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2010年阅读

今年自己生活比较动乱。下面列表里读完的有18本(去年是25本也没多很多)。科幻小说6本(两个是h2g2);Jane Austen 6本;non-fiction 4本;还有两本不知如何分类的小说。

1月:
The God Delusion – Richard Dawkins

2月:
Changing Planes – Ursula Le Guin(重读英文的)
And Another Thing – Eoin Colfer

3月:
香水 – 帕·聚斯金德

4月:
The Writer’s Tale – Russell T. Davies

5月:
海伯利安 – 丹·西蒙斯
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Austen
听了一遍Stephen Fry读的H2G2第一本

6月:
Power – Bertrand Russell(没读完TT)

7月:
管风琴手记 – 马慧元(没读完TT)
Salmon of Doubt – Douglas Adams(没读完TT)
渴望生活 – 欧文·斯通
Left Hand of Darkness – Ursula Le Guin(放弃,读中文先orz)
索拉里斯星 –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8月:
Music Theory for Dummies
Northanger Abbey – Jane Austen

9月:
Mansfield Park – Jane Austen
管理沟通指南 – 玛丽·亨特
Sense and Sensibility – Jane Austen

10月:
Persuasion – Jane Austen
Hitchhicker’s Guid to the Galaxy – Dauglas Adams(重读)

11月:
东京塔 – 利利·弗兰克
Emma – Jane Austen

现在的日子是一周一周地过的,我不敢对明年的阅读提什么要求……要学会在忙碌中挤时间就是了……

bookmark_border又好看又深刻,而且让人总是挂念着的书

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5185995/index-1.html

对我来说,符合这个标准的书也许少过十本,也许多过。让我一边想一边答,答到哪里算哪里,先想起来的排在前面:

1. 银河系漫游指南 – DNA
2. 征服幸福 – 罗素
是伴随我整个十几岁时期的书,如果现在的我有什么优点,那很可能是因为这本书。
3. The Writer’s Tale – RTD
(重用一下我以前说的一句话)RTD这个死胖子,我恨不得把他的心挖出来贴在我怀里……
4. The Salmon of Doubt – DNA
虽然只是我最近正在读的书,但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是珍宝,已经可以是我最爱的书了。
5. Rite of Passage – Alexei Panshin
这是我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了。写得很流畅,读起来很入迷,内容非常贴近我的内心。
6. 我的精神家园 – WXB
回顾我到目前为止的心路历程,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转折。但是最重大的一个肯定是围绕着《我的精神家园》的。
7. 变化的位面 – Ursula Le Guin
9. In Praise of Idleness – 罗素
这本书是近两年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书了
10. Alice in Wonderland – Lewis Carroll

下面的一些书,各自都有它们伟大的地方,但相对来说没有上面列的一些书切中我心中的某个点。

11. 悲惨世界
一部伟大的小说,很动情地洞悉了社会,也是宽容、人性的赞歌
12. Jane Austen
13. J. R. R. Tolkien和C. S. Lewis
英式风格的奇幻一直扎根在我心里
14. Arthur C. Clarke
15. Rebecca – Daphne du Maurier
16. Bill Bryson
看过几本他的游记,印象非常的深刻。手边有几本他的书一直想看下去呢(也就是说还没有看|||)。

bookmark_border妈妈

读东京塔这本书,后半部分不得不完全和我上半年妈妈重病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写那件事,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是写出来的文字都很普通,不够表达。这本书里,写到妈妈生重病,自己的世界好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感觉,作者说,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虽然会同情,但是无法想象它真的发生的时候的感觉。读到这里,我想,我和很多读者不一样,我感到过的。

今年6月24日周四晚上,我在房间里,忽然听到了爸爸的嚎叫,冲出去一看,才发现妈妈倒在地上已经无知觉了。当时的很多细节我历历在目,但是如果要描述我觉得很不忍心。当天妈妈回家的时候精神还很好,没有生病的前兆。当时我的脑筋、常识、思维全都停止了。过了几分钟我才想起来要打120。120的资源也不是很丰富,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才来。这二十分钟妈妈连呼吸都有困难。我不知应该做什么,好像喃喃地说了妈妈你要坚持一会儿,救护车马上就来了的话语,但是我想妈妈应该听不到这些话,这些话更多是在安慰我和爸爸。

救护车来了之后,送去了同仁医院,我以为就可以得到救治了。可是拍了CT之后医生说,这个病有生命危险,需要转华山医院。再一次打120,来的是同一辆车,同一批救护人员。刚才还充满希望感谢他们,和他们道别,现在立即又见面,双方都脸色阴沉。华山医院的资源也不够用,虽然我们说了病情,医生应该也懂得它的危险,但是医生不肯接纳我们。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思路,心乱如麻,只能任人摆布,医生说我们可以到附近的小医院里呆一晚上,第二天再来找他们(说的口气好像就是第二天来找他们就可以医治了,其实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想摆脱我们)。

来到了解放军455医院(好像是这个数字),当晚的值班医生见我们只是想借用一下场地(又不是不付钱= =),就说了很多尖刻的话。我连愤怒都没有力气了。想起我自己的工作,如果是负责一片数据的话,半夜里出错也会被叫起来处理。可是这人命关天的医生,却没有一个可以医治妈妈的医生值班。要愤怒的话之后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愤怒的,但是妈妈生病期间,我感到的更多的还是害怕。

那天晚上是我第一个第二天早上没有立即睡觉的通宵。妈妈身上安了仪器,被监视着,我们心情安静了一些,但是一点睡意也没有。当时我还天真地盼望着早上能到华山医院去得到救治。如果当时告诉我即使第二天的天明,也不会带来希望,那我肯定真的接受不了的。

