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Popular culture

新年夜重看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THX 1138。我看的这个版本开头还有别的电影的广告,广告的最后说,下周在本剧院可以看到。另外这两天在听 Art of the Score 七月的时候发布的节目,说的是电影制片厂的 fanfare。节目里说了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在电视机不普及的时候美国很高比例的人每周都去电影院,这和 THX1138 前的广告对上了。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电影院没落了。可以说卢卡斯等人给了电影业又一春。到如今电影业又面临很多不一样的变化。

播完了电影后,本来在播放器的播放列表里的 bell hooks 的视频自动播放了。我看了一个开头。之前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她开头说为什么要关注 popular culture。她说,因为很多学习发生在这里。这很符合我的经历啊!我以为只有我是这样:比如女士小孩优先的原则是在泰坦尼克号电影里学到的(虽然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也许会有异议);比如对动物不能残忍的原则是在电影里看到的“本片制作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申明里学到的;比如尊重每个普通人是各种美国大片里就能学到的,虽然他们也许经常说得不够让人信服,但是至少你会知道有一个原则在那里。如果不是这些娱乐的东西,我都学不到这些。

bookmark_borderin Lonely Planet

随便翻出很早以前买的 Lonely Planet 英国,trust me to open it up to a page I am thinking about. 因为之前记录了一下随便看到的一本历史书,公平起见,可以对比一下 LP 里的内战的描述,同样的不能以 “简单处理造成失真” 来搪塞。特别是这一句大错特错:

The Civil War had been a bitter conflict, but it failed to exhaust Cromwell’s appetite for mayhem; a devastating rampage to gain control of Ireland followed quickly in its wake.

后面还说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是复辟之后的事情,这个 Hill 也不会同意,但是感觉情有可原(因为牛顿的地位太高了)?

当然,人家这是一本旅游书,反映人们普遍的误解也可以理解,不像之前那本是历史书。

bookmark_border又看了一本克伦威尔传记

God’s Englishman by Christopher Hill

看完 Century of Revolution 之后,赞叹作者的学识,所以发现他也写了克伦威尔传记,那是必须看一下的。我觉得要是有人能还原历史真相的话,那就应该是 Hill 这样对历史很有学识的人了。Century of Revolution 里提及克伦威尔的不多,我期待 Hill 的冷静的风格可以给我平衡一下 Firth 的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在这本书里,Hill 说 Firth 的书是最好的克伦威尔传记(这本书出版时间是1970年)。

本来看这段历史有不少问题,没想到可以在这本书获得一些解答,看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爱尔兰和殖民主义

为什么本来出手很有分寸的克伦威尔到爱尔兰就这么残忍?这是我看前面的书都想不通的问题。我觉得 Hill 的解释非常合理,他解释了这个时候克伦威尔需要在爱尔兰战场上快速胜利。

  1. 国际形势:爱尔兰是外国侵略英格兰的后门,也是查理二世回英格兰的后门。
  2. 国内形势:战争必须快速打完,这样才能承受开支。议会军一部分是由卖爱尔兰土地所得资助的,要打下来才能兑现。可以说经济情况迫使这个战争必须快速有效地打下来。
  3. 历史上征服爱尔兰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少名将载在这件事上。克伦威尔的政敌很可能是部分考虑到可以减弱他而要求他去打爱尔兰的。所以他必须成功。

关于爱尔兰,有的人说那种程度的残忍和当时欧洲战场的普遍残忍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一般不会否认比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残忍多了,即使前面那一点成立这一点还是需要解释。Hill 的解释是,克伦威尔的目的是尽量快速赢得战争、征服爱尔兰,所以这些难以理解(或者作为被他感动的人不想理解)的方面实际上是他刻意为之,以手段残酷来威慑后续对手,这是他以尽量快速赢得战争为目的的策略;另一方面,4 月被任命,8月才登陆爱尔兰,这段时间内他做的事情是保证供给、物流和军饷,在 Firth 的书里给人感觉他主要在为士兵福利考虑,在 Hill 的书里解释是他要做充足准备,否则无法赢得战争。不得不说,我觉得 Hill 的解释更可信。这种解释不仅不和他对 the Levellers 的态度矛盾,也符合他做事务实有效的风格。所以 Drogheda 和 Wexford 是他的广岛和长崎;他的名字在爱尔兰是诅咒,也是他的意图。

宗教在其中也是因素,但不仅是简单的痛恨天主教。关于克伦威尔,极少数可以比较确定的事情是,他非常想要宗教宽容。这个宽容不包括爱尔兰天主教,Hill 说,克伦威尔对英格兰天主教还比较宽容(有天主教徒说他们在护国公时期比后续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日子好过),这是因为天主教在爱尔兰比在英格兰更政治。Firth 的书里提到过克伦威尔在爱尔兰说过,如果你心里就是要是天主教徒,我不会干涉的,但是如果你要公开弥撒,那是不允许的。我的理解是,宗教的精神方面,他是宽容的(超出当时的普遍水平),但是宗教的政治方面,他又是敌我分明的。

至于英格兰中产及以上阶级对爱尔兰人的歧视,我们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不是吗?Hill 以纳粹歧视犹太人、南非种族隔离举例。我觉得根本不需要那么极端的例子,歧视存在于世界的每个方面,非白人也有白人至上主义倾向,因为现在整个世界都是殖民主义的结果。本来我是想到这一点而忽然意识到,爱尔兰是英格兰的第一个殖民地。这本书里说,剥削殖民地来服务于本土的经济和政治。从各个意义上来说爱尔兰都是英格兰的第一个殖民地。

书上看到的克伦威尔对征服爱尔兰的辩护,也是非常的殖民主义。他一方面回应 1641 年爱尔兰起义,说在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是通过合法买卖得到的资源却遭到反抗。另外他还说英格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给你们带来了 liberty,是为你们好。读这些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一般认为推翻王权是现代的重要特征,克伦威尔最明显的功绩是赢得了一场战争推翻了王权。现代的另一个特征——殖民主义——的开端也有他出力。

本是同根生?

