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IL: 口音

最近一期的Crowd Science又在说口音的事情。内容居然和上次的有重复。不过新增的一点挺有意思的。他们采访了一个研究过口音和美国政治有没有关联的人。一般而言,口音的改变是慢慢改变的,政治这东西变化比较快,所以形成口音聚集的趋势很小。但那个研究者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并且似乎可以解释。

他们发现,Iraq这个词,共和党一般会读成Ir[ae]q(就是‘阿’用力在舌根那种),而民主党一般会读Ira;q(就是‘阿’比较用力偏向口腔的那种)。podcast里放了小布什的一段话,真的和床破的口音很相似(然而他俩是不是都是南方人)。民主党的念法会更接近外国语言(西班牙语、德语等等),也会比较接近英国口音。一方面民主党比较看中智力(共和党大概更看中财力),而英国口音比较cultured;还有接近外国语言会显得更尊重外国。

bookmark_bordertinkering randomly

同事在公司服务器里搭建了一个服务,我们可以用浏览器图形界面来执行一些原来只能命令行(打印无数无用信息)来做的事情。该服务器必须通过登陆专门服务器后ssh到。同事能通过端口映射来把http请求通过ssh通道实现。我看了也想试一下。然而同事的是mac电脑,我的是windows,他的设置不能copy。所以我就股沟着想办法。一般这样的功能,两个平台都有方案的。

然而我上班花了不少时间试没成功,还带电脑回家研究,有两天一直到很晚不睡还不成功,没解决就上床睡觉的感觉挺绝望的。(我日记里写,甚至有那时拔牙前的绝望情绪。我这么敏感情绪化,真不像一个技术人员。)上周有一天早上,忽然想试一种方案,结果成功了。

回想一下,基本上是这么个流程:

  1. 我有一个本地服务也是通过端口映射实现的,我仿造它的配置设置了一下,没成功。股沟:怎么设置端口映射
  2. 按照好几篇设置来看,我的设置并没有问题。股沟:怎么看putty的log;
  3. 搞了半天putty的log,发现那个log的功能是把屏幕output同时存到log里;
  4. 仔细揣摩之前一篇设置的文章里说log的意思。摸来摸去摸到了putty的event log;
  5. 对比成功的端口映射和不成功的端口映射的log,发现不成功的那个并没有port forwarding to XXX:YY的log;
  6. 傻眼了,叫我再看什么啊
  7. 求助那个同事。他看了以后,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搞。
  8. 晚上心事重重,回家后洗澡的时候忽然想到,我本地并没有处理浏览器请求的服务啊!另外一个利用端口映射的是java程序访问的,我完全不知道它怎么访问的。估计就算看了代码也不懂吧。那个同事可以说是full stack开发,肯定在本地装了Apache之类的,完全不会想到要提醒我们这些后端装Apache;
  9. 本来想早点去公司研究的,结果没睡好还是准时上班。路上想起来windows server可以用IIS。股沟了windows 10上如何打开IIS服务;
  10. 打开IIS服务,IE浏览器可以显示local host但Chrome不能。重启windows后Chrome也可以打开IIS的localhost页面。至今不知为何。然而!访问映射的端口还是不成功!!!
  11. 看到putty有“forwarding to XXX:YY”的log了,但是过一会儿会返回一个connection refused / time out;
  12. 股沟:怎样看端口有没有开放。(很多命令是我没权限执行的,但能执行的看来没问题);
  13. 股沟:怎样模拟TCP/IP请求——用wget——试了一下不行。中间服务器和目标服务器似乎只能ssh,别的链接方式都会失败;
  14. 之前股沟出的一个结果是,scp也可以用端口映射来通过ssh通道直接访问bastion服务器背后的真正的服务器。所以我又花了一点时间试了试以保证我设置并没有太大问题。结果成功了。。鬼知道为什么另一个不可以;
  15. 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感觉我还有一个可能性没试过,但我没抱什么希望。那个可能性是multi hop。跳一下不成功,跳多下不是失败的几率更大吗。。。
  16. 可能目标server只能ssh访问。我试了从开发server可以ssh到目标server。
  17. 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试了multi hop。没想到——成功了。最终的姿态是:local -> bastion -> dev server -> target server。local设置了到dev server的通道,dev server设置了某个端口映射到目标server的通道。关键好像是mac下的proxycommand的功能,windows没有;还有我dev server可以设置无密码ssh链接到目标server。