第二天凌晨我打电话给我的两个银行卡的银行,因为在之前的慌乱中我弄丢了钱包。等到六点多的时候我打电话给老板请假。然后打电话给大阿姨。我的大阿姨曾经在一家比较大的医院做过,现在还有认识的人。我不知我想告诉她什么。她自己身体也不好,还要带现在年纪还很小的女儿。电话接通后我先问了他们有没有吃饭,妹妹有没有去上学的事情。然后尽量平静地告诉她,妈妈生病很严重,现在在xxx医院。从阿姨的声音听起来,她立刻就哭了。她急忙保证说她立即就来。

从同病房的一个家属那里得知,这时我们需要调动所有的资源用来得到医治。我决心打电话给妈妈的单位。后来证明,妈妈最后得到医治,还是多亏了妈妈单位的领导。阿姨动用她的关系,让我们进入了华东医院的急诊室。不过不论我和阿姨如何请求,负责的医生永远说,病房没有床位。妈妈的领导(某种级别的干部吧)来了之后,才忽然有了床位的。之后我们问同病房的病人,的确妈妈的床位是早上刚刚空出来的。(房间里还有一个加床,妈妈住了一阵之后才被占用)

就算到了病房,也还不能立即救治。当天是周五,正好大多数脑外科医生都去某地开大会了。妈妈的病需要的检查、医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还需要一些操作仪器的人,那些人,包括主治这种严重的病的医生,周六周日都要休息。我们只能看着妈妈的病痛和危险中,无能为力。

妈妈的病,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方面在出血过程中,会带来很严重的头痛。另一方面,它的死亡率为50%。即使医治痊愈后,也只有不到20%的人完全没有后遗症。对于我妈妈来说,想要健康几乎是不可能了。如今她仍然不能接受这件事。她仍然在辛苦地付出,觉得我上班累,一定要自己包揽家务。她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够的地方,不像《东京塔》里的妈妈,我妈妈会做出一些孩子气的事情,比如有时候会说,自己不能健康还不如死了好,还会拿自己的病来给我施加压力,逼我相亲什么的。毕竟我父母是在思想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她的朋友,也都是思想匮乏的那代人,不像《东京塔》里的老妈,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也能从儿子的正直和幸福得到欣慰。我如今最悲哀的事情是,妈妈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我热爱的事情,不会真正感到我能感到的快乐和幸福。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她。

《东京塔》里的妈妈,最后和病魔搏斗,消耗了所有的力气。但是她最后的时刻,是安详的。她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她是满足而去了。我希望我妈妈最终也能这样。我现在还有时间努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远在还没有读到妈妈生病的时候我就已经流泪过了。这本书的确是一颗强力催泪弹。但是读这样的书的时候,我感到情绪太被控制,经常非常想逃离。其实它和我的理想中的人生观是有一点不符合的。读到书的最后,妈妈最后一次住院,觉得自己可能出不来了的时候,我一边在伤感,一边在强烈向往着电影《大鱼》里快要去世的父亲。

这本书里有写到妈妈喜欢的一首诗:

只要你在那里

只要你在那里
那里就会拥有光明
只要你在那里
大家的内心就会享受安宁
但愿
我也能成为你

–相田光男

读到这里我非常感动。虽然对这本书的情感有想逃离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在想,我要做《东京塔》里的儿子(好的一面),以后要做《大鱼》里的父亲。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我爱过,快乐过,即使是在意外中死去,也不会觉得太可惜。当然在有生命的时候,还是能生机勃勃地活着,给这个世界,给周围的人,尽力带去一片美好。

bookmark_borderPersuasion

刚看完Persuasion,它忽然就超过之前读过的那些,成为我最喜欢的Jane Austen的小说了。看完小说后去看前面的介绍,虽然也是褒的,但是和我的感受还真有很多区别呢。也许和所有好的古典小说一样,Austen的小说,不同的人会有各种想法(厄可是什么事物不是这样啊)。

我感觉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是持久和坚持。Anne在19岁的时候曾经真爱过,但是出于一些考虑放弃了。她open mind,愿意接受别人的影响,愿意考虑和自己愿望相反的意见。可是要说持久、坚定,那也非Anne莫属。这是一个我很感触的话题,我觉得Anne是目前为止我感觉最能理解、性格最接近我(理想中)自己的奥斯丁女主角。我也觉得,她28岁的时候的爱情,比19岁的时候深刻。

那么我再来写几点细节吧。

我非常感动的一个细节是女主人公Anne到Bath后去见一个老同学Mrs Smith,小说对这位Mrs Smith的描述是这样的:虽然她境遇非常不好丈夫欠债去世,自己患病导致残疾,但是她的精神却一直很好。如果一个人submissive,这个人对自己的境遇会有耐心对待;如果这个人还有良好的理解力和理智,那么他会有resolusion来面对现实。可是Mrs Smith更加超过这些,她有elasticity of mind, that disposition to be comforted, that pwer of turning readily from evil to good, and of finding employment which carried her our of herself. 奥斯丁还借Anne的观察说It was the choicest gift of Heaven.

