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Basilisk vs. Phoenix

我的podcast热情好像终于削弱了一点。做家务的时候又听起了HP。今天下午听到第二本书的最后,有了如下的想法:对付坏人的怪兽,这里用了好人的神兽(禽)。以前都没想过这个对决这么匹配。Basilisk vs. Phoenix;Harry vs. Voldemort。Harry绝不是Tom的对手,然而Tom只是一个影子;而如果不是Harry,别人来,又肯定会被暗中算计。不得不感叹JKR构思巧妙啊。

更大的感慨是,要使用坏人的怪兽,只需要贪婪超越同情心;要使用Dumbledore留下的凤凰,则需要危难中还保持勇敢和纯洁。做到这一点难吗?简单吗?这和整个HP里创造出的Harry的品质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感觉Harry很简单,和我们普通人很像。但是随着阅历越多,我越能欣赏Harry的可贵。

bookmark_border女性角色和一些与她们等价的男性角色

首任女Doctor Who诞生了!!加上编剧的换届,忽然对DW有了久违的期待。然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到太多高大全故事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会对“把agenda放在讲好故事之前”这种做法很敏感。我觉得,目前加入一些agenda大概是必要的。但要真的支持女性角色,还是要靠好的角色本身。想写一篇日志说说我喜欢的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不一定喜欢)。另外,人们对于男女有根深蒂固的双标,有些角色如果能找到等价的男性角色,对比一下看看会是什么效果。我看过的读过的作品很有限,所以不一定能找到。

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Zoe Washburne。仔细想想和她作用相同、性格类似的男性角色。。?我能想到的有两个。一方面,我一直觉得Zoe有一种绝地的气质。所以,克隆人战争里随便找一个低调可靠的绝地,就大概能和她对应。那么选哪个绝地呢?Plo Koon太父亲形象,Ki-Adi-Mundi太老,Ima-Gun Di太悲,Kit Fisto太花哨。也许Eeth Koth吧。我能想到的另一个人物是Primeval里的Stephen,是Nick的得力助手,但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故事线。想到这里,我觉得关键是,Zoe是一个你不需要大叫:看,这里有个厉害的女性角色哦!这样的角色。我们有时候会喜欢什么作品里的男配角,然后脑补出一大堆故事来。Zoe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前一阵看了Wonder Woman,除了电影最后有点逻辑问题以外,其它地方都很喜欢。特别是一开始天堂岛上那么多女武士看得激动人心。想一想Wonder Woman的男性角色对应,我想到的是人猿泰山,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规则不熟悉的天真超人。

Doctor Who里的女伴们则是自成一个体系。Rose最初是观众进入Doctor世界的带路人,所以是邻家女孩的形象。这样的定位的男性角色应该有不少。Rose最后也超越了凡人。所以我提名和Rose对应的男性角色是LOTR里的Frodo。

Martha是单恋Doctor失望,找回了自己的存在和目标。其实我更喜欢Martha的结局(minus Mickey)。如果从“单恋对方最后找回自我”这个角度来看,对应的男性角色应该不少。我能想到的是300 days with Summer的男主。不过我对情节记忆模糊了。

Donna是总是顶撞Doctor的女伴。和她对应的男性角色,大概可以是“和女朋友吵架但超爱对方”的男性角色,我提名HP里的Ron。。。Donna之后,莫法特延续了强势女伴的路线,一直喂我们强势女伴到吐。另外,River Song是成熟神秘女伴。可惜莫法特一方面后来把她写成了星星眼少女,一方面又喂了我们Missy这样一个成熟神秘女性角色(而且很强势),不仅毁了River Song本身,也毁了River Song还没被毁时的形象。莫法特可谓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黑River Song。

那么再来说说星战。星战的女性主角agenda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有多成功很难说,毕竟几年过去了,我们对Rey是什么人还不熟悉。那么看看故事已经结束了的Jyn Erso,她的特点,从小说里来看,是特别坚持、坚持得能感化人。”Her path is clear.” 我觉得这一点有点像HP1里的Harry,认清了危险然后奋不顾身投身进去,也不管自己魔法学得没有Hermione好、下棋没有Ron好,是她的坚持,带动了一个各自怀有绝技(?)的小队向不可能的任务挑战。

克隆人战争动画,给我们贡献了很多遥远星系的人物。其中就有Asajj Ventress。她出场时,只是蛇蝎心肠女杀手的形象。然而通过给了她一个曲折的过去,和坏人间的离间反叛,她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了。我发现,所有丰满起来的反派,都会变得让人同情起来。有些作者会觉得,一些人物被创作出来后,会走向他们自己也没计划好的方向。我怀疑Ventress也是这样。最终,story group把她变成了好人,还给她配了绝地男朋友。Ventress,一个心肠不怎么好的人,坏坏的,经历了更坏的人,变成了坏坏的好人。这样的男性角色应该很多吧。然而我一时想不出一个。

