已经对它熟悉得很了(不过我其实还是没有仔细分析过这首歌,对我而言它“出生”在我会去分析一首歌之前,它现在对我而言是一种表达而已~)。越弹越觉得同一个曲子的可能性好多。最近也许是我自己心情压抑的关系,弹琴比较有爆发力,很有表达欲。但也造成有些地方弹得太急了。

bookmark_border2010-06-16 Mika 香港演唱会记录

时隔半年,Mika这个勤奋的好孩子又降临香港。也许是因为不是第一次,也许是因为离上一次太近,也许还有别的原因,这一次没有上一次那么尽情。

首先这次主办方或者Mika方面(不知是谁的工作)准备就有点不足,没有专门设计海报。展馆楼下的活动海报栏里居然是白纸黑字的Mika Live in Hong Kong字样。然而演出场地却比上次大,让人有一种他是在趁着上一次的成功而一下子吞更大的果子的感觉。当初没有及时买票,后来决定买的时候,我们纠结了一下,最后买了第二排最旁边的座位。事实表明这个决定还是不错的,因为一开场大家都站起来挤到中间去了,就是大家唱唱跳跳的时候那几排椅子很讨厌。演出的开场完全没有上一次宇航员开场的那种饱满的气氛,而是直接用Mika每场show惯用的开场曲目Relax, Take It Easy开场。(他是不是迷信这首歌呢……)

插一句,我宣称自己不是因为最近迷Muse而对Mika的音乐有了冷淡。不过我的确对Mika的音乐和作风有了新的想法……

作为这次亚洲巡回的最后一站,我觉得Mika看起来有点不在状态。不过他还是很到位地展开了一堆设计好的表演。道具比上一次多了,有巨大的Billy Brown条幅、Big Girl充气娃娃,服装和舞台设计也比上一次华丽了。开场前我们看到的舞台是和巴黎王子公园那一场类似的人脸背景。不过开场后就变成了诡异的Songs For Sorrow封面的骷髅图案。Mika其实也是个衣服架子,穿啥都很好看。这次的大花设计舞台布景和服装非常漂亮。

曲目和上次的有很大的不一样。具体我现在完全不记得了……印象深的是有一段单独弹唱Over My Shoulder。他说这首歌是他15岁(具体几岁我忘了啊!)写的。(这的确是一首很简单的歌曲……只有四、五个和弦……而且和弦铺得很浅显,节奏也很简单。)

我个人最high的时候是Kick-Ass这首。啊!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首歌了!“We are young! We are strong!”这样的歌词不知我还能无顾忌地吼多久……

再说一说我对Mika的新想法。我仍然很爱他的音乐表达天分、他有点怪异有点乖巧的风格、他有感染力的表演,还有他表面欢乐实际却不天真的特点。不过总体上,他是一个管理得很好的商业音乐人。明智的管理层当然是好事。Muse比他要大和强很多,肯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工作。但是Muse就有一种“玩音乐”的感觉。最近Mika给我的感觉好像是,玩表演、然后混迹于娱乐圈。好吧可能这就是pop和rock的区别吧。

这次演出中有一段表演是他把自己的乐队成员一个一个枪杀了。看的时候觉得起起哄挺欢乐。但是之后又看到乐队成员经常参加表演。不禁觉得这演出的音乐成分太少了。的确,流行音乐本来就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一种表达而已。但我似乎只想在音乐中释放自我,只想看演唱者和乐队一首一首歌唱下来,因为,音乐本身才是让我觉得能和演唱者/作曲者交流的媒介。

贴图:
一开始的装束。图片来自……不记得了^^b

很喜欢后来这个大花造型。图片来自粉丝上传至官网:
http://www.mikasounds.com/profile/image/375147/144270

其实我觉得这些“牛鬼神蛇”们也有点distracting,更不喜欢乐队成员也经常这样装扮……
不过这张图很漂亮。偷自豆瓣: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515942727/
另外这次有请本地的粉丝参与表演。开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几个极度兴奋的小女孩穿着类似lolipop girl的裙子在观众席里。后来她们真的上台去了。

背后有更多的花=v=
图片来自MikaFanClub……

We Are Golden!!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

bookmark_borderThe Golden Age continues – DW S5总体感想

想来想去,对于这一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应该就是,这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对Doctor Who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虽然这一季里我有很多不满的地方,但是现在仔细回忆起来,却基本上都是美好的回忆。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有还没看过第五季的粉丝问我,我会告诉他:虽然有很多改变也许不是一下子能适应的,但是放心看吧!Doctor Who’s golden age continues!

