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道林·格雷的画像

简单说说感想。

这个小说其实有点科幻。这种科幻的做法和我心目中最好的科幻是一样的。

不过小说的主题却不科幻。但是,到头来科幻、艺术,感情、聪明才智,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在读书会交流的时候,Aileen说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Dorian Gray是作者Oscar Wilde希望成为的人,Lord Henry是大家以为他是的人,画家Basil是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很赞赏用小说来实现Dorian Gray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不是所有人,被Lord Henry激起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之后,都能像Dorian Gray那样勇敢追求的。在这一点上我对这个人物的评价非常高。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呢?我们讨论的时候似乎认为是因为那幅画像替代他承担了做坏事的cost,使他可以为所欲为。我现在仔细想了想,觉得是不完全的。在他发现画像出现了可憎的变化之后,他想要弥补的。悲剧出现在他失去弥补的机会那一刻。

这里其实又牵扯到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感情/情绪,应该任其发展,还是要用义务责任来约束。Dorian Gray追求的,无非是体验sensation。而他的体验,并不是一般而言大家对追求sensation的理解,纵欲什么的。我对前面这个问题的想法是:感情不能任由其自己发展,没有思考的感情,再纯洁再“高尚”,也是低级和肤浅的;而没有感情基础的纯粹约束,也是低级肤浅的。我的追求是不是要天人合一呀?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用复杂邪恶的思想去毒害无辜的年轻人?我只想说,那是一种挑战。和任何挑战一样,如果越过去了,就超越了之前的自己。如果你指着一个人说,不该告诉他这些事情,就等于断定他配不上被这样挑战。如果那个人是个弱势的儿童,那么情有可原。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成年人,那么说“我不能毒害你”,我觉得是patronising的。

好欣赏作者创造出这样一个作品。它的独特、容易误解(好吧,我自以为读懂了),都是一种勇敢的艺术态度。我们还谈到一个问题:艺术家有时候会人品不够好(并不特指王尔德,我对他的生平不太了解),给他的亲人带来痛苦。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人品不好,那么他还能写出好的作品吗?你还能喜欢他的作品吗?我的想法是,每个人是什么样的,都有他自己的原因,旁人很难体会。如果你真的对他的作品动了心,那么不妨以作品为切入点,试着去了解作家吧。很有可能会发现,他的乖张是有更痛苦的原因的。

===另:之前有个电影,Ben Barnes演的,读完原著来想,根本不能看^^b

===再另:我觉得自己如今读书效率好低。我正在丧失Dorian Gray追求的那种体验sensation的能力。所有的想法,都是理智拼命拖出来的。所以说理智跟上感情的节拍、不断check和refine感情,其实也是一种双保险:)

bookmark_border解毒清高的心

Viktor E. Frankl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我最近还是很混乱,于是又是一篇意识流读后感……

本文标题用了和Jill的谈话用到的词。

这本书很薄,写前言的人说,他很喜欢这本书,有时候会坐下来一口气读完。我最近还是很混乱,心情有点agitated,所以断断续续读了两星期才读完orz。这是一本德文翻成英文的书,我感觉英文不太符合我的习惯(找借口了啊我)。会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读了花姐的评论。会有机会读是因为折雨JJ买了。所以朋友很重要:)

简要介绍: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本人又是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这个经历帮助了他的心理学研究,本书的前半是集中营囚徒的描述和心理分析,后半是作者提出的心理学理论logotherapy的描述。Logotherapy的意思似乎是,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正式开始意识流。

个人自由的哲学,是让人兴奋的。但是个人有多少自由呢?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自由就是叔本华的那句话:“人可以做想要做的,但不能要想要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这本书里说的:人和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最底线的地方是self determine的。即使是在纳粹集中营里那样的一无所有、没有希望、高压残酷管制的状态下,人还是有选择如何对待和承受这种情况的自由。读到这里,我觉得作者实在胸襟太高了……另外我也觉得这和我认为的个人自由是一致的。

Logotherapy还帮助解毒浮躁的现代社会。如果你过得不开心又找不到原因,求助于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医生,他会帮你分析你不开心的是由于小时候的某个阴影之类的原因……但logotherapy会告诉你,不必那么在意是否开心。这和我最近的另一个想法是很符合的,即简朴,甚至困惑、矛盾、痛苦对于身心都是有好处的。任何的困难都只是给你克服它的一个机会。作者说,他不相信“内心和谐”应该是一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状态。我读到这个地方,几乎拍起了桌子:完完全全同意这种说法啊!

