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he Dual of the Fates

如果真要等我有状态了再来记录,恐怕我想记录的都不记得了。前一阵读了未使用的ep9的剧本,作者是当时被炒掉的导演Colin Trevorrow,另一个作者是Derek Connolly。这两个人都在最终电影里有writing的credit。这好像是编剧工会会审核的事情。我没看过Colin Trevorrow的作品,对他一无所知。拿到剧本只是好奇,完全无期待,随便看了一下。万万没想到这个剧本写得很好,在我看来简直把后传圆起来了。

这个版本和最终版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但是最终都被改得差了。比如Rey最后大战Kylo的地方在Mortis,这是克隆人战争里的一个特殊的地方。这比电影里为Rey和Palpatine对决发明一个新的地方要好很多。(电影里你不禁会想,这是什么地方?这么多好像是旁观者的人是谁?)再比如,这个剧本里皇帝也出现了,但是是预先录制好的hologram。电影里皇帝到底是什么状态我并不理解,也不想深究。再比如,Kylo最后还是有点redemption的,也是Leia的影响让他没有对Rey下杀手,最后告诉了Rey她的名字(不是PPT)。没有Reylo的故事总是好很多。而且这样写的话,真的喜欢Reylo的粉丝还是可以脑补。

但是我最喜欢这个剧本的地方有三点。(看的时候还有不少喜欢的细节,但不太高兴记录了,很多细节表明作者真的是喜欢星战的,对星战别的作品很熟悉。)第一个是Rose和Finn的戏写得很好。最后Finn在Coruscant上的高潮,真的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星战。背景是Coruscant被First Order占领,年轻人都被征兵去了,但是也有人不愿意参加,只能躲在地下。Finn集结了这些人,还影响了一些已经参军的暴风兵叛变。从一个逃跑者变成了领导者,Finn的arc很完整了。这其中Rose和他分开,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场戏能成功把新一代的主角拉到电影的感情中心。

而且!!!!!这场戏发生在Coruscant啊!!!!!!!我超级想看Coruscant啊!!!!啊啊啊……看到报道说TFA里特地炸了Honisian Prime(之前没出现过)说炸了新共的政府,没有炸Coruscant,就是为了之后能有故事发生在这里。结果电影里还是没有出现。

第二个非常喜欢的地方是First Order的设定。真的,我没料到我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但是这个剧本里,一方面FO有集结warlords,他们的上位可以说是有一点点解释了。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有效的手段是,切断星球间的通讯。在这个控制互联网的时代,这真的很relevant了。他们还有一个手段是把年轻人招募来re-condition。有没有想到新疆camp?星战,一直是关乎政治的。ANH的开头就是皇帝解散议会。前传更加政治。这个情节,可以让后传真的成为这个时代的星战的。

最后,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个剧本真的给Rey一个很超脱的发展。所谓balance of the Force,Rey最后悟出了要同样拥抱hate和love,才能真正平衡。这一点真的是一个有意义的超越,而且并没有打破星战的mythology。这是这个剧本最超出我意料的地方。

这个剧本我有两个挑刺。我不喜欢这么明面上的Rey/Poe。另外,我觉得Rey最后在Mortis的大战和主线的大战关系有点松。不过有上面这么多优点后,这些我都可以接受的。

好剧本到真的拍出来成为好电影,也许还有距离。但是如果剧本不好,那么电影肯定不会好,除非电影看点不是剧情。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个剧本居然被废掉了,最终成品有借鉴这个版本,但把里面好的内容都改掉了。

现在我脑中对ep9的剧情的记忆很混乱了。电影我就看了两遍本来就印象不深。现在我脑子只想记得废剧本的剧情。另外,他们本来可能真的是请Matt Smith来演了教Kylo吸血的黑暗面导师(非Sith,可能和Bendu差不多,again你看这个剧本可以和别的星战内容衔接)。虽然网传请他演the Son好像不是真的。我好希望生活在一个平行宇宙里Matt Smith也是星战同学录里的一员啊。

bookmark_borderwhat will protect me from myself?

一个盆友提到说认识肖战粉。说该粉平时挺正常的。盆友用了传销来描述正常人陷入那种圈子的状态,我忽然感觉有点理解了。她还给我解释了资本为了保持肖战的流量,让‘纯粉’打击‘cp粉’,因为明星配对不一定会一直玩下去。原来这件事解释得通啊!

