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The Kids Are All Right

剧透注意。

刚看完的时候跑豆瓣上给了五颗星。因为这电影心平气和地谈起了普通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没有展示伤感的架子,也不摆起标准喜剧的架势。我很喜欢这份耐心和真实感。五颗星的冲动还归咎于喜欢的演员Mark Ruffalo(片中所有的主要演员都演得很好)。在我看来,片中的Nic虽然是女人,但是比Mark Ruffalo的角色Paul更加大男子主义(当然,每个人是怎样的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和无奈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女同性恋家庭就需要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样的我感觉并不是男同性恋组合就需要女性化的一方。)也许我对于同性恋的理解和关注太偏重于反对传统的男女关系这一方面了。但是如果我是片中的Jules,然后如果她又是一个bi,那么肯定会选择Paul。而Mark Ruffalo来演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合适了。

记得Alex Kingston评价Matt Smith allows himself to be vulnerable所以性感。我越来越觉得我很赞成这个逻辑:)

打完五星出去倒了一杯水,这期间对这电影的评价又变了。因为转念一想,如果拿掉les的成分,这其实只是一部家庭情感剧。如果把Nic改成一个工作有成就,也不是不理解妻子的丈夫……所以我回去改成了四星。

题外话:这电影的les设定,让我觉得开明的社会就应该这样:给人提供选择各种生活方式的便利,而不是迫使多数人都follow同一个pattern。每个人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仍然会存在,只有不开明的社会,才会试图去定义社会中成员的价值观,然后有效地为大家带来幸福。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不满这部电影的地方:就是结局给我的感觉是故意要去维护家庭,或者说要去维护同性恋。

====
马上就是兔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bookmark_border布鲁克林有棵树

因为以前花姐推荐过南桥的博客,我就一直订阅着,所以知道南桥翻译了这本书。这是一部一个女孩成长的小说。成长主题我一直很喜欢,所以很想读一下。

读前半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类似于前一阵读的《东京塔》。作为半自传体小说,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1900年,世纪之交的纽约布鲁克林,不是我熟悉的背景。不过作者的描述很有感染力,因此那个环境也在我的印象中栩栩如生起来了。

和《东京塔》在我身上引起的感动不一样,这一次的感动丝毫没有压迫感和逃离的愿望,好几个地方引起我的感情,让我想要完全拥抱这些感情,好好大哭一场。

===下有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穷苦的第二、三代美国移民的故事。主人公是11岁的女孩弗兰西·诺兰。和我之前非常喜欢的女孩为主角的成长小说《成年仪式》一样,弗兰西的故事最后也没有结束或者安定下来的感觉,而是一种生活在继续的感觉。而女孩长成女人、结婚生子的部分,则由弗兰西的妈妈凯蒂的故事填补了。弗兰西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两家人,都是从欧洲移民到美国来的,这片自由的土地给无知又没有受过教育的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弗兰西家里虽然极度的穷困,也出过不少丢脸的事情,弗兰西的爸爸约翰尼还是个酒鬼,但是他们按照自己内心能够接受的方式活下来了。小说里有一次,凯蒂看到社区酒吧老板家虽然比自己家富裕得多,但是他的几个孩子放任不管,肮脏不堪。相比之下,自己的两个孩子衣着简陋,但很干净,整齐的头发很漂亮。她明白了虽然自己那么辛苦,但是自己比他们幸福。

小说里约翰尼的去世让我大为震惊。小说的一开始就说到,认识诺兰家的人都说,凯蒂这样美丽的女子,嫁给因为酗酒而无法正常工作来养家糊口的约翰尼真是命苦。但是弗兰西却非常爱爸爸。小说写了凯蒂和约翰尼相识到结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轻率,处处透露着他们的年轻无知。婚后凯蒂发现自己必须当清洁工养家,而约翰尼觉得生活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于是开始酗酒,同时又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感到难过。他是个无知的青年,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爸爸。但是他又是充满爱的情人和父亲。这让这个角色充满张力。无知和不负责任从来就是我讨厌的品质。但是小说却能把这样一个角色写得让我着迷。的确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缺点。

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缺点。可是诺兰家和罗姆利家的所有人(外公托马斯·罗姆利除外)都有让人喜爱的地方。主要的几个人物凯蒂、约翰尼和弗兰西则更加让人喜爱。