一个非常说明Anne性格的情节,是她在得知各种事实之前,对Wentworth和Elliot的评价。Mr Elliot显然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又有教养的人。可是Anne偏向Wentworth是因为她可以看到他的passion;而Mr Elliot这样永远一丝不苟,对谁都有礼貌的处事方式,在Anne看来是一种不够完美。谨慎、理智如Anne,更加打动她的却是热情。(这一点,我很高兴我先看了书再看电影,才感受到这些转折。)

Anne后来和Captain Harville谈到的话题:男人和女人谁在感情上比较持久。我很喜欢Anne说的这一段话:当时的女人只能待字闺中,等着男人来追求她们。当时,对女人来说,如果一段恋情失败了,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而对男人来说,如果失恋了,他可以找到别的事情做。如今的女人更自由,更强壮,Anne的那段话明显是支持这个趋势是进步而不是退步的一个论据。

我有时候觉得,Jane Austen小说里,婚嫁是表面上永远的主题,这是她的时代造成的。她的小说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人的理解和分析。而婚嫁则是小说里对好姑娘的奖励。(也是对能放松下来欣赏的读者的奖励,当我读到男主角最后的字条的时候,心里小小地放纵地感动了一下……^^)

我对这个小说比较严重的不满只有一个,就是在男女主角最后讨论Anne在19岁放弃第一段恋情的决定,Anne说,那个决定It was perhaps one of those cases in which advice is good or bad only as the event decides. 这里我就不懂了,难道作者/Anne的意思是,当时不知道男方后来的前途如何,所以放弃他是正确的做法?Anne接下去还说,如果她当时没有听Lady Russell的忠告,而是坚持订婚,那么她会更加痛苦,因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考虑家人和自己尊敬的Lady Russell的愿望。这个辩解,在我看来带有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的嫌疑。也许当时的女性就是这样的。

对于Anne当初撤销婚约,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当时Anne只有19岁,作任何决定都是可以原谅的。在一个更加开明的社会里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她可以怀着真挚的爱情和对方结婚,即使婚后发现对方的缺点,两人也可以商量改善,或者可以离婚。换在当时的情况下,谨慎地决定放弃也不是不能原谅。可奥斯丁当时,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写出了前一段里我不大认同的话。

====电影分界线====
我很期待看这个电影,因为有两位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Sally Hawkins和Alice Krige。可是电影编剧/导演,对小说的理解和我非常不一样,Sally Hawkins扮演的Anne完全失去了我所喜欢,还有小说中各位男士所喜欢的温柔和理智,电影中的Anne一直在为失去的爱情伤心。这一来,电影的其它优点我都看不见了:比如Anthony Head扮演的Sir Elliot,很有分寸也很有喜感;比如Mary的扮演者也很有喜感……但有一点我还是能看见的,那就是男主角非常非常非常的好看……虽然年龄比Sally Hawkins还老,但是看起来很年轻。

这部电影10分制的话我打3分。

bookmark_border理智与情感

这篇文部分是我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部分是对书的评论。

我小时候读过这本书。我记得当时自己的印象是,在Marianne和Elinor这对姐妹中,毫无悬念地偏向Marianne,也就是在理智与情感中爱好情感。我当时应该是上初中的样子(|||),阅读时兴趣点完全在Marianna身上。一边读一边对Willoughby的变心而伤心,对Brandon的爱慕得意,甚至对Elinor的冷静有点恼火。

(这其实也说明我从小就比较固执己见,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我只能接受我真心接受的观点。对于小时候的想法的无知和偏见,如今我也只能表示接受。另外,还显示出,我从小就不大容易理解他人的意思。)

如今来读这本书,很明显发现Jane Austen的意图无疑是偏向Elinor的。这一遍读,我也完完全全偏向了Elinor。Marianne那种强烈奔放的感情,如今在我看来,不管起点多美好,仍然是一种对自我的放纵。我的这一转变是多么彻底啊!简直难以相信如此截然相反的想法会被同一个人采用。而我自己,则是清清楚楚记得曾经的感受的,回忆起来,觉得很感触。

说到底,这个问题是“理智与情感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我完全是被罗素的观点强行转过来的。我曾经把罗素的这段话抄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地读:

There is an idea that rationality, if allowed free play, will kill all the deeper emotions. This belief appears to me to be due to an entirely erroneous conception of the function of reason in human life. It is not the business of reason to generate emotions, though it may be part of its function to discover ways of preventing such emotions as are an obstacle to well-doing. To find ways of minimizing hatred and envy is no doubt part of the function of a rational psychology. But it is a mistake to suppose that in minimizing these passions we shall at the same time diminish the strength of those passions which reason does not condemn. In passionate love, in paretal affection, in friendship, in benevolence, in devotion to science or art, there is nothing that reason should wish to diminish. The rational man, when he feels any or all of these emotions, will be glad that he feels them and will do nothing to lessen their strength, for all these emotions are parts of the good life, the life, that is, that makes for happiness both in himself and others. There is nothing irrational in the passions as such, and many irrational people feels only the most trival passions. No man need fear that by making himself rational he will make his life dull. On the contrary, since rationality consists in the main of internal harmony, the man who achieves it is freer in his contemplation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use of his energies to achieve external purposes than is the man who is perpetually hampered by inner conflicts.