这本书的另一个说法,我也非常感动,就是:外界的暴力可以剥夺你的一切,唯一不能剥夺的,是你的经历,你的想法,和你决定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所有事情的自由。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有很多困难。读了这本书,我几乎要认为,有各种困难的人是幸运的了。这种观点很容易导向清教徒的那种吃苦主义,而我当然是完全不赞成吃不必要的苦的。不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到的一个词是Stoicism。一来因为以前读到过但一直没有太明白这个思想派系到底是什么主张。遇到外界的灾难(比如totalism,本来想到我们在走向totalism我就觉得绝望,觉得为何这么倒霉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到底应该stoic地隐忍,还是鱼死网破地破裂。这本书让我觉得,隐忍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Logotherapy的根本主张,是当认识到人的意义,很多困难就可以忍受了。人的意义,可以是一种创造、建造和成就,也可以是一段经历,一种感情。在集中营里,作者意识到,人的意义还可以是痛苦。老实说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很隔膜的感觉。痛苦是一种体验,也许会给我带来精神上的净化,但我很难把痛苦当作自己的成就和意义。也许我阅历不够吧。

和花姐不一样的是,我觉得更喜欢后半部分讲心理学理论的部分。

从花姐的评论中,我以为这本书能够帮助迷茫的人找到人生的意义。我相信一个人活不活对于世界来说基本是无意义的。在这种想法下我也不是很消极。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不是寻找意义的受众。

总之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它的价值观和我有点不一样,但是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是我现在好混乱所以没有更深的体会。所以这本书以后一定要重读~

bookmark_borderT is for Television以及the second coming

最近我人很混乱所以就混乱地记录一下吧。不能因为混乱就放弃。

======RTD的传记T is for Television
感谢DM借书给我看。这本书一大半在讲我不怎么熟悉的事情,所以我看得没有全明白。比较惊讶RTD的爸爸名字叫Vivian。我差点以为他们是一个Lesbian家庭。

RTD对自己的career很aware,在Doctor Who上面疯狂了好多年之后他能毅然决然地离开,and leave with all good will,也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识很深刻。对他来说DW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章而已。但是我看来他之前的作品的描述,实在是觉得,这个人啊,就是一直准备着得要写DW的,he was meant to bring back DW. 他的作品一直有超自然现象的元素。即使是在BBC最热衷于现实题材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想要写完全的现实题材。即使是suppose现实题材的QAF,也有超自然的元素在里面。

我印象很深的另一点,是他的合作的工作态度与他的创作力的神奇结合。(这也是我读The Writer’s Tale的最深刻的印象。)T for TV的后面有一段RTD自己说的:有些作家觉得自己entitled to那些不检点的behavior:喝醉酒、不按时交稿、对人无礼什么的,因为他们在being creative。但RTD认为那些不professional。他还认为作家应该一直和世界有接触。这也是我对艺术的看法。当然你可以说,有管理的创作不是最高级的创作,我也不想反对那种说法。我只想说RTD的这种态度我最同意。

我现在号称喜欢古典音乐。于是有人问我是不是看不起流行音乐。我本能地回答不是。我想我的回答一部分是因为怕被认为是snob。T for TV里面竟然有一段,是某个和RTD一起工作过的人(具体是谁我忘了)说,RTD很了不起,而他很高兴这么有才华的人选择了“流行音乐”。我似乎隐隐约约看到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P

关于Doctor Who的那些篇章我读得比较有感受。一开始作者speculate了一些明确表示是DW粉的英国编剧。我觉得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做得和RTD一样成功。当然我是一个很片面的判断者。不过书中也有一个别的作者这样说。

