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Fleabag

真的很不想从’女性作者‘的角度来说,但是这几天想了一下为什么这部剧感觉很特别,思路兜兜转转,总是回到女性作者这一点上。这可能只是由于我自己心里总是在想女性的问题吧。【下面有剧透】

先撇开女性作者这一点,我喜欢的地方是第一季完整串起来的工整。一开始我觉得笑话不好笑,break fourth wall的形式也不喜欢。结果整个看到最后,忽然发现这并不是喜剧,而break fourth wall也并不是主角在对观众说笑话。这些原来都是主角在对自己掩饰。主角眼里每个角色都有可以嘲笑的荒诞——要面子的姐姐、软弱的爸爸、虚伪的教母、厌女症的银行经理、在不合适的地方寻找爱情的男友、自我中心的帅哥炮友、没有安全感的大门牙炮友,还有最讨厌的姐夫——大家都很荒谬。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是常见的主角对观众嘲笑别的角色形式。然而最后揭示了她过去的那件事,忽然和她的性格作风结合起来,很容易明白换个角度想她也不是什么好人。

我现在看fiction,经常会想把角色性转一下会怎样。我觉得我们看过很多很多“这个男人做了很多小坏事,但他很聪明可爱啊,而且他本质是不错的一个人”这种故事,再让我看我肯定会大摇其头。但是我想,如果Fleabag主角换成男人,也许我还是会喜欢的。因为剧本让主角过去做的事,是非常严重的错,而且主角从没有跟任何角色说,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原谅啊?而其他所有荒谬被嘲笑的其他角色,也都有闪光之处。这些给我一种剧本很humble的感觉(虽然表面上是到处显摆小聪明)。我简直觉得,这种感觉男人写不出来。

第一季的结局是七零八落的,和姐姐虽然有sibling rivalry,但是你还是很想要为她好,要她离开她老公。然而最后没有成全观众的心愿。我非常喜欢第一季结束于一个低点。我感觉这个形式非常heightened的剧,最终却感觉非常真实。第一季也是作者的舞台剧的翻拍。我一直看不进舞台剧,现在好想看这个的舞台剧啊,也许我只是没有看到喜欢的剧本而已。

第二季的走向和第一季完全不一样,但是还是很好看,因为我们认识这些角色,很容易看下去。我们心里都期待着姐妹的关系能结束在一个好的点上,我们当然也希望主角能被人真正地关心。

Fleabag

我非常喜欢这部剧里的姐妹关系。两姐妹的sibling争吵,和这个剧里勾划的别的角色一样,非常夸张但是感觉特别真实。对方老是要把你气死了,但是在重大困难和决定时,总是靠得住的。我觉得我从没看过写得这么好的姐妹关系。这肯定是因为女性作者的缘故吧?我感觉我也没看过写得这么好的兄弟关系?

话说第二季后来姐夫说的一段话,太神了:“我有酗酒的问题,还试图亲你妹妹。但是我做很多事,我抚养Jake,我做甜点,我逗你笑。我是个好人,就是性格不好,这不是我的错!……我们这段关系里,唯一的问题是你不喜欢我。”最后一句的口气是这里的问题在于你。这台词太夸张了,但是却感觉很真实。这是我唯一感觉这部剧的喜剧写得很经典的地方。(我最近读了Salmon of Doubt,DNA说他后来很长时间不写喜剧小说,因为他心中的那种喜剧没有了,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做。我paraphrase得不好,但是看到那里我有点顿悟了一种更高的标准。)

Fleabag

我觉得第二季唯一忠于第一季的是fouth wall的新运用,整个剧里其他角色中,只有神父是和4th wall有交互的,这和他在剧中的地位很一致。这段爱情关系,写得好的地方在于形式上,和4th wall对话,就是和女主的内心对话。剧中他企图搞清楚她‘好像消失了一样’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其实就是在试图接触她的内心,这真的很可爱也很动人。教堂下跪那一幕实在太性感了,她难得地显示出脆弱,将这段关系推向高潮。我又觉得这样的爱情场景也是男作者写不出来的。以前的女性作者也写不出来。女性脱离了潜在结婚对象角色,甚至是长期感情对象的角色,再来参与爱情,才最浪漫。

