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Coalition of the Weak

最近几年我意识到我看书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民主社会是怎么来的,我们怎样才可以有?我选择看的很多书都在这个话题下占据位置。而这本书却把这个边界推动了一些。我发现我现在对西方民主的来源有一些想法,但是从来不觉得中国政治有规律可循——对此侃侃而谈的网上文章,我一般是没有耐心的,觉得是男作者在指点江山吹牛。在我心里中国政治是 arbitrary 的,不可能讲道理。当然这只说明我的无知。从这本书的引用来看,对独裁政体的规律,人们是有一些研究的。这本书给出了一定的思路来解释高层的动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知识是空白,所以现在我的思路全被这本书定下了。同时我想自己过去好无知,独裁者要 dominate,其实还是需要策略的(虽然,一定程度上是“越心狠手辣没有良知越有优势”?)。

这本书提出这个策略就是排挤别的特别有权势的人,让领导机构充斥着有历史污点的人和没有经验的人,这样独裁者可以控制他们。作者用这个思路叙述了文革的历史,让我第一次对这段历史感觉自己能理解一些了。自从我小时候开始有点看书起,文革就在任何中国当代文字的背后,但我无法理解它。阿伦特说极权主义社会的特征是,民众对政府的说法的180度转变不觉得有问题。文革就是这样,今天斗刘少奇明天斗刘少奇的小将就被抓;今天林彪是接班人明天他就是反动派;最后文革都是四人帮造成的。也许大家暗地里觉得这里需要解释,但没有解释,过去的就过去吧!

Coalition of the Weak 的思路可以解释文革。这些转变都是毛泽东用来制衡别的有权势的老革命。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史里也很普遍,很多开国皇帝都会肃清掉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重臣。我的印象是毛泽东对这种古代策略可能会很熟悉,而并不是很看重现代法治(他自己说过什么话以“无法无天”为傲)。这本书讲了大跃进后他的地位受到威胁,他的应对是提拔有历史污点的红四方面军老革命来排挤别的德高望重的老革命。他提拔笔杆子小将来攻击政敌,小将是可以牺牲的,反正牺牲了一波还有别人。这个思路还能解释文革后的平反,我本来一直以为这些是共产党难得的良心发现想要纠正错误,按书里的思路叙述,邓小平先被毛提拔上来制衡小将和红四方面军老革命,但是他和老革命联合的趋势太明显,又被肃清了。毛死后,老革命派请他重出江湖。这里其实邓在和毛提拔的宣传小将争斗,平反很多之前被肃清的老革命是为了扩大自己势力。这些平反并不是为了纠正错误,还以公道,而是权力斗争而已。冤案不平反的还是不计其数。书里也说了有些人只平反一些罪名,有些污点还是给你留着,因为对统治者有用。

弱人领导造成毛之后的几十年是 collective 领导。邓后面的两代领导人都是老革命为了保留自己退休后的势力而指派的老好人。这种局势造成现在有野心的领导人趁虚而入形成了新一代独裁者。

有一把榔头看什么都是钉子。有了这个思路之后,我想到现在的时事:普京的军队效率低让人意外,也许这是他削弱别的官员的结果。不知道这种思路对中国以外的独裁者有多少适用。习近平目前没有明显的接班人,就是吸取了毛的经验,接班人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别人会去迎合接班人。这个意义上习是很正统的独裁者了。另外还想到的是,前几年还有很多人说,习近平的反腐败行动,也许有打击政敌的目标,但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反腐败本身。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很不信服,看了这本书更偏向不是为了反腐败本身了(类似于文革后的平反不是为了平反)。习近平上台聚拢权力,在中国的政治上也是不太寻常的,那必定需要一定的 maneuver 才能达到聚拢权力的目的,反腐败很可能就是。为什么写到这里我有点庆幸是反腐败而不是文革?不要高兴得太早吧!

bookmark_border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这本书看了很久,也看完很久了。可以说对我影响很大。而且我理解必然很不全。但是我决心要多写日志,而五月还没有写,所以,忽然决定动笔。就写一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Human rights