我之前有点意识到,资本主义是和殖民主义一起来的,本是同根生。而现在虽然没有殖民地了,但是殖民主义的后果——白人至上主义——仍然主宰着全世界。而英格兰革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贸易,在革命中反对绝对王权的理论脱颖而出。那么,民主是不是也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同根生?如果是,那意味着什么呢?

宗教

要理解克伦威尔,和那段历史,必须理解宗教。这就让人很泄气,因为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没想到这本书在这方面也让我的理解有突破性的增加。

路德和加尔文说,不要觉得你的所作所为就能影响上帝的决定,上帝救你是因为上帝厉害,不是因为你做了好事。但是在世俗社会上的效果是,新教徒(其中清教徒是极端的新教徒)都工作很勤奋。比如罗素出身清教徒家庭,他的体验是清教徒的勤奋太过头了很不健康。既然你做什么上帝都会救你的,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做好事呢?哲学意义上,这是 predestination 和 free will 之间的矛盾。在我以前看的书里的解释是:你做好事和工作努力然后有钱,都是你被上帝选中的征兆。所以清教徒每天反思做了什么,就是想知道能不能看出来上帝选中了他。最早读到的时候我觉得肯定是我理解错了,后来看了不少书增加了我的理解,发现是上面说的一回事,但是这个思路对我来说一直是 mental gymnastics。

Hill 的长处是 contextualize。比如在说宗教的时候,他把上述的说法概括了一下,然后说,他觉得这个矛盾有更容易的解释。这个解释主要是心理上的,他同意一位学者说的,清教徒的理论是在 ‘dealing with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a dissatisfied minority’。(我觉得书这里好像有说,加尔文主义认为上帝的选民是少数人。这种理论显然不适合民主,因此17世纪后期它就被抛弃了。但是我好像没有看到书上有说克伦威尔或者任何其他重要的人物有以这一点为由拒绝 the levellers。我对 ‘清教徒是少数派’ 这一点还是有点不太理解。)清教徒认为你不能光说不做。上帝要达到一些目的,你是上帝的工具,所以必须勤奋工作,但是上帝救赎你不是因为你勤奋工作。Doers shall be saved by their doing not for their doing.

看到下面这段话我明白这是一种可以解释这种宗教流派的解释:

If for ‘God’ we substitute some such phrase a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r the logic of events’, as the Puritans almost did, then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powerful impersonal forces, beyond the control of any individual will, were working for Cromwell and his army. (Page 230)

我之前的经验是,宗教是人性,宗教里好的和坏的东西都是人性,特别是基督教这个占据西方整个文化的宗教。人就是可以高尚,也可以卑鄙,可以充满同情心,也可以很残酷。我真的试过把这个时候的历史里面的引文里的上帝替换成人性或者理想或者自由等,这个做法和这里的替换是一样的。这里说替换成 “历史趋势” 就正好解释了清教徒的观点。而我虽然不太相信历史趋势的说法,但我完全可以理解相信历史趋势这件事。

那么相信了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上帝安排的(历史趋势),剩下来要解释人有没有自由意志,还是都被上帝安排好了这个矛盾,总是有办法解释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 Hill 很感兴趣。最早是在看上一本书之前看到亚马逊上的评论里有提到说他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地感到了一些。比如他提到 The Levellers 通过决议军队不能被用来驱赶爱尔兰人。The Levellers 认识到他们的诉求和爱尔兰平民的是一样的。这让我想到共产主义运动是很国际的,让我想起看到过的老的宣传内容里面都是中苏友好啊、拯救世界别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等说法。

在解释清教徒的神学逻辑时,文中有这么一段:

At Doomsday, Bunyan said, men will be asked not Did you believe? but ‘Were you doers, or talkers only?42 To be convinced that one was a soldier in God’s army and to stand back from the fighting would have been a contradiction far less tolerable than that which philosophers have detected betwee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divine predestination. Previous theologians had explained the world: for Puritans the point was to change it. (Page 231)

这最后一句很明显就是马克思名言的改编。

我出于本能(而不是任何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都很回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中文环境下的习惯。在中文环境下说马克思主义一般都是无意义的话。还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我内化了英文环境里普遍的对共产主义的否定态度。但是我很喜欢 Hill,我觉得他的语调绝大部分时候都非常冷静,即便如此还是能感受到一点作者。我看了他的采访,他说任何参加他们那时候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小组的人都觉得在这个小组里的讨论是他们学到最多东西的地方。