实在是太喜欢Pheobe Waller-Bridge了,看看她的小表情就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更喜欢她的剧本。所以现在我要开始搜刮她别的作品来看看。

(她还是我喜欢的机器人 L – “Lando, I’ve found my purpose!” – 33T。💋 )

bookmark_border2020年1月&BuJo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jump on一个productivity bandwagon(因为没过多久就掉下来了XD)。去年十一月开始用Bullet Journal。现在写一下感想。因为Bullet Journal非常flexible,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不能一杆子打死说是否适合我。只要是有点喜欢写字的人(即便非常懒)就不能说不适合BuJo。

BuJo的要点概括起来就是3点:1. rapid log和每天review一下当天/前一天的rapid log,该标记完成的就标记完成,该取消的取消,该推迟或者重新定时间的就安排一下;2. 有个future log和monthly log,用来预先放推迟或者计划好的事情的;3. 可以随时加任何类型的list,并且把页数记在开头的目录里。

我用下来的感想是:这个系统和GTD思想很合拍。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一部分可能是rapid log,随时记下脑子里闪过的东西,帮助focus当前的事情。然而review rapid log总是让我纠结。比如说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呢?我一般都标记成推迟;比如很多想法,总是开一个list我也不喜欢,我自己去看list也很少。

另外我觉得用这个方法管理待办事项,和我以前用过的所有to do list有同样的问题:我不想看这个to do list。放在本子里更加不容易看到了。我效率高的时候一般是要做的事情都在脑子里。GTD说的是,你脑子里放着待办事项就会拖累你现在做的事情;我觉得全交给任何一个productivity系统的问题是,你脑子不去想要做什么事情了,晚上你就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打开app或者BuJo。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适量安排一些事情在脑子里别放掉(不能太多)。

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用纸笔管理行程不是很方便的,我们明明有更好的工具了。去英国玩的时候,觉得Google Calendar实在是太方便了。下面是Calendar的一个截图,它会从我邮件自动建立,而且有地点的话又会有照片背景,我觉得很好看。有地点的话,它跳出的提醒可以一键直达查路线,真的太方便了。就是,Google对我知道得实在太多了,感觉很不安全。

Google Calendar

还有一个问题是,平时我也就是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其实用不太到上面那些功能。我要做的事情一般就在家和公司完成,最多去一下超市。每天重复的chore占很多时间和精力,列在to to里没什么意义。我还很需要记录我看的文章、听的podcast,这些构成了我平时精神世界的一大部分。这怎么做我目前还想不出来。不知道Google Podcast app会不会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功能,这个app我一直不会用。而我也不急于把多自己的一部分交给Google。

BuJo的发明者的版本里,除了future log和monthly log以外,就是daily log了。我一开始觉得montly log一天只有一行肯定不够用,所以和很多人一样开了weekly log。要放到未来做的事情,有时候被我放到weekly log里了。但是因为我对to do的管理本来就很松,所以weekly log利用率还是很低。BuJo发明者的monthly log后面加了一个habit tracker。我十二月用了一次tracker以后,一月把monthly tracker扩展了一倍,用来记我在看的书。我有好多看到一半的书。这个是我目前感觉用起来最受益的一部分……(没有忘记看到一半的书,而且当中跳到别的书去看还是很有成就感。)

1月的tracker

豆瓣上我的在读是19本,Goodreads上是15本(可见这些list不好用,然而我发现影视剧的list还是各种线上工具更好用。另外我维护的list也太多了)。一月的时候把tracker从光记录什么时候头痛吃药了扩展到看书进度。可以看见:月初我列了7本书在看,1个课程在学。一月里,7本书里看完了2本(Haben, Shakespeare),1本有进展(海底两万里)。但是这个月里我又添加了7本书,其中看完了2本(神话与魔法,Dirk Gently),3本有进展(A Political History, 1984, Salmon of Doubt)。完全没有进展的是Heretics and Believers, Don’t Be Evil, ACoK, 仲夏夜之梦, HFJ,DK自然博物馆。没有进展的6本书里4本是月初定的,2本是当中加进去的(其中一本是图书馆随便借的)。所以不看完一本书就去看别的书,其实是对增加看书有帮助的,因为一般你会更想看最近抓住你注意力的书(也就是你attention span很短)。(所以书列表是个先进后出的stack,也再次印证了以前的读书会模式不适合我。。)

