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Betraying Big Brother

目前不高兴重新写日志了,直接贴发在 Goodreads 上的评论。实际上我还有更多想法的。另外,写一遍中文的日志可能也是有意义的。目前先犯懒一下。

Does the CCP actively use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as their tool for clinging to power and enforcing authoritarian rule? Fincher says yes. I was skeptical. Surely women are not important enough to them to be treated as enemy? But after reading the book my opinions are turned and I am conviced by the author.

The first and thrid chapters focuses on the Feminist Five. You just can’t believe what these women went through for crime such as giving out anti sexual harassment stickers. As someone who was detained (for about 5 hours) and questioned by the police for having a Twitter account, I feel their pain, humiliation and fear accurately. And I know my danger is far, far less than what they faced.

But why do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arget feminist activists? Chapters 2 and 4 describes the recent feminist awakening in China. One important idea pointed out by Lü Pin, founder of the Feminist Voices, is that –

“Most [exiled or jailed]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don’t have a large community of supporters to begin with, so they are basically independent, isolated activists and they lose their ability to mobilize people inside China,” she adds. “The feminist movement is different because we are a large community and there is a huge demand for our message.”

Chapter 5 provides a historical view of women’s role in the drastic social changes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China. In a nutshell, on both sides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CCP), feminism is a useful force in instigating social change. But male revolutionaries can hardly be expected to genuinely care for the rights of women. One of the examples were that a Kuomintang intellectual is quoted imagining freedom and dignity for the Chinese men, including a wife and children to complete his vision. As for the CCP, women were mobilized at first when power was needed, but after the power is established, earnest discussion of feminism is labelled ‘bourgeois feminism’ (anything ‘bourgeois’ is anti-revolutionary). I have always been surprised by the regime’s outrageous treatment of women in recent years. I couldn’t reconcile it with CCP’s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rhetoric that I grew up with. But this explanation clicks! Feminism has always been only a tool for them.

Chapter 6 connects feminism with other rights movement (mainly worker’s rights). I remember I was surprised and puzzled by the suppression of workers’ rights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a few years ago. And students’ Marxist Societies in some top Beijing universities were disbanded by the authorities. How naive I was to have been surprised! China’s feminist activists cross links with worker’s movements, and that is viewed as a threat to the Communist Party.

By Chapter 7, I am convinced that patriachy is inseparable to the CCP’s authoritarian rule. By instinct or by actively studying history, the CCP is upholding the patriachy to cling to power. Why was I surprised by the CCP’s advocating of Confucious family views in recent years? (Confucious traditions were labelled as ‘feudal superstition (封建迷信)’ by the CCP before the 2000s, when the CCP wanted to show their accomplishment in saving China from them.) There is no other explanation than what Fincher pointed out – patriarchal authoritarianism is viewd as critical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is time of crisis, how should we respond to rising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By fighting the patriarchy. Supporting feminist activists and promoting women’s right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top the growing, misogynistic assault on democratic freedoms globally.

The above quote is truer than you would initially think!!

bookmark_borderNatasha’s Story / Welcome to Sarajevo

最近刷到一个粉丝扫描97年的杂志采访,很喜欢 Stephen Dillane 的观点,所以追片的过程中决定先看这部。看之前想先了解一下战争背景,然而看wiki页面我看不懂,所以索性先去看了这部电影改编自的书,Natasha’s Story。

这本书的作者 Michael Nicholson, 是一名战地记者,在报道萨拉热窝之前,已经现场报道过了十几场战争了,包括 Bosnian War 之前在 Vukovar 的残暴战场。从书中我仍然看不太懂战争的起因、升级的过程、各方的诉求、为什么特别残暴(Nicholson 和其他的报道战争的 war veteran 都都感到这场战争比他们所见识过的战争都残暴)。但是从他的角度我感觉好理解一些了。他作为战地记者对自己安全的担心、别的记者处理这个担心的哲学、差点送命的经历这些都很可以理解。他描述的 sniper’s alley、联合国维和部队、他们外国人的身份和当地封锁的关系等等细节都很好看。他决定带走到收养 Natasha 的过程也有很多思考,即使一个孩子在那么多受威胁的当地人里是非常渺小的一个,带走一个孩子和收养孩子都是需要思考的决定。Natasha 来到英国之后,还有她成长的一些问题,当然还有途中官僚的问题。

