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你愿意让AI为你做什么

我一直不太喜欢桑德尔。但是还是订阅了The Public Philosopher。更新不是很频繁。之前就听了一期讲移民的,觉得讨论非常不周到。这次听了一期讲AI的,忽然质量高很多。(所以这个节目质量和参与的人很有关。)我想,他这样“我没有自己的意见我就是绝对中立”的哲学家,很适合主持这种讨论。而这一期他的题目也准备得很适合讨论。他问了四个问题:

  1.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读取以前的很多论文和结果,然后自动批论文,你是否觉得AI批论文会比人类教授更好?
  2.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读取你所有的信息,那么在介绍结婚对象这件事上,它的意见是不是会比你父母的意见更好?
  3. 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但ta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一个AI读取和处理,你想念ta了可以跟这个AI对话,好像亲人还在世一样,你愿不愿意使用这个技术?
  4.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自动翻译,你是否愿意使用它,你再也不用学习别的语言了?

记录一下我的回答:第一题和第三题不赞成AI;第二题赞成AI但仅因为AI的pool更大,而父母这个参照对象bar太低;第四题我觉得人肉学习语言还是有必要的,但自动翻译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有用。

四个场景里我觉得最不赞成AI的是亲人AI。如果一个人不再改变,那也就不是人了,没有意义。节目里一个赞成的人说,如果AI能让你和历史人物对话那会多好。这个主意挺吸引人。但是历史人物AI仍然不是人。

第四题明显让我想到了Babel Fish。让我想到了H2G2里带过那一句话:这个非常有用的东西,曾经造成了最血腥的战争。我以前一直觉得是大家忽然交流没障碍了,就意识到互相之间有这么多负面想法,然后就打起来了。现在想想可能还有该不该把互相理解这件事交给这个东西,像宗教战争一样的争执。What did he have in mind when he wrote this?

bookmark_border夏天午后的雷阵雨

我小时候的一个记忆是,夏天的午后下雷阵雨。那时家里只有一个房间,一扇窗。炎热的夏天在家里,忽然意识到天光变暗,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平时对日光过于习以为常。过一会儿传来滚滚雷鸣,接着就是雷暴雨。窗外的弄堂里到处流淌着雨水,从屋檐上,从雨棚上留下到水泥地上,流进墙角的排水沟。雨水冲走了炎热,凉风习习。而我们平时一天的节奏被打断。我们不再摇扇子,或者做别的我们每天做的事情。爸爸无言地望着窗外,抽着烟。以前的这种雷阵雨一般都很快就过去了。雨停后,夏日的太阳依旧猛烈,很快外面残留的水也不再凉爽。我们继续摇扇子,而爸爸则去做他夏天下午会做的事情。

中学地理课上学到,这种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常见的对流雨。这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地理课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可以拿学到的东西和常识、经历、想象去比较。后来我们搬离只有一个房间的住处后,夏天下午仍然会下雷阵雨。有一次我骑车出门遇上了。瓢泼大雨冲到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好打退堂鼓,推着自行车走回家。但是当我回到家门的时候雷阵雨已经过去了,不久太阳就烤干了我湿透的衣服和头发。

我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夏天下午很少下这种雨。难道夏天午后的雷阵雨也只是我忆旧过程中理想化了的内容?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消逝了的一个现象?如今夏天只有持续不断的烈日。而如果要下雨,就可以给你下一个星期、一个月。


我忽然写了这篇日志。因为我在读Peter Hessler的River Town。别的优点先不说,他用语言描述的场景读起来特别有滋味,好久没有新读到的书给我这种感觉了。有时候他描述的场景,没有评论,就能让我感动掉泪。这也太夸张了。作为一名东施,我必须效颦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来体会一下把对一个场景的感情投射在描述里,看看能不能达到那种效果。