我相信有很多小孩和我小时候一样,天生情感丰富,但感情经常受到压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不懂得控制情绪,或者根本就鄙视控制情绪这件事。我原先就是这样的。当我第一次读到以上这段话的时候,我模糊地看到了里面的道理。但是这样的道理要拿出来应用到实际中去,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开始的阶段。我的体会是,这也不是一个人自己能做到的。我不断看到周围的人,或者从书本里读到,从影视剧中看到一些高尚宽容的人,不断有这些激励,加上我的理智一直承认罗素的话,我才在情绪这件事上有所改观。

一个强调理智的人,并不一定是缺乏感情的人。一种原始的美好感情,常常成分复杂,比如说对他人的喜爱最初会带有对他人的真正喜爱,和对他人对自己的好处的占有欲。而理智能辨别出真正闪光的地方,在这种感情下一次出现的时候,会感到欣慰。对于感情中消极的方面,理智可以防止自己在消极中停留太久,及时采取行动来改善情况。感情经过理智的这番辨认和挑选,变得更美好了。

回到小说上。Elinor现在是我最喜欢的Jane Austen女主角了。我完全能体会她的理智与情感。她让我最感动的一处是,当Lucy Steele告诉她Edward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即使是在那样强烈感情冲击下,Elinor仍然能够保持理智去分析情况。这种分析不是福尔摩斯式的,而是基于她对他人的理解。她感受到Edward对自己的感情,很坦然地下结论认为他不会比爱自己更爱Lucy。她认为她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了解情况,便决定以得体的方式向Lucy打听更多的信息。最终,闭塞的古代小姐如她,却能把整个事情推测得差不离了。而她想到Lucy的心计的时候,并不停留在自怨自艾上,而是因为Edward要和这样的女人结婚而为Edward伤心。

可以想象如果即使是一个很正直的女孩子,如果没有Elinor这般sense,从别人那里听说自己的心上人订婚的消息,肯定会被自己的伤心carry away,得出很多不正确的结论,然后在不正确的结论上花费一番感情,到后来无法平常心去看待事实了。

Elinor还让我很感动的一处,是她后来对Willoughby的看法。对于负心汉的痛恨,并没有阻止她看到他热情美好的一面。能够看出性格和自己不同的人的优点,其实不是很容易的。

这个小说的时代局限性当然是有的。如今的人会质疑,Elinor的忍耐真的比Marianne的率性更可取吗?我个人毫无疑问地也赞成更加自由健康的女性形象。但我并不觉得Marianne就会比Elinor更加自由。如果要以Marianne更加健康和自由来否定Austen对Elinor的偏向,那样的观点是非常非常片面的。Marianne的健康自由,必须依赖她本身高尚的情操和对自我的要求。而自由、健康、开放这样的属性,其实更加需要Elinor的宽容、体谅他人、理解和开明。

对于这本书,我还有很多关于女性地位、当时的有闲阶级,和小说细节方面的想法,这些想法和之前几本Austen的书有点重复,也并不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光彩的部分,所以就不一一说了。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我最近想要读完Jane Austen的所有主要小说的计划。到现在我貌似只有Emma和Persuasion没有读了。之前的几本我都收了Wordsworth classics的版本,它们都有introduction,我也希望收全这套书。可是卓越上貌似另外两本没有这个版本了= =所以我就先暂停读Jane Austen吧……(硬盘里的电影也先不看那就= =)(BTW我不大同意这本书的introduction里说的观点……)

====小说电影分界线===

1995年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我当年看的时候就不喜欢,觉得比较做作吧。如今看,觉得不喜欢得少了^^b Kate Winslet很适合演Marianne。同时搬到电影里,加入考虑现代观众的因素,Marianne也比书里更让我喜欢。Hugh Grant和Alan Rickman也很不错,只是Alan Rickman片中说台词说的很轻,让我觉得他包不住自己略带怪异的气质……|||Emma Thompson这个演员,我一直觉得她其实可以很美的,但是她的动作举止总是想说自己是丑女,我不是很喜欢她演的Elinor(特别是在这一遍看书过后我对Elinor好感大增,增加了对演员的失望)。这一遍看电影觉得摄影很美:)

bookmark_borderMansfield Park

写一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的想法,可能有些偏颇。

Mansfield Park,写作时间似乎距离Pride and Prejudice比较远。氛围和人物很不一样。这本书的核心,是socially agreeable和morally right之间的冲突。其实光这个主题,我很能共鸣。很多时候内心阻止你去做能够融入大家的事情,这种冲突我非常能有感触。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Elizabeth漂亮又聪明有趣,是socially agreeable的。但是到了Mansfield Park里,时髦又聪明的Crawford兄妹,却代表了作者要谴责的那部分世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看不出要强调当时的morally right有什么必要。

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地方,是作者对各种人物的叙述。Jane Austen看人实在是非常透彻,各种不同的人她都可以娓娓道来。其实一个人看别人,得出的结论经常投射着自己的影子。如果能够投射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我觉得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Mansfield Park的一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各种人,显示出Jane Austen阅人无数的眼光。

女主角Fanny Price,代表了一类人。可以说我自己也多少是这类人吧。她非常非常地害羞,容易惊慌,但是她delicate,有很多想法,有很多体验。我想起来《蝴蝶梦》里,Maxim的姐姐对“我”说,她觉得“我”这种人是那种placid的孩子。这时“我”想,不,placid的人,是从容大方,内敛平静的,不是像“我”自己那样能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暗地里慌张很久的。我想说的是,不对,你就是这种人,这种人需要更加久的时间来建筑自己的内心。

虽然我很能理解Fanny Price,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女主角我实在喜欢不起来。她是那么的缺乏生命的活力,以至于她的自我坚持,看起来都像是出于绝望。我不觉得,对于我们这类人来说,这样的道路可取的。要通过向外,通过努力思索,用真正能激发自己的事物来引导自己,而不是appeal to现有的moral。如果Mansfield Park没有Sir Thomas这个权威在,那么Fanny还有可能坚持自我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想法我觉得不是作者的意图,但是这两个想法非常占据我的脑子。

