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Primeval第三季

仔细想想Primeval的设定真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时主编的选择就显得无比重要了。作为观众,我很愿意配合去喜欢一个剧,特别是看了两季了的这种有感情的剧。但实际上,大多数剧,要挑刺还是可以跳出一大堆的。

Primeval的这个team我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金发大叔Nick Cutter了。当得知他会在第三季里挂掉,我惊讶之余,是觉得自己大概不会喜欢没有他的Primeval了。(不知为何,金发苏格兰口音的Douglas Henshall重新引发了我的大叔控啊啊)大叔死后,和他纠结了两季的美女Claudia/Jenny也离开了,这对人,是在当下男男对潮流中,我最喜欢的一对男女配对了(哦当然还有Abby和Connor,这么说来,Primeval是目前最不腐的英剧了么?)。

我一开始不喜欢新加入队伍的Sarah, Becker和Danny。Becker可以说是代替了以前Stephen的位置,是队伍的muscle,做得中规中矩。Sarah的话,硬要说她代替Jenny也是可以的,虽然她的工作和Jenny完全不一样。其实Jenny的PR角色,完全由Lester本人承担了。对于Danny这个人物,我本来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能力来领导这个team的——他完全就是个爱好冒风险的家伙嘛,怎么能代替教授呢?但最终,我很惊喜看到,剧组并没有试图补一个和Cutter类似的team leader,而是利用了Danny的风格,为这个片注入了别的感觉。Nick Cutter时代,有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是,他是知识渊博的教授,所以为他写故事就必须比较小心,要写得圆满一些。Danny则是警察出身,比Nick更身手矫健,故事可以更加大胆,偏向action adventure多一些。有时候Danny在古生物的知识方面,或者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他的领导地位比Cutter要容易被挑战,也为这部剧注入一丝新鲜感。

整个第三季里,有几集让我在看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期盼,心想啊又是一个怪兽故事。。。但是整个第三季故事线还是比较明确,人员更替做得很好。下面我回顾一下每一集的故事:

