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看完随手写。

如果你完全不想被剧透,请不要读豆瓣的简介,也不要继续读本文。

---------------------

--------剧透警戒线--------

----剧透标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对心理学我一直有点回避,因为我一方面无法理解,另一方面又觉得任何结论是不是都太草率了。(我直觉到了self reference的怪圈(还是不要为懒找借口了。。。

我所有的思考,似乎总是从某个罗素的只言片语出发。这次的是:人与人是无法做到平等的,最大的不平等就在于智力。我意识到我接受这个观点没有很大困难的原因是,这个观点以智力来划分,我自以为自己不吃亏。

小说中,查理的智力增加的部分,读起来充满希望。比如下面这段:

我知道不该再结束实验室的工作后又继续再校园里闲逛,但看到年轻学生腋下夹着课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谈论刚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确实很让人兴奋。真希望我也能够跟他们坐在校园自助餐厅里,一起争辩书本里的内容和政治、思想。每次听到他们在讨论是个、哲学和科学,我都会很兴奋。那些伟大的名字——莎士比亚、米尔顿、爱因斯坦、牛顿、弗洛伊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以及其他名字出现时,就像暮鼓晨钟一样敲入我脑海。

(摘抄这段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暮鼓晨钟”这个词,我一直以为是“薄暮晨钟”。)

而紧接着这句,超级喜欢:

现在,我已经了解要上大学受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经由学习,去推翻生活中原本相信的事,去认知事情并不像表面的那样。

好了,其实学习,只是书中的一个话题。另外的一个话题是,智慧和智力的关系。显然,没有什么手术能够直接带来智慧?罗素说(又来了),技术的发展超出智慧的发展,是当代的问题。这里则把智力当作技术来看,不同的是,智力是智慧的前提之一吧。

读完书,最揪心的莫过于查理的结局。看到他走下坡路的时候,我有点希望他自杀结束。但是作者让我们心痛地读下去。现在我觉得,自杀不是好结局,因为那样一来,就一点殉道者的意味。不该把那种元素掺合进来。我们看到,弱智的查理选择了与人为善(天才时候的查理,特别是刚开始难以接受自己会走下坡路的时候,很暴躁。),变成了一开始希望变聪明的那个查理。

话说回来,换一个别的作者(特别是东亚的作者(我在想的是《手中纸,心中爱》,和《东京塔》)),可能会把情节略煽向我觉得有点不健康的感伤情调。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查理说他不后悔做了这个试验。甚至最后略带幽默地说,我只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为科学做过贡献地笨人。故事里好几次说到要尊重人。弱智的查理和聪明的查理,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我有点觉得他们几乎不像是同一个人,也许我是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偏见和歧视。

不管人受到什么限制,生命的意义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对他人的宽容。

P.S.: 查理预知自己的智力会回退,这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一样让人绝望。这又让我想起了Terry Pratchett的Choosing to die纪录片。我喜欢本书里没有选择自杀的结局,也喜欢现实中知道自己老年痴呆而选择死亡的人。后者毕竟是对自己珍视智力这件事make a stand。这么说来,那些追求金钱的人破产后自杀呢?我的思路经过几轮meta化,结论是,科幻驱使读者变得open mind。:)

bookmark_border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

Alexei Panshin,好歹是得过星云奖的作者,但不太出名。他作品似乎不多,除了Rite of Passage之外,只有少数几本的fiction。他的另外一些比较出名的书是科幻作品的评论。当年Rite of Passage击中了我的某根心弦,所以这个作者的书我肯定要追看一些的。没怎么做研究就选择了这本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主要是被这个诗意的标题吸引。

这本书是Panshin的一些短篇的集合。我没太研究这些故事的写作时间,但感觉它们是一些还不够成熟的点子。读前半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主题是成长。成长是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果你从来没有怀疑过既有的标准,那你就没有成长过。”慢慢地,最后一篇读完后我觉得作者在说的是一种政治观点。我依稀明白罗素说的“政治欲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基本欲望”的意思了。即使是如此reluctant要把观点加给别人的人,也可以有政治欲望。

虽然这些故事多少给人一种不太成熟的感觉,作者没把它们当作自己的重头戏来写,但是整本书给我感觉很有诗意,很美。我印象中最美的是When the Vertical World Becomes Horizontal里:

“Who?” he asked. “Who?”
“You,” they said. “You.”

