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Lost Stars

lost_starsLost Stars
by Claudia Gray

我想我的星战情节是由于,它给了我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纯粹。不去想别的,投入最纯粹。

那天晚上读到Thane第一次真的参加Rebellion的战役之后,他忽然意识到击落的TIE战机里,可能是他以前的同学,甚至可能是他在这个星系中最爱的人而崩溃。这时候不知是谁没有问什么却来帮他get over hangover。后来发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Mon Mothma。半夜一个人看到这里,不知为何,自怜也好感动也好,痛哭了一场。小兵小将也能被如此personal地照顾到,这是因为Mon Mothma这样的leader,为的是心中的理想而投入所有。她的目的从她整个人、她做的每件事、她说的每句话中,无时无刻不radiant出来。

现实中,我们凡人无法得到这么的纯粹。我们工作不是因为要投入所有做成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经济作用下被动而做的事。即使是科学家艺术家,比我们纯粹许多,也不能和理想的星战的世界相比。星战的世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纯粹。Canon可以幼稚对白可以傻,但老卢那直截了当的表达,鼓励我们去把星战的世界理想化,I get it。

本想在看TFA之前读完的。读起来很过瘾很快,所以我省着到飞机上看。结果去途中晕机了,所以没看完。后来看完TFA再补完的。这是官方的”Journey to the Force Awakens”系列中的一本,但时间线并没有超出Return of the Jedi之后许多,主要是以另一个角度讲了正传三部曲的故事。看到评论都说这本书比Aftermath好不知道多少,所以放弃了Aftermath。

一般而言我都会把外传小说当fan fiction看,这是不由自主的,因为这种创作都是受到限制的,经常有fan fiction的味道。我觉得这本是我看过的外传中最好看的了(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外传)。然而要是以一般fiction的要求来看,它还是带有一些fan fic的局限,比如太assume我们对主线情节和角色的认同。还有减分的地方是越靠后越有些cliche。

除了星战自带纯粹光环之外,主角二人自小互相彻底了解到后来的不得不产生分歧,然而仍然有相互联系,两人的关系一点也不苏,而是非常真切自然。光这一点,这本书已经超出我的期待了。

现在想来,要是TFA里Finn的转变,写得有Lost Stars里Thane的转变的十分之一好,就可以为TFA增色不少啊。

题外话:之前另外一部让我超级感动的是Kanan: the last padawan漫画。Kanan还是学徒的时候,经历了order 66,师傅被杀,自己被迫流亡。在Order 66前夕,Kanan跟随师傅带领克隆军团执行任务。他的师傅跟他讲了一些道理,然后Kanan思索着自己在这个星系的位置。那种天真和诚恳,一下子把我击中了——这也是星战独有的纯粹的感动。

bookmark_borderTFA电影novelization读后感[TFA剧透]

一方面因为没有电影可以刷,拿这个小说来看可以消解;另一方面带着‘能不能看出电影没有明说的设定’的疑问来看,希望小说能confirm到某个theory。可是呢,小说的内容和电影基本没有区别。作者是写了第一部EU小说Splinter of the Eye的Alan Dean Foster,又是一个讨好老粉丝的举动。(当然我还没读过那个。)不过这本小说内容基本上没有比电影多。我发现最大的作用是帮我理解电影里我看错了或者没看清的地方。

下面是具体内容[TFA剧透]

比电影多出来的情节有2个。一个是对Poe存活的过程有描述,挺有趣的,可以帮助了解Jakku的风土人情,当然电影没有这段也挺好,就是少了一些有Poe的eye candy。另一段电影没有的剧情是破烂王Unkar Plutt追Rey追到了Maz的酒吧,和Rey&Chewie有一段对峙。

下面是没有组织的感想点:

开头在Jakku上,Kylo Ren杀了Lor San Tekka。这里strike到我的是,Kylo Ren还没有发现Poe在旁边,可以通过Poe找到地图。在没有别的找到地图的线索的时候就杀了Lor San Tekka感觉不妥啊。小说里说了电影里没有说的Tekka的背景:相信原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而Tekka是这这种宗教的重要人物。而且他好像认识Kylo,知道他的渊源。(而Poe不知道,所以以为可以开枪杀死他。)