我更加深地感受到,Doctor Who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兼容并蓄。我们知道作为Doctor Who的head writer,不仅需要自己拿出稿子,还需要对其它剧本负责。RTD时代,即使是别的作者的手笔,也经常被RTD自己修改框定。而Steven Moffat的带领下,显然给了其他的作者更大的空间。他也请了Richard Curtis (Vincent and the Doctor)、Simon Nye (Amy’s Choice)这样的不大写科幻/奇幻的作者,这种迈向多样性的努力比RTD明显得多。Mark Gatiss (Victory of the Daleks)、Chris Chibnall (The Hungry Earth/Cold Blood)、Gareth Roberts (The Lodger)和Toby Whithouse (The Vampires of Venice)也都是原来DW/TW的老手,他们写的这几集虽然有点弱,但还是很符合DW的特点。

现在回想第五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开始很不喜欢的Richard Curtis写的梵高那一集。A pile of good things和bad things这种说法,太打动我,引起我很深很真切的共鸣,以前看他写的电影倒没有这么深的感动。不过第五季最好看也最Doctor Who的几集,还是Steven Moffat自己执笔的那几集啊!Steven Moffat不愧是一位头顶光环的作者,前四季每次他的作品都获得了雨果奖提名,最后得了其中的三个。

不过改变也让我思念起过去的DW,让我更加明显地感到了RTD身上我喜欢的地方。第五季的一个让我失望的地方是少了RTD时代的那种现代感和亲切感。以前Yuki听了Muse的Uprising之后说,这首歌真好听,如果能做DW片头就好了。实际上呢,第五季更加偏离了那种近乎摇滚乐的感觉。还记得Rose中Rose起床、上班、和Mickey一起吃午饭的场景吗?还记得Rose和9th一起回来后商量着去吃chips吗?这样看来,Wilfred最后升级为陪伴10th最后一个冒险旅程的伴侣不是偶然,因为RTD故事的核心就是这些亲切的小人物。而第五季完全没了这些。Moff更注重elaborate的情节。

要说Moff只有情节,没有心理那是不对的。Moff和RTD不同的是,他是一位父亲。RTD的笔下,Doctor和Companion是朋友关系。但在Moff手里,我似乎看出了一些父亲态度。Doctor第一次遇到Amy的时候她是个小孩子。The Beast Below里面,更是强调了他对有孩子的事情铁定要去干扰。(仔细想想RTD的故事中好像不大有小孩出现,虽然经常有young adult,而且经常是很重要的角色。)Moff的这种父亲的态度,使Doctor有点“爱得很深却有点不讲理和自以为是”的特点。

另外,第五季的主要演员我都非常非常喜欢,特别是Matt和Karen。Matt的表演让我立刻就把9th和10th抛在了脑后。Karen的外形惊艳,而表演风格一举一动都让人喜欢。扮演Rory的演员,在Confidential中看到,也是有型的帅哥一枚,剧中Rory的形象也很到位。扮演River Song的Alex Kingston也很美很有气场。

我个人的第五季分集评分:
“The Eleventh Hour (#5.1)” 8
“The Beast Below (#5.2)” 9
“Victory of the Daleks (#5.3)” 5
“The Time of Angels (#5.4)” 8
“Flesh and Stone (#5.5)” 8
“The Vampires of Venice (#5.6)” 8
“Amy’s Choice (#5.7)” 6
“The Hungry Earth (#5.8)” 8
“Cold Blood (#5.9)” 9
“Vincent and the Doctor (#5.10)” 9
“The Lodger (#5.11)” 8
“The Pandorica Opens (#5.12)” 9
“The Big Bang (#5.13)” 9

似乎光看评分看不出。我最喜欢的是Vincent and the Doctor以及The Pandorica Opens和The Big Bang。最不喜欢的是Victory of the Daleks以及Amy’s Choice。我似乎不能给任何一集满分。

SFX的八位作者打分平均:
名次 标题 分数
6 “The Eleventh Hour” 8.125
9 “The Beast Below” 6.75
13 “Victory Of The Daleks” 5.625
1 “The Time Of Angels” 8.625
7 “Flesh And Stone” 8
8 “The Vampires Of Venice” 7.125
10 “Amy’s Choice” 6.25
11 “The Hungry Earth”  6.125
11 “Cold Blood” 6.125
4 “Vincent And The Doctor”  8.375
5 “The Lodger” 8.25
1 “The Pandorica Opens” 8.625
3 “The Big Bang”  8.5
最后来一张不要脸的自我宣传(好久没画画了)

11 by =katesw on deviantART

bookmark_border小白菜

我妈妈前一周被抢救到医院(她现在已经没有危险了,我会另文记录一下那件事)。妈妈是家里做家务的initiator,有了她出主意、买菜,我爸才偶尔会拣菜,我才会有时洗碗。结果妈妈住院,爸爸要照顾她,于是家里没人烧饭。我们东一顿西一顿,用各种便当、外卖、阿姨单位食堂打发了一整个星期。虽然我这个人几乎不挑食,常见的食物我都可以吃,但是我骨子里还是个素食者啊!