去年底开始解锁了听有声书的技能。以前总觉得听有声书retain得很少,现在是我自己降低标准了,还是实际上有些书我听起来没问题?大概两者都有吧。我怀疑我现在再听星战小说有声书还是会听不进去。有有声书推动,我可能读书数量可以有提高。然而还是会遇到瓶颈。一月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1984。我听到写Winston Smith在真理部的工作的描述后就想我要仔细读一遍,也许可不可能写个modern setting的fanfic。然后我就没有进展了(放假在家本来想好好钻研这本书的,这两天忽然注意力又被DNA吸引走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我听podcast都听不过来,常年积压了很多。其实听书的时间不是很多的。我希望获得以前瑞典同事的一边听podcast一边写代码的超能力。

  • 月初定下的7本
    • 2本看完(有声书2本,但是Shakespeare那本没有听完,是看完的。不是很喜欢作者自己的朗读)
    • 1本有进展(有声书1本)
    • 4本没进展(有声书1本,重读1本)
  • 月中添加的7本
    • 2本看完(有声书1本,重读1本)
    • 3本有进展(有声书3本,重读1本)
    • 2本没进展(有声书0本)

看我津津乐道自己的事情,就说明这方面我对自己还是挺满意的。如果一连很久都不写日记不发日志那才是状态不好的时候。

bookmark_border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

我为什么今天会读这本书呢?因为股沟通知我说送我两块钱优惠券。我就跑到股沟play上看看可以买什么。点来点去看到这本有声书是DNA自己念的,而Audible里并没有他念的版本。买的时候发现那两块钱还不能用来买这个,只能用来买app。不过我被sample迷住了。sample说electric monk的作用,和各种省力的appliance一样,就是帮你去信仰,这样你就可以不用信仰了,非常典型的DNA。这本书我记得自己很喜欢,所以手一抖买下了。接着就是在取暖器前瘫了大半天听这本书。而现在我在这里写着日志,这就是我这个没有计划的人被一则促销左右的一天。(而我都没有用优惠券。这在我们公司现在我维护的产品里会计算进去某个指标的……等等,我今天不用上班的啊。。。)

我最喜欢的有声书朗读者是Stephen Fry。而我觉得DNA读书跟炸叔很接近了,特别是,两人都带有(怎么说呢?)一种科普气质(很难说清楚,就感觉两人都很注重语言本身,也很注重把事情讲清楚)。炸叔一般感觉更加真诚(这是因为你听的是哈利波特和他的podcast),而DNA比炸叔更加dry一点,让人想起DNA也有演员经历(而且是在footlights和Monty Python)。再加上读的是自己写的书,听起来很满足。有点奇怪的是,这个有声书和我手里的纸质书相比,减少了很多内容。我有个印象是DNA写书很痛苦,要改来改去的(don’t quote me,我好久没关心DNA了,记忆有点模糊了)。难道这个录音是书早期的一个版本?

下面有剧透。(其实这遍读我发现这其实是我想break into的一个genre——推理小说?所以请不要被剧透)

主要是三个想法。DNA的书到底是不是除了细节好笑以外没有别的意义了?我的本能想说不是的。但是的确我对这本书的美好记忆都是细节:对Dodo鸟的描述,对巴赫音乐的描述。至于情节我基本上都不记得了。我还不记得的是,这本书是不是Doctor Who的City of Death的变体/原型?因为我貌似记得那个DW故事里也是回到地球生命开端。然后我又有个印象是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是DW没完成的故事的变体。然后我想起来后者是没完成的故事(搜了一下是Shada),而City of Death是拍出来的故事。上述提到的故事我都看过/读过,我都不太记得情节了。可能DNA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细节吧。还有语言(”they hang in the air precisely like a brick wouldn’t.” 我发现了起码两次这个句式,然而现在我一个也想不起来了,这就是听书偶尔看看纸书而不是在电子书上划的坏处?)。