集数 打分 IMDb平均分

“Primeval: Episode #3.1” (2009)  6 7.5
教授的头发留长了^^ARC招了一名新保安Captain Becker。大英博物馆里出现一个anomaly。追怪兽什么的。结识了历史学家Sarah Page。
“Primeval: Episode #3.2” (2009)  8 7.4
Sarah和Nick用管子啥的建了一个anomaly出现的模型。根据模型去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小屋很多年前发生过不明凶案,是穿越anomaly过来的生物所为。气氛很吓人。前警察Danny出现。他的兄弟是被害人。
“Primeval: Episode #3.3” (2009)  8 7.6
Anomaly出现在医院里。好奇的记者把Nick, Abby和一位产妇关在一间病房里。过来的怪兽是可爱但喜欢啃东西的小家伙。他们一边帮助产妇生小孩,一边用怪兽的distress call吸引全医院的小怪兽。(我好喜欢Abby和Nick喜欢动物的样子啊><)另一边,Helen克隆了Nick潜入ARC总部。假Cutter降低了ARC的防御,放进了Helen的士兵。他们把ARC的人抓住关起来。后来Sarah发现了这些克隆人都听从Helen的声音,就剪辑了一段Helen说话的录音。Cutter和Becker杀出一条路去广播这段录音。而Helen拿出一条柱形物来问Nick是否认识。Nick得知这个物件很重要。最后Helen命令假Cutter引发一个炸弹。大家混乱中都逃出来。但是Nick返回去救Helen顺便藏起了柱形物。Helen枪杀了Nick。
“Primeval: Episode #3.4” (2009)  7 7.4
Jenny被暂时任命为主管。Nick建的模型在爆炸中毁了。Anomaly出现在叫Johnson的女人的办公楼里。这个有权力的女人把ARC的人赶走了。而那个好奇的记者偷走了Jenny的定位器。Anomaly再次出现在机场。Conner这时建好了一个可以锁住anomaly的装置。他们到现场的时候记者已经在那里了。而Danny硬要混进来。一切都乱糟糟。最后记者被怪兽击中。Danny驾驶直升机把巨大的恐龙引回anomaly。
“Primeval: Episode #3.5” (2009)  9 7.5
Anomaly出现在一个有钱人Sir Richard家里。他的助手摸过去染上了某种病菌回来。ARC去那边检查,带回了一些病菌样本。Johnson带着一群人来到ARC,她的一位手下在乱闯搜查的时候染上了病菌,变成了怪兽。Danny硬闯入ARC。他们发现病菌感染力超强。Abby, Jenny和Becker去找那位Sir Richard。Sir Richard已经变成怪物。经过试验发现这种病菌容易被冻死。于是追怪物什么的。最后Jenny差点被感染。事后Jenny决定辞职。而Johnson硬要安插她的内线进入ARC来顶替Cutter。而Lester任命了Danny担任team leader。
“Primeval: Episode #3.6” (2009)  7 7.3
Conner和Sarah偶然发现了柱形物件的秘密,它储存了Anomaly的模型。一直监视ARC的Johnson越权占领ARC。她到来之前Danny和Becker发现了Johnson安插的监视器。大家(除了Lester和Becker)逃往一个偏僻的地方。那个地方显然有anomaly和恐龙。发现了anomaly的Johnson部队来到大家躲藏的地方。一番追逃。Danny不顾危险冲到广播室播放恐龙鸟叫的录音,把它们吸引到了anomaly。Becker把Johnson侮辱上级的录音发送给Lester,Lester报告上级之后,Johnson被撤职。而Abby的弟弟把Rex输给了朋友。
“Primeval: Episode #3.7” (2009)  8 7.7
古英格兰出现怪兽。一位骑士被派去打怪兽。怪兽其实是另一个时代的恐龙。打着打着恐龙和骑士都穿越到了现代。Abby要保护恐龙。Conner和 Danny去追骑士。Sarah出于好奇穿越去古代了解了骑士。闹腾了一番后终于防止了骑士乱打人和杀恐龙,把他送回 了古代。而恐龙也被治好准备送往合适的年代。Conner带着Becker去抢回了Rex。这一集感觉很DW,因为不完全是在对付恐龙。。。而骑士则由扮 演梵高的Tony Curran扮演。
“Primeval: Episode #3.8” (2009)  7 7.4
Anomaly出现在赛车场。有可怕的巨型蚂蚁通过。Abby的弟弟Jack好奇偷走了Abby的定位器,跟踪到现场,遇到蚂蚁和很酷的跑车,就把车开过了Anomaly。这个anomaly的对面是毁坏的未来世界。这边还有可怕的“看声音”怪物,但在Abby的坚持下,大家还是决定去救Jack。在Anomaly的对面大家发现Johnson的手下和一个陌生的女人。这个女人被Johnson抓住关押。
“Primeval: Episode #3.9” (2009)  7 7.2
Anomaly出现在一个野营地。穿越过来的是体型巨大但食草的犀牛状动物。大家去现场的时候,Danny却闯入了Johnson的地盘,救出了被Johnson关押的女人。这个女人有一个先进的装置可以控制anomaly。在她的帮助下,他们把史前犀牛赶到了anomaly对面。Danny带这女人到ARC。原来她是异形的Helen(太扯了把)。Helen说Christine是造成未来的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把她扔进了一个anomaly喂恐龙了。大家记得去救Jack的时候看到了异形过的Helen,决定去那里找她。
“Primeval: Episode #3.10” (2009) 9 7.6
大家刚要通过原来的anomaly去找Helen,Johnson办公楼又出现了一个anomaly。为了确保那个不是Helen打开的,他们决定分头行动。Becker和Sarah去看新的anomaly。Conner, Abby和Danny去未来找Helen。Johnson办公楼出现了巨型飞蚂蚁。他们一番打斗之后回来找另一个小分队,可是他们没有回来。其实他们破译了Helen的日记,得知Helen决定穿越到古代去毁灭在非洲的第一批猿人。在未来世界里,他们来到了破败的ARC,找到了Helen。Helen把Anomaly数据储存在她的手持设备中,毁灭了柱形物。Helen离开后,Conner恢复了电脑里的数据,也打开了Helen通过的那个anomaly。这个anomaly是通向有恐龙的古代。在使用武器的时候Conner摔伤。Abby留下来照顾Conner,Danny一个人去追Helen。他追到了有猿人的古代。他看到Helen毒死了一批猿人,但是被穿越过来的恐龙杀死,其余的猿人继续在生活着。这时控制Anomaly的手持设备一个被Helen丢失,一个没电了,都在Conner和Abby的世界里。

第三季的结尾其实是个cliffhanger,而且是Primeval史上最吊胃口的一个。后来传来Primeval被砍的消息,一直追剧的粉丝肯定很着急。现在这部剧起死回生了。我们看到片场照片里Abby留了长发!是不是她和Conner被困在史前世界很久了呢?

贴几张图吧:
教授这一季的形象稍有不同~

好喜欢这两个人!好喜欢Abby热爱动物^^

bookmark_border胡乱录了BWV 999,最近好懒散

上班的时候总是抱怨没时间。最近待业在家,面临好多问题,可是我既没有心思研究现实问题,也没有心情投入爱好,反而不能练琴了。只有翻小说、看片这种很被动的活动还能做做。自己想问题根本无法动脑……天气太热的关系?