在这边有墙和资本在,所以出现了肖战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地方(主要是欧美),有资本和。。(科学?),让我们离不开手机。(前一阵看到的随机出奖品的模式,有实验结果。在Don’t Be Evil里读到,正好最近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的一集讲了slot machine,也利用了这个规律。我不是肖战工作室的victim,但是我是刷手机上瘾的victim。这样想来,我们嘲笑肖战粉的话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过可能也不是,可能是有本质区别的。盆友说没有墙,至少资本可以投资别的娱乐来竞争。至少在没有墙的地方,只要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可以传播开来。

bookmark_borderDon’t Be Evil

记得是去英国玩的时候,那天坐在从多弗尔回伦敦的火车上,听着Guardian Long Read的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现在的tech giant就像金融危机前的大金融机构一样。我感觉这个说法很厉害,当时就和同伴讨论。后来决定读一下作者的这本书,标题叫Don’t Be Evil,显然是来自Google的code of conduct,感觉标题特别好。当我开始看前言的时候,发现作者把几个tech giant统称FAANG(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忽然想起之前我也读过这个简称。找了一下发现,之前读的文章也是这个作者写的。我以为我的想法可以得到多个人的验证的,居然两次引起我注意是同一个作者,不免感觉有点失望。

所以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期待的是对我已经同意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证明,提供更多的事实、理由或洞见。这个期待没有满足。这本书罗列了big tech的一百零八宗罪,从沉迷刷手机到2016年美国大选,从大企业海外避税到垄断杀灭竞争。这里的观点我一般都是同意的,但是读完书以后不觉得我对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和新的想法。可以说,我最近几年的政治观是从那篇Fight the FAANGs出发的。可以说这个作者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也许是因为经常写这种杂志文章的缘故,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看的这两篇文章代表了这本书最深的深度。

我发现我一直听的EconTalk曾经请了作者为嘉宾讲作者前一本书。我很清楚Russ Roberts肯定是同意书里说的一些问题,但是对怪罪市场他肯定是不同意的。果然,节目里Russ说,我就是你讨厌的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st。这么一想,书里完全把这个学派描绘成罪魁祸首,感觉很片面。我意识到我在Goodreads里读到对我很喜欢的Economix的批评也有这样的意思:资本市场变得这么强大,有自己的道理,一味批评会显得书不可信。我一下子想不出来为什么Don’t Be Evil这样写让我很难相信,而Economix这样写我却完全被洗脑了。这两本书的经济立场我感觉是比较相近的。我想大概是因为Economix的思路很清楚,从历史的角度用自己的思路来阐述,所以即使偏颇我也很买账。而Don’t Be Evil则没有这种思路,书中的论证经常是引用一句别人的研究或者报道,我就没法跟上思路。但是Econtalk上,在Russ的引导下我觉得作者说得比较有说服力了。

同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经济知识比较少,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所以读起来觉得underwhelming。举个例子,书里有一个地方说Google的lobbying让美国的专利法案越来越弱了。奥巴马时期修改了法律,让专利纠纷可以在法庭外的一个机构解决,这样节省了时间和花费。书里说,这样Google就可以拿别人的专利来用,然后在这个庭外机构达成和解。我读这一段的时候一直疑问,因为降低成本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只对Google有利呢?如果要只对Google有利,应该升高成本,这样小企业就没法打官司,只有Google可以打得起呀?

书里还有个地方我怎么也没看懂。没想到Econtalk里她也说了这件事,在主持人提问的context下我终于明白了。就是本来CEO收入前1百万是免税的(!!),超过1百万征税,现在通过大企业的影响,CEO的奖金免税。奖金和绩效挂钩,主要表现是股价。然后公司可以通过买自己的股票(buyback)让股价上升,这样CEO可以拿奖金。Russ说,股价上升shareholder满意啊。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司是不是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大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环境、社会负责。这方面我想不好自己的观点。读这本书的效果是,作者催你质疑大企业只要对shareholder负责的观点,但不给你理由。到头来你还是要早左右spectrum上武断地选一个立场。

