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个4季,记录一下。前一阵压力很大,我发现我就陷入了被动看剧的状态。这个剧刚开始感觉挺有自己的思路的,也就是娱乐化宫廷艳史。看看娱乐一下挺快乐的。而剧本本身,我感觉多数时候写得不太有思路,并不值得琢磨。我大学的时候binge了绝望主妇第一第二季,然后发觉这样看剧看完了也没有意义,那之后我好像就没有这样binge过一部剧,因为我选择看的剧或者电影,一般都是值得我起码稍微想一想的。直到这部剧,因为感觉剧本不值得琢磨,我半个多月就binge了四季。
这部剧的production有一个奇怪的选择,就是次要角色像流水一样。是不是这些次要角色的演员签约了一年,第二年就不续约了。第一季的时候国王有几个好基友,其中一个死了,而另一个第二季开始就不见了。第一季里一直scheming要让Anne Boleyn上位的除了她爸,还有她叔叔Duke of Norfolk,第二季里Norfolk就不见了。这个做法太让我不理解了。难道关注细节是只有科幻奇幻剧迷在乎的事?难道不是有历史背景的剧情更容易搭建完整吗?
第一季里的大亮点是Sam Neill,一位我一直很喜欢的演员。我都不知道他还可以演历史剧。他的角色Wolsey,从一开始的大权在握的重臣,办事很马基雅维利,毫无顾忌;到后来发现自己地位动摇,开始越来越desperate,时不时露出一些丑恶嘴脸;再后来变得很pathetic,到最后让人同情,每一种状态都演得太好了。这种剧本真的要交给会演戏的演员才行。
这部剧的另一大亮点是Natalie Dormer。她太适合演这个角色了。她也是能胜任剧本要求的各种状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心机婊,性感撩人的床戏,你真的可以想像H8为了她把朝廷搞得天翻地覆。她的谋略、甜言蜜语等等都演得太好了。最后的绝望和疯癫都演得恰到好处,女人真的太苦了。哎。
下面是两则批评:
我打开这部剧是因为想看Henry Cavill。他,占据了每一集的第二个credit,然而他的表演也非常让人失望。感觉他的表演只有一种状态,就是严肃正派英雄状。而剧本一开始并没有照顾到这一点。第一季他的剧情是花花公子,虽然他很好看,演肉戏应该说是有吸引力的,但是仍然感觉毫无演技。他和公主的来电,完全是因为对戏的女演员的表演。第二季他爱上了他老婆,不知是剧本还是表演的缘故,我一直不get他是浪子回头了还是重新调整设定了。第三季他违心执行国王的命令去镇压反叛。而他老婆看不惯,然后和他分离了。这里本来可以有很多戏可以讲的。剧本不去讲,演员也没有亮点。第四季他的角色终于变成适合他演的状态,然而我已经发展出看到他就没兴趣的心理了。
演Thomas More的Jeremy Northam,之前在某一版Emma里演了我心目中史上最白开水的Mr. Knightley。这里也是演得挺一般的。而剧本对他是稍微下了一点功夫的。我不知道历史上More有没有真的对宗教改革那么敌对。剧中他一方面执行烧异教徒执行得很主动,另一方面对国王背叛罗马坚持缄口不语。我不得不觉得这样是很虚伪的。还有剧本让他强调了好几次他对相信国王高于教皇的人没有意见,另一方面他自己家人都并不信然而都宣誓了,我很想看他是怎么想的。剧中他没有反应。剧中他的死,靠剪辑H8的咆哮来加重分量,剧本和演员都没做好。
很多次要演员都比较差,而剧本也没有什么帮助。每一季都有奇怪的次要故事。第一季是教堂乐师,不懂他的故事是要干什么。第二季又是一个gay音乐家,一个小提琴手。然而他拉琴演得实在太假了,每次我都看得很不好意思。第三季是Lady Hertford和Francis Bryan的婚外情。到了第四季,这个女的又似乎和Earl of Surrey要发展婚外情,这我都可以随意,然而,她这个感觉很cynical的女子为什么为新教徒说话的时候性格像是完全变了,变得很诚恳。奇奇怪怪的。
这个剧整个都是靠Jonathan Rhys Meyers撑着的。他实在太棒了,充满energy。我以前一直知道他很好看,看来因为好看而默认ta没演技/智力,并不是单单发生在我们对女性的判断上。整个前三季,我都是带着完全迷恋的眼光看他的。但是他的角色实在太渣了。他想要干嘛干嘛,就把国家和朝廷上下搞得鸡飞狗跳。他处决原来的宠臣,处决完了后悔,然后开始怪别人。从来都是别人的错。这真的是渣出天际了。然而JRM如此charismatic,你经常会忽略他的渣渣。他的存在就是挑战你,看他的角色渣到什么程度你才会想起来自己原先的原则。第三季终于治好了我的盲目迷恋(原因在后面)。第四季他演中老年H8则演得让人想起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
