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昨晚看了Terry Pratchett主导制作的纪录片Choosing to Die。这位充满幽默的奇幻作家目前得了轻微的Alzheimer(老年痴呆症)。纪录片中他拜访了几位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有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运动神经元疾病)的Peter Smedley,有因为老年痴呆症自杀的已故比利时作者Hugo Claus的遗孀,有只有42岁Andrew Colgan(得了multiple sclerosis多发性硬化症),还有同样得了motor neurone disease的Mick Gordelier,但是他选择在英国的医院里度过余生。这个纪录片本身是Terry Pratchett自己发起的一个对于死亡的思考,所以非常真挚感人。采取的形式是非常personal的去一个一个了解这些病人。

在英国,辅助他人自杀是非法的。一个人如果要自杀,如果不连累周围的人的话,必须DIY。辅助他人自杀在有些欧洲国家是合法的。而只有在瑞士,辅助外国人自杀是合法的。因此纪录片中的几个人选择寻求瑞士的一个机构的帮助。纪录片中也采访了那个机构里的工作人员。

下图是片中Terry Pratchett 与Peter Smedley最后一次握手。片中对Smedley有比较多的采访和介绍,从他决定选择自杀,到瑞士,到该机构(Dignitas)的医生两次测试Smedley是否符合被辅助自杀的标准,一直到他的最后时刻。即使是不认识的人,见到一个人的死亡,对于活人来说也是非常震惊的事情。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Terry Pratchett shakes hands with Peter Smedley before Smedley takes the poison

下面想说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人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Liberal的观点似乎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我现在的观点已经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处置自己身体和生命”了,我的观点是,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还是属于他周围的人的。如果一个人和周围的人协调好死亡的事情,那么没有人,特别是对此人没有personal接触的人,有权利去反对他和他周围人的决定。

对于纪录片中的那些人来说,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获得辅助死去,是一个遗憾。

二:每个人的选择

另外我的想法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一些人的选择不代表是通行的法则,应该搬到另一些人的身上。那么我自己是否赞同选择死亡呢?

回答是我自己似乎是不赞成的。Terry Pratchett选择死亡的原因是,他目前已经无法打字了,如果他都无法口授的话,他也就无法继续写他的书。而且对于老年痴呆症来说,必须在他还独立意识的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否则会被认为没有能力选择死亡。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限制:生理上、智力上。如果说,一个曾经智力卓绝的人,脑部受创,等于让他活低于他原先标准的生活,他会受不了。这种情况,和一个过惯了富裕生活的人,忽然变穷了,是类似的。不该纵容自己对外界的要求。你可以说,金钱的忽然短缺,和自身能力的忽然减弱,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也觉得我没有理由来反驳不同意见的人。

之前读Viktor E. Frankl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我就悟到:一个人的自由,是他选择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外部事物的自由。那么,选择拥抱自己的新身份比选择放弃更加值得一过。

三:看到了死亡

纪录片中对瑞士的那家机构的采访,让我们了解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和Dignitas联系过后,选择了不自杀。Dignitas的创办人说,to know that you can go gives you strength. 是啊!看到死亡并不是消极的表现。前一阵读Story of your life我就感悟到,那是一种看到了end,却丝毫不消极的状态。

回想我自己,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死亡。我周围的朋友都被我问过,他们是如何得知死亡的。大家都是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知道的,似乎只有我,是小时候忽然知道人会死这件事。小时候的惊恐过后,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以罗素自传前言的最后一句作为人生目标: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red me.

我能看到死亡,但我很乐观。我就是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着,我不是一个人。

PS:我希望在我的葬礼上播放的音乐,当然是B小调弥撒的最后一段。

bookmark_border刚读完速写感想!你一生的故事

关于作者,我没怎么了解。只是偶尔听到一耳朵他是IT从业者,他其实没怎么写小说。

在这种情况下,速写一下我读完短篇集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中,Story of your life这个故事。

首先,我想说这个故事和我之前读过的所有故事都不一样。(也许只是由于我读过的书太少我才会这样觉得。)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Arthur C. Clarke。我只读过克拉克的两本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宇宙中的未知,是什么样的??2001太空漫游说,是我们不能理解的。那本书的最后,描述的怪异的事情,我们已经不去试图rational去理解了;与拉玛相会中,first contact没有被完全理解,其实我也是抱着“我们肯定不能理解”的想法,很接受《与拉玛相会》这个故事,并且当我听说了拉玛系列有好几本后续的时候,我觉得拉玛的故事是没法写得更好的。因为再具体下去理解外星文明,我觉得即使是克拉克也很可能做不好。