书里我比较不同意的一个部分是关于数据。我同意她说的,我们本来没有充分意识到Google免费提供搜索服务还能赚钱是因为它搜集了我们的数据,这一点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同时,这个市场中,用户实际上是资源提供者,而不光是服务接受者,这会对这个经济运行模型有什么影响需要研究。但是我不同意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好像是完全批评和否定。我的想法是,首先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定义得不清楚。想了一下,问题应该是Google的垄断。然后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能是鼓励竞争。我觉得这个书里并没有提到针对少数企业利用数据做大变成垄断这个问题的解决建议(书里连问题是什么都不花时间写,只有一股脑的批评)。我对这种批评的反感可能受到了我自己的工作是数据方面的。比如我们的产品,会根据用户的特点来投放优惠券,吸引你消费。如果你要说,这样的做法也是有问题的,我很愿意洗耳恭听你的理由。但是我感觉书里并没有好好说理。我不知道作者对这样的产品会有什么观点。但我还觉得,对Google的模式的分析需要提,只有这方面的想法变多变公开,才会有竞争出现。

我觉得作者还是不太理解技术行业的人。我很理解她看到技术公司的老大们有时候会有condescending的态度。我觉得工程师经常有不理解别的领域或者小看别的领域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书对增进理解没有帮助。

我是很同意作者描述的科技大企业表面上是嬉皮的左派,实际上是邪恶大资本家。但是这些大企业经常是从左派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互联网行业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是真心相信科技会给草根带来春天,信息会更加流动,民主会更加彻底。从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并且在code of conduct里写下don’t be evil,到现在的靠垄断消灭竞争、靠金融操作避税,这个转变有多少是无知,多少是无奈,多少是恶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说好,会非常好看的。但是作者显然没有这个深度来探讨这件事。

Econtalk节目里,她还说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质疑的问题。她说美国的实业只占15%。如果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大于underlying的东西(比如如果对铝的价格的speculate的市场值,比铝本身的价值大很多),这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金融市场本来的作用是让资本进入最productive的领域去,如果各种incentive造成最productive的领域是金融本身,是不是不对劲了呢?

bookmark_border#我为什么喜欢星战

上周听了一期Guardian Long Reads节目,说的是track运动的app虽然可以motivate人们运动,但是也有弊端(比如过分引起人们的竞争意识,造成运动损伤、数据作假、运动中遇到车祸什么的)。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到最后,作者说,有一次她去跑步忘记戴手环。所以她跑的时候可以停下来看看风景什么的,感觉异常轻松。后来她要去参加一个对她而言比较重要的比赛,这回戴上了手环,但是把显示器的一面朝里了。这样跑步的时候就不再经常看时间。结果她最后发现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她说也许根据手环计时训练她已经训练得足够多了,不需要依赖它了。她说,就像Luke在ANH最后接近死星的弱点的时候关掉了targeting computer。

这里只是提到了一句,用来概况她的感觉。这是我为什么喜欢星战。星战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at its best它代表最纯的文化。(而不是现在代表petty的网民在吵架。)

bookmark_borderWarren to save Capitalism

我没怎么关心美国大选。本来就是希望能看到谁把川普换下来。后来听某个新闻分析节目介绍了Elizebath Warren,发现我去年读经济学漫画书后的感想她十年前就一直在说了。我特别喜欢她在金融危机之后提问当时美国国会批准救市的资金得到了什么效果和保证?我也超级同意她说她想征大企业的税是为了让资本主义竞争机制真的运作起来。真的,拼国家subsidy你们拼不过中国的,反而会扼杀市场机制。不要酸华为了,华为不值得你们酸。

我支持Warren不是因为她是女的。(但是事实证明女的就是看问题更加清晰。【

就是刚才看到这条推忽然很想说这些。但是没地方说。豆瓣上关心这个的人少。我寂寞的自言自语还是随手写在自己的博客上吧。

https://twitter.com/adamdavidson/status/1228858124439871488

上面这个推特的文字:

This is wrong. Clearly wrong. How could this explain identical, even worse, housing bubbles in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policies or credit bubbles in non-housing assets? This is embarrassing to publish, a discredited myth, killed more than a decade ago. 引用 New York Times Opinion 推荐文章 Michael Bloomberg is right about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writes Christopher Caldwell, who argues that the crisis was brought about by “a flawed attempt to use credit markets to broaden access to housing”

