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鼻祖时代的作品,我本来的期待是,非常solid的细节描写、中立的道德判断。前者完全实现,后者略低于我的期望。故事的后半部分,隐形人变得穷凶极恶。
Aileen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比光自己读收获多很多。H G Wells是个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己对社会看法的作者,他流传甚广的科幻作品,只是他早期的作品。后来,他写了很多非科幻,但没有他的科幻作品流传广。
无限热爱一切美好
科幻鼻祖时代的作品,我本来的期待是,非常solid的细节描写、中立的道德判断。前者完全实现,后者略低于我的期望。故事的后半部分,隐形人变得穷凶极恶。
Aileen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比光自己读收获多很多。H G Wells是个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己对社会看法的作者,他流传甚广的科幻作品,只是他早期的作品。后来,他写了很多非科幻,但没有他的科幻作品流传广。
合上书之后,我的想法主要分两块:一是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终于向现代迈进了。二是对这本书的subject的着迷。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有人说,他们也许会更喜欢冯·诺依曼这样的科学家。我心里默默地小摇头。也许应该找本冯·诺依曼传记看看:)
一直读到很后面,包括已经读完的现在,希尔伯特世纪问题、哥德尔定理,特别是康托尔对角线导出无理数一直盘绕在我脑中。“不可计算数”的发现,让图灵更加看清了“可计算数”。他之后的工作,都在挖掘“可计算”,真的要把“计算”付诸现实,不论是二战中情报解密,还是后来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很大胆的生化计算。
以前读罗素传记,知道数理逻辑体系当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读GEB的时候知道了哥德尔定理是罗素和怀特海在数理逻辑走不下去的下一步。我应该真的是个感性的人,只有在读传记的时候,有一定的情感推动,我才能大致理解这些东西。
还有让我有点意料之外的是,原来那个时代,量子物理和数理逻辑的发展那么密切相关。
图灵这个人,着迷的地方:
广泛的兴趣点 – 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冯·诺依曼不必多说,罗素也是第一时刻欣赏到了相对论。
简朴的物质生活
马拉松
他喜欢追求本质。他能完全在抽象的范畴思考,但也能简朴具象地表达。
最根本的,是他deeply driven,对于目标有很高的眼光(以至于没有人懂他)。
我自己小时候一直在学习如何扼杀自己的情绪。一直到大学我才意识到,需要抑制的,只是负面的情绪。(罗素有一段文字literally拯救了我。)如果没有这种integrity,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家,或者任何有创造力的人。图灵在很多方面都是异端,异端最高。
这本书原文应该是我会喜欢的风格。以很多的细节、背景来展现当时的情况,而且文风简朴,不煽情,对于情感八卦处理得很得体。我唯一的抱怨是,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再简略一些的版本会更好一些。
我感觉翻译校对什么的做得不太好,好几处明显的错误。据说有人名翻译不连贯问题,但是读译文我早就对人物名字昏头了。
================
下面照搬我为小组写的minutes:
Alan Turing 1912 – 1954
图灵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的一个官员,母亲也是一个英国驻印度官员的女儿。他们在一次坐船回英国的路上认识。图灵还有一个哥哥。图灵兄弟小时候被到处寄养,直到(貌似是)十多岁,他们的父亲因为和印度的英国官员不合而辞职,两代人才有比较多团聚的时候。
图灵小时候对科技的兴趣很高,会自己做些实验。他的性格很直很倔犟,不太有和一般人相处的能力。到了一定年龄,父母送他进入舍尔伯尼公学。在公学里,他认识了克里斯多夫·莫卡。莫卡是个同样聪明、热爱科学的男孩。和图灵不一样,他对人彬彬有礼。图灵很被他吸引,受克里斯的影响很大。
图灵和莫卡一起考剑桥三一学院。莫卡获得了奖学金,而图灵没有考上。他们到剑桥和一些朋友一起度过了一周。可是不久后,克里斯得了急病去世了。
那个时代,物理和数学逻辑方面都在打破传统的(牛顿)决定论世界。相对论发表了十几年,量子物理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图灵参加了莫卡家人以克里斯名义建立的基金的比赛,获得了奖。奖品是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