让我们按照本心,真诚地活着吧!

bookmark_borderEmma…以及我终于读完了所有六本书~

Emma和Jane Austen其它小说的女主人公不一样,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Jane Austen的目的似乎是,在一个最好的环境里放松地写一个最好的女主角的故事。Emma的性格,接近于Elizebath Bennet,聪明活泼。从小就是家里最有主见的一个成员,因此她的性格有一点独断。她爱好match making,我感觉这是不是也是Jane Austen自己的爱好?这本小说里的主要的婚龄人物有三男三女,男女搭配数学上有九种组合,其中除了一对组合没有被探索过之外,另外八种组合都以各种形式存在过。

Emma本人那种很有主见的性格,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我有对她的观点非常喜欢的时候。比如说,Harriet问她为什么没有嫁人,她的回答是,她不需要嫁人。因为她很清楚地看到,穷人家的女孩子嫁人,是为了生活有保障,而她自己,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人家的女主人了,不需要财产。她预料一下,她嫁不嫁,到老了以后生活消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想看书可以看书,想画画可以画画,想弹琴就弹弹琴。不结婚没有儿女是失去了一桩幸福,但是儿女带来的不仅是幸福,也有很多烦心事和麻烦事,况且她可以从姐姐的儿女中得到后代的抚慰……

可是另一方面,她的主见又让我觉得她有点烦人。比如她想要相信Mr. Elton对Harriet有意思,就会把所有的线索拿来理解为是他对她的爱情的蛛丝马迹,其实我读到thy ready wit的时候就觉得很明朗了Mr. Elton是在对Emma献殷勤。可是聪明的Emma却一直误会到底……

小说的后三分之一我读得很不耐烦。我发现自己对于这种有闲阶级如何打发时间的情节描述很讨厌。

之后我看了两部改编影视剧:
Emma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0967/
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因为作为迷你剧,节奏更加接近原著一些。女主角很可爱。男主角也很迷人,但表演欠缺了一点。第二男主角我也非常喜欢。第三男主角很美但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另外两位女主角(之前不是说了有三男三女吗)我感觉就和女主角差太多,不是很满意。
Emma (1996)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540/
这个版本有那个时代电影的缺点(取景不好看,视野太狭窄),也有名著改编电影有点简化的缺点。不过最大的缺点是男主角(虽然外表还是一个很帅的英伦绅士)但感觉缺了点啥……Gwyneth Paltrow扮演的女主角,和Ewan McGragor扮演的第二男主角都很不错。

=====
下面来按我的喜好排一排Jane Austen romance
其实本来想排最喜欢的男主角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其实都有点不能直接理解的感觉。
(对于没有读过书又不想剧透的同学,下面这段还是不要看了——涉及所有六本书剧透)

1.Persuasion – Anne Elliot & Henry Wentworth
这一对,是奥斯汀笔下最持久的爱情了吧。他们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不愉快,所以才显得真实。同时Captain Wentworth还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正是因为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出的冷淡增加了我对他的喜爱,因为这是感情受伤的表现啊!另外Anne表示接受不了另外的追求者,还是因为她以前能感到Wentworth的爱憎喜好,所以别人就算表面上再合适、处事再sensible,也比不过当年的Wentworth。

2.Sense and Sensibility – Elinor Dashwood & Edward Ferrars
很牢靠的一对。Elinor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

3.Northanger Abbey – Catherine Morland & Henry Tilney
很喜欢Henry Tilney(天啊其实想到的全是JJ Field的笑容)。

4.Pride and Prejudice – Elizebath Bennet & Mr. Darcy
性格互补的一对。

5.Emma – Emma Woodhouse & Mr. Knightley
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

6.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Bennet & Mr. Bingley
性格也互补。喜欢Bingley的男孩般的气息。以前一直觉得Jane不真实。

7.Sense and Sensibility – Marianne Dashwood & Colonel Brandon
布兰登是位好大叔。

8.Emma – Jane Fairfax & Frank Churchill
加这一条其实只是想表示我很喜欢Frank Churchill……

9.Mansfield Park – Fanny Price & Edmund Bertram
比较喜欢Edmund而比较讨厌Fanny。我到现在还有点觉得如果他们最终还是分别和Crawford兄妹结合了就好了……

bookmark_border写两句Dirk Gently最近那个改编

这个剧,乍一看不怎么吸引人(怪异的主人公输给Doctor Who,侦探剧输给Sherlock)。这两天我仔细回味,越想越觉得这个改编很失败。所以我想罗列一下书里吸引我的地方和改编的失败的地方。下面将会有很多原著和改编的剧透。