我觉得作者作为英国人,支持社会主义,是有良心的表现,不是什么问题。他的书也没有以 “马克思说……” 来说理。

克伦威尔

今年我痴迷这个人物大半年了。我觉得,现实文化中对名人的态度太狭隘了。崇拜、敬佩、喜爱、惋惜、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等等词语都不能描述我的感受。而很多历史名人表面上没有克伦威尔这么矛盾,就可以被人挤压进这些模子里。看到现在美国人不知道如何处理 founding fathers 是奴隶主的事实,记得经济学人的节目里有一次记者随口说,现在左派都同意要撤掉南北战争南方将领的塑像,但是如果要否定杰弗逊大家可能会不愿意。我觉得大家太需要正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让历史服务于我们的需要。

我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 Revolutions Podcast 里面的描述看来他拒绝了王冠,虽然他解散了很多次议会,但是每次他都回来想要开新的议会。我开始想象他是不是就缺少后来的革命有的理论,如果晚一百年他是不是就是英格兰的华盛顿?(且不说各种理论是这个时期冒出来的,洛克、霍布斯,后来的休谟、亚当斯密,我觉得都多多少少是英格兰革命的产物。)了解了以后发现他不是我想要的共和主义者。虽然英格兰的共和政府不到20年就被王权替代了,但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永远地改变了。英格兰革命带来了现代,英帝国的殖民把它带到了全世界。而英帝国的出现,克伦威尔也功不可没。随着帝国一起来的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两者也是和克伦威尔息息相关的。想用任何一种态度来论断克伦威尔或者他做的事情的后果,都和这个世界本身一样复杂充满矛盾。

现在我对克伦威尔本人还是有很深的感动的方面的。他并不想要成为绝对权力的中心这一点是有很多证据的。但是现在更让我感动的方面是他承担了权力。他的经历和后来的地位很容易让他成为无意的误解和有意中伤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不被左右。可以说他的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方面(爱尔兰也好,对普及投票权食言也好),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局限性造成的(也是他的时代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低一等的原因(算计,顽固,懦弱之类的)。他的看似矛盾,让我觉得真实;他的投入让我觉得是一种 humility。研究他让我对世界多了很多了解只是额外收获。

bookmark_border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

这本书,刚看完的时候感觉不是满分,但是回想起来,觉得我的批评都经不起推敲,越回忆越觉得书本身没有什么缺点。主人公 Gordon 让人觉得很讨厌,和 Burmese Days 里的 Flory 一样,是很有缺陷的人,比 Flory 讨厌很多。Burmese Days 我看完后就很激动,觉得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了,但是回想起来,我那么喜欢还不是因为它看完的时候是一种完整的感觉,结局震惊又合理。这本小说的结局也是经过一个转折的,这个转折也是合理的,我总觉得展开不够,但是想了想可能是觉得前面的问题没有 resolve,从而觉得到达那个结局不 satisfying。但是小说为什么要追求 resolve 前面的问题呢?Gordon 和 Flory、Dorothy 一样,是作者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想来,作者没有写一个又一个 Flory 才是厉害。

Gordon 自我放弃去租烂书的书店工作的时候心里想,这里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口音发现他受过教育,没人会问他:

“What are you, with your brains and education, doing in a job like this?”

在我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有类似的心理,甚至被过一样的问题。

Gordon 的内心戏很多,和我一样。虽然我完全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一开始羞于花他的 3 pence 硬币。不过他的大多数内心戏我都很理解。比如餐馆服务员问话的口气就让你多花钱;比如很想很想去一个店里坐一会儿,但是到了门口,里面的人声传来,就泄气了。Gordon 还是一个前后不一致的人,但是作者写他就写得身临其境,这种不一致很可信。

配套阅读可以有两篇奥威尔写的杂文,一篇是 Bookstore Memories,比较短,说了一些他在书店工作的事情,他对顾客的观察,还有他对这个工作的收入的计算。另一篇是篇幅比较长的 Such, Such Were the Joys,回忆了他的童年。他在一个目的是训练你上好学校的学校学习,能进入学校也是因为他显示出了也许可以赢得奖学金的潜力,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誉,所以对他父母收费少。但是一进学校就很明显他家比别的孩子家穷,老师对此也毫不忌讳,教育他的时候经常提醒他你家里穷再不好好学习就完蛋了。书中 Gordon 的小时候也是类似的,再加上 Gordon 的写作才能,这个角色也是奥威尔本人的一部分。他为什么经历这么丰富,写出来的小说都是以自己为原型,还能写这么多。或者说,奥威尔在普通人的经历里看到意义,或许也是他的小说在探寻他自己经历的意义。

书中对贫穷问题的讨论也非常真实,放到现在也很贴近现实。Gordon 的有钱人朋友 Ravelson,对自己的有钱有点愧疚。虽然大部分钱都用来办社会主义期刊了,他自己还是保留了一笔钱给自己生活,这笔钱是 Gordon 收入的4倍,是后来一个工作收入的 8 倍。Ravelson 喜欢谈论社会主义,但是 Gordon 对什么主义没兴趣。Ravelson 在餐馆消费,还会想到有失业工人他却不帮忙很愧疚。他俩一起出去散步,都知道 Gordon 没钱而且不会接受 R 付钱,所以虽然都没吃饭却都装作已经吃过了,而且互相都知道。

那么,还需要说的是我想说的重头戏:男女问题。一般老的小说我会提醒自己考虑一下时代,多给一点理解,不要以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吧!我想了一下,这本书需要这样提醒的,是角色?Gordon 对 Rosemary 非常糟糕。但是这种糟糕写出来,意图并不是你要忽略那些,要同情主角。Gordon 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毛病,并不是一个博取同情的角色。