后来,图灵考取了剑桥国王学院的奖学金,进入了世界大师的门下。按照他的性格,他只关心研究,对其它都不关心,以至于独立发现了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当时在数理逻辑领域,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三个世纪问题:
数学是完备的吗?(是不是每个命题都能被证明或证伪)
数学是相容的吗?(是不是按照符合逻辑的步骤和顺序,永远不会得出矛盾的命题)
数学是可判定的吗?(给定一个命题,是不是总是有一种机械的方法可以判定它的真假)
希尔伯特提出了这些问题,他心里认为他们都是真的。可是就在他提出问题的那个大会上,哥德尔证明了一个数学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不相容的。
此时图灵当选了学院的研究员。希尔伯特的第三个问题,在图灵心里萦绕很久。
他设想了一种在纸袋上移动和读写的机器,对于这种机器,只要定义好各种状态,就可以让它解题了。比如书中给了一个加法的状态规则(86页)。所以,图灵看到,所有可计算的数,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机器得到。
图灵想到了,所有的无理数,都是不可计算数。也就是用机械方法得不到的数。
这后面还有几步数学上需要考虑的东西。。不过图灵证明了希尔伯特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图灵没有止步于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他从逻辑上设计的机器,可以快速推导出希尔伯特数学体系中的一切命题。(我们看到后来,建造机器来解决问题,渐渐成了图灵后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图灵重要的论文《可计算数》。
这篇论文要发表的时候,一篇类似的论文,来自美国的数学家丘奇,已经被发表了。图灵去了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后来,二战爆发了。后来图灵回到了剑桥,得到了讲师的职位。还参加了维特根斯坦的课程。如同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的境地,可能会希望留在剑桥。可是,图灵准备好了参与解密德国情报的工作。
我发现我越写越详细啊。。。(写着写着想翻书确认什么,然后就。。。
后面写得简略一些。
实际上,我自己不太喜欢读后面的。。。
波兰人之前在破译德国情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可是这种工作的一个难度就在于,德国人如果稍稍改变一点点他们的加密机器的设置,破译的方法就要推倒重来。在波兰人的工作的基础上,还依靠着有时候德国人犯的错(比如同一条信息传送两遍),布莱切利庄园的密码破译的工作有很多进展。另一个取得进展的因素是,图灵作为一个完全没有交际手腕的人,不会管理。有个和他互补,又能和他互相信任的人唐·贝利,替他完成了管理工作,使他能专心研究工作。他们手下有很多女性操作员,每天为他们做着做着繁琐低级的工作。
除了德国人改变他们的机器设置以外,破译工作的另一个困难来自军方无法认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后来图灵和一些数学家联名写信给丘吉尔,取得了首相本人的personal信任,才得到了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关注。
战争使美国和德国也都开始开发计算机。图灵加入国家物理实验室也向这个方向努力。图灵在这里严重缺乏上级的支持,和可以和他合作的人。出了一大堆申报项目争取经费之类的问题。图灵完成的设计被不断阉割,后来他离开了国家物理实验室。
然后他接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要在那里进行一项制造计算机的项目。可是当他度假回来准备开工的时候,项目的目的和人员结构已经有了变动。图灵又无法看到他的设计往现实迈进。
这里还提到了图灵说正确性和智能之间的区别。还有儿童教育和对机器教育的类比。
图灵的居所遇到了盗窃。他报案后,也不知道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很容易被警察察觉。他被要求选择坐牢或者被注射雌性激素。他选择了后者。这件事过去后大约一年,图灵吃了毒苹果而去世,当时不到42岁。
今后我要多作记录。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和经典到几乎像民间传说一样了。这个情况下,再认真地对它进行演绎总觉得很难。之前有过的穿越演绎也显得很呆。和僵尸元素混搭这个主意很不错啊!Elizabeth气氛地拒绝Darcy的求婚的时候,还大打出手;传说中武艺高强的Lady Catherine来找Elizabeth的茬儿,两人讲不合,进行决斗……这些设计我都很喜欢。
不过呢,还是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僵尸元素embed到绅士淑女故事中,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有些情节的安排比如Wickham的下场,感觉过于夸张,不够巧妙。另外很多时候读着只感觉到僵尸元素只是被生硬地插入,实际上改写得不太多。
