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A Storm of Swords

[冰火第三本书读完,内含剧透。只许我剧透人,不许人剧透我 – 请勿留言剧透]

利用睡前、地铁上、吃饭时的时间,吞下了这本书。前不久发现了有下载有声书,更是加快了我吞食的速度:不方便看书(比如在走路什么的)的时候就听有声书;空下来后接着听到的部分继续读书。因为每一章其实都不长,而kindle和有声书都有章节可循,所以衔接很顺利。唯一不顺的地方是我光听书不完全理解,有些地方需要读一下。我发现,如果自己在一种active的状态下,读书效率会非常高,但有时候人很会被动,这种情况下,听书就是一种满足,简直像看剧一样,能轻松满足我对后续情节的饥渴。

有些美剧,会给观众制造出一些情绪需要,让人就想看下去,知道后面的情节。大学时看《绝望主妇》就是这种感觉。我在大概第二季的时候就觉得编剧只是想要写出entertaining的情节来,后来觉得没意思就弃了。冰火系列,作者没有美剧编剧的压力,可以慢慢表达自己。可是作者大概会想表达什么呢?我还看不出什么头绪来……第三本书中,作者再一次狠狠地crash了我对好人好报的渴望。他是想要以再一次打压,加深最终好人好报的感慨?应该不会那么简单。

和所有足够复杂的故事一样,冰火的世界中,好与坏之间的界线不是那么好分辨的。但在我心里,对人物的好坏有强烈的倾向的。我喜欢狼家。写狼家人,作者并没有高大全。Eddard是故事开始时的“好”的支柱,但他并不显得不真实,他的“好”给我感觉是高尚而合情理的。他的大儿子Robb完全take after他。作者在第一部中狠心拆除了Eddard这根中流砥柱,意图让后面的人成长起来。但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中,作者把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Robb也拆除了。你能埋怨作者吗?现实不就是这样的吗?愿意这样虐待自己的角色和读者,这种决定是bold的。

所以,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急着要读下去的这种需要有点不健康,觉得冰火像cheap的故事,靠挑逗读者的情绪吸引读者。但是作者作的很多决定,还是使这个系列非常的outstanding。

冰火揉合了很多元素。魔戒以降,各种奇幻虽然多数都有自己的元素,但只有冰火的奇幻和现实的结合,让我觉得很不同。我对权力的斗争没有兴趣,但是冰火把权力斗争背后的动机,写得很透彻。

但另一方面,冰火还在试图揉合神和信仰的问题。这方面我还没看出作者的真面目。在冰火中,神学不仅是争取权力的工具,也基本不是信仰(有足够多的真正信仰某个神的人物,但作者写不信仰神的人也毫不留情地真实),冰火中的神,似乎还真正有力量(奇幻元素)。我不知道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会是怎样。

还很想写一下我对各个人物的想法,不过工程太浩大了,以后有空写吧。就说一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Arya,不过没有以前喜欢了。比较喜欢Jon,全书看到现在,最舒心的地方就是Night’s Watch的选举了。也很喜欢Mance Rayder。Stannis是个奇怪的角色,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但是他有时候说出的话让我很佩服。他的Davos,喜欢这位的正直和诚实,但总觉得他是愚忠。Robb完全是Eddard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Tywin是个厉害人物,他的死让我有点失望,但想想看这么厉害的人也没有别的办法死了。Jaime……到目前为止,虽然他有一些amiable的举动,但我还是丝毫不喜欢他。Tyrion可能是狮子家最不讨厌的。老熊Morment的死,再一次拆除了可以依靠的“好”。龙女这条线和主线有一点分开来,读起来很不耐烦;她的成长完毕后,我就比较厌烦这个角色。Jorah Morment呢,我也不太喜欢,dog eat dog吧(还不至于算dog)。Ser Barristan投奔龙女,我还是觉得失望。本来的设定是北方人都热爱狼家, 现在出了叛徒也是现实化复杂化的必然。Grayjoy家的故事,我虽然厌恶,但觉得写得也极好。Bran和Reed兄妹的线,虽然和大部队有偏离,但我还是很享受读的。而Rickon这条线,不知哪年可以看到收回来了……

