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读后感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投入地回顾过WXB了。这些年来,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改变了很多。对WXB的理解也有很多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在我心里完成的。曾想向我们的读书会推荐WXB的杂文,但是我的态度不是很坚决。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明事理的人,杂文的内容显得太简单了。这一点在WXB的文中也预见到了:“艺术和科学是永恒的,我此时此地说的像疯话一样。然而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本正经的。”

初读WXB的杂文,我还是个小孩子。对他的文章,我是一点一点明白的。如今觉得他说的很多道理,都是文明人的基本常识。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文章透露着宽容和调皮幽默的结合。这本书的开头是李银河写的一段文,她在估计如今喜爱WXB的年轻人,喜爱的究竟是哪个方面?读到这里我放下书在心里找了一下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这种kindness和调皮幽默的结合。在草稿纸上记下这一点之后,我忽然明白,这和我喜爱DNA是差不多的……前两年读了《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之后,我似乎豁然明白了WXB对艺术的定义。从那时起,WXB在我心中从一个启迪人的智慧导师,转变成了艺术家。事实上这也是他希望成为的角色吧。对他来说,出来发表观点,只是出于一种对年轻人的责任感。

曾经读到过这个意思的音乐评论:对于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经典大师,人们会觉得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从而定下心来对他们的了解就变少了。如今有很多人崇拜WXB,我想,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是因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一些方面非常同意或赞叹,然后自诩为“门下走狗”。我想说,对于任何一个人的理解,都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囿于解读者自己的能力,理解并非全面。更何况是对于一位艺术家这样丰富的灵魂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讲,WXB也在成为经典。成为经典的同时,就容易发生被简化理解的事情。

回来说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更细节地了解了WXB的生平经历,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我比较感慨的是下面几点:

所有人都说他是大好人。他却说自己小时候很容易愤怒。这一点很得我心:愤怒是一个人的intergrity。而智慧却启人宽容。我自己就是这条路上走下来的。现在看到WXB比我想的似乎更贴合这条路,觉得很高兴。(得了吧,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阴暗……)

第二个感慨说关于李银河的。我一直跟着她的博客,她的关注点是性。我对她的意见基本同意,但是总觉得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更紧急需要关注的问题,她却不太涉足,我一直有点阴暗地怀疑她被“和谐”过。我现在仍然觉得要解决她关注的一些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制造普遍宽容的气氛,像她这样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她也有了一些了解,她让我很感动,以至于我自己的阴暗想法让我很羞愧。

认识到WXB的了不起这件事并不太难,我也可以做到。但是有勇气在实际生活中,全力付出去支持一个未出名的作家,这是很伟大的。书中有一篇文章是李银河的妈妈写的。她觉得自己女儿付出太多了:先嫁入一个被政治斗争的人家;后来去美国她有奖学金而他没有,她不让他打工,坚持和他分享奖学金,自己打工,为了他的学业和创作;回国后,后来她还坚决支持他辞职专事写作。李妈妈觉得,如果她对他付出少一些,她自己的事业可能会取得更多成就。这些付出,在worldly的眼光中,都是很大的。而在精神方面,前面提到他孩子时期的容易愤怒,我可以想象她也是给他感动、带出他的宽容的重要原因。

除了丈母娘的那篇,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弟弟王晨光的一篇。这一篇写了几件很小的事情。后来,弟弟形成了认同与人为善的思想。外甥姚勇的那一篇,看到WXB那么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一员,让我觉得很温暖。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影响。

最后的一篇是大学同学刘晓阳的。WXB自己说,初入大学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刘晓阳的文中就能看出来。“地久天长”这样美好的词,我小时候便感动过、使用过。然而由于没有深刻的体验来充实,它们被用来指代虚伪,在我心里都烂掉了……随着了解WXB,那些原始的、强烈而美好的感情,又能体验到了……

bookmark_border布鲁克林有棵树

因为以前花姐推荐过南桥的博客,我就一直订阅着,所以知道南桥翻译了这本书。这是一部一个女孩成长的小说。成长主题我一直很喜欢,所以很想读一下。

读前半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类似于前一阵读的《东京塔》。作为半自传体小说,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1900年,世纪之交的纽约布鲁克林,不是我熟悉的背景。不过作者的描述很有感染力,因此那个环境也在我的印象中栩栩如生起来了。

