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Paul Simon 2013 @ Singapore

 

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参加Paul Simon演唱会现场。三月初接到好久不联系的小王姐姐的消息,问我有那么一场演唱会,去不去?当时距离演唱会只有二十天的时间了,要办理出国需要的手续,我一听就怕了。不过小王姐姐叫我放心,说签证还是比较容易办的。我看了一下各种手续所需时间,刚好够在出发前一两天拿到签证(如果不被拒签的话)。后来是在还没有拿到签证的情况下冒险买的机票。为的是这个我喜欢了十多年的歌手,这也许是我唯一的机会了。

3月22日晚上,我们顺利来到了演唱会所在地:Fort Canning Park。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露天festival式的音乐会。在Paul Simon之前演出的是Bonnie Raitt(我没有听说过),她有一个很有趣的键盘手老爷爷。

两场演出的间隙中,我们穿过人群,站在了离舞台很近的地方。舞台处于一个斜坡的底端,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在高处看到演出了。回头望去,大家在星夜下,坐在草地上,喝着啤酒,看着演出。这样的场面很感染人。

大家焦急的等待,看着老头乐队的布置。这次的乐队有8个人。两套鼓,很多的键盘手和吉他手,他们各自也偶尔演奏别的乐器(小号、萨克斯风、大提琴,和一些很怪异的打击乐器)。一边的架子上摆放了N多吉他。演出中老年人几乎每一首歌就换一把吉他@@

之前看了老年人前一站在台湾演出的曲目,发现SG时期的歌曲挺多。另外,我还有一种印象,他每次演唱会都会以Boy in the bubble或者The obvious child开始(这两首歌太适合开场了)。(我以前注意到Mika的每一场演出都以Relax take it easy开始,他怯场么?XD)不过这次,开场很惊喜地以Gumboots开始。整体上曲目都以节奏感的歌曲为主。

现在回忆起来,全场的泪点在Slip Sliding Away这首曲子。

Slip sliding away

Slip sliding away

You know the nearer your destination the more you slip sliding away

我以前一直不怎么喜欢这段歌词,认为这是随波逐流的意思。当晚听到这个曲子,想到我自己,从最初那个连CD背面的中文都看不懂的小孩,到收集到两张Paul Simon Anthology的CD仔细听每一首曲子,渐渐明白了Paul Simon这样一个人,他能在事业非常成功的时候,转而去做风格非常不一样的事情——只有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才会有魄力作出这样的改变。而我也自认为我能体会他想要的转变:Graceland的那种沉稳和坚定的乐观。

 

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最喜欢的两个歌手是PS和Mika吧。但是如今我忽然明白了我会喜欢Mika也绝不是偶然。他们两个,时代、风格、性格都那么迥异,但是我忽然明白了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是一样的:他们都不是单纯的快乐或忧伤,而是在完全能体验悲伤的情况下,更深处还有积极的一面。Mika这边,他选择让自己放射出cheerfulness;SG之后的Paul Simon,特别是Graceland之后,快乐成为了一种沉淀。

“要懂得艺术,首先要懂得快乐。”

我很久没有听老头的歌。在决定去演唱会之后,我也只是拿出后期几张专辑来听,主要听的是91年中央公园演唱会那两张。这次的演唱会,唱到了几首我真的是好久好久没有听过的歌曲了,我惊讶地发现,重新翻出来,我对它们地记忆还是没有退却。

事后想来,我想起好多首我一直知道是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但这次没有被演唱。比如Born at the right time, the cool cool river等。但是老头的经典歌曲太多了,不可能都cover到。

 

Setlist

 

  1. Gumboots
  2. 50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
  3. So Beautiful or So What
  4.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5. The Boy in the Bubble
  6. Me and Julio Down by the Schoolyard
  7. Slip Slidin’ Away
  8. The Obvious Child
  9.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Simon & Garfunkel song)
  10. That Was Your Mother
  11. 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
  12. Late in the Evening
    Encore:
  13. 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 Garfunkel song) (solo acoustic)
  14. Kodachrome / Gone at Last
  15. You Can Call Me Al
    Encore 2:
  16. Graceland
  17. (Unknown)