怎么说呢,我心里也有一种冲动想要写科幻小说。很可能我这辈子不会实现这个愿望。但我知道我的idea大概是什么样的。当我读了Story of your life的时候,我知道有人和我是一个道儿上面的。

Story of your life的故事,也是关于first contact的。我觉得其实从小说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作者是在有意演着克拉克的脚步往下走,或者是要向他致敬。但是把这个故事作为我心中理解外星文明的科幻小说探索,是非常优美又踏实的一步啊!!!

====下面是关于小说内容本身的想法:

宿命论,到底应该对宿命论采取什么态度?

语言,到底多少shape了我们的思维?
按照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英语和中文在思维的领域里很不一样。好多书我都觉得看英文比较容易懂。但这到底多少是因为人的背景不同,多少是因为语言本身?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人的特点的产物吧。

我甚至对书中的宿命论色彩非常喜爱。(而一般而言我是比较否定宿命论的。)Story of your life里,接受宿命论,不带有一丝放弃的意味。就看到作者不紧不慢地一点点从语言学,渐渐移动到更深的层次。有一天晚上,我读到:“w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me exercise freedom of choice also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know the future.”这句话,我忽然觉得,这种能试图从两个视角去看问题的态度(比起我本来只知道不赞同宿命论),是多么高超啊!!

这位作者真是一个很神奇的人物,我很期待读书中其它的故事。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Inspiring!! – The Writer’s Tale读后感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62915678.html

May, 2010

一般而言,粉丝,特别是科幻奇幻粉丝,普遍爱好看花絮。但是这本书远远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满足粉丝看花絮的爱好的书。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写剧本、以及RTD是如何工作的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wxb曾经说,写作,就像是发出的信,是单方面的,是孤独的。这本书是两位作者互相通信的集合。因此一部分缓解了作者的孤独。

考察自己是如何做一件事情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位和RTD通信,帮助他写下这样一本书的Benjamin Cook,是一位记者,经常为Doctor Who Magazine写文。他起到的作用,是发问,并且提醒RTD他们写这本书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我简直希望能也有个这样的人来提醒我,帮助我记录呢!

有趣的花絮,和感动点,还有觉得很有道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早就不准备整理了。昨天看完的书,现在随便列一些我觉得有道理或者感动的地方。另外,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英文书了,但我丝毫不觉得在“啃”。感觉就像在看花絮一样。而且我忽然觉得,我的英文其实很大的一块是DW培养起来的,所以看RTD写的书很符合我的习惯……

记得一个很感动的地方,是RTD说到他被邀请去给一群年轻作家讲一堂课。他说他最反对把如何写作条条框框列出来,所以他几乎不会答应参加这种活动。不过那次是个例外。他对台下的年轻学生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什么生活体验都没有,所以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慢慢地,下面的学生一个一个都点起头来。他又说,(具体我忘了,一下子翻不到|||)不管你的经历多么有限,你肯定感受到过真正的情绪。如果它们是真实的情绪它们就是你的财产,你可以把它们当作素材来写作。然后他说“看起来就像那些学生头上的灯泡一个一个亮了起来”(RTD的想像也非常漫画啊^^)。我相信每个人,不管他们表面是什么样的,也许他们的经历不算深刻,也许他过着舒服的生活,但他们内心的挣扎都是一样剧烈的。(哦转念一想,我也不知,也许有些人不是这样的?比如某种一直抱怨工作待遇太低的同事……?我想像这种人不会在乎很多真正让人觉得深刻的感受。)