一个是当时的有闲阶级实在是太蛋疼了。他们悠闲,他们受过教育,他们有财产,他们有关系有权力。但是他们整天干嘛呢?!Sir Thomas一大段时间在外国忙事业,看起来是努力工作的人,但是他一般也就在自己的庄园里,构思着他的那点亲戚朋友,哪个要被接过来住一阵,要为他/她办一些什么事情之类。他的大儿子Tom是挥霍的纨绔子弟,而二儿子Edmund,工作是当牧师。至于Henry Crawford,则永远是到处游玩,在他被Fanny感化的那段时间里,回家去settle了自己土地上租户的纠纷……这也是我看到的他做过的唯一有点用的事情。Sir Thomas的妻子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女人,当她丈夫去国外的时候,她朋友来看她,她告诉朋友,她本以为Sir Thomas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事物就要她来处理(大概指一些收租金啊什么的事情),会很麻烦,不过儿子Edmund包办了,让她很省心,她觉得儿子很有用……故事的一个占篇幅很长的情节,是Sir Thomas不在的时候,Tom带了城里的朋友来Mansfield,他们商量举办一场私人theatre。于是他们买料子做戏服,请工匠来搭戏台,自己排练,互相争吵谁演哪个角色,这段在我看来是多么孩子气和蛋疼啊!当然作者的本意应该是从这些事件里看出各个角色的性格。

另一个想法是,在那种世界里,女性实在是很难生存。Sir Thomas的两个女儿,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起来。虽然她们的父亲给她们很严格的教育,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但是那种教育想必也只有Fanny那样懦弱的女孩才会深信不疑。Maria和Julia变得孩子气搬争风吃醋,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小说中只有Edmund是我喜欢的角色。但是恐怕,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宽大的胸怀、坦然的做事方式,只是他父亲教育的直接结果吧。我一直相信,只有心胸狭隘过了,再变达观才是最可靠的达观。

======

然后说几句我看的两个版本的改编电影。

5/103/10
左图是1999年的电影,右图是2007年ITV拍的电视电影。两部电影,都完全改变了女主角的性格,也许是因为编剧都不喜欢原来的Fanny吧。虽然我也不大喜欢Fanny,但是改了Fanny的性格,就是把原著的主要point给改了。两部电影的Edmund都比较迷人。99年版的Henry Crawford比较迷人,但是改编他的情节非常不妥;07年版的Henry Crawford则非常丑。两个版本的编剧都有脑残的方面= =就不一一细说了orz。共同的脑残是把Sir Thomas描绘成容易动气的家长。其实即使是很温柔的家长,要吓坏Fanny这样的孩子也是很容易的。值得一提的是,99年的电影编剧,我感觉意图是把Jane Austen的经历编织到剧本里,这里的Fanny会写故事,还接受了一次求婚在第二天反悔。

英国出品的影视作品,cast总是很让我感兴趣。两位Edmund的演员,是值得留意一下的隐藏英伦男演员。另外还有好多熟悉的名字:Billie Piper,可以说是全英国最不适合演原著中Fanny的演员,但是电影里的她,自然又有亲和力,我居然对她好感大增;Lindsay Duncan,扮演了99年版里的Lady Bertram和她妹妹;Sophia Myles居然在99版里演了一个比较不起眼的角色,她果然有点像Kate Winslet啊!07版的Maria Bertram扮演者是Michelle Ryan,我觉得很合适,虽然有点花瓶;Hayley Atwell扮演Mary Crawford,也非常出色。

bookmark_border读Northanger Abbey

[情节泄漏注意]这本书送来后,由于我赋闲在家所以没日有夜两天就看完了。(这两天我太懒散了啊!其实我觉得读小说也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读这本书之前我带有一些疑问的。看书之后这些疑问有几个还是不大令我满意。可能因为这是Jane Austen第一部写完的小说,所以还不够成熟。

但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是女主人公的成长。对于她的单纯和天真,我有时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她并不是愚蠢,对于遇到的事情还是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看到她对人和事物的判断,一开始是非常的差。但是到后来,随着见识和经历的增加,她的成长是很明显的。她被自己对General Tilney的猜想牵着走,直到后来被犀利的Henry发现,觉得羞愧不已。这时她得出结论,自己需要增加sense,不要把人想得太极端。她还想,就算她以后能发现Henry有什么缺点,那也不会让她惊奇。得出这个结论让我非常喜欢她啊!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没有见识没有经历的年轻女孩,她具有很自然的同情心和好强心,再遇到Henry这样有见识的朋友,她的提高是很快的。

不过Austen能写出Tilney家、Thorpe家,写出那些有些讽刺(但完全是调皮和善意——中文里善意的讽刺有没有一个词?)的对话,说明她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见识已经不是很狭窄了。所以我还是觉得她分配给Catherine的见识太少了一点。:)

另外我想说,Henry实在是一个很迷人的男主角啊!等我有空看掉Austen的主要小说,我要来对她写的男主角排个序。但我觉得Henry肯定会在很前面。我对他最根本的喜爱,在于他虽然见识了人情世故,也会嘲弄Catherine的无知,但他还能看出和欣赏Catherine这样的单纯和天真,还能喜爱她无知的背后,平实善意的心灵。这种境界应该叫返璞归真吧?