现在看来Warren当选候选人的胜算也不大。Bernie和Warren在政策上好像是比较相近的,但是没有其他人提出向富人征税是维护资本主义这个思路。

我们已经受了这么多苦了,能不能来一个好事,让川普这个人类的耻辱被选下来啊?I can cheer for Bernie (but not Bloomberg as per the above tweet… 就,很高兴点开NYT那条推发现下面的热门回复都是反对意见).

bookmark_borderThe Salmon of Doubt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It’s impossible to express perfectly my admiration for this book and for DNA, so I might as well just get something written.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DNA去世后,从他的电脑里挖出来的各种稿子的合集。其中包括很多给杂志的独立稿件,可以说是杂文集。另外还有第三本Dirk Gently小说的未完成版。先说一下小说。DNA好几次提到这部小说写着写着感觉是个H2G2小说而不是Dirk Gently小说。但是我看到的这个版本则感觉非常Dirk Gently。由于之前刚读了一遍第一本DG,在听小说这部分的时候,我满心希望看到到最后,所有的线索汇聚起来的结果。当然最后小说并没有完成,让人遗憾。前面的杂文里,有一篇是写DNA的偶像PG Wodehouse。其中说到Wodehouse的未完成作品,那个未完成稿只是剧情梗概,你要看Wodehouse标志性的语言,在那个稿子里是看不到的。我想说DNA自己的未完成的小说,则感觉看起来除了情节未完成以外,语言和风格已经是成品的样子了。不过我也可以想象他revision要写很多遍。他看到了这个故事H2G2的趋势,假如他能完成这个作品,也许会改得面目全非呢。

这本书我大概十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在读。我一直没有读完,每次心血来潮清理在读的时候,也都不舍得删掉它。最近几年每逢长假豆瓣都会给你发邮件说,你的”想读”里时间最久的书是xxx,趁长假看完吧!我的当然一直是这本。我读不完是因为总觉得我没有在状态。这可能是语言的问题。读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有没有跟着作者。而我在状态的时候,看DNA的书是持续ecstasy。DG的第二本书我知道我已经跟不上了。这次帮我克服这个问题的,是Simon Jones朗读的有声书。他是H2G2最初广播剧的Arthur Dent的演员,在我的感知中,他简直就是DNA的voice了。实际上DNA自己朗读自己的书的时候,风格略不一样,我感觉是Simon Jones和Stephen Fry的结合。话说如果我是亿万富翁,我要雇这些我喜欢的演员为我喜欢的书和我希望读的书录制有声书,这样我就可以不靠自己轻松读书了……

小说之外前面的文章我好像已经读了很多遍了。以前好多次我要跟朋友说“DNA写过xxxx”但不记得是哪里的,都是来自这本书。然而这次 重读,有好几点stand out的。然而这几点又,和DNA的一切一样,是互相有联系的。

罗素说他实际上是agnostic,但是在和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时候他也愿意自称athiest。DNA说,不不不,我不是agnostic,我是完全的athiest,不要跟我说什么,just in case,要是真的有上帝存在而且他更愿意接受那种投机取巧的信仰,那还不如不要信仰。罗素也说过类似的,他说的是,要是真的有上帝,他受到审判的时候会说,不好意思,没有足够的线索啊!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很矛盾。DNA的解释是,在这个问题上,burden of proof已经换了地方。以前你可以说,没有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证明不存在啊?(很羞愧地承认,我曾经被这样质问后自称agnostic。)但是,曾经上帝是人类和这个世界存在的最好的解释,所以可以理解以前的人是这么想的。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解释,也就是进化论,那么burden of proof就该交给说上帝可能是存在的一方了。

这里DNA说,I don’t accept the currently fashionable assertion that any view is automatically as worthy of respect as any equal and opposite view. 天啊!这是我最近的心声(又一例我只能看见我自己在想的东西)。同时我又在想,这和罗素说的“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最大的不平等在于智力和知识”有一点点相似。(我只会thinking in 罗素。)