和《东京塔》在我身上引起的感动不一样,这一次的感动丝毫没有压迫感和逃离的愿望,好几个地方引起我的感情,让我想要完全拥抱这些感情,好好大哭一场。

===下有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穷苦的第二、三代美国移民的故事。主人公是11岁的女孩弗兰西·诺兰。和我之前非常喜欢的女孩为主角的成长小说《成年仪式》一样,弗兰西的故事最后也没有结束或者安定下来的感觉,而是一种生活在继续的感觉。而女孩长成女人、结婚生子的部分,则由弗兰西的妈妈凯蒂的故事填补了。弗兰西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两家人,都是从欧洲移民到美国来的,这片自由的土地给无知又没有受过教育的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弗兰西家里虽然极度的穷困,也出过不少丢脸的事情,弗兰西的爸爸约翰尼还是个酒鬼,但是他们按照自己内心能够接受的方式活下来了。小说里有一次,凯蒂看到社区酒吧老板家虽然比自己家富裕得多,但是他的几个孩子放任不管,肮脏不堪。相比之下,自己的两个孩子衣着简陋,但很干净,整齐的头发很漂亮。她明白了虽然自己那么辛苦,但是自己比他们幸福。

小说里约翰尼的去世让我大为震惊。小说的一开始就说到,认识诺兰家的人都说,凯蒂这样美丽的女子,嫁给因为酗酒而无法正常工作来养家糊口的约翰尼真是命苦。但是弗兰西却非常爱爸爸。小说写了凯蒂和约翰尼相识到结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轻率,处处透露着他们的年轻无知。婚后凯蒂发现自己必须当清洁工养家,而约翰尼觉得生活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于是开始酗酒,同时又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感到难过。他是个无知的青年,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爸爸。但是他又是充满爱的情人和父亲。这让这个角色充满张力。无知和不负责任从来就是我讨厌的品质。但是小说却能把这样一个角色写得让我着迷。的确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缺点。

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缺点。可是诺兰家和罗姆利家的所有人(外公托马斯·罗姆利除外)都有让人喜爱的地方。主要的几个人物凯蒂、约翰尼和弗兰西则更加让人喜爱。

让我们按照本心,真诚地活着吧!

bookmark_borderEmma…以及我终于读完了所有六本书~

Emma和Jane Austen其它小说的女主人公不一样,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Jane Austen的目的似乎是,在一个最好的环境里放松地写一个最好的女主角的故事。Emma的性格,接近于Elizebath Bennet,聪明活泼。从小就是家里最有主见的一个成员,因此她的性格有一点独断。她爱好match making,我感觉这是不是也是Jane Austen自己的爱好?这本小说里的主要的婚龄人物有三男三女,男女搭配数学上有九种组合,其中除了一对组合没有被探索过之外,另外八种组合都以各种形式存在过。

Emma本人那种很有主见的性格,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我有对她的观点非常喜欢的时候。比如说,Harriet问她为什么没有嫁人,她的回答是,她不需要嫁人。因为她很清楚地看到,穷人家的女孩子嫁人,是为了生活有保障,而她自己,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人家的女主人了,不需要财产。她预料一下,她嫁不嫁,到老了以后生活消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想看书可以看书,想画画可以画画,想弹琴就弹弹琴。不结婚没有儿女是失去了一桩幸福,但是儿女带来的不仅是幸福,也有很多烦心事和麻烦事,况且她可以从姐姐的儿女中得到后代的抚慰……

可是另一方面,她的主见又让我觉得她有点烦人。比如她想要相信Mr. Elton对Harriet有意思,就会把所有的线索拿来理解为是他对她的爱情的蛛丝马迹,其实我读到thy ready wit的时候就觉得很明朗了Mr. Elton是在对Emma献殷勤。可是聪明的Emma却一直误会到底……