但可以想象电影如果拍得巧妙的话,会很好看:)
最近和朋友约好重读了the Hobbit;然后今晚去听了上海夏季音乐会开幕演出——指环王电影音乐会;再加上年底就要上映的电影the Hobbit,这一切都让我重回了中土世界。
现在想来,我最初迷上魔戒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魔戒电影的确那么久了,真不可思议)这么多年来,我因为魔戒而认识了很多朋友。可以说对魔戒,如今我已经是老朋友一样深厚的感情了。
魔戒三部曲本身,到最后透露了一种悲观。这点和我期待的有一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一直更喜欢《霍比特人》。以下说说我对它的喜欢吧。
“霍比特人”这个种族的设定,非常容易代入。因此Bilbo出发去冒险,我们对他面对的困难会很当真,读起来很入味。故事的安排里,Bilbo就像你我,似乎和伟大的探险不沾边。而读完后,想来这次探险的成功,大部分是要归功于Bilbo的。Gandalf选择Bilbo这个决定,看起来荒诞,却很有深意。故事的结局是Bilbo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个结尾,比魔戒三部曲的结尾更符合我的心意,它透出的是Bilbo的modest。
---音乐会分界线---
电影音乐是我对音乐最初的喜爱。由于听了很多遍,对于魔戒的配乐,烂熟于耳了。即使最近几年都没怎么听,今天表演中的不同的地方我还是很敏感地感到了。我觉得弦乐部分比较轻,因此音乐的层次被削弱了。之前也没有觉得原声里有那么多人声,看到人数庞大的合唱才意识到。总体上音乐质量不太高,不过能看一次这样的演出我已经很满足了。
更重要的是借由这次音乐会,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感想是:不断有年轻血液,自己真的是老人了。^^b
就说说语言的重复吧——从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了。
合上书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两个:
At least he has the grace to blush/xxx
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语句,所以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很深,没想到没多久就重复出现了好多次。主要分布于前几本书。
His feet went from under him/ kicked his feet from under him
发生在晕倒、被袭击、晕船的时候。这些是冰火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我印象中重复的语句绝不止这些,所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到这个贴:
http://asoiaf.westeros.org/index.php/topic/63034-most-annoying-saying/
怎么又出现了:
Useless as nipples on a breastplate(作为一句俗语其实还是不错的)
Wipe my arse with it(一般是契约什么的)
almost a man-grown(好多十来岁的孩子啊)
a maiden flowered(同上)
[冰火第三本书读完,内含剧透。只许我剧透人,不许人剧透我 – 请勿留言剧透]
利用睡前、地铁上、吃饭时的时间,吞下了这本书。前不久发现了有下载有声书,更是加快了我吞食的速度:不方便看书(比如在走路什么的)的时候就听有声书;空下来后接着听到的部分继续读书。因为每一章其实都不长,而kindle和有声书都有章节可循,所以衔接很顺利。唯一不顺的地方是我光听书不完全理解,有些地方需要读一下。我发现,如果自己在一种active的状态下,读书效率会非常高,但有时候人很会被动,这种情况下,听书就是一种满足,简直像看剧一样,能轻松满足我对后续情节的饥渴。
有些美剧,会给观众制造出一些情绪需要,让人就想看下去,知道后面的情节。大学时看《绝望主妇》就是这种感觉。我在大概第二季的时候就觉得编剧只是想要写出entertaining的情节来,后来觉得没意思就弃了。冰火系列,作者没有美剧编剧的压力,可以慢慢表达自己。可是作者大概会想表达什么呢?我还看不出什么头绪来……第三本书中,作者再一次狠狠地crash了我对好人好报的渴望。他是想要以再一次打压,加深最终好人好报的感慨?应该不会那么简单。
和所有足够复杂的故事一样,冰火的世界中,好与坏之间的界线不是那么好分辨的。但在我心里,对人物的好坏有强烈的倾向的。我喜欢狼家。写狼家人,作者并没有高大全。Eddard是故事开始时的“好”的支柱,但他并不显得不真实,他的“好”给我感觉是高尚而合情理的。他的大儿子Robb完全take after他。作者在第一部中狠心拆除了Eddard这根中流砥柱,意图让后面的人成长起来。但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中,作者把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Robb也拆除了。你能埋怨作者吗?现实不就是这样的吗?愿意这样虐待自己的角色和读者,这种决定是bold的。
