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27

我对自己是不是聪明有很深刻的怀疑。我不想承认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在寻找相反的证据。但是我也不能忽略我不聪明的论据。看看我父母就知道,我应该不是很聪明。小时候我算术成绩非常差。任何那种看谁聪明先回答的事情都轮不上我。

作为不是很聪明的人,我觉得(并且希望不是因为我这样希望才这样觉得)人聪明与否不仅和天生的智力有关,更和后天的习惯有关。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可以顾及到很多方面,也许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是可以知道得更多。而没有全局观的人,则可以保持humble。相反,很多聪明的人,喜欢停留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maintain他们聪明的声誉,反而不利于他们。

以前要我承认自己不聪明,并且得到上述结论,是很难的。我觉得现在的转变的原因是,我对自己越来越接受了,所以不需要依靠别人来说我聪明。

=====
一个公司的实质,其实只是使一大堆人一起来做一件事。什么领导决策啊、项目流程啊、管理方法啊,都是围绕着“一大堆人一起来做一件事”的。我们从小被学校教育要认真听话,造成了现在无法透过公司的规定、同事的眼光、上级的旨意来明白本质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总是只有商业、经济利益才能驱使一大堆人做一件事呢?商业在如今的社会的力量真是太强了。

bookmark_border耳机的一些唠叨

一直以为自己不会鉴别音质,在买我的PX100之前,在网上读到评论说它的音质好我都没有在意。我的耳朵好像不适应大多数耳塞式耳机,选择买PX100是因为看中它可折叠的设计。买来后我也没有好好用,经常任它的线胡乱卷着。前一个星期天接口处的线忽然断了!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我过了1.5个没有PX100的星期。起先,我想用我的iPod原装耳机替代。原装耳机的形状非常不适合我的耳朵,不管我怎么塞它都很容易掉下来。而且我惊奇地发现,经过PX100的熏陶,我对音质居然有了要求,明显觉得原装耳机对某些音色的表现力很不够。

可是森海塞尔在上海没有维修点。纠结了一星期,我还是决定让做电工的老爸给焊一下。(之前觉得在保修期内,最好还是请专业修耳机的人来修,我也不知自己焊线会不会对音质有影响。所以就没有交给老爸。)今天爸爸回家来,不仅带着修好的耳机,还带着他同事的一副巨大的魔声Beats Studio耳机(注:我没有搞清楚这幅耳机是不是正版的)。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么强大的耳机,迫不及待地戴起来试听。这耳机一罩在耳朵上,就几乎听不见外面的声音了,音乐响起来之后就可以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我天天戴着PX100走在喧嚣的大街上的时候,有时候几乎完全听不见耳机内的声音)不过我还是发现,这幅强大的耳机音质没有我小巧的PX100好。虽然它隔绝了外部的声音,但是在安静环境下还是PX100的效果更真实。我开始有点理解网上对于PX100的评论,说它的低音效果好了。

PX100第一代目前已经停产了,当时我买的价格是260(黑色,白色的要贵一些),而现在的PX100第二代似乎很贵,新蛋上白色的要580。

虽然现在上班不能听音乐了,但是终于可以把Mika亲切的声音、巴赫的钢琴曲、巴赫的声乐曲、各种准备听的巴赫、各种电影音乐、各种流行音乐,和各种audio book带在身边了!

bookmark_border又好看又深刻,而且让人总是挂念着的书

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5185995/index-1.html

对我来说,符合这个标准的书也许少过十本,也许多过。让我一边想一边答,答到哪里算哪里,先想起来的排在前面:

1. 银河系漫游指南 – DNA
2. 征服幸福 – 罗素
是伴随我整个十几岁时期的书,如果现在的我有什么优点,那很可能是因为这本书。
3. The Writer’s Tale – RTD
(重用一下我以前说的一句话)RTD这个死胖子,我恨不得把他的心挖出来贴在我怀里……
4. The Salmon of Doubt – DNA
虽然只是我最近正在读的书,但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是珍宝,已经可以是我最爱的书了。
5. Rite of Passage – Alexei Panshin
这是我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了。写得很流畅,读起来很入迷,内容非常贴近我的内心。
6. 我的精神家园 – WXB
回顾我到目前为止的心路历程,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转折。但是最重大的一个肯定是围绕着《我的精神家园》的。
7. 变化的位面 – Ursula Le Guin
9. In Praise of Idleness – 罗素
这本书是近两年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书了
10. Alice in Wonderland – Lewis Carroll