小说的后三分之一我读得很不耐烦。我发现自己对于这种有闲阶级如何打发时间的情节描述很讨厌。

之后我看了两部改编影视剧:
Emma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10967/
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因为作为迷你剧,节奏更加接近原著一些。女主角很可爱。男主角也很迷人,但表演欠缺了一点。第二男主角我也非常喜欢。第三男主角很美但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另外两位女主角(之前不是说了有三男三女吗)我感觉就和女主角差太多,不是很满意。
Emma (1996)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540/
这个版本有那个时代电影的缺点(取景不好看,视野太狭窄),也有名著改编电影有点简化的缺点。不过最大的缺点是男主角(虽然外表还是一个很帅的英伦绅士)但感觉缺了点啥……Gwyneth Paltrow扮演的女主角,和Ewan McGragor扮演的第二男主角都很不错。

=====
下面来按我的喜好排一排Jane Austen romance
其实本来想排最喜欢的男主角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其实都有点不能直接理解的感觉。
(对于没有读过书又不想剧透的同学,下面这段还是不要看了——涉及所有六本书剧透)

1.Persuasion – Anne Elliot & Henry Wentworth
这一对,是奥斯汀笔下最持久的爱情了吧。他们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不愉快,所以才显得真实。同时Captain Wentworth还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正是因为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出的冷淡增加了我对他的喜爱,因为这是感情受伤的表现啊!另外Anne表示接受不了另外的追求者,还是因为她以前能感到Wentworth的爱憎喜好,所以别人就算表面上再合适、处事再sensible,也比不过当年的Wentworth。

2.Sense and Sensibility – Elinor Dashwood & Edward Ferrars
很牢靠的一对。Elinor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

3.Northanger Abbey – Catherine Morland & Henry Tilney
很喜欢Henry Tilney(天啊其实想到的全是JJ Field的笑容)。

4.Pride and Prejudice – Elizebath Bennet & Mr. Darcy
性格互补的一对。

5.Emma – Emma Woodhouse & Mr. Knightley
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

6.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Bennet & Mr. Bingley
性格也互补。喜欢Bingley的男孩般的气息。以前一直觉得Jane不真实。

7.Sense and Sensibility – Marianne Dashwood & Colonel Brandon
布兰登是位好大叔。

8.Emma – Jane Fairfax & Frank Churchill
加这一条其实只是想表示我很喜欢Frank Churchill……

9.Mansfield Park – Fanny Price & Edmund Bertram
比较喜欢Edmund而比较讨厌Fanny。我到现在还有点觉得如果他们最终还是分别和Crawford兄妹结合了就好了……

bookmark_border[搬旧文]读《黎明踏浪号》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2008-02-15: http://grclnd.ycool.com/post.2829633.html

这是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写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如今电影快要上映了(好像评价还不错)。我没有时间去重温这本书,但起码可以重温一下当时自己写的感受:

============

2-13
现在是晚上十点钟,我刚看完了《黎明踏浪号》的前十三章。如果继续向下读的话,我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以至于不仅睡觉晚,而且不能保证好好欣赏。

由于语言浅易,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没有看过中文的书中我读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书中的紧张情节其实照现在的标准非常的小儿科,但我读来却不自觉感到毛骨悚然;书中的欢笑场面,也有点stereo-type,但让我真心想笑。而且我似乎突然体会到了wxb所说的要懂得小说艺术,起码先得懂得开心。