我一点也不懂诗,但是我觉得这很可能就是诗的节奏。

这一篇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喜欢它这种“新的纪元就要开始了”的感觉。我还喜欢它的略带荒诞的感觉。什么是vertical world?什么是变为horizontal?没有说明,无需说明。

How Can We Sink When We Can Fly这一篇,非常的奇怪。开头的人物似乎是写实的,有作者自己,和他妻子Cory。发生的事情我也没看懂。最后作者构思出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是神的世界,一个小神成长中,要去挑战传说中最难做神的时代:1970年代。

书中一开始有几篇是星球vs飞船文明的设定,和Rite of Passage一样。RoP中,作者有暗示飞船文明没有发展方向。我一直认为RoP中一定程度上飞船代表美国,星球代表落后国家。所以我没想到作者的星球vs飞船的设定其实非常是pro星球的。书中的两篇,和RoP的视角截然不同。

书的最后一篇是Farewell to Yesterday’s Tomorrow,其实是一篇小随笔。作者谙熟科幻小说,而且是对着时代政治来看小说的。科幻小说的历史研究起来一定很有趣。我读最后一篇的时候,暗自觉得作者对未来的观点乐观得太天真。结果读完后,看到作者补了一篇说,他也觉得自己当年的乐观现在看来很窘。

Panshin还是击中了我的心弦——他的乐观、对成长的理解、对政治的理想,都击中我。为了能看明白他的科幻评论,我要去多读科幻:)

下面让我以最后一篇结尾的摘抄来结束吧:

Perhaps the greatest puzzle is the degree to which politics-as-usual has lagged behind imagin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realities.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politics, it is imagination that leads the way and politics that eventually – if only with the greatest reluctance – follows.

Farewell, yesterday’s tomorrow. The sooner you’re gone, the better. Welcome, new ways of living and becoming fully human. You can’t come too soon.

bookmark_borderHP statistics

最近在听有声书。已经听到了最后一本的近一半。忽然想统计一下数据:

title word count audio book length audio book minutes words per minute read time read time minutes words per minute word per minute diff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76,944 08:22:22 502 153.27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85,141 09:42:36 583 146.04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107,253 12:02:45 723 148.34 10:42:00 642 167.06 -18.72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190,637 20:55:36 1,256 151.78 20:39:00 1,239 153.86 -2.08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257,045 28:51:11 1,731 148.50 22:39:00 1,359 189.14 -40.65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168,923 20:33:36 1,234 136.89 16:12:00 972 173.79 -36.90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198,227 24:03:07 1,443 137.37 19:34:00 1,174 168.85 -31.48

这里读书时间是我用一个APP统计的。前两本书没有统计。

可以看见,最长的一本书是凤凰社,长度差不多是最短的第一本书的三倍。这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读书普遍比念书快每分钟可以多读二三十个字,但不知为何火焰杯的速度差不多,也许是我统计出错了?

从这些数字中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bookmark_borderHP 完结感想

看完后的感想是:情节太曲折了。线索太多太复杂了。而我的第一遍看就这样完成了。以后会重看,会先听一遍有声书。

整体上,最后一本书我给了五星。它给整个系列一个高潮的结尾。很多流行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拍电影。但罗琳直到最后,仍然充满细节和构思。

看完后回味,觉得很难接受Dumbledore的“黑历史”和复杂的计划。现在我有点想不清楚到底哪些情节是他设计好的,哪些是出乎他意料的。说到黑历史,高大全如Dumbledore,看到他年轻时的另一面,这本来可以是塑造人物的好手法。可是,他年轻时会以“for the greater good”为口号,这一点只让我觉得人物形象和性格前后不连贯。他有没有因为妹妹的遭遇而恨麻瓜呢?如果妹妹的死,和他后来的对不同“人种”的宽容,有更直接的联系,那我会觉得这个幡然改变丰富了Dumbledore的形象。可惜这个情节我不太满意。

Dumbledore的计划复杂过头,这也是我很不能接受的。Snape问的那句:“你保护Harry就是为了他能在合适的时候牺牲吗?”Dumbledore没有正面回答,而我作为读者,也想不出该怎样为他回答。

Snape的回忆里,紧接着的有Dumbledore要求他把Harry离开Dursley家的日期泄露给伏地魔,并且要求他,为了取得伏地魔的完全信任,要act your part,这个要求,夺走了Mad-eye的生命,也George Weasley的一只耳朵。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危及信任自己的人的性命的事情,让我觉得很不耻。