我希望:能看到Benjen Stark;能揭开Jon的身世;关于火方面的神,我目前是比较不喜欢的态度,但希望作者能整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神学体系来;能看到有任意一个Stark重建Winterfell;看到冬天的恐怖;龙女统治Narrow Sea东边的土地吧……

bookmark_borderGame of Thrones感想随手记

前一阵看完电视剧S1,现在追着看S2,同时发现自己有收集过电子书,当然就读起来了。刚刚读完第一本书,来说一下感想。

我……从来都是喜欢看儿童剧的。现在浮出我脑海的,是Danny Boyle关于Sunshine的一段话: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给人希望的结尾。Game of Thrones毫不留情地露出残酷的一面。好人会被委屈被误解被赶尽杀绝,奸诈坏人能得势得利,其实这不就是现实么?然而我想,如今我欲罢不能急着想往下读的原因,恐怕还是希望能够看到合意的结局?

[下有剧透]

整个第一季的情节中,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在King’s Road上的纠纷。虽然只是孩子之间的纠纷,但折射出的问题本质,和大人之间的纠纷的本质是一样的。读书的时候,我最感动的却是这件事之后不久,爸爸找Arya谈话,告诉她不该怪罪Sansa和她们的女教师。Arya立刻明白了,虽然她仍然鄙视说谎的人,痛恨杀人杀狼的人,但是她第二天选择去向女教师和姐姐道歉。Arya立刻成了我最喜欢的角色。

Eddard这个角色,在书中比剧中少了一些愚忠的感觉,是男性角色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由于书的节奏可以由作者完全掌握,因此可以把所有的思路交待清楚,而剧中比较难做到。

Jon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他的环境从小就比较复杂:没有正统的地位,却对自己很有要求,也有家族荣誉感。

书中Robb的成长我也很喜欢。成长题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了。不过不论是书还是电视,都觉得很难顾及到。

作者马丁大爷曾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创作冰火的动力和目标是,I want to create in a world where the only limitation is my own imagination.

bookmark_border《燃灯者》读后感

读这本书我没有抱啥期待。虽然没有怎么读过,但我是知道“伤痕文学”的。劣质的伤痕文学,读起来感觉作者不是像自欺欺人就是像顾影自怜,我很少有耐心读。

然而翻开《燃灯者》读了没几页,我就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我相信这是因为作者写的三位人物都真正地触动了他,有这样的subject在,如果不审视自己对自己有所要求,岂不是太没脸面了。书中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也是比较克制的。有点激起了我想去研究历史。

下面摘抄一些我的highlight。

—-周辅成
其实,政裆权争本与百姓无关,林冲手刃王伦,关大宋百姓何事?伯尔上校与汉密尔顿决斗亦不干扰美国公民的生活。只是当局从苏俄学来的这套 裆 国制度,让权争祸及百姓。
[我还是第一次想到这点。。。]
祖卫突然唱起歌来:“在那金色的沙滩上,洒满银色月光。寻找往日踪影,往日踪影已迷茫。”
[书中有好多很有诗意的语言。这样的诗意,无论是语言,还是语境、环境、氛围,我从来没有在现代汉语的其它地方体验过,只有来自被束缚的那个年代。这一直让我觉得很奇怪。]
后来我才明白,先生谈吴宓,其实也是谈自己,谈他们那一辈读书人。他们浸淫于中国古典,又漫游于西方精义,从来就抱着打通两造、消泯畛域的雄心,也就是以求无分东西的普世价值为最高理想。
[我一直觉得,diversity是最美好的东西。我甚至曾很认真地觉得,当人类达到都互相理解,diversity就要从外星文明里寻找了。我很早以前就这样想过:东西方最初交互的时候,肯定双方吸取了很多。当时我就有点奇怪,交互得到的好处呢?对历史知道略多一些后,才明白,就是那一辈人啊。某段历史已经把我们完全和他们隔开了。]

当局对知识人的自游思想、独立人格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憎恨,这是列宁式裆国制度的遗传基因,不到这个机体灭亡是不会消失的。

他说“人,如果不是语出自丹田,谁愿老是听你只是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
[很喜欢这句话。]

—- 刘宾雁

[三位人物里,我最感动和敬佩的是这位。高尚而又勇敢。]

仲拱建裆之后,造就了一种新的汉语使用方式,在仲拱薏识形态框架内, 汉语已不是一种言说,而是一种暴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才是好的现代汉语啊!之前我一直觉得汉语被喉舌折腾死了。我觉得不会有人很有爱地使用这个语言,久而久之,它就会孤独地死去了。原来,在我们之外,还存在着能够美好地使用这个语言的人。我并没有觉得欢欣鼓舞,因为除了是母语这点之外,我本身对这门语言没有特别的爱,我只是对这本书里的语言美觉得很惊艳。]