前半部我最喜欢的情节,是新角色Pevensie家的cousin Eustace的转变。原先他只会抱怨,即使人家对他好好说话他都像憋了一股气一样。结果他经历了一个让人惊喜的转变。他的转变让我想到我自己。我不知如果我小时候就读过这本书,我会不会早就不是现在阴暗小人的样子呢?(到我这一把年纪再改性格真是累人那!)还是因为如今我正在努力摆脱阴暗小人的阴影,我 才会对这个转变这么共鸣呢?不过就像Aslan说的,没人能知道what might have been。同时我又不禁想,从LWW中的Edmund到这里的Eustace,刘老好像很懂得阴暗小孩的心理嘛,是不是他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和LWW, PC相比,这本书更具童话色彩,也更多了一点轻松和幽默,甚至还有一点荒诞。一开始我有时候会想象书中的角色是电影演员的样子(但其实,我觉得他们目前很 不符合书中的形象),但是后来我完全忘记这件事,因为沉浸到故事中去了。一方面这本书的些许荒诞,它沉稳的英国奇幻风格,让我想到Alice in Wonderland;它的荣誉、君王概念又和LotR相似;另一方面,Neil Gaiman的儿童故事受C. S. Lewis的影响也很明显了:同样的童心、荒诞与幽默,只不过后者更加现代(还添加了漫画的影响)而已。

同时,书中的一些地方仍然引起了我对宗教的思考。(它们在引起我思考的同时,并没有影响我欣赏这本书童真、幽默的一面)。当看到下面这一段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了:

Edmund问:虽然我看着你的时候,觉得应该相信你。但当我看着一个女巫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好人呢?
神秘女孩说:You can’t know. You can only believe, or not.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以前其实是一直在这样的一个选择题中选择了not to believe,并且我觉得这个选择和我阴暗小人的本性有关。其实选择哪一个,都似乎同样地没道理。

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能动摇我的宗教观。但我也明白,我会这样想是因为那是一种信仰。因此我很期盼有人能来动摇它。因为任何动摇的举动,都会要么使原来的信仰更坚固,要么找到better reason去信仰别的。我觉得,我现在似乎有理由从无神论转向不可知论。

2-15
昨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其实也正如我预料的一样,这种探索新世界的故事的结尾很难。一方面你不能让英勇的主角轻易放弃,一方面又不能让新世界太让人失望。 结尾处Alsan对自己身份所说的那番话,其实毫无疑问表面作者就是意图Aslan是他的宗教中的那位人物。而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个结局,又不免感到有点 伤感,本希望Pevensie家的孩子们和凯斯宾王子的故事不这么快就结束。但这就是儿童时期读故事的感受,我很喜欢这种不希望它结束的感觉,说明我非常 享受读之前的整个故事……

如今我不禁对刘老大感兴趣。他写出了这么可爱的故事,那种童心,那种纯真与宁静,那种美好,都是那么的难得;同时,他还几次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目前我决没有想要皈依他的基督教,但是他那种态度,显得如此真诚,比我见过的任何宣传基督教的人,都更令人起敬,更容易让人信服。

(P.S.:这套书的封面真真真好看~)

bookmark_bordermy interpretation

最近在读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每天看一篇多一点点,看完记一点点@@
不过想把今天这段贴到这里来希望有更多人看到=v=

第三篇Over-organization……
前两篇讲到人口过剩会导致极权zf。极权当然是不好的,本来以为这篇over-organization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没想到!!!!

一开始讲的是,科技使得很大的权力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成为可能的事情。这似乎是极权的另一条路(而不光是人口过剩)。这一点我很同意。(啊我觉得读书最有感触的时候,是这本书confirm了我心中一些模糊的点。)

然后说,在under developed的国家里,极权很可能表现得很明显。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则表现为少数人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控制别人的方法也很subtle,是manipulate而不是用武力来force。

美国的founding fathers之一的thomas Jefferson的理想国是由一个个self governing的个体组成的。(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一个高尚的目标呢?)但是如今的世界,never have so many been manipulated so much by so few. 读到这里我放下书倒抽一口气。

后面立刻还有更让我惊讶的!
作者立刻就开始考察这种世界里的人。他说,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有很多不适应的痛苦症状。为什么呢?
Where there are symptoms there is conflict, and conflict always indicates that the forces o life which strive for integration and happiness are still fighting.

因为这不是一本谈论个人幸福的书,不是self-help类型的书,所以读到这段非常惊讶。继而是感动。我几乎要流泪了。

bookmark_border刚读完速写感想!