看剧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主人公Richard、他女友Susan都被改cheap了。原著里Richard(我一直认为是DNA本人的代入)是个程序员,他的老板是Susan的哥哥Gordon Way(而不是剧中老情人),而Susan是个大提琴表演家。剧中Richard是个性格让人讨厌又没用的男人。但是原著的Richard完全不是这样的,举例来说Richard是个技术极客,他家的沙发搬运过程中卡在楼梯口动不了了,照理说起码可以原路返回,但是谁也返不了。Richard写了一个程序模拟沙发的各种姿势,就是模拟不出它被运上来的路线。原著中,就这样,在Richard身边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有点奇怪的事情。最奇怪的莫过于他的大学同学Dirk。

Richard大学是在剑桥读了英文(就是DNA吧我说过的嘛!)。他的一个大学教授也非常奇怪。教授占着一个叫做“女王/国王的XXX”的位置(具体是啥我忘了)已经没人知道多少年了。在这部小说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它曾经是Doctor Who的材料,当时这个教授是一个Time Lord。正是这个教授,带着Richard和Dirk他们见到了热带雨林,和已经绝种了的Dodo鸟。这里,又是DNA本人的爱好。

改编的故事围绕着Dirk雇主的走丢的猫,我感觉这个重心的偏移也严重得过分。本来故事强调的holistic,在原著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表面上完全没有联系、按照常识来分辨有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根本没有谁是中心,Dirk的思路就是全盘考虑。

原著故事的另一条线,也就是electric monk和他的主人。在教授带着Richard、Dirk一起去找他们的时候——这里也是我最爱这本书的地方——他们制造出了巴赫。

可惜我能回忆起来的最喜爱这本书的地方:巴赫、热带雨林、卡住的沙发、怪异的老教授……这些完全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一个失业又和女友吵架吃醋的男人,和一个疯狂、实质上比原著更近似con man的侦探。(Dirk Gently在原著中拯救了人类,可是拯救的过程中不小心丢失了他找猫的生意。)

另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冰箱是Long Dark Tea Time of the Soul里的。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11年

2010年飞快地过去了。这一年的大事是妈妈重病和自己跳槽。这两件事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弱小。

今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攒起很大的决心,摆出很多的积极心态。我发现,我以前一直默认表现得积极是在伪装或者是自欺欺人。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是RTD,和RTD指引我去听的Mika,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境界:就是懂得这个世界的痛苦之后,更加真心地散发出积极来。因为作为世界中的一员,虽然散发的积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比沉迷消极要可取。

而且我发觉,从这些新的方向里汲取的想法,可以和我原来的世界观结合而不冲突。虽然今年除了看了半本Power就没有读罗素的书,但我似乎比以前更加深地体会到,新来的思想巩固了罗素的观点在我心中的地位。

今年有两个愿望慢慢自己长了出来。一个是对他人理解和友好。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痛苦有时候不添加自己的委屈、对别人的敌视,而是觉得要减少世界上的痛苦,可以做的就是对别人友好。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我翻看自己的日记,发现现在我有时候会描述遇到的人,试着猜想他们。这和我中学时期的日记满是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对他人的理解方面,我脑筋还比较迟钝。

今年的另一个愿望是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愿望其实和我现在的工作有一点点关系,但是这个愿望更加深的来源,是罗素的In Praise of Idleness和Power。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有好多东西可以学的。(如果我高中的时候就能这样想就好了,但是我似乎是一个闭塞环境长大的孩子,能有广大的眼光是不现实的,我必须接受自己。)

2010年一直存在的对自己的期望可以概括为:Be kind, be humble, be brave, be inspired.