比如 Gordon 整天生气自己没钱所以没朋友,作家联谊会换时间了也不通知他,肯定是因为他没钱。接着就抱怨女人,说女人是 money God worship 的罪魁祸首,想要买小别墅都是因为女人要。你没钱,所以你女朋友不肯和你睡。有一个剧情是他要和 Rosemary 一起去郊外玩。他期待去玩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这一次她同意去玩就是同意睡他。他们在草地里躺下后,她又拒绝了他,他就怪她嫌弃他没钱。“你知道我们没钱结婚,万一有孩子了呢?” ”结不了婚不就是因为没钱,所以等于就是因为我没钱所以你不肯睡我。“ 所以有问题就怪女人。从草地里出来的路上,作者总结了这么一句:

For the second time he had behaved grossly badly and yet he had made her feel as if it were she who was in the wrong.

我以为这种总结是最近几年开始才有的。和殖民问题一样,奥威尔并不是女权主义斗士,得到这些还是出于诚实。你不必提醒自己要考虑时代局限性,奥威尔超越了这些问题。

Gordon 很糟糕,但是他就是我(除了他的写作才能我没有)。可以说这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就是普通人的复杂性写得这么清楚,与之相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甚至显得 condescending 了。我想起一句很喜欢的歌词:

The dirt on which we are stepping

Is the dirt in which we will be found.

注:这篇日志就随便写写了,如果不写好我没心思看下一本书。

bookmark_border我好像看见了现代的诞生 Century of Revolution 1603 – 1714

Christopher Hill 的这本书,是 Revolutions Podcast 的书单里的。这本书不是很长,但是对读者有点要求,需要有点基础。书上的叙事非常简练,主要篇幅分各种方面来分析:政治、宗教、经济、法律、文化等等。作者在开头说,经过这段时期,英格兰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的时候发现,我们会想到的属于现代的很多东西:议会主权(而不是国王主权)、宗教宽容、理性时代、科学启蒙、银行和金融、资本主义、殖民主义都是这个时候诞生和/或加速发展进入主流的。而英格兰日后对全世界的殖民,把上述这些带到了全世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看这本书让我更想了解这个时期,因为我觉得可以帮助我理解现在的世界。

书的标题中的两个年份,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分别是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和安妮女王去世的年份。书分了四个部分:

  • 1603到1640,内战开始之前
  • 1640到1660,内战、共和、护国公时期
  • 1660到1688,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1688到1714,光荣革命之后

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章很短的事件概述。重点是后面分析经济、政治等的章节。

宗教改革与科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记得之前读的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里宗教改革的那本书强调了不少新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并没有很大,不要觉得科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这些现在看起来是当时先进的东西都是新教带来的。我记得 VSI 里面的论据有,这些也同时在天主教国家发展。

如果说那本书纠正了一点我原先的那些误解的话,看这本书又让那些误解回来了。但我也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有这个印象,因为看起来在英格兰,现代化的确是新教一起诞生的。而英格兰后来变成大不列颠,殖民全世界,再加上美国一开始是英格兰的新教徒移民殖民地,造成世界的叙述思路是在英美体系里的,因而我们会有这种误解。

英格兰内战可以看作是继续拒绝天主教,对当时的人来说,天主教和极权统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他们来说民主政治无疑是和新教相关的。类似的,从这本书来看,自由贸易也是议会方特别想要的。国王为了自己的收入而卖特许 (monopoly),造成的结果就是买了特许经营权的商人可以做生意,这造成了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差价格高的产品。书上说,内战双方不是国王和议会,而是 court and nation。从对外战争也可以看出来双方对经济的不同态度。国王打仗主要是依照皇室的逻辑,一会儿要打西班牙一会儿要打法国这些传统敌人。但是护国公时期主要打的是荷兰(和法国西班牙周旋,联合一方打另一方),尽管克伦威尔非常希望和荷兰这个新教共和制国家联盟,他还是选择为了贸易和荷兰打。英格兰银行也是这个时期诞生的,背后是议会的信用(相比之下,国王信用很低)。至于科学,书里说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也得益于宗教改革,听起来非常合理。培根是清教徒出身;当时的科学家有很多是我们在物理课化学课里学到的:波义耳、胡克。作者说他们的年代看来大部分都是在没有国王的年代发展起来的,唯一的例外是牛顿。我觉得需要回忆一下天主教国家对科学的贡献,以便记得还有不一样的发展路线的可能性。

失败的革命更好

英格兰的共和制革命是不是失败了?他们的君主到现在仍然在位。书上说,革命到后来,议会派无法团结了。我发现我在想,不能团结我更喜欢。失败的革命比成功的革命更好,因为他们还是在革命,在追求想要的东西,而不只是在追逐权力。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这该是革命失败的最终判决了吧?这一章的开头作者用的语言却给人感觉相反,他说:“不像以前是国王召集议会,这个国王是议会召回的。”这么一想,革命是彻底胜利了。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再也回不去了。罗素曾经说,光荣革命是世界上最好的革命,它的目标很小,然后完全实现了。罗素自己的祖先在光荣革命前的 Rye House Plot 里被处决,罗素提到光荣革命时语气里的自豪很可以理解。看了这本书你感觉,没有内战就不会有光荣革命,不仅在于内战让英格兰不想再内战了,更在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的改变,才让议会可以把统治权移交给 William 和 Mary。