阿伦特从(普通人的)人权的来源来指出了它的问题。人权这个概念的流行起来可以说来自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那时的思路是,国家属于人民,国家的主权来自于公民的人权。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权并不来自她是人这件事,而来自国家给她的保障。一个现实是,如果国家不给你人权,你就没有人权。阿伦特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变成了 stateless,她就没有人权了。西方国家号称尊重人权,但是不接纳难民,这是一个矛盾。显然,阿伦特作为二战时期的德国犹太人难民,对此体验很深。

我最初想看这本书就是因为卫报的一篇讲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文章提到这本书的这一点。

Bourgeois philosophy

极权主义来自哪里?让我有点意外的是,资本主义是极权主义的一个来源。现在在我脑中的理解是这样的:资本主义哲学是,人人为自己的利益可以达到总体利益最大化。所以,人只要关心自己的利益就行了。追逐利益成了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 totalitarian 的原则。人不再是公民,而只是 private person,为了自己的利益活着。

这里阿伦特提到了霍布斯。我一直很不理解霍布斯,罗素说他完全没有迷信,不把他的那套东西建立在 divine laws 或者 law of social contract 之类的之上。从阿伦特的分析里我似乎很抽象地理解了,霍布斯的原则就是每个人为自己。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原则(罗素十九世纪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已经不是什么前提了而是,自然规律一样的东西),霍布斯的年代也正好是资本主义的开端,但是他把资本主义原则推演下去,得到了利维坦。这正好就是资本主义引来极权主义的过程。

书里还说了殖民地管理方式是极权主义管理的一个来源——把殖民地管理转换到本土。

Totalitarianism is not utilitarian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一个西方作者(说明我很无知)怎么可能理解极权主义的荒谬呢?这本书指出了我们通常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去看极权主义而觉得很困惑。我现在感觉我无法概括,但是看书的时候好几次觉得,“苏联笑话”都可以解释了。

比如有一个苏联笑话是类似于这样的:三个人在古拉格互相问是什么罪名进来的。甲说:我反对X;乙说:我支持X;丙说:我判决了反对X的人。这看起来很荒谬,但是却符合极权主义逻辑。你是罪人不在于你做了什么坏事,而是“客观来说你是罪人”。“客观来说犹太人低等“,”客观来说你是反革命分子“。至于原则、法律什么的,都不能有。如果党依法办事,那岂不是法律高于党?并没有高于党的原则。

Supreme disregard for immediate consequences rather than ruthlessness; rootlessness and neglect of national interests rather than nationalism; contempt for utilitarian motives rather than unconsidered pursuit of self-interest; “idealism,” i.e., their unwavering faith in an ideological fictitious world, rather than lust for power—these have all introduced in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new and more disturbing factor than mere aggressiveness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do.

阿伦特解释了产生极权主义的群众的特点,为什么领导说话180度大转弯他们完全不质疑呢?

in an ever-changing, incomprehensible world the masses had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they would, at the same time, believe everything and nothing, think that everything was possible and that nothing was true.

Mass propaganda discovered that its audience was ready at all times to believe the worst, no matter how absurd, and did not particularly object to being deceived because it held every statement to be a lie anyhow.

以上描述跟目前的现实非常相近,让人心寒。

书后面还说了 total domination。里面说的 make martyrdom impossible 这也让我想到一些现在的现实。

非常 inadequate 的一篇日志,完成这个月的指标。

bookmark_borderLenin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之前很喜欢 Christopher Hill 的书,决定读一读这本。我知道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印象他对列宁是肯定的态度。我觉得他对克伦威尔的讲述非常中肯,对那时的社会的判断都来自具体事实的研究。如果我对他对列宁的观点不满,那要么是由于我在这件事上无法平常心判断,要么是作者对离自己近的事件无法平常心。

我认同“根据事实证据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对什么方面没有留存直接证据只能推测心里有数”,事实上这是 Hill 本来给我的印象。有没有理由认为评价列宁的时候他不如自己评价克伦威尔的时候 professional?而我知道在说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我心里的抵触情绪是涨翻天的。