TCW还给了我们Barris Offee这样一个变黑的女绝地。可惜并没有交待多少她变黑的动机(只有她的陈述)。和Pong Krell不一样,她最终给了那个陈述,表明她是个正直的黑绝地。

Rebels动画里,主要的女性角色是Hera和Sabine。严格地说,我觉得Hera是女性角色agenda的产品。(我愿意接受这个agenda。)但是Sabine是出乎意料的黑马角色。

星战里,大家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应该是Ahsoka了吧。对她的喜欢,一大半是来自日久生情。她陪伴我们走过了克隆人战争时期、帝国崛起时期和义军时期。她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从这一点来说,她相当于Obi-Wan。

并不打算说Leia,因为她很特别。实际上,有一篇关于Leia的日志在草稿箱里呆了一年了吧。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CH15 儒家的形而上学——易经

这一章实在实在看不下去。啊啊啊啊啊!这本书到这一章之前我都觉得很不错。这一章中唯一划线的一句话是,孔子的正名学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伦理学说,而易经中的君之道臣之道父之道子之道则是形而上学的。这个总结是一开始的,后面详细铺开我真的没兴趣读。

想到豆瓣友邻有一次问,玄学如果要翻译成英文应该用什么词。在翻译的时候往往是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概念的时候,也是让我们对空话大话警惕的时候。所以刁大大带领我们削弱英语教育,伤害的不仅是无法获取外面的知识,更是无法从别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语境。有英语的对比,我们其实更可以发展汉语的表达力,因为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特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汉语表达不清的地方,这种对比可以影响汉语成为更有用、更优美的语言,使她在喉舌的强奸下还能有反抗存活的机会。

扯远了。看这一章我满脑子在想,这是玄学。问我玄学英文怎么说,我想到的是con art。另一个朋友说supersition。英文语境下对这种没有来由的东西,不给它褒义的空间。只有中文的语境下,用没有理由没有证明的臆断来说服你,还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你说它的一些内容是对的(比如什么中庸之道),那么我觉得它对的地方,和路边算命的人说对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是一样的。哦对了,易经本来就是算卦的。

PS: 仔细想想,如果是罗素来写他大概会删减这个篇幅并且明确说没什么理由研究这个了。也许他会更加着重讲这种玄学给中国人造成的影响。反正,这一章是让我领教了抱着公允的态度介绍哲学史是什么样子的。(并不是说冯友兰抱着公允的目标,但是只要是个学者大概都没有罗素的魄力。

bookmark_border后知后觉

回到第一份工作的地方,以前team的人还有些还在里面。其中一个人,当年虽然同一个team但项目合作不多,想到他就想起有一次几个同事一起坐地铁下班,聊到物价贵。他忽然说,他给女朋友买的玫瑰花“才这么点,就要一百块”,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下。我一下子没理解他的话,伸长脖子去看了他的手。

我听懂后感觉有点震惊(可见我当时是多么闭塞的一个人)。我大约有点知道那种好看的应景的东西会很贵,但我从来没想过我认识的和我差不多状况的人会去买。

大学室友里,有一个女生和同班男生恋爱。有一天她决定要和男生分手了。可是她也不直说,有一阵一直很生他的气。她也没和我说过她生他什么气。我估计那个男生也不清楚。但是呢,那种恋爱就像演戏一样,那个男生大约知道自己要演什么戏,有一阵子一直来安慰她,给她送东西,来我们寝室看她。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不久她和另一个男生恋爱了,那个男生后来成了她老公。我揣测呢,第一个男生家境比较一般。她发现了以后觉得自己可以找更好的,所以分手的。但是呢,要按照剧本来,所以就假装生气,然后分手。问生气的原因呢,她可以给出很多听起来是小女生赌气的借口。我觉得这种戏真的很无聊。

找了写代码的工作以后,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实在。压根丝毫没想到,买包装很贵的玫瑰花会是我们做的事情。思路没往那边转,所以当时聊天的时候一下子没听懂。

实际上,写代码的实在人,找女朋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剧本,因为这个剧本很好预测。

bookmark_border甩几个关于牙的链接

拔牙须知:

http://www.webmd.com/oral-health/guide/pulling-a-tooth-tooth-extraction

裂牙:

http://www.aae.org/patients/symptoms/cracked-teeth.aspx

裂牙:

http://www.acfdga.com/5-dental-procedures-to-repair-your-cracked-or-broken-tooth/