而一些更关键的社会的变化,也是在内战和共和时期建立的:大臣不再是国王私人的朋友,为国家工作的人是公务员,civil servant。从军队开始,任命根据的是能力,这是英国军队很长时期强大的关键。而 Member of Parliament 这时开始仅指代下院议员,内战和共和时期他们和地方的合作,奠定了 MP 代表议员的做法。发展到后来,国王的 first minister,必须受到下院的支持,如今英国首相是下院多数党首脑的做法来自于此。

现代经济

我不是很确定这本书里有提到 Adam Smith 1,但是好几次我想到了这些历史经验肯定是 Adam Smith 的来源。国王卖的特许叫做 monopoly,那段历史经验就是,没有国王为了赚钱而设的管制之后,质量高成本低的商品自己会出现,市场的效率比管制高。另外,这本书1688之后的部分里有说到当时英国内部的贸易非常通畅,同一个地区不需要自给自足出产所有必需品,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国富论》里的 division of labor 借鉴了这里的历史经验。

关于贸易我还想到的是,在 The Divide 里面看到说欧美现在要求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是一种欺负人的行为,他们自己发展的时候就是保护主义。看英格兰的这段历史感觉印证了这一点。自由贸易不是那么自然和自由的,一开始都是强行。英格兰共和时期开始,对外战争就主要是为了贸易。

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

We shall often misinterpret men’s thoughts and actions if we do not continually remind ourselves of this background of potential unrest.

现在回去理解以前的世界是困难的。比如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在当时,议会方眼里天主教代表了极权统治,新教代表了自由政治。现在我们看到美国的极右派中就有新教极端派。再比如我是一直不理解国王为什么不肯和议会妥协,放弃天主教再明显一点,自己也可以获利。书上说在当时不从宗教方面来统一的话,异端邪说被国王认为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同时你可以想现在的很多 political debate 里肯定有很多荒谬的逻辑、无法解藕的担忧,在以后的人看来会很难理解。这是我现在对历史感兴趣的最大原因。

读到 Putney Debates 的时候,看到 Ireton 回应 the Levellers 说:

Liberty cannot be provided for in a general sense if property be preserved.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的是,这是我想的意思吗?结果下一句证实是的:

A doctrine of natural rights would lead to communism.

这本书的作者 Christopher Hill 经常被人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我不是很确定这个定义意味着他有什么想法或者思路。比如,意味着他认为社会最好的形态是共产主义?或者,意味着他认为社会发展必须经过一些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阶段说,福山的书里有批评。但是它的确是根据英格兰和欧洲的历史想出来的,也许在研究英格兰的学者看来是合理的。我觉得从这本书里前面说的两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都看不太出来。但是另一点作者是符合的:我觉得作者应该是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一样认为经济状况决定社会关系;我觉得在作者的眼里英格兰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自从两次在 Sinica 节目里听到有人提,我就经常看对教会的描述觉得像 CCP。本来,我是对说共产主义是宗教信仰这种说法不以为意的。也许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宗教吧。我觉得 CCP 像教会在于它深入社会的角角落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想,议会要求地方自己选教会人员(而不是大主教指派),相当于村民要求自己选村委书记。延续这个思路,村长不是党干部,但是一般而言要是党员,这和以前英格兰的世俗政府一般也都是信徒是一样的。这个思路是不是很新颖,还能想出什么?sectarian 是?religious toleration是?克伦威尔说,只要是上帝的子民就要让他能受到政府保护,换成社会主义的话……(想了一下我无法想象宽容的社会主义国家。)再往远一点想,我看到 Wikipedia 上说奥威尔是无神论者,但是觉得参与教会活动有意义。那么这相当于一个人不相信共产主义,或者不喜欢共产党,但是觉得应该维护共产党统治。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奥威尔不行呢?

我最近几年看书的目的,本来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现在我觉得,从我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那一年开始,就是在寻找一个答案,那就是:民主是哪里来的,我们怎样可以有?关键是经济?是法律?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历史里。那么我无知的足迹在各种内容之间乱逛,到十七世纪的英格兰驻足是不可避免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观察现代的诞生,可以看到英格兰是怎样变成现在这样的,我现在向往的一些概念是怎样诞生的(往往它们诞生的时候的意义和现在的理想很不一样)。甚至我会向往这些也许也是因为我本身是现代的产物。

  1. 搜了一下有三处提到了。一处引用了一段话说那时要赚钱需要注意市场、记录收支;一处说 James Harrington 是 Smith 的先驱;Epilogue 里还提到。三处都好像没有说我想的:这些历史是 Smith 的想法的材料。