从事实出发的话,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斯大林三十年代的肃清已经发生。看书的时候我想过如果书最后提一句这方面的事情(网络用语:割席),我是完全准备接受的。然而并没有,甚至最后的 further reading里还有斯大林写的书。而《极权主义的起源》出版于1951年,并没有晚很多,则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的相似之处把握得那么透彻。我不想说,作者作为英国人,不会懂共产党的虚伪。罗素、奥威尔对此看得很透。如果说因此“原谅”他,太 condescending 了,我不配。理解为作者不满西方的社会主义政党与保守党的合作态度(这一点奥威尔也批评的),目光着重落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成就上,可能更尊重作者。

之前读过作者的一篇文章,其中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路,是对他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思路,他说他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俱乐部里所有人都是这样觉得的(即使其中一些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或者后来转变了)。去年到今年看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改变了我整个看世界的眼光。现在回想 Hill 的这种说法,我想到的是阿伦特说的,这种“掌握了历史规律”的思路也是极权主义思路的方向。God’s Englishman 里,Hill 也说了清教徒的被选中的人的说法和个人努力不冲突,因为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思路。这本书里说列宁和托洛斯基不一样。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当作思路和偶尔的助力,并不依赖世界上的工人们反抗起来,所以能够首先成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看的时候我想,这个思路和清教徒 predestination 一模一样呢。Hill 一定是感受到了行动力方面和克伦威尔的相似之处。在他心里列宁是改进版,因为他同时还是一个 thinker。

虽然 Hill 的文风非常收敛,但是还是能感受到这本书里他对列宁的崇拜之情。我觉得他的崇拜主要来自列宁没有太教条地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列宁看到了行动纲领,而他也调整了这个理论用于适应农民为主体的国家。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有清晰的思路后列宁能在各种困境下看清路线,同时正因为思路的清晰而能大方自如应对各种不同意见。这是 Hill 给我描绘的列宁。

至于这个话题本身,我显然有很多很多想法。但,那些是想法还是我作为受害者的诉苦呢?

再记录两个具体的想法。第一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说法,这本书里给了一个列宁的解释:政权不是来自传统或已有法律,而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我就是想知道一下真心相信的人是怎么面对看似和民主这个目标的矛盾(好像是根本不觉得这里有矛盾)。

另一个想法是,当时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反对殖民主义的。这一点现在想来总会忽略。

bookmark_border别忘记 2022

2022年我就写了7篇博客。

4月开始把官方的数字输入表格,明知道数字并不说明什么。

每天担心没饭吃。六点抢菜。望着空空如也的马路,忧心的不是不能出门,而是城市不运作商业不运作无法生存。

有一段时间看着要没有鸡蛋了很愁;很久没有喝到酸奶了很愁;咖啡要没有了,逮到机会有幸买到了两罐速溶咖啡;米快要没有了后悔之前看到有团购没有买;为了吃到香蕉买了很多水果团购;学会了切菠萝,开椰子;本来不喜欢吃猕猴桃居然现在喜欢吃了。桃酥饼本来是小学时课间点心的记忆,我非常讨厌吃,疫情期间被发了玉佛寺赠送的桃酥饼,忽然喜欢上了。每天刷团购信息,小区的团购群,为了管理团购记录的表格……有一天吃到了麦当劳,后来有一天吃到了奶茶。

但我知道,我是幸运的。我的工作可以在家做。城市停运不影响我的收入(虽然买不到东西)。我们小区很大有很多团购。管理者还算合理,四月份我突发飞蚊症,网上看了一下发现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得到了准许去了医院,也幸运医院在可以骑车到达的地方。

不可能一直这么幸运的。

春天切下来的萝卜头开了花。这一年做的饭比之前所有的加起来还多。刷了各种做饭视频。

夏天晚上都有50度。公众号一直在说是历史第三还是第二热,就是不承认最热。我不觉得以前有过晚上50度。

三天保质期。过地铁安检需要打开健康码,总是会打断正在听的 podcast,不胜其烦。打开手机的同时还要拉开包,经常需要换手,拿伞的时候更可怕。

年底废弃的核算亭。这个核酸亭离我家不是最近的,但是最近的那个里面的人总是故意拖延,所以我经常走远一点来这里。

忽然喜欢上了看鸟。

上半年迷上的剧是 Top of the Lake S1。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从六月开始看,一直到二月看完。打开了我的世界。