 

图:

前排穿着SG T恤的帅哥(照片拍得象鬼一样。。

IMG_1181

老年人的庞大乐队

IMG_1182

近照

IMG_1184

中途拉了一个正太上来:D

IMG_1185

50年后的Sound of Silence (拍糊了

IMG_1187

bookmark_borderHP 完结感想

看完后的感想是:情节太曲折了。线索太多太复杂了。而我的第一遍看就这样完成了。以后会重看,会先听一遍有声书。

整体上,最后一本书我给了五星。它给整个系列一个高潮的结尾。很多流行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拍电影。但罗琳直到最后,仍然充满细节和构思。

看完后回味,觉得很难接受Dumbledore的“黑历史”和复杂的计划。现在我有点想不清楚到底哪些情节是他设计好的,哪些是出乎他意料的。说到黑历史,高大全如Dumbledore,看到他年轻时的另一面,这本来可以是塑造人物的好手法。可是,他年轻时会以“for the greater good”为口号,这一点只让我觉得人物形象和性格前后不连贯。他有没有因为妹妹的遭遇而恨麻瓜呢?如果妹妹的死,和他后来的对不同“人种”的宽容,有更直接的联系,那我会觉得这个幡然改变丰富了Dumbledore的形象。可惜这个情节我不太满意。

Dumbledore的计划复杂过头,这也是我很不能接受的。Snape问的那句:“你保护Harry就是为了他能在合适的时候牺牲吗?”Dumbledore没有正面回答,而我作为读者,也想不出该怎样为他回答。

Snape的回忆里,紧接着的有Dumbledore要求他把Harry离开Dursley家的日期泄露给伏地魔,并且要求他,为了取得伏地魔的完全信任,要act your part,这个要求,夺走了Mad-eye的生命,也George Weasley的一只耳朵。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危及信任自己的人的性命的事情,让我觉得很不耻。

Snape完全圣人化了。这也不是我非常喜欢的(汗)。我觉得作者在和我作对,不让我把喜欢的角色喜欢到底,讨厌的角色讨厌到底:)

作为一个儿童读物,死掉这么多角色,真的是合法的么?!Dobby死掉的时候真的很伤心,他又不是什么强大的人物,而是大家的好朋友。Lupin和Tonks的情节,勾起了我好久没有燃烧的大叔控。他们的死,都没有被描述到。至此,Harry的父辈那一群人,全都死掉了。还有Fred的死。。。

想来当初Sirius的死,一定让很多小朋友难以接受。

“千面英雄”里,少年成长为英雄的途中,一条定律是父辈的离开。可惜Harry没有给我特别多的感动。前三本书里,Harry的出挑写得一点也不过分。但后来,我越来越难以接受Harry了。除了最后他的自我牺牲很让人感动以外,他经常过于impulsive,不是我喜欢的。而他的自我牺牲给我的感动,也很standard,完全不可以和之前Dumbledore的一些言语给我带来的感动相比。

就这样,HP系列读完了。我还重看了一遍整个系列电影。情节上电影比书差多了,难怪我当初没看进去。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 喜欢Paul Simon的心路历程

最近Google Reader关闭的消息,很多评论认为SNS取代了博客的需要,造成了RSS订阅博客减少而趋于灭亡。(当然RSS还可以用来订阅新闻,也可以由SNS取代……)

我要勤写博客来表达我的不同意。

上周末去新加坡看了Paul Simon的一场演唱会。有很多东西要写。但现在没时间写。不过,把这篇旧的博客搬来是有意义的。这篇博客写了也差不多有十年了。现在看来觉得写得挺傻的。不过,还是不作任何改动而搬上来吧:)