Finn帮助Poe逃跑的时候他们在讨论什么时候进入hyperspace逃跑。这里我一怔因为印象中TIE fighter是不能进入hyperspace的。不过呢,这里他们用的是special force TIE fighter,官方databank也给它列了一个页面,说明它们和老的TIE fighter不一样,是可以进入hyperspace的。

所有看TFA的人都会忍不住揣测Rey的来历。作为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孩子,她的那些知识是哪里来的?她能直接和BB8对话,能和Chewie对话。原本的电影里多数人都不能和R2对话,只能通过 C3PO翻译。当然Rey继承了Anakin和Luke的机械天才,所以能和BB8对话不奇怪。(Poe好像也能直接和BB8对话,我记得Luke当时是通过X Wing上的显示屏来听懂R2说话的。)至于谁能听懂Wookie话,我印象中以前只有Han可以。这里Rey可以,还有Resistance的医生也可以。

Rey第一次拿光剑的时候触发了很多回忆,为什么后一次拿的时候没有了?

Rey的来历:Maz说了一句:这把光剑是Luke的,之前是Luke的父亲的,而现在它在召唤你。这是不是confirm了她和Luke的传承关系?可是,Rey原本认为Luke只是传说。如果她真是Luke的亲人,这也有点过了吧?

我本来一直觉得Luke的行踪藏在地图里很不可思议,决心要隐匿起来的人怎么会留下地图呢,好像那种大喊着我要自杀你们快来救我的人一样。但是书里说清了这个问题:这个地图是第一个Jedi Temple的位置,人们相信Luke去了那里。这解决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地图的问题,但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Luke要是不在那里呢?

看书的时候,Maz说The only fight, against the Dark Side,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她是不是在暗示Han要帮助儿子摆脱黑暗面。。。

Rey和Kylo Ren,都是原力强大的孩子。我不禁想,Ben大概是娇生惯养,结果不学好跟Snoke跑了。所以呢,Rey需要被磨练,丢在沙漠星球上从小靠自己存活。。。

我也挺喜欢书里Han和Rey的关系。Han对Rey比电影里多一分关心。

书里完全点明Han和Leia是夫妻关系。我更喜欢他们只是civil partner关系。

另外一个疑问是,为什么BB8会给Rey, Han, Finn, Chewie播放地图。当年R2就只肯给Luke播放Leia给Obi Wan的信息的预(一)告(部)片(分)。

First Order为什么没有预料到Finn会给Resistance透露Starkiller Base的位置?

Snoke说Kylo Ren在mind probe中输给了Rey是因为”You have compassion for her.”(不想放过任何他还有救/洗白的希望,但又很难想象弑父如何被原谅。

Captain Phasma的戏份书中和电影里一样少。我感觉,只要有关系,你都可以演个暴风兵,但如果你长得特别高,你就可以演个拉风的暴风兵。。。

最后有两个小线索。一个是Ben拿下面具的时候,书里说,这是Han第一次见到成年的儿子。另一个是,Ren最后决斗Rey的时候对她说:“It is you.” Rey到底是谁?

最终Rey见到Luke的时候,那段比电影还要短,一下子就结束了。

PS: 书里也没有交待为什么C3PO有红手臂,为什么Poe的X Wing是黑色的。。。

bookmark_border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看到小伙伴写了。再不写我就忘了!

自闭症的孩子,在那里有条不紊地想事情。如果作者对自闭症的描述是科学的,那么我有点觉得每个人都一定程度地是自闭症:有几个方面的事情特别容易接受,但是在一些别的方面很难懂。然后又对某些东西很固执。

本来打算就这样看看也挺engaging,但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们越来越了解Christopher的家庭。我有点惊讶有点感动。每个人身边都有frustration,能relate to这些。特别是,这是通过Christopher的角度看到的,这让人觉得很特别。

bookmark_border词语

最近读《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发现几个词语从来没有将中文和英文联系起来过,虽然我一直自以为分别知道它们的意思。下面是一些感想(当然我还很不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希望有人看到能拍砖):

Idealism是唯心主义(没想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其代表。因为英文的idealism有理想主义的意思,所以我觉得中文把理想主义剥离出来更好。

与之相对的,materialism是唯物主义我原本是知道的。中文里,唯心和唯物,对立非常明显。(当然英文里,如果把idealism看成是idea变过来的而不是ideal变过来的之后,对立立场也很明显。)