他对人说的最后的话中有一句是:“将来我们回忆起这些,多么有意思!”
[不知怎么描述,读到这里我非常非常感动和敬佩。]

在事关大小、轻重的选择时,他会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场回答“我不接受最高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价值还抵不上一个受苦的孩子的眼泪……。假使小孩子们的痛苦是用来凑足为赎买真理所必需的痛苦的总数的,那么我预先声明,这真理是不值这样的代价的”。
[赞啊。。。]

看他的心灵以单纯对繁杂,以坦荡对狡诈,以包容对偏狭,以宽恕对伤害,你不能不感叹神造常人,偶尔也会失手,留些奇士在这世上,如茫茫人海中的岛屿,作遇难时救援的基地。
[最近几年以来,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我价值观的顶峰。]

—-唐克

[我觉得这个人的有些方面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爸爸……]

但那天还没调到短波,就清晰地听到了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原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居然播了一段演奏现场实况。听得我顿觉星光灿烂,万山奔涌。
[“顿觉星光灿烂”这样的语言多美啊。]

其实我佩服他的勇敢,他爱死了那种“另类生活”,不仅想而且干,以自己青春血肉之躯去搏取。

—下面是序言里的摘抄

越胜笔下的三位“燃灯者”,连同越胜本人,其实也都是“盗火者”。

我记住了:人类历史上真的出现过那样的时刻,“盗火者”们竟像蚂蚁一样跑得满地都是!

越胜是幸运的,他在思想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良师益友,没有为自己的离经叛道付出什么代价。事实上,在七十年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因为思想探索遭到镇压,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赔付了青春年华,贻误了终身前途。格外有运气的是,越胜得到了周辅臣先生这样的名师点化,得以直接沿着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正道行进,不像很多探索者那样在意识形态的浓雾中艰苦挣扎、曲折前进,耗尽了全身力气还是未能挣脱那精神上的紧身衣,为自认为叛逆的思想弄得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其实是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有时候会觉得,那个时代的高人俊士,没有越胜不认识不深交的。文中偶一出入的高 尔 泰、张 志 扬、曹 天 予、周 国 平,还会有多少故事等着越胜写。“我爱真理,但我更爱朋友”,越胜当年如是说。其实,爱人,才能爱真理,才有真理。

bookmark_border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链接]

记录一下感想吧。[剧透]

首先说,书后的简介,以及豆瓣上的简介,对此书有剧透,减少了一些趣味。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关系不近。他们的父亲是个小人,两任妻子都跑了死了,三兄弟是由别人带大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大儿子德米特里和父亲的矛盾展开的。对于这个主要情节,我有不感兴趣和不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脾气直的大哥德米特里,有着老式的荣誉感,却会抛弃有钱又漂亮的未婚妻,而爱上喜欢和男人乱勾搭的格露莘卡,这一点一开始让我没法对他有什么同情,后果是一开始我不太在乎他的情节。不过到后来,我渐渐忘记格露莘卡之前骗人的劣迹,对她的率性还是有一点点欣赏。

作者几次说,小儿子阿列克塞才是男主角。同时呢,他又不遗余力地把最好的品质,和年轻惹人喜爱的特点,都加在阿列克塞身上,看得出作者很看重的角色是阿列克塞。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给阿列克塞的所有特点,包括他在长老死后的失望。以至于这个人物好得不真实我也不在乎了。我的抱怨就是,这个分裂的故事里,“男主角”只是主要情节的旁观者或者边缘人物。