偶尔在钢琴前摸一把BWV 899,这是我正常练琴时期在学的一首巴赫。

下面是我随手录的BWV 999。这首曲子在国内的这本《巴赫小前奏曲和赋格》里排在第三首,也是我啃这本书的时候第三首准备弹的曲子。可是由于音的规律找不到,我怎么也弹不出来。这个曲子原本为一种叫做lute的乐器写的,那可是一种弹拨乐器。我很喜欢这首曲子,但是当时弹了一个多月不见长进。后来虽然老师放过了我,我还是有空就自己拿出来弹一下。到现在已经大概有一年了吧。今天随便录了一下。还是有很多错误……

bookmark_border最近看片~

最近看的几个片都比较投入。下面是感想加轻微剧透。

Sherlock不愧是出自Steven Moffat大神的手笔,改编得非常有创意。作为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忽然非常有兴趣去研究一下被现代化了的破案线索在原著里是怎么样的。有一次看到一篇采访,采访者问Moff,the Doctor和Sherlock都是让人着迷又很有能力的人,他们是不是很相似?Moff一针见血地说(显然他思考过这个问题)The Doctor是超越人类的,但是他受到人类品质的激发;而Sherlock是人类,却企图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我愿意相信Moff是准确把握了原著的人物。

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Sherlock,几乎就是the Doctor类型的人,思维和正常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个人魅力相当强大!

我对这部剧的问题就是,我个人其实很不爱好侦探故事。两小时一集更正:90分钟一集(一共三集)的故事,我必须不断停顿倒回重放,一般都得看个两个半小时。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捕捉破案细节,而只是为了听Sherlock给我们解释……到后来,反派大boss为了挑战Sherlock而制造了很多罪案。我总是不大喜欢这种设定。虽然我很可以接受Sherlock本人是纯粹因为好玩而破案。最后一集一个接着一个的解谜,我就跟着在那里看,其它完全放弃了。以至于我现在回忆起来,完全不记得一些情节,比如opening title之前那个无聊的男人的案子破了没?Moriaty翻出二十年前淹死的男孩的案子是因为他知道Sherlock年轻时很关心那个案子?Sherlock说这些“关卡”设在那里是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那么反派真正想要暗地里做的案子,是导弹计划的那个U盘吗?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解答啊??我开始觉得Moff的脑子超出我太多我无法和他对话了……不过也许真的喜欢侦探故事的人会很喜欢这部剧。我么就完全看看迷人的演员和动感的故事而已。
“Sherlock” A Study in Pink (2010) – 9/10
“Sherlock” The Blind Banker (2010) – 7/10
“Sherlock” The Great Game (2010) – 7/10

Cemetery Junction是好久以来最喜欢的片子了。故事讲的是几个非常不同的少年互为好友,经常一起混。Freddie和Bruce在工厂里工作,但是Freddie得到了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Freddie看到他老板,有豪华的房子和车子,结婚生子。在他看来他老板这样就是成功的定义。Bruce是个很酷的男孩,很反叛,但我们发现他其实有家庭问题,自暴自弃。另外还有个傻乎乎的小胖子Snork。他们商量要离开这座小城。结果最后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个故事很像我一直很喜欢的电影American Griffiti。American Griffiti出自George Lucas之手,背景是五十年代的美国,也是讲几个要好的少年朋友的选择。American Griffiti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表现形式几乎像歌舞片,情感饱满而美好。这部Semetery Junction则充满丰满的细节,有很多微妙的地方,让同对生命中的选择困惑不已无法做决定(但年龄已经……厄)的我感动不已。另外这部电影还涉及“成功”男士和“好妻子”什么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男人要按照自己的心来选择人生道路已经不易,但对女人来说则更加需要对自己的洞察和勇气。

另外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几位长辈。Freddie的父母和祖母总在不断吵嘴,而Bruce的父亲更是一个非常retarted的男人。生活已经对长辈做出了这么多的毁坏,年轻人很容易发觉他们难以依赖父母取得建议。

Cemetery Junction也不乏感情饱满的时刻,就在几位朋友去酒吧的那一段。只是这种感情更加真实,后来还带有泄愤。Bruce跳舞的那一段非常美,看得好尽情。后来接着的可怕的事情,也是尽情的一部分。人成熟的标志不是减少感情,而是抑制恶意的感情而鼓励美好的感情。

扮演Bruce的演员Tom Hughes非常美。我甚至觉得他的暴牙都为他平添了几分魅力。

10/10

Amazing Grace讲述的是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一场企图将贩卖黑奴列入违法的政治运动。这种题材的片子其实很容易做得或者过于乏味或者过于煽情。我觉得这个片做得很好。它好在,并没有过于简化politics,而是和passion并存。首相William Pitt的存在,就分担了所有的politics,让主角William Wilberforce纯粹为passion驱动。我很感动Pitt在病床上握着Wilber的手说,我现在很害怕,我希望能有你这样的勇气和信念。