另外想自大的一点:我发现我现在中英夹杂的毛病变少了。写上面的文字的时候有几次我挣扎着思考怎样用中文表述。一个地方是,小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变黑,是让我不再take sunlight for granted的一个记忆。这个想法我是翻译成中文写的。第二处是怀疑自己对雷阵雨的记忆是不靠谱的nostalgia,难道这种词中文都没有对应吗?肯定是我的知识有问题。还有一处是,前面那一段说River Town,我想说的是among other things, the language is a pleasure to read. 因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肯定不是语言。我以前中英文夹杂,是因为我自大地觉得想法本身最重要,我就真的不在乎我写下的是中文还是英文。我现在还是觉得想法本身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有技能用准确的语言记录下来,那就更好了。我应该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至于怎样做到像River Town这样的效果,那人家是专业的,我还是先不要妄想了。

bookmark_borderI like opinionated people

今天打开最新一集Sinica,照例Kaiser又在夸张介绍他的co-host,说他上周说 “I hereby order all American companies to ignore twittering ranting of the narcissist.” 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我喜欢他俩也是因为他俩从不掩饰自己的意见。在涉及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领域,人们最喜欢保持中立。他俩能这样真的很少见。

我一直喜欢不掩饰自己意见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有偏见在我看来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赞扬。

有的人为了情绪而争论,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听不同意见;或者反过来,有的人只是为了表面和平而同意你的意见,并不是真的赞同。这些都不是真的讨论。我觉得我现在能辨别这些,活到这个年龄还不算白活了。

我喜欢对自己意见很在乎的人,他们和不同的意见争论,无论争论结果如何,他们可以巩固或者推翻自己的意见,最终得到的都是比原本更好的意见。罗素就经常把自己的意见推到极端,好像在挑衅别人(或者自己)来挑战它一样。

又是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而最近社交网站用得比较少。虽然我还是一直在刷豆瓣,但因为我想说的话发广播已经不是被删的问题了,而是感觉很危险。以至于我什么都不想说了。所以回到博客来唠叨。

bookmark_border放弃很容易啊

一个周末都没有把要写的日志补上来。我感觉我现在很难集中精神做事。我不仅没有写日志,也没有怎么做别的事。没有怎么打扫卫生,没看片,没看书,没弹琴。我到底做了什么?

日志是写了一点点的。但是昨晚到十二点多我发现还有很多要写的没触及到。如果把想法转移到那些地方,就不知道几点能睡了。放弃。

要写的日志:

  • Years and Years(还没看完的时候写了一点英文的,本来想发IMDb的,后来改改给RTD的instagram留言了。但是我自己肯定还要留一篇日志的。)
  • AGoT(上周到昨晚写到一半的。我都已经停了一星期了居然还没写好。我好像只能偶尔有想法上社交网站发一条广播。要把想法拼凑起来真是麻烦。)
  • GGS(没写!Notion笔记里只写了一句话。还不如拿豆瓣标注来当日志呢。)

除了写日志,还有很多别的事情想做。但是每天都很累。然而呢,其实我工作的效率也很低。我的工作不算忙,就宣布burnt out的话,感觉不科学啊。

这周的目标是,把这些事情补回来。GGS随便写写记录一下;AGoT也就随便写写吧!而Years and Years最好能好好记录一下。正在看的书(忧郁的热带,Jailbird)也看起来,不要追求完美了。最好工作能专心效率高一些。

bookmark_borderOnePlus 7 Pro使用感想

一加7 Pro用了半个月了。

最大的感想是外观太好看了。全屏+曲面屏,感觉字浮现在水面的样子,非常精致。它的卖点是90Hz刷新率的屏幕(一般都是60Hz),这我并没有感受到有什么特别的。

照片是iPhone拍的。。。(

然而完全全屏的代价是,自拍镜头是伸缩的。我本来觉得这个很好玩,玩过以后就没什么感觉了。另一个代价是——无处下手。捧着手机看kindle的时候,经常不小心触到屏幕。我看到很多报道说这个问题是bug,一加也推送了好几个针对这个问题的软件更新。也许是我理解错了,但我不觉得这是软件的问题。除非你把顶部做成只能看不能触屏的(那样又会有别的软件冲突吧),我觉得这是全屏设计的问题。我的手里还有iphone XR,官网的壳子套上后,四周都是保护着的,就没有地方给我误触(而且它的顶部有刘海,一加7P误触的重灾区是没有刘海的顶部)。