读这么厚的一本书实在很难得。一开始的很长的一部分,是挣扎着读的,因为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很长的名字,名字都有不同的叫法,读起来挺困难。只要一有机会,作者就会对很多背景内容作非常详细充分的交代,期待主要情节的读者有时会觉得不耐烦。

bookmark_border读《新资本主义的文化》

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不过由于我对这个领域(社会、经济、现代历史)所知太少,所以这一遍读肯定有好多没有领悟到地方。不知不觉,“想要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愿望,在我心里已经积累了很久很久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基本就是个萝卜,自己的坑之外的世界,能知道得很少。当然,我们可以读历史来知道自己眼前的世界之外的东西,但是对于左右着我们实际生活的当今世界,要去怎样理解,这真是个很不容易的话题。作为一个没有社会学素养的人,怎么看待各种实际问题?我们会受有目的地宣传影响(商业广告、政治宣传)。我一直觉得我对如今世界的理解是非常欠缺的。我不知道除了我和我认识到极少数人之外的人都是怎么想的,都在做什么,想要什么;我看不懂为何商业在现在的世界里有这么大的力量,金融业不产出什么价值,却能获益丰厚,在我眼里似乎是个天大的不公平……等等等等,我对当今世界有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是以学者的角度来分析当今世界。它提到的一些专有名词“新左派”啦,“新资本主义”啦,我都一知半解。像读有很多很多生词的外文书一样,没法一个一个查明。在这样勉强的条件下,读了这本书我还是觉得很受益。

有两个细节印象最深:1. 现在的商业、经济金融里的一些用词,都是从军事用法借鉴来的。“战略”、“投资战役”。包括现在的企业管理,有些也是从军事上借鉴来的。于是,这些计算得失、想办法高效办事的高明办法,都是军事背景啊!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2. 作者在前言里提到,如今的世界,因为国际化、信息化的缘故,对人的要求是:a) 自如应对各种短期关系(因为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情况变少了)b) 不断更新转移到新技术领域 c) 不倚赖经验,敢于忘掉过去。这些要求其实是对人的某些方面是有伤害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无奈地接受。我读到这里感觉是顿悟了。我一下子看清了自己在这条路的位置:我在摸索,想要找出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开眼界了啊!

有空要重新温习一遍。对于作者的其它书,我也有兴趣了。

bookmark_border读后感: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

偶尔发现表弟在看《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34854/)我拿来翻了一下,然后决定抢来读完。

这本书的作者樋口泰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松下当焊接员(似乎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焊接员要有技术含量一些……),随后决定去美国读MBA,回国后在松下效力不久,跳槽去了咨询公司,然后在苹果日本当销售,再之后进入了康柏,康柏被惠普收购后不久,他担任了惠普日本的总裁。这本书是他总结自己工作经历的感想而写的。描述了他的这一职业历程,以及每一阶段的感想。

他的工作感想,当然比我的彻底、深入得多。不过读来有很多想法其实和我在四年工作中学到的相似。(其实是我这个人读什么都只能读到自己想到过或者隐约想到过的东西……)现在记录一下合上书我还很有印象的几点。

突破闭塞的环境。这是最初这本书抓到我的地方。这位作者最初是技术人员,后来跨入了管理行业,现在管理着惠普这家技术公司。所以他的思路和我的很合拍。我感觉我现在就处在他所说的需要突破闭塞的环境,扩展视野的阶段。从他的经历来看,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获得了有经验的前辈的赏识和理解,所以得到了去读MBA的建议。

市场和销售高于技术。现实中遇到的人,往往是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比较高。这造成了我之前会以为技术高于市场和销售。其实在商业的环境中,要有市场和销售,技术才有意义。樋口泰行当上管理人员之后,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让客户端的需求更畅通地传入内部,引导研发。

企业文化。一年前我跳槽来到了现在的公司,最初对于“企业文化”的强调我是不太放在心上的。本书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企业原本也是人推动创建起来的,这个人(比如松下的创始者松下某某),希望能够达成一些事情,那么,要把他的目标传达给所有的雇员,目标得以实现的几率才会变大。本书提到松下,和后来的惠普的企业文化中,都有一条是,承担社会责任,要为社会做贡献,保护环境等。读到的时候我心里是一阵感动。

与不同的人真诚交流。世界上的多数人可能不会帮助自己,甚至阻碍自己。这样的人,我一直奉行的观点是,一定有办法处理好的。即使没有办法处理好,也会有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绝不要做自己看不起的事情,要与人为善。

一个好的老板会帮助手下的员工成长。这是我对自己前任老板最大的疑惑。虽然他有把自己价值观强加给我们的专制嫌疑,但是他的出发点是把自己认为是好的部分传授给我们。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员工。读本书之后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或者与其说是明白了,不如说是被作者的热情感染了。他认为总裁的工作就是要给员工创造好好发挥和成长的机会。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发出最大的价值,公司才能最大地得益。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日式的励志气氛。文字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诚恳和热情。书的最后他总结的现代人才的标准。第一:热情与干劲;第二:责任心;第三:合作精神;第四:效率感。效率感是我认为很必要而自己目前很缺乏的方面。

