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

前言里说,荣格从来没有意图给普通大众宣传自己的成果。然而在他晚年有编辑坚持并最后说服了他。这本书是他和他的几位追随者一同写就。但是主要是荣格计划好的。看了第一篇,荣格自己写的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在小组讨论之前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看这本书的目的是理解一点一个原本一点也不熟悉的领域。所以首先我试图概括一下我看到的观点。任何的概括,肯定是丢失了很多信息的。更何况是被我这样的外行人概括。
人们对人类自己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没有明确定义,潜意识这个词可能指subconsciousness)的认知很少。潜意识很值得研究。意识只是潜意识的一个小子集。可以说天才(艺术上的和科学上的)都是长处在于能把握到潜意识提供的灵感。意识是文明的产物。原始人全是潜意识,随着文明的增加,意识渐渐增加。到了现代,理性的人已经把潜意识当作nothing了。荣格原先跟随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一个方法是free association。free association的一个例子是罗夏墨迹实验。弗洛伊德遇到梦境,就会让病人尽量做free association。但是荣格发现,任何东西都能trigger free association。他的一个同事去俄国,但是他不懂西里尔文字。他在火车上百般无聊,就想象那些文字的意思,然后思绪一直乱走,他发现他记起了他意识里觉得忘记好久了的东西。荣格得出的结论是,梦本身是潜意识主导的,用梦做free association太浪费了,它本身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所以荣格处理梦,一直强调要回到梦本身。梦有平衡意识的作用。
要通过梦境来解读潜意识,就要看见梦里的东西,它们很多时候可以解释成符号。但是每个人的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符号词典。荣格认为,符号最重要的来源是collective的——宗教符号。虽然宗教本身是人创造的,但它来自于原始自然。世界各地的宗教都有相似的地方。
接下来,荣格说了现代人崇尚理性。但是潜意识里的符号被surpress。这事实上不够健康。他认为人应该协调意识和潜意识,才能充分成为自我。如今的世界(大概是1960年)有那么多的问题,通过军备竞赛、经济竞赛、规则、政治等等,都治标不治本,人们需要认识自我,释放在潜意识里发挥强烈作用的符号。当个人本身能达到平和,世界才能被治愈。

我似乎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让我这么既同意又不同意。
一方面,人的潜意识继承自自然,一直发挥强烈的作用,意识不应该与之作对。这一点我感到非常的同意。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就一直想要记录梦。可惜没怎么记录下来几次。记录下来的也都是很接近意识层面的梦,和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关。
即使是非常理性的学科,比方说,查数据(我的工作)。看了代码,看了数据,但要记住它的意义,我才能记住它。一般而言,就是尽量多去理解背后的设计目的、数据采集的机制等等。甚至“那个程序员是个龟毛paranoid”也一定在我的判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一个不靠谱的同事交给我的工作,我就会不辞辛劳把他的要求验证一遍,才能放心继续。我很同意任何即使是很理性的东西,背后也有潜意识支持。
拯救世界要从拯救个人开始,这一点我也是非常的同意的。
但另一方面,荣格的有些结论让我非常的糊涂。为什么那个小女孩的梦预示着她一年后得传染病死去?这根本说不通。还有老人和年轻人都梦见和一群人一起骑马,只有自己跨越了水沟。荣格说,很明显老人的case是梦在警告他不要继续reckless,年轻人是要鼓励他行动。他还说,小女孩家里人不是基督徒但是她梦见了比较明显是基督教里的东西,这说明宗教的因素是universal的。这我完全不同意。。。
我最不同意的,是荣格似乎认为人为了自己的潜意识的完整,必须接受宗教和别的历史遗留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他对理性非常不信任。对此,正确的道路不是返回原路,而是把理性的结果扎根于潜意识中。
话说罗素也是利用潜意识的一把好手。他多次说到,他写作的时候,先通过意识把那个话题研究得清清楚楚,然后他就有意识地放下这个话题,去做别的事。过了几天他会发现,潜意识已经把他要的文章写好了,他只要copy下来即可。

bookmark_border巴卡卡伊大街

严重怀疑我的理解力。

读的时候只觉得荒诞、夸张。但是没有看出来point是啥。读书会朋友们的解读让我似乎略理解了。小青最喜欢Virginity这篇。但是我恐怕这篇是最粗浅的夸张,目的最明确、最容易理解。