所以,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急着要读下去的这种需要有点不健康,觉得冰火像cheap的故事,靠挑逗读者的情绪吸引读者。但是作者作的很多决定,还是使这个系列非常的outstanding。
冰火揉合了很多元素。魔戒以降,各种奇幻虽然多数都有自己的元素,但只有冰火的奇幻和现实的结合,让我觉得很不同。我对权力的斗争没有兴趣,但是冰火把权力斗争背后的动机,写得很透彻。
但另一方面,冰火还在试图揉合神和信仰的问题。这方面我还没看出作者的真面目。在冰火中,神学不仅是争取权力的工具,也基本不是信仰(有足够多的真正信仰某个神的人物,但作者写不信仰神的人也毫不留情地真实),冰火中的神,似乎还真正有力量(奇幻元素)。我不知道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会是怎样。
还很想写一下我对各个人物的想法,不过工程太浩大了,以后有空写吧。就说一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Arya,不过没有以前喜欢了。比较喜欢Jon,全书看到现在,最舒心的地方就是Night’s Watch的选举了。也很喜欢Mance Rayder。Stannis是个奇怪的角色,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但是他有时候说出的话让我很佩服。他的Davos,喜欢这位的正直和诚实,但总觉得他是愚忠。Robb完全是Eddard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Tywin是个厉害人物,他的死让我有点失望,但想想看这么厉害的人也没有别的办法死了。Jaime……到目前为止,虽然他有一些amiable的举动,但我还是丝毫不喜欢他。Tyrion可能是狮子家最不讨厌的。老熊Morment的死,再一次拆除了可以依靠的“好”。龙女这条线和主线有一点分开来,读起来很不耐烦;她的成长完毕后,我就比较厌烦这个角色。Jorah Morment呢,我也不太喜欢,dog eat dog吧(还不至于算dog)。Ser Barristan投奔龙女,我还是觉得失望。本来的设定是北方人都热爱狼家, 现在出了叛徒也是现实化复杂化的必然。Grayjoy家的故事,我虽然厌恶,但觉得写得也极好。Bran和Reed兄妹的线,虽然和大部队有偏离,但我还是很享受读的。而Rickon这条线,不知哪年可以看到收回来了……
我希望:能看到Benjen Stark;能揭开Jon的身世;关于火方面的神,我目前是比较不喜欢的态度,但希望作者能整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神学体系来;能看到有任意一个Stark重建Winterfell;看到冬天的恐怖;龙女统治Narrow Sea东边的土地吧……
前一阵看完电视剧S1,现在追着看S2,同时发现自己有收集过电子书,当然就读起来了。刚刚读完第一本书,来说一下感想。
我……从来都是喜欢看儿童剧的。现在浮出我脑海的,是Danny Boyle关于Sunshine的一段话: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给人希望的结尾。Game of Thrones毫不留情地露出残酷的一面。好人会被委屈被误解被赶尽杀绝,奸诈坏人能得势得利,其实这不就是现实么?然而我想,如今我欲罢不能急着想往下读的原因,恐怕还是希望能够看到合意的结局?
[下有剧透]
整个第一季的情节中,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在King’s Road上的纠纷。虽然只是孩子之间的纠纷,但折射出的问题本质,和大人之间的纠纷的本质是一样的。读书的时候,我最感动的却是这件事之后不久,爸爸找Arya谈话,告诉她不该怪罪Sansa和她们的女教师。Arya立刻明白了,虽然她仍然鄙视说谎的人,痛恨杀人杀狼的人,但是她第二天选择去向女教师和姐姐道歉。Arya立刻成了我最喜欢的角色。
Eddard这个角色,在书中比剧中少了一些愚忠的感觉,是男性角色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由于书的节奏可以由作者完全掌握,因此可以把所有的思路交待清楚,而剧中比较难做到。
Jon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他的环境从小就比较复杂:没有正统的地位,却对自己很有要求,也有家族荣誉感。
书中Robb的成长我也很喜欢。成长题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了。不过不论是书还是电视,都觉得很难顾及到。
作者马丁大爷曾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创作冰火的动力和目标是,I want to create in a world where the only limitation is my own imagination.