DNA说过无数遍他是Richard Dawkins的粉丝,因为《盲眼钟表匠》和《自私的基因》改变了他的世界观,让他认识到现在我们有更好的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的理论了。我也读过道金斯的书(另一本),但没建立过这个联系。和西方人不一样,我默认的教育是athiest,我一直接受进化论。DNA的文章才让我真正认识到西方人的思路里,进化论的关键地位。

他在讲前面的burden of proof的时候,还顺口讲了一个类比:月球是石头组成的,如果有人说,你又没去过那里,你怎么知道?我说月球说奶酪组成的,和你的观点同样valid。DNA说,I can’t even be bothered to argue. 挑战现在的科学常识,那么burden of proof显然应该在挑战者一方。

DNA在2001年就去世了,不知道他看到现在的flat earth理论支持者会怎么想。我读到前面那段他那么理直气壮又思路清晰的言语,不由地一方面感到是一剂让人振奋的强心针,另一方面又觉得很悲哀。同样的类比现在有很多现实例子:“你怎么知道民主会对中国人好?” 今年一月二十日之前,“你怎么知道医生朋友圈发的消息是真的?”

但是最让我心痛的想法是,假如DNA知道现在的climate change denial,他会多么心痛。

那么还有一个地方让我顿悟了进化论的validity(虽然我本来就接受它)。DNA说,有一次有个人批评进化论,说道,进化论不就是一个tautology(同义反复)吗?That which survives, survives. DNA说,这个反驳,竟然恰好是‘进化论可以解释万物的存在’的最有力证据啊,因为这个系统不需要输入,也没有输出。看到这里,我真的是恍然大悟。以前罗素一直说,他怀疑上帝的存在最初是第一因问题:如果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上帝,那么上帝以外是什么呢?啊啊啊,罗素是支持进化论的。我不记得他有提过,但是现在我好想获得和死人沟通的能力,把这段话拿给他读一下啊!另外,这个同义反复也用在了Mostly Harmless开头,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它的重大意义,一直以为只是DNA耍嘴皮子玩语言而已。(那个开头是这样的:Anything that happens, happens. Anything that, in happening, causes something else to happen, causes something else to happen. Anything that, in happening, causes itself to happen again, happens again. 好吧是不是的确有点在玩语言的感觉?)

另一个stand out的是一篇说他的精力注意点几次转移的事情。曾经他觉得comedy是creativity最爆发的地方,所以他写了取笑科技的comedy。后来他觉得被comdey背叛了。他听了一个comedy是,演员说,黑匣子是飞机最摔不烂的部分,那为什么不把整个飞机用它来做呢?DNA说,很简单,因为黑匣子是钛做的,用钛制造飞机会太重了飞不起来。如果这个笑话放在以前,它的笑点是演员在故意演蠢,但是现在它的笑点是嘲笑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

Creative excitement has gone elsewhere –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ways of seeing things, new understandings of the universe, continual new revelations about how life works, how we think, how we perceive, how we communicate.

是的,我一直没法概括H2G2的笑话比别的笑话高级的地方,其实就是DNA写的这一段。H2G2里的笑话,让你觉得耳目一新,对世界有新的想法,看事情有新的角度。前一阵我看了Fleabag,一开始一直觉得不好笑,最后发现它不是不好笑的comedy,而是别的东西。但是Fleabag里也有符合这一标准的笑话桥段,就是姐夫最后的自白,真实和荒诞并存。

DNA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他对进化论的兴趣也有一定关系。软件是简单规则复杂化的结果,和进化论很类似。(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我的一个老同事和朋友,是软件工程师,人很不错,技术也好,但是他是基督教徒,而且还明确说不信进化论。我觉得不相信进化论真的没法理解现代科技啊。我们分别离开公司后,去了同一个地方上班,在新公司他还给了我一张传教的传单。)

最后我还想说,和之前《江城》一样,或者说更甚于那本书,DNA的好看还在于他是个很好的人。他的幽默感经常是self deprecating的。比如the Rhino Climb这一篇里随随便便一小段是这样的:

Conservation is a continually evolving business, and we have begun to realise that just wading into Africa and telling the local people that they mustn’t do to their wildlife what we’ve done to ours, and that we are there to make sure they don’t, is an attitude that, to say the least, needs a litting refining.