在读书会之前我读了第一篇《检察官克拉伊科夫斯基的舞伴》,讨论下来发现我完全理解错。我以为‘我’和检察官之前有渊源。。。

第二篇《斯特凡恰尔涅斯基的回忆》,是比较浅显好理解的一篇。以孩童的角度审视着充满见解的世界。到成人之后,变得disillusioned。这篇我自觉理解了,也比较喜欢。但恐怕也是特别容易理解的一篇。

第三篇《一件臆想杀人案》:我完全没有理解结局。另外我想,作者把这个悬疑从标题和一开始的描述中就已经剧透了。所以他的目的完全是那个我不能理解的结局。

第四篇《科特乌巴伊伯爵夫人府上的会饮》:看起来是讽刺自以为风雅但实际上无耻又粗俗的贵族。(他们有没有食人???)

第五篇《清纯少女》:在读之前就听大家解读了。我理解大家不需要争论这里的少女是否有觉醒的迹象,少女只是拿来夸张的工具。重点是男主人公。

第六篇《遭遇》:‘我’被黑人折磨。完全没懂point。

第七篇船上的故事,非常长,看了开头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放弃。

第八篇《在厨房楼梯上》:男主人公喜欢粗俗的女佣人,但娶了美丽的妻子。然后闹矛盾。男主人公也很猥琐。point是?

第九篇《老鼠》:豁达大力的土匪就是怕老鼠(的死?),然后老鼠被喜欢的女人咬死了。point是?

第十篇《宴会》:模仿国王的夸张故事。国王的丑陋也很夸张。我猜是讽刺政治家把握局势的手法很荒诞。

GoodReads上面的这篇评论好像挺好。我猜我不能理解是因为对西方的社会规则不太了解。

我也喜欢荒诞的。会不会有人读Dirk Gently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

bookmark_border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4.12 – 雨果奖作品专辑

雨果奖完整列表:
总体的感受是:
1. 每年都评奖其实有点太频繁了,没有那么多好的来竞争和得奖
2. 这么多篇里只有两篇是获奖的,为什么《科幻世界》没有收best short story得奖的?
3. 很多中短篇都是系列,那么不要求中短篇有独立性?
4. 还有就是,我对科幻世界译文版收录的完整性不信任。

 

 

魔魇独角兽 Equoid

by Charles Stross
Best Novella 获奖
8/10
幽默感,是拉近读者的好办法。很喜欢这篇的怪异和幽默。颠覆独角兽的设定也很聪明有趣。悬疑也引人入胜。对各个角色也各有各的有趣之处。作者感觉非常的老道。
对于致敬的Lovecraft我不太了解。本篇的风格的诡异、血腥应该是继承自他。我觉得这里的血腥不sick,而是很带感。

卡铎的屠夫 The Butcher of Khardov

by Dan Wells
Best Novella 提名
1/10
带着’为什么有人会写这么无聊的故事’的不可思议感,读完了这篇。全是俗套,而且俗的精神也是让人无法好感的那种:一个生来特别强壮、特别能打,还有那个蒸汽朋克风格的世界设定里的特别的功能的男人,其实内心是善良的。他最擅长的是武力,恰恰是他的真爱的女人无法接受的。为了生存和保护爱人他被人利用,又打打杀杀,最后……酿成悲剧?
故事的结构是来回穿插的。作者的技巧说明他不是新手。
略搜索了一下。这个故事来自Warmachine的桌游的设定。主要为了这个游戏里的一个国家里的一个英雄写的。这么精美、背景设定复杂,竟然是桌游。

星舰牧师的助手 The Chaplain’s Assistant

星舰牧师的遗产 The Chaplain’s Legacy

by Brad Torgersen
Best Novella 提名
7/10
一个想法是,读了前三篇,全都有背景:Equoid和本篇都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而屠夫那篇是游戏番外故事。中篇小说,对于独立性是不是没有要求?
再讲回这篇本身。看了一点点,我就小人之心地想到了结局。读完后,被结局煽到了,但其实没有超出我的预计。在星际航行的未来,还有人笃信宗教,这一点我十分不信。还好故事的主角,虽然是牧师的助手,但好像无法深信宗教。同时,故事的视角比较小,所以还可读。未来的宗教如果带上自我怀疑的色彩,那我还会抗拒吗?其实我也挺恼怒作者似乎把所有对未知的哲思都称为宗教,这里面如果有理性的成份,就该称为哲学而不是宗教。
还有,如果要探索不信宗教、甚至难以理解有人会信教的人,不用假设一种外星人,找个中国人就行了、找我就行了。
稍微股沟了一下,作者是摩门教徒。我感到很惊讶。我对摩门教没有认识(只知道一夫多妻?和之前Yann给我们看的音乐剧片段,而当时我也完全没有get到笑点)。然后发现Orson Scott Card和《暮光之城》的作者都是摩门教徒。其实对摩门教的正确的认识是,它是基督教的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吧。
不针对摩门教。我仍然不能理解一个任何教的比较正统的教徒能够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
另外,故事的本身我还是挺喜欢的,也喜欢这篇里,宗教意味底下的open mind的感觉。但故事的设定并不是没有疏漏的,作者需要更长时间来develop这个故事。我也有点好奇所谓的牧师本人是怎样的。不过也许作者的另一篇The Chaplain’s War会非常的preachy。

