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Read in 2024

后来没有写博客,所以现在统一回顾一下。按照读完的顺序。

Mrs. Moreau’s Warbler

Stephen Moss
感谢 Yann 赠书。这本书主要讲各种鸟名字的由来,语言历史和鸟的 intersection。现在只记得 blackbird 的由来主要不是黑色的鸟(乌鸦更黑),而是 bird 用来称呼小鸟。

Eichmann in Jerusalem

Hannah Arendt
看这本书的感想是,阿伦特在尽力去理解纳粹,到底是怎样的人做出了屠杀几百万犹太人这样的让人无法想象的恶行?而普遍的文化里,并没有理解纳粹,只是当纳粹为一种 anomaly 来回避。以至于我们现在如果有谁变成了纳粹(我打开这本书是因为觉得以色列变成了纳粹)都意识不到。所谓的“理解”,并不是说“哦你这样做可以理解”,而是真正地以不回避的目光直视发生的事情,尽力摸清来龙去脉。阿伦特看到的 Eichmann,罪恶出在他不会思考,这里的不会思考并不是愚蠢,Eichmann还是很聪明,很 resourceful 的,否则无法成为纳粹的高效杀人机器里的重要一环。Eichmann 说,”My only language is officialese” 这一点也让我想到很多……一个王小波的 anecdote,他写他到云南去插队,有的知青买水果给钱少了,被卖水果的当地人追上来,当地人普通话说不好,憋了一阵说出来的是“五讲啊!四美啊!”,对他们来说官话是害臊的意思。

阿伦特这样 perceptive 的人显然会强烈感知审判中 prosecute 一方做得不合适的地方。她写的这方面的批评让这本书非常有争议。我这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也许因为我也没有母语,我只有 officialese),在以前可能会很理解觉得她这样说不好的一方。但是现在我也许要长出脑子了。比如她指出,抓捕 Eichmann 是从阿根廷 abduct,这个在国际法上说不过去。如果哪个非洲国家跑到美国 abduct 在美国营造种族隔离的官员,可以 cite Eichmann 的抓捕为先例。阿伦特总是让我大开眼界。

The Blazing World: A New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England, 1603-1689

Jonathan Healey
去英国玩之前想重拾英国内战的话题而选的这本新书。它的体裁是一种叙述历史,而作者叙述的技巧很高,读起来非常顺畅。后来我发现并订阅了 The World Turned Upsidedown podcast,把他们所有的节目都听了一遍,Healey 也讲了几期,也是讲故事的体裁,讲得非常容易听懂。作者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他的做法保证了王室的回归,也许他的塑像不应该立在议会大厦前,而是应该立在白金汉宫前。非常bold的一个观点。

Mythos

Stephen Fry
听作者读的有声书,我希望自己可以 get 希腊神话,但还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没啥想法。

Black Ghosts: A Journey Into the Lives of Africans in China

Noo Saro-Wiwa
作者是英国的非裔。虽然她在英国有香港、东南亚背景的朋友,但是和大陆很不一样。她听说广州有非裔 diaspora,就跑来考察一下。我意识到旅游文学很重要。我很早读 Bill Bryson 的英国游记,就感觉自己对英美文化很了解了(并没有很了解)。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也有著名的江城,一定程度也可以算旅游文学。我发现,真的需要不同背景的作者来写一切,包括旅游文学。她讲了非裔眼中的中国,我从没有想过的角度。本来以为我会没兴趣看她说“Nigeria政府很烂但是你有一定自由”对比“中国的政府把基建做到很好但是你没有自由”这种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她说的让我看得很入迷。主要是能看出作者有各种思考。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和我们一样,没有国界移动的自由,这是你看英美旅行文学看不出来的。还有她去旅游区观光,评价穿高跟鞋出来爬山的人说,能旅游是一种富裕的表现,当然要穿好看的衣服了。最喜欢看的还是她提到旅游途中对黑人的各种不一样的歧视。她想到“我比你(旅游途中遇到的中国人)受教育高、更worldly许多”,然后在心里指责自己怎么这么snobbish。但是对他人的宽容不是 reciprocal 的。还有她最后说的遇到的混血小女孩对警察毫不畏惧,她说小女孩可能不知道她的精神多可嘉,以后是会被中国和非洲双重文化压迫,还是会游走自如?

The Roundheads (Doctor Who)

Mark Gatiss
旅游后关注了克伦威尔博物馆的社交媒体。有一天他们发帖 highlight 了他们的两个藏品,是 Doctor Who 关于内战的广播剧,和 Gatiss 的这本书。Big Finish 的广播剧可以直接买,得到的是一个音频文件下载,这种不依赖平台的数字媒体买卖太好了。广播剧是讲克伦威尔在爱尔兰的,我觉得做得非常好,是合适的 DW 故事(就是有点太黑暗了),也是合适的历史虚构。

但是 Gatiss 的这本小说,在我看来一无是处。抛出很多很多历史 fact,但是都没什么意义。情节让我回忆一下,我记得是从 Pride’s Purge 开始……哦算了写了一段发现没必要回忆了。情节的看点应该是和处决国王有关,但并不是要营救国王。Doctor 出现在这个历史时刻一点意义也没有。

The English Civil War: A People’s History

Diane Purkiss
这本书试图用写很多人物的故事来描绘内战的历史。在我看来历史没有描述好,众多人物也不够清晰。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弥尔顿很有想法。这本书我看的是实体书,感觉很不一样。看的时候觉得还是很喜欢实体书,但是看完后回到 kindle 也再也没有想要拿起实体书。。

It’s OK to Be Angry about Capitalism

Bernie Sanders
这本书我看的也是实体书。它不是一本有意义的批评资本主义的书。一半是对2020年他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开始到当前的叙述,但并不是有深度的回忆录。后半是对美国的问题(医疗、教育、薪酬保障、媒体等等)的意见输出,和网上他的演讲视频没有区别。最近几年我对他作为政客的评价越来越高,但是这本书并不值得读。。

Stuart Britain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John Morrill
因为听了作者做客几个 podcast,得知他最近几年的项目是 edit 了克伦威尔书信演讲集(历史上第三次编辑这些),很期待他的克伦威尔传记。发现 VSI 系列这本书是他写的就看了。这本书只有99页,在VSI里也算是很短的了。但是这个复杂的历史被概括得很好,作者功力很深。同时我觉得,VSI 其实不适合新手看,因为要把话题缩成很短的书,必须非常 dense。这个话题我很熟悉了,所以读起来感觉很好。

The Rebel Daughter

Miranda Malins
是一本以 Bridget Cromwell 为第一视角的历史虚构。她是我最想知道更多的历史人物了。但是这本小说的语言和内容是历史学家写的,作为小说看很尴尬。

Hannah Arendt

Samantha Rose Hill
一本阿伦特传记,想更加了解一下阿伦特的生平。这本书不是很长,很适合我的目的。看完后想接下来读 The Human Condition。印象最深的是阿伦特的一个朋友对她的评价:Things look different after she looked at them.