Snape完全圣人化了。这也不是我非常喜欢的(汗)。我觉得作者在和我作对,不让我把喜欢的角色喜欢到底,讨厌的角色讨厌到底:)

作为一个儿童读物,死掉这么多角色,真的是合法的么?!Dobby死掉的时候真的很伤心,他又不是什么强大的人物,而是大家的好朋友。Lupin和Tonks的情节,勾起了我好久没有燃烧的大叔控。他们的死,都没有被描述到。至此,Harry的父辈那一群人,全都死掉了。还有Fred的死。。。

想来当初Sirius的死,一定让很多小朋友难以接受。

“千面英雄”里,少年成长为英雄的途中,一条定律是父辈的离开。可惜Harry没有给我特别多的感动。前三本书里,Harry的出挑写得一点也不过分。但后来,我越来越难以接受Harry了。除了最后他的自我牺牲很让人感动以外,他经常过于impulsive,不是我喜欢的。而他的自我牺牲给我的感动,也很standard,完全不可以和之前Dumbledore的一些言语给我带来的感动相比。

就这样,HP系列读完了。我还重看了一遍整个系列电影。情节上电影比书差多了,难怪我当初没看进去。

bookmark_borderHP 4&5

4好像都没有写就去读了5,我读得太快了,有点负罪感。现在几乎记不得对4有什么感想了,只记得4的时候Harry还没那么让人感到讨厌。另外,虽然我看过全套HP电影,但因为完全没看懂/没好好看电影,电影基本上没有对我读书造成剧透,除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当年火焰杯的电影是为了看David Tennant而看的,所以我一直记得贯穿整个故事,Barty Crouchy Jr.把自己变作了Mad Eye Moody。。。

4和5的长度是前三本书的两倍。。。但好看程度是前三本书的一半。啊,现在记起来了,读4的时候我一直在想,Harry,Ron和Hermione三个人经过三年的紧密的友谊,为什么会在4里面一直在为各种事情闹别扭,这点很讨厌。Ron觉得自己被Harry的光环遮蔽了,他们和好后又为找不到女伴参加舞会而烦恼……同时,Triwizard Tournament+舞会这个设定让人觉得很做作……不过,整体上除了他不肯主动和Ron和好之外,我没怎么讨厌Harry。Harry水底救人的事情我还觉得挺感动的。

没想到到了凤凰社,Harry的性格真是让人无语。一开始在家收不到邮件,但后来来到Weasley家和大家团聚后,就开始发小脾气。。。回到学校发现被那个可怕的女人占领了,他也不知道收敛一些,反而几次三番惹祸。。。发现自己父亲当年不是自己想象的完人之后大受打击,不顾风头正紧大闹学校为的就是和Sirius谈心几句。。。最让人恼火的是,他一直最尊敬的人:Dumbledore,Sirius,Lupin,都几次跟他强调要好好跟着Snape学习那个闭心术,可是他就是忽略,甚至还对Hermione撒谎。。。

以前朋友说过,HP系列的走向,作者受到粉丝的影响太多了。我可以想象Alan Rickman的粉丝的影响,让作者想要洗白Snape。前几本书里的Snape小心眼、不公正到了我很鄙视的程度。但是,如果只是Dumbledore信任他、他只是伪装着恨Harry什么的,我可以接受。。这本书里,Harry性格那么糟糕,我都要同情Snape了。

凤凰社整本书我基本没有过什么感动。希望后面的两本会好些……另外,不要再变长了!!

bookmark_borderHP 2&3

我一定是读得太快了,这样不好。我要求过自己每读一本书要写一下记录。由于读得太快,似乎也写不出来。但我先勉强自己写一些吧。

下面随意写一些现在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

Hagrid总是很萌各种动物。没想到第三部他就被任命为Care for magical creatures这门课的老师。而第二部的故事,也是为他洗清了最初他被开除的那个罪名。Hagrid让我想到了Primeval里的Abbey(虽然后者是可爱聪明的小女孩)。

我感觉第二部和第三部恐怖的元素比第一部多,这方面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里,他们最终的那个解决方案:解开了各个老师出的题。第二部里我觉得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是,尽管有那么多恐怖的事情发生,Harry好几次都决定不去向Dumbledore求助,这里让人觉得有一点点生硬。

在每本书的结尾,Dumbledore说一些很睿智的话是公式。第一本是说,只有Harry想要得到魔法石,其他人想要得到的是魔法石带来的东西。第二本的结尾,Harry担心自己有Slytherin的潜质,Dumbledore说,是我们的选择(而不是我们具有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第三部的结尾,Dumbledore说了和甘道夫类似的话:有一天你会为了放过那老鼠而感到高兴。