Be humble是有一次在工作中觉得很委屈。郁闷了一阵后,我打开Google,键入了how to deal with humiliation. 搜索到的一篇文章说,最好的方法是practice humility。那篇文章让我觉得恍然大悟。同时我才体会到,谦虚不代表没有自信,而是一种胸怀和积极的精神。

Be brave和be inspired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其意义对我而言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另外,在过去的几周里,我还有对自己的另一项要求:就是要有效使用自己的精力。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好好做。

刚才在翻看前几年写的《写给新的一年》,我还发现我对自己的各种要求和改变,在执行过程中,其实我都没有用那些要求来衡量自己,而是任由事情自己发展。这是我的一个本能,就是让任何目标sink到内心深处,而不是强制自己去做。但是现在我觉得,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多提醒一下自己的思路。因为如果还是任由事情自己发展,照我现在的发展速度,在我老年之前所能够达到的很有限,我自己不会满意的。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读《黎明踏浪号》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2008-02-15: http://grclnd.ycool.com/post.2829633.html

这是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写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如今电影快要上映了(好像评价还不错)。我没有时间去重温这本书,但起码可以重温一下当时自己写的感受:

============

2-13
现在是晚上十点钟,我刚看完了《黎明踏浪号》的前十三章。如果继续向下读的话,我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以至于不仅睡觉晚,而且不能保证好好欣赏。

由于语言浅易,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没有看过中文的书中我读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书中的紧张情节其实照现在的标准非常的小儿科,但我读来却不自觉感到毛骨悚然;书中的欢笑场面,也有点stereo-type,但让我真心想笑。而且我似乎突然体会到了wxb所说的要懂得小说艺术,起码先得懂得开心。

前半部我最喜欢的情节,是新角色Pevensie家的cousin Eustace的转变。原先他只会抱怨,即使人家对他好好说话他都像憋了一股气一样。结果他经历了一个让人惊喜的转变。他的转变让我想到我自己。我不知如果我小时候就读过这本书,我会不会早就不是现在阴暗小人的样子呢?(到我这一把年纪再改性格真是累人那!)还是因为如今我正在努力摆脱阴暗小人的阴影,我 才会对这个转变这么共鸣呢?不过就像Aslan说的,没人能知道what might have been。同时我又不禁想,从LWW中的Edmund到这里的Eustace,刘老好像很懂得阴暗小孩的心理嘛,是不是他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和LWW, PC相比,这本书更具童话色彩,也更多了一点轻松和幽默,甚至还有一点荒诞。一开始我有时候会想象书中的角色是电影演员的样子(但其实,我觉得他们目前很 不符合书中的形象),但是后来我完全忘记这件事,因为沉浸到故事中去了。一方面这本书的些许荒诞,它沉稳的英国奇幻风格,让我想到Alice in Wonderland;它的荣誉、君王概念又和LotR相似;另一方面,Neil Gaiman的儿童故事受C. S. Lewis的影响也很明显了:同样的童心、荒诞与幽默,只不过后者更加现代(还添加了漫画的影响)而已。

同时,书中的一些地方仍然引起了我对宗教的思考。(它们在引起我思考的同时,并没有影响我欣赏这本书童真、幽默的一面)。当看到下面这一段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了:

Edmund问:虽然我看着你的时候,觉得应该相信你。但当我看着一个女巫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好人呢?
神秘女孩说:You can’t know. You can only believe, or not.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以前其实是一直在这样的一个选择题中选择了not to believe,并且我觉得这个选择和我阴暗小人的本性有关。其实选择哪一个,都似乎同样地没道理。

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能动摇我的宗教观。但我也明白,我会这样想是因为那是一种信仰。因此我很期盼有人能来动摇它。因为任何动摇的举动,都会要么使原来的信仰更坚固,要么找到better reason去信仰别的。我觉得,我现在似乎有理由从无神论转向不可知论。

2-15
昨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其实也正如我预料的一样,这种探索新世界的故事的结尾很难。一方面你不能让英勇的主角轻易放弃,一方面又不能让新世界太让人失望。 结尾处Alsan对自己身份所说的那番话,其实毫无疑问表面作者就是意图Aslan是他的宗教中的那位人物。而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个结局,又不免感到有点 伤感,本希望Pevensie家的孩子们和凯斯宾王子的故事不这么快就结束。但这就是儿童时期读故事的感受,我很喜欢这种不希望它结束的感觉,说明我非常 享受读之前的整个故事……

如今我不禁对刘老大感兴趣。他写出了这么可爱的故事,那种童心,那种纯真与宁静,那种美好,都是那么的难得;同时,他还几次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目前我决没有想要皈依他的基督教,但是他那种态度,显得如此真诚,比我见过的任何宣传基督教的人,都更令人起敬,更容易让人信服。

(P.S.:这套书的封面真真真好看~)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10年

2009-12-31: http://kate1138.blogbus.com/logs/55724417.html

貌似每年都在写害怕停滞不前。
我发现这里面提到没有读的书现在还是没有读。
这里面提到的目标完全没有进展,而且现在稍稍有了一点改变(变得现实一些了?)