我想起来前一阵听的Talk Python to Me的一集Geeking out in the golden years,嘉宾Phillip Guo收集了一个60岁以上的学代码的人的问卷。主持人和他在聊这问卷里发现的一些东西。说到老年人学代码自己觉得的一些困难。其中一项困难是遇到error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持人说,这个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会遇到的啊。下面是他的原话(原来这podcast还有transcription):

00:25:29 Michael Kennedy: You know, I find, I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I’m not sure if this is an age thing or not, but certainly people say, “Oh Michael, you solve this problem, you’re really good at computers,” and I had, I used no skill, all I did was just randomly try variations with the piece of software they’re trying to get to work, until the thing just gave in and worked, right? It’s not like I used some great skill or something, I was just persistently pushing through, and I was just willing to play with whatever the people brought to me with their computers, “Can you fix this?” and I’m like, I don’t really know about that, but I’ll try, you know, and I wonder if that’s something about growing up with computers, like, we didn’t have a lot of good sources to learn, so you just try variations until it works, and maybe that’s something that comes to you easier when you grow up with it, and you’re not learning when you’re 60? I don’t know.

唉,还是挺高兴看到一个开着python教程的作者这么说。coding这个东西,layer很重要,所以不要觉得越过layer看代码学习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然的话,why stop at software?我上一份工作是在沟通很不好的环境下做支持,所以我好像总是要求自己去看代码找问题。固然有它的好处(即:在很toxic的环境里不被人欺骗和欺负)。但是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分割线===

上周有了这个工具后,效率还是很低。还不知怎么评价效率怎么这么低(知乎体)。我们写了一堆不需要产品化但需要手动重新使用的脚本。所以写的时候也不太注意(时间赶,而且不是产品)。重用的时候就各种问题:表存储并不在我们想的地方,所以数据不对;有的表需要实体化所以语法不一样没有改;数据导在同一个目录下导致数据double;两批数据格式不一样所以不管怎么建表都报错。。。

要在被“要照顾那么多细节”paralyze的情况下行动起来get it done,然后使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行动&反思结合。

bookmark_border山月记

书马上就得还掉了,快点记录一下。

山月记

李徵,有才华但不够刻苦,也不够世俗。有点自负和虚荣,但又嘲笑自己。非常棒的一篇。

牛人

貌似谦卑的牛人。不太懂这一篇的寓意。

高人传

心气急切的弟子想要学习,最后似乎成为了高人。一方面有点让我想到王小波的“把全部心胸表达在一条曲线里”的古希腊人。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是这样,有点不太懂一些层面。比如说纪昌算计师傅飞卫的时候,然后轻描淡写化解了。还有最后纪昌真的不知道弓箭。有点吃不准这里有没有讽刺的层面在里面。

盈虚

讲了卫国政变的一段历史:王后揽权而且不忠,太子师徒刺杀未成被流放。国王去世后立了太子的儿子为王。太子杀回来后儿子只能流亡。新王的另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新王治国并不好,一直带着流亡的怨恨,却不思改革。此时的太子逼死了帮助回归的重臣。最后政变,卫庄公流亡中被杀。

这篇是迷你权力的游戏吗?