下面的一些书,各自都有它们伟大的地方,但相对来说没有上面列的一些书切中我心中的某个点。

11. 悲惨世界
一部伟大的小说,很动情地洞悉了社会,也是宽容、人性的赞歌
12. Jane Austen
13. J. R. R. Tolkien和C. S. Lewis
英式风格的奇幻一直扎根在我心里
14. Arthur C. Clarke
15. Rebecca – Daphne du Maurier
16. Bill Bryson
看过几本他的游记,印象非常的深刻。手边有几本他的书一直想看下去呢(也就是说还没有看|||)。

bookmark_border妈妈

读东京塔这本书,后半部分不得不完全和我上半年妈妈重病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写那件事,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是写出来的文字都很普通,不够表达。这本书里,写到妈妈生重病,自己的世界好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感觉,作者说,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虽然会同情,但是无法想象它真的发生的时候的感觉。读到这里,我想,我和很多读者不一样,我感到过的。

今年6月24日周四晚上,我在房间里,忽然听到了爸爸的嚎叫,冲出去一看,才发现妈妈倒在地上已经无知觉了。当时的很多细节我历历在目,但是如果要描述我觉得很不忍心。当天妈妈回家的时候精神还很好,没有生病的前兆。当时我的脑筋、常识、思维全都停止了。过了几分钟我才想起来要打120。120的资源也不是很丰富,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才来。这二十分钟妈妈连呼吸都有困难。我不知应该做什么,好像喃喃地说了妈妈你要坚持一会儿,救护车马上就来了的话语,但是我想妈妈应该听不到这些话,这些话更多是在安慰我和爸爸。

救护车来了之后,送去了同仁医院,我以为就可以得到救治了。可是拍了CT之后医生说,这个病有生命危险,需要转华山医院。再一次打120,来的是同一辆车,同一批救护人员。刚才还充满希望感谢他们,和他们道别,现在立即又见面,双方都脸色阴沉。华山医院的资源也不够用,虽然我们说了病情,医生应该也懂得它的危险,但是医生不肯接纳我们。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思路,心乱如麻,只能任人摆布,医生说我们可以到附近的小医院里呆一晚上,第二天再来找他们(说的口气好像就是第二天来找他们就可以医治了,其实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想摆脱我们)。

来到了解放军455医院(好像是这个数字),当晚的值班医生见我们只是想借用一下场地(又不是不付钱= =),就说了很多尖刻的话。我连愤怒都没有力气了。想起我自己的工作,如果是负责一片数据的话,半夜里出错也会被叫起来处理。可是这人命关天的医生,却没有一个可以医治妈妈的医生值班。要愤怒的话之后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愤怒的,但是妈妈生病期间,我感到的更多的还是害怕。

那天晚上是我第一个第二天早上没有立即睡觉的通宵。妈妈身上安了仪器,被监视着,我们心情安静了一些,但是一点睡意也没有。当时我还天真地盼望着早上能到华山医院去得到救治。如果当时告诉我即使第二天的天明,也不会带来希望,那我肯定真的接受不了的。

第二天凌晨我打电话给我的两个银行卡的银行,因为在之前的慌乱中我弄丢了钱包。等到六点多的时候我打电话给老板请假。然后打电话给大阿姨。我的大阿姨曾经在一家比较大的医院做过,现在还有认识的人。我不知我想告诉她什么。她自己身体也不好,还要带现在年纪还很小的女儿。电话接通后我先问了他们有没有吃饭,妹妹有没有去上学的事情。然后尽量平静地告诉她,妈妈生病很严重,现在在xxx医院。从阿姨的声音听起来,她立刻就哭了。她急忙保证说她立即就来。

从同病房的一个家属那里得知,这时我们需要调动所有的资源用来得到医治。我决心打电话给妈妈的单位。后来证明,妈妈最后得到医治,还是多亏了妈妈单位的领导。阿姨动用她的关系,让我们进入了华东医院的急诊室。不过不论我和阿姨如何请求,负责的医生永远说,病房没有床位。妈妈的领导(某种级别的干部吧)来了之后,才忽然有了床位的。之后我们问同病房的病人,的确妈妈的床位是早上刚刚空出来的。(房间里还有一个加床,妈妈住了一阵之后才被占用)

就算到了病房,也还不能立即救治。当天是周五,正好大多数脑外科医生都去某地开大会了。妈妈的病需要的检查、医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还需要一些操作仪器的人,那些人,包括主治这种严重的病的医生,周六周日都要休息。我们只能看着妈妈的病痛和危险中,无能为力。

