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Sinica podcast 10/27 notes and takeaways

通常周五下班最期待路上听sinica podcast。但这周的我听到一半决定去听星战有声书。周一早上听完,随便记一下。

嘉宾叫Lina Banabdallah,最近出版了一部讲中非关系的书。

– 这方面的研究有stereotype,一上来人家总是想要先确定你是赞还是反中国。(主持人:对非洲也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态度。)【我喜欢这个podcast也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不那么粗暴。即使我自己没意识到其实我自己经常盲目黑,我还是很自然喜欢他们

– 在内政方面,中国也喜欢以经济发展来带来社会稳定。【这是最动摇我黑立场的一点。

– 中国政府资助非洲记者和学生来中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仅接受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这一招本身我觉得是很好(只要不带附加洗脑项目,让人家自己去从第一手资料判断)。但是我不禁为中国政府担心:人家一来发现没法上股沟和推特,岂不是要跳?

– 当然有负面的地方:比如直接把土地收走进行发展

– 川普当选也很可能为中国加大影响力提供了机会,比如奥巴马有YALI计划,川普大概没或要停(?)

– 种族歧视在中国还是很大的问题。Kaiser说89年有种族歧视学生运动(!不过那时的人真诚恳啊!)最近的《战狼2》毫不知耻的种族歧视,还是中国史上票房最好的电影。

bookmark_border很老的歌星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本来想以重磅的UK游记打破沉默。然而游记写起来太累了,一下子赶不出来。

刚才我好好地在听The Curious Cases of Rutherford & Fry,最后出来一个别的podcast的广告。一听是Tim Harford,我以为又是50 things的广告。但不是的,是一个叫做More or Less的podcast的广告。广告的背景音乐不太熟悉。但是声音是Paul Simon啊!那咬字,那鼻音。。。再仔细听觉得这首歌是听过的。由于2000年以后他的专辑我都没听进去,所以我以为是那些专辑里的。搜了一下,是一首老歌:When Numbers Get Serious,来自专辑Hearts and Bones。这首歌可能是那个专辑特别版里的,反正我没怎么听过。也有可能是那个专辑我听得少。

听了最近的一集More or Less,并没有用这首歌。不过他们是怎么找到、决定使用一首30年前的歌的啊?

无独有偶,这不是我最近一个月第一次听到Paul Simon,这次去UK玩,一次在伦敦闹市区找饭店吃,进了一家好像叫做NYC的意式餐馆。吃到将近最后,餐馆的音乐在放You Can Call Me Al。

昨天和同事吃午饭的时候聊到了去过哪些国家玩,我自然说到了第一次出国去新加坡,是去看演唱会的。同事问谁的演唱会,我不好意思说(她应该不会知道),就说是一个很老的过气歌星。“不是很有名的。”我加上一句。

然而他的歌还是在很多地方被用到。(就是要打我的脸


和人谈起我喜欢的东西,我为什么总是充满歉意。

bookmark_borderFreedom for the Thoughts We Hate

两周前发生在Charlottesville的事件,有好多我挺震惊的点。孤陋寡闻的我,先是听新闻说”white supremacists”和”Neo-Fascists”是事件的一方。听新闻的用词,这些人难道是自称“白人至上”、“新纳粹”吗?我简直不敢相信,上网搜了一会儿,看到一篇文章分析这些组织的旗帜图案是纳粹的图案的演变,才接受了真的是他们自称,而不是别人强加的贬义名字。

接下来是川普不愿意公开谴责造成一人死亡的纳粹一方,过了一两天被逼开口的时候强调暴力on many sides。震惊了一分钟。

接下来好像是听BBC新闻的一个correspondent说到,Godaddy撤销了对白人至上主义的网站的域名解析(他们转战Google Domains也被驳回)。这位correspondent说:This is always where free speech ends. And of course you wonder why it took them so long to terminate their services. 这是在新闻里非常快速地说过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任何争议的一样。说实话我又被震惊了一下,而且完全没想到会被震惊到(没想到难道不是震惊的同义吗)。