Jews Don’t Count

David Baddiel
订阅了 A Muslim and a Jew go there 的 podcast。我对犹太人文化非常不熟悉,有必要教育一下自己不要因为无知而采取了反犹太的姿态和语言。在现在的时事讨论里这点很重要。看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些。但也觉得可能书有偏颇。比如作者不喜欢别人认为他是白人。年末我回顾了我喜欢了大半辈子的流行歌手 Paul Simon 的音乐,看了纪录片。想起他(美国犹太人)吸纳非洲音乐的时候,在非洲就很自然地说自己是白人。比如我还学到了抗议标语在耶稣像下面写 not again 是反犹太。

不过我觉得我学到的更有意义的反犹太还是阿伦特的书里看到的。比如在讨论时事的时候,有一次我在豆瓣回复一个友邻说,我真的不懂为什么美国要这么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连假装调查一下有没有违法国际法作为条件也不肯,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也有损民主党在大选中的得胜几率。友邻回复说,也许真的是犹太人很有钱的结果。我意识到这是阿伦特说的“犹太人秘密操纵世界”类别的反犹太。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illiam L. Shirer
书很好读,所以这么厚的书我津津有味读完了。感觉态度很落后(“无法想象这么野蛮残忍的事情居然在德国这个古老的文化里产生”),但这只说明我们有进步,没有关系。学到了一些基本知识,以后看二战的内容基本上知道谁是谁,发生的事情基本上能放入一个框架。

Feel-Good Productivity: How to Do More of What Matters to You

Ali Abdaal
效率鸡汤还是需要吸食一些。作者的油管频道我可能今年一个视频也没看过。

Cicadapocalypse

Roger McMullan
自出版的漫画书。在 Rosemary Mosco 的社交媒体看见的。支持 DRM free 数字媒体。学到一些知了的知识。

Keir Starmer the Biography

Tom Baldwin
得知这位反对党 leader 的时候是2023年10月,当时的一个新闻是记者问他以色列有没有权力对加沙断水断电,他回答yes,引发很多人批评。过了好久(好像是一个星期)他出来说他的yes是回答前一个问题,说以色列有权defend 自己。现在想来这个争议好天真,好像断水断电是以色列会做的最不人道的事情了一样。我一开始对Starmer的印象是非常差的。大选前卫报节目采访了传记作者,让我忽然对这本书有点兴趣。读了sample后决定读的。这本传记让我对传主的印象大改观,因为他从政之前的职业生涯显示出来的政治立场的确非常进步。印象很深的是他维护受到性侵害的女性,他让现场的人回忆一下自己最满意的性经验,然后让大家告诉坐在自己旁边的人。大家都难以启齿。他说那么受到性侵害的女性更加难以叙述好自己的经历。还有他帮助两个activist诉讼麦当劳的经历。他还现场参与过北爱尔兰问题。我还非常看中他的反 culture war 的姿态。另外,他的律师生涯的职业经验,包括和外国交流,还包括主管一个大官僚机构。看了让我觉得,没有他这些工作经验都不配当首相。这本书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他小时候住在保守党主流地区,但是他父亲是坚定的工党支持者。他的名字 Keir 是工党创始人的名字(wikipedia上说他有一次回答说他其实并不是很确定这是他名字的来源,这和书里说他和他父亲的关系很一致)。他父亲这个左派,脾气很古怪。他们家每年去湖区旅游,结识了 Alfred Wainwright(几年前去湖区旅游的时候听说过他),而后者是极端右翼分子,他们却成为了朋友,都是很古怪的人。这也让我觉得也许 Starmer 可以治政治方面的两级分裂。我甚至为他而去稍微了解了一下足球。

现在 Starmer 已经当首相半年了,他的政府的很多做法 offend my leftist sensibilities. (当然他的不是我的政府,我只是 vicarious 地体验一下政治。)然而我还是他的 apologist。也许我非常 delusional,而我的 delusion 来自这本书。在一次首相接受提问的 session 里,他说,“我知道 genocide 的定义,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用这个词来形容加沙战争的原因。” 外长 Lammy 是他的 close ally,说,“死亡人数少于一百万,用 genocide 这个词是削弱了这个词。” 我这个 apologist 被逼到角落了。

Alastair Campbell Talks Politics

Alastair Campbell
今年听得最多的 podcast 是 The Rest Is Politics,所以随便看了主持人的书。同时我想学一些英国政治的基本规则,也许给小孩看的书里会讲一些。给小孩看的书可以不用这么肤浅的,这本书不值得一读。

Rite of Passage

Alexei Panshin
每年八月都要重读一遍这本我最喜欢的小说。

Springwatch: Birdtopia

Jack Baddams
作者的社交媒体很有意思。作者的 podcast 叫 How Many Geese,也是我今年最喜欢的 podcast 之一。但是这本书很一般,中规中矩地介绍英国的鸟类。这种书已经很多了!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Hannah Arendt
重读了这本书。一方面是花大钱上了讲这本书的一门课,讲课的是之前读的传记的作者 Samantha Hill。一年多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树林里看鸟,忽然来了一群鸟,不知道用望远镜跟踪哪一只看。看完后只能零碎地讲几点印象最深的。这一次看我有了一些整体感觉。