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我非常着迷。但凡有权力的地方,必定有politics, pulling strings和不诚实的地方。但是真的想Wilberforce这样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想法被人接受。

这部片中的支持和反对黑奴的人,各自不同。也是让这部电影免于流于简单煽情电影的一个因素。这也是politics。片中的Pitt,‘利用’了Wilberforce成功成为了首相。之后政治动向有变,支持解放黑奴变成危险的事情,Wilber也就和首相分道扬镳了。Wilber似乎又是虔诚的教徒,所以无法和更加反叛的Clarkson走在一起。反对解放黑奴的一方也有各种说法。这其实比较像真实会发生的政治纠纷。

这部电影里我还很喜欢的一个主题是,如果你看到世界上的缺陷,你应该尽力去做什么来改变。这是Wilber一开始的选择。看看我自己,只能有力量想办法为自己谋那么一丁点利。我希望,也许,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把自己establish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是不是能做一些真正有用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Amazing Grace这首歌。原来它的来历和黑奴有关,是作者忏悔自己参与贩卖黑奴所作。

会去找这部电影来看当然是因为Benedict Cumberbatch。他的气质有点捉摸不定,但该commanding的时候还是很深沉有力,很适合演Sherlock,也很适合演这位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William Pitt在24岁的时候当上了首相)。剧中还有一票强大的英国演员。

下面是Lord Fox最后发表的一席话:

When people think of great men, they think of men like Napoleon. Men of violence. Rarely do they think of peaceful men. But contrast to the reception they’ll receive when they return home from their battles, Napoleon will arrive in pomp and in power. A man who’s achieved the very summit of earthly ambition. Yet his dreams will be haunted by the oppressions of war. William Wilberforce, however, will return to his family, lay his head on his pillow and remember the slave trade is no more.

9/10

bookmark_border一些简单乐理

昨天翻了一本乐理的dummie系列书。

乐理的书一开始是音高、节奏等。然后是和弦的解释。之后是和弦的变化,form啊,genre啊什么的。我仔细看了的是和弦部分。另外对于规范的中英文term,我就先不细考了orz。
下面是笔记:
(符号说明:用字母表示音名。Do:C, Do sharp:C#, Do flat:Cb)

先是两个音的quantity,中文可能是叫几度音。
unison(0度,两个一样的音)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sixth
seventh
octave(8度)

度之间的分隔,是五线谱上面相隔的位置。C和D是second,C和D#也是second。我觉得这种说法很confusing。我自己都是用几个半音来区别的。后面介绍和弦的时候也用了半音,我感觉几度的说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太科学。现在么熟悉几度的说法可以用来叫出那些个音的关系的名字,同时搞一下脑子。

=======一些音高关系的名称(很多有重复来着)

用来称呼1,4,5,8度音的叫法:perfect(P), diminished(dim), augmented(aug)
dim比perfect少半个音,aug比perfect多半个音。

unison
不存在diminished unison
相隔0个半音:perfect unison
相隔1个半音:augmented unison

fourth
相隔4个半音:diminished fourth
相隔5个半音:perfect fourth
相隔6个半音:augmented fourth
除了FB以外,所有的natural的4度音(CF,DG,EA,GC,AD,BE,也就是钢琴上相隔两个白键(不包括它们自己)的音)都是perfect fourth。
FB相隔6个半音,FBb或F#B才是perfect fourth

fifth
相隔6个半音:dimished fifth
相隔7个半音:perfect fifth
相隔8个半音:augmented fifth
除了BF以外,所有的natural的5度音(CG,DA,EB,FC,GD,AE,也就是钢琴上相隔三个白键(不包括它们自己)的音)都是perfect fifth。
BF相隔6个半音,BF#或BbF才是perfect fifth

octave
相隔11个半音:diminished octave
相隔12个半音:perfect octave
相隔13个半音:augmented octave

用来称呼2,3,6,7度音:major(M或maj), minor(m或min), diminished(dim), augmented(aug)

second
相隔0个半音:diminished second
相隔1个半音:minor second
相隔2个半音:major second
相隔3个半音:augmented second
除了EF和BA之外,所有的natural second(也就是钢琴上相邻的两个白键<<我总是觉得光拿白键来说话不太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是major second。比major少半度音就是minor,再少半度叫diminished second,其实就是perfect unison。比major多半度叫augmented second。

third
相隔2个半音:diminished third
相隔3个半音:minor third
相隔4个半音:major third
相隔5个半音:augmented third

sixth
相隔7个半音:diminished sixth
相隔8个半音:minor sixth
相隔9个半音:major sixth
相隔10个半音:augmented sixth

seventh
相隔9个半音:diminished seventh
相隔10个半音:minor seventh
相隔11个半音:major seventh
相隔12个半音:augmented seventh