火星的宇航员女士 The Lady Astronaut of Mars

by Mary Robinette Kowal
Best Novelette 获奖
6/10
关于探索的热情和个人年老的非常老套的煽情。

等待的群星 The Waiting Stars

by Aliette de Bodard
Best Novelette 提名
2/10
这一篇还是2013年星云奖获奖。不知多少是翻译的问题,反正我觉得文体非常自怜,让人读起来没劲。略看了几眼原文(http://aliettedebodard.com/short-stories/the-waiting-stars/),没能辨别出原文是不是也带有这种气息。不过看到这里面的名字是越南风格。那么,故事的preachy意义也更加明显了。

海豹女妖的故事是讲给失败者听的 Selkie Stories Are for Losers

by Sofia Samatar
Best Short Story 提名
8/10
和前一篇相比,这一篇非常没有架子,非常率性,从头说到尾。很喜欢。

雷沙革村的读墨人 The Ink Readers of Doi Saket

by Thomas Olde Heuvelt
Best Short Story 提名
7/10
前面《等待的群星》是越南风,这篇则是设定在泰国。所以说现在西方不盛行中国风了,而是换着东亚国家来流行?(典型的自我中心想法哈哈。)这一篇娓娓道来,埋藏着小幽默小哲思。如果景象让我更喜欢就完美了。可是关于民间&佛的描述都让我喜欢不起来(小时候旅游参观寺庙的后果)。还有就是,科幻/幻想点几乎可以忽略。

bookmark_borderThe Remains of the Day

小时候看过电影,但没有留下印象。
对于管家这个职业,我的感想是《唐顿庄园》第一季第一集里Matthrew对指派给他的男仆说的话:你不觉得valet这个职业对于成年男子来说优点可笑吗?不过话说回来,我自己的职业从某些角度来说也很可笑。但在我看来不管怎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肯定是可贵的。看这种故事总觉得它的意图是:如今的世界虽然有如今的好处,但是失去了原来踏踏实实的心态是很可惜的。然而,我觉得对这种情况的向往,同时也是求太平求舒心的懦弱。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本质的看法。
我也很欣赏’工匠精神’。过去的年代里,要把事情做好,就是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但是科技发达后,’工匠精神’就不再是手工保证所有的盘子刀叉都擦得铮亮,而是(比如说)研制出耐用而容易清洁的餐具。这样,所有的人都能过上体面健康有尊严的生活。(现在说起这个让我尊敬的词,就不得不想到罗永浩,好难受。)
书中花了很多篇幅说道’dignity’。这也让我觉得挺好笑。有尊严的人并不是老是想着’我要有尊严’。如果他能总结为‘无论发生什么紧急惊讶的事情,都要镇定妥善应对’,我会更加欣赏。
比’dignity’更加可笑的是他对’banter’的各种考虑。虽然这种有条不紊的训练自己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赞赏的。最后得出结论是,能够和人开玩笑,是key to warmth of life。我恰好是同意这个观点的。
‘我’服务的Lord Darlington,明显是一位在一战后支持绥靖政策的英国贵族。这里的观点是,虽然事后看起来很明显绥靖政策是不对的,但是事后对Lord Darlington的很多谴责也是过分的。在政治活动中,总是有很多片面化,的确需要解毒。罗素在一战前是和平主义者,在一战后则和当时的和平主义者分道扬镳,真是没有人能比他更头脑清晰。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人家推荐这篇文:你到底有多顺从。要多质疑自己工作的目的,即使代价是无法精心打造自己的工作,也比无心服务于坏事强。书里多次说到感觉自己在为世界大事出微薄之力,这只是因为有地位很高的客人来访,带来这种感觉太正常不过了,没必要多强调。
相反的,我非常喜欢书里的Miss Kenton。她也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professional,但是她更懂得质疑,也更会开玩笑。如果她结婚的部分原因真的是为了惹恼Stevens,这也是很容易犯的错误。还有那种‘忽然发现自己结婚了’的感觉。这就带到另一个话题: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于工作的女性来说,自古以来都是难题,在这里对于Stevens来说也是。