我觉得RTD的DW剧本的另一个优点,可以体现在书中对一个人的采访中(好像是Phil Collinson),他说,看到剧本后,如果有人问他剧本中没有体现出来的背景或细节问题,总是能发现RTD已经考虑过了。RTD生产剧本的过程,是一个产出率极低的过程。我们看到的剧本只是冰山一角。他的脑子里发生的多很多……

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对CE的爱又回来了。最近在朋友的影响下稍稍关注了一些CE的事情,我觉得他不管什么情况下,都那么thoughtful!书中还有一段采访CE,他说他演Doctor有一个现实的role model——就是RTD本人。我竟然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啊!!!现在想想可能9th doctor就是RTD和CE的结合,而10是RTD和DT的结合。虽然这样说出来觉得很明显,但我还是觉得这是多么奇妙的过程啊!

=====The Second Coming
剧透注意:
今天在比较嘈杂的情况下看了这部作品,我对宗教典故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对这部作品我有两个比较大的不满。第一是我希望在主角发现自己就是上帝的儿子,而the second coming正在发生的之前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他一些。第二完全是由于我自己的期望造成的。我也不知为何今天看到这部片的最后,RTD正正好好voice了我自己的看法,竟然觉得有点失望:)我本来期待RTD能给我醍醐灌顶一下的,但是……好吧也许我的世界观和他的太相像了(自大了吧……)

我早就从逻辑上想通了“上帝是好坏的定义”的荒谬。从情感上,我也非常赞成每个人要自己承担责任。religion向我们承诺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今生不够美好,起码有after life来纠正。无神论并不向世界承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我们应该接受它,那是因为我们是有责任的成年人。

另外就是觉得这部片……很多细节让人容易穿越到Doctor Who去……

bookmark_border《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读后感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投入地回顾过WXB了。这些年来,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改变了很多。对WXB的理解也有很多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在我心里完成的。曾想向我们的读书会推荐WXB的杂文,但是我的态度不是很坚决。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明事理的人,杂文的内容显得太简单了。这一点在WXB的文中也预见到了:“艺术和科学是永恒的,我此时此地说的像疯话一样。然而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本正经的。”

初读WXB的杂文,我还是个小孩子。对他的文章,我是一点一点明白的。如今觉得他说的很多道理,都是文明人的基本常识。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文章透露着宽容和调皮幽默的结合。这本书的开头是李银河写的一段文,她在估计如今喜爱WXB的年轻人,喜爱的究竟是哪个方面?读到这里我放下书在心里找了一下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这种kindness和调皮幽默的结合。在草稿纸上记下这一点之后,我忽然明白,这和我喜爱DNA是差不多的……前两年读了《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之后,我似乎豁然明白了WXB对艺术的定义。从那时起,WXB在我心中从一个启迪人的智慧导师,转变成了艺术家。事实上这也是他希望成为的角色吧。对他来说,出来发表观点,只是出于一种对年轻人的责任感。

曾经读到过这个意思的音乐评论:对于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经典大师,人们会觉得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从而定下心来对他们的了解就变少了。如今有很多人崇拜WXB,我想,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是因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一些方面非常同意或赞叹,然后自诩为“门下走狗”。我想说,对于任何一个人的理解,都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囿于解读者自己的能力,理解并非全面。更何况是对于一位艺术家这样丰富的灵魂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讲,WXB也在成为经典。成为经典的同时,就容易发生被简化理解的事情。

回来说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更细节地了解了WXB的生平经历,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我比较感慨的是下面几点:

所有人都说他是大好人。他却说自己小时候很容易愤怒。这一点很得我心:愤怒是一个人的intergrity。而智慧却启人宽容。我自己就是这条路上走下来的。现在看到WXB比我想的似乎更贴合这条路,觉得很高兴。(得了吧,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阴暗……)

第二个感慨说关于李银河的。我一直跟着她的博客,她的关注点是性。我对她的意见基本同意,但是总觉得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更紧急需要关注的问题,她却不太涉足,我一直有点阴暗地怀疑她被“和谐”过。我现在仍然觉得要解决她关注的一些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制造普遍宽容的气氛,像她这样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她也有了一些了解,她让我很感动,以至于我自己的阴暗想法让我很羞愧。