看DNA的书让我觉得,聪明、善良和美是统一的。DNA写的巴赫,是我觉得最好的写巴赫的文字。”I believe Bach is the greatest genius that ever walked among us, and the Brandenburgs are what he wrote when he was happy.” 还有他描述自然的那种语言(比如Riding the Rays这个标题)(那你为什么还没有看Last Chance to See)。我最近越来越觉得,看有些书会感觉得救了。

bookmark_border海底两万里

Twenty-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去年迷上的演员James Frain念的有声书,十五个小时我完全没有倍速播放听完的。听完后很心疼JF,因为这本书里有很多很多大段大段的列举,都是物种名字和分类、历史人名、地名、各种专有名词。时不时可以听到编辑的痕迹(插了一个词听起来和前后不一样),可能很多词需要确认念法,然后重新录音。这么长的一本书,真是辛苦了朗读、校对和编辑的人。我很喜欢JF的朗读。这本早期科幻小说背后的驱动力之一是对未知的探索,人类工程的巧妙和自然的丰富、神奇和壮观。我特别喜欢JF每当念到这些激动时刻,往往是降低音量,仿佛敬畏得说不出话来。他念的旁白和人物也都很清楚,这些角色现在看来其实挺脸谱化的,对他来说稍微发力一点点给角色一点点特点真是小事一桩。(我忽然在想,这个小说里是不是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啊?)这个版本的有声书在Audible上没有,但是我看到在Google Play里有。

这本小说出版于1869年,在我的近代史标尺罗素出生前3年,对我来说很方便(?)。读的时候我也想到了罗素的书里写,他看见的世界上的一个问题是,学者的知识开始越来越专业,研究核能的科学家会看不见原子弹的后果。这本书在这个问题出现之前。书的第一人称叙述者Aronnax是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教授,遇到了秘密建造了潜艇的Captain Nemo,两人都极有学问,他们互相谈话的时候,就是assume对方知道所有的知识的,不管是自然博物、科学还是历史、文学或者工程技术。我看到介绍说,这本书的出版商约稿的时候,是希望这个杂志连载专栏可以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因为当时法国的教育交给了教会,造成法国的科技水平不如欧洲其他国家)。我不确定小说里两个人物都有百科全书级别的知识有多少是小说夸张,但能这样写也说明当时大家并不觉得一个懂得所有历史知识的人也可以懂得各种自然和博物的知识有什么奇怪的。

而书的情节大部分都感觉是为了展示那些知识而写的。一次又一次Aronnax惊叹道,这不可能的,然后Captain Nemo给他看解决方案。或者Captain Nemo问到,你熟悉xxx(某个探险家)的历史吗?Aronnax说,熟悉的,然后说了一遍那个探险家的事情。然后Captain Nemo就可以给他的客人展示围绕那个探险家的谜团,或者去那个探险家没去到的地方。另一方面,让现代读者会感觉不习惯的是,里面默认人物是有地位之分的。船上的人,除了Captain Nemo以外,别人都是没有面孔的。有一个First mate,我们会知道他也是因为他的地位。另外还有两个这小说发展期间死掉的人。这些人完全是仆人的感觉,尽管有一次船长说这些人上船也都是和他一样的目的。而Aronnax这边,Conceil是他的仆人和助手,Ned Land是劳动人民阶级。书里教授经常代表Conceil和Land和船长沟通。还有一次他们遇险,教授昏倒了,两个同伴把不多的氧气给了教授,事后说,你的命比我们的更有价值。两方面结合起来,你会忍不住想,这教授意外到来之前,船长是不是很寂寞。因为即使他能发现这么多自然奇观,他需要一个教授来懂得这些。当然,这些plot device不必深究。

那么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是Captain Nemo的过去了。Nemo的意思是no one,但是多亏了那个动画片,这个名字现在总让人想到小丑鱼。看到介绍说,作者本来的意图是Nemo是一个波兰贵族,被俄国屠杀了亲人后,建造了潜艇隐藏起来。但是当时法国的政治需要和俄国成为盟友,如果那样写会影响销路,所以这个小说里Nemo的过去到最后也没有交待。后来的书里Nemo变成了一个印度王子,但情节和这本书的有点冲突。我选择接受我们不知道Nemo的历史。而且我觉得,因为没有一个特定的历史,Captain Nemo的面目变成了任何一个躲避强权的人,我可以用Malcolm Reynolds来套他,这样我就更喜欢这本书了。这本书针对censorship作的改动,却让我觉得人物代表的东西更加通用,这一点我还没想好我的感想。这本书看来,作者的重要目的是用小说的方式探索未知。给船长加这么一个背景,一方面产生了合理(现在看来很cliche)的剧情:可以欣赏他的成就和发现的教授,最终因为目睹了船长的复仇而决意离开。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是这样的目的是阐述探索发现的小说,都不可避免会有政治观点。这在学问还没有细分的那个时代肯定更自然吧?