另一个想法是,结局的逻辑我没看懂,而且我完全没印象上次看的时候有疑问。搜了一下别人的解释,发现曾经有人在DNA的网站上留言提问,结果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了。。。

好了,这就是我的想法。哈哈你要说其实我说我有三个想法的?是的,和书里两个问题三个答案一样,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是,这其实是一本推理小说啊?不知道看推理小说的人对Dirk Gently的推理会怎么看。(Dirk说,福尔摩斯说去掉不可能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答案了,但是我不想排除不可能的选项。)

这篇很潦草的读后感,本来只是想在豆瓣上发一条广播的,结果被锁了。试了几下发现把Dirk Gently改成中文(全能侦探社)就可以直接发,可能dirk是违禁词吧。豆瓣还能用吗?我最喜欢的剧的条目没有,我最喜欢的作者的书名会被锁……

bookmark_borderChernobyl HBO series

春节放假在家,应景地看了这个剧。作为一个脑子只有单线程的人,由于我去年开始喜欢看历史,所以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的一个想法是,现在的影视剧都喜欢幻想元素,然而,现实真的比幻想更dramatic。有了历史题材,不需要完全创作甚至想象科幻设定了。

另一个想法是,本来一直以为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荒诞,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甚至想象的。但是,同主题的1984(我目前在重读)、之前的《斯大林之死》,风格各异,但其实他们拿得很准了。不知道从中国或者俄国有没有出过这样的作品。

关于这部剧,别的就不说了。我刚看完最后一集,印象非常深的是主角科学家Legasov在听证会上为了争取修复别的核电站的缺陷而说了不能说的话后,KGB老大对他说的:你父亲是Head of Ideological Compliance Central Committee(这是什么机构,乱翻译一下:中央意识形态规范委员会,乱猜有可能和统战部类似,不过也有可能和1984的thought police比较像,好奇他爸当年到底是干啥的),你学生时代是Communist Youth的干部,后来你在Kuchartov Institute当了党委书记,在此期间你为了讨好中央,限制了犹太人科学家的晋升。You are one of us. You are not brave, you are not heroic, you are just a dying man who forgot himself.

由于这部剧里这个角色是比较正面的形象,所以后面出现这一段让我很感慨。作为科学家,他对事故和后果比别人清楚。所以他的正面部分其实部分是来自于他对事态的认识,而不完全是他真的多勇敢多高尚。那个Shcherbina刚来的时候也是非常官僚的态度,但是下到一线后还是慢慢转变过来了。这真的是制度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好与坏的mixture。如果环境一直逼迫他不能说真话、做实事,你就不能完全怪他成为了这个机器的一部分。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现实和社会官僚环境的大冲突,有的人正面的部分被压出来了,这些人死的死,被silence的被silence。我一直奉行一个原则是,一个人的缺点是时代的缺点,一个人的优点是他自己的(我觉得这个原则是我从哪里读来的,但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我不记得哪里读到的了)。

(另外说一句,因为这种科学家的形象,让我从小就以为不会玩官僚游戏的我应该走科技的道路。实际上我的科技天资很普通。而且环境越来越压抑后,什么都不能生存,所以更有意义、更能保持完整良心的道路应该是人文社科,是做一些事情让道路不要越来越压抑。)

刚才看wiki上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里说,切尔诺贝利事件,一开始他们听到的都是,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之类的。这个和之前香港district council选举时央媒的措手不及一模一样。还有说,苏联对这个事故的死亡人数的官方数字一直是31人,而大多数估计都是在4,000到93,000人之间。这个和重大灾难中国官方的死亡数字一般会在三四十没区别。所以,西方不要以为state capitalism可以work。我告诉你肯定不会。所以现在武汉的novel coronavirus,民间出来开车接送医护人员,官方限制私家车出行;民间出来捐赠物资,官方出来要统一调配,禁止自发捐赠。这些都是recipe for disaster,让人担忧。

戈尔巴乔夫还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可能是苏联解体的true cause。我希望……

哎不可能的。之前读那本Ever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的时候就发现了苏联解体前夕和如今的中国非常不同。

Update: 昨天忘记写的一点:这部剧一开始是Legasov的独白(录音):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It’s not that we’ll mistake them for truth. The real danger is that if we hear enough lies, then we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truth at all.

