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后知后觉

回到第一份工作的地方,以前team的人还有些还在里面。其中一个人,当年虽然同一个team但项目合作不多,想到他就想起有一次几个同事一起坐地铁下班,聊到物价贵。他忽然说,他给女朋友买的玫瑰花“才这么点,就要一百块”,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下。我一下子没理解他的话,伸长脖子去看了他的手。

我听懂后感觉有点震惊(可见我当时是多么闭塞的一个人)。我大约有点知道那种好看的应景的东西会很贵,但我从来没想过我认识的和我差不多状况的人会去买。

大学室友里,有一个女生和同班男生恋爱。有一天她决定要和男生分手了。可是她也不直说,有一阵一直很生他的气。她也没和我说过她生他什么气。我估计那个男生也不清楚。但是呢,那种恋爱就像演戏一样,那个男生大约知道自己要演什么戏,有一阵子一直来安慰她,给她送东西,来我们寝室看她。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不久她和另一个男生恋爱了,那个男生后来成了她老公。我揣测呢,第一个男生家境比较一般。她发现了以后觉得自己可以找更好的,所以分手的。但是呢,要按照剧本来,所以就假装生气,然后分手。问生气的原因呢,她可以给出很多听起来是小女生赌气的借口。我觉得这种戏真的很无聊。

找了写代码的工作以后,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实在。压根丝毫没想到,买包装很贵的玫瑰花会是我们做的事情。思路没往那边转,所以当时聊天的时候一下子没听懂。

实际上,写代码的实在人,找女朋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剧本,因为这个剧本很好预测。

bookmark_border甩几个关于牙的链接

拔牙须知:

http://www.webmd.com/oral-health/guide/pulling-a-tooth-tooth-extraction

裂牙:

http://www.aae.org/patients/symptoms/cracked-teeth.aspx

裂牙:

http://www.acfdga.com/5-dental-procedures-to-repair-your-cracked-or-broken-tooth/

为什么牙不能长回来:

http://sciencenordic.com/why-don%E2%80%99t-teeth-heal-themselves

If fractured bones can heal, why can’t teeth?
byu/500op inaskscience

好了,可以重启电脑了。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法家

十几年后又读到韩非子,还是觉得他太牛了。而且由于我自己的见识变多一些了,更看清了一些我的想法的来源和演变,也对自己的判断也更有信心,所以好像觉得他更厉害了。

读这一章的第一个感悟是,“法”这个字,最初概括“法家”的时候是方法的意思。然后法家的主张里很特别的一点是强调法律。今天我们说“法”,会先想到法律,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方法->法律这个演变的效果里。

冯友兰提醒他的西方读者说,我们说“法家”(Legalists),并不是说jurisprudence。我并不完全确定jurisprudence的意思,以前经常在《九人》里读到这个词,所以应该是审判的意思。我读的中英对照的翻译里,也翻译为“法律和审判”。我小时候知道一种电视剧叫做香港律政剧,然后很不解,审判不就是按照已有的条款作判断吗,为什么法官律师这种职业值得娱乐圈注意呢?这也反映了我缺乏对jurisprudence的理解。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有三派。慎到强调势;申不害强调术;商鞅强调法。韩非子强调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然后我脑洞了一会儿,仅仅因为我喜欢瞎联想。西方政治中的三权分立,是legislation, executive, jury:立法、行政、司法。会不会可以和法家强调的三个要素法、术、势能对应?被我强拉来的对应是:立法(legislation)<->法、行政(executive)<->术、司法(jury)<->势。

当然这对应只是对应而已,肯定不能等价,对应的双方意思还是有点不同的。冯友兰对法的解释用的词是law and regulation,术的解释是statecraft,势的解释是power。前两者相似得还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势/jury,我好像还是有点难判断这两个意思像不像。韩非子的势,指的好像是权威、力量。君王有了势,才能推行他的法律。当然推行的时候还要讲究术。