有一章叫做Bastards,话题围绕着:你觉得在电视业中成功,是不是需要你作bastard?我想这个问题在其它行业也是值得问一下的。是不是如果做老好人,就不会成功?RTD说,可能他自己就算是个bastard吧。如果他认为对整个作品好,他会改剧本,会临时要求演员学新台词;有一次他做一档儿童节目,有一位儿童演员表现不够好,虽然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儿童演员应该得到保护,不应该辞退他,但是RTD还是坚持辞退了那位演员。每个人的底线都不一样,你很容易就跨过了一些人的底线。但RTD说,他认为这些都不是坏人的表现。他没见过几个真正的bastard,而那几个人后来也都没有成功。我感觉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工作的性质和你本人的目标。如果你目标就是要做出最好的产品,那你可以不遗余力去达到这个目的,就算作出有违普常识的举动,相信大家还是会理解的。(可是,工作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出最好的产品呢,还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会犹豫不决。所以我羡慕艺术家、科学家,羡慕那些做着有意义工作的人。)

我还很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事无巨细把他们的通信都收录下来。(前言中说,这本书基本没有编辑和修改过,尽量做到真实,只有第五季的剧透的内容,和一些脏话(!)被后来删除和修改。)这其实很违背常识中的效率概念:你要说什么,就概括地说一下吧,何必把什么都列出来,让人从细节中寻找。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无论什么概括,对于原来的内容都是有损害的。只是在一般的工作中,你做的事情有别人也在做,或别人也做过,所以很多细节不用展示出来别人会知道。但是在做一件创新的事情的时候,追求管理效率会带来很大的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听说很多非凡的电影无法被大的制片公司赞助。因为制作那些电影是创新,而大公司讲究的是管理,这两者不是兼容的,特别是在它们都在各自的极端上的时候。

我总体感觉前半本书(也就是hardcover的那部分内容),对写作的讨论更加多一点。后半部,也就是The Final Chapter加出来的部分对DW工作组里发生的事情记录得多一点。对我来说是不介意的,因为仅仅是那些花絮我就能看得很乐。(The Final Chapter加出来的内容在量上面,基本和原先hardcover差不多多,当然也不乏有意义的讨论,还有可以看到RTD写后面的剧本的思路。不过由于和Ben写了一年的信,他们更加熟悉了,所以感觉文体更加个人化了一点点。)

后半部有一次,嵌在一大堆RTD对自己思路和自己当天生活琐事的叙述中,有一句话,在我看来是我喜爱RTD写的故事的核心。当时他正在构思End of Time,构思Doctor会如何死去。他写道:
“I’ve got to save the world.” isn’t half as powerful as “I’ve got to save Donna.”

然后我读到收在书中的End of Time结尾的剧本的时候,发现我和看那片子的时候一样泪流满面。

Inspiring!!!

bookmark_borderbloody sunday

Bloody Sunday

关于北爱尔兰的一次影响政治格局的冲突,发生在1973年,引起了13个平民的被杀。这是一部号称做了彻底的research的写实电影。有dramatise,但是完全是基于英国政府的记录文档。

先说说电影。电影是从非常personal的角度来讲这件事的。故事说得非常真实感人。当时爱尔兰天主教徒们,一般都比较穷。当时对爱尔兰人有无审判监禁的做法,而投票权也取决于你有多少财产。电影中先focus在了Young一家。有人组织了一次游行,Young家的已婚哥哥Leo和17岁的弟弟John都去参加了。电影中有强调这个游行的目的是civil rights,而并不是独立爱尔兰的游行。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次游行形势骤变,英军向平民开火。结果我们的主人公John遭枪击。Leo紧急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伤者,被迫把他送往医院,无法去救John。结果John和Leo要救的陌生人都死了。

电影对战斗的描述是写实吓人的。但是这之后发生的事情丝毫没有不重要。死者的家属们自然非常伤心悲愤。Young家的人后来同意了等审判。葬礼上,神父问John的妈妈:你能原谅那个杀了你儿子的英国士兵吗?妈妈冷静地回答能。John的妹妹看不下去爆发了。然后妈妈说了一句话:我不会让我的儿女看到我的痛苦,因为这会促使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她愿意原谅杀死儿子的凶手,是为了她还活着的儿子。John的哥哥也曾经想要立即加入IRA。但是他的妻子对他说,我们还是等审判吧。Would John want revenge if he can have justice.