小结(自己弄的,希望不要有错呀~也不知这样混起来说是不是通常的习惯):
相隔:P系列说法/Mm系列说法
相隔0个半音:perfect unison / diminished second
相隔1个半音:augmented unison / major second
相隔2个半音:/major second, diminished third
相隔3个半音:/augmented second, minor third
相隔4个半音:diminished fourth / major third
相隔5个半音:perfect fourth / augmented third
相隔6个半音:augmented fourth, diminished fifth /
相隔7个半音:perfect fifth / diminished sixth
相隔8个半音:augmented fifth / minor sixth
相隔9个半音:/ major sixth, diminished seventh
相隔10个半音:/ augmented sixth, minor seventh
相隔11个半音:diminished octave / major seventh
相隔12个半音:perfect octave / augmented seventh
相隔13个半音:augmented octave /

C大调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我就用相隔多少半音表示吧?):
0,2,4,5,7,9,11,12
C小调(和声)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
0,2,3,5,7,8,11,12
C小调(旋律)音阶的各个音和C的关系是:
0,2,3,5,7,9,11,12,10,8,7,5,3,2,0

=======和弦chords(都用root为C作例子~)
三个音的和弦叫traid

major traid
符号:Cmaj
音:CEG
相隔半音:4,3(7)
就是大调的第1,3,5个音啦~

minor traid
符号:Cmin
音:CEbG
相隔半音:3,4(7)
就是小调的第1,3,5个音

augmented traid
符号:Caug
音:CEG#
相隔半音:4,4(8)
major和弦第三个音升半个音

diminished traid
符号:Cdim
音:CEbGb
相隔半音:3,3(6)
minor和弦第三个音降半个音

traid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叫Seventh Chord。下面是各种7和弦:
major seventh
符号:Cmaj7
音:CEGB
相隔半音:4,3,4(11)
就是Cmaj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和C之间的关系是major seventh(11)

minor seventh
符号:Cmi7或Cmin7
音:CEbGBb
相隔半音:3,4,3(10)
就是Cmin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dorminant seventh
符号:C7
音:CEGBb
相隔半音:4,3,3(10)
就是Cmaj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这个就是国内教材中看到的属七和弦啦。

minor 7 flat 5 chords (或者叫做half-diminished)
符号:Cm7(b5)
音:CEbGbBb
相隔半音:3,3,4(10)
就是Cdim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所以也叫半diminished),和C之间的关系是minor seventh(10)

diminished seventh
符号:Cdim7
音:CEbGbBbb
相隔半音:3,3,3(9)
就是Cdim后面加一个minor third(3),和C之间的关系是diminished seventh(9)
这个就是国内教材中看到的叫做减七和弦。为啥其它几个似乎没看到过(不过我也没怎么找过)。减七和弦听起来很阴郁,因为全都是minor third。但是弹起来很有趣,每个音之间都相隔3个半音。

minor-major seventh
符号:CminMA7
音:CEbGB
相隔半音:3,4,4(11)
就是Cmin后面加一个major third(4),和C之间的关系是major seventh(11)

为什么要知道乐理呢?
音乐嘛,光研究音高关系(而忽略音色啊节奏什么的)就有好多的可能性。很有必要整理一下。不过面对有这么多可能性的事物,哪个组织的办法比较简约,比较能概括本质和提纲挈领,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哈哈。没有能力整理的话,先知道个传统的说法也无妨。不过我觉得刚才整理的那堆,冗余信息太多了,不是个很好的组织方式呀。

bookmark_borderFirst Contact – Failure

不敢说看明白了《索拉里斯星》这本书。不过呢,看书的时候倒是有很多别的想法,暂且在这里写几个我还记得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容易让我走神乱想。这个小说涉及的想法,比如什么是sentient的being什么的,很难让我的思维就停留在小说里。

在地球上,人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物种(除了海豚和老鼠),是不是造成了人类很难和其它物种沟通?人类内部就已经很难以沟通了呢。科幻作品中,first contact的题材很常见,但是表现失败的first contact倒似乎不多见。(这倒让我想起《与拉玛的相会》,也是科学家在试图理解外星产物,最后没有得出结论的)其实仔细想想,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无法了解呢,和alien接触的话失败的可能性应该远远大于成功吧。再说,所谓的理解又是什么?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受impose在别人身上。理解是相对的,不理解才是绝对的。