这次读韩非子的介绍,最大的新感触是,韩非是马基雅维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冯友兰肯定是很懂西方哲学的学者,然后觉得他很可能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以一半期待着这一章会点到马基雅维利,结果并没有。冯友兰说,法家的各种主张,根本目的是为治理当时日新月异的社会提供一个方法。法家觉得自己的方法,可以使智力、德行一般的人也能做好大国的君王。这种坦诚承认自己的目的并且清晰地向这个目的努力、不在乎别的方面的批评的做法,就让我想到马基雅维利。两者都受到了其他lofty的学派的鄙视。我记得中学历史课(我之前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上读到韩非子和法家的时候,就对他们的不拘泥于道德的姿态非常折服,从此一直欣赏坦诚。别的不说,只有坦诚了才有希望真的思考任何问题啊。

法家也是先秦诸子里唯一认识到时代变迁不能盲目诉求过去的一派。孔子诉诸于周文王;孟子诉诸于大禹,然后为了超越别家诉诸于尧舜;道家诉诸于伏羲。和他们相比,法家认识到新的情况带来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来对付。这种progressive的世界观一直埋在我的意识里,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当时读到法家对我的影响。秦统一中国,是采用了法家的方法。到了汉代,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肯定还是需要法家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对外却独尊儒术。我是多么痛恨这种hypocrisy啊。

读这一章真的发现了好多我的性格的来源。不过也有很多冯友兰的解释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中学历史课上并没有怎么说法家的具体主张。我得到的印象只是要遵循法制。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国在推行法制,it suited them to teach this much in school。(我比较subtle地体会到了state education的效果。)冯友兰描述了一些具体的主张。比如说,要“循名而责实”。我读下来的理解基本上就是一种trial and error的方式组合出一个国家机器,每个部件正常运转,并且有监督保证不出问题。这些具体的介绍和描述,让我更倾向于理解法家的主张偏向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有什么私心目的。所以也更坦诚。

冯友兰还说的一点,我有点将信将疑。他说法家理想中的君王,实际上和道家的无为是想通的。法家理想状态的国家是一部机器,可以很好地运转、更新维护。一般认为法家完全不在乎道德的方面。然而,冯友兰说,法家需要的理想君主,是完全无私和impartial的,要能惩罚自己的亲友、奖赏自己的敌人。He who can really fulfill them is nothing less than a sage。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都比较小,各种政治活动比较personal。普遍奉行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也就是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儒家可以说是希望把礼推行到平民,而法家觉得把刑推向所有人比较可行。可以argue说儒家的目标是对人类高要求。然而高要求是通向hypocrisy的捷径,东西方的人们都走过这条路。反而是把base降低了以后,才可能走向高标准。可以说高标准的人,只能通过自我驱动达到,用习俗、教条来驱动的话,历史告诉我们只会适得其反。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荀子

这一章读得很惊异。可能是中学历史没怎么介绍他的缘故(我老是在怪中学历史课啊)。我一直知道荀子,因为他的两个门徒韩非子和李斯是战国末期、秦朝的重要人物,我也一直觉得第一次统一中国然后恰好是那么残暴的朝代,是非常激动和浪漫的一段历史。然而我好像从没对荀子的哲学有过什么了解,更不知道他和之前的儒家的区别。然而冯友兰的这一章把他写得非常有特点。

一般会提到荀子的观点,是他的性本恶。以前我想到性本善vs性本恶之争,只会觉得古人不懂得辩证法、硬要争个大一统的理论。但是冯友兰成功地把性本恶放在了荀子的哲学的context下来解释,感觉有道理和有意义很多。冯友兰说:荀子并不是对humanity看法特别低,相反,他把humanity看作和天地一样的高度。大自然要做大自然的伟大的事,而人要做的就是文明。