========

和好友提起相约以后如果有空要一起学琴。现在工作了再也没有学生时代的空闲了,我才懂得抓紧时间。Big My Secret和我如今喜欢的巴赫完全是两个类型,BMS是极简主义作曲家Michael Nyman为了电影剧情创作的比较接近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曲,因此它的好处就是听起来很浪漫但弹起来并不难。

今年还学了游泳。学游泳的感想有一部分和弹琴重合。都是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从紧张、手忙脚乱的状态中超脱,懂得去掌握水的规律,迎合它,然后就可以放松,如鱼得水。学游泳的另一个感想是我真体弱多病啊。我目前自由泳还不能从左侧呼吸,因为左手划水太无力了。

今年病假特别多。五月份的时候腰部扭伤,平躺了整整三天。腰伤那天我自己搭地铁回来,像个驼背的老人那样直不起身子。每一步都需要扶着,不管公共扶手和马路上的栏杆有多脏我也只能抓。我想到前两年有一次感冒请假一天,我很舒适很安定地在家慢慢重看了一遍《凯斯宾王子》。这样的心态现在没有了。而这两天我似乎得了甲流,反正出现了有史以来症状最奇怪的感冒,促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学会吐痰……^^b

我想我身体状态的低靡和我精神状态有关。观看自己的博客发现,十月份我忽然想到以前看到Panshin批评海因莱因的一个情节:人类遇到了比自己文明和科技发达很多的种族,人类踌躇满志地说,我要回去修炼一千年然后来与你比高低。Alexei Panshin评论说,更健康的姿态难道不应该是积极向高级的学习吗?我发现虽然我虽然现在理智上我仍能理解这种批评,但是感情上我做不到以前的那种达观。健康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参与比赛,对于一个好球要能够真心为对手喝彩,兴致勃勃地希望自己也能取得更高水平。而我现在完全没有心态。

今年第一次自己出远门(当然很幸运另一头有人接应~)。第一次现场的经历,非常完美,非常难忘。演唱会回来的第一个星期,我一直处于一种非常 cheerful的状态,睡觉也比本来睡得香。至今我有时仍能陷入那种心境中。那一晚我忘记了自己,无所顾忌地挥洒。这样的经历,似乎给了我力量面对杯具的现实。只不过现在它的影响渐渐有些淡化——但我不会轻易忘记的。我又想起小说《蝴蝶梦》中,年轻的女主角许愿说,如果能有一种发明,能像香水瓶储存香水一样储存记忆和感受,然后只要你打开那瓶子,it would be like living the moment all over again。如果真的能这样就好了。当我飘飘欲仙的时候,我感觉我明白了宇宙、生命及一切!

就像我早就得出结论的那样,越有能力深深痛苦,越有可能有profound的高兴。今年越阴暗,也越促使我appreciate美好。鼓起勇气去认识别人对我这个人来说是不可救药的难事。好在网络使这件事稍微难度降低了些。受到魔戒中文圈子的朋友们的真诚和美好的感染,我居然努力去拉拢一些喜欢 Doctor Who的朋友,妄想打造一个也许小一些但类似的圈子。这个念头也化作了一点点零碎的行动。

年初我啃完了罗素的自传。今年还托人买了绝版的《罗素:热烈的怀疑者》原书(只不过,我还没来得及看,唉)。对罗素的敬仰和惊叹早就是我的习惯了。年末我读了罗素的《悠闲颂》In Praise of Idleness。这本书和我原先以为的非常不一样。它大大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几乎可以和当年Conquest of Happiness的作用不相上下。我正在龟速地写读后感。(人累的时候没状态写,精神好的时候写了就不想停以至于影响睡眠= =)