bookmark_border论自愿为奴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统治的权力是被统治的大众交付的(这是因为如果人民都不同意,肯定统治不成,而不是因为书中说的那些动物啊、古希腊古埃及帝王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会有暴君?看到这本书提出这个问题,我立刻有兴趣来读。读之前我不觉得这本书会提出什么我本来不知道的。但是如果有人能很好地概括出来,用文学、语言文字的力量来说明,那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在看书之前,我写下的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
1. 古代人’君权神授’的迷信力量,以及这件事奠定之后传统的力量。
2. 利益(经济&权力):很多人感受不到自由的珍贵,却贪图利益而助纣为虐。
3. 洗脑——properganda。这是最可悲的非理性力量。

这本书的翻译非常的烂,(这里有我吐槽的截图 http://www.douban.com/people/kate1138/status/1520147916/ )因此我不保证我真的看懂了。我觉得作者给出了两点原因:1. 如果暴君保住了第一代臣民,那么第二代没有尝过liberty,习惯和传统会让他们自愿为奴;2. 每个暴君都有那么一小群帮助他的爪牙,每个爪牙又有一小群帮助他们的人。我觉得这相当于我提的前2点。

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公平是每个人的天性。对于这些,书中用煽动的语言想加以证明。我觉得,这一点的任何证明都是不成立的。逻辑推理要求从某些预设公理出发。我只能要求和希望,如果这个社会不同意我相信的公理,我要能选择离开或者仅仅是不参与。几百年前的作者,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逻辑素养,这不能怪他。但是,我不能原谅作者使用煽动性的语言来阐述这个没有道理的逻辑。如果作者把它归功于上帝什么的,我也许还会容忍一些。我受不了用properganda的手段来说我同意的观点,这个感觉真的很糟糕。

bookmark_borderMasterpieces: The Best Science Fiction of the Century

Anthology类型的东西,我几乎永远喜欢不起来,不仅是短篇小说集,还有音乐,我宁愿一张一张专辑听过来,也不喜欢来个’精选集’。编辑选集如果没有明确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就会觉得选集很没意思。

这本书是Orson Scott Card编辑的科幻短篇小说选集。分为三个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媒体时代。我没有太看出来各个时代之间的风格区分。我也没看出来作者选这些的思路。看完后,也没觉得自己对科幻小说,或者选集里的某些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看这本书战线也很长。下面记录一下每一篇的感想。有剧透。

  • The Golden Age

Poul Anderson: Call Me Joe

类似’阿凡达’里的技术:人的意志寄入机器体,遥控另一个身体行动。挺有趣的概念。但是故事最后focus在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身上。这让我有点失望。

Robert A. Heinlein: All You Zombies –
这一篇的看点是:没有漏洞的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的故事。我对它的兴趣完全在于想怎样反驳它,看看漏洞在哪里。
另一个类似的看似没有漏洞但说不通的故事是:《时光倒流七十年》里,男主角从一个老奶奶那里拿到一个金表。男主角迷上了画像中美丽的女子,然后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他把金表送给了年轻女子。实际上那个年轻女子就是老奶奶。那么,金表是哪里来的?金表的故事里,金表只是作为这个爱情故事的一个附属存在,因此不让人难受。但是All You Zombies – 里,’成为自己的父母’是主要的point,让我很不舒服。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是这一篇里很自然的男性主义笔调。科幻不是让人更加open minded的吗?为什么还要歧视长得不够美丽的女性呢?