下半年出现了 Andor,一个奇迹。虽然,和现实还是不能比。

另一部热门剧 House of the Dragon,主演 Emma D’Arcy 让我投射了 my brand of feminism. 我意识到要通融不同类别的女权主义之后,发现可以不用质疑我自己想要的弱化性别区分的女权主义。

一年做了110次核酸,我知道这不算多的。

不做核酸以后,和周围绝大多数人差不多时候得了新冠。一周内退烧,但是咳嗽持续了很久。

怎样结束这篇日志呢?希望2023年能看一些书去一些地方之类的。What choice do we have? 要么就是被 depression 打倒。

bookmark_borderPersuasion

看了新版电影,导致我极不满足而周末一口气重看了小说。这遍重读让我明白了我最喜欢奥斯汀的一点是,角色信息有限,行动也被社会习俗限制,她们根据一些原则来判断和行事。我最喜欢的是劝导的 Anne 和理智与情感里的 Elinor。Elinor 遇到了 Edward 和 Lucy 订婚的消息,而 Anne 也看着 Wentworth 追求 Louisa,她们都对对方做出了支持。我并不觉得她们压抑自己的感情。在她们做判断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们的感情和理解。现在的我们囿于社会习俗的方面很不一样了,但是限制永远都有,我想想自己的经历,其实经常会需要问自己原则是什么。想想书里的别的人物,有的是任由 vanity 指导自己行事,有的则感情用事。而根据原则行事的主人公给每个人物 allowance。想想现实生活中我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很大的。

另一方面,这一遍看的时候不禁想到,为什么 Wentworth 八年可以赚很多钱让人刮目相看。实际上两次订婚的不同结果,可以看作是旧地主阶级和新兴阶级地位的变化。奥斯汀的时期是拿破仑战争和殖民主义扩张时期。这段历史我所知很模糊,对英国海军在其中的参与更是非常不清楚。书里有说 Admiral Croft 去过东印度和西印度什么的。至于 Wentworth 去了哪里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回头去看了他们在 Musgrave 家聊天的那段,只提到他要去直布罗陀,还有说他捕获了法国的船只。至于这些是战舰还是别的(?商船?)我就不太清楚了。去年猛看克伦威尔传记的时候有看到当时英国海军的上位,他们会去打西班牙从美洲回欧洲的船,打打敌人顺便抢夺对方在新大陆搜刮来 的财富。我的感想就是,殖民主义渗透世界的方方面面,看奥斯汀小说也能感受到。

严格来说,cancel culture 要做得彻底的话,奥斯汀也要被 cancel。奥威尔的父为鸦片公司工作,作为中国人也要 cancel 他。

bookmark_borderKenobi series

这个剧本在我看来不值得我认真地批评。

这部剧的作用是,我看了以后极不满足,于是这几个星期把义军动画全部重看了一遍(每周看完 Obi-Wan 就得看点义军补补身子)。跟朋友聊后得知还可以看游戏剧情满足一下。我看了将近5小时的 Jedi Fallen Order 视频,还看了一个一小时的 Battlefront II 的剧情视频。果然游戏剧情可能迪斯尼管得少,终于是正常的剧情了。

另一个结果是我这几周花了不少精力写了一个文,我的意图是想要保存一下本来我心目中隐居时期的 Obi-Wan。我发现这个时间点很难写,因为必须脑补10年的空白。显然剧的作者并没有怎么脑补,他们只是想写带娃的剧情,然而他们还只想带10岁的 Leia,所以放在了这个时间点。这个文出于这个目的写,我自己感觉没有写 Ezra 那个文时候那么 spontaneous,这是因为那篇里我很清楚我想要表达的是绝地的作用是为他人付出,所以整篇文章慢慢达到那个结论给我感觉很舒畅。这里其实我有抽象地想过 Obi-Wan 要表达什么,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可以写成 Obi-Wan 这个时期的。我想要表达的就是 stoicism. 但是要用故事来表达太难了,我做不好。

关于剧本身我懒得分析了。下面是我一边看一边记录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懒得记录。尴尬至极很煎熬。

EP1

Prolonged flashback – I don’t like.