读这本书我没有抱啥期待。虽然没有怎么读过,但我是知道“伤痕文学”的。劣质的伤痕文学,读起来感觉作者不是像自欺欺人就是像顾影自怜,我很少有耐心读。
然而翻开《燃灯者》读了没几页,我就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我相信这是因为作者写的三位人物都真正地触动了他,有这样的subject在,如果不审视自己对自己有所要求,岂不是太没脸面了。书中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也是比较克制的。有点激起了我想去研究历史。
下面摘抄一些我的highlight。
当局对知识人的自游思想、独立人格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憎恨,这是列宁式裆国制度的遗传基因,不到这个机体灭亡是不会消失的。
他说“人,如果不是语出自丹田,谁愿老是听你只是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
[很喜欢这句话。]
—- 刘宾雁
[三位人物里,我最感动和敬佩的是这位。高尚而又勇敢。]
仲拱建裆之后,造就了一种新的汉语使用方式,在仲拱薏识形态框架内, 汉语已不是一种言说,而是一种暴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才是好的现代汉语啊!之前我一直觉得汉语被喉舌折腾死了。我觉得不会有人很有爱地使用这个语言,久而久之,它就会孤独地死去了。原来,在我们之外,还存在着能够美好地使用这个语言的人。我并没有觉得欢欣鼓舞,因为除了是母语这点之外,我本身对这门语言没有特别的爱,我只是对这本书里的语言美觉得很惊艳。]
他对人说的最后的话中有一句是:“将来我们回忆起这些,多么有意思!”
[不知怎么描述,读到这里我非常非常感动和敬佩。]
在事关大小、轻重的选择时,他会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场回答“我不接受最高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价值还抵不上一个受苦的孩子的眼泪……。假使小孩子们的痛苦是用来凑足为赎买真理所必需的痛苦的总数的,那么我预先声明,这真理是不值这样的代价的”。
[赞啊。。。]
看他的心灵以单纯对繁杂,以坦荡对狡诈,以包容对偏狭,以宽恕对伤害,你不能不感叹神造常人,偶尔也会失手,留些奇士在这世上,如茫茫人海中的岛屿,作遇难时救援的基地。
[最近几年以来,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我价值观的顶峰。]
—-唐克
[我觉得这个人的有些方面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爸爸……]
但那天还没调到短波,就清晰地听到了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原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居然播了一段演奏现场实况。听得我顿觉星光灿烂,万山奔涌。
[“顿觉星光灿烂”这样的语言多美啊。]
其实我佩服他的勇敢,他爱死了那种“另类生活”,不仅想而且干,以自己青春血肉之躯去搏取。
—下面是序言里的摘抄
越胜笔下的三位“燃灯者”,连同越胜本人,其实也都是“盗火者”。
我记住了:人类历史上真的出现过那样的时刻,“盗火者”们竟像蚂蚁一样跑得满地都是!
越胜是幸运的,他在思想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良师益友,没有为自己的离经叛道付出什么代价。事实上,在七十年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因为思想探索遭到镇压,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赔付了青春年华,贻误了终身前途。格外有运气的是,越胜得到了周辅臣先生这样的名师点化,得以直接沿着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正道行进,不像很多探索者那样在意识形态的浓雾中艰苦挣扎、曲折前进,耗尽了全身力气还是未能挣脱那精神上的紧身衣,为自认为叛逆的思想弄得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其实是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有时候会觉得,那个时代的高人俊士,没有越胜不认识不深交的。文中偶一出入的高 尔 泰、张 志 扬、曹 天 予、周 国 平,还会有多少故事等着越胜写。“我爱真理,但我更爱朋友”,越胜当年如是说。其实,爱人,才能爱真理,才有真理。
记录一下感想吧。[剧透]
首先说,书后的简介,以及豆瓣上的简介,对此书有剧透,减少了一些趣味。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关系不近。他们的父亲是个小人,两任妻子都跑了死了,三兄弟是由别人带大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大儿子德米特里和父亲的矛盾展开的。对于这个主要情节,我有不感兴趣和不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脾气直的大哥德米特里,有着老式的荣誉感,却会抛弃有钱又漂亮的未婚妻,而爱上喜欢和男人乱勾搭的格露莘卡,这一点一开始让我没法对他有什么同情,后果是一开始我不太在乎他的情节。不过到后来,我渐渐忘记格露莘卡之前骗人的劣迹,对她的率性还是有一点点欣赏。
作者几次说,小儿子阿列克塞才是男主角。同时呢,他又不遗余力地把最好的品质,和年轻惹人喜爱的特点,都加在阿列克塞身上,看得出作者很看重的角色是阿列克塞。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给阿列克塞的所有特点,包括他在长老死后的失望。以至于这个人物好得不真实我也不在乎了。我的抱怨就是,这个分裂的故事里,“男主角”只是主要情节的旁观者或者边缘人物。
读这么厚的一本书实在很难得。一开始的很长的一部分,是挣扎着读的,因为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很长的名字,名字都有不同的叫法,读起来挺困难。只要一有机会,作者就会对很多背景内容作非常详细充分的交代,期待主要情节的读者有时会觉得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