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处于被审查的一方,即便我对纳粹、种族主义是痛恨和蔑视的态度,我对被审查却很敏感。我很想得到结论:不应该审查网站。为此我想了一些理由

  • 首先我想到的是,不该让川普一方的人抓到把柄,说他们被迫害。不给他们martyr的地位。
  • 压抑往往只会增加矛盾。如果新纳粹能自由表达,那么也许(?)诉诸武力的动力就会减少(好吧反对意见说的是仇恨和煽动的言论会造成更多暴力)。并且,如果我们明确知道哪些人在说些什么,那么对危险的控制有利。
  • 以上两点好像都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我现在并不觉得功利主义那么不堪。特别是在涉及政治的领域,往往make it work更重要。
  • 更深层次的理由是:今天我们站在这一方打压自己不同意的另一方。如果我们是被打压的一方呢?现实永远会让你震惊,好坏的界线并不是那么容易划的。
  • 只有宽容才能治好狭隘。

我愿意把我认为自己希望得到的权利,也同样给我的敌人,这样才是sportsmanship。我痛恨狭隘,但我坚决维护你显示自己多狭隘的权利。

我总是希望宇宙是和谐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然而哥德尔定理。。)

刚才听了Al Jazeera的Stream,讨论了这个话题。四个嘉宾,其中的一个是持有比较坚决的需要给新纳粹主义言论自由的人。他说的一句话我也非常同意:There are ways to do it without resorting to censorship。然而另外几个不同意见,我也觉得非常有道理。

  • 一位嘉宾说,在完全正常的舆论环境下,好的言论会盛行。然而现在白人至上主义能得到非常多的资金。她举例说她所在的90%都是有色人种的学校里,也有白人至上主义的活动,他们每次都能包豪华大巴。还有他们游行时举的火炬,他们有钱买这些。特别是如今,如果搞过网络营销就能知道,有钱可以影响舆论。Theirs is not free speech, it’s funded speech.
  • 另一位嘉宾(是不是同一位)说,你想一想,如果是黑人上街游行,如果穿成白人游行那样全副武装的样子,能游行吗?不能,很可能当场击毙。
  • 另一个不是在节目里听到的,而是网上看到的新闻图片是:tolerance does not mean tolerating intolerance。Does it?

听了他们的辩论,我觉得他们的区别只是,一方对黑人有更深、更切肤的同情。实际上他们是有联合的空间的。世界上很可悲的一件事是,仇恨和无脑更容易团结人心。理解力和深思熟虑往往让人行动谨慎。

(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书可以看值得看。所以我打开了放置很久的《言论的边界》来读。没想到这本书的英文名直接是:Freedom for the Thoughts We Hate。)

bookmark_border大提琴,音乐的context

今天去听了一场大提琴独奏音乐会。曲目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的两首,两个不认识的(可能是近现代的(你为什么不去做点功课)音乐家的),加演了小半首巴赫大提琴,和一首好像是亨德尔的。

我好像无法区别不同的演奏。除了几个不完美的音以外,基本上和我听熟的版本没太大区别。后来有一些又急又快的地方,没有我熟悉的录音清晰(可能是现场的关系)。这让我有点疑惑。到底是因为我对这个乐器不如钢琴敏感,还是大提琴独奏曲本身没有钢琴曲复杂无法有很多不一样的intepretation,亦或是大提琴本身不善于多种表达?仔细想想觉得最后一种臆断是错的。大提琴连续的音色、演奏一个音需要弓和左手手指的表达力两个环节,应该表达更丰富?