可能这是现在的编剧put words in his mouth,但是这和之前听的一个讲俄国是怎么开始影响美国民意从而影响选举的的节目内容是想通的。那个节目里也说,俄国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影响美国人的观点,而是想要制造足够多的对立和反转,让美国人不再愿意坚持立场,强调中立。俄国做这些事情真的是很有经验了,从控制自己内部的舆论,到开始影响外部的。CCP和老大哥相比,也不甘落后的。CCP的特点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同样有效,也许更厉害呢。

bookmark_border忏悔

我宽容刻薄的人,不止一位。我告诉自己是因为我欣赏他们的犀利,由于我自己是比较头脑迟钝的人,我似乎觉得犀利的人比我刻薄是正常的。然而实际上,我宽容那几个人,我想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对我并不刻薄。所以当其中一人对我刻薄起来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而且这个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大概三五次了吧。现在我想,之前我有没有因为支持朋友而发表加深偏见的言论,或者姿势过于confrontational呢?我想肯定是有的(其中有一个case是有另一个朋友都提出了异议)。这是我这两天的忏悔。

回想了一下,其它方面都没有什么让我放不下的了。还是要坚持对一般的人要与人为善,对朋友要尽量做诤友(克服我的冲突回避型人格,如果做不了朋友也不遗憾)。

bookmark_borderShakespeare – Bill Bryson

因为之前去旅游,跟着盆友装模作样看了剧,又被盆友对莎的热情感染了,我再一次燃起了“我也要读莎剧”的决心。我一直觉得电影电视演员里,演得好的都是舞台剧演员。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看不懂莎剧是一种需要治的毛病。

随便拾起了这本书来看,因为十多年前我读过Bryson写的美国、英国、欧洲的游记三本书,当时看的还是翻译,很喜欢他写的。然而这本书对我看剧还是没有帮助。它主要目的是介绍莎士比亚这个人,有多少是我们知道的,多少只能靠推测。因为莎士比亚留下的关于他本人的第一手资料几乎没有,所以很多部分没有东西可以写,作者就写了不少关于那时候的社会背景的东西。也许这些对接下来我要看剧或者剧本提供了context,会有帮助。

我有两个感想。第一个是关于重新发现莎士比亚这个人的这件事。说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贡献极大,我英文水平还是比较有限(更何况那时候的英语,我觉得这也是我无法读剧本的最大阻碍),所以直观的体会不深。我有时候会想象没有巴赫的西方音乐,是不是就会像没有莎士比亚的英语一样。这本书里介绍的在他去世后一百年之后,人们才开始想要更了解他,然而因为1666年伦敦大火,还有时间也比较久了,基本上没什么东西可以被找到了。没有手稿,信件,档案什么的。这一点居然也和巴赫有点像(不过,巴赫的手稿倒是留下了很多,对他的生平我们也知道得更清楚,因为巴赫有很多子孙,而他们一大家子都是音乐家)。巴赫是一两百年后被孟德尔松重新发掘的。另外我还想,现在是不是任何默默无闻的人以后要被重新发掘,只需要在股沟的archive里挖掘就可以了。要是我死后有人要了解我,哇,看一下我的股沟历史纪录,都可以看见我哪天搜了去哪里的路线。根本不会出现“这几年我们完全不知道莎士比亚在哪里干什么”的事情。这么一想,我简直想要支持股沟存储我们的数据了。还可以想象以后的学者研究的就是“猜测他这段时间里是不是用incognito模式访问了这些”,assuming股沟真的没有记录incognito数据。