在说 Natasha 的故事的时候,穿插了对战争新闻的描述。当地交战势力之间的关系,各方的诉求,这方面我还是不太理解,不知多少是因为我看得不懂(不懂背景、读书理解差),多少是因为作者也并不是完全理解战争的这些 high level 的方面。我目前对该战争的理解是: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共产党国家。共产党国家的特点是,downplay 种族和宗教,大家共同信仰共产主义。但是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开始分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也想独立。这个地方有三个族群,人口最大的是穆斯林人群(Bosniaks),其次是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Serbs),另外还有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Coats)。独立公投的结果是要独立,但是塞尔维亚人不同意,政治矛盾下,政客开始煽动民族情绪,三方打了起来。从书中我的理解来看,主要的 aggressor 是 Serbs,他们受到了南斯拉夫的首脑(自认为是铁托的继承人,希望保留更多的南斯拉夫领地因而不希望波黑独立)的支持,武装得比较好,开始对穆斯林族群屠杀。而 Bosniaks,因为是被共产党统治了四十年,其实是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但是被打了以后,也逮到机会就施展残暴(虽然他们的平民伤亡、受到的暴行最多,可以说是受害者)。国际社会的应对非常疲软。欧盟的前身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ies)派出了地面部队,还组织了一个负责谈判的组织。联合国也派出了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他们在地面上的部队都束手束脚,因为帮助地面上的任何一方都有悖他们外人的身份和中立的立场。谈判的人也是非常的不成功,有时候和这个人谈,更重要的人没有来参加,有时候轰轰烈烈谈完了,塞尔维亚领袖转头就违反了谈拢的约定。美国一开始是老布什当总统,他对这件事的反应动机都是连任竞选。他最终没能连任,克林顿上台后,应对这件事也非常没经验,一开始拆了欧共体谈判组的台,半心半意关心这件事。媒体报道了战争的残忍后,忽然民意压力下,克林顿又下决心要采取措施,说要轰炸,但是欧共体的人都冷眼相待。反正克林顿的反应前后变化了好几次。这本书写于萨拉热窝围攻战开战一年后,战争还没结束。萨拉热窝围攻战持续从1992年4月到1996年2月,是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围攻战。而波斯尼亚战争的结束是1995年在美国 Dayton 签署了和平协定,原来的波黑分裂成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

Bosniaks 的被屠杀,不得不让我想到现在的维族人,同样的是在共产党统治国家里,已经非常 secular 的穆斯林。对于 Bosniaks 我不熟悉,但是维族人,我觉得汉族统治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维族人的警惕。也许对别的少数民族也是。我还有一个跨度很大的联想:在之前看 RBG 纪录片的时候,我看到她接的一个案子是女兵的福利和男兵不一样,我蛮惊讶的,因为我以为男女至少在这种明面上的事情(一个数字)、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里是比较平等了吧?很多经历 gender pay gap 的女性都是到了亲身经历才发现的。我的理解是,我们总是过高估计社会的状况:男女应该是平等的,肯定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这里有一种 confirmation bias,觉得看到的落后现象都是特例,直到发生到我们这种普通人头上。民族问题也是这样。实际上排斥穆斯林这件事,近现代社会,从西方到东方,大家都在做,一直在做。也许一百年后我们会醒悟,发觉我们对待穆斯林就像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一样。CCP 现在在对维吾尔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 Bosniaks 人受到的残酷(虽然很残酷的行为已经有很多了,但是比最残酷战争残酷得少,就像比 Jeff Bezos 穷一样),但是远比他们受到的更 sinister 一百倍。因为我们有“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种 confirmation bias,我们都没充分意识到世界根本不是那样的,世界上的暴行和无知还在横行,甚至就在离我们不远处。

书中讲 Natasha 的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好看。我很喜欢作者,他的顾虑、打算和担忧。还有教育小孩的问题。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报道 Ljubica Ivezic 孤儿院后,决定带走一个孩子,他选了 Natasha,但是是准备好如果她或者孤儿院的负责人 Vera Zoric 不同意的话,请她选一个孩子。他说,他跟 Zoric 说了意向、取得她的同意以后,她去单独告诉 Natasha 。他们谈了半个小时后出来,Natasha 的回答是,她愿意跟他走,但是她必须先要知道她要去多久,以便决定 “how much love she must give”。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感动,有点心碎。因为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处境困难的孩子,感觉特别儿童,又特别真实。Nicholson 带走 Natasha 的过程也特别 dramatic,他的 dilemma 也值得商榷:他可以说是利用职务之便做了这件事。但是在政府之间不合作的时候,他稍微 bend 一下规则做了这么一件好事,而且也不是为了什么 publicity,动机很真诚。他之前在越战的时候曾经目睹了送走孩子的包机爆炸。他曾经跟妻子讨论过收养战争孤儿的事情。这些,包括 Natasha 到英国之后,当地的儿童福利组织要检查她的情况,还有媒体的关心等等,都是挺有意思的故事。书中有一个十年后写的后记,Natasha 成长为一个擅长运动的女孩,曾经回萨拉热窝教网球,然后做了一些公益活动。她和收养她的家庭都是幸运的。

看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发现对我来说,好看的书经常是让我看出来作者是个好人的书。(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做 decent 的人其实很难,真正能做到然后还做了特别的事情,是很难得的。)

下面是关于电影。

我觉得电影的剧情改编非常失败。上述好看的地方很多都改掉了,替换的情节都非常差。对战场的危险的描绘远不及书里的描写。书里有很多现成可以用的内容啊!比如不同的战地记者对待危险的态度,就可以有非常好的台词(“You survive one day, you start again tomorrow and you just ignore the law of averages!”)。书里有围绕着记者的情节很好懂,比如他下飞机后需要开车去联合国驻扎点,路途上的危险。电影里没有这些,一开始主要是主角 Michael Henderson 和他的摄影师在当地向导和司机的帮助下到处拍摄新闻。孤儿院里领养的事情也非常失望。他偶然承诺了女孩有朝一日会见到英国的,他被调回去的时候女孩很失落,就在那个时刻,周围有他的 crew 和别的孩子,他跟她说要带她走。后面的挣扎也几乎没有,解救孩子的组织就出现了。他去找孩子妈妈的过程也很不真实。