夫妇

海岛背景的故事。懦弱的丈夫和蛮不讲理的妻子,非常抓马的情节。最后化为传说背景。挺喜欢这一篇的,洋溢着作者爱讲故事、打破习俗定势,然后还有点娓娓道来似真似假的一丝淡淡的讽刺(不能用讽刺这个词,我词穷)。

狐凭

不知道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这一篇讲的是原始部落,半疯半真的故事。最后化作了文学的起源。也非常喜欢这一篇。

弟子

子路和孔子的故事。把两者都写得太高。很喜欢这里的子路,也很喜欢孔子很敏锐地观察到并且器重子路。唯一不满的一点是,把任何人推崇得过高,都让我很不舒服。我愿意接受作者写出来的高大的人物,中岛敦一定是胸襟非常高才能写出这样的人物,真的很让人叹服。但是,如果是弟子比师傅高,我会更喜欢。子路虽然非常棒,但他还是觉得没有人比孔子更厉害了。说任何一个古人不再会有人超越,都是我很难接受的观点。如果不能接受观点,那么故事再棒,对我而言效果还是要打折扣。

李陵

非常非常喜欢这一篇。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一次形势很不好的对匈奴的战役中殊死抵抗最终被俘。单于英雄惜英雄想要收服李陵未果,也对他很宽容。李陵衷心于汉朝,但渐渐地被胡风改变,真的爱上了新家。自己在汉朝的亲属又被处死。

李陵和苏武(不变节自我流放北大荒的那个)又有交集。对比之下产生了不少怀疑和思考。

另一条线是司马迁受宫刑。为了写《史记》而坚持活下来。在康复的时候他的思想活动写得很动人。有一段说他觉得要归罪于汉武帝,又要归罪于佞臣,都写得很出色。

虽然里面有不少思想近乎于我无法忍受的愚忠,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一篇把三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和我喜欢的一些别的作品一样,这里的三个人迥然不同,却各自的闪光点一点也不逊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其他人。

光风梦

这篇写的是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南太平洋小岛的事情。殖民地白人和土人之间的事,和他自己写作的事情。我对他作品不熟悉。和前面的每一篇一样,也是非常清澈的描写。

每一篇小说都,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是一股清流。

bookmark_borderBasilisk vs. Phoenix

我的podcast热情好像终于削弱了一点。做家务的时候又听起了HP。今天下午听到第二本书的最后,有了如下的想法:对付坏人的怪兽,这里用了好人的神兽(禽)。以前都没想过这个对决这么匹配。Basilisk vs. Phoenix;Harry vs. Voldemort。Harry绝不是Tom的对手,然而Tom只是一个影子;而如果不是Harry,别人来,又肯定会被暗中算计。不得不感叹JKR构思巧妙啊。

更大的感慨是,要使用坏人的怪兽,只需要贪婪超越同情心;要使用Dumbledore留下的凤凰,则需要危难中还保持勇敢和纯洁。做到这一点难吗?简单吗?这和整个HP里创造出的Harry的品质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感觉Harry很简单,和我们普通人很像。但是随着阅历越多,我越能欣赏Harry的可贵。

bookmark_border女性角色和一些与她们等价的男性角色

首任女Doctor Who诞生了!!加上编剧的换届,忽然对DW有了久违的期待。然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到太多高大全故事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会对“把agenda放在讲好故事之前”这种做法很敏感。我觉得,目前加入一些agenda大概是必要的。但要真的支持女性角色,还是要靠好的角色本身。想写一篇日志说说我喜欢的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不一定喜欢)。另外,人们对于男女有根深蒂固的双标,有些角色如果能找到等价的男性角色,对比一下看看会是什么效果。我看过的读过的作品很有限,所以不一定能找到。

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Zoe Washburne。仔细想想和她作用相同、性格类似的男性角色。。?我能想到的有两个。一方面,我一直觉得Zoe有一种绝地的气质。所以,克隆人战争里随便找一个低调可靠的绝地,就大概能和她对应。那么选哪个绝地呢?Plo Koon太父亲形象,Ki-Adi-Mundi太老,Ima-Gun Di太悲,Kit Fisto太花哨。也许Eeth Koth吧。我能想到的另一个人物是Primeval里的Stephen,是Nick的得力助手,但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故事线。想到这里,我觉得关键是,Zoe是一个你不需要大叫:看,这里有个厉害的女性角色哦!这样的角色。我们有时候会喜欢什么作品里的男配角,然后脑补出一大堆故事来。Zoe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前一阵看了Wonder Woman,除了电影最后有点逻辑问题以外,其它地方都很喜欢。特别是一开始天堂岛上那么多女武士看得激动人心。想一想Wonder Woman的男性角色对应,我想到的是人猿泰山,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规则不熟悉的天真超人。