在没有看前言,和后面的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的情况下,先速写一下我的感受。

以前一直不能理解1984为何能算是科幻小说——那气氛那么严肃、那内容那么沉重,太容易让我想到我周围的现实,所以很难想像是科幻小说。不过Brave New World像科幻我就比较能理解了。这两本书相比之下,1984偏向于政治,而BNW偏向于……哲学。我粗略地关心了一下,George Orwell之所以写得那么偏向于政治,其实是因为他的经历和布尔什维克有关系。那么,如果赫胥黎有哲学背景我不会觉得奇怪。小说的最后,是一段John和Controller之间的对话,那对话完全就是在探讨哲学。后来在维基上读到,连罗素当年也觉得这本书是受了自己的影响……(很期待研究一下罗素对这本书的看法啊啊)

其实我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见解,但是非常想提前宣泄一下。因为这本书最后的主题,就是我一直以来体会最深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幸福,不能靠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求。要靠一定的effort,甚至要靠痛苦。痛苦越深,才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我说这样的话,不是因为我赞成禁欲什么的,没有必要去追求刻意的痛苦。

故事的靠后的部分,三个主要人物和controller畅谈一番,主要谈论了科学、艺术和宗教。科学和艺术部分,和我的世界观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我也会那样选择,但是那种认识,是一样的。)宗教方面,我还需要细想一下。作者的意图隐藏在他的人物背后,有点看不清楚。但是如果赫胥黎是信基督教的,我也不会觉得太吃惊。John最后的隐居,和自我惩罚,折射着基督教的影子,而且我完全能感受他背后的动机。……仔细想一下,啊不,我感觉作者是不信教的。

他们在讨论各种选择的时候,的确是用着罗素的哲学:道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如果你相信一个人做某件事是degrading的,那是因为你相信他degrading from的那件事是好的。而你完全也可以采用另一套体系,这些标准的选取采用,是完全random的。而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某些事情是不好的,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受这样的观点影响了,现实中那些丝丝入扣的言传身教,和小说里的睡梦condition,其实是一样的。

我喜欢这样的哲学,因为它带来一种open mind。而我忽然发现,这其实就是那些出色的科幻小说的哲学:open mind地接受一种完全新奇的假设。(为什么我喜欢科幻和我喜欢的哲学也能套在一起?)

另外,小说中的人名也很值得玩味。(我希望在BNW Revisited中作者能够出面解读一下……)Bernard Marx,显然让人想到马克思;Lenina让人想到列宁;小说中的Ford,是不是在暗喻发明了mass production的那位福特;而Ford有时候又被说成Freud,那应该是指弗洛伊德……其他人物的名字选取也非常奇特,让我感觉似乎也有指代。

bookmark_border2010年阅读

今年自己生活比较动乱。下面列表里读完的有18本(去年是25本也没多很多)。科幻小说6本(两个是h2g2);Jane Austen 6本;non-fiction 4本;还有两本不知如何分类的小说。

1月:
The God Delusion – Richard Dawkins

2月:
Changing Planes – Ursula Le Guin(重读英文的)
And Another Thing – Eoin Colfer

3月:
香水 – 帕·聚斯金德

4月:
The Writer’s Tale – Russell T. Davies

5月:
海伯利安 – 丹·西蒙斯
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Austen
听了一遍Stephen Fry读的H2G2第一本

6月:
Power – Bertrand Russell(没读完TT)

7月:
管风琴手记 – 马慧元(没读完TT)
Salmon of Doubt – Douglas Adams(没读完TT)
渴望生活 – 欧文·斯通
Left Hand of Darkness – Ursula Le Guin(放弃,读中文先orz)
索拉里斯星 –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8月:
Music Theory for Dummies
Northanger Abbey – Jane Austen

9月:
Mansfield Park – Jane Austen
管理沟通指南 – 玛丽·亨特
Sense and Sensibility – Jane Austen

10月:
Persuasion – Jane Austen
Hitchhicker’s Guid to the Galaxy – Dauglas Adams(重读)