我觉得吧,如果想要淡化带走一个孩子的事情,不如把书里也提到的获得准许去参观穆斯林集中营的报道好好拍一下。既然已经是改动很大的改编了,不如把那件事情算在主角头上,可以在电影最后说明一下这件事真正的 credit 应该给谁。剧本已经做了这件事了,把发生在后续带走孩子的大巴遇到的抢孩子的事情编在了主角和孩子的大巴上。(我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编剧方面的建议……我是一个编剧 backseat driver…)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本文开头提到的 SD 的采访。他说,人家战争创伤这么大,才过没多久,我们就要冲进去拍一个主角是个西方人的电影,讲他多么英勇,救了一个小孩到伟大的西方国家去。所以一开始他不想参与的。但是他看了 Michael Winterbottom 的别的作品后改了主意。他们还去见了 Michael Nicholson,但是他不想过于接近他演的人,因为他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太着重他自己的角色。只有 SD 会在自己主演的电影里还希望自己的角色要低调一些。我真的好欣赏他这种 strong opinion。

Michael Winterbottom 在拍这一部之前拍的电影 Jude,其实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让我认识了 CE,是后来我看 DW 的原因。

至于 SD,现在他在我眼里真的太完美了。

Michael Nichol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上面截图来自 ITV 在2016年 Nicholson 去世后发的纪念短视频

screencap: Stephen Dillane as Michael Henderson reporting from the orphanage

bookmark_border十年后再试图看沙丘

依然无法 get,但是多了一点想法。

  • 沙丘这本书整体上从头到尾我都要忍受。所以忍受那个时代科幻的女性形象在全程忍受下并不显得很费力。然而小说的最后一段话里 Lady Jessica 对 Chani 说 Princess Irulan:”Paul 和她结婚只是为了政治,她将永远体验不到爱人的温柔。据说她喜欢文学,希望她能在那个方面找到慰藉。”因为是最后一段话,我放松了警惕,然后看完书后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后,所以我有点震惊这段话的残忍。另外关于政治联姻的事情,如果联姻不能生育继承人,那政治联姻还有什么意义?(还是说大贵族的 eugenics 都是 Bene Gesserit 内定好的?)
  • 那么继续说女性形象。Lady Jessica 所代表的 Bene Gesserit 就是把自己当作生育机器。不过当然,她们还可以选择生男生女,她们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为什么她们的繁殖方案各大贵族都愿意配合呢?这方面并没有说得很清楚。
  • Fremen 里挑战失败的男性的妻子儿女都要属于战胜方的。战胜方可以决定把妻子当作仆人还是爱人。厄,屏住不要呕吐,忽略吧忽略吧。
  • 以前看到 RTD 说他对沙丘印象很深,因为是他第一次看到虚构作品里的 gay。但是你随便一想,一个 gay character 是一个扁平的反派……好吧 RTD 没有被冒犯到我就不说了。
  • 十年前我看书的时候,还不知道有 Jihad 这件事。这里还有皇帝的名字,都是非常直白的中东名词。哦看了GR上面的评论,沙丘盛产供应全世界的香料,也和中东的石油很相似。
  • 我,不喜欢,禅宗超能力。很多地方说星战是借鉴了沙丘。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好像从没看到老卢直接说过,而我是看了不少老卢采访的)。沙丘里禅宗超能力,其实和绝地的能力一样都感觉很禅宗。区别是绝地的能力是定义比较清楚的:能隔空移物,躲避子弹,超强弹跳,mind trick(有时候不管用)。沙丘里 Jessica 超能力,让人读她心理活动的时候完全失去了对情节的兴趣,只感觉她知道这些、能做这些,都是作者说了算而已。而 Paul 的超能力一步一步觉醒,也看不到逻辑,没有 payoff。他是语言中的救世主,最后发现,他真的是那么厉害。
  • 让沙丘变成绿洲这件事,有点让人想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我记忆中我做梦哭着醒来只有一次,是梦中看纪录片说地球的,最后地球变成了一个沙漠星球。后面几本书我没看过。看了一下 wiki,原来变绿洲的野心实现了,花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 Fremen 是那么无私、齐心协力的一个团体,我看地球没有希望的。

bookmark_border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我最近脑力不济,can’t string two thoughts together. 所以继续低质量地看书和记录。本来因为想在看剧前重读小说,读完小说又觉得 Revisited 很短可以用来标记凑数。结果这个很短的 essay 集子我读的进展很慢很慢。现在意识流地记录一点。

整个二十世纪是不是大家都在喊叫世界要完了。然后现在二十一世纪了,终于真的完蛋了。赫胥黎1932年的小说和1958年的 Revisited 里的悲观预料很多成真了。Revisited 里很多内容让人无法相信不是在描述现在。他说:我们西方人运气好,有机会可以实验一下 self government,但是现在不幸的是这个机会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拿走。他要是看到川普的美国……也许每代人都有 ‘good old days’ 的 illusion,比如我属于中国发达城市千禧年一代,就怀念我们成长时期不那么管制的年代。也许这并不是人类年纪大以后总会有的怀旧,而是人类真的每一代都在后退?至少看看赫胥黎时代的美国,再看看现在的美国,民主理想是倒退了吧?也许今年十一月大选后会不同?