今年延续去年对Douglas Adams的爱好,越了解他,就越惊叹越惊喜越敬仰。现在在读他去世后被整理出的一本书Salmon of Doubt,很喜欢这本书。但由于这本书的特点,我感觉我应该接受Stephen Fry的忠告,对这本书细嚼慢咽。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Russell T. Davis的Doctor Who: The Writer’s Tale。这本书不仅满足我的fandom,还让我看到了RTD那creative的生活和思维,非常受激发。

今年还剪了短发,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目前感觉短发挺适合我的,应该会保持一阵。就是短发的时候总觉得头发长得快,经常得去剪……

今年是一大堆零零碎碎的行动的集合。但是我知道我的生活在总体上,是有问题的。这些零碎的行动并没有切中总体的大问题。实际上大问题是不能用零碎行动来attack的。有多少人因为身不由己而没时间精力条件探索这些严重的问题?在看到两位同样在工作的朋友向真心爱好的事业迈出一步之后,我感到很受激发(虽然我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很茫然)。在看RTD的书的时候,我明白那种inspired的状态是最美好的,而我只能活一次所以虽然我知道我不配但我还是胆敢悄悄希望能拥有最好的。在了解DNA的时候发现,也许我喜欢这些那些,喜欢科幻喜欢技术和喜欢黑色幽默和喜欢巴赫喜欢DNA(Stephen Fry形容DNA的世界wise, provoking, benevolent, hilarious),这些random的喜好,也许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荒诞没联系。而在读了In Praise of Idleness之后我似乎明白我想要用我渺小的一生去做什么了。目前还只是大概的想法,但我一定得要抓住它发展它,不要因为没有精力和时间让它漏走—— 让它漏走还就等于让生命漏走。

2010年,也许我要第一次在现实中unashamed地承认自己理想的目标。我先要自己work out它,然后看看有什么可以在现实中去做的。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6年

(我究竟写过多少《写给新的一年》?天啊我是老年人><)

2005-12-31: http://grclnd.ycool.com/post.1024122.html#

=====

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岁末年初是总结和展望的好时机。我翻看了以前写的“写给新的一年”,感觉自己真的变了好多。

今年发生的personal的大事比较多,我觉得和以往相比,我的生活比较充实了一点。上半年过得比较动乱,下半年又过于introspective。家里发生的那么多事让我觉得无言以对。我带有一点resignation地感到,I have to live on my own alone. It’s better to spend your life in loneliness than in regret. 还发生了那件illusion破灭的伤心事,尽管现在我再想起这件事,已经没有原先那种强烈的agony了,我不禁觉得这种结局是best alternative:等到我自己fully accept myself之后我再去要求别人接受我吧,但是当初我要求那个我最希望来关心自己的人不要来联系我的时候,的确是心也碎了。暑假里和同学发生了一场冲突,直到现在,我也无法have peace with that matter,以至于整整一个学期都觉得到处都是敌意的目光。可是奇怪的是,有了这种感觉之后,我反而能和别人交流了。

今年看的新书不多,只看了星战的几本书。但是对一些以前看过的文章有了新的思考。给我比较多思考的文章有the art of unhappiness、Solitude of  Self、<罗素论人生>中的一些文章,还有照例我还是时不时会翻翻《我的精神家园》。前两天看的Anita Naik写的《Lazy Girl’s Guide to Health》中提到的一些很好的建议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感觉。今年看了一年的《电脑报》和《英语文摘》中,有很多我很喜欢的文章。

今年的思考可以完全分成两个方向:现实的和ideal的。前者代表要妥协、接受不能改变的东西;后者则指向虚无,指向不受束缚的理想。王小波说过:“一个人仅有此生是不足够的,他还要有诗意的世界。”现实是不可能美好的,你要学会接受它,但是又决不能忘记美好的东西:人的心胸,人想象的世界。我很早就听说了这个意思,但是今年我通过几部电影深深地明白了这个意思并且觉得:I can’t agree more。而在现实中,我要学会接受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感情,不要一会儿纵容它,一会儿又非常后悔。

明年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第21个年头。我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健康一点;希望自己能脚踏实地地找到自己的confidence;能忠于自己的感情,不要老是做后悔的事情;能够不要害怕,既不害怕别人,也不害怕自己,更不要害怕孤独,而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还要再耐心一点。我常常觉得,Nobody feels those feelings I feel most acutely. 要明白,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自己不能deny them。要忠于自己,而不是急于please others eagerly.