为什么牙不能长回来:

http://sciencenordic.com/why-don%E2%80%99t-teeth-heal-themselves

If fractured bones can heal, why can’t teeth?
byu/500op inaskscience

好了,可以重启电脑了。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法家

十几年后又读到韩非子,还是觉得他太牛了。而且由于我自己的见识变多一些了,更看清了一些我的想法的来源和演变,也对自己的判断也更有信心,所以好像觉得他更厉害了。

读这一章的第一个感悟是,“法”这个字,最初概括“法家”的时候是方法的意思。然后法家的主张里很特别的一点是强调法律。今天我们说“法”,会先想到法律,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方法->法律这个演变的效果里。

冯友兰提醒他的西方读者说,我们说“法家”(Legalists),并不是说jurisprudence。我并不完全确定jurisprudence的意思,以前经常在《九人》里读到这个词,所以应该是审判的意思。我读的中英对照的翻译里,也翻译为“法律和审判”。我小时候知道一种电视剧叫做香港律政剧,然后很不解,审判不就是按照已有的条款作判断吗,为什么法官律师这种职业值得娱乐圈注意呢?这也反映了我缺乏对jurisprudence的理解。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有三派。慎到强调势;申不害强调术;商鞅强调法。韩非子强调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然后我脑洞了一会儿,仅仅因为我喜欢瞎联想。西方政治中的三权分立,是legislation, executive, jury:立法、行政、司法。会不会可以和法家强调的三个要素法、术、势能对应?被我强拉来的对应是:立法(legislation)<->法、行政(executive)<->术、司法(jury)<->势。

当然这对应只是对应而已,肯定不能等价,对应的双方意思还是有点不同的。冯友兰对法的解释用的词是law and regulation,术的解释是statecraft,势的解释是power。前两者相似得还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势/jury,我好像还是有点难判断这两个意思像不像。韩非子的势,指的好像是权威、力量。君王有了势,才能推行他的法律。当然推行的时候还要讲究术。

这次读韩非子的介绍,最大的新感触是,韩非是马基雅维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冯友兰肯定是很懂西方哲学的学者,然后觉得他很可能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以一半期待着这一章会点到马基雅维利,结果并没有。冯友兰说,法家的各种主张,根本目的是为治理当时日新月异的社会提供一个方法。法家觉得自己的方法,可以使智力、德行一般的人也能做好大国的君王。这种坦诚承认自己的目的并且清晰地向这个目的努力、不在乎别的方面的批评的做法,就让我想到马基雅维利。两者都受到了其他lofty的学派的鄙视。我记得中学历史课(我之前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上读到韩非子和法家的时候,就对他们的不拘泥于道德的姿态非常折服,从此一直欣赏坦诚。别的不说,只有坦诚了才有希望真的思考任何问题啊。

法家也是先秦诸子里唯一认识到时代变迁不能盲目诉求过去的一派。孔子诉诸于周文王;孟子诉诸于大禹,然后为了超越别家诉诸于尧舜;道家诉诸于伏羲。和他们相比,法家认识到新的情况带来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来对付。这种progressive的世界观一直埋在我的意识里,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当时读到法家对我的影响。秦统一中国,是采用了法家的方法。到了汉代,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肯定还是需要法家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对外却独尊儒术。我是多么痛恨这种hypocrisy啊。

读这一章真的发现了好多我的性格的来源。不过也有很多冯友兰的解释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中学历史课上并没有怎么说法家的具体主张。我得到的印象只是要遵循法制。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国在推行法制,it suited them to teach this much in school。(我比较subtle地体会到了state education的效果。)冯友兰描述了一些具体的主张。比如说,要“循名而责实”。我读下来的理解基本上就是一种trial and error的方式组合出一个国家机器,每个部件正常运转,并且有监督保证不出问题。这些具体的介绍和描述,让我更倾向于理解法家的主张偏向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有什么私心目的。所以也更坦诚。

冯友兰还说的一点,我有点将信将疑。他说法家理想中的君王,实际上和道家的无为是想通的。法家理想状态的国家是一部机器,可以很好地运转、更新维护。一般认为法家完全不在乎道德的方面。然而,冯友兰说,法家需要的理想君主,是完全无私和impartial的,要能惩罚自己的亲友、奖赏自己的敌人。He who can really fulfill them is nothing less than a sage。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都比较小,各种政治活动比较personal。普遍奉行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也就是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儒家可以说是希望把礼推行到平民,而法家觉得把刑推向所有人比较可行。可以argue说儒家的目标是对人类高要求。然而高要求是通向hypocrisy的捷径,东西方的人们都走过这条路。反而是把base降低了以后,才可能走向高标准。可以说高标准的人,只能通过自我驱动达到,用习俗、教条来驱动的话,历史告诉我们只会适得其反。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荀子