我这个人活了还没到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是Paul Simon的歌迷。他是我人生的背景音乐。

原文地址

------------------

和很多人一样,我喜欢PS是从喜欢SG开始的。最早听到他们的一首歌,是Sound of Silence那还是日本人翻唱的呢。记得那时我们家刚买音响时,有人送我妈两盘CD,名叫“无尽的爱”,里面是管弦乐队演奏的欧美老歌。我记得我当初最喜欢的两首歌是SOS和Careless Whispers。那时才大约7,8岁的我根本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PS,更不知道,90年时候,正值事业巅峰时期的他,在他的Born at the right time tour中,来到过广州,踏上过我所在国家的国土。现在我最喜欢的PS也就是在那个时间,刚发行了Rhythm of the Saints,他的声音在那时也是最好听的……(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日记,现在我最喜欢的PS是在Capeman时期;而他的声音,我觉得是越来越好听)

 

言归正传。当时我唯一的线索就是写在歌名“寂静之声”后面的“毕业生”(还是繁体的,我过了好久才认得那个繁体的毕字)。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何时发现“毕业生”是指一部电影叫做“The Graduates”,而SOS是它的主题曲。一直到初中,很流行一套叫《疯狂英语》的电影原声录音带。我还记得我犹犹豫豫地在徐家汇交大旁的昂立书店里从架子上拿下这套磁带。当时那里有很多电影原声磁带。当时我面对着满满一书架的心仪之物,心里非常激动!可是我没有$$把想要的都买下来……现在我对这种东西当然是看不上了,我把当年苦心积虑收集的一堆磁带送人后,心里感到很轻松。

 

 

再次言归正传。我听了Graduates中的那些歌后,深深深深地喜欢上了“西蒙与加丰科”。他们的嗓音,就像我后来在哪里看到的一个叫“颜峻”的人点评的那样“象是在我们耳边细语”。每个人成长时,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以至于走上不同的心路历程,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们寝室有个人很喜欢日本。虽然我对日本的文化了解得很少,但是我可以体会。因为我喜欢欧美的程度和方式和她喜欢日本差不多:我是从喜欢欧美的流行文化开始了解并痴迷于欧美文化的。我一开始喜欢英国电影,特别是古代题材的,喜欢那种优雅与高贵。如今,我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特别是那次上了那个老师的课之后 – MANY, MANY THANKS TO HIM)我当时收集的好几套疯狂英语可以说是我爱上英语、英美文化的开始。最初的2套——《音乐之声》和《毕业生》对我意义非凡。我对美国的兴趣就是从毕业生开始的。虽然该电影从来不是我心中的TOP10,但那种60年代美国的氛围,很早就扎根于我心中: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这段歌词用来形容我这个情况非常好

 

回过头来讲SG。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爱上了Simon & Garfunkel。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像部分和我一样喜欢Paul Simon solo的人那样不喜欢Garfunkel。I respect SG as part of my beloved Paul.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够在20岁的时候做出像他们那样终生难忘的事啊!当时我非常渴望能多听一些他们的歌。一个同学告诉我,他们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很好听。有一天我偶尔竟然在电视上看到PS演唱这首歌In his later style。

 

高中以后,我有了电脑,可以上网了。网络成为我搜集英美文化的主要渠道。当时我比较痴迷的是电影和电影明星吧。刚上网我对国内网站上的网络用语很不熟悉,看论坛根本看不懂。那时我看英文网站比看中文的要理解得多,所以我就养成了去英文网站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我注册易趣是在英文ebay上注册的,然后发现怎么也无法通过认证lol)当时国外网站还有可以免费下载音乐文件的,我在一个叫sing365的网站上下载了botw和a hazy shade of winte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立即成为我最喜欢的歌。我记得那时我如果心情不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黑暗中一边听这首歌一边流泪(Grrrrr,我怎么也会这样!)