但我看书的时候还想到一个地方,居然感觉是进步。和书本身想表达的事情没有关系。以前的书,再好,也总是对女性的态度需要读者忍住(有极少数例外)。读 Revisited 里面一段说到,广告商利用女性的几乎 universal 的想要取悦异性的倾向……我第一反应是,以前很多女性有这种倾向是因为永远出于 male gaze 下。BNW 小说里的女性,和很多经典科幻小说一样,没法看。我忽然想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实际上是进步的证据。

上面扯远了。赫胥黎在 BNWR 里说到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看了很多。我现在没有脑力去一一评价。随便说一些。他说的 over population 造成的饥荒问题,我以前听过看过一些分析说马尔萨斯低估了科技带来的食物生产增长。不过那种担心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赫胥黎说的,医疗和一些别的改善带来人生命的保障,却降低了质量,比如很多无法存活下来的残疾现在能存活下来了,降低了 gene pool 的质量。这个问题我在读 Haben 的书的时候已经有了答案。我觉得像 Haben 这样的人学习我们常人没有的技能用以生存,增加了人类能解决的问题的 diversity。(Y 说,你不能这样实用主义地判断残疾人的好坏。我无法反驳他,但我想说的是这里是正好实用主义和先于实用主义的原则吻合了,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结论。当然这个理由也没有更深的原则支持。)赫胥黎说的美国人的 IQ 在下降。我搜了一下 Our World in Data 网站上面好像不是这样的。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时间段很不一样,还是解读数据角度不一样。

赫胥黎说的各种手段的 propaganda 则和现在一模一样。他说的极权主义国家的 propaganda 手段很对(但是有一点点 caricature?)。人在压力和恐惧下是很容易受影响。回想我喝茶的经历,的确很符合连续恐吓(我当时下班过去被连续教育了五小时,到十一点、十二点回家)。他说的民主国家的 propaganda、商业广告什么的,很想把我之前看的 Predictably Irrational 给他看。:)

他后面说的 chemical induced persuation 和 催眠什么的,我不清楚多可靠。对于药物使用的 controversy 我一直没有研究。书里引用的研究我总觉得现在有更好的研究了,就看得很不仔细,也不是很有兴趣判断结论是否可靠。

他说的现在的政客 appeal not to reason, not to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but to passion and prejudice. 这不仅是在说我们这种从没学会理性的社会,而且也是在说现在的美国。书里一开始的地方有引用杰弗逊说的人类的理性,然后说现在发现人类根本不是十八世纪哲学家认为的理性生物。我不由地想,是不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根本前提假设(个人的理性和尊严)就是不成立的,所以美国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欧洲大概也会变成这个样子。而我们就更没有希望了。现在感觉真的是很悲观。

那么我的问题是,所谓的 “小粉红” 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无疑,是受了 appeal to unreason, passion & prejucide 的 propaganda。嗯,写下来问题后发现这题好简单。)

书的最后两篇文章试图提出建议,我感觉这两篇的效果非常 unsatisfying。但这不是作者的问题。

bookmark_border2020 reading goal, 很烂的年中更新

Updates to my 2020 reading goal

  • A classic fiction
  • A classic sci-fi
    • Twenty-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 A genre you don’t read (detective)
  • A fiction by a female author
    • The Handmaid’s Tale
  • A non-fiction by a female author
    • Don’t Be Evil
    • Haben
  • A re-read
    • A Dance with Dragons
    • A Feast for Crows
    • A Storm of Swords
    • Brave New World
    • A Clash of Kings
    • 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
  • A book by your fav author (Russell)
  • A translation from n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 Twenty-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 A book from Art Garfunkel’s favorites
  • A book from Economix recommendations
  • A book from SupChina 100

The result looks very skewed. The asoiaf stuff is pure entertainment, is it? I’m also 3 books behind on my Goodreads challenge as of now. My challenge is 42 this year, and I know I will mark a few books just to inflate the number.

更新一下没有按照目标读的书:

  •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he Salmon of Doubt
  • 神话与魔法:John Hawe 绘画艺术 (图画书,翻翻就看完了)
  • Shakespeare: The World as Stage

这些是读到一半的书:

  • The Wealth of Nations
  • 书生活
  • Why We Sleep
  • Quinlan Vos – Jedi in Darkness (漫画,连凑数的我也看不完)
  • Head First Java
  • Nineteen Eighty-Four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Heretics and Believers: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bookmark_borderA Feast with Dragons Reread

我基本上按照 A Feast with Dragons 的顺序重读了后两本书(除了最后一片ADWD章节我就按照章节顺序读了)。完成了(难度系数超低的)在 TWOW 出来前完成重读的计划。TWOW 的试读章节我还没有全读完。要读完的话三天小长假就全在读了。我可以缓一缓。读完后我发现之前省着的 Radio Westeros 的节目我都可以听了。所以现在我有几十个小时的分析节目可以听。感觉好开心。真正开心的生活是不是就是有东西可以研究,然后不用担心生活安全(我是说最近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担心翻墙被抓的恐惧中,最近几年越来越恐惧)。我为什么扯这么远呢?因为我喜欢研究琢磨这些东西。

说完这些,我又觉得对书的整体我说不出什么读后感。那就说说对这两本书留下的 cliffhanger,我的期待和预测吧。

Daenerys & the East

虽然作为读者我很希望 Dany 能回来参与七国的纷争(因为东边的人和地名太难记了这是她的 mission),但是我不希望她就这样坐着龙飞回来了。尽管 Meereen 的政治实在太难搞清了,但我还是希望她能搞定 Meereen。我希望 Ser Barristan 能够如愿回到 King’s Landing。但是你不能总是得到想要的。到底应该怎样搞定复杂的 conflicting interest 呢?Dany 在 Dance 里做的基本上都是妥协。A Queen belongs to her people. 她的困难是,取缔了奴隶,Meereen 遭到了周遭城市的抵制,经济要不行了。然而就算没有奴隶,底层的人还是生活很苦,和奴隶没有区别。但人人为我至少可以 incentify 更多的人?我不知道该怎样搞定 Meereen。Surprise me GRRM!