=======
PS: 前一阵读了《新资本主义的文化》的开头,正好讲到了如今的社会对某些类别的才能特别重视,这其实是带来一些负面作用的:)

bookmark_border公正: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在读书会的各位陪同下,我们读完了这本书。首先和书无关的一个想法:任何事情的点滴积累,到后来都是可观的。刚开始我们都不抱希望能够用朗读的方式完成这本书。不过半年下来,两周一次的读书会上把这本书读完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最近我的生活有点失控,本来每天规划出一点点时间用于练琴的,几年下来也很有效果。以后还是要加强自律。

justice

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不是艰涩的哲学理论或者政治理论。每当理论开始有些难懂的时候,作者都会举一些例子来拉近和读者的关系。另外,书的一开始也是用举例一些极端的道德情境来抓住读者注意力的。

不过,现在想来我又不觉得这本书带来了很多观点。在判断一个艰难的道德情境问题的时候,作者提到过两种原则,分别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在哲学历史方面,作者提到过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罗尔斯。这本书等于为我普及了这几位哲学家/政治哲学家的观点。

但是最终,作者并没有为大家解决极限道德问题,而是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原来这本书其实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潮的campainer,而不是一本哲学史书。

我记得最终,作者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还是非常不同意的。他说人的道德约束,公认的有两种:
a)自然的,比如说不能杀人,它是普遍的(不能杀任何人),不需要征得同意的
b)合约的,比如一个人和雇主的劳动合约,它是局部的,需要征得同意的

作者提出一种新的道德约束,可以叫做团结的道德约束,它是局部的,不需要征得同意的。然后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我似乎都不太同意。

然而到了最后,我又有点倒向了作者这边。作者说自由主义者的缺点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中立的,而实际上中立不是一种可能的态度。比如说是不是允许堕胎?这个问题,政府是不可能有中立的态度的,如果允许每对夫妇自己选择是否可以堕胎,这不是中立的态度,而是允许的态度。

自由主义的态度是有错的,这在我之前读Richard Dawkins的The God Delusion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自由主义的人(无神论的人)对于不同意见是一种冷冰冰的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促使了在美国宗教盛行的局面。现状是,对自由主义者来说,respecting is ignoring。的确,对于陌生人的不同意见,冷冰冰的尊重比驱逐异教徒要文明,但是,更好的状态难道不是把一般的人当朋友看,去challenge他的观点吗?

下面摘抄我当时写的纪要的最后一小段:

我反正最后是同意了作者的观点。甘地说过一句话: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我觉得作者的态度才是一个负责人的成年人的态度。同时我又想起罗素在一战的时候的事情:他本来相信不管是什么人,愚钝也好,不善良也好,只要 向他展示美好的生活,他都会动容的。可是一战却显示出很多人被煽动后,会对真正的美好免疫。我认为这是心里的一个阻止我支持作者观点的方面。但是这里 Yann说,这其实不是一个矛盾,因为前者是对自己的要求,不取决于外界。

bookmark_borderTed Chiang第二弹:Understand

读了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里的另一个短篇:Understand。

对这一篇我有好多不同意和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是不妨碍我非常喜欢这篇。我甚至觉得,作者暴露出那些我认为是缺点的东西,正好也显示出他的真诚和他对他选择的路看得很清楚。

第一个不满:故事情节比较傻。作为小说,这一篇情节很俗套。我知道作者的意图不在情节,不过我不太喜欢这种默认可以接受那种“CIA电影情节”的态度。相比之下,Story of your life的淡淡的情节我很喜欢。

另一个不满,我还没想好是不是因为我的观念不对。故事最后说两个智力超人所顾及的领域各有千秋我不反对,但是为何他们不能联手想一个兼顾双方的方案,反而要毁灭对方呢?

