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It’s the Pile of Good Things That Matters

作为地球人我见过梵高的作品的样子。但是我不懂欣赏。看了Vincent and the Doctor之后,忽然梵高的作品中我心中活了起来。他笔下金色的麦田,夕阳下蓝色和黄色相间的田野,他画的室内的灯光一圈圈的光线。他的作品和一般的那些色彩厚重、技法规整的油画是多么不同啊!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创造出了它们?我那么多感触都是由Doctor Who的一个剧本引发,这个剧本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但是要不是同样的感动激发了Richard Curtis,这个剧本怎么会强烈地散发着这种感动呢?

有一种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叫做痛苦挣扎的艺术家。通常提起这样的模式,人们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如今在我看来,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靠一些illusion才能保持“正常”。俗人相信金钱名利,或者追求享乐。也有矫情的人沉浸在矫情中。凡人都多多少少按照不同比例地沾有这些。他们也享受着小小的幸福和快乐,感受着无奈和痛苦。但是,真正敏感、正直的心灵不能容忍这些。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体会到最美好的美。因此幸福和痛苦是相连的。正如Curtis的剧本里写的:每个生命都是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a pile of bad things,积极的方面不会减轻痛苦,然而反过来,真正的美好也不会因为痛苦和黑暗而degrade。

人多多少少都具有那种敏感和正直的艺术家气质。世界上也有很多艺术家。但有时候艺术家会沉迷于表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条弯路。

我理解中让我感动不已的梵高,是最诚实地在美好和痛苦之间挣扎的一个人物。生机勃勃的光彩,和绝望的黑暗,一直存在于他的画作和经历中。

我去读了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主要因为1)我希望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2)这本书的原名Lust For Life让我觉得很贴切。我对这本小说有两点严重的不满。

一个是我看不出小说形式的价值何在。小说本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这本书为了靠近史实也就无法发挥。但要通过这本小说去了解真实的梵高,又让人不放心。这位作者看起来是一位谦虚、传统的人,他的经历看起来挺顺当,他的妻子是一位编辑,他们一直合作,关系和睦。作者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对挣扎,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写入了小说,我觉得对梵高是一种降级。

另一个不满的地方是,我前文所述的那种挣扎和美好,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确作者写了很多痛苦,也写了梵高受激发天天发奋作画,但是我看起来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比如说,梵高在比利时见识了艰苦的矿工。一开始梵高希望用基督教给他们带去慰籍,他也把自己的钱和物品分享给矿工,自己几乎和矿工同样艰苦。但是宗教的力量显然敌不过经济利益。最好梵高的教职也被解除了。这其实是一个disillusion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梵高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开始他看到艰苦的矿工很不忍心,投入大量心血要帮助他们。可是后来他还是住在那些人中间,就能忍受自己的不作为了吗?我觉得作者这里的处理太简陋了,特别是在他很煽情地写了梵高如何帮助矿工之后……再一个例子是梵高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精神病状况。梵高作画的巅峰期是他开始患精神病的时期。这里如果能仅仅摆出一些真实的事件,再加上各种医学解释就好了。这是梵高最神秘的地方,看着作者impose上去的对话、心理描写等等,我觉得有点不妥。

但是这位作者显然是受了梵高的激发。他为了写这本书作了很多功课,拜访了健在的认识梵高本人的人,重访了梵高去过的地方,阅读了他的信件。作者的出发点很好,努力也很诚恳。

当然,我也只是把自己的理解impose上去。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真实的挣扎和最深的美好体验,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肯定比我的复杂许多。但是,这本书似乎连我的体验都达不到。

bookmark_borderReview: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将是一篇很personal的评论。有时我写评论会想象它发到豆瓣上去,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点参考。不过那需要对所涉及的题目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这里我似乎做不到写一篇给别人做参考的评论,我准备就随随便便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去年底偶尔得来的。我一直知道罗素写有这本书,中译本的《征服幸福》经常后面附着这本小小的书,译名叫作《悠闲颂》,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本关于个人幸福的self-help类型的书。《悠闲颂》这样的名字(特别是中文译名)带有那么点诗意,但事实上这本书是分析类型的。这本书再一次显示了罗素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群的理解非常透彻。这和罗素本身出生于一战之前的宁静时光,又经常能去外国旅行,自己的经历又非常丰富有关,当然另一方面,也和罗素饱览历史,知识渊博有关。

要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书的内容有误解,我也许不会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一直避免读罗素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书。我的世界观里已有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都受了罗素的影响,我很希望我不熟悉的经济方面,我自己先形成一定的观点再去了解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其实也不完全是经济专著。罗素在前言中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强调一下宽容、平和的重要性。如今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30年左右)太注重效率和行动力,宽容很容易被忽略。这里说的宽容,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对人的宽容,而是一种普遍思维上的open mind。

这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读的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去年底读完,我的笔记本上有好多次努力写读后感,都没有能写完。因为似乎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全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这次我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现在距离刚读完那本书也已经有半年多了,还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地方都是印象深的地方。也许几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来读这本书,不会有现在这样深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诚实努力却无法独立,生活无保障,活得很累。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财富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对政治经济问题有了兴趣。