1) no memory of TCW because it’s live action.

2) Flashbacks should be brief.

送玩具…(配件)不是晚上要锁门的吗?

Nari – should we discuss? How about when Ezra found Obi-wan? Nari is like Kanan. Can you forgive Obi-Wan if he let Kanan be hanged?

Do you have to highlight Obi-wan 重男轻女?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 Ben. 我想象中他在 Tatooine 假装是个老疯子在那里生活,顺便守护 Luke。Owen 不想让 Luke 参与 Jedi 的事情,但是他无法拒绝 Ben,因为 Ben 以各种正常的借口存在在 Tatooine,很少去干涉他们,只在暗地里守护。

我还不喜欢他们请 John Williams 写了 Obi-Wan 主题,请了另一个作曲 adapt 这个主题,然后作曲是另一个作曲家。什么情况?

EP2

我要自己写一写我心目中在 Tatooine 守护 Luke 的 Obi-Wan.

EP3

OK so this might not the same Grand Inquisitor. Why the same species?

Haha that’s not how the force works.

NED-B – I like.

Vader 登场太弱了。想起了 Lucas 当年让他出现在 Tantive V 上:I’ll have some scary music.

第三集不忍卒看。这不是 Obi-Wan. Leia 都10岁了,Obi-Wan 修炼的日子已经过半了,水平反而倒退了。

EP4

和动画相比,Inquisitor 真的没有魅力啊。我可以想象 7th sister 诱惑你。相比之下 Reva 平淡如水。

Leia 知道 Obi-Wan 真名吗?Inquisitor 说 Obi-Wan is dead.

坐 Tala 的飞船,无聊原力移动物体。。一瞬间想到 attack of clones 里面 Anakin 说,要是老王看到他原力给 Pademe 拿水果会骂他(

Tala 的塑造感觉很不可信。

Lola the tracker is clever.

审问 Leia 感觉好假啊。她第一次到那边,而且她到的那个地方 Reva 已经摸到了,还有什么要审问的?

那个 tomb 是标本室吧。Youngling 还要戴头盔,生怕观众看不出来?想起义军里 Luminara 的 “标本” 设计就很合理(没有穿着绝地袍子)。

EP5

Hayden looks old – I didn’t thought it possible. But when you are used to see him as a 20 year old, you notice it when he’s 40 years old.

I thought the Path protects force sensitives, are they force sensitives?

The lightsabers… either Jedi died or they left them here??

气氛真的很差,大家一点也没有在忙在努力的样子。互相之间也很不信任的样子(Haj和Roken的对话)。

天啊,光剑可以砍门啊。。比轰炸有效多了,一定要隔门谈心以后用。

Vader 和 Reva 的打戏挺合适的(一开始他没有用光剑)。

掉通讯器太明显了。老王太没有数据安全意识了。

EP6

一开始大家不想要老王下车一点说服力也没有。说抢修 hyperdrive 也没看到人在修,Roken 每次给镜头都根本看不出来他在修或者叫人修。想要他有(如台词里的)领袖风范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Vader 要单挑 Obi-Wan,那么 destroyer 可以继续追踪那帮难民咯?结果剧里一点也没交待,编剧根本不关心他们写出来的次要人物。

最后架势是 Owen 和 Obi-Wan 要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Owen 叫住了 Obi-Wan。我想,他不会要说 MTFBWY 吧?有点尴尬但还可以。没想到他说的是, wanna meet him? 忽然给我感觉把孩子物化了。这是我的猴子,我允许给你参观一下 / 这是我们楼的头牌,跟她讲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的,看得起你。