认识到WXB的了不起这件事并不太难,我也可以做到。但是有勇气在实际生活中,全力付出去支持一个未出名的作家,这是很伟大的。书中有一篇文章是李银河的妈妈写的。她觉得自己女儿付出太多了:先嫁入一个被政治斗争的人家;后来去美国她有奖学金而他没有,她不让他打工,坚持和他分享奖学金,自己打工,为了他的学业和创作;回国后,后来她还坚决支持他辞职专事写作。李妈妈觉得,如果她对他付出少一些,她自己的事业可能会取得更多成就。这些付出,在worldly的眼光中,都是很大的。而在精神方面,前面提到他孩子时期的容易愤怒,我可以想象她也是给他感动、带出他的宽容的重要原因。

除了丈母娘的那篇,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弟弟王晨光的一篇。这一篇写了几件很小的事情。后来,弟弟形成了认同与人为善的思想。外甥姚勇的那一篇,看到WXB那么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一员,让我觉得很温暖。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影响。

最后的一篇是大学同学刘晓阳的。WXB自己说,初入大学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刘晓阳的文中就能看出来。“地久天长”这样美好的词,我小时候便感动过、使用过。然而由于没有深刻的体验来充实,它们被用来指代虚伪,在我心里都烂掉了……随着了解WXB,那些原始的、强烈而美好的感情,又能体验到了……

bookmark_border布鲁克林有棵树

因为以前花姐推荐过南桥的博客,我就一直订阅着,所以知道南桥翻译了这本书。这是一部一个女孩成长的小说。成长主题我一直很喜欢,所以很想读一下。

读前半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类似于前一阵读的《东京塔》。作为半自传体小说,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1900年,世纪之交的纽约布鲁克林,不是我熟悉的背景。不过作者的描述很有感染力,因此那个环境也在我的印象中栩栩如生起来了。

和《东京塔》在我身上引起的感动不一样,这一次的感动丝毫没有压迫感和逃离的愿望,好几个地方引起我的感情,让我想要完全拥抱这些感情,好好大哭一场。

===下有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穷苦的第二、三代美国移民的故事。主人公是11岁的女孩弗兰西·诺兰。和我之前非常喜欢的女孩为主角的成长小说《成年仪式》一样,弗兰西的故事最后也没有结束或者安定下来的感觉,而是一种生活在继续的感觉。而女孩长成女人、结婚生子的部分,则由弗兰西的妈妈凯蒂的故事填补了。弗兰西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两家人,都是从欧洲移民到美国来的,这片自由的土地给无知又没有受过教育的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弗兰西家里虽然极度的穷困,也出过不少丢脸的事情,弗兰西的爸爸约翰尼还是个酒鬼,但是他们按照自己内心能够接受的方式活下来了。小说里有一次,凯蒂看到社区酒吧老板家虽然比自己家富裕得多,但是他的几个孩子放任不管,肮脏不堪。相比之下,自己的两个孩子衣着简陋,但很干净,整齐的头发很漂亮。她明白了虽然自己那么辛苦,但是自己比他们幸福。

小说里约翰尼的去世让我大为震惊。小说的一开始就说到,认识诺兰家的人都说,凯蒂这样美丽的女子,嫁给因为酗酒而无法正常工作来养家糊口的约翰尼真是命苦。但是弗兰西却非常爱爸爸。小说写了凯蒂和约翰尼相识到结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轻率,处处透露着他们的年轻无知。婚后凯蒂发现自己必须当清洁工养家,而约翰尼觉得生活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于是开始酗酒,同时又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感到难过。他是个无知的青年,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爸爸。但是他又是充满爱的情人和父亲。这让这个角色充满张力。无知和不负责任从来就是我讨厌的品质。但是小说却能把这样一个角色写得让我着迷。的确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缺点。

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缺点。可是诺兰家和罗姆利家的所有人(外公托马斯·罗姆利除外)都有让人喜爱的地方。主要的几个人物凯蒂、约翰尼和弗兰西则更加让人喜爱。

