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

Alexei Panshin,好歹是得过星云奖的作者,但不太出名。他作品似乎不多,除了Rite of Passage之外,只有少数几本的fiction。他的另外一些比较出名的书是科幻作品的评论。当年Rite of Passage击中了我的某根心弦,所以这个作者的书我肯定要追看一些的。没怎么做研究就选择了这本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主要是被这个诗意的标题吸引。

这本书是Panshin的一些短篇的集合。我没太研究这些故事的写作时间,但感觉它们是一些还不够成熟的点子。读前半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主题是成长。成长是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果你从来没有怀疑过既有的标准,那你就没有成长过。”慢慢地,最后一篇读完后我觉得作者在说的是一种政治观点。我依稀明白罗素说的“政治欲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基本欲望”的意思了。即使是如此reluctant要把观点加给别人的人,也可以有政治欲望。

虽然这些故事多少给人一种不太成熟的感觉,作者没把它们当作自己的重头戏来写,但是整本书给我感觉很有诗意,很美。我印象中最美的是When the Vertical World Becomes Horizontal里:

“Who?” he asked. “Who?”
“You,” they said. “You.”

我一点也不懂诗,但是我觉得这很可能就是诗的节奏。

这一篇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喜欢它这种“新的纪元就要开始了”的感觉。我还喜欢它的略带荒诞的感觉。什么是vertical world?什么是变为horizontal?没有说明,无需说明。

How Can We Sink When We Can Fly这一篇,非常的奇怪。开头的人物似乎是写实的,有作者自己,和他妻子Cory。发生的事情我也没看懂。最后作者构思出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是神的世界,一个小神成长中,要去挑战传说中最难做神的时代:1970年代。

书中一开始有几篇是星球vs飞船文明的设定,和Rite of Passage一样。RoP中,作者有暗示飞船文明没有发展方向。我一直认为RoP中一定程度上飞船代表美国,星球代表落后国家。所以我没想到作者的星球vs飞船的设定其实非常是pro星球的。书中的两篇,和RoP的视角截然不同。

书的最后一篇是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其实是一篇小随笔。作者谙熟科幻小说,而且是对着时代政治来看小说的。科幻小说的历史研究起来一定很有趣。我读最后一篇的时候,暗自觉得作者对未来的观点乐观得太天真。结果读完后,看到作者补了一篇说,他也觉得自己当年的乐观现在看来很窘。

Panshin还是击中了我的心弦——他的乐观、对成长的理解、对政治的理想,都击中我。为了能看明白他的科幻评论,我要去多读科幻:)

下面让我以最后一篇结尾的摘抄来结束吧:

Perhaps the greatest puzzle is the degree to which politics-as-usual has lagged behind imagin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realities.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politics, it is imagination that leads the way and politics that eventually – if only with the greatest reluctance – follows.

Farewell, yesterday’s tomorrow. The sooner you’re gone, the better. Welcome, new ways of living and becoming fully human. You can’t come too soon.

bookmark_borderTOS S1 前6集分集评论

有了VPN可以放心上google docs。惊讶于当年我在里面留下了那么多内容。里面有很多写到一半的书评影评,有我唯一尝试翻译的fan fic,甚至还有我尝试写的玛丽苏fan fic。最近看了花姐的分集TOS日志,然后才发现当年我也写过只言片语,只是不知为何(很可能是看片不太坚持,依稀记得TOS第一季我看了貌似两年,过了很久以后google docs很难上然后放弃了)早早地烂尾了。想来真可惜。(另:想来看到google docs里留有那么多我几乎没有印象地回忆,觉得好可惜。)

2009-06-13

看了第一集The Man Trap。一直以为美国科幻只会打打杀杀。没想到第一集完全不是那种。剧情非常依赖Bones对于过去女友的牵挂,而最后,还是危急中看到Kirk面临危险他才清醒过来。剧情现在看来也是大俗套。不过,让我决心去看TOS的是我看到过一个粉丝评论说他之所以最喜欢TOS是因为其中的积极向上,crewman之间互相信任的气氛。我觉得,从第一集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另外,Uhura和Spock那时(居然第一集)就有flirt的桥段,不过Spock显然什么也没领会……虽然见过这群老演员当时的照片,但没想到这位黑人女演员真美丽(另外还发现这个演员演了Heores第二季),让我想到了Freema……话说回来,我开始看六十年代的古老科幻剧,居然不是从DW开始的,真是罪过……