Lloyd Biggle Jr.: Tunesmith
打着巴赫名字的革命小说。对音乐和革命的描写都很肤浅。

Theodore Sturgeon: A Saucer of Loneliness
全书看完回来补遗的2篇中的一篇。一上来就是爆发的情绪,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能标记“读完了”而比较粗心地看完的。其实我没有明白为什么女主角不配合科研。

Isaac Asimov: Robert Dreams
没有读过阿西莫夫。但是从朋友们的言行来看,这一定不是他最好的小说。这一篇非常的短。然后我觉得最后关键情节里的逻辑是很不周全的。至少没有在这篇短篇小说里说完全。

Edmond Hamilton: Devolution
这是补遗的另一篇。我觉得natural history是个非常好的科幻题材。不像太空和时间旅行之类的,没有被过度开发。但是这篇里给出的idea太简陋、没有深意。而且,故事的叙事也很干枯,主要的idea由一开始生物学家的长篇大论,和后来高级物种的长篇大论,以及高级物种通过生物学家的memory理解到的东西,这三块组成。

Arthur C. Clarke: 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
我很喜欢这一篇。ACC的小说,叙事总是次要的。’对未知的敬畏’是标志性的主题。这篇的叙事在周围的几篇里也是比较可读的。故事的逻辑略有点荒唐。反正不能代表ACC的最佳。

James Blish: A Work of Art
这一篇我也很喜欢。施特劳斯这个人物被写得很可爱。故事情节也吸引人。就是,要说音乐真是很难。

Ray Bradbury: Dark They Were, and Golden-Eyed
这一篇我也很喜欢。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 The New Wave

Harlan Ellison: “Repent Harlequin!” Said the Ticktockman
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里被开垦最多的主题。这一篇没有觉得感动或者怎样的。反而觉得煞有介事这么写有点炫技而觉得挺反感。

R. A. Lafferty: Eureman’s Dam
主角类似弗兰肯斯坦吧,虽然没有那么极端。一开始觉得’因为笨自己做不到所以能发明’是个好主意。但是不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点子用得太过了。忍受着读完的。

Robert Silverberg: Passengers
外星人会随时征用你的身体。你会丢失不知多久的自己的时间。这个是个有趣的设定。有潜力开发出很多东西的。不过这篇写出来让我感觉有点太顾影自怜的倾向。

Frederik Pohl: The Tunnel under the World
又是一篇反极权科幻。。等等,其实不是的?读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想。

Brian W. Aldiss: Who Can Replace a Man?
这一篇挺有点幽默的。一开始觉得很有趣。机器人之间的交流、逻辑。但读到一半就觉得有点无聊。结局也挺一般,略讽刺。

Ursula K. Le Guin: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诗意的寓言类随笔。不能算是小说?也许,短篇小说这个格式真的是有限的吧。这一篇的寓意也很深刻。你应该离开吗?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

Larry Niven: Inconstant Moon
我有世界末日情结。这一篇,从看到超自然现象兴奋,到理解科学道理的思索,准备好接受世界末日坦然,一直到最后的转折,以及带有希望的结尾。每一段都很合我口味。这是这本选集里我最喜欢的一篇。

  • The Media Generation

George R. R. Martin: Sandkings
之前读到一则新闻说马胖经常别着乌龟形状的饰品出现,是因为他小时候养乌龟老是死掉,他就想象那些乌龟是骑士,打仗中死掉的。他说那可能是《冰与火之歌》的开端。(如果你最喜欢的角色死了,那是因为一个小男孩不会养乌龟。)这篇Sandkings里,这个传承更加清楚。另外,这一篇里GRRM的挑战人极限的disturbing也很特别。

Harry Turtledove: The Road Not Taken
这一篇的idea挺好。只不过叙事太慢太明显。反正我读到三分之一就想到了后续。实际读完也没有超出我的预期。一个小事情的改变进行下去效果会放大很多,这个主意在这里没有被施行得很好。这个理论在这篇小说里都只是个推测,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那写/读一遍小说有什么用,概括地说一下就好了。

William Gibson and Michael Swanwick: Dogfight
一个潦倒的男人结识天才女学生,利用女学生的技术使自己在游戏里获胜,但最后没了朋友。非常讨厌这一篇。不仅不喜欢这里的科幻点,也不喜欢故事本身:没有觉得没朋友很可悲什么的。完全不care男主角。我最最讨厌的地方是通篇文法不通的口语化句式。人物语言口语化没太大问题,叙述怎么可以这样。

Karen Joy Fowler: Face Value
很喜欢这一篇。外星生命就是理解不通的。喜欢这种略敬畏略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喜欢男女主角的讨论。他们是很不一样的人。我就喜欢看到很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女主角说的’思想的传递如果能够完全无损,就不会有艺术’这是个很有趣的点子。

C. J. Cherryh: Pots
很难说清让人着迷的莫名其妙和让人恼火的莫名其妙之间到底差在哪里。不过这一篇是让人恼火的莫名其妙。男主角怎么就对女Doctor那么敬畏,女Doctor说了发现之后男主角怎么就吓死了,然后跟政府闹矛盾了?后来怎么就小打一场仗就好了?关键信息是由女Doctor的长篇大论说出来的。貌似他们的发现就是,人类来自这个枯萎的星球。但为什么这会引起矛盾?