第三部里,我一直在期待Crookshanks会变成人,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来历。。。

卢平是谦谦君子,有点花痴他。我印象中以前看过扮演这个角色的David Thewlis的另一个电影(一直以为是Princess Bride里的恶劣国王),找了一下发现是一部叫做龙之心的电影……我虽然看过全部的HP电影,但除了家喻户晓的主角和主要反派以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这个角色的演员,而角色的内容完全没印象,这一点对我读书的时候保持suspense,没有剧透影响很不错。

总之,我是儿童故事爱好者。HP很适合给我读:)

bookmark_border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读完之前一本书后寂寞地翻Kindle的时候想找个light reading。找上了HP。我之前看过HP电影系列,但完全无感。没想到一读上书就入了迷。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完美。:)

(同样是讲有天赋的魔法少年成长的故事,Merlin的故事就……)

故事编排得很精巧,读起来引人入胜。最最感动的地方,是最后关于Neville的部分(之前都是各种小感动,读到这段的时候内心被震动了一下——genuine的感动,没错的)。对于这个傻乎乎、魔法天赋比较低的同学,处理得不好的作者会过分同情,或者干脆用来作炮灰——好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炮灰,everybody lives,这也是我喜欢儿童故事的地方:)

但我心里也有一丝疑惑,虽然并不完全针对HP,那就是,现在的情节饱满的小说,都像是等着被电影改编。如《魔戒》那样的超越时代的作品,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找了。

bookmark_borderThe Invisible Man

科幻鼻祖时代的作品,我本来的期待是,非常solid的细节描写、中立的道德判断。前者完全实现,后者略低于我的期望。故事的后半部分,隐形人变得穷凶极恶。

Aileen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比光自己读收获多很多。H G Wells是个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己对社会看法的作者,他流传甚广的科幻作品,只是他早期的作品。后来,他写了很多非科幻,但没有他的科幻作品流传广。

bookmark_border图灵:The Enigma

合上书之后,我的想法主要分两块:一是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终于向现代迈进了。二是对这本书的subject的着迷。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有人说,他们也许会更喜欢冯·诺依曼这样的科学家。我心里默默地小摇头。也许应该找本冯·诺依曼传记看看:)

一直读到很后面,包括已经读完的现在,希尔伯特世纪问题、哥德尔定理,特别是康托尔对角线导出无理数一直盘绕在我脑中。“不可计算数”的发现,让图灵更加看清了“可计算数”。他之后的工作,都在挖掘“可计算”,真的要把“计算”付诸现实,不论是二战中情报解密,还是后来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很大胆的生化计算。

以前读罗素传记,知道数理逻辑体系当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读GEB的时候知道了哥德尔定理是罗素和怀特海在数理逻辑走不下去的下一步。我应该真的是个感性的人,只有在读传记的时候,有一定的情感推动,我才能大致理解这些东西。

还有让我有点意料之外的是,原来那个时代,量子物理和数理逻辑的发展那么密切相关。

图灵这个人,着迷的地方:

广泛的兴趣点 – 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冯·诺依曼不必多说,罗素也是第一时刻欣赏到了相对论。

简朴的物质生活

马拉松

他喜欢追求本质。他能完全在抽象的范畴思考,但也能简朴具象地表达。

最根本的,是他deeply driven,对于目标有很高的眼光(以至于没有人懂他)。

我自己小时候一直在学习如何扼杀自己的情绪。一直到大学我才意识到,需要抑制的,只是负面的情绪。(罗素有一段文字literally拯救了我。)如果没有这种integrity,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家,或者任何有创造力的人。图灵在很多方面都是异端,异端最高。

这本书原文应该是我会喜欢的风格。以很多的细节、背景来展现当时的情况,而且文风简朴,不煽情,对于情感八卦处理得很得体。我唯一的抱怨是,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再简略一些的版本会更好一些。

我感觉翻译校对什么的做得不太好,好几处明显的错误。据说有人名翻译不连贯问题,但是读译文我早就对人物名字昏头了。

================

下面照搬我为小组写的minutes:

Alan Turing 1912 – 1954
图灵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的一个官员,母亲也是一个英国驻印度官员的女儿。他们在一次坐船回英国的路上认识。图灵还有一个哥哥。图灵兄弟小时候被到处寄养,直到(貌似是)十多岁,他们的父亲因为和印度的英国官员不合而辞职,两代人才有比较多团聚的时候。