 

2009-06-21

第二集Charlie

上星期专门查了wiki什么是硬科幻什么是软的。wiki上说硬的是natural而软的是social。光从这个标准,我目前看的两集TOS完全是软的。这一集的矛盾集中在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身上。Adolescence的孩子容易情绪受伤害,而这个孩子还有神奇可怕的能力。

 

这一集里我开始喜欢这些人了。虽然服装、道具、视觉设计很古老,剧情节奏也很拖沓,但是能感到背后有一种精神。一提到有精神,就变成软看科幻了,所以,我恐怕只会喜欢软科幻。这一集中有一个很短的场景,Kirk和Spock在一起下三维象棋,Spock对Kirk的评价是:your illogical approach to chess does has its advantage. 而Kirk的回答是: I call it ‘inspired’.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让我开始喜欢上了Kirk。(你原来不就喜欢的么)

 

我很赞最后Kirk offer让Charlie留下。这一决定标志着TOS具有我欣赏的那种特质。

 

2009-06-27

第三集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还是软的。

涉及到了gods。人如果具有god的能力,他还不是god,他还需要具有god的判断力。科幻总是想象如果人有很强大的能力会怎样,却无法想象人如果有很强大的智慧会怎样。那样的fiction种类还没有开发出来吧?就像古代人没有科幻一样……(给我一个tardis让我看看未来吧!)

 

我说TOS软,不是鄙视的意思。正是软的我才喜欢。我很喜欢Kirk最后单独面临变异人的紧急情况下的讲话。Kirk是个有智慧的人。

 

另外,片中如何对待没有了Humanity的人,和最近看的Torchwood s2e2是一样的。

 

花絮:这一集中有Kirk的墓碑,上面写着James R. Kirk。

不知为何,这一集中McCoy和Uhura不见了(显然还是对人有感情才更想看啊)……不过Scotty是第一次出现。

 

第三集The Naked Time

一个不小心的船员带来了一种病毒,它能把人的情绪控制力降到了零点,使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Enterprise上的船员们一个又一个地染上了。整座船逐渐变成了疯人院(于是人的真心都是疯子么?)。很软!不过我可以把最后危急中Spock发明的飞行方法让时间倒流辨识为硬的。

 

染上真心病之后的人有各种症状。第一个人(粗心大意的那位)内心脆弱,无法支持自己活下去,选择了死亡。Sulu的症状是在走廊里赤膊舞剑,假装自己是英雄(XDD)。一位爱尔兰人船员的症状是大肆唱歌(还封锁了整个船的系统,使Scotty无法开船)。McCoy手下的一位女护士的症状是向Spock表白(同时把病传染给了他!)。连Spock也不能免疫,跌跌撞撞冲进自己房间在那里练习控制自己。这时焦急万分的Kirk冲进来,为自己揽上了病,胡言乱语了一通……

 

我觉得这一集的构思比较好,分两条线进行,一方面是快要毁灭的星球,一方面是乱作一团的船员。我感觉是目前为止内容最full的一集。

Uhura又出现了,还是有可疑片段。当Spock被表白的时候她在comm中呼叫他……(这也被看作是JQ?)