让我们按照本心,真诚地活着吧!

bookmark_borderEmma…以及我终于读完了所有六本书~

Emma和Jane Austen其它小说的女主人公不一样,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Jane Austen的目的似乎是,在一个最好的环境里放松地写一个最好的女主角的故事。Emma的性格,接近于Elizebath Bennet,聪明活泼。从小就是家里最有主见的一个成员,因此她的性格有一点独断。她爱好match making,我感觉这是不是也是Jane Austen自己的爱好?这本小说里的主要的婚龄人物有三男三女,男女搭配数学上有九种组合,其中除了一对组合没有被探索过之外,另外八种组合都以各种形式存在过。

Emma本人那种很有主见的性格,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我有对她的观点非常喜欢的时候。比如说,Harriet问她为什么没有嫁人,她的回答是,她不需要嫁人。因为她很清楚地看到,穷人家的女孩子嫁人,是为了生活有保障,而她自己,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人家的女主人了,不需要财产。她预料一下,她嫁不嫁,到老了以后生活消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想看书可以看书,想画画可以画画,想弹琴就弹弹琴。不结婚没有儿女是失去了一桩幸福,但是儿女带来的不仅是幸福,也有很多烦心事和麻烦事,况且她可以从姐姐的儿女中得到后代的抚慰……

可是另一方面,她的主见又让我觉得她有点烦人。比如她想要相信Mr. Elton对Harriet有意思,就会把所有的线索拿来理解为是他对她的爱情的蛛丝马迹,其实我读到thy ready wit的时候就觉得很明朗了Mr. Elton是在对Emma献殷勤。可是聪明的Emma却一直误会到底……

小说的后三分之一我读得很不耐烦。我发现自己对于这种有闲阶级如何打发时间的情节描述很讨厌。

之后我看了两部改编影视剧:
Emma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0967/
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因为作为迷你剧,节奏更加接近原著一些。女主角很可爱。男主角也很迷人,但表演欠缺了一点。第二男主角我也非常喜欢。第三男主角很美但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另外两位女主角(之前不是说了有三男三女吗)我感觉就和女主角差太多,不是很满意。
Emma (1996)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540/
这个版本有那个时代电影的缺点(取景不好看,视野太狭窄),也有名著改编电影有点简化的缺点。不过最大的缺点是男主角(虽然外表还是一个很帅的英伦绅士)但感觉缺了点啥……Gwyneth Paltrow扮演的女主角,和Ewan McGragor扮演的第二男主角都很不错。

=====
下面来按我的喜好排一排Jane Austen romance
其实本来想排最喜欢的男主角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其实都有点不能直接理解的感觉。
(对于没有读过书又不想剧透的同学,下面这段还是不要看了——涉及所有六本书剧透)

1.Persuasion – Anne Elliot & Henry Wentworth
这一对,是奥斯汀笔下最持久的爱情了吧。他们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不愉快,所以才显得真实。同时Captain Wentworth还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正是因为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出的冷淡增加了我对他的喜爱,因为这是感情受伤的表现啊!另外Anne表示接受不了另外的追求者,还是因为她以前能感到Wentworth的爱憎喜好,所以别人就算表面上再合适、处事再sensible,也比不过当年的Wentworth。

2.Sense and Sensibility – Elinor Dashwood & Edward Ferrars
很牢靠的一对。Elinor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

3.Northanger Abbey – Catherine Morland & Henry Tilney
很喜欢Henry Tilney(天啊其实想到的全是JJ Field的笑容)。

4.Pride and Prejudice – Elizebath Bennet & Mr. Darcy
性格互补的一对。

5.Emma – Emma Woodhouse & Mr. Knightley
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

6.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Bennet & Mr. Bingley
性格也互补。喜欢Bingley的男孩般的气息。以前一直觉得Jane不真实。