今天读Locke的时候才知道,Liberalism的中文是“自由主义”。在英文语境下,liberalism是开明,是很温和的意思。我们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疑问它的中文是什么——“自由主义”,一下子就很radical了有木有!!仔细想想,在我国的情况下,liberty都有点激进的意味,其实很可悲。西方语境下真正的激进,在我国语境里我一直吃不准怎么理解。所以不要怪很多人分不清政治上的左右。

今天还理解了prudent这个词。在没找到中文翻译的时候,我猜想是自律、谨慎、保守、节俭的意思。《西方哲学史》的中文版上用的是“远虑”,然后查了英文字典,果然有‘为了将来打算’的意思。A说这是因为我们都只理解了prudent这个词的表象,没有领悟它的根本。

插一句话,笛卡尔从怀疑论出发,竟然成了唯心主义的开端,一开始我很惊讶。

bookmark_border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娱乐至死

这本书讨论了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但是内容却让我很失望。它的论点很容易概括:出版于1985年的这本书,提醒美国人电视的普及带来信息的破碎化、所有话题都变成娱乐。这正朝着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预言走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对这个问题警醒(即,读这本书然后赞同)即可。

这本书的主旨我很认同。虽然我不看电视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我是新型娱乐的傀儡:SNS和游戏。游戏没有电视那么大的范围,但SNS对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作用,比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本书的内容:Part I先说了形式对于内容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最早五月花号过来的人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人群,说了书籍、印刷对人思想的作用;表扬完书籍之后,说道电报、照相对美好的书籍形成的社会的毁坏。而电报和照相的发展结果,则是罪大恶极的电视。Part II从几个方面来讲当时的电视社会。首先,所有的东西都成了show business;然后,新闻、宗教、政治和教育各占一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人们需要对电视的作用变得警醒。

对这本书,我首先的不满就是举例的重复。大量例子并列重复。其实看完上篇,下篇里的例子都没有新意,也没有更有深意。

书中说了很多次“不要以为科技是neutral的”。我不同意。科技的确是neutral的,对科技的使用才带来各种改变。一直电视的那群人,如果没有电视,就一定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吗?一个有自己爱好的人,因为被电视吸引了,就会放弃爱好了吗?

我常常想到技术对思想的影响。很多年前,博客刚刚兴起,一个朋友对我说,虽然喜欢在博客上发表东西,但是要先用纸笔写下来,直接坐在电脑前写不出来。我记得当时我很同意这种感受。但是现在,我已经变得用电脑才能写东西,用纸笔,没写几个字就手酸,忘记后面要写什么了。(虽然现在我还是一直带着纸笔,我工作桌上还是有无数的草稿纸。纸笔对记录无format的东西还是有绝对优势的。)我想只喜欢打字对于中文也是有影响的。中文本身不是一个基于语音的语言。(所以应该用用别的输入法吧。。。)我现在几乎无法想象当年“只有用纸笔才能写文章”是什么感觉了。

作为一个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我很反感这本书里对科技的一味否定。作者最后说,他不觉得解决方案是叫大家不要看电视。他这么说的时候,语调是resigned的。

因特网虽然给我带来了很多碎片消息,让我沉迷SNS和网络游戏,但是也带来了宝贵的信息和视野,以至于我认为封锁因特网是一种大罪恶。

就算是电视,也给我带来了无数高于我自身的感悟,以至于这个世界上最inspire我的活人,是两个电视剧作者。

另外一个不同意这本书的小地方是,作者在批评电视使人变傻的时候,go as far as saying,所有的communication都变成傻瓜式的,最好什么都有配图,什么都是零起点。我持相反的观点。如果你能把一个观点、一种道理,或者一个事实的来龙去脉,用傻瓜式的语言表达给别人,这说明你真的弄懂了这件事。把观点、道理、事实弄的让别人易懂,这绝不是什么错误,恰恰相反,这是有智力的人能做的最好的事。

书的一开始,说道现在政治也成了娱乐,cosmetics has replaced ideology as the field of expertise over which a politician must have competent control。当时我对这本书还很期待,然而看到这句我不由地想,这没什么不好。Ideology太危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听《宇宙尽头餐馆》的有声书。在宇宙尽头餐馆,宇宙的毁灭都变成了娱乐。对娱乐化的mockery,和《娱乐致死》相比,高下立判。

同时,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多少把DNA说的这句适用在Neil Postman身上:

“I’ve come up with a set of rules that describe our reactions to technologies:

1. Anything that is in the world when you’re born is normal and ordinary and is just a natural part of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2. Anything that’s invented between when you’re fifteen and thirty-five is new and exciting and revolutionary and you can probably get a career in it.
3. Anything invented after you’re thirty-five is against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bookmark_border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

前言里说,荣格从来没有意图给普通大众宣传自己的成果。然而在他晚年有编辑坚持并最后说服了他。这本书是他和他的几位追随者一同写就。但是主要是荣格计划好的。看了第一篇,荣格自己写的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在小组讨论之前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看这本书的目的是理解一点一个原本一点也不熟悉的领域。所以首先我试图概括一下我看到的观点。任何的概括,肯定是丢失了很多信息的。更何况是被我这样的外行人概括。
人们对人类自己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没有明确定义,潜意识这个词可能指subconsciousness)的认知很少。潜意识很值得研究。意识只是潜意识的一个小子集。可以说天才(艺术上的和科学上的)都是长处在于能把握到潜意识提供的灵感。意识是文明的产物。原始人全是潜意识,随着文明的增加,意识渐渐增加。到了现代,理性的人已经把潜意识当作nothing了。荣格原先跟随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一个方法是free association。free association的一个例子是罗夏墨迹实验。弗洛伊德遇到梦境,就会让病人尽量做free association。但是荣格发现,任何东西都能trigger free association。他的一个同事去俄国,但是他不懂西里尔文字。他在火车上百般无聊,就想象那些文字的意思,然后思绪一直乱走,他发现他记起了他意识里觉得忘记好久了的东西。荣格得出的结论是,梦本身是潜意识主导的,用梦做free association太浪费了,它本身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所以荣格处理梦,一直强调要回到梦本身。梦有平衡意识的作用。
要通过梦境来解读潜意识,就要看见梦里的东西,它们很多时候可以解释成符号。但是每个人的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符号词典。荣格认为,符号最重要的来源是collective的——宗教符号。虽然宗教本身是人创造的,但它来自于原始自然。世界各地的宗教都有相似的地方。
接下来,荣格说了现代人崇尚理性。但是潜意识里的符号被surpress。这事实上不够健康。他认为人应该协调意识和潜意识,才能充分成为自我。如今的世界(大概是1960年)有那么多的问题,通过军备竞赛、经济竞赛、规则、政治等等,都治标不治本,人们需要认识自我,释放在潜意识里发挥强烈作用的符号。当个人本身能达到平和,世界才能被治愈。

我似乎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让我这么既同意又不同意。
一方面,人的潜意识继承自自然,一直发挥强烈的作用,意识不应该与之作对。这一点我感到非常的同意。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就一直想要记录梦。可惜没怎么记录下来几次。记录下来的也都是很接近意识层面的梦,和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关。
即使是非常理性的学科,比方说,查数据(我的工作)。看了代码,看了数据,但要记住它的意义,我才能记住它。一般而言,就是尽量多去理解背后的设计目的、数据采集的机制等等。甚至“那个程序员是个龟毛paranoid”也一定在我的判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一个不靠谱的同事交给我的工作,我就会不辞辛劳把他的要求验证一遍,才能放心继续。我很同意任何即使是很理性的东西,背后也有潜意识支持。
拯救世界要从拯救个人开始,这一点我也是非常的同意的。
但另一方面,荣格的有些结论让我非常的糊涂。为什么那个小女孩的梦预示着她一年后得传染病死去?这根本说不通。还有老人和年轻人都梦见和一群人一起骑马,只有自己跨越了水沟。荣格说,很明显老人的case是梦在警告他不要继续reckless,年轻人是要鼓励他行动。他还说,小女孩家里人不是基督徒但是她梦见了比较明显是基督教里的东西,这说明宗教的因素是universal的。这我完全不同意。。。
我最不同意的,是荣格似乎认为人为了自己的潜意识的完整,必须接受宗教和别的历史遗留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他对理性非常不信任。对此,正确的道路不是返回原路,而是把理性的结果扎根于潜意识中。
话说罗素也是利用潜意识的一把好手。他多次说到,他写作的时候,先通过意识把那个话题研究得清清楚楚,然后他就有意识地放下这个话题,去做别的事。过了几天他会发现,潜意识已经把他要的文章写好了,他只要copy下来即可。

bookmark_border巴卡卡伊大街

严重怀疑我的理解力。

读的时候只觉得荒诞、夸张。但是没有看出来point是啥。读书会朋友们的解读让我似乎略理解了。小青最喜欢Virginity这篇。但是我恐怕这篇是最粗浅的夸张,目的最明确、最容易理解。