bookmark_borderThe Trial – Kafka

前两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工作。接到一个电话,是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打来的,问我为什么社保断缴了。我正懵呢,对方说,你是不是最近换工作了?我最近并没有换工作,但是和我们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换了,实际上我是换了一家公司签了劳动合同,我就回答是的。对方满意了,然后又问了我现在住在哪里。我很久没有住在户籍所在地了,就说了居住大致区域。对方满意地挂了电话。而我立刻有了两个焦虑:1.一断缴社保就会被问;2.为什么断缴了?然后我打算查一下我的社保状态,想到新公司当时告诉我的一个 APP 可以查。点进去注册,验证,遇到几个流程设计 bug。最终成功后,点进查询的地方,里面说,申请查询后三个工作日可以看。我想起来当时还让我通过支付宝查。通过支付宝我终于查到了我上个月没有缴。于是我打算联系上一家公司。然而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联系他们,以前除了催我考勤,我就没和他们联系过。不想通过微信联系他们,我翻了所有邮件,最后发现一个关于新冠的通知里面有三个电话,都是手机号。我想打办公室电话,折腾了半天失败了,最后打了找到的手机号。说明了我的问题后,对方说,因为国庆长假所以这次缴费有点推迟了,但一定会缴的。我有好多问题:断缴会有后果吗?为什么以往也有国庆节长假,就没有晚到被居委会提醒呢?但是对方一再说20号之前会缴的,最后我挂断了电话。

这一切都和我无关,我一直在正常工作。但是我的社保发生了异常——有没有发生异常??最后被一个人说服没事——我有没有被说服?我可以说我一直在工作,没理由断了社保。但是要是断了那还是我吃亏。折腾了一圈,感觉很恍惚,有点像我最近在看的这部小说的感觉。小说里的情节从一个 disruptive 的开头开始,越来越荒诞,没理由这样啊?但是又遵照着梦境一般的逻辑。

前两天在 review readwise 给我推送的 highlight 的时候,看到吴尔芙说的一句中的一段:没人能够夺走我阿姨留给我的每年500英镑的财产。我划线的时候肯定在想别的,但是脱离上下文回来看这句的时候,最大的印象是她能对这一点确信无疑(因此带来了很多安全感)是因为她的政府是尊重财产的资本主义政府。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都是这样的。看 The Trial 的一个想法是,我的思维好像是受到了英美影响太大了。英国的传统是经验主义。所以我一开始一直在想,主角为什么不追问一下他的罪名是什么。我看故事还是以看历史和看纪实的思路在看。我没有本领用别的思路来看,这是我的局限。

刚才我上 YouTube,首页有个推荐视频是 School of life 讲卡夫卡的,股沟肯定是用了我的浏览器记录来推荐了这个视频。这个视频主要讲卡夫卡本人一直活在很专制的父亲的阴影下,母亲又很懦弱。我不是很喜欢强调作者的悲惨境遇,因为我觉得那不可能是作者的值得让人记住的创造。视频里面有说,卡夫卡曾经说过,一本书要做的事情是敲碎人心中的冰。我不是很能体验这个说法,但我觉得这也许值得琢磨和学习。


拿出这本书来看是因为之前哪里看到的报道说,Michael Kovrig 被监禁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和加拿大大使线上会面,他会请求给他一些书看。他有一次请求的就是这本小说。后来看到,他曾经在东欧工作,然后是一个乐队的主唱。这个乐队今年为他出了一首歌,把所有的这首歌的收入捐给 hostage international。而他的艺名是 Michael K.,正是致敬这本书。很难想象他这么荒诞的经历。

bookmark_border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在很多效率主题的视频里看见了(我经常吸食这种视频,明明知道很多时候是很没用的,但好像就希望从那些网红身上吸到一点行动力)。放假期间在家刷到一个讲得特别好的视频,一冲动就去买了书看。这个视频里有说他唯一的批评,也说不上是批评,是这本书对具体做法说得不多。那么我告诉你,这本书讲做法的思路,其实看看这个视频就好了,没必要花钱花时间看那本书。书不是很长,但是很重复,书并没有比视频多很多内容。特别是对 Luhmann 的介绍,可能因为我最近主要在看历史书,就感觉作者对 Luhmann 的了解其实很少,对这个方法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

具体的做法不仔细写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做法没有思路重要。里面说的很多我都已经本能在做了。如果有个什么方法可以帮你思考,而你自己可以不用思考获得思考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是 AI 让人觉得可疑的地方。)比如说我觉得 fleeting notes 是可以扔掉的,现在如果是电子版的 notes,也可以不用扔掉。

我觉得,书中说的让我想改变自己的地方是,我虽然记录很多 notes,但是不太会 review。有时候出于自恋会看看而已。我记录很多 notes 好像还是因为我本能觉得 writing is thinking,这也是书里说的一点。(对我来说,写下来最早是发泄情绪,后来变成记录和整理思路,当然这些仍然是情绪驱动的。)书里介绍的这套方法里包括一个步骤是把直接记录下来的变成适合 archive 和 review 的形式。我的记录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我的第一手记录很少是 raw 的,一般我都是听完一个节目、看完一章书才会记录几下。这两个步骤分开来好处是很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我也没想好用什么形式做。现在可以想想。我肯定不会使用非常 formal 的形式的。

我现在用的工具是 flomo app,现在上面显示我已经使用了179天,1081条记录和391个tag。我有时候会抓一个 tag 看看以前写的。也许处理记录并产生适合 review 的记录我可以再加个 tag 实现。

bookmark_border随便看到的一本历史书

今天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下雨,就去一个“公共客厅”躲雨。它是一个小房子,里面有空调,有个小卖部,一些桌椅,一些便民设施,还有图书馆的书。我找了一个座位坐下,看了看面前的书,拿了一本《66个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世界卷》翻看。第二个收录的转折点就是我最近痴迷的英国内战。看一眼这一篇(只有三页多一点点),就被雷得不行了。这里的文字让我重新体验了一把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心情。我本以为我最介意的是国内历史书必须遵守一些审查标准而不可以求真,但是这本书是08年出版的,可能是审查最松的时期,而且不太涉及敏感话题。仔细看了一下,这里的不求真的源头,可能只是为了写下来符合某种文风。或者说,作者编写的时候没有很了解的地方只要写出来文风是过硬的就可以不用追究了。所谓的文风就是下面可以看到的 “革命胜利”,“暴君”,“暴政”,“镇压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等等。