荀子回答性本恶那么善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和墨家一样的功利主义论点:人需要群居,各司其职,才能共同繁荣。所以要做好人与人互动的规范,这也正好是儒家一直强调的“礼”。懂礼,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是学累积的先人的成果。冯友兰说,他觉得儒家经典《礼记》应该是荀子的门人写的。我读的时候,觉得荀子的礼,就是etiquette。(而孔子的“礼”,我还是好像不明白是什么。)Etiquette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protocol。荀子好像对很多仪式、习俗也是看得很不迷信。比如后面说他的逻辑的时候说到,荀子觉得“名”是约定俗成而已,完全可以下个规定把猫改称为狗。另一方面,这样抽离地看人,他门下出了法家学徒也是完全合理的。

接下来冯友兰指出的一点,让我非常醍醐灌顶。他说,经过荀子的解释,儒家的礼仪,就没有了宗教成分,而是变成了诗。两者都能抒发情感、发挥想象,但是宗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讲,诗是当作假的来讲。我简直觉得,如果真的这些解释是荀子的功劳的话,那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种族文化都那么宗教-heavy,是因为他们没有荀子。

冯友兰说,荀子也是儒家先秦大家中从逻辑方面反驳名家的(好像唯一一人?)。还有他对墨家的“杀盗不是杀人”的dismiss我觉得看起来合理很多。荀子对“名”的观点,最后是说,名可以随便起,约定就好了。那么约定这件事,其实是君王要做的事情。他想象如果有个圣人王,有足够的政治权威统一名,那么大家都可以走上没有争辩的正道。这也反应了战国末期人们渴望统一。

bookmark_border拖延症[鸡汤]

周末忽然想要找个mind map的app玩。用了coggle。今天看到一篇鸡汤,总结概括了一下。也许以后拖延了可以对号入座,或者补充这个图。

越来越没用动力和行动力。以前曾经每个月会自我鸡汤一下,现在都没有了。(抑郁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好看的tool也算是个激励吧。各种tool没一个用得长久的。

 

bookmark_border两片碎片

就记两个想法,都是听podcast来的。

I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President Putin Alexei Navalny? (The Inquiry)

Alexei Navalny成功组织了几次遍布俄国各地的大规模游行。他完全是从网络发展影响力的。这样的反对游行普京政府显然没有准备好,他们没有正面回应过。但是Navalny的弟弟被捕,Navalny本人也被调查。因为俄国经济现在不好,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掉电视,打开电脑寻求方案”。

听这一期我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我本来并不知道苏俄解体后的俄国政府还和我们这么像。采访中说俄国的反对党是和执政党密切合作的。他们要提什么也是要经过执政党审核才能提。这和我们的民主党派有什么区别。好吧也许区别在于,Navalny还活着,还可以活动,甚至,还可以竞选总统。

另一个想法是,俄国人没做好及早关网络的事情。但我们做到了。(想想各种fandom的俄国迷妹都很厉害。。)

Barbed Wire (50 Things that Made Modern Economy)

铁丝网的发明为美国开发西部提供了实际圈地的工具,否则,林肯政府发布的“每个人都可以去西部圈X面积的地,耕种Y年后土地就是你的了”的法令无法实行。

里面最后说的一句话很想回味:

It’s true that modern economy is built on private property, on the legal fact that most things have an owner, usually a person or a cooperation. Modern economy is also built on the idea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private property gives people an incentive to invest in and improve what they own, whether it’s a patch of land of the American West, or a parvement in Cocatta (?) or even a pie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ch as the rights to Mickey Mouse.

It’s a powerful argument. And it was ruthlessly and cynically deployed by those who wanted to claim that native Americans didn’t really have a right to their own territory because they weren’t actively developing it in the sense or style that European saw fit.