7.Sense and Sensibility – Marianne Dashwood & Colonel Brandon
布兰登是位好大叔。

8.Emma – Jane Fairfax & Frank Churchill
加这一条其实只是想表示我很喜欢Frank Churchill……

9.Mansfield Park – Fanny Price & Edmund Bertram
比较喜欢Edmund而比较讨厌Fanny。我到现在还有点觉得如果他们最终还是分别和Crawford兄妹结合了就好了……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读《黎明踏浪号》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2008-02-15: http://grclnd.ycool.com/post.2829633.html

这是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写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如今电影快要上映了(好像评价还不错)。我没有时间去重温这本书,但起码可以重温一下当时自己写的感受:

============

2-13
现在是晚上十点钟,我刚看完了《黎明踏浪号》的前十三章。如果继续向下读的话,我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以至于不仅睡觉晚,而且不能保证好好欣赏。

由于语言浅易,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没有看过中文的书中我读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书中的紧张情节其实照现在的标准非常的小儿科,但我读来却不自觉感到毛骨悚然;书中的欢笑场面,也有点stereo-type,但让我真心想笑。而且我似乎突然体会到了wxb所说的要懂得小说艺术,起码先得懂得开心。

前半部我最喜欢的情节,是新角色Pevensie家的cousin Eustace的转变。原先他只会抱怨,即使人家对他好好说话他都像憋了一股气一样。结果他经历了一个让人惊喜的转变。他的转变让我想到我自己。我不知如果我小时候就读过这本书,我会不会早就不是现在阴暗小人的样子呢?(到我这一把年纪再改性格真是累人那!)还是因为如今我正在努力摆脱阴暗小人的阴影,我 才会对这个转变这么共鸣呢?不过就像Aslan说的,没人能知道what might have been。同时我又不禁想,从LWW中的Edmund到这里的Eustace,刘老好像很懂得阴暗小孩的心理嘛,是不是他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和LWW, PC相比,这本书更具童话色彩,也更多了一点轻松和幽默,甚至还有一点荒诞。一开始我有时候会想象书中的角色是电影演员的样子(但其实,我觉得他们目前很 不符合书中的形象),但是后来我完全忘记这件事,因为沉浸到故事中去了。一方面这本书的些许荒诞,它沉稳的英国奇幻风格,让我想到Alice in Wonderland;它的荣誉、君王概念又和LotR相似;另一方面,Neil Gaiman的儿童故事受C. S. Lewis的影响也很明显了:同样的童心、荒诞与幽默,只不过后者更加现代(还添加了漫画的影响)而已。

同时,书中的一些地方仍然引起了我对宗教的思考。(它们在引起我思考的同时,并没有影响我欣赏这本书童真、幽默的一面)。当看到下面这一段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了:

Edmund问:虽然我看着你的时候,觉得应该相信你。但当我看着一个女巫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好人呢?
神秘女孩说:You can’t know. You can only believe, or not.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以前其实是一直在这样的一个选择题中选择了not to believe,并且我觉得这个选择和我阴暗小人的本性有关。其实选择哪一个,都似乎同样地没道理。

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能动摇我的宗教观。但我也明白,我会这样想是因为那是一种信仰。因此我很期盼有人能来动摇它。因为任何动摇的举动,都会要么使原来的信仰更坚固,要么找到better reason去信仰别的。我觉得,我现在似乎有理由从无神论转向不可知论。

2-15
昨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其实也正如我预料的一样,这种探索新世界的故事的结尾很难。一方面你不能让英勇的主角轻易放弃,一方面又不能让新世界太让人失望。 结尾处Alsan对自己身份所说的那番话,其实毫无疑问表面作者就是意图Aslan是他的宗教中的那位人物。而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个结局,又不免感到有点 伤感,本希望Pevensie家的孩子们和凯斯宾王子的故事不这么快就结束。但这就是儿童时期读故事的感受,我很喜欢这种不希望它结束的感觉,说明我非常 享受读之前的整个故事……

如今我不禁对刘老大感兴趣。他写出了这么可爱的故事,那种童心,那种纯真与宁静,那种美好,都是那么的难得;同时,他还几次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目前我决没有想要皈依他的基督教,但是他那种态度,显得如此真诚,比我见过的任何宣传基督教的人,都更令人起敬,更容易让人信服。

(P.S.:这套书的封面真真真好看~)

bookmark_bordermy interpretation

最近在读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每天看一篇多一点点,看完记一点点@@
不过想把今天这段贴到这里来希望有更多人看到=v=

第三篇Over-organization……
前两篇讲到人口过剩会导致极权zf。极权当然是不好的,本来以为这篇over-organization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没想到!!!!