在读书会之前我读了第一篇《检察官克拉伊科夫斯基的舞伴》,讨论下来发现我完全理解错。我以为‘我’和检察官之前有渊源。。。

第二篇《斯特凡恰尔涅斯基的回忆》,是比较浅显好理解的一篇。以孩童的角度审视着充满见解的世界。到成人之后,变得disillusioned。这篇我自觉理解了,也比较喜欢。但恐怕也是特别容易理解的一篇。

第三篇《一件臆想杀人案》:我完全没有理解结局。另外我想,作者把这个悬疑从标题和一开始的描述中就已经剧透了。所以他的目的完全是那个我不能理解的结局。

第四篇《科特乌巴伊伯爵夫人府上的会饮》:看起来是讽刺自以为风雅但实际上无耻又粗俗的贵族。(他们有没有食人???)

第五篇《清纯少女》:在读之前就听大家解读了。我理解大家不需要争论这里的少女是否有觉醒的迹象,少女只是拿来夸张的工具。重点是男主人公。

第六篇《遭遇》:‘我’被黑人折磨。完全没懂point。

第七篇船上的故事,非常长,看了开头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放弃。

第八篇《在厨房楼梯上》:男主人公喜欢粗俗的女佣人,但娶了美丽的妻子。然后闹矛盾。男主人公也很猥琐。point是?

第九篇《老鼠》:豁达大力的土匪就是怕老鼠(的死?),然后老鼠被喜欢的女人咬死了。point是?

第十篇《宴会》:模仿国王的夸张故事。国王的丑陋也很夸张。我猜是讽刺政治家把握局势的手法很荒诞。

GoodReads上面的这篇评论好像挺好。我猜我不能理解是因为对西方的社会规则不太了解。

我也喜欢荒诞的。会不会有人读Dirk Gently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

bookmark_border神圣的夜晚

记录一下感想:

我觉得法语作者总是和我有隔阂,我是不是应该去学法语来增进理解。这本书是读书会要求读的,参加读书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自己去读本来完全不会去读的书。这本书很短,加上看到小青读完那超级喜欢的样子,我逼自己读完了。

读一本书最初会接触到的,是文字本身。书的开头,就是长篇莫名其妙的描述:说书人、“我”是个特殊的人物。这本小说的描述经常是长篇、而且难以辨别是真实还是幻觉。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是科幻奇幻爱好者,幻觉我不觉得不能接受,但这里的想象并不能激起我的着迷,反而总是越看越糊涂甚至恶心。

下一层会接触到的是plot本身。从层层叠叠的长篇言论和心理中,得知主人公是父亲为了继承家产而当作男孩抚养的女孩。父亲的去世使她得以解放,重新做回女人。但是她的家人因为父亲的严重偏爱而和她隔阂,她的亲戚当然也是因为得不到她父亲的财产而憎恨她。她离家出走,遇到了另外的生活边缘的人,得到了爱情,但无法获得平凡的幸福。

再下一层,就是meta化了。走到这一层我碰壁了。书的主题是女主人公的解放?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至少过多的性描写使人觉得女性的主题还是性,不是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是男作家的毛病吗?那么书的主题或许是存粹的异域风情、幻觉的描述?。。。反正读完后我的感觉是莫名、困惑、略恶心。。。

bookmark_border忽然想到

忽然想到

2015-05-13 21:18:33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部分,讲很多的历史(中世纪没有什么思想)。其中心是教皇和世俗政权的斗争。

教会一般没有军队。教皇的权力很多来自洗脑。皇帝/贵族/英国法国国王有军队。所以中世纪再黑暗,洗脑抢钱和杀戮抢钱的是两拨人(起码名义上,有时候他们会狼狈为奸)。

不像我们现在。。。orzzzz

当然,教会也有十字军,和烧女巫和异教的Inquisition队员。教会落入残忍的阶段,也是它没落的开始、宗教改革的契机。

(不过呢,宗教改革当然也离不开世俗政权的支持。。现实就是难以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