John Crowley: Snow
这是一篇让人着迷的略莫名其妙。对死去的人的怀念、对记忆的思考,都是让人非常着迷的话题。很多很多年前,我在《蝴蝶梦》里读到的’让记忆像香水那样保存着,以后只要我需要,打开那个瓶盖,就像重回记忆的时刻一样’这个概念,一直让我向往。

James Patrick Kelly: Rat
主角Rat是个走私犯。故事讲他怎么走私的,要躲过来抓他的人,但是最后还是被抓了。主角一点也不喜欢。科幻点也几乎没有。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是?

John Kessel: A Clean Escape
虽然我一开始被过度的情绪化描写有点put off,但是这一篇看到后面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还需要为他之前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吗?

Lisa Goldstein: Tourists
失忆的旅客忘记自己在什么国家。很超现实,挺moody。但是到底说了什么还真说不上来。

George Alec Effinger: One
这一篇讲的是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去探索外星生命的故事。三十年他们都没有发现外星生命。这和他们原先以为的非常不一样。从这种情况里,他们当然能够讨论很多。最后男主角得出的结论似乎是,生命是在地球上创造出来的,即使他的科学training不同意,他的信仰是这样的了。这一点我觉得不太合逻辑,可能是由于我没有看懂他顿悟的那段。他的信仰是通过三十年的实践得到的?

bookmark_border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看完随手写。

如果你完全不想被剧透,请不要读豆瓣的简介,也不要继续读本文。

---------------------

--------剧透警戒线--------

----剧透标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对心理学我一直有点回避,因为我一方面无法理解,另一方面又觉得任何结论是不是都太草率了。(我直觉到了self reference的怪圈(还是不要为懒找借口了。。。

我所有的思考,似乎总是从某个罗素的只言片语出发。这次的是:人与人是无法做到平等的,最大的不平等就在于智力。我意识到我接受这个观点没有很大困难的原因是,这个观点以智力来划分,我自以为自己不吃亏。

小说中,查理的智力增加的部分,读起来充满希望。比如下面这段:

我知道不该再结束实验室的工作后又继续再校园里闲逛,但看到年轻学生腋下夹着课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谈论刚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确实很让人兴奋。真希望我也能够跟他们坐在校园自助餐厅里,一起争辩书本里的内容和政治、思想。每次听到他们在讨论是个、哲学和科学,我都会很兴奋。那些伟大的名字——莎士比亚、米尔顿、爱因斯坦、牛顿、弗洛伊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以及其他名字出现时,就像暮鼓晨钟一样敲入我脑海。

(摘抄这段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暮鼓晨钟”这个词,我一直以为是“薄暮晨钟”。)

而紧接着这句,超级喜欢:

现在,我已经了解要上大学受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经由学习,去推翻生活中原本相信的事,去认知事情并不像表面的那样。

好了,其实学习,只是书中的一个话题。另外的一个话题是,智慧和智力的关系。显然,没有什么手术能够直接带来智慧?罗素说(又来了),技术的发展超出智慧的发展,是当代的问题。这里则把智力当作技术来看,不同的是,智力是智慧的前提之一吧。

读完书,最揪心的莫过于查理的结局。看到他走下坡路的时候,我有点希望他自杀结束。但是作者让我们心痛地读下去。现在我觉得,自杀不是好结局,因为那样一来,就一点殉道者的意味。不该把那种元素掺合进来。我们看到,弱智的查理选择了与人为善(天才时候的查理,特别是刚开始难以接受自己会走下坡路的时候,很暴躁。),变成了一开始希望变聪明的那个查理。

话说回来,换一个别的作者(特别是东亚的作者(我在想的是《手中纸,心中爱》,和《东京塔》)),可能会把情节略煽向我觉得有点不健康的感伤情调。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查理说他不后悔做了这个试验。甚至最后略带幽默地说,我只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为科学做过贡献地笨人。故事里好几次说到要尊重人。弱智的查理和聪明的查理,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我有点觉得他们几乎不像是同一个人,也许我是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偏见和歧视。