阿伦特,的确如她在君特高斯的采访里说的,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这本书并不是一套理论来解释极权主义,而是一个对二战、Holocaust 的反思,结合当时前苏联的最新消息。并不是说,反犹太(或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纳粹的极权主义从反犹太那里得到了一种主义,就像前苏联从共产主义那里得到的一种主义一样,但是极权主义将两者化为无意义。

法国大革命开始,给现代的nation state一个出发点,也就是国家主权来自每个公民的rights of men。但是rights of men was declared but never politically secured. 结合后来看的霍布斯,我现在对整个现代世界都感觉怀疑。(看霍布斯本来也是因为极权主义的起源里提到。)

The Making of Oliver Cromwell

Ronald Hutton
作者的克伦威尔传记的第二本已经出版了。我本来就看见过这本书,但是这么厚的书,只讲到1646年,感觉读起来回报比不高。但是后来听了作者做客各种 podcast,觉得很值得读。可以说我现在对作者非常好感。前一阵听一个节目讲审判女巫,节目一开始播放teaser一样的片段,我立刻就听出嘉宾是他。感觉他是老熟人了。(我还看了克伦威尔博物馆秋季讲座,他是嘉宾之一。)

作为一个克伦威尔迷,读这本书感觉非常满足。作者对克伦威尔的态度是负面的,认为他一方面有残忍的一面,而且似乎记仇,另一方面经常鼓吹自己的成就。作者也承认他是非常能激励士兵的将领。作者都给出了已知的细节和推测的过程。很多推测有别的历史学家有相似或者不一样的观点。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自然描绘。这对我而言是加分。战场的地形、天气是怎样的(作者甚至有参考气象记录),这个季节行军路上一定是什么植物,甚至还提到一种当时的 game bird(现在已灭绝)。并不是说克伦威尔是那样看世界的,但是当时的人们一定对自然比我们更熟悉。

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

bell hooks
bell hooks 经常出现在我的思维里。但是她的书其实对我而言不是很 agreeable。这本书我以前打开看了一章,然后搁置了很久。重读我发现第一章早就印在我脑子里了,对我处理一些实际事务的时候有很大影响。第一章是讲家庭方面的,如果你说你的家庭没有爱,好像是在否定对你付出的父母。但实际上并不是的。没有爱但是有care是很普遍的。我并不需要去说服什么人,我只需要自己认清情况,这本书给我看到了很多。

这本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书(而不是政治上比如女权主义之类的)。 但是我们只有宗教才能讲精神方面的内容吗?我完完全全无法接受任何宗教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我有精神的一方面的。我的精神方面是哪里来的呢?

Hobb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Richard Tuck
读了阿伦特后很想更了解霍布斯,而他生活在我熟悉的17世纪英格兰。这本书介绍了霍布斯的生平,他的各种兴趣:humanism,skepticism,科学,政治哲学。最后讲了后世对他的理解。再一次地,VSI 系列如果你不熟悉,就很难啃。

霍布斯的出发点是没有什么传统啊,宗教啊的框框,人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利益,就要绝对服从一个权威。我记得罗素说霍布斯是二流的政治哲学家,罗素的态度代表了主流的现代人的想法。现代人没有人觉得“要绝对服从一个权威”是合理的。而阿伦特看出了这个前提(每个人为了个字的生存)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哲学(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其实导致了公共领域的缺乏,得到结论(绝对服从权威)和极权主义的相似。我前两天过地铁安检的时候忽然想到,地铁安检就是为了所谓的安全(昆明地铁站每一站进站都要像火车站那样安检,我猜是因为2014年发生过恐袭)。即使不说地铁安检,想起罗素自己就说过他曾经去别的国家不需要护照签证之类的东西,现代的世界其实是霍布斯 prescribe 的那样了。结合阿伦特说的,现代社会明面上鼓吹的 rights of men 其实从来没有在政治上实现过,而实际操作中人的自由已经被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现代人怎么会过着被最大监控的生活,却都以为自己生活在有人权的世界里?

Act of Oblivion: A Novel

Robert Harris
这个历史虚构小说讲的是 Edward Whalley 和 William Goffe 在复辟以后逃难的故事。我本来只知道 Whalley 是克伦威尔的表兄弟。他的很多亲戚都在内战和后续的政府里有涉足。曾经在 wikipedia 里看过 regicide 的列表,写了每个人在复辟的时候或者还是死了,复辟后有没有被追责。但我不知道这两个人的结局,看小说的时候也不想剧透去查。就一直很想知道他们最后怎样了,有没有被抓起来。可以说作者写悬疑还是很 engaging 的(也可能是因为我非常 invest in regicides 希望他们能逃过,不知道别人看小说会不会感觉不一样)。看完后去查了一下,小说里的好多人都是真实人物,北美殖民地的各种人。但是主要反派是虚构人物。所以感觉他的一些情节挺好莱坞的。小说里我还很喜欢的部分是逃难的过程中学到一些印第安人的生存技巧。小说里最后还有和印第安人的冲突,之前还有曾经被克伦威尔俘虏的苏格兰老兵。这是当时的图景吗?我看历史虚构是为了看什么?

这个作者涉猎很广。之前上极权主义的起源课的时候,讲课的老师提到 Dreyfus Affair 有一本历史虚构小说,定睛一看居然也是他写的。另外他还写了一些拍了电影的小说。

妙手生花:野口光的神奇衣物织补术

野口光
我今年很意外地忽然着迷钢笔。起因是我用了很多年的 Lamy Safari 有一次滚下桌,笔尖朝下砸在地上,后来就写不了字了。我没有很想用钢笔,但是拖延拖延后,决定上网看看有没有修钢笔的教程,然后就了解了各种钢笔的设计、维护。钢笔一般都是用起码几十年的。后来我偶尔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到这本书,就在多抓鱼上面标记了一下。到货后我就下单了。我的袜子总是破得很快,用书里提到的方法修补了袜子。补袜子和修钢笔给我的感觉是不用完全依赖消费主义(坏了只能扔了再买一双,你一小时的工资多少?用来补袜子不如买一双!),给我感觉少一点 powerless。

bookmark_borderSSL updated!