一加的相机也是一直被诟病。我这个人对相机没有什么要求的。但是用它自拍,拍出来是惨白的。一加也更新了相机的软件,好像稍微好了一些。但是感觉自动挡(我只会用自动挡)拍出来的还是没有iPhone好看。虽然硬件参数可能更高(?我都懒得确认了,真的对相机没兴趣)。另外我发现一加的自拍拍完后,保存的照片就是自拍镜头里看到的,而iPhone会镜像一下。我觉得iPhone的是正确的。

一加的购买体验很让人捉急。两年多以前买的一加3T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一次购机。7P的消息出来后,我就盘算着要买。然后看见官网搞活动,可以把旧手机卖给爱回收,在活动期间一加还会另外给200元的优惠券(如果回收的手机是iPhone或一加的话)。我想在手机发布后看看大家的反应再买,心想不急啊。结果等我想买了才发现还真不容易。优惠券只能用来买手机,所以我必须先把一加3T卖了,两天之后就有了总共590元的优惠券。我这才发现并不是立刻可以买,要到周二才能买。到了那个周二发现又推迟了。我(一个没有微博的人)打开一加的新浪微博,没看到什么说明。再上一加国内官网的论坛看看有没有什么消息。1+7P的板块里,前4页看起来都是管理员置顶的刚买到的人兴奋地晒图的贴(时间都不是最新的,但也没有置顶标记)。4页以后才有正常的帖子。多数的帖子都是前一周发售第一时间下单的人还没收到货,大家在对比各自的地区和下单时间。有少数人是和我一样来看有没有消息下一次发售是什么时候。还有大量帖子是在抱怨有质量问题,看得胆寒。

没有一加手机的那几天,我一直在刷官网。后来收到短信说我的预约可以在某一天用一个邀请码买手机。短信说可以买中配或者高配的。到了那一天我输入邀请码后又跟我说只能买低配和中配的。而我一直想买高配的。结果点进去后还是可以买高配的,让人疑惑。本来以为我会像论坛里的人一样又要等一个多星期才能收获,没想到这次配货比较充足,两天就到货了。还好我本来的计划就是两个手机运作,已经买了最低配的iPhone XR在用。但是我的手机的heavy lifting是等着一加手机来承担的。我需要用它听podcast和spotify。结果就是好几周没听。

对了继续说使用。全面屏真的太好看。但是系统默认设置是下面还是有一排虚拟功能键,这就defeat the purpose了不是吗?然后我发现虚拟功能键是可以关掉的,可以换成手势。而这手势就和iOS的几乎一样了,就多了一个在右侧上滑是返回功能键。我特别依赖Android的返回键。不过不得不说,这里的手势不如iOS的好用,我经常误操作。第一个问题是从桌面上如果想要打开最近app,从底下上滑这个动作,这个位置和拉开app抽屉太接近了,以至于我有时候想要打开最近app的时候拉开了抽屉然后就在抽屉里找app了。另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想要从中间上滑但操作有点偏离,就变成返回了。

一加的快充真的很快,感觉是iPhone充电时间的一半。但是必须用一加的转接头和连接线。我也喜欢虚拟指纹识别器。能不能把前置摄像头做成虚拟的啊?不过话说回来,指纹解锁体验,和iPhone的face ID相比,还是被比下去了。没想到face ID这么好用,你没感觉到有解锁这个动作。这也许就是iPhone的最大优势:真的有创意而且有高级的设计把创意做成可行的。而一加,我一直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它的优势就在于姿态特别humble,硬件配置那么高,价钱却那么好。系统软件和别家android的相比又比较简洁。我的1+3T刷过LineageOS和一个叫AOSiP的系统,感觉都没有一加的氧OS好看。(不过我觉得一加的氢OS现在已经非常难看了。。。)

如果只能选一加还是iPhone的话,我还是会选一加的。毕竟,便宜。(然而,我发现我买得起两个手机,iOS的安全性应该更好,最近的经历让我很paranoid,多花点钱让我感觉安全一些也好)低配的一加价格是iPhone的1/3,顶配的是1/2。而且,我现在更习惯用android了,因为大多数账号都是Google账号。最近几个月里配置了两个手机的我体验尤其深。在iPhone上要登陆Google账号,经常要等一个浏览器页面出来。但是在Android上好像就内置登陆了。还有一个小地方我更喜欢Android:在用一个app的时候,经常会点到什么网页链接,这时我会看看app里有没有“用浏览器打开”的选项。在iOS上,这意味着用safari打开,一个我用不惯的浏览器。有时候会有用chrome打开的选项。我想说的是,在iphone上做这件事,用浏览器打开后,回到原来的app上,还是开着那个网页,要找到返回键(这在ios上又不是统一的)。而在android上,一半用chrome打开后再回来,那个app就会退出原来的页面,你可以继续用那个app。不知为何,这个小小的一点不便,让我很介意:)