另外对比下来我觉得电影剧本的改编也做得很好,加入和删节的情节把故事的戏剧冲突突出了。只是添加的Catherine的幻想显得有点突兀。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读罗素自传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37144554.html

2009-03-28

(虽然不是第一次写,但不知该如何写读后感,是写给自己以后看呢,还是给没有看过此书的人一点参考……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想好的情况下,就动手写了,这样好 对自己有个交待,然后move on到下一本书去……这篇读后感实在欠了太久了。我想还是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吧……不过我挺怀疑自己以后会有耐心读……其实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吼一声…… 我实在太敬仰罗素这个人了,如果不是因为有罗素这样一个人,我会觉得自己决不会赞同、敬仰、崇拜一个人到这种地步。)

书中不少地方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熟悉而没有理解,大量引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内容我也是跳过了很多。就这样,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罗素自传(的正文)。

罗 素这个人物,我最初是因为wxb很喜欢引用他而引起了兴趣(想想那几乎已经是十年以前了啊)。罗素的文章其实很常见于各类英文essay的选集中,我第一 次就是在高中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英文教材中他的一篇文章而被他的文风给吸引了。而这几年来,我越了解他,越对他赞叹不已。他的一生经历之丰富,简直不是渺小 的人类能拥有的一生。数理哲学家、受欢迎的作家、积极的改革倡导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多重身份中的任意一个,都足以使一个人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痕迹。

罗 素于1872年出生在英国的清教徒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是英国首相。他父亲家庭里的成员普遍性格内敛,而母亲家庭的人则比较活泼勇敢。我感觉他很好的把 这两种性格结合了起来。由于父母早逝,他在祖母带领的严格的清教徒家庭里渡过了孤独的童年。我总怀疑清教徒式的严格、安宁朴素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有利于儿 童智力的发展的,但也很可能使孩子性格懦弱,喜欢因循守旧。据说罗素本人非常痛恨清教徒式的生活。

小时候哥哥给他讲解平面几何的时候,他 就无法接受公理。我非常欣赏这种怀疑论的态度。当时罗素以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确定性,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数学,因此十八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剑桥学习 数学。由于在大学里认识了各种人,他年轻时的害羞性格完全没有了,渐渐转变为日后我们熟悉的犀利的作家、机智的演讲者。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他的精力集中 于比较学术的领域:数学、逻辑学、哲学和经济学。在这本罗素自己写的自传中,并没有对学术着很多笔墨。这一点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也就是对他来说,学术其实也 只是满足他感情需求的一件事。大战前,他这样的学者过着很安宁的生活,另外他又来自比较高层的家庭,接触过各种优秀的人物,也有能力去国外旅行。他爱上了 比自己年长五岁的美国女性Alys,不顾家人反对和她结了婚。虽然他家族的朋友都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人,但是显然也有很多缺点。他爱上Alys很大的原因是 因为在这个背景很不同的美国女性身上,他看到了很多和自己家族不一样的地方,很多自己家族和朋友们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她身上没有。我感觉非常非常能理解这 种感情。

第一次婚姻中,他一直过着比较“学者”的生活。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和原来在剑桥的老师Whitehead合著了《数学原理》。写 这本书也是他希望通过数学找到确定的知识的最大的一次努力。这个努力也因为“罗素悖论”的发现而告失败。对于数学和逻辑学的很多地方,我不敢说我真正理 解,但是我的理解是,罗素出发去找确定性,却证明了知识的不确定性。

在自传中,罗素总结道,写完数学原理之后他的智力再也没有恢复到过那 时的水平。这让我对自己很担心,因为如果我的智力顶点就是现在的话,我会很失望的。好在还有四十岁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的数学家可以用来避免自己过早对人生 采取一种放弃的态度。(不过……作为普通人也许不能和他们类比吧……)其实罗素直到去世前,都保持着敏锐的思维,一直在工作。年轻的时候由于各方面条件允 许,他投身于了纯学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这之后,他不仅过了智力高峰,而且还不能将自己的全部智力都投入学术,他选择了去做别的事情。很多罗素的 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理智,但其实他自己的人生选择大多数都是依靠感情的。

其实,也许智力和智慧的联系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紧密。年 轻的罗素显然没有日后那样的智慧。人生经历摆在那里,年轻人无法体会。虽然罗素和Alys的婚姻持续了很久,但在数学原理之后,他就发现对她的爱不在了。 这种感情加上发现知识的不确定性,在罗素身上引起了很大的痛苦。我一直很同意罗素的一个观点:不幸的人生是可以用一定的办法避免的,只要你有充足的智力和 精力,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会给你带来很多幸福;而那些不幸的人,他们的不行,肯定有很多外界的因素存在,但也肯定有他们自己对待生活的不明智因素。我一直 相信,天生身体健康,智力超群,家庭又比较有社会地位,接触的人都很优秀,因此罗素本人的生活是健康幸福的。但是我以前一直不明白的是,他对不幸的思想, 也理解得很透彻,似乎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在读这本自传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要做到对人类痛苦的理解,罗素不仅靠着自己的强大理解力和同情心, 他自己也经常陷于极端痛苦中——只有一个有智力有integrity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痛苦。我不是想要赞扬这样的痛苦,我深信没有痛苦值得赞扬。

离 开数学的罗素注意到了经济和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地打击了他。在这之前,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知识和美。他认识的人也多数是学者或贵族。 这些社会‘精英’们完全没想到,文明的欧洲,居然会采取如此野蛮的行动。一战彻底改变了罗素对人性的看法。本来,他相信理性,相信即使是不幸的人,如果你 向他展示美好的事物他还是会理解,会向往。但是一战后,他发现,人性还有悲惨的破坏性的一面。等到大家的这方面性格都被唤起了,要用理智来劝阻这些人是无 比困难的。即便如此,罗素还是投入了effort和当时的和平主义者合作。虽然他心里充满了绝望,对他来说他那样做也不是为了能达到什么目的,而是为了展 示世界上还有有理智的常人存在。另外,他的观点也从没有和正统的和平主义者一致,但是他还是尽所能和他们合作,写一些宣传的文章。他的影响力渐渐引起了政 府的注意,最终因为一篇反对征兵的小册子,他被判入狱。如今看来,这也是罗素丰富的一生中一个有趣的篇章。(后来,在八十高龄的时候,罗素再次入狱……后 面会讲到。)

wxb在一篇文中提到过,尽管罗素这样的“大贤”(实在不知如何替换这个词以更适合我的语境)对人类疯狂的破坏欲有很多精辟 的阐释,但是由于wxb本人生活在一种叫嚣的宣传之中,他觉得自己对那种疯狂有更深的体会。(虽然想到wxb当年的处境再想想自己,没脸抱怨如今的环境不 好,但是……)我简直也想说这句话。我们这里,一提到“不同”这个词,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我很想知道wxb经常引用的“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句话出自哪里,反正我目前还没有在罗素的文里读到过……我认为即使是在公开宣布追求民 主的国家,理解这一点的人也很少。