另一个感想是,书里说有个人跑到保存了七十几本完好程度不同的1st Folio的Folger图书馆去研究,用特质放大镜看印刷字的小缺陷,发现了当时这些1st Folio都是哪里印的,有几个地方在印。这个例子一方面也说明,关于莎士比亚,我们能知道的太少了,只能从这些方面入手。但是我看到这个还在想,这件事现在可以让AI来做了是吗?想起旅游的时候A说,现在有人研究莎士比亚,把他之前的很多文献输入电脑,然后计算机可以匹配一些说法,发现莎士比亚的作品(语言)有些是借鉴之前的说法的。不知为何,A说这件事的时候,我质疑AI发现这个结果和人类发现这个结果是不是意义不同。然而研究印刷规律我又觉得没必要去人肉研究,有条件的话交给AI就可以了。我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也许我觉得看过文字然后留有印象,以后有联想有分析这件事好像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欣赏图形也是人类的能力,但是分析印刷字小缺陷这件事就不用屈尊人类了。我的矛盾反应可能反映了我的偏见,我感觉很有意思。

所以这是一个不懂莎士比亚的人看完这本书的感想,我永远只能看见我在想的东西。

bookmark_bordertw&hk(随便记一下昨天和今天听的两集节目)

今天是周六,所以有时间随手记。第一个想说的节目是这周的Sinica里,采访了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让他讲讲在校园的角度来看待反送中的那么多事情的。我本来一直以为暴力升级是夸张的新闻,或者完全是警方的挑衅造成的。很高兴Sinica的嘉宾纠正了我的理解,因为别人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即使如此,我一开始听的时候还是有点cynical,不是很相信。我觉得,即使是真的,也是因为正义的需求一直没得到回应,很可以理解。而且你看看mouthpiece都是怎么说话的,就让人觉得对待北京不能松懈一点点。Kaiser问,那么北京有没有做对什么,嘉宾Reyes教授说,他们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是做对了。听到这里我简直要掀桌了。Kaiser反问,是不是they can’t do anything right? 我很想回答是的。真的让我转变态度的是Reyes后来说,有一次就在他的学校里,有长辈老师出来对学生说,you are better than this。是的。如果我是香港学生的话,我也会这样想的。但是我现在是第三方,所以我觉得谴责学生方面的暴力,是在高标准要求受害者。

第二个想说的节目是最近被推荐的百灵果新闻最近一期节目,采访了一个职业年龄已经二十几年的台湾记者范琪斐,谈了很多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我就想说一点,里面她说在美国cover 2016年总统选举之后,她和很多左派意识到,像星战里面一样,我们一直不面对黑暗面(忽略全球化后受到伤害的人),所以黑暗面上位了。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精辟啊!不过,我并不是很赞同她的一些观点。和前面那个在香港的教授的观点联系在一起想,我觉得他们对CCP的黑暗还是低估了。并不是希望贸易就会鼓励开放的。

百灵果是第一个我听了很喜欢的中文节目。之前试图听一天世界(感觉主持人有点snob)、声东击西、迟早更新,都听不下去。百灵果最近在读Wild Swan,也是在我的想读列表上的,感觉要提上日程快点读起来,以便可以感受一下和一个节目同步读书的乐趣。

bookmark_borderHaben: The Deafblind Woman Who Conquered Harvard Law

会去看这本书是因为听了BBC一个节目采访了她。在采访中她说话非常亲切。她问起了主持人他们的录音室是怎样的,有没有personal touch。当时我就被这种亲切感迷住了。关于她的残疾(deafblind),她完全不回避,也不自怜,好像那只是她的一个小缺陷一样。可以说她对待自己的残疾,比我们很多人对待自己的身材或者健康状况要坦诚得多。由于她小时候听力还有一些的时候,她能听到的是比较高频的声音,所以她自己的说话声音也比较尖细。但是我发现说话声音根本没关系,说话的神态才重要。于是我买了她的书来看,同时audiobook是她自己读的。我很喜欢她的声音。

这本书讲了她作为又聋又瞎的残疾人的经历。我的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她遇到的问题,和我们遇到的并没有本质上的两样。她需要面对不肯放手的父母,需要说服他们允许她去非洲做志愿者。这里她说,在和爸爸谈的时候——

Guiding him through his disability fears requires summoning up enough courage for all of us. My own fears need to stay hidden. Any sign of nervousness on my part will trigger their protective instincts.