11月:
东京塔 – 利利·弗兰克
Emma – Jane Austen

现在的日子是一周一周地过的,我不敢对明年的阅读提什么要求……要学会在忙碌中挤时间就是了……

bookmark_border又好看又深刻,而且让人总是挂念着的书

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5185995/index-1.html

对我来说,符合这个标准的书也许少过十本,也许多过。让我一边想一边答,答到哪里算哪里,先想起来的排在前面:

1. 银河系漫游指南 – DNA
2. 征服幸福 – 罗素
是伴随我整个十几岁时期的书,如果现在的我有什么优点,那很可能是因为这本书。
3. The Writer’s Tale – RTD
(重用一下我以前说的一句话)RTD这个死胖子,我恨不得把他的心挖出来贴在我怀里……
4. The Salmon of Doubt – DNA
虽然只是我最近正在读的书,但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是珍宝,已经可以是我最爱的书了。
5. Rite of Passage – Alexei Panshin
这是我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了。写得很流畅,读起来很入迷,内容非常贴近我的内心。
6. 我的精神家园 – WXB
回顾我到目前为止的心路历程,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转折。但是最重大的一个肯定是围绕着《我的精神家园》的。
7. 变化的位面 – Ursula Le Guin
9. In Praise of Idleness – 罗素
这本书是近两年对我世界观影响最大的书了
10. Alice in Wonderland – Lewis Carroll

下面的一些书,各自都有它们伟大的地方,但相对来说没有上面列的一些书切中我心中的某个点。

11. 悲惨世界
一部伟大的小说,很动情地洞悉了社会,也是宽容、人性的赞歌
12. Jane Austen
13. J. R. R. Tolkien和C. S. Lewis
英式风格的奇幻一直扎根在我心里
14. Arthur C. Clarke
15. Rebecca – Daphne du Maurier
16. Bill Bryson
看过几本他的游记,印象非常的深刻。手边有几本他的书一直想看下去呢(也就是说还没有看|||)。

bookmark_border妈妈

读东京塔这本书,后半部分不得不完全和我上半年妈妈重病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写那件事,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是写出来的文字都很普通,不够表达。这本书里,写到妈妈生重病,自己的世界好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感觉,作者说,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虽然会同情,但是无法想象它真的发生的时候的感觉。读到这里,我想,我和很多读者不一样,我感到过的。

今年6月24日周四晚上,我在房间里,忽然听到了爸爸的嚎叫,冲出去一看,才发现妈妈倒在地上已经无知觉了。当时的很多细节我历历在目,但是如果要描述我觉得很不忍心。当天妈妈回家的时候精神还很好,没有生病的前兆。当时我的脑筋、常识、思维全都停止了。过了几分钟我才想起来要打120。120的资源也不是很丰富,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才来。这二十分钟妈妈连呼吸都有困难。我不知应该做什么,好像喃喃地说了妈妈你要坚持一会儿,救护车马上就来了的话语,但是我想妈妈应该听不到这些话,这些话更多是在安慰我和爸爸。

救护车来了之后,送去了同仁医院,我以为就可以得到救治了。可是拍了CT之后医生说,这个病有生命危险,需要转华山医院。再一次打120,来的是同一辆车,同一批救护人员。刚才还充满希望感谢他们,和他们道别,现在立即又见面,双方都脸色阴沉。华山医院的资源也不够用,虽然我们说了病情,医生应该也懂得它的危险,但是医生不肯接纳我们。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思路,心乱如麻,只能任人摆布,医生说我们可以到附近的小医院里呆一晚上,第二天再来找他们(说的口气好像就是第二天来找他们就可以医治了,其实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想摆脱我们)。

来到了解放军455医院(好像是这个数字),当晚的值班医生见我们只是想借用一下场地(又不是不付钱= =),就说了很多尖刻的话。我连愤怒都没有力气了。想起我自己的工作,如果是负责一片数据的话,半夜里出错也会被叫起来处理。可是这人命关天的医生,却没有一个可以医治妈妈的医生值班。要愤怒的话之后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愤怒的,但是妈妈生病期间,我感到的更多的还是害怕。