 

这之后,我对SG还是PS的喜欢止步不前了。直到我和我们寝室的同学在卓越也不知道是贝塔斯曼的销售目录上发现一盘SG的合集和一套2CD的PS Anthology

她决定买SG的,我买了另两盘。这三张碟,使我系统地听了一遍PS写过的歌。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也是我最ADMIRE他的一点),他的Style一直在变。最初,我不大喜欢他后期的歌,但后来,My top songs逐渐偏向他后期的歌。我清晰地感到一种成长的感觉。

 

 

我真正成为PS的fan是从我分清PS和SG开始的。从那之后,我在网上了解了他很多。一次看到一个采访中他说(大意如此):“多数人认为我和Garfunkel分开是一个大错,因为G的声音是SG成功的关键。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分开,因为我不想再制作和以前一样的音乐了。”是啊,我是无法想象他们要是真的如很多SG fans所愿,一直没有分开,一直唱那种伤感纯情的歌的话,人们肯定早就厌倦了。

 

那之后,PS的solo风格也几经变化。Never to repeat himself也许成了他的座右铭吧。从70年代的folk rock风格到80年代的南非音乐、巴西音乐到90年代的中美洲音乐,我每次听到他的新风格,都感到惊喜,并且对他的这种变化的风格更加admire。

 

至于我自己,从那以来,我还为很多别的事crazy而分过心。但是每次我把注意力回到Paul 和他的音乐这里,I find myself STILL CRAZY!!

 

 

 

PS的专辑Graceland,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和PS的音乐风格一样,我第一次从伤感中完全走出来。高三那一年,when the GRACELAND album grew in my heart,是我过过的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年我认识了我最value的朋友,并在其影响下,第一次变得有点豁达、快乐和沉稳。对于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我第一次能够把伤感真正地藏得看不见。就像GRACELAND一样。

 

PS的歌,就象是我迄今为止人生的背景音乐。早期我像SG那样伤感,后来我像GRACELAND那样欢快(现在我明显已经进入了Capeman时期hoho)。真希望我能够生活在美国的60年代,(我一直很向往Civil rights movements),那样才能真正让PS的歌伴随我一生。

bookmark_borderHP 4&5

4好像都没有写就去读了5,我读得太快了,有点负罪感。现在几乎记不得对4有什么感想了,只记得4的时候Harry还没那么让人感到讨厌。另外,虽然我看过全套HP电影,但因为完全没看懂/没好好看电影,电影基本上没有对我读书造成剧透,除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当年火焰杯的电影是为了看David Tennant而看的,所以我一直记得贯穿整个故事,Barty Crouchy Jr.把自己变作了Mad Eye Moody。。。

4和5的长度是前三本书的两倍。。。但好看程度是前三本书的一半。啊,现在记起来了,读4的时候我一直在想,Harry,Ron和Hermione三个人经过三年的紧密的友谊,为什么会在4里面一直在为各种事情闹别扭,这点很讨厌。Ron觉得自己被Harry的光环遮蔽了,他们和好后又为找不到女伴参加舞会而烦恼……同时,Triwizard Tournament+舞会这个设定让人觉得很做作……不过,整体上除了他不肯主动和Ron和好之外,我没怎么讨厌Harry。Harry水底救人的事情我还觉得挺感动的。

没想到到了凤凰社,Harry的性格真是让人无语。一开始在家收不到邮件,但后来来到Weasley家和大家团聚后,就开始发小脾气。。。回到学校发现被那个可怕的女人占领了,他也不知道收敛一些,反而几次三番惹祸。。。发现自己父亲当年不是自己想象的完人之后大受打击,不顾风头正紧大闹学校为的就是和Sirius谈心几句。。。最让人恼火的是,他一直最尊敬的人:Dumbledore,Sirius,Lupin,都几次跟他强调要好好跟着Snape学习那个闭心术,可是他就是忽略,甚至还对Hermione撒谎。。。

以前朋友说过,HP系列的走向,作者受到粉丝的影响太多了。我可以想象Alan Rickman的粉丝的影响,让作者想要洗白Snape。前几本书里的Snape小心眼、不公正到了我很鄙视的程度。但是,如果只是Dumbledore信任他、他只是伪装着恨Harry什么的,我可以接受。。这本书里,Harry性格那么糟糕,我都要同情Snape了。

凤凰社整本书我基本没有过什么感动。希望后面的两本会好些……另外,不要再变长了!!

bookmark_borderAn Unexpected Journey as expected.