读到这里我震惊了,这跟我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的策略是一模一样的!!

再比如,她会遇到无法融入同学的问题。因为一般人不知道怎样和她这样的又聋又瞎的人打交道。这也普通孩子会遇到的问题。

Haben充分认识自己的残疾带来的困难,但拒绝把自己的困难都怪在残疾这件事上。这是不是有点值得我们学习。我有时候觉得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经常可以怪人们对待女性和对待男性不一样。gender gap的确在,这个问题的确需要提,但是我们自己要拒绝让这个问题来定义我们。

拒绝让残疾来定义自己,书里后面有一件事看得更清楚:她和盲人朋友走路聊天走了神,差点车祸。她说,他们都是能够自己navigate的人,之所以遇到危险,不是因为残疾,而是因为走神。

说到gender问题,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ableism。读着读着,我发现很多地方ableism可以无缝换成sexism。试着把下面这段摘抄里的词换一下:

The dominant culture promotes ableism, the idea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inferior to the nondisabled. Assumptions like: disability is a tragedy; disabled people are unteachable; it’s better to be dead than disabled.

书里写她为了navigate这个世界而接受的训练:盲人训练、手杖训练、导盲犬训练等等,那种认真的态度很让人受激励。对她来说,感知世界需要训练的是另一种技能,the term is ‘tactile intelligence’。她说一个盲人老师来教他们跳舞,然后她和一个学生一起跳舞,她说她听不见音乐,但是她可以从舞伴的身体感知到节奏。还有一个地方是她和几个盲人朋友玩起捉迷藏,那时她还有一些视力,不像她的几个朋友都是完全的盲人。她发现躲起来的朋友是站在了沙发扶手上。她得出结论说盲人的捉迷藏更好玩,明眼人有机会的话也要蒙上眼试试。被她这么一说我也很想试试她的那些盲人训练啊。

我曾经疑问宽容对待残疾人,甚至医疗是不是让人类的生存标准降低了呢?但是看了Haben的经历,我觉得残疾人navigate这个世界需要的能力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人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又有了多样性。世界和残疾人一起想各种办法,得到了更多的perspective和solution,都是有意义的。

另外,如今这个让人悲观的世界里,好像‘进步是否存在、是否有意义’很值得怀疑。但是看到Haben这样的残疾人,因为科技的发展(她有了蓝牙键盘和盲文机器,别人可以通过打字跟她讲话),和人类包容心、同理心的扩大,让Haben有机会获得教育,世界上有了这么一个亲切的人,所以进步还是存在和有意义的。

PS:我前一阵刚知道维族人的姓是父亲的名。这里看到,来自Eritria的Haben Girma的名字也是这样的。

PPS:奥巴马接见了Haben。你可以批评奥巴马(比如我不敢相信他那样说斯诺登),但是他起码表面上是个正派的人。是不是已经有点不习惯美国总统是个decent的人了?

bookmark_borderThe Mandalorian S1

我现在对星战的激情在2015年以来最低谷。一直并不怎么期待这部所谓第一部真人电视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很skeptical。故事节奏是慢速的,但并不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然后充满星战小细节,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有点主次不分过于纵容星战细节而不注重讲故事了。第一季一共8集,每一集才不到40分钟。我感觉这整个一季放到克隆人战争那种pace的话,20分钟的动画两集就可以拍完。不过看到最后感觉这缓慢的速度挺有味道的,和主人公不能露脸一样,让人想要更多。整个8集,前两集很多Mando一个人走路的镜头;第三集抢回了宝宝;第四集遇到了Cara和一个农业星球;第五集找工作路上遇到一个小孩和一个女杀手;第六集还是找工作,被老友坑害;第七集和第八集是回过头来对付最初悬赏捉拿宝宝的帝国势力。

我觉得剧情其实很普通。这个剧好看的地方,一方面是这种慢速不给你看很多的饥渴营销。另一方面,是星战元素用得很好很周到,也不太喧宾夺主。还有一方面,是对人物都是有思路的,即使故事并不出挑,没有一个人物是非常original的,但是对人物、对环境(银河系目前的政治状态)都是有思路的。我觉得这样有诚意就够了,就很好看了。