再说一句:这个手机刷氧OS的时候遇到了A/B Partition的问题,一开始我连custom recovery都装不上。搞了好久。

bookmark_border随便记录一篇文章

Guardian Long Read – ‘Socialism for the rich’: the evils of bad economics

就是随便写写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我想到的是:

  1. 这个文章想说目前在美国和英国,大家太容忍贫富不均了。
  2. 我们可以通过给富人加税来缓解贫富不均。但是反对加税的经常会说两种理由:我们需要用贫富不均来激励创新;加税也没有用反正富人总是有办法逃税。一开始这一段我听了好几遍,感觉两个理由不是互相支持的啊?后来才明白这是要反驳的观点。但还是觉得怪怪的,非常让我走神。
  3. 每次看到西方媒体的这种文章,我都想把吃大锅饭的例子端出来。但是我又想,在横轴是贫富差距,纵轴是productivity的图上,可能贫富差距是0的时候productivity很低,差距拉大后productivity有上升,但是差距太大又会下降。也许美英的确现在在曲线很不一样的地方。
  4. 我正这么想呢,忽然提到了Laffer curve。以前好像读到过。然而我只记得是从两个纵轴都是0的端点推断出来当中肯定有个顶峰。我都忘记纵轴是什么了。原来纵轴是tax revenue。我还以为是什么productivity或者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关系流动性什么的这种接近价值观的指标,然而居然就是能收多少钱。
  5. 问了小伙伴当时有一本书里批评Laffer curve的点是什么,得到答案说是不知道你在顶峰的左边还是右边,你怎么判断该加税还是减税?记住这一点,这篇文章里说Laffer建议减税什么的就都无法看了。
  6. 减税是加大贫富差距的一个措施。
  7. 然后说到的东西是接近我前一阵一直在想的。这里说了很多。其实上升一点、概括一点的话就是meritocracy并不是那么plausible。
  8. The great economist John Kenneth Galbraith nicely summarized the problem: “One of man’s oldest exercises in moral philosophy … is the search for a superior moral justification for selfishness. It is an exercise which always involves a certain number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even a few absurdities. The conspicuously wealthy turn up urging the character-building value of privation for the poor.”
  9. 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说什么是bad economics

博客下线一个多月,其实我有好多想写的。然而,我的行动力,你看,你看。。

bookmark_border放飞第二周

放飞第二周给我的感觉还是很轻松。睡觉变早了。看书变多了。锻炼也变多了。弹琴还是很少。感觉工作时脑筋也更sharp,每天应对PM的朝令夕改更放松了一点。要不要一直放飞呢?也许四月份Todoist服务到期后就不再订阅了。缺点是不每天逼自己记录的话,现在我都不知道一周干了什么。下周计划放飞的同时尽量记录一点吧!

本来相信想做什么安排一个时间去做会对行动力有帮助。然而Todoist给我的只是每天postpone的挫败感。关键是除去上班以外我就没时间。

那么记录和安排这两件事都不是Todoist的长项。

另外这一周后几天吃得也比较有节制。我想一部分是因为焦虑少了,然后脑子经常可以自主去想别的事情,而不是到处寻找满足。

反正productivity这个邪教,每过一阵就要纠缠一次。

bookmark_border倒浆糊(倒出来,没有打错)

我看任何东西都只能看见自己在想的东西。(我的头脑宛如一团浆糊,什么放进去都会搅在一起。说好听点是融汇贯通。)