呵呵,这种想法是不是太悲观了啊。其实,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的一点,是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凯尔文经历了很多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波折,也思考了很多科学问题,虽然有得有失,也似乎没有达到什么确定的知识或发现,但是他体验了更多,明白得更多,达到了一种比较豁达的境界,和坦然的心情。从人类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岂不是渺小的我们所最多能追求的了吗?(<-这句话很不通顺啊,可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怎么样把它写通啊orz)

这本书是很硬科幻的风格,充满了大量的科学细节。作者呢,我觉得肯定是写过论文啥的,很热衷于介绍“索拉里斯学”(<-就是指,发现了这个奇特的星球之后,研究这个星球成为了一门学科)的历史。他介绍的索拉里斯学家各个性格不一样,就像我们会介绍真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一样。不过呢,人类很“硬”地发现了这个星球之后,小说很快就软下来了,因为没法硬。人类完全不能理解索拉里斯。人类的理论就像是古希腊学者的自然科学一样莽撞。

嗯人类之间的确很难沟通,语言就是个问题。作者授权中译本从德文版翻译。我在网上看到英译本是从法文版翻译的。对于沟通这种事情,这位作者肯定有很多见解。

bookmark_borderIt’s the Pile of Good Things That Matters

作为地球人我见过梵高的作品的样子。但是我不懂欣赏。看了Vincent and the Doctor之后,忽然梵高的作品中我心中活了起来。他笔下金色的麦田,夕阳下蓝色和黄色相间的田野,他画的室内的灯光一圈圈的光线。他的作品和一般的那些色彩厚重、技法规整的油画是多么不同啊!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创造出了它们?我那么多感触都是由Doctor Who的一个剧本引发,这个剧本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但是要不是同样的感动激发了Richard Curtis,这个剧本怎么会强烈地散发着这种感动呢?

有一种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叫做痛苦挣扎的艺术家。通常提起这样的模式,人们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如今在我看来,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靠一些illusion才能保持“正常”。俗人相信金钱名利,或者追求享乐。也有矫情的人沉浸在矫情中。凡人都多多少少按照不同比例地沾有这些。他们也享受着小小的幸福和快乐,感受着无奈和痛苦。但是,真正敏感、正直的心灵不能容忍这些。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体会到最美好的美。因此幸福和痛苦是相连的。正如Curtis的剧本里写的:每个生命都是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a pile of bad things,积极的方面不会减轻痛苦,然而反过来,真正的美好也不会因为痛苦和黑暗而degrade。

人多多少少都具有那种敏感和正直的艺术家气质。世界上也有很多艺术家。但有时候艺术家会沉迷于表现痛苦,这其实也是一条弯路。

我理解中让我感动不已的梵高,是最诚实地在美好和痛苦之间挣扎的一个人物。生机勃勃的光彩,和绝望的黑暗,一直存在于他的画作和经历中。

我去读了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主要因为1)我希望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2)这本书的原名Lust For Life让我觉得很贴切。我对这本小说有两点严重的不满。

一个是我看不出小说形式的价值何在。小说本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这本书为了靠近史实也就无法发挥。但要通过这本小说去了解真实的梵高,又让人不放心。这位作者看起来是一位谦虚、传统的人,他的经历看起来挺顺当,他的妻子是一位编辑,他们一直合作,关系和睦。作者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对挣扎,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写入了小说,我觉得对梵高是一种降级。

另一个不满的地方是,我前文所述的那种挣扎和美好,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确作者写了很多痛苦,也写了梵高受激发天天发奋作画,但是我看起来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比如说,梵高在比利时见识了艰苦的矿工。一开始梵高希望用基督教给他们带去慰籍,他也把自己的钱和物品分享给矿工,自己几乎和矿工同样艰苦。但是宗教的力量显然敌不过经济利益。最好梵高的教职也被解除了。这其实是一个disillusion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梵高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开始他看到艰苦的矿工很不忍心,投入大量心血要帮助他们。可是后来他还是住在那些人中间,就能忍受自己的不作为了吗?我觉得作者这里的处理太简陋了,特别是在他很煽情地写了梵高如何帮助矿工之后……再一个例子是梵高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精神病状况。梵高作画的巅峰期是他开始患精神病的时期。这里如果能仅仅摆出一些真实的事件,再加上各种医学解释就好了。这是梵高最神秘的地方,看着作者impose上去的对话、心理描写等等,我觉得有点不妥。

但是这位作者显然是受了梵高的激发。他为了写这本书作了很多功课,拜访了健在的认识梵高本人的人,重访了梵高去过的地方,阅读了他的信件。作者的出发点很好,努力也很诚恳。

当然,我也只是把自己的理解impose上去。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真实的挣扎和最深的美好体验,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肯定比我的复杂许多。但是,这本书似乎连我的体验都达不到。

bookmark_border到底为什么爱漫画!