那天晚上是我第一个第二天早上没有立即睡觉的通宵。妈妈身上安了仪器,被监视着,我们心情安静了一些,但是一点睡意也没有。当时我还天真地盼望着早上能到华山医院去得到救治。如果当时告诉我即使第二天的天明,也不会带来希望,那我肯定真的接受不了的。

第二天凌晨我打电话给我的两个银行卡的银行,因为在之前的慌乱中我弄丢了钱包。等到六点多的时候我打电话给老板请假。然后打电话给大阿姨。我的大阿姨曾经在一家比较大的医院做过,现在还有认识的人。我不知我想告诉她什么。她自己身体也不好,还要带现在年纪还很小的女儿。电话接通后我先问了他们有没有吃饭,妹妹有没有去上学的事情。然后尽量平静地告诉她,妈妈生病很严重,现在在xxx医院。从阿姨的声音听起来,她立刻就哭了。她急忙保证说她立即就来。

从同病房的一个家属那里得知,这时我们需要调动所有的资源用来得到医治。我决心打电话给妈妈的单位。后来证明,妈妈最后得到医治,还是多亏了妈妈单位的领导。阿姨动用她的关系,让我们进入了华东医院的急诊室。不过不论我和阿姨如何请求,负责的医生永远说,病房没有床位。妈妈的领导(某种级别的干部吧)来了之后,才忽然有了床位的。之后我们问同病房的病人,的确妈妈的床位是早上刚刚空出来的。(房间里还有一个加床,妈妈住了一阵之后才被占用)

就算到了病房,也还不能立即救治。当天是周五,正好大多数脑外科医生都去某地开大会了。妈妈的病需要的检查、医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还需要一些操作仪器的人,那些人,包括主治这种严重的病的医生,周六周日都要休息。我们只能看着妈妈的病痛和危险中,无能为力。

妈妈的病,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方面在出血过程中,会带来很严重的头痛。另一方面,它的死亡率为50%。即使医治痊愈后,也只有不到20%的人完全没有后遗症。对于我妈妈来说,想要健康几乎是不可能了。如今她仍然不能接受这件事。她仍然在辛苦地付出,觉得我上班累,一定要自己包揽家务。她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够的地方,不像《东京塔》里的妈妈,我妈妈会做出一些孩子气的事情,比如有时候会说,自己不能健康还不如死了好,还会拿自己的病来给我施加压力,逼我相亲什么的。毕竟我父母是在思想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她的朋友,也都是思想匮乏的那代人,不像《东京塔》里的老妈,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也能从儿子的正直和幸福得到欣慰。我如今最悲哀的事情是,妈妈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我热爱的事情,不会真正感到我能感到的快乐和幸福。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她。

《东京塔》里的妈妈,最后和病魔搏斗,消耗了所有的力气。但是她最后的时刻,是安详的。她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她是满足而去了。我希望我妈妈最终也能这样。我现在还有时间努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远在还没有读到妈妈生病的时候我就已经流泪过了。这本书的确是一颗强力催泪弹。但是读这样的书的时候,我感到情绪太被控制,经常非常想逃离。其实它和我的理想中的人生观是有一点不符合的。读到书的最后,妈妈最后一次住院,觉得自己可能出不来了的时候,我一边在伤感,一边在强烈向往着电影《大鱼》里快要去世的父亲。

这本书里有写到妈妈喜欢的一首诗:

只要你在那里

只要你在那里
那里就会拥有光明
只要你在那里
大家的内心就会享受安宁
但愿
我也能成为你

–相田光男

读到这里我非常感动。虽然对这本书的情感有想逃离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在想,我要做《东京塔》里的儿子(好的一面),以后要做《大鱼》里的父亲。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我爱过,快乐过,即使是在意外中死去,也不会觉得太可惜。当然在有生命的时候,还是能生机勃勃地活着,给这个世界,给周围的人,尽力带去一片美好。