另外一个疑惑(需要做功课)的地方是,大提琴曲作曲的时候是不是受限制?双音是不是必须是邻近的弦?不过就算是,也没有什么意义,别的曲子估计也是这样,需要考虑到演奏的可能性。

听来听去总觉得巴赫好听。最近在看Yale的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课程,一开始,教授给大家设想了一个浪漫烛光晚餐场景,然后放了一段巴赫,再放了一段浪漫歌曲唱段,结论是,这种场景巴赫不适合。这让我想到,我之前没有去钻研古典名曲,是因为它们夹杂了太多context,所谓的context不一定是音乐描述的具体事物,还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的运用。这些立即能联想的context,总是让我不爽。相反,巴赫的平均律和大提琴独奏则是好像没有context的,我能够沉浸。

然而巴赫又写过很多最深镌刻在西方文化里的宗教音乐,那种context是多么的深!

关于context,我之前也疑惑过能不能在看过电影之前喜欢上配乐?我这边是有的,是Michael Nyman的Gattaca。还有最近在听的 Valentina Lisitsa 的演奏,好喜欢Anne Frank的配乐。然而Michael Nyman本身的风格,和绝大多数影视配乐相比,还是更接近巴赫。

【想要坚持写日志的。但是断档了很久啊!其实每天都有想法。但是绝大多数都忘记了。现在也是困得不得了,随便涂一篇去睡了

bookmark_borderTIL: Who gets their own country

The Inquiry

Kurdistan和Catalonia分别在想从伊拉克和西班牙独立出去。之前还有苏格兰独立公投。

怎样才能获得独立呢?

从历史来看,占领和统治建立在武力基础上。两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战争,联合国成立了。成立时的原则文件里就有人民自制的原则。但是具体自制的条例,自然并没有严格定义。当时的风气是,被西方大国殖民的地区,可以自己选择独立。

下一个案例是Kosovo,它是Serbia底下的一个省,但是主要居民的种族不一样。苏联解体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也应该独立。然而,还有一条原则是领土完整。西伯利亚不允许Kosovo独立。联合国的决定是,宣布独立并不触犯国际法。

所以,要独立还需要别的条件:别的国家是否承认你。这里又举了一个例子:Somaliland。它决定独立。它也经济稳定。然而没有任何国家承认它。所以,最好有大国承认你。It’s all about who you know. 然而,大国不会给你这么容易得逞,因为担心会给自己的地区造成先例。


我从小就质疑国家领土完整这个原则。因为在我看来,“人民自制”是个道德上更高的原则。国家之间可以达成交易,这和个人、公司之间达成的交易除了规模以外,不应该有更多的区别。那么,如果一个渔村的人可以很好地打鱼和隔壁种地的村子交换作物,那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国家存在仅仅在隔壁村子赖账的时候有必要。那么,在国家不帮你要债、甚至助纣为虐的时候,更需要站在渔村的立场上了。这是我从小的本能的想法。当时我还没有任何dystopia的知识,更没有现在这种痛苦的经验。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抄一下维基页面的fact:

冯友兰,字 芝生,1895 – 1990。出生于河南。家庭条件比较好。6岁家里迁居武昌。191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毕业。1919年留学美国。1920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杜威。1924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在大学教书。1931年到193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1934年出访捷克和苏联。回国后加入国民党。1937年后随学校迁往西南联大。出版了一堆儒学著作。。。1946年随学校回北京。然后去美国担任客座教授一年,出版《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回国继续当清华大学教授。1949年后,开始检讨自己的国民党的过去,批自己的新理学。参加了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动,还给毛泽东献诗。然而1966年还是被抄家。从牛棚出来后。。。(我了个大去,一边看维基页面一边大跌眼镜,基本上就是又变成四人帮的喉舌之一,四人帮被推翻后又被关押审查。。你这是要吃多少自己没有骨气的苦头啊?1980年起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已经完全变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的了。

我,我。。只是为了写日志记录临时去看了维基百科的页面,想看看他的背景,什么时候出国的,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都在干什么。一开始(以及看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不太理解和同意他的儒家倾向。然后???加入国民党->批判国民党;推崇新理学(新儒家,程朱理学)->批孔丘;批斗胡适->自己被抄家打入牛棚;出来后积极参加文革->四人帮倒了之后被牵连;晚年从马克思主义角度重写了《中国哲学史》???!!!一个这么没骨气的人也真是少见???震惊之下我似乎怀疑,坚决推崇儒家的人是不是会容易是没骨气的人?