我想起奥威尔说,你可以不用动脑筋,信手拈来很多看上去很体面的词,它们自动就可以组成句子,帮你写文章,甚至帮你思考。我想,中文有很多非常鲜活的谚语、成语,写出非常好看的语言的快感可能比英语大,是不是更加吸引我们为了贴近语言而忽略求真。

“A scrupulous writer, in every sentence that he writes, will ask himself at least four questions, thus: What am I trying to say? What words will express it? What image or idiom will make it clearer? Is this image fresh enough to have an effect? And he will probably ask himself two more: Could I put it more shortly? Have I said anything that is avoidably ugly?”

“You can shirk it by simply throwing your mind open and letting the ready-made phrases come crowding in. They will construct your sentences for you—even think your thoughts for you, to a certain extent—and at need they will perform the important service of partially concealing your meaning even from yourself.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the special connex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the debasement of language becomes clear.” (George Orwell, Shooting an Elephant and Other Essays)

回家后花了大半个下午把这篇文章批注了一下,成果如下。我应该做的正经事是为我最近看的 Christopher Hill 的 The Century of Revolution 写日志。而正是因为我刚看了那本书,下面对英国内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判断我觉得是对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东西果然目光一致。

看上面那篇文章让我产生了疑问:这本书是不是给儿童看的?旁边的确有一本书叫“青少年需要知道的100个历史重大事件”之类名字的书,里面也有英国内战(两处标题都强调国王),用的语言是类似的,篇幅更短。我翻了这本书的前言想看看是不是给儿童看的,没有发现有这么说。豆瓣上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一般可能是书封面或者开头介绍)也是非常正经的:

当现实成为历史后,后人往往会从客观的角度找寻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其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三者共同组成了历史转折的契机,但是,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和往往能改变天时、地利。毫无疑问,朝代变更、制度转变往往凝聚了许多人的力量,但追根溯源,起根本作用的往往是几个核心人物。本书正是记录这些核心人物如何利用或创造天时,地利改变历史进程的。

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往往离不开那些风云人物之间伟大思想的碰撞,他们都是站在世界浪潮最顶端的弄潮儿,他们的智商、远见、谋略和精神,都深深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而他们面对面地交锋时,则产生了无数重大的决策和新局势,这些交锋给世界带来了影响并不亚于一场自然变更所带来的生物变化。

而且,就算书是给儿童看的,可以简化,不能搞得很不对吧。

然后我又翻了几本书,这个片区都是历史书,多数是中国历史。有的目录一打开每一章标题都是7个字。所有的书的语言都让我极度不信任。

bookmark_borderThe Shortest History of War

这本是在超限战前读的,读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和超限战对比(看我在syntopical reading。。才怪)。读的来由是 Sinica 有一期推荐了 Shortest History of China,上去一看 Kindle 版还没有出版,但是看上了同系列的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因为正在学德语,看 sample 觉得作者语言挺好读的,我的已有知识几乎为0,能有什么损失呢?但是那本书我看完感觉不太好。然而我还是又被亚马逊的推荐吸引了,看了同系列的这本书,这一次没有上当,挺喜欢这本书的。现在已经看完了大半个月了,就意识流写一点我记得的印象吧!

第一收获是对战争的状况的历史的描述。很长时间里,步兵是军队的主力。公元前几千年马被驯化刚开始,无法驮人,所以那时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拉战车。骑兵出现后,排列紧密的持矛步兵也可以很有效抵御骑兵。不过这一点,和在超限战里提到的有出入,后者提了一句说马蹬对战争方式有革命性意义(和机枪一样),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好像完全没有提到。我现在很感兴趣的历史是英国内战,而我感兴趣的克伦威尔就是军事成就让他从无名议员变成重要人物的。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提到他,但是提到了三十年战争里瑞典国王。这位瑞典国王改革了打仗手段,用来发挥当时新技术——枪支——的作用。书上写的好像是持枪手站成三行分别上中下三个角度开枪。我记得 Firth 的书里提到过 C 很关心三十年战争(因为是新教vs天主教),所以 C 的军事成功,放在大 context 下看,就是他学到了当时最新的打仗技术。

直到美国南北战争和之后的一战,步兵方阵才退出历史舞台。机枪的使用让一个步兵可以控制很大一片区域。这造成了战争手段的再一次改革,一战的标志就是绵延不断划过整片大陆的战壕。战线的推移非常慢。对抗这一点的是坦克。二战结束时,武器升级到了核武器。一战和二战的特点是 total war,战争参与度超级高。古代的战争只能人口的多少多少比例参与,因为缺人的话生产无法支持战争需要。书上看来,一战二战也是欧洲历史造成的:欧洲国家总是结盟来互相制约,但是因为有盟约的关系,一点小 local war 就会拉入所有大国,发展成全部国家之间的战争。