就像往常一样,SFX的评论(特别是Dave Golder)和我想说的很相近。

魔戒系列对我来说是重要的系列。我很理解剧组多年后重聚,想要拍得更多更美更丰富的愿望。他们也deserve稍稍self indulgence一下。但是如果《霍比特人》能拍得收敛一些的话,我会更喜欢。其实听说电影会不止一部的时候,我已经预料到不可能期待down to earth的改编了。

但即使是添加那么多背景镜头的故事,其实有些地方的选择还是可以改变一下的。“地上有个洞,洞里住着一个霍比特人……”竟然不是开头。而开头矮人的历史完全可以放在之后让大家慢慢地了解的。

Bilbo一开始是被忽悠进来,后来慢慢产生genuine的motive。这本来是非常好的剧情。可惜我不喜欢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一点。从orc地洞里逃出来的时候他表白了一下;最后被老鹰救到山顶的时候又表白了一下。。。

昨天和朋友提到这部电影。然后又说到我最近在狂读哈利波特系列,朋友告诫我说,哈利波特系列只有前三本好看,后面太黑暗了。然后,朋友补充了一句:前三本像霍比特人,后面像魔戒。这句话很说明问题。

说了这么多,多年后能重回中土世界,还是很激动人心的。片头放电影公司的logo的时候,音乐是Gollum’s Song,心里感动了一下。

bookmark_borderCloud Atlas 电影观后

这部电影看完后第一印象是,惊讶和感动并存。这种体验太美好了,我就知道这会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不久后就又看了一遍。电影的显著特点是讲了六个故事,故事之间互相有一些牵连。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部Crash:好几个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故事,背后有一丝丝的联系。其实世界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与事,背后可以有联系、互相影响。而《云图》的六个故事,则在时间上分隔很远,实际上能够联系起来,共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对自由和自身梦想的追求。

我特别喜欢这部片里,联系线索、甚至主旨,有时候都会以一种荒诞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走那种“几百年前的武林秘籍”路线。每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都不一样。

每个故事本身又很不一样。从个各方面来袭。第一个故事是十九世纪黑奴追求自由。黑奴跳上桅杆那段,太美了。他获得自由的过程,电影描绘得非常到位,精简又不罗嗦。而主人公美国白人小伙的态度变化也非常可信可敬。第二个故事是年轻的音乐家去年老成名的音乐家家里做抄谱员,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自己的作品。年老音乐家要霸占作品署名。而年轻音乐家双性恋身份和没有成名和地位,无法生存下去,最后选择自杀。故事不复杂,拍得很美。第三个故事,女记者揭露危险核试验。情节没有什么新意(现在丁作者写故事是不是都受了各种电影影响。。。)但很多地方还是很美。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里Tom Hanks的角色站在阳台上和Halle Berry的角色讲话那段。周围的景色充满安静的(而不是绚丽的)科幻色彩,让人有点忘记这个故事设定在70年代。第四个故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和其它故事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主角没有什么伟大使命,主角的性格也有点毛病——一个老年出版商,遇到了黑道上的麻烦,去向他的兄弟求助。而他兄弟骗他进入养老院,被很凶的护士管着。然后几位老人开始越狱……(我没有明白他最终怎么会和Susan Sarandon扮演的角色在一起了……)选这样一个故事放在里面,几乎是一种自嘲,同时又有点荒诞,我非常喜欢。第五个故事开始,就是未来的故事。我不是很喜欢克隆人反抗的故事。但是电影的视觉效果太美了。第六个故事,是核爆后的幸存故事。我的感觉是,相对于前几个故事,作者写到未来,感觉就略缺乏细节,故事和人物不够立体了。第六个故事结束后,我们看到Tom Hanks的角色在一个外星球上定居。仰视星空的结局,正正好好击中了我心里的某种东西,很感动。