妈妈的病,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方面在出血过程中,会带来很严重的头痛。另一方面,它的死亡率为50%。即使医治痊愈后,也只有不到20%的人完全没有后遗症。对于我妈妈来说,想要健康几乎是不可能了。如今她仍然不能接受这件事。她仍然在辛苦地付出,觉得我上班累,一定要自己包揽家务。她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够的地方,不像《东京塔》里的妈妈,我妈妈会做出一些孩子气的事情,比如有时候会说,自己不能健康还不如死了好,还会拿自己的病来给我施加压力,逼我相亲什么的。毕竟我父母是在思想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她的朋友,也都是思想匮乏的那代人,不像《东京塔》里的老妈,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也能从儿子的正直和幸福得到欣慰。我如今最悲哀的事情是,妈妈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我热爱的事情,不会真正感到我能感到的快乐和幸福。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她。

《东京塔》里的妈妈,最后和病魔搏斗,消耗了所有的力气。但是她最后的时刻,是安详的。她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她是满足而去了。我希望我妈妈最终也能这样。我现在还有时间努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远在还没有读到妈妈生病的时候我就已经流泪过了。这本书的确是一颗强力催泪弹。但是读这样的书的时候,我感到情绪太被控制,经常非常想逃离。其实它和我的理想中的人生观是有一点不符合的。读到书的最后,妈妈最后一次住院,觉得自己可能出不来了的时候,我一边在伤感,一边在强烈向往着电影《大鱼》里快要去世的父亲。

这本书里有写到妈妈喜欢的一首诗:

只要你在那里

只要你在那里
那里就会拥有光明
只要你在那里
大家的内心就会享受安宁
但愿
我也能成为你

–相田光男

读到这里我非常感动。虽然对这本书的情感有想逃离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在想,我要做《东京塔》里的儿子(好的一面),以后要做《大鱼》里的父亲。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我爱过,快乐过,即使是在意外中死去,也不会觉得太可惜。当然在有生命的时候,还是能生机勃勃地活着,给这个世界,给周围的人,尽力带去一片美好。

bookmark_borderFanboys

我感觉科幻粉丝已经俨然是全球娱乐和流行文化的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了。致敬别的影片在各种电影里很常见,不过拿到了科幻粉丝手里,什么subtle的花絮、致敬、关联,都会被拿出来讨论。RTD曾经说过,做科幻剧的作者的好处是,科幻粉丝喜欢研究幕后人员,不像一般的娱乐业,粉丝通常只记得演员。

我对这种现象其实还是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的。比如说TBBT里的reference,就让我有点觉得是在为了ref而ref,从而给我一种“利用科幻粉丝的忠诚”的感觉。说实话,这部Fanboys,一开始我是expect会有这种成分在里面。

不过这部电影最终,还是让我感到了编导真正的粉丝情结。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是几个朋友之间的感情。在IMDb的花絮栏中,我读到制片方韦恩斯坦公司本来想完全去掉Linus这个角色的病情。这个电影最终是作者和制片方妥协的结果,病情情节被删减了很多,这一点我在看片的时候就有感到这条故事线有点弱。真不知道韦恩斯坦兄弟是怎么想的。

然后呢,编剧其实可以做的更好的。我觉得情节、台词什么的有时候有点脑残。比如说他们闯进了老卢的办公室之后被警卫发现,Linus拿起一个千年隼模型当“人质”,所有人都倒抽一口气。这时警卫顺手拿起一只Yoda模型说,你不放下千年隼我就摔了Yoda。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情节,可是脑残的编剧脑残地把这个情节重复好多次,让Eric摔Jedi训练球,让那个女孩威胁要烧了Ewok玩偶,好没必要的重复啊。

还有一个不喜欢的情节是,老卢决定放过这些闯进他地盘的人,并且看在他们是忠实粉丝的份上,还同意给Linus一个人提前看The Phantom Menance。这个情节显得老卢太不大方了= =。电影中一年后终于等到了Episode I上映,粉丝搭帐篷连夜排队观看,正说明了一个道理,这电影是要和同好一起看的!

当然,Fanboys是一部摆明了要致敬星战的电影,而且致敬得非常厚颜无耻,这本身就已经足够好看了。各路明星的客串,也已经足够让忠诚的粉丝过足了瘾。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熟悉的人。(豆瓣相册有一些截图:)

bookmark_borderMatt!!

好久没有更新,趁着马特生日,我也来写个表白贴!