同时又让人想到所谓的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区别。这本书,我看到有人说都不可以算是科幻小说,应该叫做科技小说,因为里面涉及的技术都很现实。我看到说,在小说后没几年就出现了电力驱动的潜艇。里面也有一些科学上的错误。比如南极是个大陆,不可能通过船到达南极点的。还有红海通往地中海的隧道也是不可能的。我还看到说北极可以用书里到达南极的方法到达,而第一个这么做的潜艇正好也叫做Nautilus。话说回来,即使是这样的小说,情节非常flimsy,还是有政治观点。其实并没有纯的硬科幻吧!如果有,肯定也不可能成为经典。

还想到一点是,以前我看到人家说,中国人对生物和解剖学的知识都来自怎么吃。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知识渊博的Aronnax教授在辨认和分类他们遇到的生物的时候,几乎每次都会提到什么什么生物怎么烧好吃。法国不愧和中国一样都是美食大国。

bookmark_border去年沉迷的三张砖

这三张砖我都是可以轮一整天的。算是我2019年发现的最喜欢的专辑了吧。我并不是经常能发现喜欢的音乐的。

Johann Sabastian Bach – Vikingur Olafsson

冰岛钢琴家的这张专辑,喜欢的人很多。慕名来听,果然演奏很有思路。这个集子里的好几首我是非常熟悉了,所以感觉我对这个演奏版本可以有几句话可以说的。但是要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些曲子难道不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是的。。你太久没有听别人的演奏了。虽然最近几年我一直听巴赫,但是还是局限于键盘作品和少数几个别的乐器的作品。这个专辑里有几个别的乐器的作品改编的钢琴曲,都是我以前完全没听过的。

Laço Umbilical  – Lucibela

Lucibela是我在Afropop节目里发现的。那个节目我一直当背景听,所以一般都不知道放过什么音乐。有一天听着节目,忽然放下手里的事情,挂上梯子去搜演唱者,才发现我的搜索历史记录里有这个名字,上一次在节目里听到也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去搜索。这个歌手来自非洲大陆西边的岛国。这个音乐,我也说不出风格,是不是比起非洲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更接近中美洲或者拉丁风格?我一般不太喜欢人声歌曲,可能因为我有厌人症,人带来的各种connotation我总是会有小芥蒂。这里我听不懂歌词,然后歌手给我的感觉是非常effortless,音乐又超级好听。

这张专辑最初在豆瓣标记的时候我只给了4星,我的记录里写因为和节目里听到的现场表演相比,录音专辑少了一点灵气。但是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节目里听到的现场录音了,回头来听专辑,无法想象更好听是怎样的。

SOAR – Seckou Keita, Catrin Finch

发现这张专辑是有一次一个bbc节目里feature了一个Kora乐器的音乐,觉得非常好听。节目里听的演奏者是Tunde Jegede。我就在Spotify里轮他的录音,然后通过Spotify的推荐发现的这张录音,是Kora和竖琴合奏。实在太好听了。我最喜欢的是Listen to the Grass Grow这首。


今天听新闻说Joseph Shabalala去世了。他是Paul Simon的Graceland的合作者。而那张专辑是我对世界音乐感兴趣的开始。十几年前我爱上这张专辑的时候还没有网上音乐streaming。那时盗版音乐我是听了不少,但是我没有听过Ladysmith Black Mambazo, an error to be corrected.

bookmark_borderFleabag

真的很不想从’女性作者‘的角度来说,但是这几天想了一下为什么这部剧感觉很特别,思路兜兜转转,总是回到女性作者这一点上。这可能只是由于我自己心里总是在想女性的问题吧。【下面有剧透】