不管人受到什么限制,生命的意义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对他人的宽容。

P.S.: 查理预知自己的智力会回退,这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一样让人绝望。这又让我想起了Terry Pratchett的Choosing to die纪录片。我喜欢本书里没有选择自杀的结局,也喜欢现实中知道自己老年痴呆而选择死亡的人。后者毕竟是对自己珍视智力这件事make a stand。这么说来,那些追求金钱的人破产后自杀呢?我的思路经过几轮meta化,结论是,科幻驱使读者变得open mind。:)

bookmark_border图灵:The Enigma

合上书之后,我的想法主要分两块:一是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终于向现代迈进了。二是对这本书的subject的着迷。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有人说,他们也许会更喜欢冯·诺依曼这样的科学家。我心里默默地小摇头。也许应该找本冯·诺依曼传记看看:)

一直读到很后面,包括已经读完的现在,希尔伯特世纪问题、哥德尔定理,特别是康托尔对角线导出无理数一直盘绕在我脑中。“不可计算数”的发现,让图灵更加看清了“可计算数”。他之后的工作,都在挖掘“可计算”,真的要把“计算”付诸现实,不论是二战中情报解密,还是后来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很大胆的生化计算。

以前读罗素传记,知道数理逻辑体系当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读GEB的时候知道了哥德尔定理是罗素和怀特海在数理逻辑走不下去的下一步。我应该真的是个感性的人,只有在读传记的时候,有一定的情感推动,我才能大致理解这些东西。

还有让我有点意料之外的是,原来那个时代,量子物理和数理逻辑的发展那么密切相关。

图灵这个人,着迷的地方:

广泛的兴趣点 – 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冯·诺依曼不必多说,罗素也是第一时刻欣赏到了相对论。

简朴的物质生活

马拉松

他喜欢追求本质。他能完全在抽象的范畴思考,但也能简朴具象地表达。

最根本的,是他deeply driven,对于目标有很高的眼光(以至于没有人懂他)。

我自己小时候一直在学习如何扼杀自己的情绪。一直到大学我才意识到,需要抑制的,只是负面的情绪。(罗素有一段文字literally拯救了我。)如果没有这种integrity,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家,或者任何有创造力的人。图灵在很多方面都是异端,异端最高。

这本书原文应该是我会喜欢的风格。以很多的细节、背景来展现当时的情况,而且文风简朴,不煽情,对于情感八卦处理得很得体。我唯一的抱怨是,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再简略一些的版本会更好一些。

我感觉翻译校对什么的做得不太好,好几处明显的错误。据说有人名翻译不连贯问题,但是读译文我早就对人物名字昏头了。

================

下面照搬我为小组写的minutes:

Alan Turing 1912 – 1954
图灵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的一个官员,母亲也是一个英国驻印度官员的女儿。他们在一次坐船回英国的路上认识。图灵还有一个哥哥。图灵兄弟小时候被到处寄养,直到(貌似是)十多岁,他们的父亲因为和印度的英国官员不合而辞职,两代人才有比较多团聚的时候。

图灵小时候对科技的兴趣很高,会自己做些实验。他的性格很直很倔犟,不太有和一般人相处的能力。到了一定年龄,父母送他进入舍尔伯尼公学。在公学里,他认识了克里斯多夫·莫卡。莫卡是个同样聪明、热爱科学的男孩。和图灵不一样,他对人彬彬有礼。图灵很被他吸引,受克里斯的影响很大。

图灵和莫卡一起考剑桥三一学院。莫卡获得了奖学金,而图灵没有考上。他们到剑桥和一些朋友一起度过了一周。可是不久后,克里斯得了急病去世了。

那个时代,物理和数学逻辑方面都在打破传统的(牛顿)决定论世界。相对论发表了十几年,量子物理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图灵参加了莫卡家人以克里斯名义建立的基金的比赛,获得了奖。奖品是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

后来,图灵考取了剑桥国王学院的奖学金,进入了世界大师的门下。按照他的性格,他只关心研究,对其它都不关心,以至于独立发现了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当时在数理逻辑领域,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三个世纪问题:
数学是完备的吗?(是不是每个命题都能被证明或证伪)
数学是相容的吗?(是不是按照符合逻辑的步骤和顺序,永远不会得出矛盾的命题)
数学是可判定的吗?(给定一个命题,是不是总是有一种机械的方法可以判定它的真假)

希尔伯特提出了这些问题,他心里认为他们都是真的。可是就在他提出问题的那个大会上,哥德尔证明了一个数学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不相容的。