难以置信我拖延半年没有更新SSL。ubuntu更新后let’s encrypt不知为何过期了。我也没找到我之前怎么自动更新的,刚才发现是因为crontab命令要sudo才有。更新的命令一跑,看了报错信息里的提示,试错几次就成功了。现在我又可以发表高见然后孤芳自赏了!

这几个月看的书的blog要补起来……

bookmark_border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本没有打算看这么厚的书的,但是打开看了前言说,纳粹崩溃太快很多文件没有销毁可以用来参考重现历史,从没有什么历史可以这么快解密,就觉得很期待。听着有声书继续读发现跟着 narrative 太容易了,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累,只能很被动地读书。所以饭后收拾完,坐在饭桌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书听书,同时满足我在读书的虚荣,所以一个多月就把这本这么厚的书看完了。

书里看到了很多和现在时事相似的内容。纳粹起源于魏玛共和国,这一点和现在西方的 far right 倾向抬头好相似。(至于极权主义统治,我觉得做得没有我们厉害。)我觉得绥靖政策是一种不理解希特勒。现在的新闻评论经常说西方不理解俄罗斯和中国,我觉得和不理解希特勒很相似。区别是可能对德国有一种白人至上主义,觉得给那个白男他想要的就好了。

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例子告诉你怎样 annex 外国:先在那些国家安插效忠自己的人,然后说要解放那里的德国人。哎,感觉很适用于台湾。希望台湾人都看了这个历史不要放下警惕。

打波兰的历史让我意识到前苏联在二战爆发中的作用。经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的绥靖政策结束了。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和前苏联签好合约不敢打的。而根据这本书前苏联也给纳粹德国提供物资以保证战时经济,一直到后来纳粹德国攻打前苏联。我们现在把前苏联算在盟军的一方,却忘记了他们一开始和纳粹的联盟是二战爆发的必要条件。

书里怪英国和USSR谈判的时候不够真心,怪波兰不同意前苏联红军跑到他们国土上抵御纳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如果英国和前苏联谈成功了,也许现在我们记得的就是英国对前苏联的绥靖政策(区别就在于前面所说的对德国有一种白人至上主义偏见,更 ready 去 appease 德国独裁者)。而对波兰来说前苏联构成的威胁也许不比纳粹轻很多,二战爆发后两国瓜分了波兰。这一点居然冷战的时候没有拿出来大做文章,让这个历史事实更多在大众常识里和流行文化中,让我很意外失望。直到如今普京侵略乌克兰的时候还在拿俄国打败纳粹的历史做宣传筹码,而西方的回复是乌克兰不是纳粹,似乎完全忘了前苏联是纳粹的共犯。对于这一点我的分析是,我们的世界太英美视角了。我们有无数的英国视角的二战故事。对英国来说,希特勒的确更有威胁。但是如果我们有更多东欧视角,就能看见二战前的另一个同样级别的威胁。我真没想到过于英美视角会造成对前苏联有利的歪曲。

这本书以很轻松的方式科普了我,还是受益很多的。里面看到很多过时的态度我也不是很介意,毕竟已经过去很久了,世界有变化是好事。我觉得里面的落后,不仅在于 “希特勒周围都是一些很烂的人,比如同性恋”;还在于分析得到 “德国人的历史文化就是会导向第三帝国” 的结论;还在于 “如此野蛮的做法竟然出现在欧洲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还在于很长很长的篇幅用来描述一些德国内部的反对者。书里描述了这些人的不同情况。很多人是军队内部的。在我看来他们都不是出于本质上不赞同纳粹而反抗,绝大部分人都是觉得打不赢战争的时候忽然要反对希特勒的。战争进行得顺利的时候反对声就很少。虽然介绍他们很有意义,但是叙述里 critical 程度和他们值得批评的程度不成比例。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叙述这么好读,多少是因为过去的叙述非常自信,没有被现在需要周全进步的要求限制,多少是因为作者是记者写文章比历史学家顺畅。之前我想过《哈利波特》那么好读,其实和JK Rowling其实并没有那么先锋有关。所有自信流畅的narrative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也许任何一种世界观发展到已经很坚实的时候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后了。期待一个更好的作品来打破我这种判断。但同时我要提醒自己不要轻易陷入舒服的过去中。

PS

说两句和英国内战有关的。因为我脑子里只有那么些内容。有时候我觉得因为比较深度地了解了英国内战的内容,我看别的东西都有点出发点了。

魏玛共和国初期,王权废除后有一刻权力成了烫手山芋,谁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点很眼熟。后来限制纳粹的一个建议是恢复王权。到二十世纪我们都在这么想,所以没有资格批评英格兰革命。另外两个肤浅的发现:忽然发现德军入侵英格兰的暗号是 Cromwell,想起读到过丘吉尔想要将一艘战舰如此命名(被国王否决),忽然有点想看看丘吉尔的历史书,但是我可能没有时间再看一部观念落后的历史书了。还有英国派去和前苏联谈判的级别不够高的军官中的一个叫 Ironside,我去查这个名字的时候才知道有个古老的英王叫这个名字。克伦威尔的绰号有这个 connotation 我本来完全没有意识到。

PPS

还想加在这篇日志里一个想法:希特勒是 cancel culture 的第一个对象,坚决 cancel 他,提到他就是禁忌。这样到底好不好?我感觉到一些坏处。一个是其实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没有被完全 cancel 的斯大林和毛泽东,其实和希特勒差不了多少。甚至我觉得斯大林比希特勒更阴险。同样是极权主义首领,希特勒和他们相比,我觉得简直可以说希特勒很真诚。对,cancel culture 让我们不真诚了。希特勒这样的仇恨和歧视,应该遭到摈弃,但是摈弃它的不该是 cancel culture。我们无法真心摈弃歧视观念,所以只能用 cancel culture 来摈弃希特勒。总结一下我觉得 cancel culture 的坏处是,1,不是真心抛弃错误观点,cancel 了希特勒我们还是没有抛弃种族主义;2,没有公认被 cancel 的人(斯大林)我们就无法判断,其实和他一样坏甚至更坏;3,我们说到纳粹就退避三舍,taboo 的心理让我们不认识纳粹了,也许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自己变成纳粹了都不知道。

bookmark_borderJews Don’t Count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左派的反犹太,说的正是我这种人。我都没有意识到我有反犹太倾向。你说我反犹太?我最反感种族歧视了!我跟你说,我都分不清犹太人和欧美白人呢!慢着!作者会告诉你,认为犹太人是白人(从而不算在反种族歧视需要保护的人里,甚至算在种族歧视的过错方)是一种反犹太。