最近看的所有东西都让我觉得世界怎么在各个层面上都这么糟糕,而且没有解药。无形的大手在运作,个人的力量没办法改变什么。没法怪罪任何人或实体。

上周分两天看完了Dominion。这是一部介绍目前世界上的畜牧业的纪录片。我们吃肉吃蛋吃奶的时候总是想象那些动物的处境已经是尽量人道了的。实际上远非如此。这部片我只能说是听完的。我坐在电脑前,从头到尾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用手挡住屏幕,因为画面实在太血腥太残忍了(而这些是如今畜牧业的常态)。有些动物被用来养肉、有些用来下蛋、产奶、产毛等等。因为经济的驱动,下蛋、长肉的量远高于自然状态。那些母鸡看起来太可怕了,毛大片大片地掉了;那些用来养肉的肉鸡,则连站起来都很困难等等等等。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想到(实际上纪录片结尾也点到了),人类对于动物的dominion,和人类对于别的人类的dominion,其区分可能只是一个spectrum,也许并没有本质区别。前一阵读了《汤姆大伯的小屋》,里面提到的把黑人奴隶的婴儿和父母分开,这种做法,和奶牛产子立刻被夺走的区分,其实也没那么大?

我在读《汤姆大伯的小屋》的时候想到,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奴隶是什么意义。小时候就知道我们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但我似乎自打有意识起就一直意识到,这种口号往往是反过来的意思,越是叫得响,就越说明我们其实也是奴隶。我发现我潜意识一直认为黑奴的问题只是他们在明面上都是低人一等的,实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干活吃饭,永无天日(暗含着他们在争取什么啊的感觉)。卖来卖去又怎样?在我们这里恐怕还没人买我呢(!)。

美国过了这么多年,才承认黑人也有人的权利。有人的权利是什么意思?可以拥有财产,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可是想想中国人的财产权也是很dubious的。国家如果想做什么还不是可以对你做任何事。

最近一个新闻是发现一个数据库,里面对女性都打了一个属性BreedReady,这和养猪的区别(因为使用了Breed这个词而显得)有多大?

再说回纪录片里看到下蛋的鸡或者养肉的鸡形体上已经和我们印象中自然的鸡很不一样了。我想到现代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比如我。长期看着电脑因此视力很糟糕;肥胖、有腰椎间盘突出,跑500米就喘不过气来。更不要提心理上的扭曲了。我们看到的各种纪录片和国家地理摄影师镜头下的野生动物,形状各异,但各自有各自优美的地方。我的身体之于一个自由自在生活的健康人类身体相比,是不是就和Dominion里产蛋的鸡或者肉鸡之与我们印象中散养的鸡的对比一样。

然后,最近在《枪炮、细菌、钢铁》里再一次读到,人类的扩张带来了当地物种的灭绝。读到书里写从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人类扩张的速度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Firefly里提到Reaver出没的地带越来越广。Mal说:Getting awfully crowded in my sky。我想,对于动物来说(甚至后来对于面对殖民者的原住民来说),人类就是reavers。本来只在最北边出现,但是他们扩张得太迅速。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想到Zoe跟Simon解释Reaver的那段话:”If they take the ship, they’ll rape us to death, eat our flesh, and sew our skins into their clothing. And, if we’re very, very lucky, they’ll do it in that order.”忽然证实了!人类就是reavers。Dominion里都有啊!而且经常是不按这个顺序来的。纪录片里贯穿每一种畜牧动物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很有效快速地杀死它们。甚至,他们有拍摄到中国的皮毛业活剥皮的地方。我尽管一直遮着屏幕,还是看到了一点,不想记住。。。

bookmark_border又要重新做人

完全放松了一星期。没有记录,扔掉了Todoist,想练琴再练琴,没有听音,想读书的时候再读书,不锻炼也不负罪感。结果是基本上没练琴也没读书没怎么锻炼。还是坚持带饭因为我想吃叶子。感觉是休息好了一些(晚上不必为了一天一事无成而纠结),工作效率高了一些。

为了在todo列表上打勾而做事,不如为了想做事而做事。Todo列表的提醒作用是有用的,但如果能在提醒的同时引起想做事的动力就好了。我还是这么一个有点自我放纵的人,不spontaneous就做不了事。而光有打勾的满足感、维持todoist的streak是不持久的。同时,每天postpone那些事情感觉很灰心。

我决定下周还是放松。但要争取自发形成一些节奏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