其实,我最初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问题是这样的:“我”注重beauty,也就是追寻宇宙规律,寻找真理;而Reynolds注重humanity。为什么他们的supermind不能同时注重两者?但是后来我把这个问题否决了,因为注重什么问题,似乎不是智力决定的。这就是我一直引用的罗素的观点:相比科技,人类的智慧是落后的。同时关注beauty和humanity,这是个智慧问题,不属于K荷尔蒙的范畴。但我还是觉得不甘心放弃这个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上一段那种形式……

再说说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地方:我觉得作者的思路很勇敢。虽然涉及领域很不一样,但是我再一次觉得Ted Chiang是现在的Arthur C. Clarke。作者心里最想要的,是对未知的探索。Arthur C. Clarke想要探索宇宙;而现在,Ted Chiang想要探索思维领域、计算机领域。因此他写了这个故事来探索这个情况:假如忽然出现一个智力超人,那么他会是怎样的。

那么在Chiang笔下智力超人的内心/脑内是怎样的??我觉得读那些,然后和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很有意思。首先这个人忽然有了超强的记忆力。(哈哈记忆力是智力强的表现吗?我的观点是:智力强的人会见到一个东西就用智力强加上去,马上理解,或者马上想到什么关联的东西,从而容易记住……)然后是他能够同时focus多件事,multi-tasking。(我貌似不太同意这是智力强的表现,不过也许这就是。)他能处理大量信息,立刻从中找到规律。(猛点头)最别致的设定是,随着智力变强,他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比如忽然变成了没有左右偏好的人(一般人都是左撇子或右撇子),他甚至能控制自己的心律……接着他就对自己的智力进行了编程。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会心:)

我有时候会在想自己是不是聪明这个问题。越想越觉得聪明这个问题很难定义。如果有耐心和精力,我可以懂很多东西,并且我自认为懂得比一般人深刻。所以我自认为是聪明的。但是其实从小,那种“谁聪明谁抢答”的事情都轮不到我,那些能抢答的人有些只是有gut,而有些应该的确是比我聪明吧……我一直觉得我的优势在于,对自己很aware。学弹琴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有些人会不得要领勤奋地苦练,但是其实是他们对自己的手指不aware。没想到小说的后面竟然出现,智力超人的一个表现是,能够很快模仿钢琴家的表演……

我对自己aware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可以用awareness去check情绪。作为一个感情强烈的人,这项技术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说,说到后来,智力是个神马东东我觉得不好界定了。要不,真的给我数数我有几个神经突出元?=v=

bookmark_border刚读完速写感想!你一生的故事

关于作者,我没怎么了解。只是偶尔听到一耳朵他是IT从业者,他其实没怎么写小说。

在这种情况下,速写一下我读完短篇集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中,Story of your life这个故事。

首先,我想说这个故事和我之前读过的所有故事都不一样。(也许只是由于我读过的书太少我才会这样觉得。)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Arthur C. Clarke。我只读过克拉克的两本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宇宙中的未知,是什么样的??2001太空漫游说,是我们不能理解的。那本书的最后,描述的怪异的事情,我们已经不去试图rational去理解了;与拉玛相会中,first contact没有被完全理解,其实我也是抱着“我们肯定不能理解”的想法,很接受《与拉玛相会》这个故事,并且当我听说了拉玛系列有好几本后续的时候,我觉得拉玛的故事是没法写得更好的。因为再具体下去理解外星文明,我觉得即使是克拉克也很可能做不好。

怎么说呢,我心里也有一种冲动想要写科幻小说。很可能我这辈子不会实现这个愿望。但我知道我的idea大概是什么样的。当我读了Story of your life的时候,我知道有人和我是一个道儿上面的。

Story of your life的故事,也是关于first contact的。我觉得其实从小说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作者是在有意演着克拉克的脚步往下走,或者是要向他致敬。但是把这个故事作为我心中理解外星文明的科幻小说探索,是非常优美又踏实的一步啊!!!

====下面是关于小说内容本身的想法:

宿命论,到底应该对宿命论采取什么态度?

语言,到底多少shape了我们的思维?
按照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英语和中文在思维的领域里很不一样。好多书我都觉得看英文比较容易懂。但这到底多少是因为人的背景不同,多少是因为语言本身?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人的特点的产物吧。

我甚至对书中的宿命论色彩非常喜爱。(而一般而言我是比较否定宿命论的。)Story of your life里,接受宿命论,不带有一丝放弃的意味。就看到作者不紧不慢地一点点从语言学,渐渐移动到更深的层次。有一天晚上,我读到:“w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me exercise freedom of choice also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know the future.”这句话,我忽然觉得,这种能试图从两个视角去看问题的态度(比起我本来只知道不赞同宿命论),是多么高超啊!!

这位作者真是一个很神奇的人物,我很期待读书中其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