和很多左派一样,我看到了最近十年来世界对白人至上主义的反思而觉得受到鼓舞。于是有人提出,Jesus was black / brown! 左派对此表示支持。等一下,这种说法也是反犹太的,因为忽略了基督最明显的种族属性:他是犹太人。

有一个美国网红,写一些“我的有色人种经历”文章获得很多关注,有一天出现了她的 scandal,她其实是白人!新闻标题:她不仅是白人,而且是犹太人。写新闻的人觉得,强调她是犹太人好像罪加一等,让人更加 indignant,可以吸引点击。

澳大利亚的一个新闻:一个非犹太人在地铁上读一本介绍犹太人的书,遭到反犹太恐怖分子袭击。澳大利亚警方后来处理了此事,并且公告说: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在这个国家读任何书都不犯法,reading does not constitute complicity. 一个 “complicity” 暴露了你们左派藏都藏不住的反犹太倾向啊!

说实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想反驳作者的。但是我的本能是自己的 contrarian,因为想要巩固自己已有的想法而去看相反的想法。结果是,这本书让我看见了自己的盲点,看见左派的问题。并且书里摆出的例子,用来练习 spot the antisemitism 蛮有收获的。我对作者的说法还有很多不同意的地方,比如我觉得在各个行业要求 diversity 的时候更强调 black / brown / asian 是有道理的,如果说 “第一位少数族裔政府官员/得奖作家/别的category“要算上犹太人的话,犹太人可以赢得几乎所有category的”第一“,比如18世纪犹太人就做了英国首相了。另外我觉得 hierarchy of racism 一定程度是合理的。我们说“德国人古板”,“意大利人懒散”,这些是无知的说法,但不是禁忌。在我心里,说“犹太人精明”相比前面那些就更接近禁忌一些,因为我心里有那么一个 hierarchy 在那里,说“黑人都很脏”是绝对的禁忌。在我看来如果你说“上海人都很精明”或者“上海人排外”,我会觉得反感,但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说,不至于觉得禁忌。但是“维吾尔人都能歌善舞”,在我心里就是禁忌。历史上犹太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关系,与亚非拉和欧洲的关系就是不一样的。好吧也许这种不同可以不是 hierarchy 关系。书里说,如果左派认为“什么是种族歧视应该由被歧视的人群决定”,那么他要代表犹太人说,说“犹太人都很精明”是歧视。好吧,虽然我还是很无知(主要是对历史不太熟悉),不能辨认出很多反犹太的内容,但是也许可以用这个标准:当你说犹太人的时候,替换成左派口中别的少数族群:黑人/同性恋/残疾人/女人/跨性别,看看合不合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合适,也别这么说犹太人。(看书的时候我还想,也许看到人们支持巴勒斯坦就觉得犹太人被攻击了,可以和看到人们支持跨性别女性就觉得女人被攻击了类比。两个问题上我的自然偏见是相反的位置,考虑起来感觉有点想法。)

这本书批评了 Jeremy Corbyn 的反犹太,因此我稍微去了解了一下他。本来,我只听说他反犹太,心里他的形象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就直接在心里 cancel 了他。了解了一下以后居然很被他吸引。和 Kier Starmer 相比,感觉 Corbyn 真实许多,是在为一些理想努力,而不是在计算选票。

读的时候我想到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里面有一个小标题是 Leftist Antisemitism,所以读完后我就去复习了这一节。本来阿伦特描述的历史我因为很无知而很不 get,但是结合了现实(体验到了 Corbyn 的吸引力),忽然直观地明白了阿伦特说的欧洲的反犹太,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兴起的一方面是和反对皇权和政府相联系的。她说右派经常利用公众的反犹太来赢得选票,是 cynical 的,而左派的反犹太则是真心的,因此影响力更大。她说 Schönerer 是纳粹的精神之父。他从把铁路从一家犹太人手里拿走国有化开始发展他的反犹太,阿伦特说他攻击政府和宗教并不比攻击犹太人少。里面字里行间我都可以想象这个人,就是我们左派。我才有点意识到,左派的反犹太才是更加危险的。阿伦特的那一章里描述的一些都能看到和现在的相似。

阿伦特说极权主义的兴起中,专家们过多归咎于宣传的作用。也许她在说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真心的左派。现在的时事里,我的感情上还是很同情被殖民的巴勒斯坦人,以及在欧美校园抗议的学生们。我关注的一些不相关的学者,现在忽然很明显发现他们是犹太人,我总觉得他们犯了“拿对方阵营里最极端的人出来攻击”的错误,而看不见被压迫几十年、目前正在被赶尽杀绝的巴勒斯坦人遭受的不公。但是左派阵营里的极端观点的确是危险的,纳粹那样极端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也许我们深信不疑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弱点。所以在为不公发声的同时,多多检视自己有没有变成纳粹吧!

bookmark_border旅游记录

关于旅游路上看到的鸟的博客是这篇

2021年初我因为听了 Revolutions podcast 而找到了 Simon Schama 的纪录片,看完后想要继续看英国内战(和奥威尔)。看 C. H. Firth 的克伦威尔传记让我迷上了这个人物,后续看了很多相关的内容。这些都发生在2019年我上次来英国玩之后。记得在看这些的时候我在想,好想再去英国玩看一些相关内容啊。终于又安排上了去英国旅游。去之前我重拾这个话题,看了一本新书 The Blazing World.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体积还是有点惊讶的。在社交媒体 follow 了作者,才知道精装版出版一年后才有 paperback。