这一章读得很惊异。可能是中学历史没怎么介绍他的缘故(我老是在怪中学历史课啊)。我一直知道荀子,因为他的两个门徒韩非子和李斯是战国末期、秦朝的重要人物,我也一直觉得第一次统一中国然后恰好是那么残暴的朝代,是非常激动和浪漫的一段历史。然而我好像从没对荀子的哲学有过什么了解,更不知道他和之前的儒家的区别。然而冯友兰的这一章把他写得非常有特点。

一般会提到荀子的观点,是他的性本恶。以前我想到性本善vs性本恶之争,只会觉得古人不懂得辩证法、硬要争个大一统的理论。但是冯友兰成功地把性本恶放在了荀子的哲学的context下来解释,感觉有道理和有意义很多。冯友兰说:荀子并不是对humanity看法特别低,相反,他把humanity看作和天地一样的高度。大自然要做大自然的伟大的事,而人要做的就是文明。

荀子回答性本恶那么善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和墨家一样的功利主义论点:人需要群居,各司其职,才能共同繁荣。所以要做好人与人互动的规范,这也正好是儒家一直强调的“礼”。懂礼,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是学累积的先人的成果。冯友兰说,他觉得儒家经典《礼记》应该是荀子的门人写的。我读的时候,觉得荀子的礼,就是etiquette。(而孔子的“礼”,我还是好像不明白是什么。)Etiquette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protocol。荀子好像对很多仪式、习俗也是看得很不迷信。比如后面说他的逻辑的时候说到,荀子觉得“名”是约定俗成而已,完全可以下个规定把猫改称为狗。另一方面,这样抽离地看人,他门下出了法家学徒也是完全合理的。

接下来冯友兰指出的一点,让我非常醍醐灌顶。他说,经过荀子的解释,儒家的礼仪,就没有了宗教成分,而是变成了诗。两者都能抒发情感、发挥想象,但是宗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讲,诗是当作假的来讲。我简直觉得,如果真的这些解释是荀子的功劳的话,那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种族文化都那么宗教-heavy,是因为他们没有荀子。

冯友兰说,荀子也是儒家先秦大家中从逻辑方面反驳名家的(好像唯一一人?)。还有他对墨家的“杀盗不是杀人”的dismiss我觉得看起来合理很多。荀子对“名”的观点,最后是说,名可以随便起,约定就好了。那么约定这件事,其实是君王要做的事情。他想象如果有个圣人王,有足够的政治权威统一名,那么大家都可以走上没有争辩的正道。这也反应了战国末期人们渴望统一。

bookmark_border拖延症[鸡汤]

周末忽然想要找个mind map的app玩。用了coggle。今天看到一篇鸡汤,总结概括了一下。也许以后拖延了可以对号入座,或者补充这个图。

越来越没用动力和行动力。以前曾经每个月会自我鸡汤一下,现在都没有了。(抑郁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好看的tool也算是个激励吧。各种tool没一个用得长久的。

 

bookmark_border两片碎片

就记两个想法,都是听podcast来的。

I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President Putin Alexei Navalny? (The Inquiry)

Alexei Navalny成功组织了几次遍布俄国各地的大规模游行。他完全是从网络发展影响力的。这样的反对游行普京政府显然没有准备好,他们没有正面回应过。但是Navalny的弟弟被捕,Navalny本人也被调查。因为俄国经济现在不好,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掉电视,打开电脑寻求方案”。

听这一期我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我本来并不知道苏俄解体后的俄国政府还和我们这么像。采访中说俄国的反对党是和执政党密切合作的。他们要提什么也是要经过执政党审核才能提。这和我们的民主党派有什么区别。好吧也许区别在于,Navalny还活着,还可以活动,甚至,还可以竞选总统。

另一个想法是,俄国人没做好及早关网络的事情。但我们做到了。(想想各种fandom的俄国迷妹都很厉害。。)

Barbed Wire (50 Things that Made Modern Economy)

铁丝网的发明为美国开发西部提供了实际圈地的工具,否则,林肯政府发布的“每个人都可以去西部圈X面积的地,耕种Y年后土地就是你的了”的法令无法实行。

里面最后说的一句话很想回味:

It’s true that modern economy is built on private property, on the legal fact that most things have an owner, usually a person or a cooperation. Modern economy is also built on the idea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private property gives people an incentive to invest in and improve what they own, whether it’s a patch of land of the American West, or a parvement in Cocatta (?) or even a pie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ch as the rights to Mickey Mouse.

It’s a powerful argument. And it was ruthlessly and cynically deployed by those who wanted to claim that native Americans didn’t really have a right to their own territory because they weren’t actively developing it in the sense or style that European saw fit.

So the story of how barbed wire changed the West is also the story of how Property Rights changed the world, and is the story of how even in the sophisticated economy, what the Law says sometimes matters less than simple practicality. Then 1862 Homestead Act laid out the rules on who owns what in the Western territory. But those rules didn’t mean much before they were reinforced by barbed 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