罗素提到了很多现代社会里常见的误解。比如注重生产不注重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平时很容易发现,我们都知道大家关注业绩,无非就是产量或者推销成功案例个数之类。而对于消费,普遍的观点是节约是美德。这种普遍的想法是矛盾的,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transaction的两方面。罗素指出金钱本身的积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要鼓励民众消费,比如一个人为朋友举行派对,那么他就养活了很多别人,比如卖饮料的,生产饮料的人等等。罗素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外界普遍以一种“哲学家错误地对经济问题发表了意见”的态度来对待,可是后来同样的理论却成就了凯恩斯。

The Modern Midas这篇文,提到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出现的可笑的经济学误解。战胜国认为德国需要被制裁,可是用什么方式制裁呢?让德国赔物资,则会对战胜国内部生产同样物资的产业产生打击。让德国陪金钱,他们却拿不出来和他们的“罪恶”相称的金钱。于是最终,各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达成的方案是,借钱给德国让他们还,还要包括利息。可是后来欠钱的德国人还是还不出所要求的钱,造成了一系列倒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那些等德国还钱的国家里……现代社会起主要地位的媒体,即使在西方,也受政治制约,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想通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罗素说,人的工作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一件事,另一种是建议别人做一件事。后一种可以达到无穷的可能性,效率高、地位高、收入高。要做好后一种事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服人的技艺。这种格局使得很多事实难以被看清。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过度膜拜效率和行动力,很容易做出有害的工作。

罗素提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失业的问题。他举的例子我感到很震惊,导致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了。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假设有一批制钉工人,他们辛勤工作,制造出了满足全世界需要的钉子。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使得制造钉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一起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产量。可是钉子的需要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人都可以只工作原来一半的时间,大家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让一半的工人下岗,然后让剩下来的人继续过度工作。这是一个很荒诞的解决方案。

这个例子罗素是从历史得来的。在古代,少数有闲阶级的“闲”来自劳动者普遍的超负荷劳动,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寿命短。工业革命初期也是如此。罗素年轻的时候,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比罗素写这篇文的时候还要长,成年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人类的文明其实来自于“悠闲”。自从古希腊的公民开始,西方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闲阶级。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闲”可以降临到大多数人身上,我们却使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仍然没有“闲”,这的确很不合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闲暇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罗素说,他小时候(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家里的亲戚讨论到劳动者增加休假的问题,有些阿姨很吃惊地说,穷人要假期干什么?的确,只有有文化才会知道如何利用闲暇。罗素的设想是,降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一方面能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有闲暇可以利用。也许有些人会浪费掉,但有些人会追求高等教育,有些人会参加公益活动,有些人能追求专业之外的活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设想!而我对这么美好的设想总有怀疑的态度,太好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我目前没有想好他的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插一句:这个设想非常非常地符合我的世界观。符合我对艺术的想法。我觉得人不应该以艺术为主业,他需要去体验更多,才能滋养他的艺术。这也符合我对终身学习的想法。自己个人学习的努力当然可以尽量持续,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应该是要能像对待工作一样有计划、有组织、有同学和导师地学习。)

罗素还提到的是女性的地位,我作为女性觉得他对女性地位的了解很深。现在的社会,女性能够出来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她们的路途比男人艰辛。(这一点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因为家务同样也是劳动,而经常被归为女人的范畴,可是女人做家务却得不到报酬,或者说做家务不是她的抱负。罗素后来提到了一句,说女人普遍嫉妒男人。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仔细想想,不禁拍案叫绝。我周围的男生,的确也有素质很好,人很不错,见识广、胸襟高、为人达观的类型,可是我对他们,不仅有仰慕的感情,埋得更深的是一种嫉妒。而我周围素质不太高的男生(多了去了),也普遍比较没有牵挂,比我顺利,我对他们不仅是嫉妒,简直是到了变态的嫉恨的程度。读了罗素的这种分析,我的很多心理(因为埋得很深所以我以前根本不觉察)都make sense了。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动得要落泪了。

罗素提到女性地位的那篇,出发点很奇特,是建筑。他说到现在有些宏伟的古代建筑(比如说在剑桥的学院的建筑),其实都是来自中世纪宗教,是僧侣的住处。僧侣们没有自我,统一住宿,有人统一负责安排食宿。这个模式在现代没有了。现代只有小家庭单位,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丑陋公寓。而每个单位里面,女主人必须安排小家庭的食宿。其实家务这件事,如果花钱统一请人安排,会做得更加经济,也更加professional,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和卫生。我觉得这非常之有道理啊!!可是距离罗素写这些文章的日子过去了八十年,世界似乎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有几篇是讲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我早已明白并习惯罗素把这两者同等对待。本书中说的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抱定一个主意,就对别的主意不宽容的产物。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篇”Useless” Knowledge讲的是对于“有用的知识”的过度追求。功利地追求知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只有宽容平和的态度,才对智慧最有帮助,才能使人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一种contemplative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打开了我看政治经济问题的眼界,但主旨又不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却是关于一种广义的宽容和open mind。我觉得这本小书在罗素的著作中,算是比较被低估的吧。他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附: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也就是标题和书名一样的这篇叫做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全文,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
http://www.zpub.com/notes/id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