更能满足我的,是我真的很喜欢里面的几个角色。

我最喜欢的角色可能是Kuiil。一开始没觉得他怎样,一个其貌不扬说话过于有风格的Ugnaught。第七集才发现,他对自己的人生真的很有思路。他说他本来是帝国的奴隶,但是他对自己的手艺很骄傲(ugnaught很多都是技术工),也对自己用工作换来自由很骄傲。而且他对IG11也很骄傲,因为他是他的作品。他对Mando说,你不要老是觉得IG11会杀人,机器人是怎样的要看他们的主人是怎么设计和对待他的。看到这里真的很感动,为Kuiil的谦卑和骄傲感动,也为他的open mind感动。open mind经常只是有原则而已。可惜这个角色挂了,本来期待他live on in IG11的,然而IG11也挂了。哎,这么好的角色,要是成了Mando的搭档就好了。不过我也蛮喜欢这样不走搭档套路的做法的。

当然,最靓的角色是Cara。我是说,我不需要强调strong women。剧中完全没有提到她是女的。有必要提到的就是她曾经是义军的shock trooper。脸上有starbird的纹身。我喜欢她和Mando的交互,是两个独立的人,有互相理解也有互相不赞同的地方。我喜欢她还因为她的笑很美也很有意思。

Carasynthia Dune

我超喜欢剧中的星战元素了。虽然由于设定在post RotJ,本身风格更像正传和后传,但是在主角的闪回回忆里,有前传里的B2机器人。而且还有好多和动画有关的内容。最惊喜的是Lothcat的偶然出现。还有Dave(以及另外两个导演)的客串,哦还有Matt Lanter的客串(他是我心中的正牌Anakin)。哦不对,最惊喜的reveal当然是darksaber。所以粉丝有一整年的时间可以揣测和自创各种理论darksaber是怎么易主的。然后我们不用担心这部剧的主创会故意为了逆期待而反转。(打住,不能每次想星战都被TLJ坏了心情。。哎。。)

第五集是Dave编导的。可惜我觉得这一集比较不好看,虽然是不重要的一集。感觉他的节奏就是会变快。

对我来说,喜欢Kuiil和喜欢星战元素就让我几乎打满分了。别人一般没我这么sentimental,而且对一般不看动画的观众和非星战粉丝来说,里面的星战元素最多是一种world building成就。然而这部剧有超萌的baby Yoda。有了这么一个meme偶像,当然就能红遍全世界。所以这部剧是很讨巧的。其实对于后续怎么继续介绍下面的故事,怎么reveal银河系的状态、Mandalore的状态,我并不是期待特别高的。哦,只要Dave Filoni还在做这个项目,我也不会担心。

主创是Jon Favreau啊,你给他一点credit哦!可惜我对他不是很熟悉。狮子王和铁人我都没看过。但是他是Solo里的Rio,更重要的是,在TCW里他演了Pre Visla,当时的Mandalore的极端组织death watch的leader。我从来不理解最初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Boba Fett。但是跟我说Mandalore我会想到的是Sabine和克隆人战争里的情节。可以说曼达罗的历史都是动画建立起来的。这样想来,怎样从Duchess Satine时期的Mandalore,变成现在的一个cult的呢?Boba Fett好像在正传里也是不摘头盔的。Sabine还是一直摘掉头盔的。他们怎么都躲在地下了呢?不知道会不会在克隆人战争第七季里说。Moff Gideon说的Night of thousand tears是不是Ahsoka和Rex在Siege of Mandalore里做的呢?啊啊啊等不及看克隆人战争啊!

最后,迪斯尼时期我最佩服的是出了那么多机器人,还真的没有两个机器人的性格是重样的。你想想:Chopper, BB8, K2, L3, IG11, D-O,每个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喜欢。(哦,抵抗军动画看不下去,照例忽略。)

(PS,前面写主次不分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车马掉头”不对,这个成语是什么?然后才意识到我先想到的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