几个故事,拆开来看都有点stereotype,但显然,故事的精髓是它们的结合。另外每个故事都拍得太美了。

另外,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这个做法,我没有看出什么深意。也许是为了强调星美的那句话:Our life is not our own…

fb_single_01 fb_single_04 fb_single_05 fb_single_06

bookmark_borderHP 2&3

我一定是读得太快了,这样不好。我要求过自己每读一本书要写一下记录。由于读得太快,似乎也写不出来。但我先勉强自己写一些吧。

下面随意写一些现在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

Hagrid总是很萌各种动物。没想到第三部他就被任命为Care for magical creatures这门课的老师。而第二部的故事,也是为他洗清了最初他被开除的那个罪名。Hagrid让我想到了Primeval里的Abbey(虽然后者是可爱聪明的小女孩)。

我感觉第二部和第三部恐怖的元素比第一部多,这方面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里,他们最终的那个解决方案:解开了各个老师出的题。第二部里我觉得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是,尽管有那么多恐怖的事情发生,Harry好几次都决定不去向Dumbledore求助,这里让人觉得有一点点生硬。

在每本书的结尾,Dumbledore说一些很睿智的话是公式。第一本是说,只有Harry想要得到魔法石,其他人想要得到的是魔法石带来的东西。第二本的结尾,Harry担心自己有Slytherin的潜质,Dumbledore说,是我们的选择(而不是我们具有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第三部的结尾,Dumbledore说了和甘道夫类似的话:有一天你会为了放过那老鼠而感到高兴。

第三部里,我一直在期待Crookshanks会变成人,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来历。。。

卢平是谦谦君子,有点花痴他。我印象中以前看过扮演这个角色的David Thewlis的另一个电影(一直以为是Princess Bride里的恶劣国王),找了一下发现是一部叫做龙之心的电影……我虽然看过全部的HP电影,但除了家喻户晓的主角和主要反派以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这个角色的演员,而角色的内容完全没印象,这一点对我读书的时候保持suspense,没有剧透影响很不错。

总之,我是儿童故事爱好者。HP很适合给我读:)

bookmark_border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读完之前一本书后寂寞地翻Kindle的时候想找个light reading。找上了HP。我之前看过HP电影系列,但完全无感。没想到一读上书就入了迷。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完美。:)

(同样是讲有天赋的魔法少年成长的故事,Merlin的故事就……)

故事编排得很精巧,读起来引人入胜。最最感动的地方,是最后关于Neville的部分(之前都是各种小感动,读到这段的时候内心被震动了一下——genuine的感动,没错的)。对于这个傻乎乎、魔法天赋比较低的同学,处理得不好的作者会过分同情,或者干脆用来作炮灰——好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炮灰,everybody lives,这也是我喜欢儿童故事的地方:)

但我心里也有一丝疑惑,虽然并不完全针对HP,那就是,现在的情节饱满的小说,都像是等着被电影改编。如《魔戒》那样的超越时代的作品,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找了。

bookmark_borderThe Invisible Man

科幻鼻祖时代的作品,我本来的期待是,非常solid的细节描写、中立的道德判断。前者完全实现,后者略低于我的期望。故事的后半部分,隐形人变得穷凶极恶。

Aileen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比光自己读收获多很多。H G Wells是个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己对社会看法的作者,他流传甚广的科幻作品,只是他早期的作品。后来,他写了很多非科幻,但没有他的科幻作品流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