Jon

和 Dany 一样,他也需要搞定复杂的 conflicting interest。但是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他需要集结各种资源来对抗 the Others。他一味推行自己的计划,最终被刺杀。基本上大家的都同意他会复活,他的身世会被公布。没有 Jon,长城上的几股力量(Night’s Watch, 野人,和 Queen Selyse 的骑士)可能会混战?Bowen Marsh 刺杀的时候是什么计划?而复活、skin changing,都对人有很大的影响。我不希望 Jon 是例外,虽然我舍不得现在的 Jon。

Stannis & Battle in the North

Stannis 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没有被完全打倒的 leader。而打仗也是他的强项。有理由期待他可以打败 Bolton。这一遍读我特别喜欢 Stannis,所以看到他和北方联盟也让我希望他赢。希望 Davos 能找到 Rickon,巩固北方领主对 Stannis 的支持。但是,这个系列的书当然不会有这么方便的康庄大道的。

我在之前的日志里提到,他本人的 arc 我很有兴趣。他有我最敬佩的两个品质:一个是即使在危难中也能理智做决定,尊从原则行事;另一个是他欣赏忠言逆耳。我听了 RW 关于 Cressen 的那一集,里面说 GOT 剧中他烧女儿的情节是 GRRM 钦定的。我不知这样的意图是什么。不喜欢 Stannis 的读者都没有喜欢他到能觉得他是悲剧人物,而喜欢他的读者如我,要是真的烧女儿,也没法喜欢了。也许 Davos 也会离他而去。

Aegon

我觉得 Aegon 是假的。不管是真是假,我觉得他打不下来 Storm’s End。那是一个很难攻下来的城堡,而他好像坚持要自己去打。Jon Connington 也感觉不是很厉害,至少非常情绪化。但是 Harry Strickland 感觉比较厉害。Aegon 如果是 Blackfyre,那 Golden Company 支持他更有力了。

Arya

Arya 和她妈妈一样,现在在 revenge mission。我真不知道她的 arc 会怎样发展。但是我知道我最想看的是她和 Jon 重逢。然而 Jon 很可能不再是那个 Jon 了。也许 Arya 遇到 Lady Stoneheart 后意识到 revenge mission 行不通?要知道北方 clansmen 为了救 Ned 的小姑娘千里迢迢进军 Winterfell。

Tyrion

剧里有很大一段 Tyrion 是 Dany 的 adviser。如果我前述希望 Dany 搞定 Meereen 的期待能成真,那也许 Tyrion 后来能找到 Dany,跟她一起搞定 Meereen。感觉 Tyrion 可以的。当然 Tyrion 自己的 arc 是找 Tysha(?)感觉不会实现。不过他还有一个命运是要和他的 sibling 再次相会。

Greyjoys

Iron Islands 上的人,除了 Asha 和她舅舅,我都很讨厌。Victarion 有好几个 POV 章节,都让人作呕。一方面他老是想着要露一手给 Euron 看看,另一方面其实他最后都是按照 Euron 要求的来做,自己还不知道。各种 self justification。可以看出来 Theon 的这种倾向是哪里来的了。有很多人同情 Theon,也是我不理解的。另外,这些来找 Dany 的人都来求婚,让人不适。

Dorne

后两本书里加入了三个 Dorne POV 和三个 Greyjoy POV。一方面,Asha 和 Arianne 的诉求感觉很相像,都是女儿的继承权。其它方面全都是相反的。Dorne 的文化对女孩和私生子非常友好,Iron Islands 相反;然而 Asha 感觉在非常不友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成了一个 leader,同时又很现实,而 Arianne 在友好环境下成长起来,反而对自己的地位不是很确定,搞出事情来;Dorne 的另外两个 POV 都感觉至少是很正派的人,一个是 Aero Hotah,一个是 Quentyn;Iron Islands 的另两个 POV 是 Aeron 和 Victarion,都让人作呕;而 Quentyn 和 Victarion 都跑来找 Daenerys。

Lannisters

反正感觉他们不行了。最后一个有能力的人 Kevan 也死了。Tyrell 感觉除了有钱和会结盟以外很没用。不过我想说,我觉得 Varys 刺杀 Kevan 感觉很假。感觉 Varys 是因为知道作者的思路(要打散 Lannister 和 Tyrell 的联盟)才这么做的。更好的做法是保留 Kevan 这样一个理智的 player,接下去的故事也许会更好看?