一战过 后,对西方文明无比失望的罗素,随着一个考察团访问了苏俄。他希望从布尔 什维克(<-这个不会是关键字吧?还是加空格保险起见~最近风声比较紧)那里看到人类的希望。结果,他只看到了官僚、僵硬的国 家至上主义,完全没有了所有他认为的文明和美好的特征,军事化也使得国力花在了武装上,百姓生活普遍非常艰苦。没有创造力,没有生命,没有美好的人性。整 本自传,罗素的口吻一直是一种坦诚和实事求是的笔调。而这一段里,罗素的笔调有点讽刺。他说:有一天,三个稻草人来拜访我……原来他们都是诗人,因此他们 都过不下去了,其中一个被政府 逼他们写政 治方面的颂歌,结果写不出诗了。罗素还说,在苏俄看到的数学家,都过着比伦敦的乞丐还要悲惨的生活。

从 俄国回来后,罗素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邀请。他当时的女友Dora也是个喜欢领教不同事物的人,她愿意去中国,于是,罗素就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中国之行。我曾 经读到过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普遍认为英国人能理解中国,虽然他们也是‘列强’之一,那是因为罗素能理解中国。虽然我认为那种说法很有偏颇,但是我完全能理 解其中的正确之处。我感觉对于传统中国,罗素比很多现在的中国人更加理解。我感觉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传统中国的很多地方,和英国贵族的确有相似之处: 讲究礼仪,重面子,尽管有点虚伪的嫌疑;第二个原因是,罗素有一种open mind,时刻准备理解新的东西,从中体会出更多的东西。尽管当时中国卫生条件、居住条件差,罗素在中国期间还曾的病奄奄一息,有家日本报纸还登出了他的 讣告。但是,罗素非常喜爱中国。中国人向来无比尊敬学者,而且,我怀疑那个年代没有很多外国人居住在中国,人们对他还是当作贵宾,非常优待的。但是这些都 不是主要问题,罗素在传统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他喜爱的方面。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好战,而喜欢幸福的小小生活。中国人喜欢小小的玩笑,很多中国人性格里 都带有艺术家的成分。虽然,我毫不怀疑,罗素对于中国人的缺点也是同样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应该会在那本Problems of China中提到。罗素后来曾把那本书寄给毛 泽东,不知他老人家有没有费神看。但是……罗素没有预言到——尽管我感觉他是感到了那种可能性,但是他没有提那样的语言——中国会走向cp,在自传中,他 说他的朋友Joseph Conrad对中国的语言比较准确。

我有时候感觉其实罗素是个很随性的人。比如说他非常厌恶日本。他访问日本的 时候一直受到记者围追堵截。有些地方我读着忍不住放声大笑:他们在一个房间里,随口说一句话,就会听到隔壁房间里打字机的声音响起。还有,他和两位女伴在 公交车上站着,一个日本人给他让座,他把座位让给了Dora,然后另一个日本人站起来让座,他又把座位让给了另一位女伴,这时,车厢里的人都被他的un- manly举动震惊了。我感觉,民族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我一直非常反对先把人分类再评论。对于有潜力变得非常军事化的国家,罗素有一种感情上的排斥。

罗 素的第二任妻子Dora给他带来了儿女。(他的大儿子和女儿都根据他了父母命名了,他们叫John和Kate。^^)他们居住在康沃尔海边,过了一段安宁 的生活。随着儿女的成长,罗素开始关心儿童的教育。他无法接受当时任何学校的教育,后来决定和Dora一起办了一所先锋学校,以实行他们的教育观。这所学 校几乎无法靠自己盈利,罗素不得不到处讲学,不停写书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Conquest of Happiness就是这个时候写的,目的是为了挣钱的书。此外,他也一直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最终是办不下去了。他们吸 纳了很多问题儿童,因此本来就很难管理。而他们的教职员工有些也无法彻底贯彻他们的教育理念。此外,媒体也给这所学校很多不理解很纠葛。随着第二次婚姻的 结束,罗素也离开了这所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罗素和他的儿女在美国。一开始是应讲学邀请去的。后来,美国的大学中爆发了一场排斥 罗素的风潮,这些主要是由于罗素对于儿童教育和婚姻道德的观点引发的。有位女士还将纽约的一所大学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解除罗素的教职,称罗素的观点会毒害她 就读于该校的女儿。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罗素很委屈地希望,他们如果直接告他就好了,那他就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可是那学校还拒绝罗素出庭。于是突然间,美 国没有一所学校愿意给罗素提供工作,而这时大战爆发,罗素也无法回国。他陷入了经济的危机。罗素最挣钱的一本书——西方哲学史——就是这个时候写的。这本 书本来是为一位美国的基金会组织的演讲写的,结果该基金会主席是个反复无常脾气古怪的人,先逆社会风潮请罗素来讲课,后来又一时兴起撕毁了聘用合约,好在 罗素从该合约的被违反得到了赔偿金,后又写出了西方哲学史,终于摆脱了经济困境。