自己号称是geek,却不热衷漫画和漫画电影,所以看到很high的漫画geek,总是无法感受他们:)不过Kick-Ass很对我胃口啦!这位导演Matthew Vaughn我追定你了!近年来漫画电影尽追求大场面,对不起,我看见的满眼都是,delusion of grandeur!我宁愿看到Kick-Ass这样快节奏,有很多让人惊诧不已的场面的电影。一般看超级英雄打架是件无聊的事情,他要么轻而易举打赢,要么就身负重伤离去但还会卷土重来。Kick-Ass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主角Kick-Ass也是迎合了当今世界对囧的流行。

透过这电影,我似乎还能看见演员和剧组人员对漫画的热爱。说实话,粉丝的爱似乎已经成为我判断一件事物的重要标准(当然最终我自己爱不爱还得看这件事物本身)。别的漫画电影,我只能看见演员和剧组人员在努力满足大家的期待。Kick-Ass的漫画原著,就是在和导演的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创作的。连Nicolas Cage这个我一向很讨厌的演员在这里也不讨厌了。据说他是超级英雄迷,曾经考虑要演超人。这次终于让他过了一把超级英雄瘾。

Hit Girl实在太赞了!!!看到的所有赞词都不过分。

不满的地方是,由于听Mika的歌曲先,我对这个片的期待是会玩纯良。实际上纯良玩得没有我期待的多。

Kick-Ass本人,是这里面最不酷的超级英雄。不过我阿姨心大发作,居然萌上了这个小子。点了IMDb看,发现此人居然是个90后。再一点,发现人家已经订婚了,居然还是和一位60后(他们的孩子今年7月刚出生……)……她是他上一部片子的导演……真神奇!

扮演Kick-Ass的Aaron Johnson和扮演反派的七王子叔叔Mark Strong(BTW,Stardust和福尔摩斯里,Mark Strong都扮演了类似的坏人,觉得他被type cast了)都是英国人,但是他们美国口音都说得很美国。我用的这个字幕质量很差,好多台词我都没完全搞清楚……

还有……Mika的这首歌居然在这么后面……估计要是在国内上映的话在电影院肯定看不到这首歌就被掐了。

bookmark_border古典/流行The Resistance(外一则)

(本文准备随便写写对Muse的这个专辑的感想,我这个对古典和流行都一知半解的人要开始大放厥词了……!)

当时我还没有迷上Muse,仔细听了The Resistance这张专辑后最大的想法是,这张专辑似乎印证了我一直的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那就是流行音乐和浪漫派古典音乐是想通的。这张专辑上Unnatural Seclection开头是管风琴音色,很古典的乐器;I Belong to You和United States of Eurasia这两首都很好地衔接了正统的古典音乐;最后的三首歌则直接用Symphony做歌名,主唱的歌声也混合在交响乐乐器配乐中,和我们听的电影配乐差不多了。

其实说到古典音乐,我的感觉是,喜欢不同方面的古典音乐的人之间的隔阂是很大的。迄今为止引起我兴趣的古典音乐就是巴赫。另外我也弹过极少量的浪漫时期音乐,给我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后来迷上了Muse,就去练了United States of Eurasia中用到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我的感受更加清晰了。

先说一下迷上Muse。我想迷上Muse是从得知他们这张专辑的创作意图开始的。经过T的点拨(之前我还没有有兴趣到去研究他们的创作意图),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专辑和1984的关系,才去开始了解主创Matt Bellamy的意图。从对极权的愤青式观点,到运动式的反抗精神,到政治方面阴谋论猜想,到科幻,到无神论等等。我似乎还从他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积极的方面,还有一种运动式的进取精神。一点一点,他的意图居然能和我心中的很多不同的方面对应起来……也许,的确同样关注这些的,可以是一个人群吧……

所以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和听众交流的媒介,不仅用到音乐语言,更用到的是真正的语言,用歌词、表演、访谈等方式来传播想法。而我们普通人听音乐的时候,(至少我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先得到的印象是对音乐本身,在听音乐的时候听到几耳朵歌词。如果被勾住了,才会去了解背后的创作意图。

下面贴一下我录的肖邦夜曲。这首曲子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练好。不过我怀疑我没有时间去仔细练它了。这个录音整体还可以听听,大多数装饰音都被我简化了,有两处特殊的节奏也被我简化了,当然还有好几个弹错的地方。弹肖邦的感想就是,非常模式化。和弦基本上一两个小节变一次,什么和弦看左手即可。当然,浪漫派音乐的和弦变得很美妙,很好听很畅快。为了达到华丽的效果,音高跨度非常大,花里胡哨的东西特别多,也增加了难度。