 

2009-7-04

第五集The Enemy Within

就在前两集我发展出了对老Kirk的喜爱。Captain是个有魔力的角色啊……于是这一集拿他开刀。Transmitter出了问题,Kirk被分裂成两半,一个好人Kirk,一个坏人Kirk。随着剧情发展,角色们得出结论那就是Kirk的command力量都来自他坏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他不能胜任船长。另一方面,后来Scotty终于修好了transmitter,他们准备拿一个被分裂的动物先试验一下,结果那个动物死掉了,因为一会儿分裂,一会儿合起来,它受不了shock而死。这时Spock和Bones就是否应该在Kirk身上使用而吵起来,Bones主张不能take risk(但是他们不赶快的话地面上的Sulu要冻死了,顺便说一句,这里面的Sulu好可爱><),而内心一直分裂Spock主张Kirk因为有智慧,所以能够handle这些。他们两个还是等着kirk做最后决定……

 

我觉得这一集的中心挺有意思的。

 

第六集Mudds Women

这一集有点奇怪。Mudds是Enterprise遇到的一个大骗子,他带着三个美女,整个船都被迷住了。在追查他们的飞船的时候Enterprise的宝石都没了,而宝石是用来产生动力的。于是他们用仅剩的动力飘到一个产宝石的星球周边。不管Mudds以前是干啥的(好像是用美女来骗人的),他好像急于把美女嫁给矿工(以便来骗取他们的宝石吗?)。Kirk坚决拒绝做人肉交易。而美女们其实又都是因为服用禁药才年轻美丽的。其中一个其实也痛恨这种生活,于是她搅乱了Mudds的计划……

 

这一集在我看来反正很奇怪……我感觉它的原意是要否定女人竭尽全力要自己好看来取悦男人,可是到头来肯定的是朴实、会做饭、有生活智慧的女人。为何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大男子主义。

 

bookmark_border无穷集合

继续听那课程(我速度够慢的啊。。)

经典的“自然数的集合与偶数的集合谁比较大”的问题(原来是伽里略第一个提出来的呀)。之前略有耳闻。但这个课程把它讲得特别清楚。

前提1: 若A是B的真子集(A的所有成员都属于B,且B内有不属于A的成员),则B的size比A大
前提2: 若A和B各自的成员能一一对应,则A和B的size一样大
前提3: 假设A是偶数的集合,B是自然数的集合
前提4: A的成员可以与B的成员这样对应:a=2b
结论:由1和3得出B比A size大;由2和4得出A和B size一样

这个互相矛盾的组合,说明前提里有需要丢掉的东西。那么你会废掉哪个前提呢?

因为之前读到过并且印象很深刻,觉得用映射来反映集合的大小是很有意义的做法,所以选了废掉1。课程里的解释非常到位。

伽里略对这个悖论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对于无穷集合,不要去讲size,没意义。后来有人说,是不是1和2里的大小,是两种大小?我们可以说A is less1 than B, A is equal2 to B。再后来,康托发现,2的比较方法能自圆其说,并且更illuminating.

这里讲到一个概念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实际上,可以这样定义无穷集合:X是无穷集合当且仅当X的size和自己的某个子集一样大。

所以无穷集合有这种“跟自身相似”的性质——这和分形相似。

当初在图灵传里读到康托的对角线方法。我貌似已经忘记在图灵传里对角线方法是干啥用的了。但对角线方法的这种能造出一个不属于原列表的成员的过程,让人想起哥德尔定理。(我也忘记《哥德尔的证明》里有没有提到对角线原理了。。。)

Anyway,对角线方法证明了实数的集合大于自然数的集合。假如说我做了一个自然数和实数的一对一mapping,那通过对角线方法就一定能造出一个不属于你哪个mapping过的实数列表里的有理数,这就说明实数的集合大于自然数。

康托还说,无穷集合的大小,也是无穷的。他发明了一种数叫做transfinite cardinal numbers,用来标记无穷集合的size。

希尔伯特说,康托的天堂就是什么都能容纳的。(这让我穿越到了graceland的歌词啊。)

第一章(第一周的课程)是关于无穷这个概念,它结束了。这方面给我的感觉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怎么才开始研究无穷呢。。。

这个课程真心讲得非常的好。下一章要讲到GEB里我没读明白的Taski了。拭目以待。

bookmark_border之诺悖论

秀无知的来了。。

我知道之诺悖论,但从没有想到解决方法是微积分。

飞矢不动和乌龟与阿基里斯赛跑,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飞矢要从0到1,必须经过1/2;要到达1/2必须经过1/4,等等。结论就是这么切分成无穷份以后,所需的时间也是无穷大的了。

解决这个悖论的方法:假设飞矢的速度是1,那么它按照那样切了以后所需的时间是:1/2+1/4+1/8+…这个数列趋于1 。

一种证明这个数列趋于1的方法是:

T=1/2+1/4+1/8+…,则T/2=1/4+1/8+…=T-1/2,从而T=1.