这次旅行的最大目标是位于克伦威尔家乡 Huntingdon 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本来是修道院,后来成为 grammar school,克伦威尔和 Samuel Pepys 都是在此上过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我参观的时候有一位爱尔兰背景的游客(听起来他的父亲一代从爱尔兰移民过来,他自己一点爱尔兰口音也没有)提了几个问题,博物馆的一位讲解员跟我们讲了一个小时。怎样理解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是现在对他感兴趣的我们都要考虑的问题。那位游客根据自己的经历讲到了才几十年前的对爱尔兰人的歧视。人类就是有这个能力把一些人不当人看,see them as less than human。在说到征服爱尔兰的时候的屠杀,这位游客还问了一句,is it comparable to what is happening in Gaza? 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打爱尔兰和打苏格兰不一样,打爱尔兰带有殖民色彩,而不把当地人当人是殖民的特征。我觉得加沙的战争也带有殖民色彩,战争之前的管理也是殖民式管理:当地人是二等公民。看到英国人关心这个时事我感觉很好,看历史就是能帮助我们理解纷乱的世界。

进门前拍照留念:

处决国王的签名文档,是复制品,原件的照片之前很熟悉了,复制品看得更清楚。其实在现场看对我来说就是感受一下氛围,重要展品的意义可以在他们的网站看看。

博物馆小卖部的书,回来后根据照片都查了一下。

在伦敦的时候去了一次 Putney 的 St. Mary’s Church,这是 Putney Debates 的地点,有个相关的展览。不过我绕场一周都没有看到有任何指示。教堂似乎没有人。就算有展览,我也不是很想做唯一一个观众。记得读到说这里是某一年卫报评选出的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然后搞的展览,也许就是一些展板吧?我并不是很热衷于现场的人。拍照打卡就可以了。

我还试图去打卡 Bevis Marks Synagogue。这个和克伦威尔只有很勉强的关系。这是英国正在使用的最老的犹太教教堂,它的建立是在1700s,建立它的人来自克伦威尔政府允许定居的犹太人。不过呢,这回我连拍照打卡的机会也没有。它的外面围着空关的小楼,似乎要拆除。这个禁止进入的牌子上面还有一个摄像头。我对摄像头是很恐惧的,连在外面拍照都不敢,假装路过拍了一下。如果有人看摄像头视频的话会看到我绕圈经过好多次。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本来没准备来逛这里,但是同伴提议下逛了 National Gallery,太累人了但还是决定继续逛 NPG,我看到有 civil war 部分就直奔这个部分看了看。我本来不知道还有图二这些很小型的画像。下面解说说有的是用来做硬币或者勋章的。从展厅出来的时候经过一个展厅里面都是面具,我一眼就认出了克伦威尔的 death mask。说明看了这么多画像后我认识这张脸了,即使我觉得我脑子无法处理古人画像的特征……

我之前来伦敦,来过这个 Red Lion Square 看罗素的 bust。记得当时查了有印象这里和 regicides 有关系(那是我第一次认识 regicide 这个词)。所以这次又来打卡一下这里。这里和 regicide 的关系是处决尸体的时候尸体经过了这里。顺便再次看一眼罗素像。

后来我们去了苏格兰。在格拉斯哥的 Kelvingrove 艺术博物馆意外看见了克伦威尔的女儿 Frances 的画像。

伦敦到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的火车会经过 Preston,是一场重要战役的位置。我对战役没有脑子。查了一下是第二次内战的最后一战。想拍站牌的,但是来去都没有拍到,就拍了车内的显示屏。

下面是一些和克伦威尔没关系的照片。

BBC 办公楼下的奥威尔像。

2月16日,Alexei Navalny 死在狱中。(也是我的旅途记忆吧。)

议会大厦对面的医院上面飘的旗子

在议会大厦附近走,发现很多楼上面一边是 Union Jack,一边是乌克兰旗子。去爱丁堡的火车上,有一段对面坐了一个人,身上的标志我搜了一下是乌克兰医务兵的标志。

苏格兰议会门前的旗子是英国国旗, 苏格兰国旗,欧盟旗,和乌克兰国旗。苏格兰议会的门前是双语标识。

忍不住想说一句这几天听了一集卫报的节目说伊朗 drone 袭击以色列后英国第一时间援助了以色列。卫报记者说,加沙南部被袭击的时候英国不会援助,甚至对乌克兰的援助也没有这么多。最后一句我是有点惊讶的。

在爱丁堡打卡休谟和亚当斯密。

格拉斯哥 Kelvingrove 艺术博物馆,是个有点杂的博物馆,有自然历史,有艺术画作。但是这个反思殖民主义的部分让我很震惊他们竟然有这样的教育。想到苏格兰还有免费月经用品的法律(我稍微研究了一下,不过没有去领,法律说的是 everyone,我很想体验一下,但可以领的机构开放时间和大部分机构一样很短,而且我也不是很好意思),对苏格兰非常好感。

最后说一下离开伦敦去苏格兰的那一天早上下大雨,我因为时差关系还是起得很早,就想在同伴们还没起来的时候自己出去打卡一下议会大厦前的雕像吧!然后回来和同伴汇合。下午我们到 Southbank 的时候天气已经非常好,我决定不进去看展览而是再次再次去议会大厦前拍照雕像。

议会大厦前有一群人 pray for climate issue(pray 不够啊,我心想,不过仔细看发现他们是宗教组织)。还有一个很活跃的为以色列说话的人,他有一排展板。在英国我看到很多次巴勒斯坦旗子,也许支持以色列的人需要发声音。这个人试图跟经过的人说话,有点 aggressive 我不太敢停留看他的展板,但是我的担心有点多余了,他没有接近我,可能我看上去就是无足轻重的游客吧。有个展板上写着我们需要 nuanced view,我心想死了三万平民再说 nuance 很难让人接受吧?但是不管怎样我太喜欢这里了。即使我不同意这个人,或者说正因为我不同意这个人,我绝对支持他发声音展示他的偏见。再走一点看见一个男人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plastic is the #1 enemy(我很同意)。在一边的街上看到标语 stop sexualizing our children 仔细看是抗议教孩子们新的性别观的,提醒了我加强性别刻板印象的主力还是传统思想,不是跨性别。本来我已经觉得来英国玩好几次了,还有什么好玩的呢?但是那个阳光明媚的二月的下午,来自一个没有正常讨论空间的社会的我感受着任何人都可以发声音的世界,我往回走的时候看见一个人扶着栏杆在和同伴介绍克伦威尔,我知道再看一些书我可以接近理解这样可以发声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一刻我好想了解这个世界,千万不要很快死掉。