Doctor Who里的女伴们则是自成一个体系。Rose最初是观众进入Doctor世界的带路人,所以是邻家女孩的形象。这样的定位的男性角色应该有不少。Rose最后也超越了凡人。所以我提名和Rose对应的男性角色是LOTR里的Frodo。

Martha是单恋Doctor失望,找回了自己的存在和目标。其实我更喜欢Martha的结局(minus Mickey)。如果从“单恋对方最后找回自我”这个角度来看,对应的男性角色应该不少。我能想到的是300 days with Summer的男主。不过我对情节记忆模糊了。

Donna是总是顶撞Doctor的女伴。和她对应的男性角色,大概可以是“和女朋友吵架但超爱对方”的男性角色,我提名HP里的Ron。。。Donna之后,莫法特延续了强势女伴的路线,一直喂我们强势女伴到吐。另外,River Song是成熟神秘女伴。可惜莫法特一方面后来把她写成了星星眼少女,一方面又喂了我们Missy这样一个成熟神秘女性角色(而且很强势),不仅毁了River Song本身,也毁了River Song还没被毁时的形象。莫法特可谓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黑River Song。

那么再来说说星战。星战的女性主角agenda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有多成功很难说,毕竟几年过去了,我们对Rey是什么人还不熟悉。那么看看故事已经结束了的Jyn Erso,她的特点,从小说里来看,是特别坚持、坚持得能感化人。”Her path is clear.” 我觉得这一点有点像HP1里的Harry,认清了危险然后奋不顾身投身进去,也不管自己魔法学得没有Hermione好、下棋没有Ron好,是她的坚持,带动了一个各自怀有绝技(?)的小队向不可能的任务挑战。

克隆人战争动画,给我们贡献了很多遥远星系的人物。其中就有Asajj Ventress。她出场时,只是蛇蝎心肠女杀手的形象。然而通过给了她一个曲折的过去,和坏人间的离间反叛,她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了。我发现,所有丰满起来的反派,都会变得让人同情起来。有些作者会觉得,一些人物被创作出来后,会走向他们自己也没计划好的方向。我怀疑Ventress也是这样。最终,story group把她变成了好人,还给她配了绝地男朋友。Ventress,一个心肠不怎么好的人,坏坏的,经历了更坏的人,变成了坏坏的好人。这样的男性角色应该很多吧。然而我一时想不出一个。

TCW还给了我们Barris Offee这样一个变黑的女绝地。可惜并没有交待多少她变黑的动机(只有她的陈述)。和Pong Krell不一样,她最终给了那个陈述,表明她是个正直的黑绝地。

Rebels动画里,主要的女性角色是Hera和Sabine。严格地说,我觉得Hera是女性角色agenda的产品。(我愿意接受这个agenda。)但是Sabine是出乎意料的黑马角色。

星战里,大家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应该是Ahsoka了吧。对她的喜欢,一大半是来自日久生情。她陪伴我们走过了克隆人战争时期、帝国崛起时期和义军时期。她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从这一点来说,她相当于Obi-Wan。

并不打算说Leia,因为她很特别。实际上,有一篇关于Leia的日志在草稿箱里呆了一年了吧。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CH15 儒家的形而上学——易经

这一章实在实在看不下去。啊啊啊啊啊!这本书到这一章之前我都觉得很不错。这一章中唯一划线的一句话是,孔子的正名学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伦理学说,而易经中的君之道臣之道父之道子之道则是形而上学的。这个总结是一开始的,后面详细铺开我真的没兴趣读。