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结论1:我没有主动去想悖论意味着什么。我的确有那种容易接受权威思想的倾向,思维不够独立。而以前看的书可能只是说了就是有这样的悖论,滑稽吧~?

结论2:微积分的思想,我嘴里一直说我一窍不通。其实比我说的一窍不通还要一窍不通。

结论3:知识要消化到哲学层面才算理解。。。

对了这是我最近在听的Coursera课程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bookmark_border2013年中

过去几年我都会在年中写一些工作感想。

今年开始取消,换成对new year resolution的评价。

  • 读24本书 [要求:每本书读完都要记录;读书的题材要广] – 读了7本哈利波特,其它几乎没有了。。。离目标还很远
  • 重拾钢琴课 – 好好找老师上课貌似做不到。但自己弹了一首平均律 – 还算满意吧
  • 读一些一直没弄懂的科普读物 [相对论;量子力学;概率论;微积分;人工智能] – 参加了统计方面的课程;微积分的课程进行中(好像已经脱节很远了,似乎要放弃了)
  • 开始学德语 – 没有开始
  • 开发一个iOS或Android应用 – 没有开始
  • 为今后的发展作初步的计划和行动 – 没有进展

bookmark_border更细的粉末

今天看到花姐说:“写文让我觉得自己的心智积极地活着,这是我体会生命的方式。”恰好是我的心声呀。

组织不起来自己的心智,所以说一些粉末状的心智吧。

今天早上坐地铁坐过站了,因为读到这篇文章,我大大震惊了。某件事情,你对自己的期望其实很可能比你实际能做到的要高,这会很容易导致拖延。最近几年来我喜欢看productivity的文章,大多数trick或道理,我都感觉是我自己曾经思考过甚至实践过的。这篇文章的内容着实是我没想到的。想来真是如此。

其实,这也是humble的一个好处吧。

说到我嗜好读productivity的文章,就随便说说最近读到的一些粉末吧。

第一个是,要真的做什么事情,如果有计划一个确切的时间去做,那么这件事被做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Lifehacker的How I work系列,给我很多启发。上周的How I Work是《自控力》的作者Kelly McGonigal。我想说1)HP里很多人物名字是现实的人名的略改变。但我之前没看到过McGonigal这个名字:)2)这篇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说她不做饭,但允许自己在健康食品方面花钱。3)原先是艺术家,后来进入心理学、医学领域,同时又教瑜珈。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你genuine知道自己要去做。现实中,只有无法辨认genuine的东西的情况下,才会只看中一个人的头衔、过去经历等等。

我最近的计划是重新启用todo.txt。脱离Unix之后我非常怀念它。第一次读到todo.txt的作者Gina Trapani说:她可以grep过去几年的todo.txt,看到自己做过的项目,这立即吸引了我。不过种种原因(拖延症、不熟悉Cygwin)导致没有实行。上周建好了我各个电脑上的命令行环境。现在需要开动了!:D

可惜今天所有的想法,都是早上想到的。一开始工作就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除了无力做想做的事情之外,什么心智都没有了。幸好早上记下来了。

bookmark_border粉末

这些想法碎片都够不上,就是粉末吧。

今天去剪头发。店里在播放中文流行歌曲。我听着那歌曲:配器什么都很到位,还伴有类似rap的伴唱。缺什么呢?却了流行歌曲最需要东西:要传播的感情。而这首歌曲,歌词是什么我爱你你爱不爱我什么的,感觉是歌手的班底交作业一样完成的结果。我听流行乐不多,有些国外的歌手也给我这种感觉,首当其冲的是Taylor Swift。这么多年来,大街小巷播放的流行歌曲,我从没有喜欢过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genuine的东西。