二战过后,罗素终于回到了英国,享受了一段受尊敬的生 活。他获得了种种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英国国王授予的某个奖/称号。剑桥也重新邀请他回去讲学。他也比以前更加知名了。有时候在旅途中也会被人认出 来。在被国王授予(某个勋章/称号)的时候,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虽然他一直和政府有冲突,但是他一直很热爱英国。而且国王不得不把奖章授予一个在他的打牢 里蹲过的人这件事也让人感到有趣。尽管我也很热爱英国,但是罗素身上的强烈爱国之心一直是我无法理解的。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看到太多建立在对别的国家的仇恨 之上的爱 国,还有看到太多太多以爱 国这顶大帽子来压 制 思想使得真正的讨论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使我再也无法真正体会那种感情。(我还是相信罗素是对的,即使我无法体会或理解……)

罗素是最早理 解相对论的人之一。他完全能理解原子弹这项技术的破坏性。在接下去的岁月里,罗素一直在为国际和平事务工作。首先是1965年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 非常想让人看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任凭政治力量和被煽动的民众自己的决定,人是有可能会用核武器毁灭自己的。他很早就认识到人不仅能从建设中体验到美好的 快乐,更愿意从毁灭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他集结了全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学家的签名。他的目的是要征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体和意识形态下的科学家的签名,以展 示人类是能超越那些浅薄粗暴的划分达到共识的。他得到了西欧科学家的支持,也得到了苏俄科学家的签名,但是寄往中国的信件不知为何没有回音。而媒体显然对 爱因斯坦的签名印象最深刻。在这份宣言上签字,几乎是爱因斯坦生前最后的对外书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宣读的日期,正好是在我生日前的三十年 ^^<-此人真无聊)

此后罗素积极参与和策划解除核武器运动的集会、演讲等活动,其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政府阻挠集会,但是 越阻挠,显然按罗素的性格,他会越起劲。而他在八十高龄再次入狱,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在于希望通过入狱事件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同情心。我有点感觉 罗素在次也玩起了政治手腕。

后来罗素又和解除核武器运动的一些核心人员产生了分歧。但是他的社会活动完全没有停止。他一直支持民众的 conscious disobdience。他成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特别支持各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在八九十岁的时候,罗素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和维持基金会。该基金会如 今仍然在运作。(我最近在他们的网站上买了书。)我感到,任何知道罗素的名字,并且理解赞同他的观点然后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工作的人,都非常值得相 信。我很高兴罗素去世后还有这样一个基金会存在。罗素一直不是一个以扩大自己影响力为目的的人。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深刻的。

罗素在98岁 的时候去世。1872年到1970年,这整个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变化,而他也都参与了那些变化。他在18世纪末期,这最后的黄金时代度过了年 轻的时光,那个时代科学急速发展,整个欧洲一片欣欣向荣,而他最初,也正是在学术界起步。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和他一样的老一辈人都退居二线的时候, 他仍然生机勃勃地工作着。大战之后世界陷入冷战,他也在其中积极地活动着。这本自传的最后一部的开头,罗素说到,他认为这个世界如今在走下坡路,因为相比 人类所拥有的科技,人类的智慧太不够了。罗素决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因此他说出这样的话,让人更加感到寒心。

我去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更加 了解一下这个让我着迷的人物。我想,正如他的一位学生为他写的传记的标题说的那样,他的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他是个非常热烈的怀疑者,而且,他一直有足够的 精力和智力去怀疑去热爱。这,也许是人类能采取的最好的态度了?不过我拒绝认为这方面能有个‘最’字存在。

bookmark_borderFirst Contact – Failure

不敢说看明白了《索拉里斯星》这本书。不过呢,看书的时候倒是有很多别的想法,暂且在这里写几个我还记得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容易让我走神乱想。这个小说涉及的想法,比如什么是sentient的being什么的,很难让我的思维就停留在小说里。

在地球上,人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物种(除了海豚和老鼠),是不是造成了人类很难和其它物种沟通?人类内部就已经很难以沟通了呢。科幻作品中,first contact的题材很常见,但是表现失败的first contact倒似乎不多见。(这倒让我想起《与拉玛的相会》,也是科学家在试图理解外星产物,最后没有得出结论的)其实仔细想想,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无法了解呢,和alien接触的话失败的可能性应该远远大于成功吧。再说,所谓的理解又是什么?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受impose在别人身上。理解是相对的,不理解才是绝对的。

呵呵,这种想法是不是太悲观了啊。其实,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的一点,是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凯尔文经历了很多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波折,也思考了很多科学问题,虽然有得有失,也似乎没有达到什么确定的知识或发现,但是他体验了更多,明白得更多,达到了一种比较豁达的境界,和坦然的心情。从人类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岂不是渺小的我们所最多能追求的了吗?(<-这句话很不通顺啊,可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怎么样把它写通啊orz)

这本书是很硬科幻的风格,充满了大量的科学细节。作者呢,我觉得肯定是写过论文啥的,很热衷于介绍“索拉里斯学”(<-就是指,发现了这个奇特的星球之后,研究这个星球成为了一门学科)的历史。他介绍的索拉里斯学家各个性格不一样,就像我们会介绍真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一样。不过呢,人类很“硬”地发现了这个星球之后,小说很快就软下来了,因为没法硬。人类完全不能理解索拉里斯。人类的理论就像是古希腊学者的自然科学一样莽撞。

嗯人类之间的确很难沟通,语言就是个问题。作者授权中译本从德文版翻译。我在网上看到英译本是从法文版翻译的。对于沟通这种事情,这位作者肯定有很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