想到豆瓣友邻有一次问,玄学如果要翻译成英文应该用什么词。在翻译的时候往往是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概念的时候,也是让我们对空话大话警惕的时候。所以刁大大带领我们削弱英语教育,伤害的不仅是无法获取外面的知识,更是无法从别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语境。有英语的对比,我们其实更可以发展汉语的表达力,因为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特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汉语表达不清的地方,这种对比可以影响汉语成为更有用、更优美的语言,使她在喉舌的强奸下还能有反抗存活的机会。

扯远了。看这一章我满脑子在想,这是玄学。问我玄学英文怎么说,我想到的是con art。另一个朋友说supersition。英文语境下对这种没有来由的东西,不给它褒义的空间。只有中文的语境下,用没有理由没有证明的臆断来说服你,还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你说它的一些内容是对的(比如什么中庸之道),那么我觉得它对的地方,和路边算命的人说对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是一样的。哦对了,易经本来就是算卦的。

PS: 仔细想想,如果是罗素来写他大概会删减这个篇幅并且明确说没什么理由研究这个了。也许他会更加着重讲这种玄学给中国人造成的影响。反正,这一章是让我领教了抱着公允的态度介绍哲学史是什么样子的。(并不是说冯友兰抱着公允的目标,但是只要是个学者大概都没有罗素的魄力。

bookmark_border后知后觉

回到第一份工作的地方,以前team的人还有些还在里面。其中一个人,当年虽然同一个team但项目合作不多,想到他就想起有一次几个同事一起坐地铁下班,聊到物价贵。他忽然说,他给女朋友买的玫瑰花“才这么点,就要一百块”,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下。我一下子没理解他的话,伸长脖子去看了他的手。

我听懂后感觉有点震惊(可见我当时是多么闭塞的一个人)。我大约有点知道那种好看的应景的东西会很贵,但我从来没想过我认识的和我差不多状况的人会去买。

大学室友里,有一个女生和同班男生恋爱。有一天她决定要和男生分手了。可是她也不直说,有一阵一直很生他的气。她也没和我说过她生他什么气。我估计那个男生也不清楚。但是呢,那种恋爱就像演戏一样,那个男生大约知道自己要演什么戏,有一阵子一直来安慰她,给她送东西,来我们寝室看她。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不久她和另一个男生恋爱了,那个男生后来成了她老公。我揣测呢,第一个男生家境比较一般。她发现了以后觉得自己可以找更好的,所以分手的。但是呢,要按照剧本来,所以就假装生气,然后分手。问生气的原因呢,她可以给出很多听起来是小女生赌气的借口。我觉得这种戏真的很无聊。

找了写代码的工作以后,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实在。压根丝毫没想到,买包装很贵的玫瑰花会是我们做的事情。思路没往那边转,所以当时聊天的时候一下子没听懂。

实际上,写代码的实在人,找女朋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剧本,因为这个剧本很好预测。

bookmark_border甩几个关于牙的链接

拔牙须知:

http://www.webmd.com/oral-health/guide/pulling-a-tooth-tooth-extraction

裂牙:

http://www.aae.org/patients/symptoms/cracked-teeth.aspx

裂牙:

http://www.acfdga.com/5-dental-procedures-to-repair-your-cracked-or-broken-tooth/

为什么牙不能长回来:

http://sciencenordic.com/why-don%E2%80%99t-teeth-heal-themselves

If fractured bones can heal, why can’t teeth? from askscience

好了,可以重启电脑了。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法家

十几年后又读到韩非子,还是觉得他太牛了。而且由于我自己的见识变多一些了,更看清了一些我的想法的来源和演变,也对自己的判断也更有信心,所以好像觉得他更厉害了。

读这一章的第一个感悟是,“法”这个字,最初概括“法家”的时候是方法的意思。然后法家的主张里很特别的一点是强调法律。今天我们说“法”,会先想到法律,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方法->法律这个演变的效果里。