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看他写的书,现在的安慰就是,这本书是在他还没有那么多雷的时候写的。还有,后半本又都是新儒家实在看不下去只好扫过一下。

顺说一句,我搜一下冯友兰的名字,还打开了知乎“如何评价冯友兰”页面,怕光看维基可能看不出那些fact背后的意义。看完维基的页面,完全不需要看知乎的文章了。所以,在知乎提问和看“如何评价xxx”的,是不是都是我这样连基本的fact功课都没做的人。

天知道,我是很认真诚恳地开始看这本书的。写了不少记录的日志。列举如下:

http://blog.kate1138.com/?p=1229

http://blog.kate1138.com/?p=1232

http://blog.kate1138.com/?p=1234

http://blog.kate1138.com/?p=1249

http://blog.kate1138.com/?p=1251

http://blog.kate1138.com/?p=1261

从易经这一章开始我就在囫囵读了。本来还强迫自己仔细读佛教传入中国的那一章的,还是失败。一直到最后两章,讲他自己的时代,还被其中的真实感打动了。这里想记录两点。

第一是冯友兰说,他觉得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主要是罗素和杜威的功劳),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但是还没有一家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他觉得西方哲学的传入促使了中国的学者们重新审视了中国哲学。

第二我想说的是,哲学研究一些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冯友兰给了很传统的回答(befitting这样一本讲中国哲学的书):哲学是帮助个人达到更高的境界。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这和我之前读罗素的书时的感觉来看,还是一个狭义的定义。

bookmark_borderTIL: 口音

最近一期的Crowd Science又在说口音的事情。内容居然和上次的有重复。不过新增的一点挺有意思的。他们采访了一个研究过口音和美国政治有没有关联的人。一般而言,口音的改变是慢慢改变的,政治这东西变化比较快,所以形成口音聚集的趋势很小。但那个研究者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并且似乎可以解释。

他们发现,Iraq这个词,共和党一般会读成Ir[ae]q(就是‘阿’用力在舌根那种),而民主党一般会读Ira;q(就是‘阿’比较用力偏向口腔的那种)。podcast里放了小布什的一段话,真的和床破的口音很相似(然而他俩是不是都是南方人)。民主党的念法会更接近外国语言(西班牙语、德语等等),也会比较接近英国口音。一方面民主党比较看中智力(共和党大概更看中财力),而英国口音比较cultured;还有接近外国语言会显得更尊重外国。

bookmark_bordertinkering randomly

同事在公司服务器里搭建了一个服务,我们可以用浏览器图形界面来执行一些原来只能命令行(打印无数无用信息)来做的事情。该服务器必须通过登陆专门服务器后ssh到。同事能通过端口映射来把http请求通过ssh通道实现。我看了也想试一下。然而同事的是mac电脑,我的是windows,他的设置不能copy。所以我就股沟着想办法。一般这样的功能,两个平台都有方案的。

然而我上班花了不少时间试没成功,还带电脑回家研究,有两天一直到很晚不睡还不成功,没解决就上床睡觉的感觉挺绝望的。(我日记里写,甚至有那时拔牙前的绝望情绪。我这么敏感情绪化,真不像一个技术人员。)上周有一天早上,忽然想试一种方案,结果成功了。

回想一下,基本上是这么个流程:

  1. 我有一个本地服务也是通过端口映射实现的,我仿造它的配置设置了一下,没成功。股沟:怎么设置端口映射
  2. 按照好几篇设置来看,我的设置并没有问题。股沟:怎么看putty的log;
  3. 搞了半天putty的log,发现那个log的功能是把屏幕output同时存到log里;
  4. 仔细揣摩之前一篇设置的文章里说log的意思。摸来摸去摸到了putty的event log;
  5. 对比成功的端口映射和不成功的端口映射的log,发现不成功的那个并没有port forwarding to XXX:YY的log;
  6. 傻眼了,叫我再看什么啊
  7. 求助那个同事。他看了以后,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搞。
  8. 晚上心事重重,回家后洗澡的时候忽然想到,我本地并没有处理浏览器请求的服务啊!另外一个利用端口映射的是java程序访问的,我完全不知道它怎么访问的。估计就算看了代码也不懂吧。那个同事可以说是full stack开发,肯定在本地装了Apache之类的,完全不会想到要提醒我们这些后端装Apache;
  9. 本来想早点去公司研究的,结果没睡好还是准时上班。路上想起来windows server可以用IIS。股沟了windows 10上如何打开IIS服务;
  10. 打开IIS服务,IE浏览器可以显示local host但Chrome不能。重启windows后Chrome也可以打开IIS的localhost页面。至今不知为何。然而!访问映射的端口还是不成功!!!
  11. 看到putty有“forwarding to XXX:YY”的log了,但是过一会儿会返回一个connection refused / time out;
  12. 股沟:怎样看端口有没有开放。(很多命令是我没权限执行的,但能执行的看来没问题);
  13. 股沟:怎样模拟TCP/IP请求——用wget——试了一下不行。中间服务器和目标服务器似乎只能ssh,别的链接方式都会失败;
  14. 之前股沟出的一个结果是,scp也可以用端口映射来通过ssh通道直接访问bastion服务器背后的真正的服务器。所以我又花了一点时间试了试以保证我设置并没有太大问题。结果成功了。。鬼知道为什么另一个不可以;
  15. 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感觉我还有一个可能性没试过,但我没抱什么希望。那个可能性是multi hop。跳一下不成功,跳多下不是失败的几率更大吗。。。
  16. 可能目标server只能ssh访问。我试了从开发server可以ssh到目标server。
  17. 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试了multi hop。没想到——成功了。最终的姿态是:local -> bastion -> dev server -> target server。local设置了到dev server的通道,dev server设置了某个端口映射到目标server的通道。关键好像是mac下的proxycommand的功能,windows没有;还有我dev server可以设置无密码ssh链接到目标server。

我想起来前一阵听的Talk Python to Me的一集Geeking out in the golden years,嘉宾Phillip Guo收集了一个60岁以上的学代码的人的问卷。主持人和他在聊这问卷里发现的一些东西。说到老年人学代码自己觉得的一些困难。其中一项困难是遇到error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持人说,这个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会遇到的啊。下面是他的原话(原来这podcast还有transcription):

00:25:29 Michael Kennedy: You know, I find, I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I’m not sure if this is an age thing or not, but certainly people say, “Oh Michael, you solve this problem, you’re really good at computers,” and I had, I used no skill, all I did was just randomly try variations with the piece of software they’re trying to get to work, until the thing just gave in and worked, right? It’s not like I used some great skill or something, I was just persistently pushing through, and I was just willing to play with whatever the people brought to me with their computers, “Can you fix this?” and I’m like, I don’t really know about that, but I’ll try, you know, and I wonder if that’s something about growing up with computers, like, we didn’t have a lot of good sources to learn, so you just try variations until it works, and maybe that’s something that comes to you easier when you grow up with it, and you’re not learning when you’re 60? I don’t know.