图灵小时候对科技的兴趣很高,会自己做些实验。他的性格很直很倔犟,不太有和一般人相处的能力。到了一定年龄,父母送他进入舍尔伯尼公学。在公学里,他认识了克里斯多夫·莫卡。莫卡是个同样聪明、热爱科学的男孩。和图灵不一样,他对人彬彬有礼。图灵很被他吸引,受克里斯的影响很大。

图灵和莫卡一起考剑桥三一学院。莫卡获得了奖学金,而图灵没有考上。他们到剑桥和一些朋友一起度过了一周。可是不久后,克里斯得了急病去世了。

那个时代,物理和数学逻辑方面都在打破传统的(牛顿)决定论世界。相对论发表了十几年,量子物理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图灵参加了莫卡家人以克里斯名义建立的基金的比赛,获得了奖。奖品是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

后来,图灵考取了剑桥国王学院的奖学金,进入了世界大师的门下。按照他的性格,他只关心研究,对其它都不关心,以至于独立发现了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当时在数理逻辑领域,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三个世纪问题:
数学是完备的吗?(是不是每个命题都能被证明或证伪)
数学是相容的吗?(是不是按照符合逻辑的步骤和顺序,永远不会得出矛盾的命题)
数学是可判定的吗?(给定一个命题,是不是总是有一种机械的方法可以判定它的真假)

希尔伯特提出了这些问题,他心里认为他们都是真的。可是就在他提出问题的那个大会上,哥德尔证明了一个数学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不相容的。

此时图灵当选了学院的研究员。希尔伯特的第三个问题,在图灵心里萦绕很久。

他设想了一种在纸袋上移动和读写的机器,对于这种机器,只要定义好各种状态,就可以让它解题了。比如书中给了一个加法的状态规则(86页)。所以,图灵看到,所有可计算的数,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机器得到。

图灵想到了,所有的无理数,都是不可计算数。也就是用机械方法得不到的数。

这后面还有几步数学上需要考虑的东西。。不过图灵证明了希尔伯特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图灵没有止步于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他从逻辑上设计的机器,可以快速推导出希尔伯特数学体系中的一切命题。(我们看到后来,建造机器来解决问题,渐渐成了图灵后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图灵重要的论文《可计算数》。

这篇论文要发表的时候,一篇类似的论文,来自美国的数学家丘奇,已经被发表了。图灵去了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后来,二战爆发了。后来图灵回到了剑桥,得到了讲师的职位。还参加了维特根斯坦的课程。如同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的境地,可能会希望留在剑桥。可是,图灵准备好了参与解密德国情报的工作。

我发现我越写越详细啊。。。(写着写着想翻书确认什么,然后就。。。
后面写得简略一些。
实际上,我自己不太喜欢读后面的。。。

波兰人之前在破译德国情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可是这种工作的一个难度就在于,德国人如果稍稍改变一点点他们的加密机器的设置,破译的方法就要推倒重来。在波兰人的工作的基础上,还依靠着有时候德国人犯的错(比如同一条信息传送两遍),布莱切利庄园的密码破译的工作有很多进展。另一个取得进展的因素是,图灵作为一个完全没有交际手腕的人,不会管理。有个和他互补,又能和他互相信任的人唐·贝利,替他完成了管理工作,使他能专心研究工作。他们手下有很多女性操作员,每天为他们做着做着繁琐低级的工作。

除了德国人改变他们的机器设置以外,破译工作的另一个困难来自军方无法认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后来图灵和一些数学家联名写信给丘吉尔,取得了首相本人的personal信任,才得到了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关注。

战争使美国和德国也都开始开发计算机。图灵加入国家物理实验室也向这个方向努力。图灵在这里严重缺乏上级的支持,和可以和他合作的人。出了一大堆申报项目争取经费之类的问题。图灵完成的设计被不断阉割,后来他离开了国家物理实验室。

然后他接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要在那里进行一项制造计算机的项目。可是当他度假回来准备开工的时候,项目的目的和人员结构已经有了变动。图灵又无法看到他的设计往现实迈进。

这里还提到了图灵说正确性和智能之间的区别。还有儿童教育和对机器教育的类比。

图灵的居所遇到了盗窃。他报案后,也不知道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很容易被警察察觉。他被要求选择坐牢或者被注射雌性激素。他选择了后者。这件事过去后大约一年,图灵吃了毒苹果而去世,当时不到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