马特已经取代了9和10成为我最喜欢的Doctor了!我很高兴他来演我最爱的Doctor Who。我觉得爱上了他,我自己的言行也变得比以前可爱了(有这样说自己的么)。看到他的笑容我的心里就一亮。他虽然长得没有DT好看,但是混搭穿衣太让人眼馋了。虽然他深沉起来没有CE有力,但是他的个人作风的那种亲和力,和DT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还有我最最最喜欢的一点是,他为什么可以笑起来的时候嘴角和眼角都充满了笑容呢???嗯是的,虽然每个Doctor都不一样,但是我最喜欢11。

Gotcha!!

bookmark_borderPersuasion

刚看完Persuasion,它忽然就超过之前读过的那些,成为我最喜欢的Jane Austen的小说了。看完小说后去看前面的介绍,虽然也是褒的,但是和我的感受还真有很多区别呢。也许和所有好的古典小说一样,Austen的小说,不同的人会有各种想法(厄可是什么事物不是这样啊)。

我感觉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是持久和坚持。Anne在19岁的时候曾经真爱过,但是出于一些考虑放弃了。她open mind,愿意接受别人的影响,愿意考虑和自己愿望相反的意见。可是要说持久、坚定,那也非Anne莫属。这是一个我很感触的话题,我觉得Anne是目前为止我感觉最能理解、性格最接近我(理想中)自己的奥斯丁女主角。我也觉得,她28岁的时候的爱情,比19岁的时候深刻。

那么我再来写几点细节吧。

我非常感动的一个细节是女主人公Anne到Bath后去见一个老同学Mrs Smith,小说对这位Mrs Smith的描述是这样的:虽然她境遇非常不好丈夫欠债去世,自己患病导致残疾,但是她的精神却一直很好。如果一个人submissive,这个人对自己的境遇会有耐心对待;如果这个人还有良好的理解力和理智,那么他会有resolusion来面对现实。可是Mrs Smith更加超过这些,她有elasticity of mind, that disposition to be comforted, that pwer of turning readily from evil to good, and of finding employment which carried her our of herself. 奥斯丁还借Anne的观察说It was the choicest gift of Heaven.

一个非常说明Anne性格的情节,是她在得知各种事实之前,对Wentworth和Elliot的评价。Mr Elliot显然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又有教养的人。可是Anne偏向Wentworth是因为她可以看到他的passion;而Mr Elliot这样永远一丝不苟,对谁都有礼貌的处事方式,在Anne看来是一种不够完美。谨慎、理智如Anne,更加打动她的却是热情。(这一点,我很高兴我先看了书再看电影,才感受到这些转折。)

Anne后来和Captain Harville谈到的话题:男人和女人谁在感情上比较持久。我很喜欢Anne说的这一段话:当时的女人只能待字闺中,等着男人来追求她们。当时,对女人来说,如果一段恋情失败了,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而对男人来说,如果失恋了,他可以找到别的事情做。如今的女人更自由,更强壮,Anne的那段话明显是支持这个趋势是进步而不是退步的一个论据。

我有时候觉得,Jane Austen小说里,婚嫁是表面上永远的主题,这是她的时代造成的。她的小说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人的理解和分析。而婚嫁则是小说里对好姑娘的奖励。(也是对能放松下来欣赏的读者的奖励,当我读到男主角最后的字条的时候,心里小小地放纵地感动了一下……^^)

我对这个小说比较严重的不满只有一个,就是在男女主角最后讨论Anne在19岁放弃第一段恋情的决定,Anne说,那个决定It was perhaps one of those cases in which advice is good or bad only as the event decides. 这里我就不懂了,难道作者/Anne的意思是,当时不知道男方后来的前途如何,所以放弃他是正确的做法?Anne接下去还说,如果她当时没有听Lady Russell的忠告,而是坚持订婚,那么她会更加痛苦,因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考虑家人和自己尊敬的Lady Russell的愿望。这个辩解,在我看来带有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的嫌疑。也许当时的女性就是这样的。

对于Anne当初撤销婚约,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当时Anne只有19岁,作任何决定都是可以原谅的。在一个更加开明的社会里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她可以怀着真挚的爱情和对方结婚,即使婚后发现对方的缺点,两人也可以商量改善,或者可以离婚。换在当时的情况下,谨慎地决定放弃也不是不能原谅。可奥斯丁当时,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写出了前一段里我不大认同的话。