后来,所谓的justice没有等到,随后进行的Widgery Tribunal,宣布这些死者都是自己制造了危险。这个吓人的issue就一直延续了三十年。

在这部电影release的时候,正好在对这件事重新审判,叫做The Saville Inquiry。这部电影正是指该inquiry开始之前播放的,(旨在向公众展现史实)。根据维基,2004年进行了这个inquiry,inquiry的结果是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Saville Inquiry公布说,Bloody Sundy的悲剧,是由于英军失控造成的。而13个死亡的平民,全都没有携带武器,在英军开杀戒之前,平民也没有得到过军队会开枪的警告。

===========
该DVD还附带一个40分钟的电视辩论。该辩论给我的感想也很多。

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知道真相真的要中立吗?电视辩论的一开始,主持人采访了一个suppose是中立的观众,问他对电影的看法,他很自然地以“这部电影肯定有它的bias,但是……”开头。于是后来主持人采访作者Jimmy McGovern,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确定他们是无辜的?Jimmy McGovern回答说,因为我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人,所以我知道真相。这个理由,听上去是不是很主观?可是我却认为它比听了很多证词的法官更加正确。

第二个想法是,开展这样一个针对当今敏感问题的电视辩论,是不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们请来的嘉宾,也都非常有来头。有受害的13人之一的哥哥,有当时的英军commander,有目前北爱尔兰的政党高层,有大学学者……听他们的辩论,我也觉得为英军的维护非常不可信。在不同请受害者的一方,比起英军commander,我倒觉得另一个人更有说服力,那个人是生活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区域的新教徒,他说,他们家世代住在那个地方,但是到了1970开始出现了麻烦。他有五个亲人被愤怒的天主教徒杀害了。但是,当bloody sunday在审判的时候,对他们家的伤害从来没有被调查过。

其实我是一直看到这里才明白,这个让人震惊的事件当然有它复杂的地方。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的现实事件都是这样的。所有人是他现在的样子,都是有特别的原因的。

看完所有的讨论,我觉得我知道解决方案了:双方都要承认事实,要reconcile.

下面这张照片是维基上面的史实照片

Father Edward Daly, waving a blood-stained white handkerchief as he escorts a mortally-wounded protester to safety during the events of Bloody Sunday (1972) in Derry, Northern Ireland.

=====下面不重要|||

最初让我想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Ciarán McMenamin。他扮演Leo Young,可以算是最大主角。这个截图是他在弟弟死后得不到公正,他准备加入IRA,坐在门口等着进去宣誓。后来Leo在宣誓前改变主意,回家去了。


我们的问题也许不能这样解决,但是觉得这张图很励志。另外,我喜欢爱尔兰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是一个音乐的民族,这种场合难免会大家异口同声地高歌……

这个电影还有Christopher Eccleston。和28天之后一样,他演了军人反派。他和你说话的时候,眼神专注地望着你……(这张截图是暴风影音截的,上面两张是VLC截的,我还不太会用暴风影音……)

bookmark_border道林·格雷的画像

简单说说感想。

这个小说其实有点科幻。这种科幻的做法和我心目中最好的科幻是一样的。

不过小说的主题却不科幻。但是,到头来科幻、艺术,感情、聪明才智,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在读书会交流的时候,Aileen说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Dorian Gray是作者Oscar Wilde希望成为的人,Lord Henry是大家以为他是的人,画家Basil是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很赞赏用小说来实现Dorian Gray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不是所有人,被Lord Henry激起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之后,都能像Dorian Gray那样勇敢追求的。在这一点上我对这个人物的评价非常高。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呢?我们讨论的时候似乎认为是因为那幅画像替代他承担了做坏事的cost,使他可以为所欲为。我现在仔细想了想,觉得是不完全的。在他发现画像出现了可憎的变化之后,他想要弥补的。悲剧出现在他失去弥补的机会那一刻。

这里其实又牵扯到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感情/情绪,应该任其发展,还是要用义务责任来约束。Dorian Gray追求的,无非是体验sensation。而他的体验,并不是一般而言大家对追求sensation的理解,纵欲什么的。我对前面这个问题的想法是:感情不能任由其自己发展,没有思考的感情,再纯洁再“高尚”,也是低级和肤浅的;而没有感情基础的纯粹约束,也是低级肤浅的。我的追求是不是要天人合一呀?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用复杂邪恶的思想去毒害无辜的年轻人?我只想说,那是一种挑战。和任何挑战一样,如果越过去了,就超越了之前的自己。如果你指着一个人说,不该告诉他这些事情,就等于断定他配不上被这样挑战。如果那个人是个弱势的儿童,那么情有可原。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成年人,那么说“我不能毒害你”,我觉得是patronising的。