妈妈平时给我准备午饭,让我带去公司。她总是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调试了很久,我告诉她,最好我每天中午吃一个白菜和一个煎蛋。我妈妈很无语,不过还是遵从了我的意愿。现在外面的盒饭,哪里找得到这么简单清淡的啊!上周的下半周,我思念小白菜日甚,告诉我妈妈我想自己去菜场买小白菜,奈何我不认识放在菜场里的菜……我认识的菜都是妈妈烧好的…………妈妈大笑,说我可以去世博园看(注:世博园志愿者穿淡绿色制服,被称为小白菜)。然后她给我出主意说,我可以到大卖场去买,那边一般会标出菜的名字,我就不会搞错了。周五上班的时候我google了一下小白菜的图片(|||),准备周末去买。

不过后来周末白天在医院,去菜场也没有时间。周六晚上回家我走进楼下小超市,看见货架上有几捆小白菜,心中大喜。不过那些菜都有点焉(<-这个字是不是该有草字头,为啥我找不到|||),我没有下手,准备周日早上来看看。

早上果然有新鲜小白菜了!我买了两捆。我有时看我妈买菜,一直嫌她每次都拿个塑料袋不环保。这次我就没有拿,直接买回家放冰箱里,然后去医院了。

晚上回家,我开始捣鼓那堆菜。我阿姨听说我这个从来不烧菜的人要从买菜起烧菜,就给了我一些经验提示,其中一条是,可以用淘米水浸泡菜,然后洗菜就容易了。我淘米之后,把菜浸在里面,就去做了一些别的事。

等我回来,发现浸菜的水池,壁上居然爬了一只蜗牛!!!!!!顿时一身鸡皮疙瘩,然后一身冷汗。怎样才能get rid of这个小生命呢???把它捏死扔掉,我肯定做不到……它也是一个生命啊!就像在医院里刚刚渡过危险期的妈妈一样(orz这个类比)……思量再三,我决定把它冲到下水道去|||我把其它的菜叶子一片一片抓出来放在一边,其间又发现一只小一点的蜗牛爬在一片叶子上,抖来抖去抖不掉。我把那片叶子撕下来,准备一起冲掉。转移好宝贵的小白菜之后,我开始用水龙头冲那只爬在壁上的蜗牛。那蜗牛吸得很牢,经过第一次冲水它调整了一下,吸得更牢了。不过最后还是经不住我持续冲水(我也不顾浪费水了),滑下来一下子被冲到下水道里去了。

我松了一口气,不过觉得那堆菜需要仔细地洗一下。发现好多菜叶子都有被啃过的痕迹(早上买的时候肯定没有那么多)。密布的小圆孔肯定会吓死患有密集事物恐惧症的人。我以前一直觉得妈妈把被咬过的菜叶子扔掉很浪费,不过现在我自己做主了,我不由地也扔掉了好多被啃过的菜叶子……这一拨洗菜过后,我忽然看见……水池壁上又爬了一只蜗牛||||为啥刚才我完全没有看见!我差点要晕了。身上几处本来就有点痒的皮肤忽然发出极强的过敏信号。我知道我并没有碰什么过敏源,这种过敏是心理作用……以前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心理作用过敏现象——比如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Bree和药剂师男友亲热的时候总是会皮肤发痒,医生看了之后说是因为她心里觉得和新男友一起是对亡夫的不尊重,所以引起皮肤过敏——那时我觉得这个编剧好夸张啊!现在才有了切“肤”体会……|||

蜗牛冲下去之后,心里想像着蜗牛又不声不响慢慢地从下水道爬上来的景象,我狠狠地攥紧了下水道。然后我想像刚才扔掉的菜叶子里有蜗牛,夜晚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景象,我又把垃圾袋打了个结……