冯友兰提醒他的西方读者说,我们说“法家”(Legalists),并不是说jurisprudence。我并不完全确定jurisprudence的意思,以前经常在《九人》里读到这个词,所以应该是审判的意思。我读的中英对照的翻译里,也翻译为“法律和审判”。我小时候知道一种电视剧叫做香港律政剧,然后很不解,审判不就是按照已有的条款作判断吗,为什么法官律师这种职业值得娱乐圈注意呢?这也反映了我缺乏对jurisprudence的理解。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有三派。慎到强调势;申不害强调术;商鞅强调法。韩非子强调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然后我脑洞了一会儿,仅仅因为我喜欢瞎联想。西方政治中的三权分立,是legislation, executive, jury:立法、行政、司法。会不会可以和法家强调的三个要素法、术、势能对应?被我强拉来的对应是:立法(legislation)<->法、行政(executive)<->术、司法(jury)<->势。

当然这对应只是对应而已,肯定不能等价,对应的双方意思还是有点不同的。冯友兰对法的解释用的词是law and regulation,术的解释是statecraft,势的解释是power。前两者相似得还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势/jury,我好像还是有点难判断这两个意思像不像。韩非子的势,指的好像是权威、力量。君王有了势,才能推行他的法律。当然推行的时候还要讲究术。

这次读韩非子的介绍,最大的新感触是,韩非是马基雅维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冯友兰肯定是很懂西方哲学的学者,然后觉得他很可能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以一半期待着这一章会点到马基雅维利,结果并没有。冯友兰说,法家的各种主张,根本目的是为治理当时日新月异的社会提供一个方法。法家觉得自己的方法,可以使智力、德行一般的人也能做好大国的君王。这种坦诚承认自己的目的并且清晰地向这个目的努力、不在乎别的方面的批评的做法,就让我想到马基雅维利。两者都受到了其他lofty的学派的鄙视。我记得中学历史课(我之前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上读到韩非子和法家的时候,就对他们的不拘泥于道德的姿态非常折服,从此一直欣赏坦诚。别的不说,只有坦诚了才有希望真的思考任何问题啊。

法家也是先秦诸子里唯一认识到时代变迁不能盲目诉求过去的一派。孔子诉诸于周文王;孟子诉诸于大禹,然后为了超越别家诉诸于尧舜;道家诉诸于伏羲。和他们相比,法家认识到新的情况带来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来对付。这种progressive的世界观一直埋在我的意识里,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当时读到法家对我的影响。秦统一中国,是采用了法家的方法。到了汉代,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肯定还是需要法家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对外却独尊儒术。我是多么痛恨这种hypocrisy啊。

读这一章真的发现了好多我的性格的来源。不过也有很多冯友兰的解释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中学历史课上并没有怎么说法家的具体主张。我得到的印象只是要遵循法制。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国在推行法制,it suited them to teach this much in school。(我比较subtle地体会到了state education的效果。)冯友兰描述了一些具体的主张。比如说,要“循名而责实”。我读下来的理解基本上就是一种trial and error的方式组合出一个国家机器,每个部件正常运转,并且有监督保证不出问题。这些具体的介绍和描述,让我更倾向于理解法家的主张偏向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有什么私心目的。所以也更坦诚。

冯友兰还说的一点,我有点将信将疑。他说法家理想中的君王,实际上和道家的无为是想通的。法家理想状态的国家是一部机器,可以很好地运转、更新维护。一般认为法家完全不在乎道德的方面。然而,冯友兰说,法家需要的理想君主,是完全无私和impartial的,要能惩罚自己的亲友、奖赏自己的敌人。He who can really fulfill them is nothing less than a sage。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都比较小,各种政治活动比较personal。普遍奉行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也就是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儒家可以说是希望把礼推行到平民,而法家觉得把刑推向所有人比较可行。可以argue说儒家的目标是对人类高要求。然而高要求是通向hypocrisy的捷径,东西方的人们都走过这条路。反而是把base降低了以后,才可能走向高标准。可以说高标准的人,只能通过自我驱动达到,用习俗、教条来驱动的话,历史告诉我们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