给 Obi-Wan 洗白:我没骗 Luke,Vader 自己承认杀死了 Anakin 的。

bookmark_borderHomage to Catalonia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这次 lockdown 生活对 mental state 影响还是挺大的。这几个月没怎么看书,也写不出来博客。Homage to Catalonia 这本书,看完已经挺久了。随便写写。

一个想法是和以前看 Coming up for Air 的感想一样,被奥威尔这样的记录者记录,让我觉得他不能到所有的时代所有的地点去记录好可惜。想要抵御法西斯,就想办法当兵上前线,也是他一贯的低姿态的做法。

我一向不喜欢说,“某某事件让奥威尔最终写出了《一九八四》”这样的话。但是看起来,他所在的部队被左派政府打成法西斯支持者,这个经历肯定让他对左派政府对宣传欺骗有很深的体会。看完书后在网上到处看,发现了这篇卫报文章 George Orwell’s Spanish civil war memoir is a classic, but is it bad history? ,里面说后来奥威尔的书信里承认当时为了 counter 西方左派的误报道,他对 POUM 的问题有所略过。书里面批评西方左右媒体曲解臆断的时候,有一个脚注说他觉得卫报是例外。他应该会高兴知道卫报到现在都是最有良心的媒体。

看完这段经历,印象最深的肯定是当时西班牙政府的主要党派 PSUC 对 POUM 的肃清。但之前他在前线经历的人人平等的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说,很多人觉得等级观念不严明的军队,无法有效。但这其实是不太对的。他自己的经历是,部队推行命令和军纪不是首先基于“无条件服从命令链”原则,而是基于 comrade 共同目标,所有人目标一致的时候其实是有效的。一般军队把人训练成 automaton 也是需要时间的资源投入的(我在想,一般军队需要这样,是因为把目标说清楚不会得到人们一致的支持)。他说这段的时候我不得不想到克伦威尔说的“我宁愿要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并且热爱这个目标的平民,也不要一个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绅士的人”。

我在看他回巴塞罗那休假,然后爆发 PSUC 和 POUM 冲突的那段的时候,正好是上海封城感觉无止境的时候。书上描述的城市停摆的样子竟然这么熟悉。里面有个细节是,当时一度大家传言说这场冲突要结束了,但是奥威尔看着街上自从冲突开始时司机弃车而逃之后一直停着的公交车就觉得还没完。我记得我在电话里让我妈不要那么乐观的时候说的也是:等到公交地铁恢复了我才相信有转变了。

一开始我觉得很难理解 PSUC 和 POUM 的区别和冲突(另外还有 Anarchist)。奥威尔一开始也是随便加入的。然后他解释了一下,基本上是这样的:PSUC 是和第N国际挂钩的共产党,POUM 是独立共产党,Anarchist 和他们一起组成了政府,要反对 Franco 的法西斯军阀。POUM 是其中规模最小的,主要仅在 Catalonia 地区。这里需要 mental gymnastics 一下,正统共产党 PSUC 是保守势力。他们的支持者是苏联。苏联不让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POUM 和 Anarchists 比较倾向想要的)。苏联提出的表面上的理论是,西班牙这个时候必须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直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会导致失败。实际上,苏联当时和法国结盟,(为了法国的稳定?)法国的邻国不能陷入革命。而西方的媒体,右派把战争描绘成 Franco 抵御捣毁教堂和资产的疯狂的 the reds,左派则觉得否认有革命是帮助西班牙政府。对于战场上的奥威尔来说,一切都很荒谬。

另外想说的是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一点:这个回忆录里面经常要提到作者的妻子。我觉得比较正常的做法是在第一次提到的时候说一下,Eileen, my wife, … 后面就直接叫 Eileen。但是这个书里面出现了无数个 my wife,没有出现她的名字。这种用法让我感觉很不舒服。这是奥威尔的语言第一次让我觉得有意见。(我打开这本书是为了治我最近看不了书的毛病的,奥威尔的文字一直最能吸引我读。)