好欣赏作者创造出这样一个作品。它的独特、容易误解(好吧,我自以为读懂了),都是一种勇敢的艺术态度。我们还谈到一个问题:艺术家有时候会人品不够好(并不特指王尔德,我对他的生平不太了解),给他的亲人带来痛苦。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人品不好,那么他还能写出好的作品吗?你还能喜欢他的作品吗?我的想法是,每个人是什么样的,都有他自己的原因,旁人很难体会。如果你真的对他的作品动了心,那么不妨以作品为切入点,试着去了解作家吧。很有可能会发现,他的乖张是有更痛苦的原因的。

===另:之前有个电影,Ben Barnes演的,读完原著来想,根本不能看^^b

===再另:我觉得自己如今读书效率好低。我正在丧失Dorian Gray追求的那种体验sensation的能力。所有的想法,都是理智拼命拖出来的。所以说理智跟上感情的节拍、不断check和refine感情,其实也是一种双保险:)

bookmark_borderDoctor Who S6 (上)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有一天我会不喜欢Doctor Who。但目前我坚持看Doctor Who只有两个原因:对它有感情,喜欢Matt Smith。

以前对于RTD我也有过很多抱怨。比如我不喜欢他所有的圣诞特别篇,和几乎所有的season finale。对于第六季我的一个大抱怨是,它每一集都是season finale的标准。Doctor Who应该有人物的intamicy。没有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不算最严重。严重的是,第六季把人物关系当儿戏,没错我是指Amy, Rory和Doctor的三角关系,虽然没有越界,但是好几处挑逗观众。我觉得这种手法非常low。

逻辑混乱也是个大毛病。以前Stephen Moffat的故事都是以逻辑巧妙著称的啊!River和Doctor的时间线问题先不管。为什么601的结尾Amy要在关键时刻拖住Doctor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为什么Silence要宇航服?Doctor为什么要不信任River,难道他忘记图书馆的事情了吗?Ganger Amy和一般的Ganger什么区别啊?Ganger Doctor到底是不是真的生气而去掐Amy啊?Rory为什么又要cos罗马人啊……还有无数大问题小问题……我觉得Moff现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塞进来把大家搞糊涂啊!

可是,相比之下,剧情的Clumsy或者逻辑漏洞,都还不是最严重的。如今我似乎对Doctor Who有了本质的不喜欢。S6里完全没有了humanity。先是602结尾,解决Silence的办法是在人类脑中植入kill on sight的讯号(且不问过目就会被忘记的Silence为什么可以一句话让大家都记住……)。我可以想象过去时代的Doctor,会对这种做法非常的愤怒。我并不是觉得Doctor Who的价值观应该不变,但是改变是有底线的。我的底线已经被踩破了。

S6横尸遍野,置人/外星人的生命于不顾。海盗那一集里,有提到船长曾经杀过很多无辜的人。剧情根本没有(也许是没有能力吧)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复杂的黑暗人物,而是直接glorify了船长,给他和儿子一个好的结局(且不问他们为何竟然可以开飞船……)

不仅如此,丢失人性还丢得前后不consistent。605,606的两集里,Doctor一直在努力让人类和Ganger互相理解。我都在叫好我认识的DW回来了。可是?为了让观众震惊,结尾竟然来了一个Doctor把Ganger Amy融化了的场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的Doctor?

======
比较喜欢的一集是Neil Gaiman的The Doctor’s Wife。硬伤比较少,制作成本也不高。Neil Gaiman的内心就是个非常nice的人。

我对这半季的评分:
601 The Impossible Astronaut 6
602 Day of the Moon 6
603 The Curse of the Black Spot 6 <–这集的标题太那啥了,不过无数的小问题懒得纠结了= =
604 The Doctor’s Wife 9
605 The Rebel Flesh 7 <–这标题总是看成the babel fish
606 The Almost People 6  <–如果没有结尾那段,大概8分——剧情节奏其实有点慢~
607 A Good Man Goes to War 7 <–Moff喜欢写的rhyme还不错~

======
播放601的那时候,我在豆瓣上建立了一个截图相册,想把抱怨和感想记录在那里面。可是后来我完全不高兴重新看、截图、上传、记录评论了。连抱怨都不高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爱的反面不是黑,而是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