最重要的留到最后。演Thomas Cromwell的James Frain现在成了我目前的演员crush。前两季的时候,他很稳当,比较低调,剧本并不给他很多内容。他多数时候的状态都是在对H8或者其他达官贵人恭恭敬敬的。他有时候献计献策,这时说话都是measured。有时候则是反派形象。他对More是无奈的。他prosecute Anne Boyeln的时候则几乎是full blown villain。他的角色在前2季的时候主要是马基雅维利状。到了第三季,因为最终要处决的是他,编剧忽然给了他一些剧情。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小职员到他办公室,想顺手偷走一个水果的,走近了发现他在对着柜子祈祷。小职员道歉然后说,难道不该去教堂祈祷吗?他教育了一下小职员,用一两句话概括了宗教改革的旨意。这一段我看了好多遍。他台词的断句其实有点奇怪,但放在场景下则感觉很自然,因为这一小段preach并不是预先准备好的。而他的表演,他的停顿,他的眼神,一直到最后他递出那个梨的动作,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grace。可能这是舞台演员的功底吧?带着这个发现,我回头看了一些第一第二季的场景,发现只要你注意到他,他一直默默地散发着这种grace。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和别的达官贵人不一样,不是世袭贵族。不知多少是表演多少是剧组给他的设计,你感觉到他有一种working class的味道,但又和他的优雅完全不冲突。。。这种组合感觉实在太特别了。前面说到More死前在狱中的场景里,演员的表演很平淡,眼神里看不出一点东西(当然More的情况不一样,演员可能是想表演平静接受)。而Cromwell在狱中时,Suffolk过来取笑他。这时他面对羞辱毫无招架之力,自己也知道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只有他的眼神,可以看到indignation和绝望。当他是配角的时候,他默默地发光,当他是中心的时候,编剧多给一点点内容他就能闪耀到天际。处决的场景我实在不忍心看第二遍。他能演大权在握,能演毕恭毕敬,能演gracious的长辈,到最后临死前则演的是完全的vulnerable。
看James Frain的表演我唯一不安的是这些表演太过高于剧本水平了。剧本一直给我给没有自己思路的感觉。历史上这个人物的动机可能的确不好下定论,但是剧本应该own一下自己的故事,给每个主要角色一点思路啊。如果剧本更加有思路,那么剧本和史实的区别我也更容易理解。所以我本能地很反感这种吊儿郎当的剧本。
关于宗教改革
宗教的概念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从小时候读童话故事开始,就一直在揣测基督教是什么(为什么连童话故事都渗透到了)。正因为基督教那么复杂,我也一直没有得到完整的答案。我有不是很熟的朋友是教徒,还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但是我问他们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从他们的回答来看,我感觉这对他们好像是没区别的。对中国人来说,基督教真的很难理解。
我自己是什么时候意识到新教和天主教有区别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对教派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天主教在新闻里总是和反堕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心中一直是觉得新教更liberal。罗素的家庭出身是清教徒,是新教里比较极端的一派。忘记是谁说的了,说罗素憎恨清教徒生活方式的程度,只有一个曾经是清教徒的人才会达到。所以罗素不喜欢清教我一直是有点当作“小时候妈妈很严格我很痛苦(但是现在有点感激)”这样理解的(你为什么要故意曲解罗素的意思?)。欧洲后来的个人主义、liberalism,恐怕都深深受到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自己和上帝对话”的新教信念的影响吧!而这些又带来了科学的崛起,完全定义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所以新教当然是好的。那么带来新教的宗教改革当然是好的。后来听到一耳朵说英国的新教运动,由亨利八世带动。然而他并不是什么改革者,只是想离婚。这个概念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奇怪。可以说我几乎从来没有去想过宗教改革这件事。
这部剧里的宗教改革的状况给我感觉有点惊讶。天主教徒支持者很多被刻画成信仰坚定的亨利八世暴政受害者。而对推行新教起到很大作用的很多角色都被刻画成利用宗教冲突达到自己目的的人。Boyeln家(她爸爸和哥哥),Seymour的两个兄弟。Cromwell则多数时候都是高效执行者,拆修道院为国王增加收入。第二季的时候还有一集里他的台词说,他并不是想改革,而是想摧毁宗教(但可能指的是priesthood)。不过这个思路后来剧本好像就没有这么走。第三季里的约克郡起义也是让人看得非常同情起义的平民。
看剧让我稍微去了解了一下历史。宗教改革并不是那么清楚的进步运动。我应该知道,所有的深刻变革都是超级复杂的,各种动机、误解、巧合结合而成的。我忽然就非常想好好了解一下了。如今的世界,感觉各种阵营(除了经典的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还有现在的populist vs liberal)分裂得世界要爆炸了。但是想想宗教改革的时候可能更加疯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