此时图灵当选了学院的研究员。希尔伯特的第三个问题,在图灵心里萦绕很久。

他设想了一种在纸袋上移动和读写的机器,对于这种机器,只要定义好各种状态,就可以让它解题了。比如书中给了一个加法的状态规则(86页)。所以,图灵看到,所有可计算的数,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机器得到。

图灵想到了,所有的无理数,都是不可计算数。也就是用机械方法得不到的数。

这后面还有几步数学上需要考虑的东西。。不过图灵证明了希尔伯特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图灵没有止步于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他从逻辑上设计的机器,可以快速推导出希尔伯特数学体系中的一切命题。(我们看到后来,建造机器来解决问题,渐渐成了图灵后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图灵重要的论文《可计算数》。

这篇论文要发表的时候,一篇类似的论文,来自美国的数学家丘奇,已经被发表了。图灵去了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后来,二战爆发了。后来图灵回到了剑桥,得到了讲师的职位。还参加了维特根斯坦的课程。如同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的境地,可能会希望留在剑桥。可是,图灵准备好了参与解密德国情报的工作。

我发现我越写越详细啊。。。(写着写着想翻书确认什么,然后就。。。
后面写得简略一些。
实际上,我自己不太喜欢读后面的。。。

波兰人之前在破译德国情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可是这种工作的一个难度就在于,德国人如果稍稍改变一点点他们的加密机器的设置,破译的方法就要推倒重来。在波兰人的工作的基础上,还依靠着有时候德国人犯的错(比如同一条信息传送两遍),布莱切利庄园的密码破译的工作有很多进展。另一个取得进展的因素是,图灵作为一个完全没有交际手腕的人,不会管理。有个和他互补,又能和他互相信任的人唐·贝利,替他完成了管理工作,使他能专心研究工作。他们手下有很多女性操作员,每天为他们做着做着繁琐低级的工作。

除了德国人改变他们的机器设置以外,破译工作的另一个困难来自军方无法认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后来图灵和一些数学家联名写信给丘吉尔,取得了首相本人的personal信任,才得到了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关注。

战争使美国和德国也都开始开发计算机。图灵加入国家物理实验室也向这个方向努力。图灵在这里严重缺乏上级的支持,和可以和他合作的人。出了一大堆申报项目争取经费之类的问题。图灵完成的设计被不断阉割,后来他离开了国家物理实验室。

然后他接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要在那里进行一项制造计算机的项目。可是当他度假回来准备开工的时候,项目的目的和人员结构已经有了变动。图灵又无法看到他的设计往现实迈进。

这里还提到了图灵说正确性和智能之间的区别。还有儿童教育和对机器教育的类比。

图灵的居所遇到了盗窃。他报案后,也不知道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很容易被警察察觉。他被要求选择坐牢或者被注射雌性激素。他选择了后者。这件事过去后大约一年,图灵吃了毒苹果而去世,当时不到42岁。

bookmark_border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链接]

记录一下感想吧。[剧透]

首先说,书后的简介,以及豆瓣上的简介,对此书有剧透,减少了一些趣味。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关系不近。他们的父亲是个小人,两任妻子都跑了死了,三兄弟是由别人带大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大儿子德米特里和父亲的矛盾展开的。对于这个主要情节,我有不感兴趣和不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脾气直的大哥德米特里,有着老式的荣誉感,却会抛弃有钱又漂亮的未婚妻,而爱上喜欢和男人乱勾搭的格露莘卡,这一点一开始让我没法对他有什么同情,后果是一开始我不太在乎他的情节。不过到后来,我渐渐忘记格露莘卡之前骗人的劣迹,对她的率性还是有一点点欣赏。

作者几次说,小儿子阿列克塞才是男主角。同时呢,他又不遗余力地把最好的品质,和年轻惹人喜爱的特点,都加在阿列克塞身上,看得出作者很看重的角色是阿列克塞。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给阿列克塞的所有特点,包括他在长老死后的失望。以至于这个人物好得不真实我也不在乎了。我的抱怨就是,这个分裂的故事里,“男主角”只是主要情节的旁观者或者边缘人物。

读这么厚的一本书实在很难得。一开始的很长的一部分,是挣扎着读的,因为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很长的名字,名字都有不同的叫法,读起来挺困难。只要一有机会,作者就会对很多背景内容作非常详细充分的交代,期待主要情节的读者有时会觉得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