剪头发的遭遇也很不称心。这个城市里,从事这个行业的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小青年:没有什么文化,更别提品味了。我想象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老板定的推销产品的指标。他们并不对自己的手艺或者服务有怎样的想法。我觉得假如我去做理发师,可以比绝大多数这些人做得好。

稍微想一想,觉得理发师的问题,也可以对应到我熟悉的商业和技术问题。我的工作中,常常看到为了应对商业,而没有搭建好的技术应用。大多数程序员比我们这个城市的理发师有文化多了(说实话我也见过非常粗鄙没文化的程序员),他们一般都会希望把自己写的东西做完全做周到。可是有时候卷入商业和技术的冲突里,程序员,甚至项目经理,也会无能为力。

我不反对商业。互联网或信息技术行业里,多的是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的神奇故事。因为信息技术经常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传统的服务。

国内能把问题看到实质的人太少。但中国人多的是小聪明,经常看到一点点实质。着手做起来之后,立即就被眼前利益、游戏规则等等的各种因素引导离开奔向实质的道路。从而形成现在这个浮嚣、没有人做好服务的社会。

bookmark_borderCoursera – intro statistics感想

参加了Coursera的在线课程——Statistics: making sense of data.

我跟数据打交道了那么多年(当然,只有上一份工作是要解读数据,之前和现在都在处理数据),同时,数据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学习一些关于统计和概率的知识,也是2013的新年计划之一。几点感想如下:

终于对统计学有点入门了。什么confidence level啊,p值啊之类。关于p值,上一份工作的时候有统计专业的同事,他们会算这个东东,但当我求教它的意义的时候,他们说不清楚。它的概念是有一点点绕,但是决不是无法讲清楚的,也就是:p值是在作假设判定的时候用的。比如当你掷硬币100次,有42个是正面,如果你假设正反面的几率是一样的,那么p值就是,在假设正反面都是50%概率的情况下,观测100个样本会得到42个或者更少的概率。这个概率,也就是p值,越小,就说明假设50%概率越是错的。

统计学(以及一些其它学科)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很粗略,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很多事情会有已知的规律。我指的是中心极限定理;(相应地,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有些公式会有常数,比如常数e。)当然,这个课程没有涉及解释中心极限定理的证明,只是利用了它,讲授了一些非常基本的东西。

下一条感想是,不管学什么,有什么条件,要好好学都得靠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学习的年龄过了”,这个我很不希望承认会发生。但是要抽时间出来好好学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发现我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太多了。八周的课程,后面四周的assignment和quiz,我都是踏着deadline提交的。虽然最后过了,但当中还是有很多我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

我还是不太喜欢统计学。我更喜欢钻入问题的原理来分析,而不是通过观察外围数据来分析,那样找问题的根源,效率比较低。当然,好的统计分析,需要和背景紧密结合,判断各个因素之间的牵制关系,控制可能的有影响的因素。(想到这里想起了最近读的遗传学,其实最初就是孟德尔统计豆花得以进展的。)

bookmark_borderHP statistics

最近在听有声书。已经听到了最后一本的近一半。忽然想统计一下数据:

title word count audio book length audio book minutes words per minute read time read time minutes words per minute word per minute diff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76,944 08:22:22 502 153.27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85,141 09:42:36 583 146.04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107,253 12:02:45 723 148.34 10:42:00 642 167.06 -18.72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190,637 20:55:36 1,256 151.78 20:39:00 1,239 153.86 -2.08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257,045 28:51:11 1,731 148.50 22:39:00 1,359 189.14 -40.65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168,923 20:33:36 1,234 136.89 16:12:00 972 173.79 -36.90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198,227 24:03:07 1,443 137.37 19:34:00 1,174 168.85 -31.48

这里读书时间是我用一个APP统计的。前两本书没有统计。

可以看见,最长的一本书是凤凰社,长度差不多是最短的第一本书的三倍。这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读书普遍比念书快每分钟可以多读二三十个字,但不知为何火焰杯的速度差不多,也许是我统计出错了?

从这些数字中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