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在超限战前读的,读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和超限战对比(看我在syntopical reading。。才怪)。读的来由是 Sinica 有一期推荐了 Shortest History of China,上去一看 Kindle 版还没有出版,但是看上了同系列的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因为正在学德语,看 sample 觉得作者语言挺好读的,我的已有知识几乎为0,能有什么损失呢?但是那本书我看完感觉不太好。然而我还是又被亚马逊的推荐吸引了,看了同系列的这本书,这一次没有上当,挺喜欢这本书的。现在已经看完了大半个月了,就意识流写一点我记得的印象吧!
第一收获是对战争的状况的历史的描述。很长时间里,步兵是军队的主力。公元前几千年马被驯化刚开始,无法驮人,所以那时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拉战车。骑兵出现后,排列紧密的持矛步兵也可以很有效抵御骑兵。不过这一点,和在超限战里提到的有出入,后者提了一句说马蹬对战争方式有革命性意义(和机枪一样),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好像完全没有提到。我现在很感兴趣的历史是英国内战,而我感兴趣的克伦威尔就是军事成就让他从无名议员变成重要人物的。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提到他,但是提到了三十年战争里瑞典国王。这位瑞典国王改革了打仗手段,用来发挥当时新技术——枪支——的作用。书上写的好像是持枪手站成三行分别上中下三个角度开枪。我记得 Firth 的书里提到过 C 很关心三十年战争(因为是新教vs天主教),所以 C 的军事成功,放在大 context 下看,就是他学到了当时最新的打仗技术。
直到美国南北战争和之后的一战,步兵方阵才退出历史舞台。机枪的使用让一个步兵可以控制很大一片区域。这造成了战争手段的再一次改革,一战的标志就是绵延不断划过整片大陆的战壕。战线的推移非常慢。对抗这一点的是坦克。二战结束时,武器升级到了核武器。一战和二战的特点是 total war,战争参与度超级高。古代的战争只能人口的多少多少比例参与,因为缺人的话生产无法支持战争需要。书上看来,一战二战也是欧洲历史造成的:欧洲国家总是结盟来互相制约,但是因为有盟约的关系,一点小 local war 就会拉入所有大国,发展成全部国家之间的战争。
一个印象深的地方是1600年开始 world war(所有的(欧洲) superpower 都加入两方阵营中的一方打仗)大概是50年一次,一共六次:三十年战争,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 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发生这种循环是因为五十年里国家强弱发生变化,所以要通过打仗来重新分配,战后会有一些合约和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战和二战之间只间隔了20年,这是因为一战是第一个total war(战争牵连了所有的平民),所以一战后的合约特别报复性。二战到现在七八十年了还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冷战解决了矛盾。
看这本书科普了我核武器制约的原则。我不是很确定我是不是理解了,但这是我觉得书上说的:在敌人也有核武器的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优势很有限,己方还是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核武器的使用应该是威胁原则 deterrance。必须要保证有核武器反击的能力(所以要保密和分散核武器位置)。但是首先使用核武器等于是往自己的城市投核武器。(厄,我觉得我需要学一点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来更理解一下世界被核平的概率。deterrance 总让人觉得很不放心,很多人是 trigger happy 的。)这里还说了美苏冷战时 minimum deterrance 和 massive retaliation 两派。我的理解作者批评后者是因为后者支持以核武器反击苏联的任何 aggression。
我对核武器还记录了这些(天啊不高兴写了,直接照搬当时的记录)
- 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包括了当时世界仅有的5个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以色列悄悄拥有核武器。三十年后还有一个国家有了核武器(是朝鲜?(查了一下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不知道作者指哪个)
- 古巴核危机:苏联和古巴联合,把苏联的核武器部署在了古巴。后来发现,1)美国情报有误,以为核弹头还没运送到古巴,可以先侵略古巴阻止核武器部署,实际上核弹头已经运送到了,如果当时侵略古巴会 trigger 核武器反击;2)卡斯特罗后来说他当时完全愿意发射核弹,甚至建议赫鲁晓夫使用。作者的意思是,后来没有使用完全是因为赫鲁晓夫选择向美国提出核武器撤离条件。要不是赫鲁晓夫选择和谈,核战就会爆发。
- 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对洲际导弹的防御。总统本人是非常想要给核战降温,让核威胁消失的。但是向总统推荐这个计划的人并不相信对洲际核导弹能有有效的防御。即使能防御99%,只要有一颗核弹击中目标,就是超级巨大的损失。这些人想要的是首先使用核武器,让苏联应对不暇的情况下不能精准快速大量地以核武器反击,这时有可能拦截100%的核导弹。
- 核武器威胁最终是冷战结束而暂时离开世界舞台。但是怎样应对还是没有确定?(一定要打一下才知道?)
我有很多不是很懂的地方。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受到核武器打击后一个国家也许会选择投降(二战的日本)。也许是支持战争的工业受到打击,无法给战争提供物资了?在美国和欧洲我可以想象关键大城市受到核打击后,民意造成国家无法运转。但是俄罗斯和中国,如果牺牲一个大城市(比如上海)也要打美国(比如为了收复台湾),我觉得不是不可能。我怀疑作者说的 minimum deterrance 这个策略,只对欧美国家有用,中国不怕这个 deterrance 的话美国也没辙。不过后来我看了《超限战》,那本书里对核武器也不是很强调。从那本书来看,他们认为现在武器杀伤力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富余,所以可以根据战术战法来挑选武器,不一定要最有杀伤力的。从那本书来看,的确有更多杀伤力少但是更加有效的 option。
这本书后面还有一个让我感觉印象很深的地方,不过我的记忆很模糊了,记录也不是很清楚。我一直觉得现在世界把所谓的恐怖袭击直接贴一个标签,而不是理解背后的动机,这样是不可能消灭恐怖袭击的。我有个印象是这本书里说恐怖袭击是游击战演化而来的。游击战的出现,书上说,主要是用来赶走殖民者的。正规军队没法 engage 游击战,只能进行高压管制,然后矛盾激化无法统治,殖民者只好走掉。作者说,这个方式无法用来赶走当地人的政府,因为不像殖民者,他们没办法走掉。但是作者也说有一个巨大的例外,就是CCP赶走了KMT,用的是游击战(所以要感谢有一个台湾可以让KMT走掉去?)。作者说,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中,游击战被利用想要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就是 two states 的目标。这个目标达到后,恐怖袭击就不是官方的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当地人政府自己去管理(利用警察而不是军队)。我觉得这个建议根本不是现在世界的主流,现在的以色列根本不想要有巴勒斯坦存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期待巴勒斯坦政府管好自己内部的极端分子呢?书上还写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事情,我比较陌生所以也没记住。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 Gwynne Dyer,我一开始以为是女的。后来知道是男的以后我发现我对书的期待变了。在我的 gender sterotype 里,女的研究战争是真的想看规律,想看怎样避免战争,而男的研究战争,是嘴上说说想避免战争(为了迎合学术或者出版业风气),实际上更关心比谁打仗厉害。我有这种感觉只是得知作者性别后一瞬间。实际上作者的文字还是给我感觉是视野和心胸很开阔的。我发现,不管我同不同意或者有没有非常都懂一本书,只要作者给我感觉是 decent 的,就会感觉好。
最后摘抄一下书最后的 quote:
We have always run our affair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people whom we regard as full human beings, with rights and duties about equal to our own, and whom we must not kill even when we quarrel. Over the past ten thousand years we have widened this category from the original hunting-and-gathering band to embrace larger and larger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