最后再补一句,Sam 和 Oldtown 接下来也有戏可以看。下一本书快出来啊!!

bookmark_borderBrave New World 重读

这本书是十年前读书会的开门读物,我记得当时是比较认真读了的。但是这遍重读情节完全不记得了。(最近有《基地》的电视剧预告片,我凭空回想了一下也几乎回想不起来什么情节了。读书都是白读了。)

Brave New World 是 dystopian 小说的早期先驱(比它早的也有)。而这个类型我是比较喜欢的。可以看见其中的很多主题,后来的作品中有很多重复这些主题的。有的做得好很多。

比如说 eugenics。我最喜欢其配乐的一个电影 Gattaca 就是这个主题。但我印象是该电影里并没有就这个话题做什么讨论,而只是站在一个非优生的人的角度挣扎生存。我最喜欢的小说 Rite of Passage (晚于 BNW 三十年)里的优生学做得更 subtle,读来感觉更可信(同时也更符合 BNW 对未来 control by manipulation 的预测)。不过我还是很尊敬 BNW 里如此诚恳地假设设定进行讨论。

再比如说 soma 和其它控制人情绪的手段。在 BNW 中,设计世界的思路是大家都要追求快乐,特别是当下的快乐。我们看到里面的人物还是有情绪的。在 THX1138 里,正常情况下人的情绪是没有波动的。主角 THX1138 出问题是从他停止服药开始的。这个药是不是比 soma 的设定更强呢?

我喜欢这本小说的地方是,美丽新世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虽然我不是很确定这是作者的意图。。)而反美丽新世界的角色,John,也不是完美正面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很中二的,写他的笔调感觉有点讽刺意味。

设想一下未来看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制、非常 exclusive 的浪漫关系、把抚养孩子完全交给并没有很多时间也没怎么有经验的父母,会不会觉得很荒诞?“未来觉得我们现在的某个平常的事情很荒诞” 是好科幻。也许 mass production 是生产人类的正途呢?不过我觉得作者写 hatchery 这个设定的时候意图是否定的。

那么美丽新世界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个人觉得问题是这样完全控制的社会,不会有深刻的、有实质的进步,不会有真正的艺术。这个道理化小到个人也是一样的,你走上了一条舒适的道路,那这条道路只会越走越窄。这是我觉得美丽新世界最深刻的问题。不过我这样指出后,小伙伴都不同意。所以这又是一个因为本来存在于我脑中所以我看书就能看到的东西。

然而这一点,做得更好的仍然是 Rite of Passage。在 RoP 中,是在主要情节外,多想几下会想到的,书里只有一些暗示,POV 主人公没有很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这样更 subtle 地揭示这个结论,让想到后更加心里一寒。

bookmark_borderunpopular opinions – asoiaf – 意外喜欢 Stannis

之前我的 ASoS 日志就提到,Stannis 是这一遍重读意外很喜欢的角色。这个角色,第一遍读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喜欢吧。表面上他都是缺点,而且初看容易喜欢的角色,除了 Davos 以外,大家的利益和愿望都和他不一致。

我也不知是怎么醒悟的。最初的好感只是来自于有点喜欢他说话风格:不跟人客气,直截了当,no nonsense。可能让我真的审视他的 arc 的是下面这句 quote:

Lord Seaworth is a man of humble birth, but he reminded me of my duty, when all I could think of was my rights. I had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Davos said. I was trying to win the throne to save the kingdom, when I should have been trying to save the kingdom to win the throne.

我的前述日志里写:在逆境中还能按照原则行事,是我最敬佩的品质。

这两天我读了著名的 Wars and Politics of Ice and Fire 博客上的两篇关于 Stannis 的分析。一篇是从军事角度的分析;另一篇是引用别的人物的想法或说法来比较全面阐述人物性格的。前一篇的主要思想我本来就知道,因为该作者上过 Radio Westeros 讲这个内容。而我发现 RW 之后,比较想要仔细听的节目我是希望重读完成后再来听(比如 Jon 和 Arya 的我都没听),当时对 Stannis 无感,就把讲他的那期节目给听了。这个角色在粉丝群体中可能是比较 polerizing 的,而 WaPoIaF 的这两位作者可能是 fandom 里这个阵营里的。看完这两篇文章,我还想说两个我特别喜欢的 Stannis 的优点:

第一个是选择诤友。这个系列里,Davos 是最显然的一个诤友,他的建议曾让他坐牢。Stannis 可以很凶,但是他还是重用 Davos。现实中,我几乎没有诤友。很少有朋友认真对待我到愿意指出我的错误的。我看小说是想看什么?我想主要想看的一点是对现实的提炼,我的真切的感受可以以别的形式在小说中出现。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做的事情也无足轻重,别人没有什么 incentive 来纠正我。在小说中,人物做着大事,其中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聚拢一批好人,能看清楚事情,又有勇气有忠诚心提供真实建议。

另一个给 Stannis 诚实建议的人是 Jon。Jon 也是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角色。看 Jon 和 Stannis 的对戏我很满足。两个利益不完全 align、意识形态不太一致的人,一开始互相没有好感,但是都靠着原则改变了最初的判断,互相尊重(也许是不太情愿的尊重)。

第二个优点是是非分明。在读 Sansa 的一章里,她要和 Baelish 一起说谎说是 Marillion 害死了 Lysa。Sansa 当然很 upset。但是她试图 justify 自己:Marillion 不是好人,他曾试图强奸她。我觉得不管是喜欢 Sansa 也好,不喜欢 Sansa 也好,都不该认为这么想是对的。如果我喜欢 Sansa,更会希望她不要走上这条说谎 justify 自己的道路。反正当时我读到这里,忽然想到,Stannis 在这方面是模范,参见他砍了 Davos 的手指,但奖赏他骑士称号。真的,我坚信只有思路这样清楚,才能走得长远而不至于迷路。