一个印象深的地方是1600年开始 world war(所有的(欧洲) superpower 都加入两方阵营中的一方打仗)大概是50年一次,一共六次:三十年战争,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 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发生这种循环是因为五十年里国家强弱发生变化,所以要通过打仗来重新分配,战后会有一些合约和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战和二战之间只间隔了20年,这是因为一战是第一个total war(战争牵连了所有的平民),所以一战后的合约特别报复性。二战到现在七八十年了还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冷战解决了矛盾。

看这本书科普了我核武器制约的原则。我不是很确定我是不是理解了,但这是我觉得书上说的:在敌人也有核武器的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优势很有限,己方还是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核武器的使用应该是威胁原则 deterrance。必须要保证有核武器反击的能力(所以要保密和分散核武器位置)。但是首先使用核武器等于是往自己的城市投核武器。(厄,我觉得我需要学一点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来更理解一下世界被核平的概率。deterrance 总让人觉得很不放心,很多人是 trigger happy 的。)这里还说了美苏冷战时 minimum deterrance 和 massive retaliation 两派。我的理解作者批评后者是因为后者支持以核武器反击苏联的任何 aggression。

我对核武器还记录了这些(天啊不高兴写了,直接照搬当时的记录)

  • 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包括了当时世界仅有的5个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以色列悄悄拥有核武器。三十年后还有一个国家有了核武器(是朝鲜?(查了一下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不知道作者指哪个)
  • 古巴核危机:苏联和古巴联合,把苏联的核武器部署在了古巴。后来发现,1)美国情报有误,以为核弹头还没运送到古巴,可以先侵略古巴阻止核武器部署,实际上核弹头已经运送到了,如果当时侵略古巴会 trigger 核武器反击;2)卡斯特罗后来说他当时完全愿意发射核弹,甚至建议赫鲁晓夫使用。作者的意思是,后来没有使用完全是因为赫鲁晓夫选择向美国提出核武器撤离条件。要不是赫鲁晓夫选择和谈,核战就会爆发。
  • 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对洲际导弹的防御。总统本人是非常想要给核战降温,让核威胁消失的。但是向总统推荐这个计划的人并不相信对洲际核导弹能有有效的防御。即使能防御99%,只要有一颗核弹击中目标,就是超级巨大的损失。这些人想要的是首先使用核武器,让苏联应对不暇的情况下不能精准快速大量地以核武器反击,这时有可能拦截100%的核导弹。
  • 核武器威胁最终是冷战结束而暂时离开世界舞台。但是怎样应对还是没有确定?(一定要打一下才知道?)

我有很多不是很懂的地方。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受到核武器打击后一个国家也许会选择投降(二战的日本)。也许是支持战争的工业受到打击,无法给战争提供物资了?在美国和欧洲我可以想象关键大城市受到核打击后,民意造成国家无法运转。但是俄罗斯和中国,如果牺牲一个大城市(比如上海)也要打美国(比如为了收复台湾),我觉得不是不可能。我怀疑作者说的 minimum deterrance 这个策略,只对欧美国家有用,中国不怕这个 deterrance 的话美国也没辙。不过后来我看了《超限战》,那本书里对核武器也不是很强调。从那本书来看,他们认为现在武器杀伤力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富余,所以可以根据战术战法来挑选武器,不一定要最有杀伤力的。从那本书来看,的确有更多杀伤力少但是更加有效的 option。

这本书后面还有一个让我感觉印象很深的地方,不过我的记忆很模糊了,记录也不是很清楚。我一直觉得现在世界把所谓的恐怖袭击直接贴一个标签,而不是理解背后的动机,这样是不可能消灭恐怖袭击的。我有个印象是这本书里说恐怖袭击是游击战演化而来的。游击战的出现,书上说,主要是用来赶走殖民者的。正规军队没法 engage 游击战,只能进行高压管制,然后矛盾激化无法统治,殖民者只好走掉。作者说,这个方式无法用来赶走当地人的政府,因为不像殖民者,他们没办法走掉。但是作者也说有一个巨大的例外,就是CCP赶走了KMT,用的是游击战(所以要感谢有一个台湾可以让KMT走掉去?)。作者说,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中,游击战被利用想要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就是 two states 的目标。这个目标达到后,恐怖袭击就不是官方的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当地人政府自己去管理(利用警察而不是军队)。我觉得这个建议根本不是现在世界的主流,现在的以色列根本不想要有巴勒斯坦存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期待巴勒斯坦政府管好自己内部的极端分子呢?书上还写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事情,我比较陌生所以也没记住。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 Gwynne Dyer,我一开始以为是女的。后来知道是男的以后我发现我对书的期待变了。在我的 gender sterotype 里,女的研究战争是真的想看规律,想看怎样避免战争,而男的研究战争,是嘴上说说想避免战争(为了迎合学术或者出版业风气),实际上更关心比谁打仗厉害。我有这种感觉只是得知作者性别后一瞬间。实际上作者的文字还是给我感觉是视野和心胸很开阔的。我发现,不管我同不同意或者有没有非常都懂一本书,只要作者给我感觉是 decent 的,就会感觉好。

最后摘抄一下书最后的 quote:

We have always run our affair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people whom we regard as full human beings, with rights and duties about equal to our own, and whom we must not kill even when we quarrel. Over the past ten thousand years we have widened this category from the original hunting-and-gathering band to embrace larger and larger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