先撇开女性作者这一点,我喜欢的地方是第一季完整串起来的工整。一开始我觉得笑话不好笑,break fourth wall的形式也不喜欢。结果整个看到最后,忽然发现这并不是喜剧,而break fourth wall也并不是主角在对观众说笑话。这些原来都是主角在对自己掩饰。主角眼里每个角色都有可以嘲笑的荒诞——要面子的姐姐、软弱的爸爸、虚伪的教母、厌女症的银行经理、在不合适的地方寻找爱情的男友、自我中心的帅哥炮友、没有安全感的大门牙炮友,还有最讨厌的姐夫——大家都很荒谬。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是常见的主角对观众嘲笑别的角色形式。然而最后揭示了她过去的那件事,忽然和她的性格作风结合起来,很容易明白换个角度想她也不是什么好人。

我现在看fiction,经常会想把角色性转一下会怎样。我觉得我们看过很多很多“这个男人做了很多小坏事,但他很聪明可爱啊,而且他本质是不错的一个人”这种故事,再让我看我肯定会大摇其头。但是我想,如果Fleabag主角换成男人,也许我还是会喜欢的。因为剧本让主角过去做的事,是非常严重的错,而且主角从没有跟任何角色说,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原谅啊?而其他所有荒谬被嘲笑的其他角色,也都有闪光之处。这些给我一种剧本很humble的感觉(虽然表面上是到处显摆小聪明)。我简直觉得,这种感觉男人写不出来。

第一季的结局是七零八落的,和姐姐虽然有sibling rivalry,但是你还是很想要为她好,要她离开她老公。然而最后没有成全观众的心愿。我非常喜欢第一季结束于一个低点。我感觉这个形式非常heightened的剧,最终却感觉非常真实。第一季也是作者的舞台剧的翻拍。我一直看不进舞台剧,现在好想看这个的舞台剧啊,也许我只是没有看到喜欢的剧本而已。

第二季的走向和第一季完全不一样,但是还是很好看,因为我们认识这些角色,很容易看下去。我们心里都期待着姐妹的关系能结束在一个好的点上,我们当然也希望主角能被人真正地关心。

Fleabag

我非常喜欢这部剧里的姐妹关系。两姐妹的sibling争吵,和这个剧里勾划的别的角色一样,非常夸张但是感觉特别真实。对方老是要把你气死了,但是在重大困难和决定时,总是靠得住的。我觉得我从没看过写得这么好的姐妹关系。这肯定是因为女性作者的缘故吧?我感觉我也没看过写得这么好的兄弟关系?

话说第二季后来姐夫说的一段话,太神了:“我有酗酒的问题,还试图亲你妹妹。但是我做很多事,我抚养Jake,我做甜点,我逗你笑。我是个好人,就是性格不好,这不是我的错!……我们这段关系里,唯一的问题是你不喜欢我。”最后一句的口气是这里的问题在于你。这台词太夸张了,但是却感觉很真实。这是我唯一感觉这部剧的喜剧写得很经典的地方。(我最近读了Salmon of Doubt,DNA说他后来很长时间不写喜剧小说,因为他心中的那种喜剧没有了,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做。我paraphrase得不好,但是看到那里我有点顿悟了一种更高的标准。)

Fleabag

我觉得第二季唯一忠于第一季的是fouth wall的新运用,整个剧里其他角色中,只有神父是和4th wall有交互的,这和他在剧中的地位很一致。这段爱情关系,写得好的地方在于形式上,和4th wall对话,就是和女主的内心对话。剧中他企图搞清楚她‘好像消失了一样’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其实就是在试图接触她的内心,这真的很可爱也很动人。教堂下跪那一幕实在太性感了,她难得地显示出脆弱,将这段关系推向高潮。我又觉得这样的爱情场景也是男作者写不出来的。以前的女性作者也写不出来。女性脱离了潜在结婚对象角色,甚至是长期感情对象的角色,再来参与爱情,才最浪漫。

实在是太喜欢Pheobe Waller-Bridge了,看看她的小表情就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更喜欢她的剧本。所以现在我要开始搜刮她别的作品来看看。

(她还是我喜欢的机器人 L – “Lando, I’ve found my purpose!” – 33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