我弹的这个,和Eurasia中感觉有点不一样。我弹得太纵容自己跟着感觉走了。其实我也有想要弹舒缓一点的愿望,但是我的舒缓听起来总是有点生硬的感觉。这应该是弹的不熟的关系吧。

================
外一则:重录Big My Secret

今天录弹琴,就顺手又录了一遍Big My Secret。距离第一次弹出这首曲子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作为目前唯一既可以表演我又有兴趣的曲子,我有空就会弹个一遍,讲不定某天可以给谁表演一下orz。我现在已经对它熟悉得很了(不过我其实还是没有仔细分析过这首歌,对我而言它“出生”在我会去分析一首歌之前,它现在对我而言是一种表达而已~)。越弹越觉得同一个曲子的可能性好多。最近也许是我自己心情压抑的关系,弹琴比较有爆发力,很有表达欲。但也造成有些地方弹得太急了。

bookmark_border2010-06-16 Mika 香港演唱会记录

时隔半年,Mika这个勤奋的好孩子又降临香港。也许是因为不是第一次,也许是因为离上一次太近,也许还有别的原因,这一次没有上一次那么尽情。

首先这次主办方或者Mika方面(不知是谁的工作)准备就有点不足,没有专门设计海报。展馆楼下的活动海报栏里居然是白纸黑字的Mika Live in Hong Kong字样。然而演出场地却比上次大,让人有一种他是在趁着上一次的成功而一下子吞更大的果子的感觉。当初没有及时买票,后来决定买的时候,我们纠结了一下,最后买了第二排最旁边的座位。事实表明这个决定还是不错的,因为一开场大家都站起来挤到中间去了,就是大家唱唱跳跳的时候那几排椅子很讨厌。演出的开场完全没有上一次宇航员开场的那种饱满的气氛,而是直接用Mika每场show惯用的开场曲目Relax, Take It Easy开场。(他是不是迷信这首歌呢……)

插一句,我宣称自己不是因为最近迷Muse而对Mika的音乐有了冷淡。不过我的确对Mika的音乐和作风有了新的想法……

作为这次亚洲巡回的最后一站,我觉得Mika看起来有点不在状态。不过他还是很到位地展开了一堆设计好的表演。道具比上一次多了,有巨大的Billy Brown条幅、Big Girl充气娃娃,服装和舞台设计也比上一次华丽了。开场前我们看到的舞台是和巴黎王子公园那一场类似的人脸背景。不过开场后就变成了诡异的Songs For Sorrow封面的骷髅图案。Mika其实也是个衣服架子,穿啥都很好看。这次的大花设计舞台布景和服装非常漂亮。

曲目和上次的有很大的不一样。具体我现在完全不记得了……印象深的是有一段单独弹唱Over My Shoulder。他说这首歌是他15岁(具体几岁我忘了啊!)写的。(这的确是一首很简单的歌曲……只有四、五个和弦……而且和弦铺得很浅显,节奏也很简单。)

我个人最high的时候是Kick-Ass这首。啊!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首歌了!“We are young! We are strong!”这样的歌词不知我还能无顾忌地吼多久……

再说一说我对Mika的新想法。我仍然很爱他的音乐表达天分、他有点怪异有点乖巧的风格、他有感染力的表演,还有他表面欢乐实际却不天真的特点。不过总体上,他是一个管理得很好的商业音乐人。明智的管理层当然是好事。Muse比他要大和强很多,肯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工作。但是Muse就有一种“玩音乐”的感觉。最近Mika给我的感觉好像是,玩表演、然后混迹于娱乐圈。好吧可能这就是pop和rock的区别吧。

这次演出中有一段表演是他把自己的乐队成员一个一个枪杀了。看的时候觉得起起哄挺欢乐。但是之后又看到乐队成员经常参加表演。不禁觉得这演出的音乐成分太少了。的确,流行音乐本来就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一种表达而已。但我似乎只想在音乐中释放自我,只想看演唱者和乐队一首一首歌唱下来,因为,音乐本身才是让我觉得能和演唱者/作曲者交流的媒介。

贴图:
一开始的装束。图片来自……不记得了^^b

很喜欢后来这个大花造型。图片来自粉丝上传至官网:
http://www.mikasounds.com/profile/image/375147/144270

其实我觉得这些“牛鬼神蛇”们也有点distracting,更不喜欢乐队成员也经常这样装扮……
不过这张图很漂亮。偷自豆瓣: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515942727/
另外这次有请本地的粉丝参与表演。开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几个极度兴奋的小女孩穿着类似lolipop girl的裙子在观众席里。后来她们真的上台去了。

背后有更多的花=v=
图片来自MikaFanClub……

We Are Go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