====电影分界线====
我很期待看这个电影,因为有两位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Sally Hawkins和Alice Krige。可是电影编剧/导演,对小说的理解和我非常不一样,Sally Hawkins扮演的Anne完全失去了我所喜欢,还有小说中各位男士所喜欢的温柔和理智,电影中的Anne一直在为失去的爱情伤心。这一来,电影的其它优点我都看不见了:比如Anthony Head扮演的Sir Elliot,很有分寸也很有喜感;比如Mary的扮演者也很有喜感……但有一点我还是能看见的,那就是男主角非常非常非常的好看……虽然年龄比Sally Hawkins还老,但是看起来很年轻。

这部电影10分制的话我打3分。

bookmark_border老版Doctor Who、聚会、SFX

我是2006年的时候开始看Doctor Who的,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喜爱Doctor Who会有那么多回报。

这次聚会我带回了的物质收获之一,是借来了几盘老版DW的碟。(让我自己主动去下,那么庞大的系列我望而生畏,挑选着下也不知该选啥,所以有碟借就省心好多^^另外,借我碟的DM同学,实在是收碟帝啊啊!我望着自己的DVD收藏,忽然不觉得自己很奢侈了。)就这样我看了五部老DW故事,其中三个Tom Baker,一个是Jon Pertwee,还有一部是The Five Doctors,当时的“现任”Doctor是Peter Davison。这些DVD大部分都是2005年以后制作的。这几个故事中,The Five Doctors是庆祝性质居多,故事其实写得有点勉强(因为这样的一个制作是很庞大的,不能完全靠作者的才智);The Talons of Wen-Chiang故事很单薄,我不太喜欢之外,另外三个的写作水平都很高。总体的视觉效果和故事节奏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很差的,这一点在粉丝的眼里很可以容忍。甚至就因为Doctor Who以前是那样的,一步一步走来,看到它的变化,它不断regenerate,让对它有感情的粉丝更加感触。

我看了City of Death的花絮,当然是因为它的作者是Douglas Adams。花絮中收录了两段分别是1985年和1992年对DNA的采访。City of Death是Doctor Who第一个在国外取景的故事,当时他们来到了巴黎。故事和卢浮宫里的Mona Lisa有关。整个故事一个玄机套着一个玄机,在当时的标准来看一定是个很复杂的故事。故事的结尾非常像Dirk Gently。另外还充斥着好玩的对话,这些对话一看就让人觉得带有DNA的风格。比如Doctor被坏人Count夫妇抓住后,两人在议论他:

Countess: I don’t think he is as stupid as he looks.
Count: Nobody is as stupid as he looks.

DVD花絮中讨论了很多当时的情况,大家都讨论了很多DNA。花絮的最后是一段Steven Moffat说,如果DNA还活着的话,他觉得RTD肯定起码会邀请他来写一个剧本。He has to ask. And I hope he would do it.

另外一个我也很喜欢的故事是Inferno。极权世界在西方和科幻是连在一起的。我很喜欢这两个平行世界的设计。The Genesis of the Daleks里,原来Doctor遇到能毁灭Dalek的时候的道德辩论,并不是2005版的发明。

还很让我感触的,是The Five Doctors的花絮。这五个Doctor,每个人性格都不太一样。片中Tom Baker出现的地方,正是在剑桥的小河里划船,看片的时候我小小的激动了一把。花絮中得知当时Tom Baker拒绝了出演,这些片段是未播出的Shada的镜头,于是这也是DNA写的啊!采访中各个演员、导演、作者和周边人员都对4th表示理解。Peter Davison说,当时编导们想了一些办法来照顾每个Doctor的演员的ego,这一点他想来觉得有点shame,其实完全不必要。我觉得Peter Davison和David Tennant是一个风格的啊!他们都是超级大好人。1983年他们组织了一个庆祝活动,当时主办方大大低估了会来参加的人数,造成很多人排着长队但是没有希望进来。Peter Davison本人非常好心地花了一个半小时亲自走到队伍里,从头到尾走了一下慰问来晚了的粉丝们。David Tennant离开的时候曾经说,他很骄傲能成为这个长系列的一部分,并且觉得,正是因为不断更新,不断拥抱新的演员,新的作者,新的一切人,Doctor Who才一直走下来,被更多的人喜爱。他对自己的离开的理解,让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忽然想到了,对Doctor Who的喜爱,有那么多回报是超出这个剧本身的。

如今Science fiction已经成为popular culture的很重要一部分。但是即使是在1983年,粉丝聚会、fan magazine之类的就已经兴盛。有很多现在的DW作者就是粉丝出身,Paul Cornell,更不要说现在的Steven Moffat。看了1983年庆祝的录像,我得出结论聚会乃是粉丝的本性啊!