bookmark_borderThe Rebel Daughter

这本书是以克伦威尔的女儿 Bridget 为 POV 的 historical fiction。作为小说它的笔法非常的幼稚。里面太多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想说的内容了。比如 prologue 里 Bridget 才十一岁,父亲继承了一笔财产,忽然这个家的情况好转起来,POV 说她的兄弟们可以上剑桥以后可以当议员,这个太不符合十一岁女孩子的思维了。当时我想,GRRM 都说 Bran 的 POV 最难写,也许后面会好一些。结果后面根本没有变好过。满目看见的都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想要安排的东西。比如让女儿怀疑一下父亲有没有安排国王出逃以便在议会辩论中得到不能和国王谈判的结果,父亲的解释是,you credit me with too much influence and guile. 这句话明显就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说的。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感觉很尴尬。

找这本书来看之前我就想过,克伦威尔家这么多女人,如果我们对女人的经历更加重视的话,也许可以了解他和他那个时代更多。其中我最好奇的就是 Bridget 的经历。这本书的设定也是虚构,我们并不知道历史上的这个女人的经历。从她的弟弟妹妹的婚姻来看,克伦威尔没有利用孩子们来加强自己的权力。但是 Bridget 和 Ireton 的年龄差距蛮大的,这本小说的解读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但接受和投入这个解读对我来说很容易,本质上就是一种同人。每段我都提醒自己,对书说你老公还有X年可以活。最后 Ireton 去世的时候还是伤心到流泪不止。书结束在 Bridget 跟第二任丈夫到爱尔兰。如果书结束在复辟后处决尸骨,我还敢不敢看?内战历史值得第一流的虚构作品,但似乎还没有雨果出现?

bookmark_borderThe Blazing World

去英国玩之前想重拾这个话题时选择来看的一本新书。

之前我看过几本英国内战的书都比较老,最新的书是 Hill 的。而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目标读者似乎也是和我一样的普通大众,而不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因此这本书读起来丝滑流畅,不会需要读到一半去查一下 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 是什么意思,或者忽然疑问 Leven 是地名还是人名,讲到宗教派别的时候都有解释。读起来障碍很少,很适合现代读者。

作者的特点是非常会讲故事。后来我听了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podcast 里他讲的两集 link1 link2,也是讲故事的风格。这本书我一大半是听 Audible 的,听了他讲的两集 podcast 之后感觉如果是作者自己读也许效果会更好。不知多少是因为叙事太丝滑,多少是因为我大部分是听的,多少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这个方面的内容了,就感觉阅读过程太顺利了我反而没有什么想法。下面记录一下我的两个有印象的地方:

作者用 culture war 来概括战前的宗教+社会+经济纷争。几次说 James I 和 Charles I 在 culture war 里 take sides。这种说法让我耳目一新,读起来的感觉和 “清教徒严重怀疑国王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有天主教倾向其实他们没有的” 就不一样,而且似乎很合适。我看历史的时候总觉得,还好古代人帮我们打了,还好希特勒没有统治世界,还好我没有生在世界大战时期,还好我不是二战时期的犹太人,还好现在不是君权社会,不是奴隶社会。当时打得很惨还好不是我。谁想到现在陷入了一样严重的(?)纷争,同样复杂。

另一方面,这本书对克伦威尔的总结写得我没想到。他成为军队二把手,这本书认为是有点偶然的,议会军的将领很多都很厉害。书里说他选择了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他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奠定了国王归来的基础。如果是 John Lambert 做他的位置,也许就可以走向共和呢。最后说也许他的塑像不应该立在议会大厦前,而是在白金汉宫前。这个总结的角度我完全没有想过。

这种思路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的理解还是不太一样。革命是很困难的、史无前例的事情。把这件事说成了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未免有点要求太高了。其实他是非常合适的 executive,依赖别人的才能。别人更会设计 constitution,别人有更多理论。有很多人支持他,也有很多人恶意嘲讽他。能在这么多噪音中走出这样一条路,弱点都暴露出来(以至于我们可以批评他不够革命,还有为爱尔兰的屠杀反思),我不知道有什么别人可以这样。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克伦威尔,怎么理解或者批评他,也许更多反映的是评论者而不是被评论的人。

bookmark_borderThe English Civil War: A People’s History

这本书的目标有两个:叙述英国内战这段历史,要以一个个个人的故事来叙述。作者在开头说,讲故事的历史著作一直被认为不够专业,她要扭转这一点。我直觉很同意这一点。虽然宏观的一些叙述也很重要,比如某个时期总体上的经济情况,但理解个体也是必须的。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个时期的历史,也是因为好奇同样是人,那时那地的人和我们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但是这本书的结果给我感觉两者都没有做好。需要跟踪很多很多人物,但到最后感觉人物形象都很模糊。而历史的叙述也有时候被人物叙述影响,变得破碎。

我觉得这本书里写得最好的是后记里面作者写自己研究这段历史的动机:想了解弥尔顿的背景。然后作者说她跑去英国发现英国人不太提这段历史。在英国拜访名胜古迹可以看到玫瑰战争最后一役的解说模型,但是内战的重要战役比如 Marston Moor, Edgehill, Naseby 有的只有简陋的塑料牌子标识一下。在我看来这些历史事件都对现代世界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比封建君主之间的斗争有意义得多。然后作者和我一样找到了 Christopher Hill。作者在后记和 further reading 里面提了很多次 Hill,但总是说他 brilliant but mistaken,但没有详述。和这个 passionate 的后记相比,正文大部分时候给我感觉作者被 “以个人视角叙述历史” 这个设计限制住了。

关于弥尔顿的一章可以看出作者对弥尔顿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相比之下别的人物就形象很模糊,尽管有的人给了很多篇幅。比如 Anna Trapnel。她似乎会搞一些预言。关于她的篇幅挺长的,但还是对这些所谓预言是什么情况没有给出说法。作者倒是对她禁食给了一个说法,说现代也有禁食的姑娘,禁食给她们一种力量感。作者还说她的禁食也是一种 iconoclasm 的延伸。我完全无法理解。