一开始讲的是,科技使得很大的权力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成为可能的事情。这似乎是极权的另一条路(而不光是人口过剩)。这一点我很同意。(啊我觉得读书最有感触的时候,是这本书confirm了我心中一些模糊的点。)

然后说,在under developed的国家里,极权很可能表现得很明显。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则表现为少数人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控制别人的方法也很subtle,是manipulate而不是用武力来force。

美国的founding fathers之一的thomas Jefferson的理想国是由一个个self governing的个体组成的。(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一个高尚的目标呢?)但是如今的世界,never have so many been manipulated so much by so few. 读到这里我放下书倒抽一口气。

后面立刻还有更让我惊讶的!
作者立刻就开始考察这种世界里的人。他说,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有很多不适应的痛苦症状。为什么呢?
Where there are symptoms there is conflict, and conflict always indicates that the forces o life which strive for integration and happiness are still fighting.

因为这不是一本谈论个人幸福的书,不是self-help类型的书,所以读到这段非常惊讶。继而是感动。我几乎要流泪了。

bookmark_border刚读完速写感想!

在没有看前言,和后面的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的情况下,先速写一下我的感受。

以前一直不能理解1984为何能算是科幻小说——那气氛那么严肃、那内容那么沉重,太容易让我想到我周围的现实,所以很难想像是科幻小说。不过Brave New World像科幻我就比较能理解了。这两本书相比之下,1984偏向于政治,而BNW偏向于……哲学。我粗略地关心了一下,George Orwell之所以写得那么偏向于政治,其实是因为他的经历和布尔什维克有关系。那么,如果赫胥黎有哲学背景我不会觉得奇怪。小说的最后,是一段John和Controller之间的对话,那对话完全就是在探讨哲学。后来在维基上读到,连罗素当年也觉得这本书是受了自己的影响……(很期待研究一下罗素对这本书的看法啊啊)

其实我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见解,但是非常想提前宣泄一下。因为这本书最后的主题,就是我一直以来体会最深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幸福,不能靠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求。要靠一定的effort,甚至要靠痛苦。痛苦越深,才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我说这样的话,不是因为我赞成禁欲什么的,没有必要去追求刻意的痛苦。

故事的靠后的部分,三个主要人物和controller畅谈一番,主要谈论了科学、艺术和宗教。科学和艺术部分,和我的世界观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我也会那样选择,但是那种认识,是一样的。)宗教方面,我还需要细想一下。作者的意图隐藏在他的人物背后,有点看不清楚。但是如果赫胥黎是信基督教的,我也不会觉得太吃惊。John最后的隐居,和自我惩罚,折射着基督教的影子,而且我完全能感受他背后的动机。……仔细想一下,啊不,我感觉作者是不信教的。

他们在讨论各种选择的时候,的确是用着罗素的哲学:道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如果你相信一个人做某件事是degrading的,那是因为你相信他degrading from的那件事是好的。而你完全也可以采用另一套体系,这些标准的选取采用,是完全random的。而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某些事情是不好的,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受这样的观点影响了,现实中那些丝丝入扣的言传身教,和小说里的睡梦condition,其实是一样的。

我喜欢这样的哲学,因为它带来一种open mind。而我忽然发现,这其实就是那些出色的科幻小说的哲学:open mind地接受一种完全新奇的假设。(为什么我喜欢科幻和我喜欢的哲学也能套在一起?)

另外,小说中的人名也很值得玩味。(我希望在BNW Revisited中作者能够出面解读一下……)Bernard Marx,显然让人想到马克思;Lenina让人想到列宁;小说中的Ford,是不是在暗喻发明了mass production的那位福特;而Ford有时候又被说成Freud,那应该是指弗洛伊德……其他人物的名字选取也非常奇特,让我感觉似乎也有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