处理完这只蜗牛之后,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sickening的念头…………这两捆白菜我一直没有套塑料袋扔在冰箱里……会不会有蜗牛爬到其它食物里去了……|||这个念头把我打击得呆了一分钟,为什么我自作聪明觉得要环保所以没有要塑料袋呢!!!我鼓起勇气打开冰箱,发现所有生的菜都套着塑料袋(都是爸爸妈妈买的),只有一碗熟红枣被一个盖子松松地盖着……红枣里有一个可疑的白色斑点,不会是发霉了吧orz……交给爸妈处理算了|||

由于不想/害怕起油锅,我就准备把菜在水里煮熟后拌一下吃。水开后把菜放下去,万一有蜗牛还混在里面……唉我对自己说不会有的!烧好后,白菜的清香飘来,我有一种好满足的感觉。我尝了一口,心里half expecting咬到一口蜗牛|||不过没有。这之后,我做了一件残忍的事情:把滚烫的菜汤水倒入下水道!!可怜的蜗牛我没有真的想谋杀你们……但是菜汤放在屋子里实在太热了。

我一直怪有些人,不,是大多数和我家差不多市井平民的心灵太麻木,欣赏不到生命的美。可是如果你是一个一直烧菜的家庭主妇或者食堂师傅,怎么能像我这样敏感呢?前几天读到wxb那篇猫在惨叫(||||)在想wxb不愧是敏锐的心灵,这样的事情折磨得他都要病了……文末他说,这样的事情要做了才能理解。我觉得我可以纠正一下,光做不行,要存心去做才行。我谋杀了蜗牛,我以前也谋杀过各种虫子,但是我每次看它们还是不敢杀,不理解为何有人可以毫不犹豫碾死它们……

如果不坏掉的话,我三天中午都可以吃对我胃口的小白菜加煎蛋了。这之后我又要靠便当度日,因为工作日让我买菜烧菜是不现实的。为何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

吃饭这件事,应该要有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才对啊!

bookmark_borderDW s5e12,13观后感

终于看了season finale,先说几个细节XD

# 一看到River Song的监狱狱警,就知道她的迷幻lipstick又要发挥作用了(这个道具Firefly里也有过啊喂)
# 本来看到SFX的无剧透预告里有说title sequence之前就有意想不到的出现过的人物出现。没想到是这么多人物都出现了汗。看到丘吉尔的那位博士的时候,我回忆了半天这个人后来难道不是回Paisley了吗?然后才反应过来这是那之前的事情……
# River Song做交易的那段,对方说她要的东西是刚刚从一个handsome time agent手里搞来的,我就在想Jack||||
# Amy对River说,拜占庭那次最后River警告过他们关于Pandorica的事情。River一边忙一边简略地回答说,Maybe I did! But I haven’t yet. But I will have. 这当然让我想到h2g2里面DNA说,time travel最困难的一方面,是语法时态的问题……XDD
# Cyberman的断手让我想到C3PO……
# 那啥,Doctor对Rory说了半天话才想起Rory应该不存在的事情……Doctor真是个天然呆!!
# 有两次说到“It’s very distracting”(一次是Doctor一次好像是Amy说的)让我想到H2G2里的Zaphod|||||(此人的性格就是容易被distract)
# 好喜欢在Doctor死去的那个可能的世界里,世界上没有星星。小Amy幻想星星。她的阿姨和心理医生都很焦急。她们的谈话中,阿姨(好像是阿姨)说Oh I don’t trust that Richard Dawkins……哈哈哈!!!这个人就这样和DW焊在一起了~

Season finale两集很精彩!!!!!我的不满是Moff的风格很纵容,有点太self indulging的嫌疑。让所有的monster出现(RTD self indulge的时候是让所有的companion出现,不过那也是出现在第三第四季(厄前两季因为没有“历史”可以indulge么?),我更喜欢RTD那种(喂有必要一直显示你对RTD的偏心吗)。纵容风格的另一个方面是制造的感动点太多。Rory守护Amy了两千年这个浪漫点,本来可以是个中心的,不过挤在这里有点distracting。现在我们有了the girl who waited,又有了the boy who waited,让我觉得两者的分量都减弱了。我觉得Doctor方面的情节有点不够被强调,搞得Doctor的形象有点扁平。他自我牺牲?应该的~他时空穿越解决问题很聪明?应该的~他懂很多技术和文化?应该的~

另外一个不满点,是Yann也说过的,用未来的Doctor来救现在的Doctor,乍看一下觉得很巧妙,可是这种手法太耍赖了。玩弄时间线是Moff的强项,可是这一点其实很经不起逻辑推敲啊~

但是总的来说这两集都很好看。制作精良,兴奋点很多,感动点也很多,节奏也控制得比较好,有趣的细节和台词丰富。这两集我都打了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