唉,还是挺高兴看到一个开着python教程的作者这么说。coding这个东西,layer很重要,所以不要觉得越过layer看代码学习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然的话,why stop at software?我上一份工作是在沟通很不好的环境下做支持,所以我好像总是要求自己去看代码找问题。固然有它的好处(即:在很toxic的环境里不被人欺骗和欺负)。但是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分割线===

上周有了这个工具后,效率还是很低。还不知怎么评价效率怎么这么低(知乎体)。我们写了一堆不需要产品化但需要手动重新使用的脚本。所以写的时候也不太注意(时间赶,而且不是产品)。重用的时候就各种问题:表存储并不在我们想的地方,所以数据不对;有的表需要实体化所以语法不一样没有改;数据导在同一个目录下导致数据double;两批数据格式不一样所以不管怎么建表都报错。。。

要在被“要照顾那么多细节”paralyze的情况下行动起来get it done,然后使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行动&反思结合。

bookmark_border山月记

书马上就得还掉了,快点记录一下。

山月记

李徵,有才华但不够刻苦,也不够世俗。有点自负和虚荣,但又嘲笑自己。非常棒的一篇。

牛人

貌似谦卑的牛人。不太懂这一篇的寓意。

高人传

心气急切的弟子想要学习,最后似乎成为了高人。一方面有点让我想到王小波的“把全部心胸表达在一条曲线里”的古希腊人。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是这样,有点不太懂一些层面。比如说纪昌算计师傅飞卫的时候,然后轻描淡写化解了。还有最后纪昌真的不知道弓箭。有点吃不准这里有没有讽刺的层面在里面。

盈虚

讲了卫国政变的一段历史:王后揽权而且不忠,太子师徒刺杀未成被流放。国王去世后立了太子的儿子为王。太子杀回来后儿子只能流亡。新王的另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新王治国并不好,一直带着流亡的怨恨,却不思改革。此时的太子逼死了帮助回归的重臣。最后政变,卫庄公流亡中被杀。

这篇是迷你权力的游戏吗?

夫妇

海岛背景的故事。懦弱的丈夫和蛮不讲理的妻子,非常抓马的情节。最后化为传说背景。挺喜欢这一篇的,洋溢着作者爱讲故事、打破习俗定势,然后还有点娓娓道来似真似假的一丝淡淡的讽刺(不能用讽刺这个词,我词穷)。

狐凭

不知道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这一篇讲的是原始部落,半疯半真的故事。最后化作了文学的起源。也非常喜欢这一篇。

弟子

子路和孔子的故事。把两者都写得太高。很喜欢这里的子路,也很喜欢孔子很敏锐地观察到并且器重子路。唯一不满的一点是,把任何人推崇得过高,都让我很不舒服。我愿意接受作者写出来的高大的人物,中岛敦一定是胸襟非常高才能写出这样的人物,真的很让人叹服。但是,如果是弟子比师傅高,我会更喜欢。子路虽然非常棒,但他还是觉得没有人比孔子更厉害了。说任何一个古人不再会有人超越,都是我很难接受的观点。如果不能接受观点,那么故事再棒,对我而言效果还是要打折扣。

李陵

非常非常喜欢这一篇。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一次形势很不好的对匈奴的战役中殊死抵抗最终被俘。单于英雄惜英雄想要收服李陵未果,也对他很宽容。李陵衷心于汉朝,但渐渐地被胡风改变,真的爱上了新家。自己在汉朝的亲属又被处死。

李陵和苏武(不变节自我流放北大荒的那个)又有交集。对比之下产生了不少怀疑和思考。

另一条线是司马迁受宫刑。为了写《史记》而坚持活下来。在康复的时候他的思想活动写得很动人。有一段说他觉得要归罪于汉武帝,又要归罪于佞臣,都写得很出色。

虽然里面有不少思想近乎于我无法忍受的愚忠,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一篇把三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和我喜欢的一些别的作品一样,这里的三个人迥然不同,却各自的闪光点一点也不逊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其他人。

光风梦

这篇写的是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南太平洋小岛的事情。殖民地白人和土人之间的事,和他自己写作的事情。我对他作品不熟悉。和前面的每一篇一样,也是非常清澈的描写。

每一篇小说都,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