我们看 asoiaf 的主要角色,都是 underdog 的经历:Jon, Tyrion, Dany, Arya 等等。从某些方面来说,Stannis 也是,他一直生活在两个兄弟的光环的阴影中。和前述人物的区别在于,他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封建领主,所以怜悯路线肯定不行。但是好多方面我是很同情他的。真的看不惯某些社会阶层的客气,只想直来直去戳穿他们的虚伪。因此很不受欢迎。

我最不满 Stannis 的一个方面,是他允许 R’hllor 宗教帮助他。而这其中,最糟的是刺杀 Renly。前述两篇文章都没有让我对这一点满意。也许 GRRM 的 agenda 就是不给你一个可以完全放开喜欢的角色。

Stannis 这个角色,也许并不 make good fiction (所以一部分粉丝很讨厌他)。但是从这个角度触动我的角色,好像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你看书太少了啦!)其实我都不是很确定 GRRM 真的是这个思路。(你为什么要小人之心?)

bookmark_borderASoIaF reread – ASoS

五一放假期间自我放飞一口气把系列中最长的小说读掉一大半。这两天也是晚上不干事躺沙发继续,终于读完了这一本。所以后半本书我没有停下来记录,又感觉变成了追剧情。(然而我以前记的笔记我自己又不怎么看。)实际上,这遍重读和以前第一次读的感觉很不一样,以前那才叫真的只追剧情(当时看完了电视剧第一季,很想知道后续情节)。这次我一边读一边在听 Davos’ Fingers,三个主持人里有两个是星战粉,我意识到(剥离追剧情这个需求后)看 ASoIaF 的乐趣其实和星战一样,就是咀嚼里面的细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星战的细节明明松垮很多,而 ASoIaF 的细节精致,才是真正的给 theory 爱好者的场地。然而我还是觉得琢磨两者的感觉很像。

读完第三本书 A Storm of Swords 回头想,会觉得好像重头的剧情都在这本书里啊?这样说是不是有点 ‘我只需要吃最后一个包子就可以饱了’ 的嫌疑?

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是 Jon。可能因为他的故事还是比较传统的 ‘挣扎的正派主角’ 路线。我超喜欢他第一次见 Mance Rayder 的时候,被问为什么要背叛 Night’s Watch。他一方面在犹豫不知怎么回答的时候先让 Mance 讲他的故事,另一方面,最后他的回答也是非常 charismatic。这说明他很会看人,自己也很有气场。书里他和 Yigrette 的情节,是不是这个系列里唯一的 explicit 的浪漫关系?反正我很喜欢。我也喜欢她最后也是接受他们是敌人关系。最浪漫的临死台词不是 “你背叛了我” 而是 “这是你说的城堡吗?”。哎反正,我特别喜欢这个系列里的一些野人。

相对而言我有一点不喜欢的地方是,Jon 第二次被派去和 Mance 谈判的时候,他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他的任务是暗杀。这个两难的问题,故事里并没有给 Jon 自主解决,而是 Stannis 忽然冲进来夺走了 Jon 的 agency。我小人之心怀疑是 GRRM 想不出来怎么解决了。另一方面,Jon 对 Stannis 的 offer 是怎么决定的,我读的时候也是捶桌以为又是把他的决定权拿走了。当选 Lord Commander 之后,他肯定是要留下来的,是不是应该让他先出于原则得到留下来的决定?但是 Davos’ Fingers 说,在回去吃饭前,Jon 已经达到了一个决定,只不过书里没有明说。他们觉得他是决定留下的。我听了以后再想一想,比较同意的。这个选择,一方面是 Jon 一直想要的东西:得到正名,成为 Winterfell 的继承人,统领北方,让野人到墙这一边来发展 the Gift 一带的经济和防御。但是这个选择的代价是,背离自己的誓言,甚至 Old Gods。如果他得到 Winterfell 的条件是里面的 Wierwood 必须砍掉,那是不是本末倒置了?我期待作者写他决定就算必须在恶毒小人的统领下,也不能背叛誓言、抛弃父亲的宗教。然后他得到一个 reward,就是成为了 commander。我这样一写下来,发现我的期待太俗套了。

Stannis 是重读以后意外喜欢的角色。也许是因为我昨天刚读了最后几章,而他在这几章里在一个高点。以前只觉得他很 bitter,很不招人喜欢。但是他北上的决定,不正是我最敬佩的品质——在危急中还能按照原则行事——吗?我也很喜欢他经常说话思路很清楚,结果效果是很 dry。我们为什么总是希望从领导者身上看到值得爱戴的特质?我们不需要爱国王,所以我现在忽然觉得 Stannis 是我最支持的王座竞争者。而且别的不说,他能重用 Davos 是他的 credit。

这本书新的 POV 角色之一是 Sam。我也非常喜欢 Sam。Again,可能也是和最后几章里他大放异彩有关。Sam 打异鬼的地方我反而没那么喜欢。但是他看见了普选事态的危险,意识到他必须做一些事情,然后鼓起勇气去和看上去很凶的另两个城堡的头领谈话。这个我完全能够代入。而且真的,和第一本书的名言 “人只有在害怕的时候才能勇敢” 有点不一样,实际上我们这样懦弱的人,在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才会显示出勇气。