===聚会分界线===

虽然我本人是这次聚会的积极分子,但是由于我不善交流,没有生活经验、还比较没脑子,幸好有飞翔的前版主粉蒸肉姐姐的大力支持,还有Yuki姐姐来上海的借口,我们第一次组织聚会就来了十多人。我先见到的是Dario同学,看上去很smart,粉蒸肉是看上去很让人信赖的姐姐,还有看上去很学生气的Susanna和Leah。小T同学比我想像的娇小很多,本来由于她弹Muse很精彩,我对她的印象是很高大的^^b折雨姐姐很惊艳,我们中要谁cos Amy的话就是她了!Yuki姐姐果然有点让人惊讶。她一来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发礼物!

吃饭过后我们去了桌游店,在三位会玩的朋友的指导下我们玩起了三国杀,这里辛苦Yann啦。可惜我刚有点学会了觉得有劲头的时候,几位朋友陆续离开,我们人数不够不得不玩起了一个猜图画的游戏。这里大家非常有想象力(主要是小T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扯到DW上,看起来比三国杀更像是DW聚会该玩的游戏^^

回家后我还可以花好几个小时享受SFX 200期!我一直不知道SFX三个字母是啥的缩写。这一期有第一任主编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SFX中的X代表excitement,不过选这个组合也有目的是让人误以为是另一个单词……(Shane同学曾经看错过^^b)

=======下面是节选摘抄SFX 200期的两个内容:

15年的世界:
奥斯卡奖获得者
1995年:最佳影片Braveheart,最近啊导演Mel Gibson,最佳男演员Nicholas Cage,最佳女演员Susan Sarandon
2010年:最佳影片The Hurt Locker,最近啊导演Kathryn Bigelow,最佳男演员Jeff Bridges,最佳女演员Sandra Bullock

世界杯冠军
1995年:巴西
2010年:西班牙

英国首相
1995年:John Major
2010年:David Cameron

排行榜冠军专辑
1995年:Oasis: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2010年:Lady Gaga: The Fame

最高盈利电影
1995年:Die Heart With A Vengeance
2010年:Alice In Wonderland

一期SFX的页数
1995年:108
2010年:148

星战电影数量
1995年:3
2010年:7

星际迷航电影数量
1995年:7
2010年:11

Joss Whedon被砍电视剧数量
1995年:0
2010年:4

另一个SFX专题:假设在一个平行宇宙里没有Star Wars?

没有SW,就没有现在的George Lucas
就没有Howard鸭子
Harrison Ford就不能成为大明星
没有Indiana Jones系列
–没有Indiana Jones系列就没有盗宝电影:古墓丽影, 木乃伊归来等等

没有SW,电影的视觉效果方面:
没有ILM
–没有ILM就没有Lord of the Rings,因为没有抓人动作的技术拍Gollum
没有侏罗纪公园
没有泰坦尼克,没有阿凡达(James Cameron曾经说过是星战激发他开始拍电影的)
没有Pixar(Pixar原本是ILM的一部分)
–没有Pixar就没有Warll-E等等……

没有SW就没有现在的周边圈钱术^^

没有星战对星际迷航的影响?
没有TNG
–没有TNG就没有现在的space opera电视剧:巴比伦五号、Stargate SG1等等

没有星战就没有Alien系列(Ridley Scott又是一个被星战激发的导演)
没有Alien就没有一系列强势科幻女主角:Buffy, Lara Croft, Sarah Connor等等

没有星战,SF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兴盛
也许就没有SFX

没有星战,也许我不会去看Doctor Who……^^

bookmark_border今天出门

外文书店现在越来越能满足我了。

接到薰的消息,去买了一本原版的梵高画册,觉得好超值。

在四楼看到了他们收齐了CS Lewis的基督教的书。(嗯,我这里有本中文版的Mere Christianity还没看完)


下面这张图是几个月之前拍的。外文书店进了这套新的H2G2,并且放在了“罗素角”里^^b这个角落当然就是我最喜欢的角落了。

一楼的畅销书区域,看到一本书封面上仅有“curiouser and curiouser”字样,书页的侧面都是黑色的!这是一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好可爱的书哦哦……

下面这本ST的小说,居然是William Shatner写的?

最后一幅图是我家的楼的电梯里的雷人广告——买大闸蟹满2万元赠送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

在外文书店看到了……卓越上没有的wordsworth classics的Emma和Persua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