So the story of how barbed wire changed the West is also the story of how Property Rights changed the world, and is the story of how even in the sophisticated economy, what the Law says sometimes matters less than simple practicality. Then 1862 Homestead Act laid out the rules on who owns what in the Western territory. But those rules didn’t mean much before they were reinforced by barbed wire.

bookmark_border拔牙

周二在小店吃饭,嘎嘣一下咬到了意料之外的硬物,整个嘴都疼。受力不巧的那颗牙很疼,它附近的牙肉也肿起来了。晚上勉强吃了点东西。第二天牙肉肿消掉一些,但还是不能吃东西。周四去看牙医。我以为是之前补蛀牙的东西掉了,再补回来就行了。没想到医生仔细一看说,这颗牙裂了,要拔掉以后装假牙。我顿时就懵了。开了消炎药回家。什么问题都问不出来。实际上我还需要检查一下别的牙齿有没有问题。特别是和裂牙对咬的那颗。

和家人商量了一下,也觉得这样拔掉一个大牙很不甘心。但我也感觉到,这次的疼和以前蛀牙的疼不一样。打算去个大医院再看看。

这样拆掉自己身体的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再后悔那顿饭——要是没去那里吃呢?要是吃的时候小心一些呢?想着想着好伤心。刷豆瓣的时候看到别人标记的一本书我记得看过另一个版本,就在翻自己的读书记录想看有没有留评价。然后看着那些书都是“牙还好的时候看的书”。

缓解焦虑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是,在网上research。也大致对我的情况有了点认识。牙齿本身解剖有三层:enamel(牙釉质)、dentin(牙本质)、pulp(髓腔)。如果裂得少,可以补;如果裂到髓腔,好像可以做根管治疗然后套个牙套;裂到底的牙只能拔掉种植假牙。

搜索着就被带到了油管视频。看了一个牙医拔牙根的视频,非常血腥。对了那天公司还有饭局,席间不知为何大家聊起了拔智齿。一个人说起他要去拔两颗智齿。旁边的人说怎么能两颗一起拔呢?一个女生说她拔智齿的时候后来需要敲碎了再拔出来,陪同的父亲后来觉得太血腥就走了。

大家说的看牙医前的紧张真的不是假的。实际上我各方面很敏感,看什么医生都很害怕。学生时代有检查沙眼要翻眼皮,我退缩太多次目睹了医生从耐心到发怒。

比紧张更深的是一种悲伤。我写这篇日志也是希望能倒出一下自己的情感。我体力不好,总感觉可以练;视力不好,感觉可以保养(虽然现在的工作对视力还是伤害)。之前伤到过腰,我的腰就一直不好。曾经是每年都要发作一次,发作的时候只能躺着。但是拔牙不一样,这个牙就再也没有了。

想起妈妈拔过两颗牙,都是近几年。所以她听说我要拔牙第一反应是,我提前衰老了。又想起得了肾病要出家的亲戚,以前一直觉得很难理解。但我也算是小小体验了一把自己肉身没有希望了的感觉。

等我装了假牙,就向cyborg迈出了第一步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今天早上去上海市口腔病防治所总院。导医台的护士听我说牙裂,叫我挂拔牙的号。我说我想先确认一下,于是她给了我两个纸条,让我挂两个号。我还是不甘心,没有挂拔牙的号。排队等候,然后看牙内科医生。医生很友好也很愿意听我说。看了我的牙之后,也是很确定应该直接拔掉。我说我很难接受。然后看到她在口罩后笑了。如果这时她能告诉我拔牙是很普遍的事情的话,我会好过一些。然而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像我这样成年拔牙非智齿的,有多普遍。但是医生态度还是非常好,我多问了几句其实都是为了缓解我的情绪,她都很耐心地解答了。并且也帮我检查了别的牙齿。

出来后,掉了几滴眼泪,打电话给妈妈,然后决定去挂号拔牙了。原来别的护士说的都没错,如果早挂号可以少走一段路,也大概可以少一些等候时间。本来去医院对等候总是忍耐着,但是这次我希望一直等着不要轮到我。所以觉得不久就轮到了。在牙医椅子上躺下后,真的觉得好无力。拔牙的医生态度也很好。打麻药,然后他试探了几下。然后摇晃牙齿,忽然就拔下来了,非常快。过后让我看了拔下来的牙齿,但是医疗废物不能带走。