另一个新 POV 角色是 Jaime。Jaime 是受欢迎的角色里我比较讨厌的。之前在 Fleabag 的日志里我也提到,这种 ‘他虽然做了不少坏事,但他本质上是个好人啊’ 的 pitch 我听也不想听。虽然一路上看他能发现 Brienne 的优点感觉还挺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你一想,一定要像 Brienne 这样又坚定又纯洁又勇敢又有能力,才能获得 Jaime 的 grudging 的肯定,他配 judge 吗?另外他说他是为了保护君临城的百姓不被烧掉才弑君的,这番话在我看来总感觉是 self justification。不过一部作品写成这样,我已经把角色当作真人在那里下判断了。然后 Jaime 的最后一章是把 Oathkeeper 给了 Brienne,这一段我看着挺感动的,简直有一种 Jon 的章节的感觉。

Daenerys 也是这遍重读好感上升很多的角色。可能是之前读的时候对她的这条线很不耐烦。仔细读一直到这本书她的 learning curve 还是很陡的(下一本书大概就不好说了)。我喜欢 Qarth 的富商想要和她结婚或者买她的龙。虽然她当时需要的就是他提供的船,但是她没有把龙卖给他,她说一头龙是世界上所有龙的三分之一,他应该拿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船来买。我本来没很明确意识到她的行动的思路:得到兵力和船去征服 Westeros。但是耐下心来看,她的决定说明她是个 leader。她能团结和处理手下的不同的人:自私的 Jorah,有所保留的 Barristan,单纯的 Strong Belwas,忠诚的 Unsullied,狡猾的 Daario。她听取他们的意见,但自己最后做决定。

Arya 的故事线我也很喜欢。Arya 一直很有思路,尽力想要达到自己想要的。她聪明、resourceful,又很会看人。这本书的最后她捅了 the Tickler 的时候说 how many how many how many 这里写得太生动了,让人想起她还是个孩子。另外这本书是 Gendrya 的高潮了。我觉得他俩自然而然形成的忠诚关系,纯洁得让人心痛。然而两人的散伙也非常现实。虽然看了很多 fanfic 来纵容幻想,但是到头来还是最喜欢 canon 里这样。

说到写小孩,Bran 的章节我也很喜欢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逃出 Winterfell 后在讨论接下来去哪里。一开始他们争吵不休,Bran 想去北方忠臣的城堡,Jojen 不让他去。吵到最后,Meera 说,你是我们的 prince,最终是你来决定的。你说什么我们都会照做,所以你要小心下决定哦。Bran 最后做了去北方的决定。我好喜欢这样写,一方面他们是孩子气,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有能力做重大决定的。Bran 他们在北方赶路的时候选择往树林里走。好几次让我感觉像 LOTR。比如北方山里人,Bran 他们看不见,但是 Summer 有时候会看见。然后有一天下雨,他们进洞躲雨,里面就有一个 Liddle 在烤火,然后他们交谈了一下。这些北方山里人给我感觉是 LOTR 里的精灵,肯定是知道很多但不告诉你,默默看着你赶路。他们到了 Nightfort 那段,Hodor 往井里扔石头,也和 LOTR 里一模一样。

本来就不喜欢,重读让我更不喜欢了的角色是 Sansa。当然我们不该对她要求太高。这本书我还是没看出来她的优点在哪里。她的善良的地方也不是真的善良,而是有虚伪的成分在里面(虽然是个人大概都是吧)。她的逃离也不是她自主做到的,她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没有 agency 的典范,你可以说是写实:在父权社会里一个女孩子只能这样。我以前说过有时候那种依附于父权社会的女性角色让我非常讨厌(BtVS Family 那一集里 Amy Adams 的角色)。Sansa 是在逆境中,可以想像如果是顺境,她会是那种角色(AGoT 的开头的确可以 confirm)。她目前在逆境中,是受害者,然后还是完全没有叛逆的想法,让人受不了。而且她真的是有机会的。她可以让 Sandor 帮她,也可以和 Tyrion 合伙。但是她就是让外表蒙蔽自己。

重读让我对红色婚礼有预备,因此有点 detached。五一那几天我是想着就把红色婚礼看完吧,结果一路追追过了紫色婚礼。其实这遍看我有一点点觉得这样更好。你想象一下要是 Robb 和 Arya 都按照原先的承诺,和 Frey 结婚了,我感觉会是另一种悲剧。对了,Catelyn 也是越想越好感下降的角色。这本书的最后 Sansa 到了 Eyrie,写到了 Lysa 是怎样溺爱儿子的。在 Jon 的章节里有提到 Jon 和 Robb 一起学习,每次有 Jon 超过 Robb 的时候,Cat 就很生气,which strikes me as similar to Lysa with Robert。当然,Cat 还是比 Lysa 好一万倍的。本来想说也许因为老公是很正派的人很重要,然后一想 Jon Arryn 应该也是很好的人。所以结论是老公不能太老。

读这个系列的一个困难是,当你开始读一个 POV 的时候需要进入一下角色。然而当你读完一个 POV 的时候很不想出来。不同的 POV 是很不同的文体。其实还是应该慢慢看。接下来我会按照 A Feast with Dragons 的顺序读下面两本书,尽量不要 binge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