对奥威尔来说,他一开始抱怨的是西方的媒体左派和右派都在歪曲。他支持社会主义倾向的西班牙政府,志愿跨国参军,然而最后却经历了一场迫害。我相信他一直还是支持社会主义的,他反对的也许可以简化说是斯大林主义。也许有一天世界会变成社会主义主导,如果如此的话,希望未来的人不要忘记一开始号称是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不论文化上是欧洲文化的西班牙,还是自有一套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中国,都充满了迫害、歪曲、欺骗,和残忍。这一定有点什么道理在里面,不是什么巧合。去年我看书看到欧洲历史上的争论都会说到宗教,theology 是他们思考和辩论的手段,宗教常常是他们的目标。我们的时代的 equivalent 是政治体制 ideology。也许和宗教之争没有什么区别。(我想要时间穿越到三百年后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争,也许就会像我们现在看欧洲的宗教改革之争一样。)

bookmark_borderThe Piano

怎样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作品,在如今对我而言是个重要的主题。所以我打开了这个我以前最喜欢的电影,想看看如今我世界观改变很多以后,它有没有需要我迁就的地方。没想到重看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前的缺陷。在我自己思想觉悟的道路上,这部电影一直在前方,等待我跟上。

我去年最大的感悟是 bell hooks 说的,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ic patriarchy 是一个整体。在理解这一点之前,我都没有看出我最喜欢的电影里已经有这个意思了。我不知道 Jane Campion 写作的时候知不知道这个理论,还是自然而然的创作中得到了这些:影片中的女主离开的丈夫是一个 patriarch,一个殖民者,从事买卖土地然后耕作的资本主义者;他看见 Ada 的第一刻,就在评价她的价值 “she’s stunted”。而影片中的情人,跟着前者来到海滩看见新娘的第一印象是 “she looks tired”;Baines 是游离于这个白人至上殖民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中边缘的人物:他和毛利人关系比较好,会说他们的语言,脸上有他们的纹身。作者似乎在说,前者没法真正地爱。我觉得 bell hooks 肯定很赞同的。Campion 完全可以把情人写成另一个白人殖民者,也许和 Steward 差不多,但是是更温柔的情人。但是她没有,Baines 一定要是一个以白人殖民资本主义父权社会标准看来比较失败的人,和象征高级文明的钢琴相比,他是那么粗鄙。他之所以还是当地社会里受尊重的一个成员,似乎主要是因为他毕竟是白人。

然而我本来看这部电影的眼光是多么错误,当时觉得 Steward 是比较好的丈夫了,被电影的氛围打动所以支持女主离开他,如果别人无法被打动我会很理解。现在经过了 #MeToo 理解了父权对女人的压迫后,我对自己前述的想法愧疚。这位丈夫开头没有尊重她最大的愿望,把钢琴留在海滩上,后续把钢琴卖掉换了土地,后来有做出强奸的企图。对他来说 Ada 只是一个妻子,不是一个人。他 “还算比较好” 的前提是女人要当女人,当他家中的一部分。电影里最终断送 Ada 和他的关系的不是强奸企图,而是后续的血腥暴力。在更好的世界里,我们不应该等到暴力发生。(现实是暴力发生后还是纵容暴力。)

当年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我不需要为女主开脱,即使她的婚姻本来就不是她的选择(电影的开头可以看到她来自苏格兰,而作为一个六岁开始弹钢琴的女孩子,家境应该是挺好的,她被父亲嫁给新西兰人,应该是因为她有一个非婚生女儿)。但是当年没觉悟如我,看到 Baines 的自白不能不为所动:我吃不好睡不好,你让我痛苦,所以如果你对我没有感情,就走吧。说明虽然我那么无知,看到了好东西还是知道的。

bookmark_border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Ellen Meiksins Wood #简要记录

我觉得我们确实很需要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即使不对也可以开阔思路。我上一本看的书是 The Road to Wigan Pier,没想到这本书正好符合那本书里说社会主义者写的书文字都很难看的批评。我觉得这本书的语言抽象到简直空洞,句子长到一望无际,结构也有重复的嫌疑。为了不白看这本书,好几章我是看完一小节记录一下这一小节的意思这样看下来的。