我整个过程并不疼。现在过去了三小时,不知道麻醉算不算完全过去了(还是有点肿),缺牙的地方有点疼,半边脸有点疼,嘴里都是血的味道,口水特别多。

接下来要研究一下植牙了。

这种时候人生观真的是需要跳出来一下拯救自己。一方面我是相信需要向前看的。对付世界的糟糕,人只有一个选择:尽力去多理解,多改变。望着之前M送我的一大堆书,我也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另一方面,个人是多么渺小,更何况你的一具皮囊。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人会死,哭了很久。我知道妈妈似乎经常活在害怕死亡的情绪里。被这些可怕的感觉束缚住的话,会很糟糕。并不是说向前看有多正确,而是当我不活在悔恨和害怕中的时候,感觉会好很多。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 – 道家

现在读书真的是糟蹋书,唉。有时候只能读得囫囵一些,否则永远也读不完了。然后这样碎片化地记录一些。。。

冯友兰说道家最初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全生命。一开始的一个方案是出世。《老子》里有个故事说,一棵树因为没有什么用而没有被砍。

然后,道家是部分继承了名家的抽象概念的路线。

到了庄子,道家追求的成功保全生命圣贤,是能够“驾驭六气”什么的。这个概念立马让我想到了斯宾诺莎——懂得宇宙运行规律(上帝)的人,能够处事不惊。那是很高级的境界。我国的先秦哲学家就达到了。冯友兰也说庄子这一点和斯宾诺莎的意思是一样的。

稍微想一下,我还是觉得庄子和斯宾诺莎不一样,即便可能结论是一样,但庄子得来得好像太容易了。斯宾诺莎是从经院哲学发展出来的,虽然他自己可能不觉得自己有多radical,但在我们看来,他还是挣脱了经院哲学的。有了这一番挣扎,西方通过弯曲的道路达到的同样的结论,比我们的更深刻。(当然,也有可能该怪我对庄子是如何达到这个结论的过程知道得太少。)

庄子说,(我的解读)你仔细想想我们都是尘土,死亡不可避免,是自然规律,就如昼夜交替一样,真正明白而且接受这一点的人,不会惧怕死亡。

这里冯友兰说了一个评价:庄子解决死亡问题的办法是取消问题。这是非常哲学的解决办法。哲学无法在实际方面帮你解决任何问题,what it can do, however, is to give man a point of view from which he can see that life is no more than death and loss is equal to gain. 这一种对哲学的评价(从上下文来看,是冯友兰对哲学,或者说起码是对庄子的哲学的一种评价),我一下子觉得有点被激怒了。思绪转到了想批评“中国人太聪明因小失大”之类的。罗素也说,科学是我们确切知道的,哲学是我们不确切知道的。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但后者一点也不offensive。对这一段话,我还没有想清楚。

bookmark_border中国哲学简史-名家

第一次听到名家这一家。中学历史课本干嘛去了。

冯友兰说和古希腊的Sophists不一样。但是看了他的描述我觉得还是非常像的。而且好像Sophists和名家一样,也是从法律辩护需要延伸出来的。

冯友兰对惠施的描述让我很有好感啊。名家和Sophists为了辩论而辩论是表象。但是惠施更有一种mind debate的感觉。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见解》里,一种避免愚蠢见解的办法就是,假装在和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人辩论。诡辩如果是为了达到随便什么目的而辩论,除了技巧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但是惠施给我的感觉是罗素的那种mind debate。由此带来了各种相对的思索,我觉得很先进。公孙龙,因为“白马非马”这个故事在小学历史课里把我带歪了,我总有他比惠施少思索、更好辩的感觉。但是读到冯友兰说他后来达到了类似于柏拉图的ideal的抽象概念,理智告诉我他也是为了探索思辨。中国的哲学,太多伦理,太少抽象和思辨了。名家简直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