我感觉如果是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历史,那会非常困难,因为它不是以叙述历史为主的,有时候为了说完一个人物时间会跳跃。而对于已经有点了解历史想要进一步了解个人经历的读者来说,很多人物看下来也比较累。

另外,任何这个话题的书,也许都必须以“有多 royalist”这个标准衡量一下。那么这本书有点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作者似乎很喜欢画家 Rubens,而清教徒们毁了很多 Rubens 画作。另一方面国王 commission 和收集了一些画,也许这是作者 royalism 的来源。书的“一个个个人”里包括国王和王后,国王的篇幅太多,笔调太 sentimental 了。作者还选择书结束在国王被处决,甚至她有解释说她的人物在国王处决后她的人物大部分都谢场了。我觉得这个选择和理解也过于 royalist 了。国王的谢场只是新世界的开端。英国有这么多国王女王,但只有一个克伦威尔,对我来说后者有意思多了。

这本书我最早在 kindle 上 sample 过,没有排上日程。后来在英国玩的时候参观了克伦威尔博物馆,热心的讲解员介绍书的时候对这本感兴趣。我很后悔没有在博物馆买这本书以支持一下博物馆,当时我还抱着“只看电子书”的执念。后来在伦敦逛书店忍不住买的。是很久以来我读的第一本纸质书。回来的飞机上十几个小时,我捧着这本书看,看累了打瞌睡,醒了继续看,很久没有体验到的读书快乐的感觉。

bookmark_borderEileen, the making of Orwell

因为一直没有写完这篇读后感,后续的读后感都被堵住了。所以随便写一下发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 Eileen 的存在,是读完 The Road to Wigan Pier 后,在 Wikipedia 上看它的相关信息,提到说一开始 Gollancz 不肯出版,想要砍掉书的第二部分出版。这时 Orwell 已经去西班牙了,他已经把出版事宜全权委托给妻子,而他妻子不同意砍掉出版。第二次意识到她的存在,是 Homage to Catalonia 里,每次提到她都说 “my wife”,这时,我去查了 Eileen 的 first name,然后想,正常的做法不应该是,第一次提到她时说 “Eileen, my wife,“ 后续都以 Eileen 称呼她吗?

我在重读奥威尔的过程中,搜了 In Our Time podcast 里讲一九八四的节目,里面提到了他和妻子的关系,“他对她非常不公平”,类似这样的语言。我当时没有特别想继续了解,当时的人现在都无法看。

最近出了几本新书,有以一九八四的 Julia 为主角的小说,有【我怎么也找不到我听的是哪一期节目了,有一本我现在想不起来的书】,还有一本叫 Wifedom。我听了 Wifedom 的作者的采访提到说,Eileen 在一封信中告诉朋友奥威尔在写一篇文章,就是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她的概括是,他在写一篇文章叫人们做 socialist 同时做 Tory。这个概括太好笑了,让我想了解一下她。看了 Wifedom 的 sample 后,我决定看之前的这本 Eileen 的传记。我得到的他们关系的预告还有,Eileen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你也许发现我结婚后就不怎么写信了,其实我在想,我们整天吵架,不如等我们要么谋杀要么分居后,我统一写个信解释一下比较省事。

这本书 research 了很多东西,尽力呈现 Eileen O’Shaughnessy 的经历。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和奥威尔相识,第一次体现在奥威尔作品里是 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当时我看这本书也对男主人公和女友的关系很惊讶。奥威尔的主人公都有缺点,其中最让人厌恶的就是这本书里的 Gordon。我当时很惊讶奥威尔就把男性对女性的 gaslight 写得很犀利真实,而我以为这是21世纪的发现。里面写他们去郊外游玩,他很爱面子不肯花她的钱,又在小餐馆里花了过多的钱,可想而知游玩很困难,底下总是有一层不开心,奥威尔写道:For the second time he had behaved grossly badly and yet he had made her feel as if it were she who was in the wrong. 我不知道怎样理解这本书和 Eileen 的关系,最好的理解可能是聪明又和他志气相投的 Eileen 让他变得 humble 写出了这么讨厌的男主人公。

有一点让我很惊讶的是,书里说很多亲朋认为 Eileen 对语言的敏感影响了奥威尔。Eileen 在1920年代上牛津学语言学,那时能上牛津的女生肯定是非常厉害的。而对语言的敏感,我本来以为是奥威尔的特质,毕竟一九八四很著名地发明了 doublethink, newspeak 等词。那么现在我的理解是他内化了 Eileen 的优点。

现在的眼光看来,Eileen 和奥威尔的关系很像是男人吸尽了女人的血。她在生活上照顾他,还帮他打稿子,提修改意见。她自己本来还有继续学习的计划,但是后来没有继续。他们一直没有钱,但是有一点资源都要优先考虑他。甚至最后她做手术前给他写信里都提到说,自己不值这个钱去选择更贵的手术方案。最后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似乎并不直接是她选了最便宜的选项的原因)。实际上,我相信她对他的付出是主动、全心全意的,我相信她在他身上也得到了他从她那里得到的认同和激励。我也相信她对他写作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没有她就没有动物农场。要是她没有去世,能陪奥威尔写一九八四,这本经典可以更好。书里说动物农场这本书,本来是奥威尔要写一篇 non fiction 来批评斯大林,但是那时英国没有人想要批评前苏联,所以 Eileen 建议写成这样的寓言故事。奥威尔的 non fiction 我看过不少,就很明显能显示他的局限性。奥威尔的才华在于写 fiction。而一九八四里,特别是 Goldstein 的书那里就是长篇的 non fiction,我觉得在 Eileen 没有死的平行世界里会被她改掉,我好想看那个版本的一九八四。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重点在 Eileen 自己。Coming to her own at last 那一章里说的是她在 BBC 的工作。我想象有人说这和一九八四不能比,甚至能想象有人说她的才华还好遇到了奥威尔而被他执行出来了。但是,这里有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如果女人的教育、才华和创作能和男人一样被尊重,那么人类文明可以有不止翻一倍的高度。我这么说不是出于觉得女人比男人高级,而是考虑到因为这种不平等也限制了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