说完以上,下面记录一下我认为这本书说的内容。

我们常常有个 assumption,认为资本主义是原始人以物易物的本能的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本书试图给我们指出资本主义和以物易物并不是等价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就可以有能力想象它的终结。

作者说的资本主义起源于16,17世纪英格兰的乡村(具体体现在农户租赁价格是一个市场,因此逼迫农户提高 productivity)。它的特点是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是你无法 opt out 的(它是 imperative,不是 opportunity)。所有的价值都臣服于交易价值,因此人性、自然环境都抵不过资本主义的力量。它需要永远扩张。

那么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否定大家的错误的。随便列一些:

  • 错误观点:资本主义来自城市。驳斥理由:比如荷兰黄金时期的城市化也很高。他们的农业无法支持高比例的城镇人口,所以主要靠粮食进口。英格兰则是本土农业支持了高比例的城镇人口,同时还能出口粮食。因为资本主义机制在英格兰农村先开始了。
  • 发达的贸易不一定会导致资本主义。比如东方,比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比如黄金时期的荷兰。
  • 欧洲封建时期末期产生的结果也是丰富多样的,只有英格兰达到了资本主义。对比英格兰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法国发展出的是 absolutism。法国大革命中 bourgeois 争取的,是在国家机器中得到上位的路径。
  • 作者指出洛克的所有权的问题。洛克说我的劳动加入到这个土地里,它就该属于我。一方面他的例子里很明显还有他的仆人。另一方面这后来是殖民美洲对待印第安人的理由。

资本主义是有很严重的问题。用 “self sustaining growth”、”market imperative” 来指出它的独特之处是很有帮助。但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可以辩论说资本主义代替了的是更坏的 coercive power。这本书上也说了,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剥削阶级用的是经济以外的手段:军事的、法律的、习俗的等等。我是不愿意回到资本主义还没出现的时期去的(虽然对自然会更好)。至于作者提倡什么,只提到一句话,是书的最后一句话,说 alternative 是社会主义。我不禁想,也许更关键的是人类必须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天性,当经济力量和君王力量分离后,渐渐地,压迫这件事转移到了经济巨头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全部都很快显现出国家压迫,很容易理解受到过这种压迫的人觉得是倒退到王权压迫的时代(因为这就是我们)。我想看看欧美的左派有什么方案能让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的可怕毛病得到控制,这种书到底有没有?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本书说的资本主义的起源正是我比较熟悉的英格兰十七世纪。我很想知道我喜欢的作者(在这方面知识更多)有多同意。我在看英格兰革命的书的时候的确看到比如他们讨论投票权范围的时候有提到 free holder, copy holder 这样的人。这本书特别指出土地租户的关系是第一个关键的市场关系,但是却并没有提到历史细节,因此论证在我看来很空洞。

另外,这种把资本主义归因于英格兰也给我感觉很奇怪。如果你喜欢资本主义,那么多亏了英格兰,如果你批评资本主义,那么都怪英格兰?如果在英格兰没有产生市场竞争关系的,别的地方会产生吗?如果会,则是作者批评的 “资本主义是大势所趋” 思路。也许作者会同意这样的思路: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癌症,人类社会存在久了,总有个地方会出现癌,然后它就势如破竹扩散到全人类了。

我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很矛盾的。一方面,我一直意识到资本主义的问题。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就想,大家并没有失去工作的意愿,还是愿意生产的,然而经济就不好了,大家都没钱了,这太荒谬了。后来我意识到大家喜欢用一次性筷子是因为经济上可行有效,我只能不去只提供一次性筷子的店,作用微乎其微。再后来是喜欢 H2G2 里 Frogstar B 的劣质鞋子,超过一个临界点,这个星球只能生产鞋子,最后经济崩溃,星球荒芜。现在,看英格兰革命,对殖民主义思考等等,都让我不再把资本主义当作理所当然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的物质生活几乎都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想到如果哪天取消了资本主义,我必须去什么国企工作,剥削我的只有官僚主义,只能买国家控制下的东西……没有资本主义我肯定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