我再一次以罗素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新年感言:幸福源自建设性的工作。是啊,自怜和自我反省都不可以导致幸福。要用理智的思考得出对未来的期待,因为只有这样的期待,我才会真正期待它。

bookmark_border写给新的一年——2007年

2006-12-31: http://grclnd.ycool.com/post.2535199.html

======

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啊。在岁末年初总结和展望的时刻,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一件事(non-fiction):研究人员找来两组人做实验。一组人去看了十分钟电影片段,另一组人在外面等待。事后让两组人分别回忆并估计自己在这件事上花了多少时间。结果是,看电影的人估计的时间超过实际时间,而无所事事的人估计的时间则低于实际时间。

乍看之下,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我本以为无聊的时间会显得比较漫长,但是看了后面的分析后,我开始明白了。虽然在过这段时间的时候,充实的时光似乎过得很快,但是在回忆时,这段时间却会显得比较长;而无所事事的时光在回忆中由于没有内容来充实,反而会显得比较短。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多数人都觉得童年的时光比较漫长,因为那时世界上的一切都显得陌生而有趣,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比较认真,很多如今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充实回忆;而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带着bored的眼光看世界,上学、上班、开会,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聊,每个学期结束都觉得没怎么发生过有意义的事情,仿佛刚开学的时光就在昨天。不外乎我们会感叹:一年一年过得真快!(插话:Breeze听到这件事后说,她宁愿在经历这段时间的时候感觉时间很长,而不愿让时间在回忆中显得很长,因此她希望日子无聊些,这样她的生命感觉起来就很长了。不知道她是开玩笑还是真mean it。据我观察,她很能适应无聊的时间,军训时候的无聊让我痛不欲生,但她却没怎么觉得……而她一直在各种方面都和我是相反人。)

言归正传,让我来回顾一下今年吧: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希望一直有一本在读的书了。从我在msn上列的书单来看,最早是从2月开始的。目前里面有九本书。(一整年才看了九本书?)其中三本是星战小说,两本是narnia的小说,两本关于罗素的书,剩下的两本是经典小说。(除了两本关于罗素的书,其它都是因为电影而去看的~~narnia的两本可能不算,但也和电影有很大关系。)对我比较有影响的是罗素传记(虽然这本书高中时读过)、雨果的Les Miserables、托马斯·哈代的Jude the Obscure。当然,给我最大思考的是罗素的Conquest of Happiness(虽然一直没能从头系统地开始读这本,但里面几乎所有的文章我都从别的途径读到过)。《无名的裘德》一书非常符合我对社会仇视的眼光,我也非常仰慕两个主角的intensity。给我更大震撼的是《悲惨世界》,让我对Humanity有了新的认识。而Conquest of Happiness则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和我各种思考联系在一起。另外,学校附近开了家书店叫做“罗素书店”,进去逛了几次,买了两本书:《罗素回忆录》(Portraits from Memory)、《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前者介绍了BR认识的一些著名人士,像他的祖父(英国某任首相罗素)、他在剑桥的朋友维特根斯坦、怀特海等等。后者则比较期待,因为这本书好像是《西方哲学史》的简单版本。顺便提一下,我把《西方哲学史》做成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了,但没什么机会看。因为我只会在坐公交车、上无聊的课时才会想起来看,但这种情况下很难看进这种书;而且我搞到的是中文版,把原先罗素的魅力去掉不少了。

我自己的生活方面,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depression时期,但现在年终时,我坐在电脑前,还是十分possitive的。我感到有点后悔的是大学一直回避和人交往,结果四年没怎么交朋友,而老朋友也都沿着自己的路越走越远了。还有在对毕业后的打算方面,可能没有人比我更消极了吧。我对自己太宽容,总是允许自己拖拉,I need to be nudged out of the door!

我希望在新年里,我能:
-过得充实,像孩子一样认真(我现在已经很认真了,但还不够!)
-认真读书,我是说read books而不是上学的意思
-Develop罗素说的那种orderly mind
-勇敢一些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不是在说陈词滥调,我这方面真的很缺乏)
-做自己的心能接受的事(Jean Valjean的教导)

Happy New Year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写“写给新的一年”时没有提到wxb~~明年将是他逝世十周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